慈禧太后逃跑后,八国联军为何会认为她嫁给了李鸿章?

慈禧太后逃跑后,八国联军为何会认为她嫁给了李鸿章?,第1张

1900年,慈禧太后不知道哪根筋出错了,竟然一口气向全世界十一个强国宣战,勇气可嘉,但是底气不足,清军不堪一击。很快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慈禧太后眼见形势不对,就带着光绪皇帝脚底抹油逃跑了。同时,她向各地的封疆大吏发布诏令,要求勤王。

大清国东南的封疆大吏们,对慈禧太后的诏令并不感冒。特别是老人精李鸿章跟东南的督抚们建立了一个东南互保群,李鸿章在群里率先发声,他说大清国算是完蛋了,假如我们也跟着慈禧太后一起与洋人作战,必定是同归于尽。只有我们东南各地互保,保住东南,才能给民族留一点希望。同时,李鸿章担心事后被慈禧太后,他还公开声明朝廷发布的诏令,都不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发布的,朝政被义和团把持,因此不用遵守。

李鸿章在群里发完信息之后,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的大佬纷纷为李鸿章点赞。于是乎,他们一合计就主动出击,跟八国联军和谈,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表明东南各省不介入这场动乱,由慈禧太后一个陪着洋人们玩去吧!同时,东南各省的封疆大吏们还商量,假如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被八国联军处死的话,他们让李鸿章上位,担任总统,处理善后事宜。

不久之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路向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可急坏了八国联军的总司令瓦德西,他还等着找到罪魁祸首慈禧太后,不仅让她接受惩罚,而且还要向她好好地敲一大笔钱。于是乎,瓦德西找到了李鸿章等一群东南大佬,让他们交出慈禧太后。李鸿章等一群大佬一脸懵逼地对瓦德西说,也不知道老太太跑到那里了。瓦德西不依不饶地说:“我知道慈禧太后就在你们那里,并且就在李鸿章的床上!”

李鸿章等一群大佬听完,直接快笑出了声,他们对瓦德西说:“这可不能开玩笑,没有证据可别瞎扯淡,请拿出你的证据。“于是,瓦德西拿出了证据——两年前的旧报纸《纽约时报》,在上面记载:大清朝年轻的皇帝光绪陷入极度的沮丧和愤怒之中,因为他的母亲慈禧太后于1898年9月22日上午嫁给了清朝最具有声望的政治家李鸿章。随后,这对新婚的老夫妇乘火车前往天津度蜜月,为了防止他人跟随,他们还将沿途的铁路给拆除了。他们在旅顺港口度过了一段幸福地时光,据说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避免光绪的尴尬,还是为了消除荣禄的愤怒,尽管慈禧太后曾经两次怀上了荣禄的孩子,但最终慈禧太后还是成了李鸿章的个人收藏品……

东南各地的督抚们看了报纸之后,目瞪口呆,纷纷向瓦德西解释说这报纸上的内容纯属无稽之谈,慈禧太后真的是失踪了。最后,瓦德西将信将疑地离开了。东南的大佬们一看慈禧天后失踪了,太好了,干脆就学西方的民主制度,推举李鸿章做大总统。于是乎,大家开始了投票环节,但正在投票之时,突然爆出了一个大消息——慈禧太后重回江湖,此时正在陕西的路上狂奔。

李鸿章听到这个消息,直接哭了,不仅大总统没有了,还要再回去背着骂名去卖国,这是招谁惹谁了,怎么就这么倒霉呢?就这样一场闹剧,在啼笑皆非中结束了。

就来说说她自己,本来是公主 ,结果一家全死了,她在宫里成了奴,然后让仇人爱上自己,14岁就做了皇后,后因子贵母死的制度是皇位送了儿子,然后又送了自己老公,在送了养子。最后死了,自己的男宠还一起辅佐她的后继人。在加上她推举的制度,为百姓做的贡献,政治决策,不可否认的推进了中华发展,救了许多百姓,而且她很简朴,当得起千古一后的称谓。传说电视剧锦绣未央女主的原型就是冯太后。

下面说下她的种政治才能,她是个政治手腕强硬高明的女政治家,以汉人身份推进了鲜卑族的政治化改革。逼着皇帝禅位给由其扶养长大的孝文帝,以继承她的政治目标。与其他弄权的女性不同,冯太后在入土之后,并没有因为权利的转移,被政治清算。一方面,她选定的继承人,自幼受其影响,继承了她的政治目标;另一方面,冯太后在其执政时期,推行的改革,明显的促进了北魏当时的政治经济,而且,以其强硬的政治手段,打击了政治上的对手,可以说是十分传奇的女性。

