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无忌被朱元璋窃取了天下,这当然只是对《倚天屠龙记》中故事的猜测。小说中朱元璋得益于明教教众的辅助,在明教起兵反元的起义中最终功成名就,登上帝位,并以明教教名为国号,建立了“大明”。然而朱元璋开始只是明教凤阳分坛的一个坛主,按道理来说,明教的起义军,权归教主,推翻元朝之后建立的政权,登上帝位的应该是教主张无忌,朱元璋为何却能反登大宝,实际上,张无忌被窃取的只是军权,并不是最终的天下。
张无忌为何要让权给朱元璋呢,其实在小说中,金庸先生是已经给出答案的。不过结合小说的一些人物性格,羽菱君认为这里面是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张无忌被贪图权力的朱元璋给设计了。张无忌对明教的贡献之大,是毫无疑问的。当年六大派围攻光明顶要不是他的横空出世,指出成昆阴谋,明教早已被连根拔起,惨遭灭教。他的武功盖世与对明教的大恩,让明教上下一众归心,进而被推为教主,让原本四分五裂的明教重新凝聚,从而促使抗元大业蓬勃发展。后来又是张无忌消除了明教与武林各派的隔阂,整合了中原武林的力量,形成了一个抗原的统一战线,让汉人的复国大业进入高潮。
不过随着抗元起义的形势一片大好,明教起义军中的领兵将领就难免会出现异志之人,朱元璋就是这些人当中的其中一位。红巾军捷报连连,身在濠州城成为一方领袖的朱元璋声名赫赫,手下徐达、常遇春等个个虎将,大有席卷天下之心,横扫六合之志。然而朱元璋作为明教教下的一名分坛坛主,即使有不世之功,自己千辛万苦带领弟兄出生入死取得的胜利果实也会落到另一个人的手上,这个人便是此时的明教教主张无忌。换谁谁都会心有不甘,特别是朱元璋这种寡义之人,本来就不想有人分享他胜利的果实,更不要说拱手送给他人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只有通过夺权把军队私有化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于是在他的设计下,红巾军的名义首领韩林儿被灌上通敌卖国的罪名,等待教主张无忌驾临濠州城。张无忌跟赵敏到达濠州之后,他瞒过徐达和常遇春两名与张无忌情深义重的心腹大将,用蒙汗药酒把张无忌毒晕,他知道张无忌功力深厚,很快就能醒来,待张无忌醒来之时,他又故意让张无忌听到他与徐达和常遇春的一番下手的对话。
对话中其实是商量如何处置韩林儿的,但朱元璋故意用“小贼”来代称韩林儿,让张无忌以为小贼指的就是他,误以为连徐达和常遇春也要杀自己,而朱元璋则念及恩情不敢叛变。朱元璋知道张无忌素以复国大业为重,此时军中对他叛变,为了大业肯定会舍弃自己名利,以全大局。
张无忌果然中计,他误以为徐达常遇春等明教兄弟为了个人荣华富贵,已经叛变,当下心灰意冷,但为了让抗原的起义大业能够成功,顾全大局,在国家大义面前,张无忌不计个人得失,决定成全朱元璋。他连夜离开濠州城,并修了一封书信,把教主之位让给杨逍,证明自己并没有贪恋教主甚至是皇帝之位。杨逍这时候毕竟已是老朽,随着朱元璋杀掉韩林儿,势力坐大,自然不能与之相争了。
小说中这一段写的很明确:这一切皆是朱元璋暗中安排,要激得张无忌心灰意懒,自行引退。朱元璋一来惮忌张无忌神勇,二来他是本教教主,众所敬服,要说杀他,究是不敢,纵然成事,倘若万一泄漏,后果大是堪虞。他料张无忌素以复国大事为重,对徐常二人只是情若兄弟,只要这番话给他听在耳中,定会悄然而去。果然一切皆如所料,张无忌武功当世无敌,说到机变计谋,与朱元璋可差得太远,终于堕入这一代枭雄奸谋之中。张无忌虽然从来不想要做甚么皇帝,但此后每当想起徐常二人的寡恩少义,终身不免郁郁。
