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爱新觉罗·皇太极
曾用名:爱新觉罗·黄台吉
性别:男
出生日期:1592年11月28日
出生地: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
属相:龙
星座:射手座
血型:A型
身高:174厘米
体重:51千克
职业:皇帝
特长:喜欢瞎掰,富有创意
社会关系:
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母亲:叶赫那拉氏
拥有同父异母兄弟15人,表哥、表弟130人心路历程:0岁:出生。
7岁:成为爱新觉罗大家族的管家。
20岁:参军入伍,并参加了剿灭东海女真乌拉部落的战斗。
24岁:晋级成为八大旗主(贝勒)之一,主掌正黄旗。
26岁:参加了抚顺关战役。
27岁:萨尔浒战役爆发,大明伪政权派出了47万伪军,兵分四路,直取赫图阿拉,皇太极率旗下人马参加了这次战役,尽歼大明伪军四路人马中的三路,立下了赫赫功勋。
34岁:参加了宁远战役,在这场战争中,老汗王努尔哈赤殒命。
34岁:团结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打掉了后宫大福晋阿巴亥为首的反老公集团,拨正了大清航船前进的方向。
34岁:与三大贝勒同登大宝,实行集体领导制。
35岁:发动宁远战役,给大明在宁远的守将袁崇焕以重创。
37岁:率领野战军绕道喜峰口,直逼北京,发起了北京战役,严重地打击了大明伪政权的嚣张气焰。
38岁:坚持不懈地与极左势力作斗争,打掉了以二贝勒阿敏为首的反四贝勒集团,拨正了大清航船前进的方向。
39岁:打掉了以三贝勒莽古尔泰为首的反四贝勒集团,再一次指明了大清前进的方向。
43岁:打掉了以大贝勒代善为首的反四贝勒集团,确定了他无可动摇的领导地位。
43岁:坚持不懈地与军事冒险主义作斗争,打掉了以阿巴亥长子阿济格为首的反四贝勒集团。
47岁: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全新的文字组合满洲,获得历史创意奖。
48岁:创造并发明了大清这一全新的文字组合,获得了历史最高荣誉奖。
52岁:因突发脑溢血,卒。我们从这份个人简历上可以发现,皇太极这辈子活得可真是不轻松,他疲于奔命地与各家贝勒拼命,不停地消灭他们……此外原来皇太极并不叫皇太极……确切地说,他的名字发音是皇太极,但早年努尔哈赤给他起名字的时候,用的并非是皇太极这三个字,而是黄台吉。
而黄台吉这个名字,却是满族人最常用的起名方法,台吉就是大胖小子的意思,再在台吉面前随便添一个颜色,譬如红台吉,绿台吉,黑台吉……花台吉……总之是这个名字与皇无干,更与太极无涉。可想而知,这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分明是不受重视,看这名字起的,太漫不经心了。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看看皇太极的生母是谁——叶赫那拉氏。
哈哈,原来生下皇太极的女子,便是努尔哈赤的死对头叶赫部落的女人,又称孟古格格。孟古格格有一个表哥?名叫不宰,曾经参加了九部联盟讨伐努尔哈赤的战役,然而在九综山,不宰不幸牺牲。牺牲就牺牲了吧,可你猜努尔哈赤干了什么?
他命人将不宰的尸体撕成两半,一半自己留了下来,另一半还给了叶赫部。
努尔哈赫到底是个野蛮人,他留下人家一半尸体干什么?煮着吃吗?不管怎么说,叶赫部与努尔哈赫从此结下了血海深仇,后来被迫将孟古格格送给努尔哈赤幸御,这就意味着努尔哈赤的人生成功。
如此说起来,皇太极这厮,不过是努尔哈赤搂草打兔子、捎带脚的战利品而已。或者说,皇太极这个倒霉孩子,打一生下来就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政治上不够清白,血统上不够纯正。
史书上说:皇太极这可怜孩子,他在生活中遭遇到了许多艰难和困苦……
能不苦吗,出身不好,在爱新觉罗大家庭里,他是地地道道的黑五类。这个黑五类能够让自己吃饱长大,就已经是不菲的人生成就了;他居然还能够晋级为贝勒,继而推翻集体领导制,改由他一人说了算,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
我们并不知道皇太极这孩子打小都受过什么苦,遭过什么罪,但可想而知,这孩子遭受饥饿威胁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他最大的人生痛苦,始于自己出身不正、成分不高所带来的精神屈辱。这种屈辱恰恰也带来了他人生奋斗的动力……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到了自己这一辈,就已经是黑五类了,如果不能混上个皇帝当当,等到自己的下一辈,就是狗崽子了;再往后,就是不齿于人类的垃圾堆……再往后……这样的政治背景,还有以后吗?
