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推动蒙古封建化的措施是什么

成吉思汗推动蒙古封建化的措施是什么,第1张

在13世纪中国的北方,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就像睡狮初醒般一样,以威武迅疾的力量在大漠上刮起了一股强大的旋风,成为当时中国历史上一抹亮丽的风景线,这个家族的统帅成吉思汗神奇地依靠自己的军事政治才能将一盘散沙似的蒙古族用武力征服的手段统一在了自己的大斡耳朵(帐殿)旁,然后又率领着追逐牧草的草原民族同时向西、向南、向北展开了迅猛的出击。1232年,蒙古铁骑冲破了金朝所谓的固若金汤的北方防线,攻入燕京,消灭了狼主王朝。1234年,成吉思汗的继承者又攻灭了李元昊所建立的西夏王朝。于此之前,成吉思汗就部署了对中亚、呼罗珊等地区的军事行动,蒙古铁骑踏碎了中亚的封建王朝统治,这股旋风还冲向了东欧,蒙古的凌厉迅猛攻击,打得马札儿(匈牙利)、孛烈儿(波兰)封建主落荒而逃,即便是俄罗斯大公们也无与匹敌而闻风丧胆。蒙古军的打击、抢掠、残酷的屠杀震惊了罗马教皇,使欧洲的封建君主惶惶不可终日。一时间,蒙古不可战胜的神话传遍了欧亚大陆。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广袤的蒙古帝国便迅速而奇迹般地建立了起来。

可惜,深沉有谋、用兵如神的成吉思汗却得不到皇天的眷恋,在1227年便撒手人寰,留给他子孙们的是一个看似强大却危机四伏、并不稳定的蒙古汗国。它的致命的弱点就在于这个大汗国没有统一的经济基础,松散的不稳固的军事行政联合体时刻有分崩离析的可能。从征服以来,西亚中亚地区、东欧地区形成了所谓的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以及钦察汗国。虽然,名义上这些汗国服从大蒙古汗的统治,实际上却是一个个独立的王国;对草原地区,同样也是以分封的方式封给了有军功的蒙古贵族以及大斡耳朵的亲兵们;即便是在设行省的北方燕京等地,也都遍布了由窝阔台和蒙哥所分封的由大小蒙古封建王公所拥有的“汤沐邑(投下)”,他们与汉人“世侯”所占有的领地犬牙交错,俨然为国中之中,威胁着蒙古帝国的生存。形势对蒙古人来说,是非常严峻的。

神勇的成吉思汗在1206年的斡难河源“忽里勒台”大会后,便统率着蒙古民族向着封建化的道路迈进。它的蓬勃生机给蒙古族注入了新的活力。显然蒙古人的铁骑不仅踏碎了自己的奴隶制也冲开了向封建化挺进的大门。尽管这种发展、进步是借助了凶猛的铁骑和残酷的掠夺来完成的,却也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成吉思汗发动了这辆历史机车,而他的后继者却似乎没有给它注入新的动力。汗位的争夺使成吉思汗的继承者诸如蒙哥、贵由们无暇推进蒙古封建化的速度,只是依然如故地靠残暴的手段把行将灭亡的奴隶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强加给华北、中原地区,蒙古贵族大肆抢掠人口,把他们变为奴隶,而且要屠杀人民、悉空其地,将农田变为牧场。经过长期战乱的北方,仍然笼罩着一片不稳定的阴云,而重新陷于混乱的北方社会、凋敝无聊的社会现实,都给蒙古帝国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如果允许这些可怕的现象和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既有害于北方生产的复苏、经济的发展,也会动摇蒙古贵族刚刚建立的统治。

形势千钧一发!蒙古帝国将何去何从刚要摆脱奴隶枷锁的蒙古帝国需要一位继续推动历史车轮的伟人,以便率领蒙古帝国催马加鞭,马不停蹄地完成封建化的历程。历史不会辜负人们的期望,恰在这时,忽必烈肩负着蒙古帝国的希望,怀着无限的政治抱负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世界史上,成吉思汗能打是出了名的。游牧民族的血液里注定有野性的基因,加上蒙古人能骑善射,让中原以步兵为主力的很多国家十分头疼。其实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够打天下还能守疆土,除了善于征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能够时时更新自己的统治思路,不局限于现有的政治制度,不断改进治理结构和制度,将之系统升级为符合元朝的统治工具。

在世界史上,有很多游牧民族开创的国家,但是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引领战争的精神领袖一死,国家就迅速灭亡和衰败。当然也有强大的国家,曾经与元朝兵马不相上下,但其存在就像节日的焰火一样一闪而过,后来甚至淡出人们的视野。

