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的中期发展

德国历史的中期发展,第1张

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统治的国家,中世纪时演变成承认皇帝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其帝国国祚,因自称奉天承运,日耳曼人认为追溯为承继罗马帝国而来,所以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曼死后,西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始终由东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君主轮流拥有。然而,胖子查理于887年被废黜之后,加洛林帝国自此瓦解,再也没有统一。自胖子查理之后,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拥有者大多是由教宗加冕的意大利国王,意大利国王的实际统治范围极其有限,仅限于意大利东北部,而那些国王几乎是清一色的意大利本土贵族,最后一位本土国王是贝伦加尔一世。

大约在900年,东法兰克王国地方势力崛起,形成了四大公国,它们是: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士瓦本和巴伐利亚。当加洛林家族的最后一位国王孩童路易于911年去世后,东法兰克贵族没有选择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家族作为路易的继任者,而是选举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为新一任国王。康拉德临终之时,指定宿敌捕鸟者亨利为继任者。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在众多东法兰克王国的公爵当中,被推举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亨利去世后其子奥托继位为东法兰克国王。962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到973年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与皇帝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1512年的科隆帝国会议后颁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 参加:宗教改革、德国农民战争

马丁·路德为反对赎罪券买卖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后来在1517年他发起德国宗教改革。

151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即位。他不单要对抗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还要卷入对法国及教宗的长期战争。他在帝国的地位被削弱,无力阻止宗教改革。

1522年至1526年间,在帝国的某些城市和地区流传着路德的学说。宗教改革由君主执行。皇帝的弟弟费迪南不能容忍路德的教徒,对此支持新教的领主还一度游行示威。

14世纪农民就因为生活困苦而爆发起义。在宗教改革期间的1524年至1526年,甚至发展为德国农民战争。1525年在闵采尔的领导下,法兰肯豪斯的地主制度被废除。 参见:三十年战争

德国农民战争后,德国境内形成了新教与天主教彼此对立的俩大势力。新教势力实际上就是窃取农民革命成果的资产阶级和低级贵族的代表,而天主教势力实际上就是传统封建主和封建宗法残余的代表。1608年,以普法耳次为首的新教诸侯建立了“新教联盟”,1609年以巴伐利亚为首的天主教诸侯建立了“天主教同盟”。他们彼此对立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他们彼此不可能共存,他们相互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战争 。

由于德意志是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的主要战场,其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而且战后诸侯国各割地盘,其内部分裂变成不可逆转,间接令神圣罗马帝国变得名存实亡。黎塞留主政的法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阿尔萨斯与洛林,为以后德法争战埋下隐患。

1618年,哈布斯堡王朝让斯提利亚公爵费迪南继任波西米亚国王。费迪南是极端的天主教徒,他大肆迫害波西米亚的新教徒。同时信奉新教的波西米亚议会拒绝接受这位国王,并要求普法耳次选侯接任波西米亚国王。1618年5月23日,波西米亚新教徒发动起义,占领了布拉格,他们冲进王宫将皇帝的俩位钦差从窗户扔入壕沟,也就是扔出窗外事件。之后波西米亚宣布独立 。

三十年战争在德国内部斗争时期,最终以哈布斯堡王朝的胜利告终。普法耳次邦国的土地被割给巴伐利亚,波西米亚则作为一个省并入奥地利。

哈布斯堡王朝既天主教势力在德国的胜利,触动了全欧洲新教势力的利益。特别是德国周边的经过宗教改革后建立的新教国家。这样德国内部的宗教冲突就演变成了全欧洲的宗教冲突 。

1624年,丹麦在英国和法国的支持下出兵德国北部但在1629年被哈布斯堡王朝再次打败,天主教势力扩展到波罗的海地区。瑞典对波罗地海沿岸一直虎视眈眈,对哈布斯堡王朝的扩展颇为不满。于是他联合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侯,占领了德国西南地区。这实际上是德国内部新教势力的再次反攻。与此同时,法国也在1634入侵莱茵河地区 。 参见:七年战争

