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权术却未献一策的明末第一大奸臣究竟是谁?

精通权术却未献一策的明末第一大奸臣究竟是谁?,第1张

说起明末第一奸臣,很多人会想到那个“九千岁”——魏忠贤魏公公,其实不然,魏忠贤固然可恶,但是对于国事,他可一点都不马虎,在他得宠的那段时期,明朝和后金的战争丝毫不落下风,国内情况也相对稳定。虽然他也曾结党营私,制造了很多冤狱,但是从结果上看,他打压东林党,收取矿税、商业税等措施其实都是正确的。另外,即便他魏忠贤再权势熏天,也只不过是皇帝的内臣家奴而已,一旦失宠,便惶惶如丧家之犬,崇祯皇帝上位后的第二年,他就被迫上吊自杀了。

所以要说明末第一奸臣,非崇祯时期的内阁首辅温体仁莫属。据历史记载,崇祯皇帝总共在位十七年,而温体仁一人就担任内阁首辅达八年之久。可能有人觉得八年时间也并不是很长,明朝在他之前的杨士奇、张居正、严嵩担任首辅的时间都在十年以上,话虽然这么说,但是对于崇祯这样一位刻薄寡恩而且多疑的皇帝来说能担任八年的首辅实属罕见,因为他在位的十七年里,内阁首辅如走马观花似的换了五十多位,而温体仁一人就占了八年,可见他是有多么受到崇祯皇帝的“偏爱”!

其实温体仁的上位是存在很多争议的,他本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臣,有一次崇祯皇帝要求廷臣推举并列出一份能够“入阁”的人员名单,温体仁由于资历不够未能入选,而东林党领袖钱谦益等人赫然在列。于是他勾结同样未入选的上司周延儒,恶意弹劾钱谦益,而自己则装出一副孤立无援、四面树敌的可怜样,成功博得了崇祯皇帝的好感。等扳倒了钱谦益等人以后,他又向自己的合伙人周廷儒下手,从而顺利当上了内阁首辅。

坐上首辅的位置也就罢了,他凭什么还能安然无恙地稳坐八年之久呢?这就不得不说他玩弄权术的水平了,《明史》用这几个字来评价他:“外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他到底是如何玩弄权术的:

对上他装出三点:不贪污受贿、不结党营私、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事事都奉承皇帝的意愿!对于龙袍都要打补丁的崇祯来说,温体仁不爱财这一点非常受用,另外在满朝东林党的背景下表现得不结党营私,而且还经常被他们群起而攻击(因为他扳倒了东林大佬钱谦益),这一点也给他加了很多分。最让崇祯皇帝满意的,便是他马屁拍得不是一般的好,有一次,崇祯皇帝让他筹集粮饷,因为没能完成任务,他对此辩解道:“臣原先以文章待罪禁林,皇上不知臣笨而把臣拔到这个位置上。盗贼越来越多,真是万死不能塞责。然而臣虽愚笨无知,但票拟时却不说假话。兵饷之事,只有靠圣明裁决。”崇祯皇帝觉得这话很中听,觉得此人忠厚朴实,于是更加对他深信不疑。

对下他也能够做得滴水不漏,但凡经他处理过的内阁公文一律不发给六部存档,打压异己时他又故意安排心腹人员出来弹劾,装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不给人留下任何痕迹,这些都是他稳居内阁首辅的拿手好戏。

可惜的是,温体仁担任首辅期间,除了讨好崇祯皇帝,玩弄权术,打压异己,重用“自己人”以外,可谓“一事无成”,弄得明末形势日益严峻!如果他当政时能够任用一些有才干之人也就罢了,但他重用的都是一些尸位素餐的平庸之辈,无论是对外——后金的崛起还是对内——李自成等人的农民起义,他和他的党羽“未献一策”,使得明末形势更加千疮百孔,愈发不可收拾。老百姓还专门编了一首民谣来骂他:“礼部重开天榜,状元探花榜眼,有些惶恐。内阁翻成妓馆,乌龟王八篾片,总是遭瘟”。