所以要奋斗,要成功,皇太极当时就琢磨。
可是这个斗,又该如何一个奋法呢?万一奋错了,折腾到最后铁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么如何才能够避免把斗奋错,弄得无功可成呢?于是皇太极仰天长啸,发出了一声怒吼:我要读书……
于是皇太极就开始了读书。
这一发奋读书,让皇太极直如羊群里的骆驼,立即于爱新觉罗这家人中脱颖而出。史书上说,皇太极这孩子极有出息,他不仅精通满文,还能阅读汉文,刚刚年满七岁的时候,就已经负责替努尔哈赤打理家政。
皇太极固然聪明过人,但才七岁就在家族中崭露头角,这跟爱新觉罗这一家人太原始、太不爱读书有相当大的关系。据《满洲秘档》记载,在皇太极将三个哥哥从皇位上硬推下去,改集团领导为首长负责制之后,他做的头一桩事,就是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读书运动:天聪五年十一月,上谕金、汉、蒙古官员知悉:儒书一节,深明道理。朕闻各官多有不愿子弟读书,以为我国历来取胜,何用书为。然昨年滦州失守,二王不救,其遵化、迁安、永平弃城,皆由不读书、不晓义理之故也。昨我兵围困大河三月有余,城内官兵食人死守,及救兵杀尽,复城已拔,而锦州、松山,仍守不弃,皆因读书通晓尽忠守节之道。尔金汉等官,但有子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俱令报名读书,不许姑息容隐。如有爱惜不令读书者,其父兄亦不许披甲随征,可与子弟一同在家闲处,特谕。看看这皇太极,他甚至明确规定,不爱读书的子弟们,家长一并要受到责罚,不允许上战场,统统在家里待着……待着干什么?那肯定是服苦役,别人上战场厮杀,你就因为不读书,在家里吃现成的,世上没这好事儿。
由此可见,这皇太极真的是一个读书人,大凡喜欢读书的皇帝,就会喜欢找人瞎辩论,朝中自然会挤满了喜欢读书的儒生大臣,而像秦始皇这种人,铁定不喜欢读书,所以他才焚书坑儒。
那么皇太极读来读去,都读出了什么门道呢?他在书中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正是这个秘密,让他得以问鼎天下,独登大宝。
那么皇太极到底在书中发现了什么秘密呢?
皇太极发现的这个秘密,那说起来可谓是石破天惊,把这个秘密概括起来就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场戏。
人生就是一场戏?这句话听起来,好像一点也不陌生,凭这句话就能当上皇帝,这是不是有点瞎掰?
不是瞎掰。一旦你用脑子仔细地想一想,就会发现,在这句话里边,潜藏着极深的大智慧。
在皇太极37岁的那一年,我们可以看他的个人简历,那时候他还没有打掉三个贝勒的反四贝勒集团。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政治斗争,可以说是波诡云谲,险象环生。但就在这么复杂的政治局势之下,他老人家也没有撂挑子,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人生重担,亲自率领大军不辞辛苦地绕道喜峰口,跑到北京城郊区,去找大明崇祯皇帝的麻烦。
大军一路所向披靡,入洪山口,克遵化城,遂由蓟州进逼燕京。到了燕京城外,大队人马驻营于城北土城关之东,后来不晓何故,又搬家去了南海子,这当口部属们纷纷求见,要求领兵攻城。
皇太极亲切地问:哦,你们要攻城……有信心没有?
大家齐齐回答:有!
有信心就好,皇太极点头道,不过攻打这座城池,我们会不会损伤人马呢?
姓名:爱新觉罗· > 曾用名:爱新觉罗·黄台吉> 性别:男> 出生日期:1592年11月28日> 出生地: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 属相:龙> 星座:射手座> 血型:A型> 身高:174厘米> 体重:51千克> 职业:皇帝> 特长:喜欢瞎掰,富有创意> 社会关系:> 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母亲:叶赫那拉氏> 拥有同父异母兄弟15人,表哥、表弟130人心路历程:0岁:出生。> 7岁:成为爱新觉罗大家族的管家。> 20岁:参军入伍,并参加了剿灭东海女真乌拉部落的战斗。> 24岁:晋级成为八大旗主(贝勒)之一,主掌正黄旗。> 26岁:参加了抚顺关战役。> 27岁:萨尔浒战役爆发,大明伪政权派出了47万伪军,兵分四路,直取赫图阿拉, 率旗下人马参加了这次战役,尽歼大明伪军四路人马中的三路,立下了赫赫功勋。> 34岁:参加了宁远战役,在这场战争中,老汗王努尔哈赤殒命。> 34岁:团结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打掉了后宫大福晋阿巴亥为首的「反老公集团」,拨正了大清航船前进的方向。