成吉思汗本人在位时间比较长,最开始沿用了游牧民族的“世选制”,这与蒙古族的生活习惯有关系。蒙古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追逐着肥沃的草原而生,居无定所到处迁徙。中原百姓通常定居或者耕田或者经商,所以依附城镇而生活,形成一种稳定的管理结构和方式。蒙古族也世代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城镇管理的方式,就是“部落”。部落和部落之间可以联盟,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团体,贵族们在权力交接的过程中,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部落联盟的下一代***。这种方式最大好处就是,部落和部落之间制衡发展,此消彼长相对均衡。弊端也因此产生,选举过程中主观因素太强,而且缺乏稳定的血缘传承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没有稳定的政治制度。

后来蒙古人发现这种部落和部落之间的松散关系不利于共同统治,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统治方式“两翼制”。与其说是方式,不如说是“格局”。这种格局就是为最高统治者“汗王”配东西两个副手,一旦汗王遭遇不测,两个副手还能成为新的战争领袖,能够短时间内保证部落的战斗力。

无论是世选制还是两翼制,都显示了战斗在游牧民族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这种依靠评价战斗能力的制度非常不利于一个王朝的长治久安,而且在王朝内部先要打一下才能称王,不利于王朝内部团结。成吉思汗非常聪明,发明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他认为要想打破部落之间的抗衡,首先要解散部落组织,创立了“户”的制度,设立千户长,让自己的统治能够通过这个官职直接下达到每个人身上。依靠对人口的划分,形成了千户、百户和十户,这就打破了原来的部落统治。这些新千户领袖大部分是成吉思汗的子孙,或者是亲信。让这些可靠的人完成自己的政令,成吉思汗就这样成了草原帝国的皇帝。

成吉思汗和以往的蒙古大汗不同,首先他在位的时间很长,创立的“户”制在管理本质上是对人口的有效控制,和传统中原的人口管理相同,只不过采取的办法更为符合游牧民族的人口组织方式。而且这种“户”的本质就是“直接统治”,让政令能够直接传达到每个人。成吉思汗的这种制度其实就是中央集权。此外,成吉思汗也有“禁卫军”,直接听从他的指挥,可谓是精兵强将,不仅能够保护自己,还能够直接打击目标。

成吉思汗的做法好使吗?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这种制度被后来的少数民族广为应用。比如大清王朝的前身女真族,松散的部落联盟似乎是所有游牧民族的初级组织方式,后来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非常有利于集权统治,所以后来皇太极才能非常顺畅的带兵进入中原。

在封建时代,能够决胜千里的,不是个人的军事能力,而是需要通过合适的政治手段来进行统治

蒙古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壮大,这和成吉思汗实行的各种制度是分不开的。

统治制度

成吉思汗为了巩固统一,加强统治,首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军事制度。当时的蒙古国是一个军事行政的联合体,建立在军事编制和领户分封的基础之上。

它按照十进制的办法,把蒙古各部牧民统一划分为十户、百户、千户、万户,打破了原来的氏族组织,并相应地设立了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

在这个军事编制的基础上又建立了领户分封制。万户长和千户长由成吉思汗直接任命分封。

万户长和千户长按其等级高低,领有一定范围的大小不同的疆域作为封地,并领有封地内数量不等的封户,成为大小领主。享受领户分封的是宗亲和异姓功臣。

怯薛制度

在军事编制中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怯薛制度。铁木真在称汗之后,下令挑选各部贵族子弟及“自身人”(自由民)中古代风景画鉴赏“有技能、身体健全者”,组成一支一万人的怯薛。这支军队由他直接指挥,驻扎在他的大斡耳朵(殿帐)周围,分为四班,由四个亲信的那可儿任怯薛长,每三日轮流值班。这是蒙古军的精锐,也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

其次,成吉思汗下令把许多习惯法固定下来,编成法典,称为“大札撒”。任命他的末弟失吉忽秃忽为全国最高断事官(蒙语为也可札鲁花赤)。

他发表的训话和命令编为《训言》,也具有法律效力。此外,在行政组织上,如掌印、狩猎、马匹和牲畜的管理,军务的总管,军需的供应等,也都定下制度,责成专人负责,初步形成了一套行政管理的体系。

蒙古文的形成

在意识形态方面,成吉思汗意识到宗教对政治的作用。当时在蒙古游牧社会中,萨蛮教巫师称为“别乞”,最有势力,是最高僧侣。成吉思汗委任兀孙老翁为别乞,使宗教领袖成为国家高级神职人员,为他的统治服务。

12世纪时,乃蛮部人已直接向邻近的畏兀人学得了文字拼写的方法,用以纪录蒙古语。当时畏兀人用的是粟特体突厥文字母,这种蒙文习惯上称为畏兀体蒙古文。成吉思汗本人不懂蒙古文,但他在征服乃蛮后,令被俘的乃蛮掌印官畏兀人塔塔统阿教导蒙古青年读和写。从此蒙古有了文字和印信。成吉思汗的“大札撒”(法令)和“必里克”(训言)就是用这种文字记录下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61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