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为何是幼子继承制

蒙古人为何是幼子继承制,第1张

蒙古为游牧文化,游牧经济需要大量的草地来支援人口,当一个家庭有成年男子,那么他就应该找自己的牧场,省的大家都在一块牧场上争草,所以年龄大的儿子会成年后分家,领着自己的牲畜去寻找自己的牧场,而最小的儿子也就顺利成章的不用去找了,继承老爹的就是了。

另外,回复楼上那位,忽必烈以前就是窝阔台系当权,窝阔台系既非长子术赤也非幼子拖累所出,因为那是选汗,因为成吉思汗的功业无人能比,而且当权的都是黄金家族成员,所以选汗变成了家庭会议,推举制。

蒙哥是忽必烈的哥哥,死后察合台和窝阔台系与托雷系争夺汗位,阿里不哥也起兵争位,当时术赤系的金帐汗国是支持忽必烈的,而且蒙古帝国第二远征军的统帅旭烈兀,实力仅次于金帐汗国和元朝力量,伊尔汗国的开国君主也是拖累的儿子,是忽必烈的弟弟,也是支持哥哥,蒙古帝国最大两只力量都支持忽必烈的正统性。旭烈兀死后,他的儿子都要等到元朝的诏书才能继承汗位,当然到了六代君主合赞汗后,皈依伊斯兰后,关系就越来越淡。

幼子守产制是蒙古和满洲民族自古的传统,这同他们游牧和渔猎的生产方式有关,年长的子女成人后,就会得到一定财产和生产资料去自己生产和生活。而幼子往往在父母去世时年纪尚小,不具备自己创造的能力,如果那时再和其他成年子女一起共同瓜分父母遗产,在那种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和严峻而又脆弱的生产力水平下,这无疑使幼子难以生存。所以,这是他们自古的传统,也是他们生活智慧的产物。

和铁木真无关。

而且满蒙民族没有汉族的那套封建家族礼法制度,没有那些什么长幼有序,嫡庶有别的规矩。他们都是采取推举制,长子未必就有优先继承权权,而庶子也不见得就比嫡子机会小。

在人才选用方面,元朝前期极少举办科举,因此高级官僚的录用端看与元廷关系远近而决定,主要采取世袭、恩荫与推举制的方式。此外尚有循胥吏(小公务员)升进为官僚的方式,这与宋朝制度大异。宋朝官与吏的界限分明,胥吏大多以胥吏为终,然而元朝因为缺乏科举取才,就以推举或考试胥吏的方式晋升为官,这打破官吏屏障,使官吏成为上下的关系。科举选材方面,窝阔台汗听从耶律楚材建议,召集名儒讲经于东宫,率大臣子弟听讲。又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倡导学习汉族古代文化,又在1234年设“经书国子学”,以冯志常为总教习,命侍臣子弟 18人入学,学习汉文化。并且于1238年以术忽德和刘中举办戊戌选试,此次科举取士录取4030人,并且建立儒户以保护士大夫。但最后仍废除科举,改采推举制度,往后于1252年与1276年两次共入选3890儒户。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正式设立了国子学,以河南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择蒙古子弟使教之,遍学儒家经典文史,培养统治人才。1289年元世祖下诏等级江南人口户籍,次年正式施行推举制度,此次等级成为后来户计的依据。直到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1314年八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1315年二月和三月相继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廷试),因为是在延祐年间举行的,史称“延祐复科”,本次科举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内容。元朝前后共举行过16次,选举蒙古、色目、汉人、南人进士约 1100余人。然而为了保障蒙古人与色目人,汉族的考试偏难,并且只能获得一半的名额,这也让蒙古与色目子弟失去了学习汉族文化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虽然这是聊胜于无的科举,但在形式上已经恢复,汉族士大夫莫不对元廷忠心耿耿。在元朝灭亡之际,舍身殉国的就有很多是科举出身者,可见科举复办对怀柔汉族士大夫有一定效果。

在人才选用方面,元朝前期极少举办科举,因此高级官僚的录用端看与元廷关系远近而决定,主要采取世袭、恩荫与推举制的方式。此外尚有循胥吏(小公务员)升进为官僚的方式。

元朝因为缺乏科举取才,就以推举或考试胥吏的方式晋升为官,这打破官吏屏障,使官吏成为上下的关系。科举选材方面,窝阔台汗听从耶律楚材建议,召集名儒讲经于东宫,率大臣子弟听讲。并且于1238年以术忽德和刘中举办戊戌选试,但最后仍废除科举,改采推举制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21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