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京临时政府是次长内阁

为什么南京临时政府是次长内阁,第1张

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的临时性内阁,成立於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结束於同年3月12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创立民国,中原十二省纷纷宣布独立。12月,十七省的代表齐聚上海,推举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孙文组织内阁,成立南京临时政府。不过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不是内阁制,而是总统制,因此并未设内阁总理,内阁参谋总长由黄兴兼任,负责一切军事事务。

南京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种势力,但它不是三种政权的混合体,领导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在政府中,孙中山全权掌握军政大权,下设9位国务委员,陆军总长黄兴,海军总长黄钟英,外交总长王宠慧,司法总长伍廷芳,财政总长陈锦涛,内务总长陈德全,教育总长蔡元培,实业总长张謇,交通总长汤寿潜。9名总长中只有陆军,外交,教育总长由同盟会员担任,其他六人由立宪派和旧官僚充任。但孙中山采用“总长取名,次长取实”的办法直接任命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次长多为青年革命党人。如,蒋作宾为陆军次长,魏宸组为外交次长,居正为内务次长,马君武为实业次长,于右任为交通次长等,并任命胡汉民为总统府秘书长,黄兴兼任参谋总长,这样权利就集中在了革命党人手中。同时,有立法权的临时参议院的43人中,同盟会占34席,同情革命的绅士1人,立宪派8人,旧官僚根本没有席位。因此临时政府表面上是,旧官僚、立宪派、革命派的联合体,实际上是又革命党人主持的资产阶级政权。

因此阁下说的次长内阁大概如此吧。

张作霖之所以能转型成为雄据东北的军阀这个增韫对他的帮助很大。

增韫是张作霖的伯乐,他在早年收编了还是马贼的张作霖,让他的武装自此成了“正规军”。增韫对张作霖十分看重,张作霖得以有机会崭露头角,之后步步高升,这让之后张作霖慢慢走向人生巅峰奠定了基础。

增韫是张作霖的大恩人无疑了。那他到底是一个怎么的人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他的一生。

增韫是蒙古镶黄旗人,早年曾担任新民府知府,他也就是在这个职位上对张作霖崛给予提携的,之后于1905年因镇压土匪有功,被破格提升为奉天府府尹,品级从四品提升到二品。

不过没多久,奉天府尹因被撤掉,他转担直隶按察使,在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手下办事,因为人安分守己,勤快清廉,受到袁世凯赏识,在一年后升直隶布政使。1908年,他再次被提升,当上了浙江巡抚,他也是清朝最后一位浙江巡抚。

增韫为人善良,比如他曾用心良苦的保护辛亥革命先烈秋瑾女士的灵柩。早些年,秋瑾因起义反清事泄被杀,由于秋瑾生前“埋骨西泠”的心愿,她的好友们把她的遗体埋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秋瑾埋葬地相当于属增韫管辖地带。

一天,清廷御史来到杭州巡游西湖,偶然之间发现了这个秋瑾墓。御史认为秋瑾属于乱党,不应该安葬于此,于是回到北京后将此事上奏清廷,清廷得知后,立马向增韫施压,要求铲平秋瑾墓。

增韫干不了这种毁人陵墓的缺德事,他自认为这样太缺德了,良心过不去,但不干无法交代,自己可能人头不保。于是他给老上级张之洞写信,张之洞给他的建议是:“墓可平,碑可铲,人可不拿。”这意思就是说毁掉墓地即可,秋瑾遗体可以提前想办法送走。增韫会意,立马联系来秋瑾的家人,通知他们秘密来迁坟。

按照设计好的程序,他先让秋瑾家人以秋瑾家属的名义给增韫提交了一份自行迁葬秋瑾尸棺到绍兴埋葬的请示报告,上面的日期故意写得早于朝廷平坟命令下达时间。为避免出现意外事故,增韫嘱咐其家人雇人挖开秋瑾坟墓,快速起出灵柩,运往绍兴。待秋瑾灵柩一迁走,增韫就带领下属官员和差役,到西泠桥畔把秋瑾墓全部铲平。