发生生在1754年至1763年,主要冲突则集中于1756年-1763年,欧洲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影响覆盖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宾。战争由欧洲列强间的对抗所驱动。英国与法国和西班牙在贸易与殖民地上相互竞争。普鲁士与英国建立了联盟,法国和奥地利缔结了同盟关系。英普同盟日后陆续有德意志小邦(特别是汉诺威)以及葡萄牙参与,而法奥同盟则包括瑞典,萨克森,以及后来加入的西班牙。俄罗斯帝国起初与奥地利同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后改变了立场,并同瑞典一样与普鲁士单独缔结了合约。

1763年,以英国、普鲁士为首的国家战胜,法国、西班牙与英国签订的《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萨克森,奥地利与普鲁士签订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标志着战争的结束。这次战争在欧洲以攻城战,对城镇的纵火,以及造成惨重损失的野战而著称。战争总共造成了约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英国给普鲁士海军和经济上的援助,普鲁士单独面对法国,奥地利和俄国陆军的包围,在俄国意外退出战争后,才勉强获胜。而英国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在普鲁士牵制了法国的精力后,获得了加拿大,印度及北美的控制权,打下“日不落帝国”的基础。 参见:普鲁士王国、德意志邦联、德意志关税同盟、莱比锡会战、滑铁卢战役

1701年1月18日,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因支持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在柯尼斯堡被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自此,普鲁士作为一个王国才正式存在。

法国大革命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普鲁士领土。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于1806年10月再度参加反法战争,随即在耶拿败于拿破仑,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鲁士和法国在涅曼河的提尔西特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

1806年10月1日,普鲁士又对法国宣战,然而法国人只用了27天就彻底击垮了普鲁士,10月27日,拿破仑耀武扬威地从由勃兰登堡门进入柏林,而勃兰登堡门上的铜车马与和平女神作为战利品被拿破仑带回了法国 。1806年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腓特烈·威廉大学(柏林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此后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遂于次年再度参加反法同盟,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10月24日,普、奥、俄三国联军在布吕歇尔和格奈森瑙指挥下在莱比锡大败法军 。1815年普军和英军在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根据维也纳会议的领土调整,普鲁士疆域自默麦尔河延至莱茵河,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唯一强国,以及欧洲列强之一。

神圣罗马帝国在1806年灭亡后,德意志邦联在1815年成立,其中以普鲁士和奥地利最强大。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想由自己领导德国统一,后来普鲁士渐渐取得领导权。1834年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除奥地利和汉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该同盟。 参见:欧洲1848年革命

1848年巴黎的二月革命推动了德国城邦的三月革命的发生。在奥地利发生巷战。3月13日梅特涅下台并逃亡到英国。费迪南一世于1848年4月批准新宪法通过并且允许民间组建武装力量。在匈牙利,意大利和斯拉夫地区爆发了起义,但很快被镇压。普鲁士皇帝腓特烈·威廉四世迫于民间压力,修改宪法并且承认人民有集会和言论自由。至于小城邦,如巴登就试图通过任命自由派分子组成政府这一策略来避免革命。但随着革命进一步升级,正是萨克森和巴登成为了激进民主革命的中心。

5月初所有城邦进行选举,推选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代表。但只有六个城邦进行了直选。在国会里既有保守的保皇党也有自由党和共和党人。工人和农民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代表。5月18日成立了临时政府,由临时国家元首领导。诸侯也承认临时政府,但临时政府没有自己的军队,警察和公务员,有名无实。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需要划定未来德国的国界。刚开始有人提出大德意志方案。但后来还是决定采用小德意志方案,建立一个不包括奥地利的德国。

1849年3月28日,经过长时间讨论,伯多禄教堂宪法终于通过,宪法规定,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一个统一的联邦,立法部门是帝国议会,领导中央政府的则是世袭皇帝。该宪法是魏玛宪法和德国基本法的基础。选举权被进一步确定。

