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在文言文的解释

让在文言文的解释,第1张

1 让在文言文中的解释结合例子

1、责问;责备。

《左传·僖公二十四》:“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

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责问他,并且拒绝接见。

2、让给;让位给。

《五蠹》:“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译文:古代把天子的位置让给别人,不过是逃避看门奴仆般的供养,摆脱奴隶样的繁重苦劳罢了

3、推举

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之后,众兄弟让我为头领。—— 李致远《还牢末》楔子

4、推辞;拒绝。

《谏逐客书》:“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译文:泰山不拒绝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

5、让开;躲开。

《唐翁猎虎》:“虎扑至,侧首让之。”

译文:老虎扑过来,转过头躲开。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让,相责让。从言,襄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让,相互责难。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襄”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

1、推让[tuī ràng]

由于谦虚、客气而不肯接受(利益、职位等)。

2、出让[chū ràng]

出卖或转让(个人自用的东西):出让家具。

3、割让[gē ràng]

由于外力威胁或战争失败,被迫把一部分领土让给别国。

4、退让[tuì ràng]

向后退,让开路:退让不及,让车撞倒。

5、互让[hù ràng]

彼此谦让:同学之间要互让。

2 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使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种解释既可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

〈动〉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运用;使用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

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

使者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

如:节度使;转运使

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清· 刘开《问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3 “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以动词为主,详细解释和例子如下:

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4 令 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①命令;下令。《垓下之战》:“乃~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②使;让。《活板》:“每字为一印,火烧~坚。”

③法令;命令。《屈原列传》:“王使屈平为~,众莫不知。”

④官名。⒈中央机构的主管官员。如“尚书令”、“太史令”等。⒉县的最高长官。《陈涉世家》:“陈守~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⑤时令;时节。《芙蕖》:“群葩当~时,只在花开之数日。”

⑥好;善。《周处》:“何患~名不彰邪?”

⑦表示假设,相当于“假使”、“假若”。《五人墓碑记》:“~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⑧对别人亲属的敬称。《孔雀东南飞》:“不堪吏人妇,岂合~郎君?”《严监生和严贡生》:“多亏~弟看的破,息下来了。”

5 把 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一)

把:篆书字形从手,巴声。形声。

本义:抓住,拿:把酒问青天|把盏言欢|把握。

转注:①控制,掌握:把犁|把舵②看守:把风|把门③手推车,或物的柄:车把|火把4可以用手拿的小捆:草把|稻把⑤量词:出把力|一把米⑥介词,和将相当:把话所明白

假借:放在量词百、千、万等数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丈把高|个把月|百把两

(二)

把(木霸)字形从手,霸声。形声。同音假借,简化为把。

本义:器具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刀把子|印把子

转注:花,叶或果实的柄:花把|梨把

6 材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材:(1)形声。

从木,从才,才亦声。“才”意为“备而未用”、“储备待用”(见互动百科“才”字条 )。

“木”与“才”联合起来表示“储备待用的木料”。本义:库存木料。

(2)同本义。材,木梃也。

——《说文》五曰材贡。——《周礼·太宰》驾而乘材。

——《国语·晋语》。无所取材。

——《论语》。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庄子·人间世》材朴委积兮。——《楚辞·九章·怀沙》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宋·沈括《梦溪笔谈》(3)又如:木材;材器(材木与器物)(4)泛指原料、材料。饬化八材。

——《周礼·太宰》。其材足以备器用。

——《左传·隐公五年》献材于殡门外。——《仪礼·士丧礼》。

(5)又如:钢材;器材;木材;就地取材(6)资料。如:教材;题材;素材(7)人的体貌。

如:身材(身体的高矮和胖瘦)(8)资质;本能。如:蠢材(笨家伙);因材施教(9)棺木。

如:寿材;材铺(棺材店)(10)通“才”。才能,能力。

任官惟材,左右惟其人。——《书·咸有一德》士脩身功材。

——《管子·五辅》。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11)通“财”。

财物。广辟土地,著税伪材。

——《墨子·公孟》知务本禁末之为多材也。——《荀子·君道》材伎之士。

——《荀子·王制》[2]让:1 (形声。从言,襄( xiāng)声。

本义:责备) “让”字2[4]2 同本义 [blame]让,相责让也。——《说文》让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让我们的事业共辉煌!——世界艺术家协会主席:《吴国化名言》。