而后他向朝廷奏报了平坟经过,在不伤害秋瑾遗体的情况下,较好的完成了朝廷交办的任务。他虽然做了好事,而且相当用心良苦,但却在当时被不知真相的革命党所误解,而他自己也是由于在清廷手下做事,不敢说出真相。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他的性格也有比较犹豫的一面,本来他完全可以成为革命领袖之一的,但他却因为自己的犹豫而错过了。

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与增韫交善的浙江谘议局副议长沈钧儒曾劝说增韫倒戈反清,而增韫对沈说,先考虑考虑再说。而在他考虑的几天内,清朝就亡了。若当时增韫能听从沈钧儒建议当机立断,也许出任“民国”第一任浙江都督的就不是汤寿潜而是他增韫。有些东西错过就是错过了。

不过总的来说增韫这个人还是相当不错的,因为为人热情善良,帮助过不少人,因此朋友缘很好,几乎哪里都有朋友。他也因自己朋友多,在后来捡了一条命。

武昌起义爆发后,蒋介石组织起敢死队攻打杭州城,敢死队不久攻入增韫的巡抚衙门,增韫被迫逃到衙门马棚里,躲在马槽中,不过被起义官兵搜查出来,增韫被蒋介石活捉了。

蒋介石本来想将其处决,但曾任浙江官办铁路负责人的汤寿潜站了出来,力保增韫,他在当时刚被推举成为浙江都督,并且在当地很有身望。他的话革命党不得不听,于是将增韫放了。被释放后,增韫家财因全部充公,汤还送了五百块大洋作路费,派人将他护送到上海。

在此后,增韫就没有担任过什么有价值的官职了,在袁世凯称帝后他曾到北京担任过一段时间参政院参政。袁世凯垮台后,他回到东北。

他在哈尔滨担任佛教会会长,并多次开展组织慈善会,并在后来于哈尔滨终老,结局还算不错。增韫在回到东北后养老日子还是不错的,毕竟当时东北老大已是自己当年一手的张作霖,张作霖对增韫相当敬重,也曾想让他在东北任高官,但晚年的增韫早已看破了官场,只想养老,也就没有再出山为官了。

先祖父褚辅成(慧僧)先生是浙江辛亥革命的元勋之一,以后又为反对袁世凯等北洋军阀,为夺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争取实现国共两党的合作,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不愧是一位爱国的政治活动家。 

  褚辅成生于1873年5月27日。22岁进秀水县县学(秀才)。当时嘉兴、秀水为两县,后合并为嘉兴县。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深受康有为等“公车上书”鼓吹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失败后,他目睹清政府腐败颟顸已无可救药,乃无意仕途,决心从事反清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1904年,褚辅成去日本,入东洋大学高等警政科,后转入法政大学。他与留日学生中的反清分子密切往来,十分投契,尤其同孙中山先生深相结纳。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在东京创立同盟会,褚辅成为宣誓入盟人之一。

参与发动浙江辛亥革命 

  浙江辛亥革命的早期成员,主要是浙东各地的会党与学界的有识之士。1904年前,各地会党及反清志士的活动并无统一之组织。如徐锡麟、竺绍康、王金发在绍兴、嵊县一带活动;陶成章在金华、处州一带活动;敖嘉熊在嘉兴联络’—些会党人士;龚味生(宝铨)在日本东京筹划暗杀活动,等等,互不相属。1904年冬,龚味生回国至上海,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推举蔡元培(清翰林,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为会长。1906年,蔡元培到北京谋求去欧洲游学,光复会活动主要由徐锡麟领导(后期的光复会于1910年在东京推举章太炎为会长,陶成章为副会长)。同盟会成立后,光复会首脑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龚味生等均加入同盟会;兹后大部分光复会成员亦均入同盟会。 

  褚辅成于加入同盟会的当年(1905年)即奉命回国推动革命,担任同盟会浙江支:部长,往来各地,结交各方志士,积极筹备布置。秋瑾亦于1 905年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1906年初回国,旧历二月到嘉兴,经褚辅成介绍,在南浔镇(属嘉兴县辖)浔溪女学堂任教习。不久,秋瑾去上海办报。 