4月2日普鲁士皇帝腓特烈·威廉四世逊位后,各城邦都从法兰克福撤回了代表。德累斯顿和巴登为了推行宪法发生了革命,但最后被镇压。少数代表拒绝被召回并且在斯图加特举行进一步会议。最后一场革命发生在7月23日拉斯斯塔德。宪法永远失效了。很多人由于受到政治迫害而逃亡到美洲。 王朝战争 参见:俾斯麦、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1861年普鲁士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威廉一世即位。 1862年他因军事改革所需预算及税收问题与国会发生冲突,本拟退位,但在前驻法大使俾斯麦的建议下收回成命。俾斯麦表示支持军事改革,并称若任命他担任首相,他将不惜一切强行推行陆军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

俾斯麦出任首相,这标志着德国统一的开始。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发动对邻国丹麦的战争。丹麦以4万士兵对6万敌人,最后以丹麦的战败而告终 。收回北方近丹麦边境的多个领地。1866年,普鲁士挑起对奥地利战争。普军在萨多瓦战役中获得决定性胜利,取得荷尔斯泰因 ,迫使奥地利与匈牙利组成奥匈帝国;并合并数个邦,组成北德意志邦联, 完成了统一事业的大部分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巴登、符登堡、黑森—达姆斯塔德 几个邦脱离法国控制,至1871年德国宣布完成统一,德意志帝国成立,也称“德意志第二帝国”。 飞速发展 参见:三国同盟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一方面对内以军工业为主导发展经济,并同时颁布《五月法令》挤压以中央党为代表的天主教的势力,颁布《非常法》镇压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者及其政党社会民主党。同时,他也领导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社会福利系统。 定做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第一部宪法,把宰相规定为皇帝一人之下的大权独揽者。宰相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对议会两院低头,议会不能提出对宰相的信任或不信任的决议案。各部大臣事实上是由宰相任命。宰相不仅是皇帝之下的帝国最高行政长官,还是议会的领袖。因为他兼任联邦议会主席,监督议会工作,皇帝公布帝国法律时,须由宰相部署。这种政体既非标准的议会内阁制,又非典型的君主立宪制,集中体现了俾斯麦的意志。

对外方面: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与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1889年3月,30岁的威廉二世继位 。威廉二世上台后,二人发生严重冲突。在互相鄙视的情况下,俾斯麦于1890年被迫辞职。1898年7月30日去世。 威廉二世时代 威廉二世登基后,为了打击工人和民主团体,帝国政府曾经试用过强硬和怀柔政策,但成效不大。首相列奥·冯·卡普里维伯爵采用温和手段,企图以降低关税以利工业人士,使党派放弃成见,互相合作为国家发展作出最大努力。他的做法反使党派关系恶化,失去支持的他在1894年辞职。接任的霍恩洛厄采用集体政治的方法,把不同利益集团结合起来,以实现意见一致,联手对付共同敌人。霍恩洛厄在1900年退休,接任的伯恩哈德·冯·比洛为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利益,于是恢复了一些商业条约,以及提高一些关税。比洛在1908年犯了一件错事而在1909年辞职,当时英国《每日电讯报》访问威廉二世时,威廉二世无意间说了一些有损与英国外交关系的说话,每日电讯报访问员把稿交给宰相过目却没有发现出来,到公开时才发现,比洛只告诉德皇以后说话小心一点。接任的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曾尝试进行政治改革,但失败而回。