由此可见,《明史》将其列入《奸臣传》可谓一点也不为过,他不仅是奸臣,而且还是明末最大的奸臣之一。

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秦桧(宋朝) 江宁人, 进士出身。

北宋末为御史中丞。曾主抗金和反对立张邦昌为帝,被俘至北方。成为金太宗之弟完颜昌之亲信。公元1130年,昌放弃南归。声称杀金人监者夺船逃回。朝官多疑之,但宰相范宗尹等力排众疑,遂为参知政事。继任右相。次年,罢相。公元1134年,复为相。桧性残忍阴险。为相十九年,杀岳飞,贬忠良,极力破坏抗战,主持和议,向金纳贡称臣。晚年屡兴大狱,冤案不可胜数。实为中国第一大奸臣,一直为国人所唾骂。公元1155年,病死。

(一)王钦若 王钦若(962-1025年) 北宋大臣。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为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大举南下,围瀛州(今河北河间),进逼贝(今河北清河西)、魏(今河北大名东)。他密请真宗往金陵(今江苏南京),为寇准所阻。后出判天雄军(今河北大名东)。因与寇准不协,要求去职主修《册府元龟》。他指责澶渊之盟为城下之盟,使寇准罢相。大中祥符年间,真宗梦见神人赐“天书”于泰山,他为迎合真宗,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号为大功业。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为枢密使,同平章事。次年上表领衔编纂的《册府元龟》书成,功揽于己而咎归于人。天禧元年(1017年)为相。三年,出判杭州。宋仁宗即位后复为相。因他状貌短小,颈有疣,时人称为瘿相。为人奸邪险伪,善迎合帝意。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交结,时人谓之五鬼。

(二)蔡京 蔡京(1047~1126),北宋末权奸。字元长。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元□元年(1086),司马光任宰相,下令废罢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蔡京按照限令于五日内在开封府所属各县全部改募役为差役,受到司马光的称赞。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蔡京任权户部尚书,力助宰相章□重行新法。宋徽宗赵佶即位,蔡京被弹劾夺职,闲居杭州。宋徽宗派宦官童贯到杭州访求书画奇巧,蔡京勾结童贯,以书画达于禁中,得以重新起用。崇宁元年(1102),他乘机排挤掉宰相韩忠彦、曾布,而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善于奉迎,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他与宦官童贯、杨戬、梁师成、李彦,权臣王黼、高俅、朱勔等,把持朝政,向宋徽宗进“丰、亨、豫、大”之言,竭全国之财,供其挥霍。设应奉局和造作局,大兴花石纲之役;建延福宫、艮岳,耗费巨万;设“西城括田所”,大肆搜括民田;为弥补财政亏空,尽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民怨沸腾,币制混乱不堪,给北宋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蔡京是北宋最腐败昏庸的宰相之一。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童贯、朱勔、李彦、王黼、梁师成为六贼。而称蔡京为“六贼之首”。靖康元年(1126),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三)童贯 童贯(1054-1126) 北宋宦官,“六贼”之一。字道夫(一作道辅),开封(今属河南)人。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为徽宗搜括书画奇巧。助蔡京为相。京荐其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时称蔡京为“公相”,称他为“媪相”,为“六贼”之一。宣和四年.攻辽失败,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万贯赎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复之功。七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开封。随徽宗南逃。钦宗即位,被处死。《宋史》列为“奸臣”。 童贯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般的悲喜剧色彩。他的一生中,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肯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迄今无人能够打破的记录,并且可能会永远保持下去。 这几项记录是: 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宦官; 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 中国历史上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外国的宦官;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宦官。

(四)张邦昌 张邦昌(1083-1127) ,字子能,北宋末年永静军东光(今属河北)人。举进士,历任礼部侍郎、少宰、太宰等职。靖康元年(1126)金军围攻东京(今河南开封)时,任河北路割地使,力主对金投降。次年金兵攻陷东京,他建立傀儡政权,曾称“楚帝”月余。宋高宗即位后被流放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处死。