  浙江革命活动的主要据点,除徐锡麟等1905年在绍兴创办的大通学堂外,尚有数处。一是敖嘉熊在嘉兴设立的温台处会馆,主要接待浙东各地的会党首领(敖于1908年被清廷暗杀)。一是杭州西湖白云庵,是光复会、同盟会革命党人经常密聚之地。再就是褚辅成、陶成章等在上海五马路口开设的天保(一说天堡)客栈,是革命党人住宿和联络的处所。褚辅成 1905年在嘉兴南湖之滨创办南湖学堂,一方面是为了启发民智,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掩护革命活动。不少革命志士曾在此地借视学为名进行筹划磋商,秋瑾曾来此活动并住宿。还有浙江陆军学堂也是通信联络机关之一。 

  秋瑾于1907年初接替徐锡麟主持大通学堂;姚勇忱为学堂总理,相与协助。光复会曾制订1907年皖浙同时武装起义的计划,以安庆为重点(由徐锡麟主持),绍兴(由秋瑾主持)以及金华、处州等地同时发动,分道取江、浙、皖三省要地。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如期在安庆刺死安徽巡抚恩铭,但联络新军的工作未妥,起义失败。绍兴方面则发生了事前泄密。徐、秋二烈士先后牺牲,浙江革命遭受挫折。次年,安徽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熊成基(系陈独秀等发起的“岳王会”成员)继起发动新军起义,再次失败。 

  1908年2月,褚辅成至杭州参加秘密安葬秋瑾,乘机与前来送葬之浙江同志聚商革命策略,议定此后革命运动宜注全力于军队方面,相机策动新军反正。这是浙江反清革命的重要转折。 

  浙江辛亥革命另一位重要策划人物是陈其美(英士)。陈是浙江湖州人,常住上海。他于 1906年赴日,加入同盟会。1908年回国,往返上海与浙江等地联络党人。杭州西湖白云庵成为沪浙两地党人的主要会商机关。据老人回忆,去该处最多的,上海方面有陈其美、戴传贤、黄郛(三人均系浙江人);浙江方面有顾乃斌、褚辅成、童保暄。这一年(1908年)冬,光绪、慈禧接踵而亡。浙江革命党人以为时机已到,拟在上海召集浙江各府属代表商议起事。其中,褚辅成、蒋志新为嘉属代表;陈其美、姚勇忱、杨谱笙为湖属代表。会场即在天保客栈。因叛徒刘师培向两江总督端方告密,会议未能开成。金华代表张恭(龙华会首领)被租界包打听头子黄金荣捕去,褚辅成与周淡游改装易服逃脱。 

  1909年,清廷于各省设咨议局,褚辅成当选为浙江咨议局议员,后又当选为资政院议员。褚辅成利用这一机构开展反清活动,副议长陈时夏、沈钧儒均参加了辛亥革命活动。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10月12日,陈其美来杭州,谓武汉已有密电到沪,促各省响应。次日,陈其美约集顾乃斌、褚辅成、吕公望、朱瑞、黄元秀、吴思豫、俞炜、童保暄、傅孟等,在西湖白云庵密商。月底又在城隍山密议一次。为革命之顺利进行,褚辅成由朱瑞介绍,加入了光复会。l0月下旬,陈其美派黄郛、蒋介石来杭催促。浙江方面公推褚辅成去上海商请陈其美筹发军火、印信及经费,陈其美嘱其先回主持筹备事宜;所需各物后均由陈其美遣人分批送来,由褚辅成接收。浙江革命党人会商决定11月5日发难,政治方面由褚辅成以及陈时夏、沈钧儒等负责,仿上海做法成立“机关部”,褚任机关部长(上海由陈其美任机关部长);军事方面由童保暄、朱瑞、周承荧、顾乃斌等负责。 