> 34岁:与三大贝勒同登大宝,实行集体领导制。> 35岁:发动宁远战役,给大明在宁远的守将袁崇焕以重创。> 37岁:率领野战军绕道喜峰口,直逼北京,发起了北京战役,严重地打击了大明伪政权的嚣张气焰。> 38岁:坚持不懈地与极左势力作斗争,打掉了以二贝勒阿敏为首的「反四贝勒集团」,拨正了大清航船前进的方向。> 39岁:打掉了以三贝勒莽古尔泰为首的「反四贝勒集团」,再一次指明了大清前进的方向。> 43岁:打掉了以大贝勒代善为首的「反四贝勒集团」,确定了他无可动摇的领导地位。> 43岁:坚持不懈地与军事冒险主义作斗争,打掉了以阿巴亥长子阿济格为首的「反四贝勒集团」。> 47岁: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全新的文字组合「满洲」,获得历史创意奖。> 48岁:创造并发明了「大清」这一全新的文字组合,获得了历史最高荣誉奖。> 52岁:因突发脑溢血,卒。我们从这份个人简历上可以发现, 这辈子活得可真是不轻松,他疲于奔命地与各家贝勒拚命,不停地消灭他们……此外原来皇太极并不叫皇太极……确切地说,他的名字发音是皇太极,但早年努尔哈赤给他起名字的时候,用的并非是皇太极这三个字,而是黄台吉。> 而黄台吉这个名字,却是满族人最常用的起名方法,台吉就是大胖小子的意思,再在台吉面前随便添一个颜色,譬如红台吉,绿台吉,黑台吉……花台吉……总之是这个名字与「皇」无干,更与「太极」无涉。可想而知,这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分明是不受重视,看这名字起的,太漫不经心了。>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看看皇太极的生母是谁——叶赫那拉氏。> 哈哈,原来生下皇太极的女子,便是努尔哈赤的死对头叶赫部落的女人,又称孟古格格。孟古格格有一个表哥名叫不宰,曾经参加了九部联盟讨伐努尔哈赤的战役,然而在九综山,不宰不幸牺牲。牺牲就牺牲了吧,可你猜努尔哈赤干了什么> 他命人将不宰的尸体撕成两半,一半自己留了下来,另一半还给了叶赫部。> 努尔哈赫到底是个野蛮人,他留下人家一半尸体干什么煮著吃吗不管怎么说,叶赫部与努尔哈赫从此结下了血海深仇,后来被迫将孟古格格送给努尔哈赤幸御,这就意味着努尔哈赤的人生成功。> 如此说起来,皇太极这厮,不过是努尔哈赤搂草打兔子、捎带脚的战利品而已。或者说,皇太极这个倒霉孩子,打一生下来就背负著沉重的历史包袱,政治上不够清白,血统上不够纯正。> 史书上说:皇太极这可怜孩子,他在生活中遭遇到了许多艰难和困苦……> 能不苦吗,出身不好,在爱新觉罗大家庭里,他是地地道道的「黑五类」。这个「黑五类」能够让自己吃饱长大,就已经是不菲的人生成就了;他居然还能够晋级为贝勒,继而推翻集体领导制,改由他一人说了算,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 我们并不知道皇太极这孩子打小都受过什么苦,遭过什么罪,但可想而知,这孩子遭受饥饿威胁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他最大的人生痛苦,始于自己出身不正、成分不高所带来的精神屈辱。这种屈辱恰恰也带来了他人生奋斗的动力……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到了自己这一辈,就已经是「黑五类」了,如果不能混上个皇帝当当,等到自己的下一辈,就是狗崽子了;再往后,就是不齿于人类的垃圾堆……再往后……这样的政治背景,还有以后吗> 所以要奋斗,要成功,皇太极当时就琢磨。> 可是这个斗,又该如何一个奋法呢万一奋错了,折腾到最后铁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么如何才能够避免把斗奋错,弄得无功可成呢于是皇太极仰天长啸,发出了一声怒吼:我要读书……>>> 于是皇太极就开始了读书。> 这一发奋读书,让皇太极直如羊群里的骆驼,立即于爱新觉罗这家人中脱颖而出。史书上说,皇太极这孩子极有出息,他不仅精通满文,还能阅读汉文,刚刚年满七岁的时候,就已经负责替努尔哈赤打理家政。> 皇太极固然聪明过人,但才七岁就在家族中崭露头角,这跟爱新觉罗这一家人太原始、太不爱读书有相当大的关系。据《满洲秘档》记载,在皇太极将三个哥哥从皇位上硬推下去,改集团领导为首长负责制之后,他做的头一桩事,就是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读书运动:天聪五年十一月,上谕金、汉、蒙古官员知悉:「儒书一节,深明道理。朕闻各官多有不愿子弟读书,以为我国历来取胜,何用书为。然昨年滦州失守,二王不救,其遵化、迁安、永平弃城,皆由不读书、不晓义理之故也。