论武功朱元璋知道张无忌天下无敌,但论阴谋,张无忌在他面前只不过是小子一个,通过这一箭双雕的设计,朱元璋在不损自己声誉的情况下踏着韩林儿和张无忌顺利夺权,为他的帝王之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原因是张无忌本来就不是贪图富贵和权力之人,他的人物性格也注定他成就不了大事,事实上他也只是让大事开始而已。张无忌能成为明教教主,有太多的机缘巧合在里面,系万千教任于一身,很多并不是他所愿的。小说中的张无忌,性格上懦弱,优柔寡断,事事以为他人为先,其实就是一个好人。这样一个好人跟朱元璋那种心狠手辣,处处阴谋善变的奸诈之徒相比,在乱世之中,注定是成不了大事的,在奸谋权术上他也斗不过人家。
而且张无忌从来就没有想过当皇帝,他不是贪恋权力贪图富贵之人。他的人生目标,刚开始除了报仇,到最后希望复国,恢复汉室江山,但这些都是次要的,在安定了他的义父金毛狮王谢逊之后,最重要的是,也是他最希望的是他能跟赵敏,最理想的是几个妹妹,周芷若、小昭、殷离都能跟他一辈子,白头偕老。什么王权富贵,什么武功天下第一,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镜花水月,在他心里从来就没有因为这些泛起过涟漪。
还有朱元璋成为皇帝,完全是靠自己的双手拼搏而来的,张无忌留给他的只是一个基业。因为按小说,张无忌退隐的时候他二十二岁,对照年份是在1359年。而在八年后的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这就是说,当时张无忌让给朱元璋的只是明教起义军的领导权,还不是胜利的果实,就更不要谈是被朱元璋窃取了天下了。假如朱元璋自己没有能力,当时的抗元大业很可能会毁在他的手中也不一定。
张无忌从接任教主到让权退隐,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他对复国大业的力量确实有整合之功,但推翻元朝的统治,实际上并不是他的功劳。简单的说就是张无忌只是让起事得以开始,而朱元璋却是让起事最终成功,朱元璋实际上并没有剽窃张无忌的帝位。事实上,张无忌让位的也是杨逍,并没有把教主之位给朱元璋。
第三个原因就是小说毕竟是以明朝的建立为历史背景的,作者金庸先生必然要尊重历史。我们都知道金庸先生是个十分尊重历史的大家,他本身也是一位历史学家。历史上,朱元璋的红巾军可能真的与摩尼教有些瓜葛,但朱元璋并不是摩尼教教徒,他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一步步打下的,虽然他在位后期,诛杀功臣,落下不好名声,但他也是为了他的孙子朱允文继位后的统治消除隐患。小说中大概也是因他后期的声名,才把他刻画成寡恩少义的阴谋家,但却不能更改他的结局,毕竟他就是历史上建立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
张无忌虽然是小说主角,一生际遇奇异,但也不能违背历史把他写成建立政权的王者,这也就注定了他的结局是不可能登上帝位的,毕竟他不同于原本就是以大理皇帝为原型创作的段誉,金老必然要尊重历史。
因此,张无忌在金庸先生的安排下中了朱元璋的诡计,早早地把权力让出,退隐江湖,最终成全了朱元璋成为一代开国君王。而他带着赵敏,甚至可能还有周芷若过上了神仙眷侣般的小日子。而且安排张无忌退隐的时间也刚刚好,假如写他到起义胜利推翻了元朝,因不恋权力才将帝位相让,那便是另一种意义了,那样就相当于是违背历史了,金老如此安排,可谓精心。
朱元璋登上帝位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反而大肆打击明教,对教中立下大功的兄弟尽起杀戮。常遇春因病早死,但徐达等人最终也不免于难。明教在朝廷毁灭性的打击之下,只能潜入地下,教众分化为数支继续生存,其中一支继承明教教义,发展成为后来的“日月神教”,不过,这就是后话了。
