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说了什么使鲍叔如此推荐他?

管仲说了什么使鲍叔如此推荐他?,第1张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时,往往自己多分,鲍叔却并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家里穷。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结果却弄得更加困窘,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顺利和不顺利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免职,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才干,因为他知道我没遇到好时机。我曾经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逃跑,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怯懦,因为他知道我有个老母。公子纠败亡,召忽为他而死,我却宁愿被囚禁,甘心受屈辱,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之心,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可羞而以不能在天下显扬功绩和名声为耻辱。生养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管仲担任宰相以后,自己情愿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受俸禄,得到封地的人有十几代,常常是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能够了解人。

1 《管仲与鲍叔牙》的文言文翻译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

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

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

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

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

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

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

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处理财政。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

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归高台,又有反坫,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

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规,常比各国诸侯都强大。经过一百多年以后,齐国又出现了一位晏子。

晏平仲,名婴,是古莱国的夷维人,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受到齐国人民的推重。他担任齐相,不吃两样的肉食,妻妾 丝绸衣裳。

他在朝廷,国君有话问他,他就严肃地回答;不向他问话,他就严肃地办事。当国家有道的时候,就顺命行事,无道的时候,就权衡度量着去行事。

他由于这样做,而能够三朝都在诸侯之中显扬名声。 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犯了罪被拘禁。

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坐车左边的马,赎出了石父,并让他上车,一同回了家。晏子没有向石父告辞,就进入内室,许久不出来,于是越石父请求断绝交往。

晏子大吃一惊,整理自己的衣冠郑重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仁德,但也帮助您摆脱了困境,您为什么这样快就要断绝交往呢?”石父说:“不能这样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屈,在知己人那里受到尊敬。

当我在囚禁期间,那些人是不了解我的。您既然了解我,并且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了,知己而待我无礼,那还不如被囚禁着。”

晏子于是请他进来待为上宾。 晏子担任齐国的宰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

她的丈夫为宰相驾车,坐在大车盖下边,鞭打着四匹马,意气昂扬,特别得意。车夫回家以后,他的妻子就要求离去,车夫问他为什么。

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声显扬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来,意志深远,常常流露出甘居人下的情态。

现在你身长八尺,却给人家当车夫,但看你那样子却是心满意足,因此我要求离去。”从此以后,她丈夫就变得谨慎谦虚了。

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作了回答。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管氏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们所著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

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流传很多,所以不再论述,传中只讲他们的轶事。管仲,世人都称他是贤臣,但孔子却轻视他。

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很贤明,而管仲却不勉励他去扶持王室,而辅佐他成就霸主了吗?古语说:“帮助发扬君主的美德,纠正他的过错,所以上下就能互相亲近。”说的就是管仲吧?当晏子伏在齐庄公尸体上痛哭,尽到为臣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去,难道这就是所说的“表现出大义来就不能说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进谏上书,冒犯君主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想着要。

2 杨振中文言文中第21篇《鲍叔牙与管仲》译文

原文在上,译文在下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叁仕叁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叁战叁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才干。管仲因贫穷,经常沾鲍叔的便宜,鲍叔始终能很好地对待他,不因此而说他的闲话。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当小白被立为齐国国君的时候,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齐桓公任用,在齐国主持政事,齐桓公因此也成霸业,多次联合各国诸侯主持盟会,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这都是管仲的谋划。

管仲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鲍叔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

3 关于管仲与鲍叔牙(古文)的问题 急求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也都是当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俩年轻时就成为了好朋友,后来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

我小时侯比较喜欢读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也重点记述了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现在许多的成语典故也出自那个时期。 一、管鲍分金 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

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已欠的一些债,哈哈!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现在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

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二、一起充军 后来这哥俩又一起充了军,二人更是相依为命。有一次齐国和邻国开战,双方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撕杀,冲锋的时侯管仲总是躲在最后,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跟飞一样的奔跑。

当兵的都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一儆百拿管仲的头吓呼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兵。 关键时刻又是鲍叔牙站了出来(此时鲍已当上了军官,不过我想也就是个连长一类的基层干部吧!)他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是最了解不过了,他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尽孝道。

管仲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的流下了热泪,他哭诉道: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管仲的,唯有鲍叔牙啊! 过了两年多,管仲的老母病逝,他心中没了牵挂,这才踏下心来为齐国效命,果然是比谁都作战英勇,很快就得到了提拨重用。 三、各为其主 后来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要他当了自已的谋士,也就是参谋长一类的官吧。

而鲍说牙呢,也偏偏被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为军师。两个好朋友各自辅助一个公子,干的很卖力气。

可是好景不长,昏庸的齐襄公总是疑心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就让手下的人找机会干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这两个公子听到了风声,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了鲁国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着学,他带着鲍叔牙也跑到了莒国的姥姥家避难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齐襄公被手下的将士杀死,立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为齐国君王,你听听这名子——公孙无知,肯定是个笨蛋吧!就这么一个人当了君王没几个月,就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当时是一片混乱。