昨我兵围困大肠河三月有余,城内官兵食人死守,及救兵杀尽,复城已拔,而锦州、松山,仍守不弃,皆因读书通晓尽忠守节之道。尔金汉等官,但有子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俱令报名读书,不许姑息容隐。如有爱惜不令读书者,其父兄亦不许披甲随征,可与子弟一同在家闲处,特谕。」看看这皇太极,他甚至明确规定,不爱读书的子弟们,家长一并要受到责罚,不允许上战场,统统在家里待着……待着干什么那肯定是服苦役,别人上战场厮杀,你就因为不读书,在家里吃现成的,世上没这好事儿。> 由此可见,这皇太极真的是一个读书人,大凡喜欢读书的皇帝,就会喜欢找人瞎辩论,朝中自然会挤满了喜欢读书的儒生大臣,而像秦始皇这种人,铁定不喜欢读书,所以他才「焚书坑儒」。> 那么皇太极读来读去,都读出了什么门道呢他在书中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正是这个秘密,让他得以问鼎天下,独登大宝。> 那么皇太极到底在书中发现了什么秘密呢> 皇太极发现的这个秘密,那说起来可谓是石破天惊,把这个秘密概括起来就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场戏。> 人生就是一场戏这句话听起来,好像一点也不陌生,凭这句话就能当上皇帝,这是不是有点瞎掰> 不是瞎掰。一旦你用脑子仔细地想一想,就会发现,在这句话里边,潜藏着极深的大智慧。> 在皇太极37岁的那一年,我们可以看他的个人简历,那时候他还没有打掉三个贝勒的「反四贝勒集团」。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政治斗争,可以说是波诡云谲,险象环生。但就在这么复杂的政治局势之下,他老人家也没有撂挑子,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人生重担,亲自率领大军不辞辛苦地绕道喜峰口,跑到北京城郊区,去找大明崇祯皇帝的麻烦。> 大军一路所向披靡,入洪山口,克遵化城,遂由蓟州进逼燕京。到了燕京城外,大队人马驻营于城北土城关之东,后来不晓何故,又搬家去了南海子,这当口部属们纷纷求见,要求领兵攻城。> 皇太极亲切地问:「哦,你们要攻城……有信心没有」> 大家齐齐回答:「有!」> 「有信心就好,」皇太极点头道,「不过攻打这座城池,我们会不会损伤人马呢」> 大家齐齐回答:「有奋斗,就会有牺牲。」> 「那你们家里的老婆孩子,都安顿好了没有」皇太极问。> 「这个……」众人眼珠一转,齐齐答道,「某等只知有国,不知有家,老婆孩子的事……这个……就托付给朝廷了……」> 皇太极站了起来,沉下了一张脸:「开什么玩笑兄弟我受命于天,攻城必克,可是如果攻城之战,伤害到我的部属的话,那我宁可选择不攻城。实话跟你们说了吧,在我眼里,即使是一万座城池,也比不了你们这些忠勇猛将更值钱……所以我决定,这个城,咱们不攻了,就留给崇祯吧。」> 史书上说,皇太极慷慨激昂地说完这番话,「遂止弗攻」。然后史官评价说:「呜呼,噫吁戏,呜嗷……圣人智勇天赐,犹审几遵养如此,唐之太宗宋之太祖,瞠乎后矣……」> 可是史官这么瞎掰,蒙得了别人,却蒙不了我们。先不要说皇太极的文治武功,与唐太宗宋太祖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他差得太远,单只说他不攻打城池一事,是不是原因只是担心部属的伤亡呢> 没那事!> 攻城或是不攻城,这个纯粹是基于战略的全盘考虑。对于一个军事指挥官来说,如果这座城池应该攻打,那么哪怕是部属死光死绝了,这城也是要攻的;反之,如果这座城完全没有必要攻,那指挥官就算是吃得再饱,也撑不到攻城这份上来。> 那么这座城,到底是该攻还是不该攻呢> 这个故事还没完……天聪己巳,文皇帝欲伐明,先与明巡抚袁崇焕书,申讲和议。崇焕信其言,故对庄烈帝有「五载复辽」之语,实受文皇绐也。帝乃因其不备,假科尔沁部道,自喜峰口洪山入,明人震惊,蓟辽总督刘策潜逃。帝率八旗劲旅抵燕,围之匝月,诸将争请攻城,帝笑曰:「城中痴儿,取之若反掌耳。但其疆圉尚强,非旦夕可溃者,得之易,守之难,不若简兵练旅以待天命可也。」因解围向房山,谒金太祖陵返,下遵化四城,振旅而归。伟哉帝言,虽周武观兵孟津何以异哉明人罔知深谋,如姚希孟辈,反谓本朝夙无大志,真蠡测之见。这里说的还是这件事,要攻的,还是同一座城。但是在这里,皇太极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 这一次皇太极说:「兄弟们啊,实话我跟你们说了吧……我们要拿下这座城,真是太容易了。