(五)秦桧 生于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南京)人。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登第,补密州(今山东诸城)教授,曾任太学学正。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与宋徽宗、钦宗一起被金人俘获。南归后,任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

(六)韩侂胄 韩侂胄(?~1207年),字节夫,宋朝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为韩琦五世孙。父娶宋高宗皇后之妹,韩侂胄以恩荫入仕。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皇后李氏请立皇子嘉王赵扩为皇太子,光宗请示退位的太上皇宋孝宗皇帝,竟遭到孝宗的反对。李后一时生恨,在光宗面前进言说孝宗有废立之意。皇帝也有怕老婆的,从此光宗再也不去朝拜他爹了。甚至孝宗驾崩了,光宗也自称身体不好,不出朝执丧。朝野上下一片骚乱。

(七)史弥远 南宋权臣。字同叔。明州鄞县人。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及第。开禧三年(1207)﹐韩侂胄北伐失败﹐金朝来索主谋。史弥远时任礼部侍郎兼资善堂翊善﹐与杨皇后等密谋﹐遣权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於玉津园槌杀韩侂胄﹐後函其首送金请和。史弥远因此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独相宋宁宗赵扩十七年。

(八)贾似道 贾似道(1213~1275年),字师宪,天台人。贾涉之子;母胡氏,为涉之出妾。涉死,年仅十一岁。后以父荫为嘉兴司仓。嘉熙二年(1238年)登进士第,时姐已为宋理宗贵妃,得擢太常丞、军器监。京尹史岩之言其材可大用,遂升知澧州。

(九)丁大全 丁大全(1191~1263),字子万,南宋镇江(今属江苏)人。他人长得极其出众,不过可不是漂亮,一张蓝色的脸配上冷冰冰的五官,令人一眼望去,不寒而栗。当然也有不怕这模样的。宋理宗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他中了进士,被调任萧山尉。去拜谒师间,安抚使史严之见丁大全长得“出类拔萃”,不类凡人,以为日后必有大用,于是等众宾客告退后独留了大全一个人攀谈,而且款待甚为周到。

天生反骨仔还是很少,只要帝王做的好,很多奸臣根本不会成为奸臣,反而是能臣。所以不能说朱祐樘把奸臣变成了能臣,只是说朱佑樘本职工作做得很好,下面的人都不敢乱来。

奸臣虽然很讨厌,但不得不说奸臣很有能力。如果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就算当上了官,也很难做到渐成这样霍乱朝廷的地步。而能够做到这种地步的,说明他们能力很出众。但是没有人是生来就想捣乱的,为什么会有奸臣的出现?原因在于上面不察不明,让自己壮大,有着过分的权力,这样才一步步滋生出奸臣。反而言之,如果上面明察秋毫,对于文武百官都有着严厉的把控,别说他们想不想当奸臣,就算是想,几人能够做到?

而朱佑樘这是看到了这个原因,他知道朝臣中有一些人很有才,但是善于排挤同僚,唯一的优点就是拍马屁。但是朱佑樘对于自己很有信心,排挤同僚也得让自己同意了之后才能够做到。所以朱佑樘并没有清算他们,反而重用他们,让这些人去做外交工作之类的。

特别是刘吉,本来是一个大奸臣,但是因为朱佑樘励精图治,刘吉眼看大事不好,反而经常上书谏言,为国家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而朱佑樘也看中他的能力,把他任命为内阁首辅,虽然这个人经常打压陷害之类的,但是因为有朱佑樘的存在,没有闹出大乱子。反而不费一兵一卒的解决了哈密的问题。