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色彩纷呈的德国节日

色彩纷呈的德国节日 节日庆典的时候,德国人表现出生气勃勃、热情洋溢的另一面,和工作中的形象截然相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德国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教。全国大约有5500多万人信奉两个教派中的一个, 其中约2760万人信福音新教,2750万人信罗马天主教,还有一小部分人属于其他的基督教团体。所以,宗教节日特别是基督教节日:如复活节、圣诞节、感恩节等还是最隆重的节日项目。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教的人正在减少,和新的文化项目的诞生,一些具有德国特色而且为德国带来了国际声誉的节日也是非常热闹和精彩的。比如说:狂欢节、啤酒节、文化节等。 复活节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升天。后来教会规定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3月21日-4月25日之间)为纪念日。德国政府规定复活节休息两天。在节日里,家人团聚,品尝各种传统食品,亲戚朋友见面要互相祝贺。 象征生命的蛋、火、水、兔等成了复活节的吉祥物。鸡蛋和兔子在西方是新的生命和兴旺发达的象征。鸡 蛋的本色象征太阳,把鸡蛋染成红色则象征生活幸福。在复活节中,父母要特地为孩子们准备制成鸡蛋、兔形状的巧克力糖。亲友间要互赠彩蛋。在莱茵河中游和黑森东部的一些城镇,至今保留着“彩蛋树”这一古老习俗。人们把成百的蛋壳涂上彩画,串成蛋链,在复活节这天挂在松树上,制成彩蛋树,大人孩子围着彩蛋树唱歌、跳舞,庆祝复活节。而阿尔卑斯山的姑娘们则通过赠送红鸡蛋来表达自己的爱情。在复活节这天,姑娘如果向某一小伙子赠送三个红鸡蛋,表示姑娘向小伙子求爱。 火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也使大地获得了新生。作为耶稣再生的象征,复活节的许多活动都与火相关。复活节这一天,人们在教堂前点烛以示圣化,并将圣烛迎进千家万户。这一天,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是把圣火送到各家。他们在教堂前用圣火点燃树枝,然后奔跑着送到各家各户,其间充满着欢快的节日气氛。在德国的巴伐利亚地区,每年的复活节居民们都要举行火炬赛跑,以庆祝耶稣的再生。而北莱茵上威斯特法伦州的吕克台复活节滚火轮更是远近闻名。六个巨型大木轮被火点燃滚下山谷,就像六个火球从天而降,漆黑的山谷被大火轮照得通明,它与五彩缤纷的焰火交相辉映,再次显示了火给人类带来了新生。 作为德国惟一的少数民族索布族人则是用百骑大合唱的形式来庆祝耶稣的复活。一个个身穿黑色上衣、头戴黑色礼帽的索布族人,骑在用彩带、鲜花和白色贝壳装饰的骏马上,浩浩荡荡地行进在林间小路上。他们边走边用粗犷雄厚的嗓音高唱赞歌,场面十分壮观。