可是我们拿下这座城干啥呢要知道,如今的大明,四方疆域仍然稳固,名臣宿将仍然骁勇,绝不是你拿下人家一座城池就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再者说了,如果我们真要是拿下这座城的话,粮草的问题如何解决到时候人家四面八方的勤王大军,络绎不绝地开了来,你拿什么来守住这座孤城与其攻打一座根本不可能守得住的城,还不如留下城里的活口,让他们自己死磕去吧,等他们自己把自己搞得七七八八了,咱们再来收拾局面……」> 这才是皇太极不肯攻城的真正原因。不是他不想攻,而是攻下来也没什么好玩的,还不如不攻。不攻也就算了,他偏偏还跟部属们瞎扯,说什么他爱惜部将的忠勇,担心部属的伤亡……说得像真的一样。> 或许有人会认为,皇太极声称担心部属伤亡的说法,只是出自于本能的虚伪,目的是收买人心。这固然是不错,但是我们要知道,皇太极此人,对于收买人心,有着比较严重的嗜好。> 《满洲秘档》中还有这么一段记载,说的是皇太极40岁的那一年,他老兄带了扈从,亲自去费德里山打猎。当时的情形是这样,他自己引弓搭箭,全神戒备地走在前面,到处寻找目标。他的一名侍卫,名字叫詹士谢图,距离皇太极约有二十步左右的距离,骑在一匹马上,也在东张西望。忽然之间,詹士谢图的眼睛,与树林中一双温柔的目光相遇了。> 那是一只凶猛的老虎。> 詹士谢图刚刚认出这是一只老虎,还没来得及打招呼,这时候就听「嗖」的一声,也不知谁这么缺德,猛的一箭射了过来,老虎顿时大怒,咆哮一声,凌空一跃扑来。詹士谢图既然身为御前侍卫,那身手是相当的不凡,叫一声,来的好……妈呀!已经被老虎扑下马去,按倒在地。> 有可能詹士谢图大声地呼喊救命,但也有可能他咬紧牙关,不屈不挠地与老虎展开了自由搏击,到底是哪一种可能,书上没有记载。> 史书记载的是皇太极,他是理所当然的主角,聚光灯要打在他的身上才对。詹士谢图,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跑龙套的匪兵甲……> 但皇太极发现詹士谢图被老虎按倒在地,当即发出了一声呐喊:「呔,兀那花尾巴大狸猫,不得伤我的侍卫……」并勇猛地向老虎扑了过去,打算揪住老虎的花皮盖,打这家伙个半死,老虎分明是被这只彪悍的灵长类动物吓坏了,竟然跳起来,远远地躲开了。> 然而不幸的是,这只老虎最终未能躲得过去,「詹士谢图幸未大伤,虎为御前众侍卫射死……」> 这又是一段皇太极勤政爱民、爱兵如子的历史性记载,尽管这里边破绽极多,比如一只老虎会不会被一个疾冲过来的大活人吓得掉头飞逃要逃到多远,才能够任由侍卫们引弓搭箭、一通乱射并保证不会射到皇太极的 上……这些问题,我们已经无法追究了。我们要追究的是,皇太极何以喜欢让史官给他记录这些不著边际的糗事儿> 说这些记载不著边际,那是有缘故的,因为在《满洲秘档》中,类似的怪异记载很多,而且多不可信。> 比如说,曾经有一年,有一个捕鸟人,逮到了一只稀有的铜嘴雀,就把这只倒霉的鸟装进笼子里,兴高采烈地给皇太极送去。可是皇太极却说什么:「这只鸟儿啊,叫得是挺好听,可以让人耳朵一新……不过呢,有一个教训大家可别忘了啊,玩物这东西,可是丧志的……把这只鸟拿回去,以后谁再逮到这东西,别再给我送来了,我不要。」> 这段记载,十足十的抄了唐太宗玩鸟的故事。贞观年间,唐太宗就喜欢玩鸟,可是名臣魏征专门跟唐太宗过不去,有一次,唐太宗正玩著自己的鸟,这时候魏征来了,唐太宗心里发慌,害怕魏征发现,就急忙将鸟藏在了自己的衣服里,却不料魏征早就发现了,偏偏装出不知道的样子,故意揪住唐太宗东拉西扯,等他扯得开心走掉之后,唐太宗再瞧瞧自己的鸟……死鸟!> 但是,关于唐太宗的这段记载,突出的是名臣魏征的形象,明显有着抹黑英明领袖唐太宗的意图。等到了皇太极这里,他就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他要将聚光灯全部打在自己身上,只让观众看到他自己的光辉形象。> 但是皇太极却忘了,像唐太宗玩鸟之事,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君王吗,就是一个玩鸟,不是在后宫里玩,就是在朝堂上玩,谁也管不著。可等皇太极只顾突出自己的时候,破绽就出来了。> 这个破绽,让我们发现这样一件史实:皇太极本人,是一个成功的演员,一个在他的人生游戏之中,完美地出演了他的角色的艺术家。>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在八大贝勒中排名第四,又被称为四贝勒。当时,众多的兄弟有当中代善,阿敏,勒莽古尔泰三位贝勒,还有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都有机会被立为汗。皇太极按年龄排第八,按贝勒座次列第四,少即丧母,且无直胞兄弟,为什么却最后登上了后金国汗的宝座?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生母大妃纳喇氏死殉,这两者之间究竟有无必然联系?皇太极继位成为清史一大谜案。
皇太极暗设机关?