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已继成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 四、阵前对垒 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军师及时提醒他的主子: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我看还是我先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派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护送您回国。

公子纠笑答:好主意! 当管仲带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带领一队莒国人马护送公子小白飞弛而来。管仲上前拦住去路,他说:你不好好在姥姥家呆着,要干啥去呀?公子小白说:我回国办丧事去啊!管仲说:您的哥哥公子纠已经回到齐国操办此事了,我看您还是返回莒国好好呆着吧! 鲍叔牙虽然和管仲平日有手足之情,但现在是各为其主啊!他瞪着眼睛喝斥管仲:我们公子回国有自已的事情,你管的着吗?再说你扯的瞎话也瞒不了我鲍叔牙吧?如果公子纠真的回到了齐国,那你干嘛带人来拦截我的主公呢?管仲谎言被揭,脸色通红,一时无言以对。

鲍叔牙不敢耽搁,命令部队火速前进,管仲见状急得要命,要是拦不住公子小白,自已还有啥脸面再见公子纠啊,于是他心一横,搭弓取箭,朝着车上的公子小白用力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见大功告成,便带着人马飞逃而去。 没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一点没伤到人,但他知道管仲的箭法利害,要是再补上一箭他就没命了,于是他才大叫一声装死倒在车里。

见管仲跑了,他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鲍叔牙见公子小白平安无事,大喜!立刻命部队抄小路向齐都全力疾弛。 五、顽抗到底 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结果到齐、鲁边界的时侯,一个齐国的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使者说:我奉齐国新君王公子小白之命,前来通知鲁国,请你们不必送公子纠回国了。

管仲一听,才知道自已没把事情办好,上了公子小白和鲍叔牙的当。于是一气之下把齐国使者给杀了,公子纠更是什么也不顾了,命令大将曹沫摔领仅有的500多鲁国士兵去跟齐国拼命。

于是齐、鲁两国就开了战,鲁国本来就是个小国,兵马少,又是到人家齐国门口来打仗,那有不败的道理呀!辛亏大将曹沫很勇敢,保护公子纠和管仲逃回了鲁国。 公。

4 鲍叔牙荐贤的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没有怨言。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5 鲍叔牙荐贤原文 不要译文 谢谢 急需~在线等~~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对我而言,都是感触非常深。先说鲍叔和管仲,两人在周朝时代属于亲如兄弟的人,两人还是生死之交。他们年轻的时候就相互认识,曾经一起做过生意,按说赚到的利润两个人平分,可是每次都是管仲多拿钱,有人说鲍叔太傻,怎么能让对方这么做呢?没想到鲍叔却说是他要求对方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对方太穷了。

 管鲍关系怎么样

管仲应征入伍,每次打仗的时候,总会看到他在最后一个,而收兵时他又是跑到最前面的那一位,这和逃兵胆小鬼有什么区别?没想到鲍叔对此也有他的看法,他说大家的想法都是错了,管仲可不是怕死之人,只不过家里有一老母亲需要他赡养,如果管仲死了,那无人给老人送终了。对此,管仲多次表示,知我者,鲍叔也。后来两人得到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就是去给齐襄王的儿子当老师,接着两个儿子都争夺王位,最后鲍叔胜了管仲,公子小白如愿上位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恒公。得知齐恒公与管仲之间有矛盾,鲍叔想法子处理好了这层关系,并且还不断跟齐恒公推荐让管仲担任宰相职位。

所以三人的关系,让我感触最深的人,当然就是鲍叔了。只要自己认定的朋友,就会真心相待,即便有时候可能会存在误会或者矛盾。对于困境当中的管仲,鲍叔一直以来都是无私帮助,并没有考虑到任何的回报,或许对于他来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这样的人我最喜欢,也是最欣赏的。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有一些自私的人,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这样的人难成大事,因为他们总是盯住自己的小利益或者眼前的东西,而眼光不放远,格局不放大的话,是无法成大气候的。换言之类我们看到身边的那些成功大人物,他们很多都是由普通人慢慢成长起来的,除了他们的努力以外,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他人,无私奉献,从来不求回报。结果帮助的人越多,人脉积累得越广,最后稍微整合一下资源,成功的机率就来了,这就是付出,不求回报,但最后却得到了巨大的回报。相信大家还记得那句著名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也是这个内涵。

在这三个相处的过程中,有一个情节令我非常感动,就是原本属于鲍叔的宰相之位,他让给了比自己能力强的管仲,这是何等大的胸襟。后来管仲成为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政治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要向鲍叔学习,与人交流,不要将重点放在他人的缺点上,毕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完人,都有缺点,我们应该多看他人的优点,他人优秀的一面,对于他人的小缺点多点包容之心。须知,做大事的人,不拘小节。对于知己这类的人,我们一定要珍惜友情,向鲍叔学习,帮助和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充实的。