而朱祐樘之所以被称为高效皇帝,是因为他特别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仅如此,只要觉得对就立即做,不会有一丝拖拉,所以被称为高效皇帝。其中高校到什么地步?就是吏部尚书让他把全国各地的官员的名字都贴在柱子上,方便查阅。本来有辱皇家气派,不是特别好的建议,但是朱佑樘觉得很方便,马上就让人把所有官员的名字都贴在柱子上。而且他还有着明文规定,对于有着相同内容的奏章,处理时间不能超过三天。对于其他奏章也有着类似的举动。成功做到了,把所有问题都落实了。高效一词名不虚传。

古语有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够一直延续下去,王朝更迭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王朝衰弱覆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君王残暴不仁引来全国人民的奋起反抗;比如某一将领手握军权却又不服从中央政权,最后发动兵变推翻已有政权;比如奸佞之臣独断专权将王朝搞得乌烟瘴气。

尤其是最后一点,奸臣肆意妄为往往得到了历代皇帝的默许。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皇帝明智谁是奸臣却不铲除他呢?

笔者认为这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奸臣往往能力出众

如果说一个奸臣没有某种突出的能力,那么根本就不用皇帝亲自出手,他连其他文武百官都斗不过。然而很遗憾,那些成功遗臭万年的大奸臣往往能力都很出众。

比如唐朝独断专权的奸臣李林甫,世人对于他的评价大多是负面的,很少人知道他其实为唐朝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公元734年,李林甫奉命修订和整理全部法典,为此他特意请来一批法律专家,对现有法律进行细致入微的删减修订。

三年后,修订后的法律新鲜出炉,共分为:律12卷及其疏义30卷;令30卷;式20卷;《新开元格》10卷。这是唐朝非常重要的一次法律修订活动,修订后的法典的权威性甚至一直延续到十四纪初期。可以说凭借这件事情李林甫就可以名留青史。

不仅如此,李林甫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使机构、赋税、土贡、兵制、法制、选官以及科举的改革,为唐朝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旧唐书》这样评价李林甫:

“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处,皆有恒度。”

可见李林甫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抛开他独断专权的行为不说,李林甫完全可以称得上推动唐朝发展的重要人物。唐玄宗也正是因为明白这些,才会对李林甫独断专权的行为听之任之,毕竟相较之下他的才能更重要。

二、奸臣往往是皇帝代言人

皇帝作为封建社会权势最为强大的那个人,有着极强的威慑力,谁要是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识认可,谁的地位就会高人一等,水涨船高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而历代奸臣在讨好皇帝这一方面能将其他人远远甩到身后。

李林甫的确独断专权,但是这仅仅是相对于朝廷其他官员来说,本质上讲他又无比尊奉皇权,所以他才会成为皇帝的代言人,哪怕坏事做尽也没有被唐玄宗惩处。

《旧唐书》如此记载李林甫面对其他人和皇帝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寇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所以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及国忠诬构,天下以为冤。”

李林甫虽然城府极深又喜好霸道专权诬陷忠良,但是他对于天子是非常恭敬,而且他与唐玄宗改革的理念高度契合,简直是其难得的知音,正是因为这样唐玄宗才会允许李林甫在朝廷上胡作非为。

再比如清朝的和珅。他凭借一己之力就贪污了近十亿两的白银,相当于清王朝十五年财政收入总和。而这一切活动都有乾隆皇帝保驾护航。

和珅的工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他年纪轻轻就成为军机处大臣,每次有什么事情他都能又快又好的处理清楚。

不过更重要的是他拍马屁的功夫已经出神入化,时常将乾隆吹得龙颜大悦。在乾隆面前他一直自称为奴才,暗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服务皇帝。

执政后期,乾隆喜好虚荣的本性逐步显露出来,他打着微服私访的旗号屡次下江南嬉戏玩乐,而且还要求迎接的排场必须隆重盛大。可是这种事情不能明说,所以重任就全都落在和珅肩上,在乾隆看来和珅一直都是在为自己办事情,享受一些特权完全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所以他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放任和珅贪污。

李林甫与和珅这样的奸臣能够在朝堂之上横行霸道那么多年,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得到了当朝皇帝的许可,他们本身就是皇帝的代言人为皇帝排忧解难处理事情,只要能力够强懂得拍马屁,他们自然不会被惩处。

总而言之,皇帝明知朝堂之上有奸臣却听之任之,是因为这些奸臣不但能力出众,而且懂得讨好皇帝并心甘情愿成为后者的代言人,试问这种能为自己排忧解难分担工作的大臣,有几个皇帝忍心将其置于死地?