诘责以辞谓之让。——《小尔雅》让,责也。

——《广雅》且让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让不贡。

——《国语·周语》鲁人以为让。——《史记·齐世家》众知有为,因让之曰:…——明·高启《书博鸡者事》3 又如:让书(有责备言语的书信);让勖(既责备又勉励);让诮(责让讥诮)。

4 退让;谦让 [give away;give ground;modestly decline]让者,礼之主也。——《左传·襄公十三年》让文之材也。

——《国语·周语》让,推贤也。——《国语·晋语》允恭克让。

——《书·尧典》。郑注:“推贤尚善曰让。”

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尧让天下于 许由。

——《庄子·逍遥游》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坐,不让,欲欢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5 又如:让梨觅枣(比喻兄弟间的手足情爱);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各不相让;寸步不让;让棋;让衢(让路);让再让三(三番五次地推让);让客(礼让客人);让德(谦让的品德)。

6 推举 [elect]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之后,众兄弟让我为头领。——李致远《还牢末》楔子7 以一定代价将东西的所有权转给他人。

把房子让给远房几家族人来住。——《儿女英雄传》薛家伏势倚情,偏不相让。

——《红楼梦》8 又如:让与(把财物或权利移转于别人);让禄(把利禄移转给别人);让国(把国君的地位让给他人);让名(把名誉让给他人);让价;让利销售。9 请,邀请 [invite;usher]。

如:把他让进门来;把客人让进里屋。10 允许 [let;allow;permit]。

如:公共场所不让吸烟;让他走了。11 通“攘”。

推辞;推让;拒绝 [decline;refuse]乃惧距天用而让有用也。——《潜夫论·明闇》12 又如:让职(辞让官职);让爵(让爵位)。

13 要求 [ask]。如:是他让我来的;她妈妈让她每天练钢琴八个小时。

14躲避,避免碰到(如突然转身) [dodge]。如:幸亏我让得快,要不早给那辆车撞倒了;让威(避开敌人的锋芒);让开(避开);让辟(退让避开)。

15 用烟酒款待 [entertain;treat;offer]。如:让酒(请人喝酒);让烟(请人抽烟);让坐(请客人入座)。

16 通“攘”。17 窃夺 [steal]治斧钺者,不敢让刑;治轩冕者,不敢让赏。

——《管子·君臣下》18 骚扰 [disturb]巨涂则让,小涂则殆。——《荀子·荣辱》[5]19古代的一种礼节仪式。

举手平衡状 [put up one's hands to balance]宾入门皇,升堂让。——《仪礼·聘礼》。

郑玄注:“让谓举手平衡也。”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项羽本纪》。

7 “使”在文言文中的不同意思和例句有哪些

〈动〉1 (形声。

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

本义:命令)2 同本义 [order] 使,伶也。——《说文》。

按,伶者,令也。故君使其臣。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史记·屈原列传》魏王使将军 晋鄙将十万众救 赵。——《史记·魏公子列传》3 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4 派遣 [send;dispatch]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汉· 贾谊《过秦论》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5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6 致使;让;叫 [let;make;cause]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清· 黄宗羲《原君》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清· 林觉民《与妻书》7 又如: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虚心使人进步8 运用;使用 [use;employ] 联闻,使功不如使过。——《旧唐书·李靖传》造父巧于使马。

——《韩诗外传》尚贤使能。——《荀子·王制》9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10 使唤;役使;支使 [order about;work;use]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商君书·外内》使之虽病也。

——《礼记·檀弓》况于使之者乎。——《荀子·解蔽》。

注:“役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恣君之所使之。

——《战国策·赵策》11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12 耍弄;玩弄 [play]。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13 出使 [serve as an envoy abroad] 唐雎使于 秦。