诸多观点认为,皇太极“处心积虑、暗设机关十五年”才最终夺得汗位。
有学者分析当时的形势:二贝勒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兄,其父舒尔哈齐获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过,自然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争夺汗位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兄,有勇无谋,生性鲁莽,军力较弱,其生母富察氏曾因过获罪,莽古尔泰竟手刃生母,声名恶劣,没有条件争夺汗位;大贝勒代善则“有资格、有条件也有可能继承汗位”。代善性格宽柔、深得众心,且军功多、权势大。努尔哈赤曾预示日后由其袭受汗位,说:“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大阿哥就是代善。皇太极虽怀大志、藏玄机、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争夺汗位继承,各方面均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不得不暗设机关。
类似说法还有很多,现将皇太极登基的不利因素找出来,然后引申为夺位的理由。
国内一位较知名的学者例举皇太极不可能顺利继位的若干理由称:皇太极幼年丧母,且其母未封后,不是嫡子;又排行居中,没有提前立战功的机会,也享受不到女真族幼子继承的优先权;在所有兄弟中,唯有皇太极没有直胞弟兄,他的哥哥代善有同胞褚英,他的五哥莽古尔泰有弟弟德格类和妹妹莽古济,多尔衮有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皇太极则是单身一人。
甚至将其外公叶赫贝勒也列了出来:皇太极生母是叶赫部贝勒扬佳努的爱女,名孟古,称孟古格格。14岁嫁给努尔哈赤,29岁撒手归天。12岁的皇太极自此失去母爱。那拉氏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心情抑郁所致。孟古从结婚到患病、逝世,建州同叶赫部一直敌对。古勒山一战,孟古的堂兄布斋贝勒,战马在厮杀中被木墩绊倒,死于非命。努尔哈赤命将布斋的遗体劈作两段,将其一半归还。从此建州与叶赫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孟古病危,觉得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要求见生母一面。努尔哈赤派人去叶赫迎接,但叶赫贝勒不许。孟古终未得见生母,抱憾九泉。努尔哈赤非常生气,后来打下叶赫之后,努尔哈赤大开杀戒,进行报复。该观点认为这种旧仇,对皇太极继承大位不利。
如此种种,把皇太极的顺利登基当成一种政治斗争的结果来讨论,全然没有将他的赫赫战功与雄才大略作为他登基的资本来谈。
大妃死殉引非议
《太祖武皇帝实录》较为详细地记述了阿巴亥殉死的情景: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
有学者观点认为阿巴亥之殉死,未必出于努尔哈赤的遗命,很可能是皇太极矫诏,逼迫阿巴亥殉死的。详陈理由如下:首先是当时对殉死是有一定限制,为夫殉死的妻子一定要是爱妻,而且她膝下不能有幼子,与夫不睦的妻子不能殉死;其次清代官书,无论《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洲实录》,还是《太祖实录》,都记载“上于国家政事、子孙遗训,平日皆预定告诫,临崩不复言及”,就是说努尔哈赤死前没留任何遗言。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以皇太极为首”的政治集团的阴谋,既然最终皇太极胜出,当然难逃逼死大妃的罪名。
又有人引用《满文老档》记载:天命五年(1620)三月二十五日,小福晋德因泽向努尔哈赤“要言相告”:“大福晋曾两次备佳肴送给大贝勒代善,大贝勒受而食之。又一次送给四贝勒皇太极,四贝勒接受而未吃。大福晋在一天当中,曾二三次派人到大贝勒家去。而且还看到大福晋自己在深夜时离开院子,也已经二三次之多。”说大妃大福晋阿巴亥与大贝勒关系暧昧。
观点称,小福晋德因泽的告发,是受皇太极幕后指示,其作用是“一箭双雕”:既败坏了他哥哥大贝勒代善的名声,又除去了大妃大福晋阿巴亥,直接打击多尔衮兄弟两个。毕竟,多尔衮和多铎还有继承皇位的可能。这就是皇太极绝对的“作案”动机。
《汗谕》为皇太极正名
长期以来,一些明清史专家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此说其实不成立,多尔衮生母死殉时多尔衮才十五岁,既无功业,亦无威望,故不可能立多尔衮为嗣。
皇太极即位后,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大力培养提拔,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万分感念,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勋劳卓著,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助手。总之,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感情较好,无法想像皇太极对多尔衮干下篡位、杀母的勾当。当时,大妃阿巴亥的死殉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要么是由于她本人矫诏,要么就是努尔哈赤口谕要其殉葬。