  11月3日夜,上海已光复,浙江遂决定提前于4日夜行动。一路由顾乃斌、吴思豫与敢死队蒋介石等,率众进城直扑巡抚衙门;一路由朱瑞、俞炜与敢死队王金发等进攻军械局;两标军队在城站会合后,包围驻防旗营,5日晚攻下旗营。 

  1911年11月5日,杭州光复,成立浙江军政府,汤寿潜(在浙江保路运动中有声望,曾任浙江咨议局议长)被推为都督。都督以下,设立政事与军事两部:褚辅成任政事部部长,总揽民政、财政、交通、外交、教育、实业各部门;军事部由周承菼任浙江军总司令。沈钧儒时任警察局长(后任教育司长,1912年由褚辅成、顾乃斌介绍,加入同盟会)。马叙伦任都督府秘书。不久,成立浙江临时参议会,陶成章任议长。 

  革命政权创立,百废待兴。褚辅成在任期间,事务繁剧。省政权对清朝官吏“任其远逸,并不穷追暗缉”。巡抚增韫无大恶迹,予以“押解资送北返”(由陶成章带往卜海,准予自由)。惟旗营协领贵林,初顽抗不从,后假意投降,仍隐匿2000多枝枪及部分弹药。褚辅成与陶成章得知后,褚下令缚贵林,面责其违约,当即会审处决。 

  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成立民国临时政府,汤寿潜任交通总长,蒋伯器(尊簋)继任浙江都督,褚辅成改任民政长。1912年8月,都督换了朱瑞。不久,褚辅成即被免职。免职的背景,一是褚辅成急于办省议会,在中央政府尚无统一规定前,即自定省议会法及选举法;二是褚厉行禁止鸦片贸易,触犯英帝国利益,引起外交交涉。据史料:“先生制定禁烟办法,彻底实施,勒令全省土膏店,一律停闭;由沪运往赣、皖之烟土经过浙境,亦予扣留。于是英国驻杭总领事向军政府提出抗议,先生严词拒绝。最后一次,英方竟出恫吓之言,先生答称:英舰虽开入钱塘江,浙江禁烟决心,决不动摇。从此一般土商,不敢再借外力破坏禁烟,断绝死灰复燃之念。禁运禁售政策,获以完成,其后各省虽施行官膏办法,而浙省终未开禁。”北京政府外交部同浙省都督间往来电文,对褚辅成皆有责备之意。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一、革命导火索

  1911年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均已经建立起文学社的组织。共进会主要集中于新军八镇第16协第32标发展会员。武昌起义时已经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新兵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新兴知识阶层的革命组织,新军士兵是发动革命的潜在力量,文学社和共进会一直以新军士兵作为主要工作对象。

  1911年4月27日,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牺牲者多为同盟会精英,当中包括有支持中国革命的日本人。

  1911年5月8日,清朝廷成立皇族内阁,显示出清统治者毫无立宪诚意,令各地立宪派大失所望。5月9日,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间出资建造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这一举措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掀起了四省保路运动,尤以四川最为强烈。

  6月17日,四川民间各团体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四川谘议局议长 蒲殿俊为会长,副议长罗纶为副会长,张贴文告,四处讲演,甚至上京请愿。8月5日,在成都召开川汉铁路股东特别大会,8月24日,群众开展罢市罢课,9月1日,在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议的号召下,开展抗粮抗捐活动。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领袖,封闭铁路公司和同志会。这一举措激起了大量群众到四川总督衙门请愿,赵尔丰下令清兵弹压,打死30馀名请愿群众,酿成成都血案。9月8日,成都附近农民在同盟会和会党组织阁老会的领导下组成保路同志军起义,围攻省城,与清兵交战,附近州县群众纷纷响应,几天内队伍发展到20多万。9月25日,“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同盟会成员王天杰、龙鸣剑等人领导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清朝政府得知激起民变,成都被围后,非常惊恐,忙将四川总督赵尔丰免职,并调渝汉铁路督办端方署理四川总督,率一部分湖北新军入川。