熟悉原著小说的读者们都知道,张无忌的身世非常复杂,他父亲是武当派的张翠山,母亲是天鹰教的殷素素,义父是明教的金毛狮王谢逊,上一代人的江湖恩怨给他的童年时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磨难,父母双亡、身中寒毒的他光是要生存下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也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张无忌童年和少年时期所遭遇的所有不幸与苦难,也是他重获新生的一个个铺垫。因为被朱九真欺骗而在绝望中跳崖的张无忌,没想到却绝处逢生,得到了“九阳神功”的武功秘籍,并且修炼到了最高境界,彻底治好了自己的寒毒,后来他又学会了“乾坤大挪移”,在光明顶力抗六大派,成功挽救明教于生死存亡之中,自己也被明教群雄一致推举为明教新任教主。
众所周知,明教自从前任教主阳顶天失踪以后,由于群龙无首而变得四分五裂,一众高手为了明教教主的位子抢破了头,直接导致了明教的衰颓,那么,明教群雄到底为何会一致推举张无忌为教主呢?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因为张无忌在光明顶上击退了六大派,让明教幸免于难,而且他又学会了“乾坤大挪移”,所以明教群雄才会一致认为张无忌是明教教主的最佳人选。但是,即使张无忌武功再高强,他也只是一个年轻识浅的小伙子,如何更够服众呢?
其实,明教群雄一致推荐张无忌为教主,背后另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张无忌的身世,前文已经介绍过了,他的母亲是天鹰教的殷素素,而殷素素是什么人?她是明教护教法王白眉鹰王殷天正的女儿,也就是说张无忌是殷天正的外孙,正是由于这层关系的存在,明教群雄才会对张无忌如此信任,殷天正从明教独立出去的天鹰教才会重归明教,别小看了古代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张无忌能如此顺利当上明教教主,明教群雄能够服他,背后的原因就是他跟殷天正的血缘关系,很现实。
却说那日朱元璋使奸计,困住了张无忌,并且蒙骗常遇春等说是韩林儿。张无忌听常遇春言语,误以为要杀自己,不由得心灰意冷,索然无味。区区绳索如何困得住张无忌,张无忌挣脱后,教训了朱元璋一顿,并告诫他以后若得天下,要善待黎民和教众,不然定取其狗命。朱元璋虽然想杀张无忌,但是张无忌武功声望都高的离谱,只好诺诺答应。
随后,张无忌与周芷若见了一面,便携赵敏开始了云游四海的生活。连年征战,兵荒马乱,张无忌又是宅心仁厚,见到不平事总会管一管,一路走的也不痛快。最后两人来到一个沿海小镇,还算平静,赵敏建议暂且在那歇歇脚。随后,赵敏拿出细软,开了个医馆,凭借张无忌医术,自然生意兴隆,这一呆就是好几年。不过却有一件憾事,按理说,张无忌赵敏都是身强体壮的,张无忌又医术高明,无奈两人却一直没有孩子,张无忌虽没说什么,赵敏却难免有心焦气躁。
话说那周芷若回到峨眉派,基本上就不露面,偶有重大场合出现,也是冷着脸,一干派众都不敢触掌门霉头。开始周芷若以为自己放下了,可是时常想起新婚大日被赵敏抢婚,不由得恨恨的,后来跟宋青书做了名义上夫妻,虽然自己不甚喜欢他,但毕竟他对自己死心塌地,可怜他又被人打死了,自己现在孤身一人。派中有年长的弟子如何不明白掌门心思,暗中一直在打探张无忌消息,打探几年还真的查到了张无忌,假装无意透漏给周芷若。周芷若暗中交代了几个管事弟子,便出门了。
话说一日张无忌医馆刚开门,便听门外有人喊改年号洪武,张无忌心里一惊,朱元璋这厮果真好手段,真的夺得了天下。赵敏听到这事,跟张无忌说要小心,过去朱元璋忙着争天下,无暇顾及张无忌,现在坐了天下,依着他的个性,定然不会让张无忌好过。张无忌却有些不以为然,自己本就没什么野心,又偏安一隅,何况他武功盖世,还真不怎么害怕。张无忌跟赵敏交代几句,要到外地进货,需要出行几天。