若说起她对历史的影响,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时,也就再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的政治核心,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献文帝死后,政局又动荡起来。不仅如此,献文时所整治的贪污犯罪在其死后再次屡起,也使北魏统治面临潜在的威胁。为了北魏的长治久安,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冯太后恩威兼施,充分施展了她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才干。

首先,冯太后对当初诬死李弈的李欣下了杀手,既给心上人报了仇,又树立了朝廷整顿吏治的良好形象。冯太后为了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还特别注意培养扶植一些贤能之士做亲信,组成一个效忠她的领导核心。李弈被杀后,冯太后的私生活依旧毫无顾忌,不少健美强壮的男子成为其新宠。冯太后对其中的才干之士,任以要职,委为心腹,这些人多成为她政治上的得力帮手和股肱之臣。由于培植起一个忠心耿耿的政治集团,冯太后的临朝专政取得了成功,冯太后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钢铁般的手腕,排除干扰,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和风俗习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综上所述,冯太后不仅是个优秀的政治家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到晚清时期,总是避不开西太后慈禧,即便她如今的名声并不好,却也实实在在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在她死前曾对国事进行了一番安排,让年幼的溥仪继承帝位,溥仪之父载沣摄政,遇事不决可问光绪的皇后隆裕,看起来已是极为妥当,然而等她一死瞬间就变了。

隆裕之所以被慈禧选中一是因为她是慈禧的娘家人,叶赫那拉氏,这样一来可以帮慈禧有效地监视光绪的举动,二是因为她性格温顺好控制。嫁给光绪后,隆裕其实过得很憋屈,她19岁嫁过去时光绪与慈禧的矛盾已经摆在了明面上无法调和了。

光绪自然也明白慈禧此举的意义,因此一直对隆裕没有什么好脸色,甚至一辈子都没宠幸过她,不过毕竟有皇后的名分在那里,隆裕在宫中过得也还算不错。

慈禧和光绪两人死亡的时间没有间隔24个小时,亲人的连续死亡,却让隆裕的地位步步高升,一个没有什么见识的女人一下被推举到了如此高位是非常要命的。

中间为隆裕

在溥仪登基之初,隆裕本还想效仿慈禧垂帘听政,可惜事实证明她真的太过温顺好控制,摄政王载沣没用什么手段就把她的权利夺走了,而她要保住自己的位置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抚养溥仪。

当时的清廷对国家已经掌控已经极其有限了,就连朝堂内部也有了裂痕,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慢慢坐大已经对满清皇室形成了威胁。见此情景载沣直接将袁世凯革职,本来还想趁机除掉袁世凯,然而北洋新军不请自来,让载沣不敢下手。

直到武昌起义,满清赖以立国的八旗子弟基本全变成了纨绔,丧失战斗力,靠这些人自然没办法支撑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载沣无奈只能去请袁世凯出山。

袁世凯也是有脾气、有思量的人,一直以''足疾未愈''推脱,当载沣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解散皇族内阁,把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他后,袁世凯的足疾以奇迹般的速度好了。

载沣自此离开了政坛,隆裕也成了掌权第一人,不过这时候她又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弱点。袁世凯手握兵权且连哄带骗,让隆裕把他当成了清王朝最后的救命稻草,对他万分信任。

隆裕不但任命袁世凯为全权大臣,将处理革命军的一切权利都交给了他,还对他说了一句话:''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

到了这一步,袁世凯彻底没了束缚,明面攻打革命军,暗中也在眉来眼去,其手下的北洋军实力根基在那里,又得到了列强的支持,连续数次打败了革命军。

革命军痛过之后也认识到想要一举覆灭清王朝或许眼下是办不到的,于是跟袁世凯议和,只要清帝退位,就让袁世凯来做大总统。

袁世凯得到这个信息非常满意,他也是有野心的,肯定不愿只被当成工具,于是回头又开始向清廷忽悠,只要清帝愿意退位那么自己就是大总统了。

当时的溥仪不过才6岁,在袁世凯看来搞定了隆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他也比较了解隆裕的性格,于是用了三个手段就轻松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首先就是恐吓,因为朝堂之外的局势基本已被袁世凯掌控,满清皇室久居宫中对外根本不了解,袁世凯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而袁世凯就说得夸张了一些,革命军的势头很猛,我的北洋军快顶不住了,他们的目的是攻克京城,然后效仿法国大革命,把所有皇室都给拖出去砍头。