二、革命经过

  1武昌起义

  湖北新军原为张之洞所练的“江南自强军”,中下层军官不少曾官费派日留学,因而遍布革命党人。当中以共进会及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渗透最广。保路运动酿成民变后,端方奉命率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此时,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武汉的防务非常空虚,革命党人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好机会。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由双方负责人和新军代表60馀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会上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被推举为总指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被推举为参谋长。共进会负责人刘公被推举为政治筹备处总理。起义总指挥部设于武昌小朝街85号文学社机关,正值筹备处设于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起义机关定为1911年10月6日(旧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后因准备不足,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16日。

  10月9日共进会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孙武被炸伤。俄国巡捕前来搜查,受伤的孙武和其他人脱逃,但起义的文件,旗帜等被搜走,并在相邻的刘公住所内带走了刘公的弟弟刘同。湖广总督瑞澄闻得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闻讯后,决定当夜发动起义,并派人给各营送信。当日晚彭楚藩、刘复基在起义总指挥部被捕、杨宏胜在运送弹药的路上被捕,10月10日晨三人被斩首。

  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相当于班长)熊秉坤等人决定提早起义,并拉来队官(相当于连长)吴兆麟作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熊秉坤为参谋长。1911年10月10日(农历8月19日)晚间八时(此时事发已无可考证,只能确定是日暮以后午夜以前事发),程定国(旧说是熊秉坤较为正确)发出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继而深受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影响的大部分新军共同响应。吴兆麟、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炮击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

  10月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谘议局大楼会议厅,新军八镇十五协二十九标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商讨组建军政府和推举都督人选。除革命党人吴醒汉、徐达明等十馀人外,还邀请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副议长张囯溶以及议员,还有旧军官吴兆麟参加。会议请汤化龙主持。吴兆麟提议由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担任都督,立宪派一致拥戴,部分革命党人也因为黄兴、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害,孙武被炸伤,蒋翊武被迫逃跑,没有更好的人选表示同意,因此会议通过了以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一说为总参议)。

  11日上午,武昌全部光复。晚上成立谋略处。在谋略处的主持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公布军政府檄文和《安民布告》,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宣统三年改为黄帝纪元4609年。军政府建立参谋部、军务部、政事部、外交部。以谘议局大楼为办公地,以十八星旗为军旗。谋略处以军政府名义发布《布告全国电》,《通告各省文》等文告通电全国。

  10月12日,革命党人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光复汉阳;随后赵承武率起义军攻占汉口。至此,武汉三镇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

  2袁世凯出山

  10月14日,经奕劻、徐世昌、那桐保举,监国摄政王醇亲王载沣任命两年前被罢黜,现在彰德养病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托病不就。10月22日湖南独立。10月23日江西九江独立。10月27日任命袁为钦差大臣,统率北洋军向武汉进攻。袁督师到鄂,驻节孝感萧家港。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称病上奏辞职。11月1日,摄政王载沣被迫解

  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组阁。

  11月2日,在攻下汉口之后,袁世凯便按兵不动,开始暗中与南方议和。11月3日清政府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1月6日,宣统帝下罪己诏,释放革命党刺客汪兆铭、黄复生、罗世勋。11月13日,袁世凯带卫队抵京任内阁总理大臣。11月16日,组成袁世凯内阁。12月6日,袁世凯迫使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12月16日,调冯国璋来接替禁卫军总统,解除良弼禁卫军第一协协统职,调禁卫军炮队支援围剿山西革命军,分散禁卫军力量,又用准备出征的名义把禁卫军调出城外,派段芝贵另编拱卫军,驻扎城里。北京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到12月1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之前,当时关内18省都发生过武装起义,其中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含上海)、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独立,只有直隶、河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在袁世凯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山东、甘肃境内宁夏地区都曾宣布独立,后被袁军控制。

  3革命后续发展

  11月8日,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关宣布起义。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绍桢任总司令。11月11日,联军司令部在镇江成立。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总司令徐绍桢的统一指挥下,联军相继攻占乌龙山、幕府山、雨花台、天保城等据点。12月1日晚,张人骏、铁良在下关乘上日本兵舰,狼狈不堪地逃离南京,住进了上海租界。张勋则率领残兵2000余人,出汉西门经大胜关渡江逃往徐州。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12月2日一举攻占南京城(南京之战)。至此,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据有。