——《战国策·魏策》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14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15 放纵,任性 [indulge]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

注:“因酒而使气也。”16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

发脾气,任性)17 可以,行 [can;may]。如:使的(可以)18 主使 [instigate]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名〉1 使者 [envoy;messenger] 时汉连伐 胡,数通使相窥视。——《汉书·苏武传》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战国策·齐策》2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3 使命 [mission]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4 佣人;奴仆[servant]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

——《儒林外史》5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6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official]。

如:节度使;转运使7 姓1 假如;如果 [if]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 秦。—— 清· 刘开《问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

——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2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1 文言文举是什么意思

“举”在文言文中可表示举起、拿、起身、推举等意思。

①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译文: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

②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译文:我不能拿着整个吴国的地盘和十万人口被别人管制。

③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

译文:像兔敢奔跑,像野鸭急飞。

④推举;推荐。《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文: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

⑤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文:现在逃跑被抓了回来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选择)为国而死好吗?

⑥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译文: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

⑦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

译文: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

⑧全;都。《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译文:大家都非常高兴,面带有喜色,奔走相告。

2 文言文翻译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原文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孟子像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yuè)之音,举疾首蹙頞(è)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释 ①庄暴:人名,齐国大臣。

②见(xiàn)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③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

《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礼记·乐记》:“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

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④庶几:差不多。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

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⑤变乎色:改变了脸色。

朱熹《集注》云:“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赵注则说是宣王恼怒庄暴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⑥直:不过、仅仅。⑦独乐乐:独自欣赏音乐的快乐。

前一个“乐(yuè)”,名词用如动词,指欣赏音乐;后一个“乐(lè)”,名词,快乐,乐趣。⑧钟鼓之声,管龠之音:这里泛指音乐。

⑨举:皆、都。⑩疾首蹙頞(cù è):疾,《说文》:“病也。”

蹙,《说文新附》:“迫也。”引申为聚也。

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 ,愁貌。”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頞,《说文》:“鼻茎也。” ⑾极:《说文》:“栋也。”

《通训定声》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引申为极致,极端。

⑿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

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⒀旄:旄,《说文》:“幢也。”

通“毛”。古代用牦尾装饰的旗子,这种旗子为前军所持,故曰“前旄”。

⒁诸:相当于“之乎”,“之”是代词,代之前的“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 译文 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 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来听听吗?” (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于是孟子又)说:“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的声音,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

’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您的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您)不肯和百姓同欢乐啊。

假使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君王钟、鼓、箫、笛的声音,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美,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您能)和百姓同欢乐啊!如果现在君王能和百姓同欢乐,就能统。

3 举尔所知文言文翻译

原文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请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选自《世说新语》)

译文

许允任吏部郎的时候,任命的官吏大多数是他的同乡,魏明帝派武士去逮捕他。许允的妻子出来告诫许允说:“对英明的君主可以用道理去取胜,但是难于用感情求告。”拘押到后,明帝审问他。许允回答说:“‘举荐你所了解的人’,臣的同乡,就是臣所了解的人。陛下可以调查,核实他们是否称职?如果不称职,臣愿意接受惩罚。”调查核实结果,各个职位都用人得当,于是就释放了他。

4 文言文翻译

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注释

①畎(quǎn)亩:田间,田地。②傅说(yuè):殷武丁时人,曾为 刑徒,

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③版筑:一种筑墙工作, 在两块墙

版中,填人泥土夯实。④胶鬲(gé):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

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⑤管夷吾:管仲。士:此 处指狱囚管

理者。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 一起逃到鲁

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 回自己处理。

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6)孙叔敖:

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 (宰相)。(7)百

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 用五张羊皮的价格

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8)曾:同 “增”。(9)衡:

通“横”,指横塞。(10)征:表征,表现。(11)法家拂 士:法家,有法

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辅佐;拂士即辅佐的贤士。

常见译文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 选 ,

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

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

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

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

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普遍观点

原文中先列举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 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云云,令人很容易想到意