狂欢节 狂欢节是德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有关节日的来历众说不一。一种说法认为狂欢节是德国农民的春节,农民们通过各种活动来表达他们抵御恶魔、驱逐严冬、迎接春天、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另一种说法则是根据天主教的习俗,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的第三天复活,这一天为复活节。复活节前的40天是耶稣开始传教前,在旷野守斋祈祷的40个昼夜,天主教称为封斋节。在整个封斋节的40天里,禁止天主教徒食肉、娱乐、婚配等一切喜庆活动。为此人们趁封斋节到来之前尽情地欢宴、畅饮、狂歌漫舞、化装游行,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今,狂欢节已成为以天主教为主的国家和地区的一个世界性大节日,就其内容而言,它大概已不单单是农民的节日或是宗教的节日,其间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民族特色。 在德国,从每年11月11日11时起狂欢节就算开始了,一直到第二年复活节前40天为止,前后要持续两三个月。但它的高潮是在最后一个星期,特别是这周的星期日、星期一和星期二。在这"发狂的"三天里,德国的狂欢节达到了顶峰。 在德国,各地区庆祝狂欢节的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有几项活动形式是一样的,这就是选举狂欢节的“王子”和“公主”、“星期四女人节”、化装大游行与大型狂欢集会和舞会。 狂欢节一开始,许多城市、村镇都要建立各种组织来筹划狂欢节中高潮期的活动。首先,是推举“王子”和选出“公主”,因为狂欢节的主要活动要由他们来主持。当选为“王子”和“公主”是一件很风光的事,为此,社会名流争相竞选,最终以经济实力定夺。 狂欢节结束前的星期四被称为“女人节”,它是狂欢节进入高潮期的标志。在“女人节”中,往往要表演妇女夺权的喜剧。她们成群结队地冲进市政大厅,闯入市长办公室,坐在市长办公椅上宣布接管市政权,这一喜剧即表演得惟妙惟肖,又大快人心,充满了浪漫的色彩。这一天最让男人们提心吊胆的是怕女人们剪去自己的领带,剪来的领带被女士们作为战利品钉在墙上自我欣赏。 狂欢节结束的前一天是星期一,这一天是整个狂欢节的顶点,被称为“疯狂星期一”或“玫瑰星期一”。这一天有两项活动:一是化装大游行,二是大型狂欢集会和舞会。游行一开始,人们便纷纷涌上街头,观看游行盛况。身穿色彩斑斓服装的乐队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紧随其后的是大型彩车。其中金碧辉煌、艳丽夺目的王子、公主彩车尤为引人夺目。妖魔鬼怪、被打扮得荒诞不经的小丑、代表各阶层各历史时期人物的化装队伍紧随其后。彩车上满载的糖果、花束和小玩具像雨点般地撒向沿途的人群,天真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捧着帽子,撩起衣裙,争相盛接飞来的节日礼物。狂欢节是糖果商最欢迎的节日。"疯狂星期一"的最后一个项目是夜晚的狂欢舞会。人们身着奇装异服,脸戴夸张的假面具,扮成小丑、狂人走上街头,尽情欢乐。在狂欢节歌曲的伴随之下,只见到处"群魔乱舞"、一片欢腾,一直持续到午夜。 在“疯狂星期一”的晚上,家家都敞开窗户,为的是将天使迎进家门。在这天晚上人人都要在大斋前美美地饱餐一顿,以此庆祝金秋季节的大丰收。由此不难总结出狂欢节的三大要素,那就是吃喝、喧闹和化装。人们尽一切力量创造欢庆气氛,这一点在德国西部、南部尤为突出。 在德国,各地区的狂欢节也各具特色,科隆狂欢节是德国最为热闹的狂欢节,它的主角是小丑和狂人,他们怪诞的装扮、无所顾忌的举止令众人叫绝。

圣诞节 圣诞节在每年的12月25日,这是耶稣基督诞生的日子。有关耶稣的确切生年已无从考证,12月25日这个日子是罗马天主教会在公元354年规定的。圣诞节是德国一年一度最大的、也是最热闹的节日,同时它也是欧美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最盛大的节日。 德国人过圣诞节如同中国人过春节一样,在节日前几周就开始准备了。市场上各种圣诞礼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德国许多城市的圣诞市场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圣诞市场不仅使人们可在此选购圣诞节所需的各种礼品,而且它还为现代化的城市及人们带来许多浪漫的节日情调。(左图为杜塞尔多夫的圣诞夜市) 圣诞树是圣诞之夜的必需之物,在德国95%的有孩子的家庭都要准备圣诞树。圣诞节摆设圣诞树是一个古老的圣诞习俗,早在古代,日尔曼人就有在隆冬时节用冷杉树的树枝树叶装饰住宅和牲口棚以驱冬迎春的习俗。不过关于圣诞树,宗教界另有一种说法。据说,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有一次在一个圣诞之夜从一个小城回家,为了让人们能领略山村美丽的夜景,他在一棵小松树上点缀了一些烛光,以此来代表星星。从这以后,每逢圣诞之夜,信徒们便学他的样子,在屋中布置一棵圣诞树,后来这一风俗由德国传遍欧美各国,圣诞树成为欧美基督教国家最具广泛性的圣诞节必需品。 如同中国人在除夕之夜吃饺子一样,鲤鱼和肥鹅是德国人圣诞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鲤鱼和肥鹅之所以成为圣诞节的佳肴,那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德国人认为水是生命之源,鲤鱼就生活在水中,而且它的繁殖能力为鱼中之冠,一条雌鲤鱼可下几百万粒鱼子,为此人们在过节时,喜欢买一条雌鲤鱼,并由一家之主品尝第一口鲤鱼子,以象征家庭的兴旺发达。同时德国人还认为鲤鱼也是财富的象征,鳞片如金市,人们习惯在节前把鲤鱼鳞片装人钱包中,以此预示来年财源茂盛。 德国人把鹅看作是土地神对人类的恩赐,鹅有着很强的繁殖力,是家畜肥壮、粮食满仓的象征,同时它具有治病的功能。德国人在做圣诞鹅时,习惯把苹果和葡萄干填入肥鹅肚中。德国人认为圆圆的苹果预示着丰收,葡萄干则表示上帝的宠爱。南德人习惯把青蒿叶和花填入鹅肚中,据说它对治疗胃痉挛病有显著效果。 在圣诞夜的子夜时分,教堂要举行隆重庄严的“子夜弥撒”,在圣诞节的黎明和上午还要举行两次隆重的弥撒,人们高唱圣歌,以庆祝那稣的降生和圣诞节的来临。 圣诞节从12月24日圣诞夜一直持续到来年的1月6日,它是全世界持续时间最长、流传最为广泛、庆祝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德国所有公共场所都被布置得五光十色,各家各户也都准备了丰富的节日礼物。圣诞之夜是家庭团聚之夜,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旁共进圣诞晚餐,餐桌上往往要多设一个座位,据说这是为“主的使者”或是为需要帮助的过路人准备的,餐后全家人在圣诞树前唱歌跳舞。在娱乐场所也有各种艺术表演。第二天,人们访亲问友,共叙友情。整个节日充满了欢庆、祥和的气氛。