  清海军反正11月中旬,进攻武昌的清海军反正。海军提督萨镇冰,与黎元洪是师生,舰队参谋汤芗铭与汤化龙是昆仲,被劝反正。11月中旬,各舰自武昌下驶九江,萨镇冰称病离舰赴上海治病,黄钟瑛任舰队司令,经九江林森劝说,舰队归附革命军。

  4列强的中立与调停

  12月2日,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斡旋,武汉革命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议。

  5南北议和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为诱胁革命军向袁世凯妥协,向湖北军政府多次试探,11月26日由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葛福出面“调停”,向湖北军政府提出议和条件。湖北都督黎元洪等以军事失利,竭力主张妥协。

  1911年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双方代表随即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举行谈判。伍廷芳代表革命军方面提出:清朝皇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绍仪代表袁世凯向革命军进行要挟。与此同时,英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法国等帝国主义对议和施加压力,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外人的利益与安全”,促使双方尽快达成协议。混入革命阵营的旧官僚和立宪派也竭力把南方引向拥袁的道路。在内外胁迫下,革命势力作出让步,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当大总统。革命势力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终于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6南京临时政府

  12月11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在上海和汉口两地的17省代表来到南京,继续商讨建立中央政府事宜。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总统,此时代表们分成支持在湖北立首功的黎元洪以及支持黄兴两派,相持不下。12月15日,代表获悉袁世凯赞成共和,决定暂缓选举临时总统,虚位以待袁世凯反正。

  12月25日,孙文从法国马赛回国抵达上海。孙文由于有着比较高的威望,受到许多革命团体的支持,成为众望所归的总统人选。立宪派和旧势力也认为孙文是在争取袁世凯反正之前的总统人选。12月28日,在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预备会。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江苏咨议局会议厅召开选举临时大总统会。临时大总统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第一条:“临时大总统,由各省都督代表选举之;以得票满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选出。参加选举的有直隶、奉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十七省代表四十五人,孙文获得十七张有效票中的十六票,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文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月2日,孙文通告各省废除阴历,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1月3日,各省代表会议推选黎元洪任临时副总统,并通过了孙文提出的临时政府内阁各部总长、次长名单,正式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下设十个部,陆军部总长黄兴兼任参谋本部总长,海军部总长黄钟瑛,外交部总长王宠惠,司法部总长伍廷芳,财政部总长陈锦涛,内务部总长程德全,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实业部总长张謇及交通部总长汤寿潜。此外,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法制局长宋教仁,印铸局长黄复生。1月11日,各省代表会议通过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为纲领,以南京为临时首都,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1月28日各省代表会议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代表会为任参议员,推林森、陈陶遗任正副议长。

  7清朝灭亡

  12月6日,袁世凯迫使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

  1月2日,清将领姜桂题、冯国璋、张勋、张怀芝、曹锟、王占元、陈光远、李纯、王怀庆、张作霖等十五人电内阁,誓死反对共和,请饬各亲贵大臣将在外国银行所存款项提回,接济军用。同日,京东发生滦州起义。

  1月3日,陆征祥等驻外各使节电请清帝退位。1月5日,段祺瑞自汉口退驻孝感。

  1月7日,清第一军总参赞官靳云鹏自汉口到北京,谋联合各军,要求共和。同日,日本轮船密运步枪一万二千枝,子弹二千万发,机关枪六挺,山炮六门抵南京。

  1月10日,清军王怀庆镇压滦州起义。

  1月12日王公会议,奕劻主依优待条件交出政权,载泽、载洵、善耆及恭亲王溥伟反对,并与良弼、铁良、毓朗等决组宗社党与南方对抗。

  1月16日,袁世凯在下朝的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京津同盟会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卫队长等十人,袁幸免于难。