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奋图

强的浓厚悲剧意识。这种解释一般为后人接受,看似并无大碍。

5 文言文翻译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没有县令,你认为谁可以胜任?”祁黄羊说:解狐可以。 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他回答说:您是问我谁能胜任而不是谁是我的仇人。晋平公说:好。就用他做县令了,全国的百姓都称赞祁黄羊。

过了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太尉,你认为谁可以胜任?”祁黄羊说:午可以。晋平公说: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说:您是问谁可以胜任而不是谁是我的儿子,晋文公说好。又任用了。全国的百姓都称赞祁黄羊。

孔子听说后,感叹道:“唉,祁黄羊做的是对的,他荐举别人,大公无私啊!”

6 文言文翻译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原文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孟子像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yuè)之音,举疾首蹙頞(è)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释①庄暴:人名,齐国大臣。

②见(xiàn)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③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

《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礼记·乐记》:“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

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④庶几:差不多。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

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⑤变乎色:改变了脸色。

朱熹《集注》云:“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赵注则说是宣王恼怒庄暴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⑥直:不过、仅仅。⑦独乐乐:独自欣赏音乐的快乐。

前一个“乐(yuè)”,名词用如动词,指欣赏音乐;后一个“乐(lè)”,名词,快乐,乐趣。⑧钟鼓之声,管龠之音:这里泛指音乐。

⑨举:皆、都。⑩疾首蹙頞(cù è):疾,《说文》:“病也。”

蹙,《说文新附》:“迫也。”引申为聚也。

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 ,愁貌。”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頞,《说文》:“鼻茎也。”⑾极:《说文》:“栋也。”

《通训定声》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引申为极致,极端。

⑿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

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⒀旄:旄,《说文》:“幢也。”

通“毛”。古代用牦尾装饰的旗子,这种旗子为前军所持,故曰“前旄”。

⒁诸:相当于“之乎”,“之”是代词,代之前的“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译文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来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于是孟子又)说:“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的声音,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

’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您的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您)不肯和百姓同欢乐啊。

假使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君王钟、鼓、箫、笛的声音,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美,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您能)和百姓同欢乐啊!如果现在君王能和百姓同欢乐,就能统一天下了。”。

1 做人做事的文言文

做人做事的文言文最著名的就是 老子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被人奉为为人处世的经典论述。

原文如下: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参考资料链接:-道德经

参考资料链接:-老子

2 《求知之道》文言文阅读答案是什么

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只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复求知其二上也;止知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次之也;止知其一,恶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

译文:人不是圣贤,怎可能什么都知道呢?只知道其中一点,唯恐不只是这一点,而想方法去寻求另外的内容,这是最聪明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点,因为听别人说还有另外的含义,这是差一些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点,喝彩人说还有另外的意思却不敢相信,这是又差一些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点,讨厌别人说还有另外的意思,这是最差等的求知者

3 交有之道的文言文

《交友之道》

原文:

逢(péng)蒙学射于羿, 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耳,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zhúo)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 其仆曰:‘庾(yú)公之斯也。’ 曰:‘吾生矣’。 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 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 (shèng)矢而后反。”

4 文言文《用人之道》

理由是:“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全文大意:太宗令德彝举荐贤才,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举荐一个。太宗斥责了他。德彝回答说:“并不是我不尽心选材,实在是当今世上没有奇才罢了!”太宗说:“贤能的人使用人才就像使用器具一样,各自用其长处。古代能够治理天下的人,难道都要到别的时代去借人才吗?你不但不为自己的无知而担心,又怎能诬陷今世所有的人呢?”