晚上,赵敏一人在家,忽然感到屋外有动静,闪身出去,看到一道白衣蒙面飘然而至,赵敏叹道:你还是来了。来人正是周芷若,周芷若不想一下子就被认出来,也不再掩饰。周芷若来找张无忌,并不知道要说什么,不过这几年委实过的气苦,有一件事是早就想好的,便是找找赵敏晦气。这几日周芷若一直在附近,看到张无忌出远门,便来找赵敏。
赵敏
赵敏对周芷若一直心存忌惮,想你既然来了,那我一定要先取得主动,就邀请周芷若进屋。周芷若没有动,却说大好月色,要不要去后山走走,赵敏倒不害怕,心说看你耍什么花样。
山路漫漫,两人一路无话,周芷若突然出手,赵敏一直小心戒备,当即应对。本来周芷若这些年一直练功,自忖真实实力已经超越灭绝全盛时期,这次来倒也不是要杀了赵敏,就是想找她出出气。不想赵敏现在身手如此了得,居然跟自己旗鼓相当。原来那赵敏抢婚之日被周芷若重伤,少室山脚下又差点死在周芷若手里,深感自己实力太差,这些年便一直缠着张无忌习武,张无忌自己是阳刚一路,便把九阴真经和太极拳传与赵敏。赵敏本来就聪明,又有张无忌这个大宗师在身边,武功日益精进,俨然已经是武林第一流高手。周芷若本想重重的打赵敏一顿出气,居然久攻不下,出手愈发狠辣,赵敏本来被动防守,看周芷若出手狠辣不留余地,想想以前差点死在她手下,不由得怒火中烧,出手也再无保留。两人虽是一流高手,打到后面却不自觉都向对方脸上招呼,但两人实力相当,打到后来谁也奈何不了谁。
周芷若、赵敏
赵敏毕竟早就得到了张无忌,并不想跟周芷若打生打死,而且朱元璋已经一统天下,早晚都会来找麻烦。当即跳将开来,跟周芷若说起朱元璋之事,赵敏此举是想分散周芷若注意力。周芷若本不知道朱元璋已经一统天下,不由想起早前还有的皇后梦,不由抱怨赵敏为何不协助张无忌夺得天下。赵敏早就看惯权贵斗争,对此毫无兴趣,只是想借此只开周芷若,如何应对朱元璋。究竟两人商量出何对策,这个以后再说。
金庸先生的《射雕三部曲》中,张无忌的个性却比较复杂,也比较软弱。他缺乏英雄气概,虽然宽厚大度、慷慨豪义,但是其实他的侠气是最重的。加上由于从小生长于冰火岛,不知人世的险恶;不会重视自己利益,因而能奋不顾身地帮助人。;但不免也有缺点,或许和我们普通人更加相似些。
张无忌的一生却总是受到别人的影响,被环境所限制而无法解脱束缚。张无忌一生只重视别人的好处,宽恕别人的缺点。像张无忌这样性格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终究是不能作政治上的大领袖。张无忌不是好领袖,但可以做我们的好朋友。事实上,这部书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武当七侠兄弟般的感情,张三丰和张翠山之间、谢逊和张无忌之间父子般的挚爱。
而且,张无忌的性恪之中,似乎少了一些英雄豪杰之气,但他于这个“侠”字,却发挥得很充分。“侠”是并非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去做义所当为的事。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士是不顾一切、不接受任何代价而去追求正义。西方社会中较少这种价值观念;西方人常觉上帝(或教会)吩咐这样做,便去做了。
中国人的观念是:自己良心觉得应当这样做便去做了,未必是求来生较。未必是为了免得在地狱中受苦。武侠小说的最高原则是宣扬侠义精神。英雄往往是为自己而做,侠士却通常是为别人而做。有了代价,便少了侠气。张无忌甘受灭绝师太三掌,在光明顶上奋身而挡六大派。不是求名,不是逞勇。只是觉得“应该做”,所以他决不会去和朱元璋争做皇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