慕尼黑啤酒节 说起德国的民间节日,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慕尼黑啤酒节了。 慕尼黑啤酒节源于1810年,为庆贺巴伐利亚储君卢德亲王与萨克森·希尔登豪森的黛丽丝公主共结百年之好而举行的一系列庆祝活动。德国的10月正值大麦和啤酒花丰收的时节,人们在辛勤劳动之余,也乐得欢聚在一起,饮酒、唱歌、跳舞、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这一传统节日一直延续至今。近年来,随着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慕尼黑啤酒节的规模也越办越大。慕尼黑市政府对啤酒节也十分重视。这个节日的影响已远远超出慕尼黑,而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节日。 慕尼黑十月啤酒节之所以闻名,不仅因为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民间狂欢节,而且也因为它完整地保留了巴伐利亚的民间风采和习俗。人们用华丽的马车运送啤酒,在巨大的啤酒帐篷开怀畅饮,欣赏巴伐利亚铜管乐队演奏的民歌乐曲和令人陶醉的情歌雅调。人们在啤酒节上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还举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赛马、射击、杂耍、各种游艺活动及戏剧演出、民族音乐会等。人们在为节日增添喜庆欢乐气氛的同时,也充分表现出自己民族的热情、豪放、充满活力的性格。 节日的第一天上午,来自巴伐利亚、德国其他州以及奥地利、瑞士、法国的游行队伍聚集在一起,人们身穿艳丽多彩的民族服装及传统古装在慕尼黑市长及酒厂老板乘坐的富丽堂皇、花团锦簇的马车引领下,浩浩荡荡、威武雄壮地涌向黛丽丝草场。中午12时,随着礼炮12响,顿时鼓乐齐奏、彩旗飞扬、人声沸腾。市长在作简短致辞后,打开第一桶啤酒,啤酒节便在沸腾的欢呼声中揭开了序幕。这时身穿传统服装的啤酒女郎用单耳大酒杯将新鲜啤酒不断地送到迫不急待的饮客面前。许多身穿鹿皮短裤、背心等民族服装的巴伐利亚人手举啤酒杯穿行在大街上,他们逢人便高喊“干杯”,气氛十分热闹。 10月初的慕尼黑已有微微的秋凉,整个街道被五光十色的灯光装饰得五彩缤纷。节日的广场,数百顶各种各样的大小帐篷鳞次栉比。这里出售的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此起彼伏。人们背靠背坐在一起,开怀畅饮,并在乐曲的伴奏下,即兴地歌唱跳舞,甚至跳上桌子相互祝贺。 节日期间,规定每晚啤酒供应到10时30分,10时45分乐队演奏流行乐曲,催促人们离去。这时,万千酒兴未尽的游客会齐声抗议,清洁女工不得不把椅子倒置在桌上,对那些久久不肯离去的游客,保安人员也不得不把他们推向出口,强行让其离开。 平日,德国人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工作态度认真、严谨,服从命令,遵守纪律和原则性强,但似乎缺乏幽默和热情。然而,在慕尼黑啤酒节上,人们可以发现德国人生气勃勃、热情洋溢的另一面。尤其是巴伐利亚人对于自身的文化和传统所表现出的执着与自豪感,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1、德国总共有29个省份,控制其中20个就可以成立德国。