然后袁世凯利用自己与洋人之间的关系,让洋人们对外宣称不再支持清王朝,满清很早就被打出了恐洋症,对方不支持,那么就意味着很可能又会出兵攻打。

最后袁世凯开出了极其丰厚的条件,允许他们还住在紫禁城,每年还拨款四百万银供他们生活。并且说现在洋人、革命军都是经过自己拼死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如果不及时做出退位之举,那以后连谈的机会都没有。

隆裕一个妇道人家,心机哪能玩得过袁世凯呢?加上群臣不断地上书施压,不答应怕是将来连性命都保不住。左右权衡之下,隆裕最终答应了袁世凯的条件。1912年2月12日,清廷颁布《退位诏书》,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就此落幕。

武则天与慈禧太后同样是把持朝政多年,武则天是真正的当上了皇帝,而慈禧只是在幕后把持朝廷大权,武则天具有雄才大略,没有误国,但是晚年沉迷于男色,慈禧虽然不近男色,但是追求奢靡生活,从而误国。

武则天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在位期间树立了很多的政绩,到晚年将朝政归还给了李唐王朝,后人说起来无不表示佩服,而慈禧作为清朝后期把持朝政的女人,在位期间导致政府软弱无能,被列强欺辱,后人说起无不骂其误国。同样是女人治国,但是唐朝跟清朝在这两位女人的统治之下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样子,一个走向了强大富强,另一个积贫积弱,葬送了祖先基业,下面就来说一说武则天跟慈禧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把持朝政的女人,优缺点是什么:

一、武则天善于治理朝政,慈禧并不擅长

武则天治理朝政,大力推举任用贤能,选拔出了很多人才,上启贞观,下承开元,创造了盛世,所以任用人才是武则天的优点,但是对于慈禧来说却是缺点,慈禧当政期间,只任用对自己有用的人,从来不考虑国家的利益,使得国家最终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二、武则天后期生活混乱,慈禧遵守女德

武则天后期私生活相当混乱,宠信一些男宠,导致朝廷政权被那些男宠所把持,而武则天则沉迷于身体上的享受,在这方面慈禧做的就不错,因为清朝的思想禁锢比较严重,慈禧虽然掌握了最高权力,但是并没有传出秽乱后宫的事情。

你觉得武则天与慈禧太后同样是把持朝政多年,二人的优缺点是什么? 欢迎留言讨论。

丈夫早亡,能力强,为什么孝庄太后宁愿一辈子做太后,辅佐顺治和康熙两代君王,自己不效仿武则天做皇帝?

话说崇德八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由于死的突然,皇太极还没来得及立嗣,就是还没立接班人。权利出现了真空,这必定引起皇族子孙的窥视。

由于清朝是异族,他还没有汉民族『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他的继位形式是“八旗***推举”制度,也就是大家伙商量着来。

这种方法实在不靠谱,做皇帝谁不愿做呢?这不,八旗头领集合到了一起了。大会充满了火药味,会议由多尔衮主持。

当时称帝呼声最高的是多尔衮,他的势力确实强大,他自己不但文武兼备,而且身后有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作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

不过皇太极长子豪格也不示弱,他也有自己的死党。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

这样的话,最后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上。双方相争,谁也不相让。

此时的孝庄皇后,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因为自己和皇太极所生的儿子还很小,无论如何都竞争不过多尔衮和豪格。再者说了,孝庄此时祈祷儿子能当上皇帝就知足了。恐怕此时她压根不敢想自己称帝吧。

最终多尔衮权衡利弊,多尔衮心里想道,“假如自己称帝,会成为众矢之的,”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最后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

多尔衮这一举动实在是明智之举,这样避免了大清的分崩离析。其实这也是经验之谈,『两强相争,弱者得利』。

接下来我们看看他儿子死后,孙子康熙继位后。孝庄太后能不能自己称帝呢?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其子福临即位,改年号为“顺治”。

顺治十八年顺治驾崩,顺治的第三子玄烨即位为康熙帝,也就是孝庄太后的孙子称帝。那么,她会不会夺孙之位呢?