奸臣元叉:为什么,要挟持肃宗孝明帝?肃宗皇帝虽然心里已打算谋取元叉,但表面与元叉更为密。肃宗皇帝把灵太后气愤时说的话和她打算来往于显阳殿的愿统统告诉给了元叉。皇帝还对元叉哭泣着述说灵太后打算家,表示自己心里很为母亲担忧。像这样的心里话,肃宗向元天要说好几次。所以,元叉心里对肃宗一点也不起疑心,还告肃宗皇帝答应灵太后到显阳殿的要求。

这样,灵太后多次来显阳殿看望儿子肃宗皇帝。二宫之间再也没有什么防卫阻碍了元叉曾推举他的亲戚元法僧担任了徐州刺史。元法僧后来徐州起兵反叛朝廷,灵太后多次拿元法僧反叛的事件说元义,叉心里深深感到懊悔。当时,丞相、高阳王元雍虽然在官位排上超过了元叉,但他对元叉却很害怕。元雍想把元叉作恶的情反映给肃宗皇帝,但又没有什么机会。

后来,正赶上灵太后同8宗一起南游洛水,元雍也被邀请前去参加游玩,皇帝、太后为的车驾于是就来到了元雍的府宅。天色晚了以后,肃宗皇帝同太是就同元商定了铲除元的计划此后,元雍跟随肃宗皇帝朝见灵太后时,他就向太后直言、必“臣下不担心天下的盗贼们造反,最担心的还是元又。这是什为么原因呢?因为元又统率着皇家禁卫军,士兵都附属于元叉。

他专的父亲带领百万大军,虎视朝廷于京城之西。他的弟弟担任都,统率着三齐之众。元叉无心反叛朝廷就罢了,如果他一旦有为心反叛,我朝廷依靠什么力量和元又抗衡?元又虽然表面上说没美有反心,但谁能看得出他心里的真实想法呢?所以,朝廷不能不为元叉担心。”灵太后听了元雍的一番话说:“你说得很对!元郎如了果真的忠于国家而没有反叛之心,为什么不辞去领军职务,以其它职官继续辅助国家朝政?

”元又知道后,心里很害怕,于是拿了官帽请求谅解。这样,肃宗皇帝让元又当骑大将军、仅同三司、尚书令、侍中、领左右。元又虽然交出了兵权,但他仍然总任内外,根本没有考虑自己会被罢官之事。后来,元又出宫住宿,肃宗皇帝便解除了元叉侍中的职务。等到元又天亮后返回时想进入宫禁,守卫的士兵闭门拒绝元叉入内。

不久,元又被除名,废为平民其后,灵太后对周围的侍臣们说:“刘腾、元又过去请我赐给他们铁券,希望以后犯罪不被诛杀,我幸亏没有赐给他俩”中书舍人韩子熙说:“这事情关系到生死存亡,难道还要商量吗?太后陛下既然过去没有赏赐给元叉、刘腾铁券,那为什么今天不处死他们呢?”灵太后听了韩子熙的话感到很茫然,不知所措。

过了没有多久,有人揭发元叉同他的弟弟元爪一起图谋造反,打算指令他们的同党进攻京师附近的诸县,摧毁市里焚烧郭邑以惊动内外,制造声势。并先派遣他的从弟洪业率领六镇降户在定州起兵

反酸朝廷,元又又让人去勾结鲁阳的各个少数民族侵袭骚扰阙,元又兄弟在内部响应。距离起兵还有段日子,朝廷起获了谋反的手书。灵太后考虑到元叉是她妹妹的丈夫,不忍马上决元叉。