满族先人女真像许多游牧民族一样,汗位继承并没有实行嫡长制,努尔哈赤晚年没有指定继承人,而是宣布《汗谕》: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
这是一种相对比较理想而且比较出新的做法,对于《汗谕》的存在,史学界已成定论。事实上,当时历史条件下,按照《汗谕》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推举产生新汗是具有成成熟历史背景的。
当时情况下,皇太极是最佳人选。去除前文所述的二贝勒和三贝勒显而易见的劣势,多尔衮等兄弟年纪尚小之外,最具竞争力的大贝勒代善是“性格宽柔”,几乎所有的史料记载中都没有出现他有登基之心,处处极力展现此人的宽容和隐忍。努尔哈赤死了之后,萨哈廉和代善的儿子岳托找到代善跟他说:四大贝勒,才德冠世,深得先帝之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表态:是吾心也。我也赞成,在家商量,第二天开诸贝勒会议,因为努尔哈赤规定,新的大汗要贝勒会议讨论选举,还可以罢免。这样在贝勒会议上代善首先提出来,说经过商量了,由皇太极来继承大位,大贝勒提出来之后,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等等也都赞成,这样皇太极就在努尔哈赤之后继承了大位。
实际上,皇太极初登新汗宝座时,“四大贝勒并肩而坐,处理军政大事,四人轮流分值。”无论此后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这至少表明,对于这个新汗位,诸位贝勒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馋涎欲滴,竞争也没有史学家分析的那样空前白热。
《鲁庵文集》所记略富戏剧性:代善表示,按努尔哈赤遗愿,当立皇太极为汗。皇太极推辞,主张代善当立,并“相让走避”。国不可一日无一君,大臣们一会儿去请代善,一会儿去拉皇太极,“号呼奔走于两间者再三,凡三日”,最后还是代善使人“群拥”皇太极即位。这里不见刀光剑影、不择手段的权力争斗,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谦让。这与贯串清朝特别是其前期血腥的最高权力之争,形成强烈反差,令人难以置信。其中虽有言过其实之处,但按当时情况,民主推举皇太极为汗,还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当时人们相当崇尚武功,而皇太极的武功远远超过才十几岁的多尔衮,与代善比也不相上下;此外,在政治识见、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上,皇太极都高出诸贝勒一筹,由于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发展完善,遇大事须协商办理,因而推举才能卓著的皇太极即位,是不足为怪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成者为王”是一个历史的规律,过程再复杂,结果就这么简单,皇太极的文治武功是后人有目共睹的,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角色,我们更相信他是通过民主的推举而走上龙座的。
古代皇帝的庙号,是对他们生前功过的衡量和评价。通常来说,一个朝代庙号为“祖”的皇帝只有一人,即开国之君,清朝却非常特殊,共有3位帝王庙号带“祖”,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和清圣祖康熙,若皇太极在天有灵,一定感到非常憋屈,因为他的才能和功绩至少比儿子福临强很多。
皇太极作为努尔哈赤第八个儿子,十几岁就随兵出征,有勇有谋战功卓著,从众兄弟当中脱颖而出,在父亲死后得到群臣和贝勒们的拥戴,顺理成章继承汗位。皇太极之所以能被推举为大汗,并非运气好,就连大贝勒代善都称他“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从当时情况来看,皇太极也是大汗的不二人选。
《清史稿》中对皇太极有如此评价:“上仪表奇伟,聪睿绝伦,仁孝宽惠,廓然有大度。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看似过于褒扬,实则名副其实,金庸在《袁崇焕评传》里也介绍过皇太极,称他是中国历代帝皇中不可多见的人物,才干和见识,不在刘邦、李世民、朱元璋之下。
皇太极刚继承汗位时,尽管明朝大不如从前,各地起义军让崇祯皇帝头疼,满清实力越来越强大,但满清依旧不是大明的对手,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皇太极非常聪明,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改变以往对汉臣和汉儒的太多,提拔有才华的汉臣。其中有一位汉臣,深得皇太极器重,他的地位甚至在多尔衮之上,为清军入关立下汗马功劳。
此人就是范文程,据说他还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直系子孙。公元1618年,范文程二十一岁,得知八旗军入城,他跟着哥哥主动拜见努尔哈赤,从大明子民摇身一变,成为后金(满清)马前卒,若先祖范仲淹知道有他这种子孙,肯定会气得吐血。
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范文程充其量只算谋士,并没有一官半职,也就是说不在编,更谈不上受到重用。皇太极时期,范文程迎来了仕途上的春天,不仅晋升为内院大学士,负责撰写皇帝敕谕,并且逐渐成为皇太极的心腹大臣。当时汉官在满清地位很低,为何范文程能有如此待遇呢?