俗话说,隔辈亲,到了孙子康熙时候,孝庄太后由于熟读『四书五经』,时常引经据典的给孙子讲故事,祖孙二人有许多温馨感人的画面。

在孙子和吴三桂死磕的时候,孝庄时常鼓励康熙,说实话,当时康熙年纪不大,能斗过久经沙场的吴三桂,还多亏了奶奶在背后出谋划策,这也包括康熙智擒鳌拜,诛杀索额图,都是康熙的奶奶在暗中支持的结果。

在平定三藩时,孝庄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并支持儿孙的事业。

公元1682年春,康熙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

公元1683年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

再看武则天,则是冷酷无情,不管谁挡住她夺权和专权的道路,即是自己的女儿和儿子,都会毫不手软的扫除。

你想想看,有一颗善良和仁慈之心的孝庄太后,能像武则天那样废除儿子或者孙子自己称帝吗?

慈禧太后是晚清时期一位非常杰出的女性。她一生乐此不疲,甚至还听政治,主朝野。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个几乎被奉为至尊宝的女人,也有一个在生活中非常害怕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慈安太后。

其实当时后宫分为两部分:慈安皇后和慈禧太后同年入宫。她入宫以来,被推举为咸丰皇后,地位远在慈禧之上。但从年龄上来说,慈安皇后不如慈禧太后,比慈禧太后小两岁。

依靠母亲贵子在后宫一波三折的慈禧,远不如慈安皇后。她入宫仅半年就被封为皇后,这不仅是因为咸丰帝对她的喜爱,更是因为她机敏的政治才能,让她成为皇后,让慈禧太后对她有所畏惧。

后来,接替同治的慈安皇后被尊为董太后。慈禧虽然是同治的生母,但还是不如慈安皇后。他们在一起听朝廷和辅佐同治的时候,慈禧大部分时间都得听慈安皇后的意见。在“独”的枷锁下,慈禧太后每当遇到国家大事,都会先向慈安太后求教。

慈安皇后在处理政务时,显然从未心慈手软。慈禧太后曾经有一个心腹太监安德海,他依仗慈禧太后对他的宠爱,行事肆无忌惮。当时朝野有很多人对他怀恨在心,但只有慈安敢阻止他。最后,在慈安的主持下,安德海被当场处死。

慈安与慈禧在同治立皇后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得到慈安太后宠爱的阿鲁特家族,不仅得到同治的喜欢,而且端庄贤惠,是皇后的最佳人选,而慈禧太后喜欢的是夫差家族。最终同治皇帝选择听从慈安皇后的建议,可见慈安和慈禧谁的地位高。

但也正是因为慈禧的野心,慈禧才下令太医给慈安下药,让她暴毙。所以这位年轻的慈禧太后死在慈禧的野心之下,是很让人同情的!

鸦片战争以来,大清王朝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中江河日下时,慈禧太后却趁机把持了整个清政府的最高权力,从此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由此,慈禧的姓氏叶赫那拉,也名声大噪,实际上,叶赫那拉这一支的先祖,在清朝兴起之前,和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有着众多的恩恩怨怨。那么这一恩怨的历史脉络是怎样的呢清末出了这样一个折腾大清的慈禧,真的是源自于叶赫那拉氏首领的13字诅咒吗

原来,1619年8月,努尔哈赤亲率大军数万,大举进攻叶赫部,直逼叶赫城。很快,努尔哈赤后金兵拥入城内,肆意屠戮城中百姓,叶赫部首领布扬古只好开城投降。由于布扬古投降后见到努尔哈赤傲而不拜,努尔哈赤大怒,下令将其绞死,于是布扬古临终时发下了13字毒誓:“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

因此,长期以来,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话:“灭大清者必叶赫也。”而这一传闻由于慈禧和她的侄女光绪皇后隆裕都是叶赫纳拉氏,而1912年宣统退位的诏书又是由隆裕皇后签发的,也似乎得到了神奇的验证,所以一些人就将慈禧看成是复仇女神。甚至民间还传,皇太极在建沈阳故宫时,在一个墙基下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写有“灭大清者叶赫那拉。”虽然不知道这块石碑是否真的存在,但传说因此而也越发神秘。

其实,这些传闻纯属无稽之谈。因为这个传说来自清末光绪朝的作家恽毓鼎所著的《清光绪帝外传》,而诅咒里的“满洲”二字,这个略有穿越的名字恰恰说明了这个传说是后人的牵强附会,原来,满洲的称谓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时期的改称。那么这个传说为什么会产生呢究其原因也不难发现,光绪年间的掌权人物正是叶赫那拉氏的慈禧。当时的文人墨客就会编一些有关她祖先的段子,正好可以借古讽今,表达自己对慈禧掌权的不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16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