  1月20日,南京临时政府向袁世凯正式提出清室优待条件。

  1月22日,孙文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了逼宫的进程。袁世凯以利害游说和买通庆亲王奕劻和那桐,并以金钱贿赂隆裕太后身边受宠的太监张兰德(人称小德张),威吓隆裕太后称大势已去,如果革命军杀到北京,则皇室生命难保,而若同意让位,则可有优待条件。

  1月22日,英国公使朱尔典会同法、俄、日公使声明赞成清室退位。美国不愿干涉内政,不曾参加。

  1月26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将领共47人联名致电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军已答应对清朝皇室、王族及满蒙回藏各族的优待条件,陈情“即此停战两月间,民军筹饷增兵,布满各境,我军皆无后援,力太单弱,加以兼顾数路,势益孤危”,要求“恳请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到2月2日为止,联名增加到50人。

  1月29日,召开清廷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2月3日,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

  2月4日,段祺瑞联合王占元、何丰林、李纯、王金镜、鲍贵卿、李厚基、马继增、周符麟等共九人发出要求共和的第二电,专致“近支王公、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声言“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

  2月10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件》和张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优待条件第一部分即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一,大清皇帝尊号不废,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

  二,民国每年拨四百万元供皇帝支出。

  三,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四,清王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民国派兵保护。

  五,德宗崇陵所有产用经费由民国支出。

  六,宫内执事之人,继续留用,唯不得招阉人。

  七,皇室私有财产,由民国派兵保护。

  八,禁军编入民国陆军。

  除上述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八条外,还有清皇族待遇之条件四条,及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七条。

  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和逼迫下,宣统帝溥仪的母后隆裕太后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发布《逊位诏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退位诏书》由张謇起草,并由临时参议院通过,但其中,“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为袁世凯手下所添加。至此,大清帝国正式终结,并被中华民国取代与继承。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灭亡。

  8临时大总统

  宣统退位后,1912年2月13日孙文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议决临时政府仍设在南京,并电袁前来受职;未受任前,政务仍由孙总统继续执行。袁世凯以北京兵变为由,坚持迁都北京。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任,4月2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4月4日临时参议院议决该院迁往北京。

  3月8日临时参议院又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图通过内阁制对大总统的权力加以限制。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5月,北京临时参议院讨论国旗统一案。5月14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五色旗左方上角占全旗四分之一置十九星旗为陆军旗,以五色旗左方上角占全旗四分之一置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商旗适用国旗,陆军旗和海军旗。该案咨达袁世凯时,袁提出仍以十九星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6月5日获得临时参议院通过。6月11日,此案由袁世凯发布临时大总统令颁布施行。

三、革命影响

  1政治影响意义

  辛亥革命被中国***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2]

  2思想影响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3经济影响

  此外,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4社会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辛亥革命虽然常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当时中国其实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转投向革命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

  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才使传统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

  辛亥革命对于十八世纪后的人口剧增,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略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5生活文化影响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6海外华人的影响

  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华人介入中国的革命活动是史无前例的,虽然革命活动主要在于挽救中国,但这一行动已对当地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影想大致可以分为:马新华人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马新华人团结力量的增长 ,新思想的涌现 ,政党政治的影响。

  孙中山于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就任临时总统后,许多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中立派及保皇派分子转而支持孙中山。武昌起义后,马来亚和新加坡各地华人剪掉辫子,另一方面,在同盟会和孙中山的号召下,当地华人也积极捐款支持革命运动。

  当孙中山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展开革命之前,当地华人是不团结的,常有帮派和籍贯的斗争。不团结阻碍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帮派斗争影响华人社会的经济成长并阻止了不同方言集团的合作。

  1906年,孙中山在吉隆坡主持同盟会支会成立仪式时发出警告说:当地华人的不团结最终将导致整个华人社会的崩溃。因此同盟会展开各种宣传活动,如阅书报社、夜校、戏剧表演,使到不同方言的集团为孙中山的革命而在一起工作,这使得不同籍贯的华人有机会学习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以解决共同的难题。通过不间断的联系,华人的团结精神和国民意识逐渐被加强和发展起来。1909年,在打巴成立的集群社就是灌输团结思想的组织。