寓意大概就是不因为自己无知反来去讥讽嘲笑别人,这样只能显得更加无知。

5 用人之道 古文翻译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寓意大概就是不因为自己无知反来去讥讽嘲笑别人,这样只能显得更加无知。

6 谁知道关于为人、处事文言文名句

1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4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译文: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

5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译文: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

6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译文: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7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译文: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8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7 修业之道 文言文翻译

《修业之道》出自孟子所著《孟子》一书。

《修业之道》原文: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去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孟子》翻译:

除了坚持不懈,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让你勤奋。一匹好马,虽然擅长奔跑,但已经精疲力竭,中途会停下来。坏马走得慢而不间断,但要先来。因此,做一件事,学习一项技能,真的可以不断提高,一定会有一天成功,(关键)就是要善于利用能源。

现在有的人有求学的愿望,一直在努力工作,无论白天黑夜,几十天后,懒惰的情绪逐渐出现,最终放弃了学业。孔子说“太急而达不到目的”,孟子说“进得太快,退得也快”,这是事实。

有一个人栽了树,枝叶茂密,结了果实,别人追不上他。当被问及他在植树方面的经验时,他说:“我没有任何巧妙的方法,只是为了确定物理性质,确定合适的土壤,定期耕种和施肥,以及在适当的时间灌溉水。

当人们刚种下树苗时,他们迟早都会仔细观察它们。我很自然地听他们说话,好像我不在乎似的。种植果树已经很长时间了,别人已经累了,忘记了,但我更勤奋。

一个宋国的人担心秧苗生长缓慢,把它们一点一点地拔起来,累了回家,对家人说:“今天,我累了。我帮助幼苗长高。”他的儿子冲到田里,看到幼苗死了。

如果我们看这两件事,我们就会知道学习知识和学习知识的真理。如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志向,专心致志地处理事情,我们不仅要有一天的收获和进步,而且要夸耀我们的成就和成就。

以100英里的公路为目的地,90英里后的快速步行停止了,这不能说已经到达。事业是有益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成效。有学问的人应该深思熟虑。

扩展资料:

《修业之道》创作背景: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子思门人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1 谁有激励自己奋进的文言文

我最喜欢的

蒲松龄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灭吴。

还有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其实人的奋斗,确定目标是最主要的,其次就是坚持,所以,我比较喜欢蒲松龄的那句诗,对仗工整,琅琅上口。而且又是熟悉的典故。

2 励志的文言文

这个 且看苏轼的《留侯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作品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以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

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

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

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

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

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 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

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

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

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

3 古文中励志的精典句子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原文地址:中国经典古文励志名言100句作者:小yo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 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 ,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 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 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 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 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 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 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 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 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 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 “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 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 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 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 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 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

1 郗超举贤文言文翻译

郗超与谢玄不善——郗超与谢玄不和睦友善。

苻坚将问晋鼎——当时苻坚正想夺取晋王朝政权

既已狼噬梁、岐——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

又虎视淮阴矣——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这时朝廷中商议派谢玄北上讨伐

朝间颇有异同之论——朝廷中对此很有不同看法。

唯超曰:“是必济事——只有郗超说:“谢玄这个人一定能成功。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我过去曾经与他一道在桓温府 事

见使才皆尽——发现他用人能尽其才

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即使是一些琐细的小事,也能处理得恰如其分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从这些事推断,想来是一定能建立功勋的。”

元功既举——谢玄大功告成后

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当时的人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

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同时又推崇他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埋没别人的才能。

2 祁溪举贤 的古文翻译

《祁 奚 荐 贤》

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侯向他询问接替他的人选。他称道解狐,这是他的仇人。晋侯打算任命解狐,他却死了。晋侯又问祁奚。祁奚回答说:“午可以胜任。”当时羊舌职死了,晋侯说:“谁可以接替他?”祁奚回答说:“赤可以胜任。”由于这样就派遣祁午做中军尉,羊舌职为副职。

君子认为祁奚为这种情况下能够推举有德行的人。称道他的仇人而不是谄媚,安排他的儿子而不是勾结,推举他的副手而不是结党。《商书》说:“不偏私不结党,君王之道浩浩荡荡”,这说的就是祁奚啊。解狐能被推举,祁午能被安排,羊舌赤能有官位,建立一个官位而成就三件事,这是由于能够推举好人的缘故啊。唯其有德行,才能推举类似他的人。《诗》说:“正因为具有美德,推举的人才能和他相似。”祁奚就是这样的。

3 文言文任能举贤的翻译成和答案

任能举贤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文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

若是则群邪比周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荣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