黄门侍郎李之说:“元叉所犯的罪行,远近的人众都分清楚,太后怎么能够暂缓停止不予处理,让大家感到迷惑不解呢7”黄门徐还想上前劝谏太后处置元叉,犹豫不定未敢当面说出。满朝大臣坚持惩罚元叉,肃宗皇帝也劝说灵太后处死元叉,灵太后这才同意了大家的意见。于是,元叉和他的弟弟元爪起被在家中赐死。灵太后还因为妹妹是他妻子的缘故,追赠元叉为侍中、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和冀州刺史。

忠臣脑门上没有刻一个“忠”字,奸臣脑门上没刻一个“奸”字。皇帝也是人,有的大忠在皇帝看来是奸,有的大奸在皇帝看来是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要以为皇帝智商就高,多数情况下他也懵然不知。

这里我分享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忠奸之辨的故事。

(汉元帝)

西汉从汉元帝开始衰落,原因在于石显乱政。汉元帝就是一个忠奸莫辨的皇帝,当时著名的学者京房决定以一种特殊的劝谏皇帝,看清奸佞之徒的面目,于是有了以下这个著名的对话。

京房找到了一个与皇帝单独交谈的机会。他先从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昏君说起,问汉元帝道:“周幽王与周厉王使国家陷于危乱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都任用什么人呢?”

汉元帝对历史掌故也很熟悉,回答道:“这两位君王昏庸,任用的都是奸佞之人。”

京房问道:“两位国君是明知奸佞仍然任用他们呢,还是认为他们是贤能之辈?”

汉元帝说:“当然是认为他们是贤能之辈了。”

京房接着问:“那为什么现在我们却说这些人是奸佞之人呢?”

汉元帝又答:“这些人将局势搞得一片混乱,又陷国君于危险之中。我们事后来看,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真面目了。”

(京房)

京房深入问道:“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都没有察觉呢?”

汉元帝说道:“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所任用的都是贤能,要是他们能察觉到自己的错误,那岂不都成为明君了。”

京房继续问:“齐桓公、秦二世都曾经讥讽周幽王与周厉王,可是齐桓公还任用了奸人竖刁,秦二世信任奸人赵高。他们都知道前世君主犯下的错误,为什么自己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呢?”

汉元帝说:“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以古鉴今啊。”

京房话锋一转:“陛下认为现在是治世还是乱世呢?”

汉元帝倒有自知之明,回答说:“现在当然也算乱世了,这还用问吗?”

京房说:“陛下现在任用的都是什么人呢?”

汉元帝颇为自得地说:“幸好,情况比起古代的例子要好,况且问题并不出在我信任的人身上。”

京房顿首道:“古代那些帝王也跟陛下的想法一样。以后的人看现在的我们,就像我们看待前人一样。”京房苦口婆心,绕了一个大圈子,就是要向皇帝说明,奸佞小人就在身边,希望皇帝能以史为鉴。

汉元帝沉默良久后,才说一句话:“那么现在作乱的人是谁呢?”他在心里盘算了一通,仍没有发现谁是奸佞之徒。

京房回答说:“明主应该心里有数吧。”

汉元帝着实心里没数:“我确实不知道,要是知道的话,怎么还会任用他呢?”

京房不得不提醒说:“就是皇上最信任的、与他在帷幄之内计议大事、拥有任免天下才士大权的那个人。”

皇帝听明白了,京房说的这个人,就是石显,但他只是轻描淡写说道:“我已经知道你说的意思了。”

京房煞费苦心布了一个局,从古代说到当代,以辨忠奸,剖析相当深刻,堪称高明。可是有没有起到效果呢?还是没有,汉元帝与古代昏君一样,对身边的奸佞小人不知不觉,对石显的信任依然如故。而京房呢?这位著名的易学大师,最后还是没有躲过石显的报复,被扣了个罪名处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90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