  另一项最主要的发展便是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学校传播标准华语,主要目的在于打破使用以往的方言教学。这使得不同籍贯的华人间有了共同的媒介语。

  孙中山的革命思潮带为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带来了新的思想,冲击了华人传统的旧社会和旧传统。利他主义,舍己为群,平等和自由之观念因此不断传开。鼓励设立女子学校,女人被允许加入社会活动和参加孙中山革命。

四、革命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6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权。主要因为:从人员组成上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控制着政权;从其颁布的法令和措施来看,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政策,体现了促进民主政治,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资产阶级文化教育,改造旧社会的热情。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民主性,集中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同时,其对内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对外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继续有效,都表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说明了这个政权的性质。

  解析:

  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的临时性内阁,成立於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结束於同年3月12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创立民国,中原十二省纷纷宣布独立。12月,十七省的代表齐聚上海,推举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孙文组织内阁,成立南京临时政府。不过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不是内阁制,而是总统制,因此并未设内阁总理,内阁参谋总长由黄兴兼任,负责一切军事事务。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南京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到11月,已有十五个省区宣告独立,相继建立了地方起义政权。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政府,各起义省区代表集会武昌,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提出在召集国民会议、颁布宪法之前,组织临时政府。12月29日,各省代表又在南京开会,选举刚刚回国的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五色旗为国旗(代表汉、藏、蒙、回、满——当时的五大民族),并建立了中央政府机构。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它不仅结束了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编辑本段]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种势力,但它不是三种政权的混合体,领导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 在政府中,孙中山全权掌握军政大权,下设9位国务委员,,陆军总长黄兴,海军总长黄钟英,外交总长王宠慧,司法总长伍廷芳,财政总长陈锦涛,内务总长陈德全,教育总长蔡元培,实业总长张謇,交通总长汤寿潜。9名总长中只有陆军,外交,教育总长又同盟会员担任,其他六人由立宪派和旧官僚充任。但孙中山采用“总长取名,次长取实”的办法直接任命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次长多为青年革命党人。如,蒋作宾为陆军次长,魏宸组为外交次长,居正为内务次长,马君武为实业次长,于右任为交通次长等,并任命胡汉民为总统府秘书长,黄兴兼任参谋总长,这样权利就集中在了革命党人手中。同时,有立法权的临时参议院的43人中,同盟会占34席,同情革命的绅士1人,立宪派8人,旧官僚根本没有席位。因此临时政府表面上是,旧官僚、立宪派、革命派的联合体,实际上是又革命党人主持的资产阶级政权。

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北洋政府的成立时间以及结束时间分别是:

1、南京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中华民国于1912年1月1日成立后不久由孙中山在南京成立的一个临时管治机构,也是中华民国建国以来第一个中央政府机构,又称南京临时政府,简称临政。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改用民国纪年,中华民国正式建国。其存在时间约3个月,1912年4月2日结束。

2、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4月18日成立,1948年5月20日结束,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的最高行政机关,统辖全国各地的中央政府,由以蒋介石为核心的中国国民党建立,宁汉合流后成为中国国民党政权,1928年东北易帜后成为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

3、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成立于1912年,1928年结束,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于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后形成。

北洋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继承前朝疆域的政权,也是中国继清朝灭亡后第一个被国际承认的中国政府。

扩展资料: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名义上为统一的中央政府,实际上难以在全国推行其政令、军令。1929年北伐“成功”后国民党各个派系军阀即开始数次混战,最终演变为“中原大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丧失中国东北控制权。

1934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所属军队占领瑞金,红军被迫长征。1935-1936年,在追剿红军的过程中,中央军进入了西南军阀的势力范围,蒋介石取得了对湖南、贵州的实际统治权,并着手改造四川、云南及西北的地方军阀集团。

1935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屈服于日本对华北“特殊化”的要求,在北平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宋哲元为首,名义上隶属于国民政府,实质上是半独立性的政权机构。

—南京临时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北洋政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54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