首先,范文程个人能力强,思维缜密做事认真,如果不考虑人品的话,称得上智谋过人的牛人;其次,他对明朝局势了如指掌,还亲自劝降明朝将领,为皇太极招揽人才,比如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都是被范文程劝降的。最后,他对皇太极忠心耿耿,提出过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多尔衮身为亲王,又是皇太极的弟弟,但他在皇太极的心目中地位,还比不上身为汉臣的范文程。每次商议军国大事,皇太极都会询问范文程,只要是他给出的建议,皇太极几乎全部采纳,谁反对都没用。那时候满清没有科举选拔制度,范文程随口提了此事,皇太极立马效仿明朝,实施科举制度。
顺治登基后,尽管范文程的妻子被多尔衮的弟弟多铎抢走,范文程仍然效忠无比,劝说多尔衮尽快对出兵,进而入主中原。客观来说,如果不是范文程督促,清军未必有立即入关的打算。后来康熙曾说道:“文程之策,可抵百万雄兵。”史书认为,范文程为清朝立下奇功,对清朝来说,他的功绩几乎可与张良、刘伯温媲美,你觉得呢?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在距离沈阳四十里的叆鸡堡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努尔哈赤的死,让汗位继承斗争白热化。最先败下阵的是阿巴亥。她虽然是大福晋,但是她的三个儿子都还没有真正掌权,她的实力也不足以左右政局。所以,努尔哈赤去世后,四大贝勒就逼迫阿巴亥,令她为努尔哈赤殉葬。这是一件极其残忍的事情,但是,政治斗争哪有不残忍的呢?在三大贝勒的逼迫之下,阿巴亥被迫殉葬。她的三个儿子眼睁睁的看着母亲死去。这也为后来多尔衮和皇太极之间的矛盾埋下了隐患。这是后话,以后有机会再聊。
于是,代善和皇太极成了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两个人。但是,莽古尔泰等其他皇子并不死心,他们同样窥视汗位。他们希望代善和皇太极之间来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他们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就在一场为了争夺汗位的政治斗争即将爆发的时候,深谋远虑的代善主动让贤,提出推举皇太极继承汗位。
代善的这一举动,让朝野皆感意外。他是地位崇高、势力较大的贝勒,他提出让皇太极当汗,其他人谁也不敢反对。于是,皇太极被诸贝勒“任置”为汗,是为天聪汗。
皇太极这个汗位,不是他自己靠实力夺取的,而是靠大贝勒代善的支持得来的。所以,他继位之后,没法像他父亲那样集大权于一身。皇太极继位后,迫于其他贝勒的压力,不得不规定皇太极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位大贝勒并尊。政治上,他们四个贝勒加上阿济格、多尔衮等十一位贝勒一同治理国家。举行朝会的时候,皇太极与三大贝勒并列坐着,接受其他贝勒和八旗将官的朝拜。
多尔衮。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13万大军攻打由明朝重将袁崇焕镇守的宁远城(今辽宁省兴城市),因身受重伤,大败而归。
伤势稍好后,又亲率大军出征蒙古,半个月后胜利回师,不久因病势加重住在清河温泉处疗养。努尔哈赤自知大限已到,命人去请大福晋阿巴亥乘船由太子河顺流而下,到浑河见面。
阿巴亥从命后,从今日沈阳市乘船溯河相迎,最后相会于瑷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埃金乡),两人商讨了关于代善辅政、多尔衮继位等秘事。
几天后,努尔哈赤因毒疮突然发作,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扩展资料:
努尔哈赤死后,选谁做接班人成了当务之急。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大妃子阿巴亥生的3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照道理讲,在这些人中皇太极是所有候选人最不可能继承汗位。
因为皇太极的母亲来自努尔哈赤的敌对部落,皇太极的叔叔又始终在和努尔哈赤对着干,两个部落针锋相对。努尔哈赤留下遗言是让多尔衮继位。
最开始的时候,努尔哈赤曾经想让次子代善做自己的接班人。没成想,代善与多尔衮的妈妈年龄相仿,一来二去两人走得比较近了。别人就跑到努尔哈赤那把这两人给告了。
努尔哈赤亲自审问,两人也承认了彼此之间的确有些交情。其实说不定也只是见见面、吃吃饭而已,但在别人的添油加醋之下,整个局面变得不可收拾。
这“绯闻”越传越邪,逼得努尔哈赤没法收场,只好剥夺了代善的继承资格。这样一来,四大贝勒中只剩两个竞争者阿敏和莽古尔泰。
真正把皇太极送上汗位的其实是大贝勒代善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理由很简单:第一,拥立谁都不能拥立多尔衮。
如果没有多尔衮的妈妈和代善传了那段不明不白的“绯闻”,代善早已经是大汗了。对多尔衮,那是一个恨啊。
第二,皇太极虽也是算不上自己人,但权势最弱,最容易成为他们的傀儡。于是父子三人合力助皇太极继承了汗位。
——孝烈武皇后
皇太极和多尔衮是兄弟关系。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
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并没有留下传位给多尔衮的诏书也没有留下口喻就去世了,甚至连接班人也没有来得及选,所以皇太极是否篡夺多尔衮的皇位无法考证。
1、皇太极简介:
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Huang·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时-1643年9月21日亥时),满族,又译“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
他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极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又称天聪汗,同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2、多尔衮简介: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之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