(或和关系好的诸侯凑够20个地区就能成立)

2、29个地区包括南北德、阿尔萨斯、奥地利、波西米亚摩拉维亚。

3、研究完民族主义科技之后在自己关税同盟内和自己主流相同的国家随机出吞并事件

10点恶名可吞并

4、在文化窗口有一个德意志统一候选人,由德意志国家的人每人一票来推举。

在社会经济出问题的情况下,一位敢于给民众承诺和希望的***(不管他/她后来有没有兑现承诺),总是会收到欢迎的。

另外,人民是伟大的,可也是盲目的,人民大众一起犯的错那能叫错吗?推举出一位恶魔是群众的错吗?推出几个替罪羊好了。

希特勒就是再这样的背景下登台的,德国社会经济萧条、政治上有着打败仗被外国清算的耻辱,希特勒的上台,短期内确实给德国人带来好处,你问德国人支瓷不支瓷,人家当然支瓷啦。提高税收,抢夺犹太人财富,疯狂压榨占领区来给德国民众做福利,对内的矛盾被对外扩张侵略带来的巨大胜利所掩盖,人人脸上皆有荣耀之色,人家明白着呐!

当然了,这样的模式下要拥有这些福利,那就拿德国500万军人的命来换,拿被屠戮的600万犹太人的命来换,拿其他国家数以千万计的人命来换!

然后呢?战事进行的不顺了,前线节节败退,苏联人要打回来了,贪婪的民众急眼了,希特勒在他们眼中英雄变恶魔了,希特勒当然是恶魔,但是在那段日子里支持过希特勒和其政权行径的普通德国人,他们就是恶魔的帮凶!

从国家结构形式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联邦制国家。从政体结构看,德国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

议会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议院行使立法权,监督法律的执行,选举联邦总理,参与选举联邦总统和监督联邦政府的工作等。联邦议院选举通常每四年举行一次,在选举中获胜的政党或政党联盟将拥有组阁权。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德国(两德统一前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该国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为柏林,领土面积357167平方公里,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267万人,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

德国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10世纪时日耳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1871年普鲁士王国统一除奥地利帝国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国建立德意志帝国。1914年和1939年,德国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并战败。

194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实现两德统一。目前,德国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也是欧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还是北约、申根公约、八国集团、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汽车和精密机床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也是德国的重要象征。

货运中心是德国大力倡导、扶持发展的集约化运输组织形式。它依托一定的经济区域,以可供选择的多种运输方式,快捷的运输网络,周到的运输服务,把传统分散经营的众多运输企业及运输服务企业吸引到一起,把生产—运输与消费市场紧密衔接,使一个区域向不同方向流动的货物和其它不同方向流动到本区域的货物,经过中心进行分拨、配载,选择适宜的运输工具迅速地输送到目的地。