则得举贤之道也。” 注释 世俗:指一般平常、凡庸的人。

党:党羽。 比周:串通勾结,结党营私。

督实:考核其工作实绩。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举用贤能。

但却不能收到实效,社会越来越动乱,以致国家陷于危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太公答道:“选拔出贤能而不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 文王问道:“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呢?” 太公答说:“导致这一过失的原因在于君主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赞的人,因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贤人了。”

文王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太公说:“君主以世俗所称赞的人为贤能,以世俗所诋毁的人为不肖之徒,那么党羽多的人就会被进用,党羽少的人就会被排斥。这样邪恶之人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能,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臣凭借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越来越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

文王问道:“应该怎样举贤呢?” 太公答道:“将相分工,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根据官吏的职责考核其工作实绩。选拔各类人才。

考查其能力强弱,使其德才与官位相称、官位同德才相称。这样就掌握了举贤的原则和方法了。”

4 我要举贤不避亲的文言文

祁奚请老(1),晋侯问嗣焉(2)。称解狐(3)——其仇也。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对曰:“午也可(4)。”于是羊舌职死矣(5),晋侯曰:“孰可以 代之(6)?”对曰:“赤也可(7)。”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8),羊舌赤佐之(9)。 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10)。称其仇,不为谄(11);立其子,不为比(12);举其偏,不为党(13)。《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14)。” 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 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为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15)。” 祁奚有焉

5 文言文任能举贤的翻译成和答案

任能举贤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文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荣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注释

世俗:指一般平常、凡庸的人。

党:党羽。

比周:串通勾结,结党营私。

督实:考核其工作实绩。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举用贤能。但却不能收到实效,社会越来越动乱,以致国家陷于危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太公答道:“选拔出贤能而不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

文王问道:“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呢?”

太公答说:“导致这一过失的原因在于君主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赞的人,因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贤人了。”

文王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太公说:“君主以世俗所称赞的人为贤能,以世俗所诋毁的人为不肖之徒,那么党羽多的人就会被进用,党羽少的人就会被排斥。这样邪恶之人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能,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臣凭借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越来越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

文王问道:“应该怎样举贤呢?”

太公答道:“将相分工,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根据官吏的职责考核其工作实绩。选拔各类人才。考查其能力强弱,使其德才与官位相称、官位同德才相称。这样就掌握了举贤的原则和方法了。”

6 翻译几句文言文很简单的谢谢1、举贤用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

1,选用贤才,时间不长就能看到效果;明确法典,不用占卜而自然吉利;对于政事谨慎,对于劳力珍惜,不用祈祷就能有福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善政用人圣人所看重的,就是善政和用人罢了2,现在因事下狱的人,少的十多个人,中等的数百个人,多的不下千人十个人牵连上百人,百十个人牵连上千人,千人牵连上万人他们牵连的是自己的亲人兄弟,其次是婚姻关系人,再次是朋友旧识因为下狱,农民离开田地,商人离开家,士大夫离开官府,这都是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兵法上说:“十万大军,每天消耗千金”现在这么多良民下狱,而当今皇上不能明白这件事得危害,我很担心。

7 郗超举贤文言文翻译

郗超与谢玄不善——郗超与谢玄不和睦友善。

苻坚将问晋鼎——当时苻坚正想夺取晋王朝政权既已狼噬梁、岐——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又虎视淮阴矣——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于时朝议遣玄北讨——这时朝廷中商议派谢玄北上讨伐朝间颇有异同之论——朝廷中对此很有不同看法。

唯超曰:“是必济事——只有郗超说:“谢玄这个人一定能成功。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我过去曾经与他一道在桓温府 事见使才皆尽——发现他用人能尽其才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即使是一些琐细的小事,也能处理得恰如其分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从这些事推断,想来是一定能建立功勋的。”元功既举——谢玄大功告成后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当时的人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同时又推崇他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埋没别人的才能。

8 文言文 太宗举贤的翻译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1、责问;责备。

《左传·僖公二十四》:“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

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责问他,并且拒绝接见。

2、让给;让位给。

《五蠹》:“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译文:古代把天子的位置让给别人,不过是逃避看门奴仆般的供养,摆脱奴隶样的繁重苦劳罢了

