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举
举 #jǔ
释义 ①向上托;向上伸:举重|举手|举头望明月。②行动;动作:举止|举动|壮举|一举两得。③发起;兴起:举行|举办。④提出:列举|举例|举一反三|不胜枚举。⑤推选;推荐:选举|推举|举荐。⑥全:举国上下|举世闻名。
举办 #jǔbàn 举行活动;办理事业。
〖例句〗大家都期待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
举不胜举 #jǔ bù shèng jǔ 举也举不完,形容数量非常多。
〖例句〗骄傲自满总会使人止步不前并招致失败,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举动#jǔdòng 动作;行动。
〖例句〗近来他的举动有些反常,你知道是什么缘故吗?
举行 #jǔxíng 进行:举行比赛|会议如期举行。
〖例句〗每周一上午,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
举止 #jǔzhǐ 人的姿态和风度。
〖例句〗宋老师学识渊博,举止文雅,言谈亲切,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
举足轻重 #jǔ zú qīng zhòng 举足移动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比喻地位重要或实力强大,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全局。
〖例句〗北京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提出
列举:
一个一个地举出来:~事实ㄧ指示中~了各种具体办法。
举
(举)
jǔ
向上抬,向上托: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
动作行为:举止。轻而易举。
发起,兴办:举义。举办。创举。
提出:举要。举例。
推选,推荐:推举。荐举。
全:举国。举世。举家。
古代指科举取士:科举。举人。一举成名。
攻克:“一战而举鄢、郢”。
1 文言文举是什么意思
“举”在文言文中可表示举起、拿、起身、推举等意思。
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译文: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
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译文:我不能拿着整个吴国的地盘和十万人口被别人管制。
③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
译文:像兔敢奔跑,像野鸭急飞。
④推举;推荐。《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文: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
⑤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文:现在逃跑被抓了回来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选择)为国而死好吗?
⑥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译文: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
⑦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
译文: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
⑧全;都。《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译文:大家都非常高兴,面带有喜色,奔走相告。
2 举年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
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举出;提出。《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
④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
⑤挂起;升起。《赤壁之战》:“中江举帆。”
⑥推举;推荐。《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⑦举用;任用。《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⑧发动;兴起。《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⑨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⑩举动;行为动作。《谭嗣同》:“全在天津阅兵之举。”
⑾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⑿完成;成功。《孔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⒀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⒁检举;揭发。柳宗元《时令论上》:“恤孤寡,举阿党。”
⒂科举;科举考试。《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
又应举;参加科举考试。韩愈《讳辨》:“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⒃中举;考中。《芋老人传》:“乙先得举,登仕路。”
⒄全;整个。《屈原列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⒅全;都。《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⒆尽;完。《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⒇点起为;点燃。《孙膑减灶》:“暮见火举而俱发。”
3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1 文言文的意思: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2 文言文举例:《宋定伯捉鬼》魏晋 干宝
3 原文: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
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
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4 译文:
南阳地方的宋定伯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夜里走路遇见了鬼,问道:“谁?”鬼说:“(我)是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宋定伯欺骗他说:“我也是鬼。”
鬼问道:“(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说:“要到宛市。”鬼说:“我也要到宛市。”(他们)一同走了几里路。
鬼说:“步行太劳累,可以轮流相互背负。”宋定伯说:“很好。”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几里路。鬼说:“你太重了,恐怕不是鬼吧?”宋定伯说:“我刚死,所以
身体(比较)重。”轮到宋定伯背鬼,(这个)鬼几乎没有重量。他们像这样轮着背了好几次。
宋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
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着它一点声音也没有。宋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地发出声响。鬼又
说:“为什么有声音?”宋定伯说:“我刚刚死不久,是不熟悉渡水的缘故罢了,不要见怪。”
一路上,快到宛市,宋定伯便把鬼背在肩上,紧紧地抓住它。鬼大声
惊叫,恳求放他下来,宋定伯不再听他的话。(宋定伯)把鬼一直背到宛市中,才将鬼放下在地上,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卖了它。宋定伯担心它再有变化,就
朝鬼身上吐唾沫。卖掉得到一千五百文钱,于是离开了宛县的集市。当时石崇说(过这样的话):“宋定伯卖鬼,得到了一千五百文钱。”
举基本释义:
1、往上托;往上伸:举重。举手。高举着红旗。
2、举动:义举。壮举。一举一动。一举两得。
3、兴起;起:举义、举兵、举火。
4、生(孩子):举一男。
5、推选;选举:推举。选举代表。选举他做学习组长。
6、举人的简称:中举、武举。
7、提出:列举。举一反三。举个例子。
8、全:举座(所有在座的人)。举国。举世。
9、姓。
举跬的解释
《荀子· 劝学 》 :“不积跬步, 无以 至千里。”后因以“举跬”谓进行持续的 具体 努力 。 宋 梅尧臣 《读<日者传>答俞生》 诗:“吾不如二人,读书无举跬。”
词语分解
举的解释 举 (举) ǔ 向上抬,向上托: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 动作行为:举止。轻而易举。 发起,兴办:举义。举办。创举。 提出:举要。举例。 推选,推荐:推举。荐举。 全:举国。举世。举家。 古代指科 跬的解释 跬 ǐ 半步(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称“跬”):跬步。 一时的,眼前的:跬誉(近誉,一时的好名声)。 部首 :足。
1 文言文举是什么意思
“举”在文言文中可表示举起、拿、起身、推举等意思。
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译文: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
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译文:我不能拿着整个吴国的地盘和十万人口被别人管制。
③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
译文:像兔敢奔跑,像野鸭急飞。
④推举;推荐。《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文: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
⑤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文:现在逃跑被抓了回来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选择)为国而死好吗?