一、货运中心兴起的动力

货运中心在德国的发展是近10多年的事情。德国经济学家、交通运输专家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生产贸易国际化、自由化的迅速发展,有赖于人员、物资、信息的及时、有效的流动与供给。在产、运、销的链条上,运输业生产既涉及加工、包装、仓储、装卸、运输,又涉及管理、经营和服务,并涉及土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等。如何把如此诸多的运输过程环节经济合理地组合起来,寻求一种资源节约、运行高效的运输服务,便成为德国货运中心兴起与发展的内因。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德国着力于完善综合运输体系,这是推动货运中心发展的政策条件。为了减少不断提高的摩托化程度的交通与环境的压力,特别是控制载重汽车对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德国综合运输政策的目标是长距离运输以铁路、水路为主,两头的衔接与集疏以公路为主。发展货运中心,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畅通的、便利的、有利可图的方式,从而减少载重汽车的投放和空驶。

二、政府统一规划与货运中心发展

德国建立和发展货运中心由联邦政府统一规划,由州政府负责按规划进行建设,并采取相关政策,扶持其发展。建立货运中心,德国着眼的是巨大的社会效益。从运输经济本身来看,货运中心是通过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条件,合理组织物资集散,达到物流经济快捷而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从社会效益来看,货运中心能发挥减少空驶,减轻道路拥挤压力的作用,从而减少噪音和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从地区经济发展来看,货运中心能吸引办厂,为一个区域经济繁荣注入新的活力,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并且增加税收。德国规划建设货运中心与规划建设交通干线、主枢纽统筹考虑。在广泛进行生产力布局、货物种类、流量、流向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确定货运中心的规模与发展。德国规划到2010年左右建设30-40个货运中心,目前已建成第一批20个。

货运中心选点建设一般考虑三个方面因素。一是至少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联接,特别是公路和铁路;二是选择交通枢纽中心地带,使货运中心网络与运输枢纽网络相适应;三是经济合理性,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与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以及在货运中心经营的成员利益的实现等等。

三、货运中心的运作

政府在规划建设货运中心的基础上,将货运中心的场地向运输企业或与运输有关的企业出租,承租企业则依据自身的经营需要建设相应的库房、堆场、车间,配备相关的机械设备和辅属设施,以中心为基地,把服务触角伸向广阔的市场。在货运中心,有运输、装卸、仓储、包装等众多的成员,成员各有其联系的客户和货源渠道,彼此间的联系是自愿而松散的,各自独立经营。不来梅市货运中心有50家运输企业和运输服务企业,从业人员3000多名,如宠物饲料运输公司、零担货运公司、综合运输公司、冷冻食品运输公司、邮政包裹运输公司及公铁联运站等等。

四、货运中心的经营管理方式

德国的货运中心由政府兴办但却实行民间经营管理方式。不来梅市货运中心自身的经营管理机构采取股份制形式。市政府出资25,货运中心50户经营企业出资75,由政府的企业选举产生咨询管理委员会,推举经理负责货运中心的管理活动,实际上采取了一种由企业“自治”的方式。货运中心的职能主要是为成员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维修等服务,代表50家企业与政府打交道,与其它货运中心加紧联系,不具有行政职能。提供良好的公共设施和优良的服务,是货运中心全部活动的宗旨。因此,货运中心一般都兴建有综合服务中心、维修保养、加油站、清洗站、餐厅等,有的还开办驾驶员培训中心等实体,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服务。这些实体都作为独立的企业实行经营服务。

德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于1949年5月生效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根本大法《基本法》的制定,奠定了西德以及后来统一的联邦德国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一部治国大法。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一个中欧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议会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议院行使立法权,监督法律的执行,选举联邦总理,参与选举联邦总统和监督联邦政府的工作等。联邦议院选举通常每四年举行一次,在选举中获胜的政党或政党联盟将拥有组阁权。德国实行两票制选举制度。联邦宪法法院是德国宪法机构之一,是最高司法机构。主要负责解释《基本法》,监督《基本法》的执行,并对是否违宪作出裁定。共有16名法官,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各推选一半,由总统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长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轮流推举。德国实行多党制,主要有德国社会民主党、基督教民主联盟、自由民主党、德国***、德国共和党等政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17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