3、推举

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之后,众兄弟让我为头领。—— 李致远《还牢末》楔子

4、推辞;拒绝。

《谏逐客书》:“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译文:泰山不拒绝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

5、让开;躲开。

《唐翁猎虎》:“虎扑至,侧首让之。”

译文:老虎扑过来,转过头躲开。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让,相责让。从言,襄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让,相互责难。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襄”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

1、推让[tuī ràng] 

由于谦虚、客气而不肯接受(利益、职位等)。

2、出让[chū ràng] 

出卖或转让(个人自用的东西):出让家具。

3、割让[gē ràng] 

由于外力威胁或战争失败,被迫把一部分领土让给别国。

4、退让[tuì ràng] 

向后退,让开路:退让不及,让车撞倒。

5、互让[hù ràng] 

彼此谦让:同学之间要互让。

1 赞美人聪明的文言文

伏日,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下来,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伏日当蚤归,请受赐。”即怀肉去。大官奏之。

朔入,上曰:“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谢。上曰:“先生起,自责也!”朔再拜曰:“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复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鳐曰:"令卿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问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曰:卿何以不出汗?"会对曰:"战战栗栗,汗不得出"

又值其父昼寝,因共偷服散酒其父时觉,且假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问之,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2 别人帮助你要学会感恩的经典文言文句子有哪些

别人帮助你要学会感恩的经典文言文句子有: 1、投我以木桃,报之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5633937以琼瑶。

——《木瓜》 2、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清代《增广贤文·朱子家训》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 》孟郊 4、文武功成后,居为百辟师。——《奉和仆射裴相公感恩言志 》韩愈 5、镇时贤相回人镜,报德慈亲点佛灯。

——《感恩书事寄上集义司徒相公》 李洞 6、二年尘冒处中台,喜得南归退不才。——《离阙下日感恩 》李建勋 7、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四言》 8、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9、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郑燮《新竹》 10、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1、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12、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13、亲有过,谏使更。

恬吾色,柔吾声。——清李毓秀《弟子规》 14、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明《增广贤文》 1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赠汪伦》 别人帮助你要学会感恩的经典文言文句子有: 1、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木瓜》 译文: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2、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清代《增广贤文·朱子家训》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 》孟郊 4、文武功成后,居为百辟师。——《奉和仆射裴相公感恩言志 》韩愈 5、镇时贤相回人镜,报德慈亲点佛灯。

——《感恩书事寄上集义司徒相公》 李洞 6、二年尘冒处中台,喜得南归退不才。——《离阙下日感恩 》李建勋 7、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四言》 译文: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 8、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9、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 10、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1、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12、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

——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13、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清李毓秀《弟子规》 14、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明《增广贤文》 1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赠汪伦》。

3 赞美人聪明的文言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希望能帮到你,祝更上一层楼O(∩_∩)O

有不会的欢迎再继续问我(^__^)

4 赞美同学的文言文

我只有赞美老师的吔!~~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 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

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 ,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 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 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

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

可以言 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 ,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 。

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 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 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 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

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 之,则万物莫不非。

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

由此观之, 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 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

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 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

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 。

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 无所畛域。

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 ,时不可止。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 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 '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曰: "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5 怎样用古文表达“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

不胜受恩感激 。

长念师恩,谢无疆焉!

长忆师恩,谢无尽焉!

感激憔悴之音作而民思忧。

感激涕零之际,无物感恩,唯借只纸片言,敬表对大家的谢意!

跪而叩谢者四也。 借此片纸,聊表谢忱。

近来贵体无恙乎?师者,素为天下景仰。昔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传道授业解惑,从教酸辛苦辣以为浮尘云烟,学生对恩师教诲之大恩,当铭刻在心,虽无痴仿悬梁剌骨,亦必刻苦认真研习,以求学有所成,尽绵薄之力,报效中华!祈尊师珍重贵体,乐享华年为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75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