⑥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译文: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
⑦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
译文: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
⑧全;都。《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译文:大家都非常高兴,面带有喜色,奔走相告。
2 文言文翻译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原文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孟子像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yuè)之音,举疾首蹙頞(è)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释 ①庄暴:人名,齐国大臣。
②见(xiàn)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③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
《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礼记·乐记》:“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
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④庶几:差不多。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
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⑤变乎色:改变了脸色。
朱熹《集注》云:“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赵注则说是宣王恼怒庄暴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⑥直:不过、仅仅。⑦独乐乐:独自欣赏音乐的快乐。
前一个“乐(yuè)”,名词用如动词,指欣赏音乐;后一个“乐(lè)”,名词,快乐,乐趣。⑧钟鼓之声,管龠之音:这里泛指音乐。
⑨举:皆、都。⑩疾首蹙頞(cù è):疾,《说文》:“病也。”
蹙,《说文新附》:“迫也。”引申为聚也。
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 ,愁貌。”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頞,《说文》:“鼻茎也。” ⑾极:《说文》:“栋也。”
《通训定声》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引申为极致,极端。
⑿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
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⒀旄:旄,《说文》:“幢也。”
通“毛”。古代用牦尾装饰的旗子,这种旗子为前军所持,故曰“前旄”。
⒁诸:相当于“之乎”,“之”是代词,代之前的“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 译文 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 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来听听吗?” (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于是孟子又)说:“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的声音,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
’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您的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您)不肯和百姓同欢乐啊。
假使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君王钟、鼓、箫、笛的声音,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美,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您能)和百姓同欢乐啊!如果现在君王能和百姓同欢乐,就能统。
3 举尔所知文言文翻译原文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请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选自《世说新语》)
译文
许允任吏部郎的时候,任命的官吏大多数是他的同乡,魏明帝派武士去逮捕他。许允的妻子出来告诫许允说:“对英明的君主可以用道理去取胜,但是难于用感情求告。”拘押到后,明帝审问他。许允回答说:“‘举荐你所了解的人’,臣的同乡,就是臣所了解的人。陛下可以调查,核实他们是否称职?如果不称职,臣愿意接受惩罚。”调查核实结果,各个职位都用人得当,于是就释放了他。
4 文言文翻译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注释
①畎(quǎn)亩:田间,田地。②傅说(yuè):殷武丁时人,曾为 刑徒,
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③版筑:一种筑墙工作, 在两块墙
版中,填人泥土夯实。④胶鬲(gé):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
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⑤管夷吾:管仲。士:此 处指狱囚管
理者。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 一起逃到鲁
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 回自己处理。
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6)孙叔敖:
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 (宰相)。(7)百
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 用五张羊皮的价格
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8)曾:同 “增”。(9)衡:
通“横”,指横塞。(10)征:表征,表现。(11)法家拂 士:法家,有法
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辅佐;拂士即辅佐的贤士。
常见译文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 选 ,
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
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
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
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
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普遍观点
原文中先列举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 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云云,令人很容易想到意
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奋图
强的浓厚悲剧意识。这种解释一般为后人接受,看似并无大碍。
5 文言文翻译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没有县令,你认为谁可以胜任?”祁黄羊说:解狐可以。 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他回答说:您是问我谁能胜任而不是谁是我的仇人。晋平公说:好。就用他做县令了,全国的百姓都称赞祁黄羊。
过了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太尉,你认为谁可以胜任?”祁黄羊说:午可以。晋平公说: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说:您是问谁可以胜任而不是谁是我的儿子,晋文公说好。又任用了。全国的百姓都称赞祁黄羊。
孔子听说后,感叹道:“唉,祁黄羊做的是对的,他荐举别人,大公无私啊!”
6 文言文翻译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原文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孟子像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yuè)之音,举疾首蹙頞(è)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释①庄暴:人名,齐国大臣。
②见(xiàn)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③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
《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礼记·乐记》:“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
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④庶几:差不多。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
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⑤变乎色:改变了脸色。
朱熹《集注》云:“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赵注则说是宣王恼怒庄暴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⑥直:不过、仅仅。⑦独乐乐:独自欣赏音乐的快乐。
前一个“乐(yuè)”,名词用如动词,指欣赏音乐;后一个“乐(lè)”,名词,快乐,乐趣。⑧钟鼓之声,管龠之音:这里泛指音乐。
⑨举:皆、都。⑩疾首蹙頞(cù è):疾,《说文》:“病也。”
蹙,《说文新附》:“迫也。”引申为聚也。
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 ,愁貌。”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頞,《说文》:“鼻茎也。”⑾极:《说文》:“栋也。”
《通训定声》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引申为极致,极端。
⑿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
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⒀旄:旄,《说文》:“幢也。”
通“毛”。古代用牦尾装饰的旗子,这种旗子为前军所持,故曰“前旄”。
⒁诸:相当于“之乎”,“之”是代词,代之前的“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译文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来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于是孟子又)说:“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的声音,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
’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您的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您)不肯和百姓同欢乐啊。
假使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君王钟、鼓、箫、笛的声音,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美,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您能)和百姓同欢乐啊!如果现在君王能和百姓同欢乐,就能统一天下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