 一箭之仇的背景

有一个小故事需要和大家分享,当年齐恒公还是公子小白的时候,他的老师就是鲍叔。而管仲服务于另一个公子,两人的政见是不同的,而且两位公子都想继续王位,处于争夺战中。当年管仲曾经在小白回国的路上驱车将其拦下,并且引弓射箭,中了小白的腰带。没想到关键的时候公子小白选择了装死,逃过了此劫,后来想法子回到了国内,最终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恒公。当然,另一位公子继位失败被杀,当然,管仲因为伤害公子小白而成了阶下囚。

对于当年试图消灭自己的管仲,齐恒公当然第一时间就想铲除对方,报以前的一箭之仇,并且将自己的老师鲍叔提上宰相之位。可没有想到的是,鲍叔竟然拒绝了这一高职,并且跟齐恒公解说管仲能力在于自己之上,并且希望齐恒公不计前嫌,给管仲一个机会为国效力,最后齐桓公被打动了,不仅释放了管仲,并且重用他为宰相,正如鲍叔所言,管仲得此机会,才华及潜能不断发挥出来,最终帮助齐恒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当然,对于齐恒公的胸襟,我也是非常佩服的。如果他一味着要找管仲报当年的一箭之仇,那他的霸王之梦不可能会实现,因为失去了真正可以帮助他的人。可见宽容,有利于己。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大咖之所以成就大业,源于他们放弃了狭隘的心胸,而是对任何的事情都持宽容的态度,这让他们达到观时待变的能力,把握好机会,一出手就会成功。当年齐恒公重用了管仲,对方尽心尽力去辅佐他,原本比较弱小的齐国,没想到几年的时间,由弱变强,成为了当时春秋前期中原最为发达的强国,而一直梦想着成就一番大事业的齐恒公,也因此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向鲍叔学习,要有爱心,要懂得帮助人,帮助人不求回报,坚信助人为快乐之本,有时候要学会推荐比自己强的人,做大事要看未来,如同当年他放弃做宰相的高职,而选择让管仲接替自己,而自己心甘情愿做管仲的下属,毫无怨言,只求为国家做事,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要向齐桓公学习,与人才相处,学会宽容,大胆用人,大胆放权,为了江山社稷,敢于用自己曾经的仇人,胸襟要宽广,眼光要放得远,格局要大。

我们还要向管仲学习,不管身处什么环境,都不忘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学会感恩,要学会珍惜机会,一旦机会在手,一定要全力以赴做好工作,给爱自己的人一定最满意的交代,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不做则已,要做的话就要做大事,要拥有大格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更要珍惜友情,尤其是那些知己朋友。须知,有时候人生得一真正的知己,足矣!

因为他们二人是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二人经常互帮互助。鲍叔牙的父亲是齐国大夫,所以家中经济条件还算宽裕,而管仲家境却十分贫穷。后来他们二人商定一起经商,因为管仲家中贫穷的关系经商初期所需的本钱他只出了一小部分,其余大部分本钱都由管仲提供。但是后来到了分红时,鲍叔牙却主动将大部分钱财给到管仲。为此还曾有人指责管仲太过贪婪,鲍叔牙得知之后还曾第一时间为其澄清。

除此之外,鲍叔牙还曾多次帮助管仲向他人澄清他打仗不敢居于人前,三次入仕却三次遭罢免等事情。管仲对于鲍叔牙的这些举动十分感激,还因此将鲍叔牙视为最了解他的人。如此一来二去之下,管仲与鲍叔牙便成为了莫逆之交。后来管仲再一次入仕并成功得到公子纠的赏识,之后他便多次劝说鲍叔牙也一同入仕。经过他的多番劝说,本不愿入仕的鲍叔牙最后还是进入了官场。

不过鲍叔牙入仕之后并未像管仲一样选择公子纠,而是另外辅佐公子小白。虽然辅佐对象不同,但是管仲与鲍叔牙的友情并未发生动摇。话说齐国王位原本与这两位公子并无关系,因为他们前面还有一个兄长。但是他们这位兄长在继承王位之后欢*无度,甚至还杀害了鲁国国君,为此齐国大乱。之后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就齐国王位展开竞争,最后公子小白成功夺得王位,即位为齐桓公。

在竞争王位的过程中,身为公子纠幕僚的管仲曾险些杀死齐桓公,所以齐桓公在即位之后本想将他与公子纠一同杀死。但是鲍叔牙却对齐桓公说管仲的能力远胜于自己,也只有他才能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介于鲍叔牙的劝说以及举荐,齐桓公最后不仅绕过了管仲,他还将相国之位给到了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09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