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王莽篡位的过程

简述王莽篡位的过程,第1张

西汉末年,刘氏王朝已经十分腐朽,不仅劳动人民对它深恶痛绝,就是一些当权的豪族地主和在政治上有很大势力的富商大贾也对刘氏王朝失去了信心。当时不少人认为“汉德已衰”,气数已尽,希望另有贤德的人来取代刘氏的统治。王莽就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开始他篡位的历史过程。

汉元帝去世后,成帝即位,王政君为皇太后。王政君的兄弟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控制朝政,其他兄弟也都封侯获爵,声势煊赫。王氏家族一门十侯,五大司马,几十人被封为列侯,成为西汉历史上时间最久、实力最大的外戚集团,实际上控制了汉朝的政权。

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改国号为“新”,王莽即新始祖,改长安为常安,称“始建国元年”(农历七年腊月),王莽时年54岁。王莽在朝野的广泛支持下,登上了最高的权位,开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王莽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计八年,中国历朝除了贵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篡夺之例。

扩展资料

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但近代帝制结束之后,王莽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

王莽改制的失败,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刚愎自用、所用非人,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领导班子,因此改革注定要失败。

傅乐成在其著作中国通史中则评论王莽说,王莽具有超人的智力、辩才和威严,但也有重大的缺点,诸如过度的自信,一味的复古以及猜疑部下等。王莽的行为看来有些伪,也有些愚,但西汉的伪风并不始于王莽,他不过承袭此风而扩充之,结果以伪获得名声并篡位之后,得意之余,乃至无往而不伪。

-王莽 (西汉末年新朝建立者 (新太祖))

王莽虽然为得到天下付出了很多,也蛰伏了很长时间,但是在他建立新朝之后的改革推进过于激烈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本来王莽的改革是为了解决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但是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最终导致了大批的农民起义。王莽本身就是篡位才得到的天下,按照当时的礼法来说是严重的僭越,所以古时各朝各代对王莽都是批判的声音居多,到了现代才有人觉得王莽是一个改革的先行者,对他好的一些评价也渐渐多了起来。

王莽出生于西汉末年,他的家族在当时是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所以王莽也是当时的贵族。王莽家族的其他人因为家族势力都过着奢靡骄纵、声色犬马的生活,但是王莽却不同,他为人友善、待人真诚 ,和自己的一些贵族亲属们相比他就像是一个另类。虽然在家族中他很特殊,但是他的这种良好作风和优秀品质为他在朝中博得了不少好感。

王莽年轻时正人君子的样子和后来他夺权篡政的样子完全不同,所以也有理由怀疑先前王莽只是为了笼络人心而做做样子,他想要的从来都不是朝廷上的那一亩三分地,他要的是天下对他俯首称臣。初始元年也就是公元八年的时候,王莽逼迫王太后交出了传国玉玺,封自己为新君,建立了“新”朝。

西汉末年由于外企势力和宦官干政导致朝廷的国库亏空,而且大量的土地兼并让许多百姓没有家可以回,也没有粮食来填饱肚子,社会阶级矛盾急剧恶化。王莽建立新朝之后就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他选择周代的井田制来对土地进行分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变成了王土,普通人不可以进行交易买卖。然后又发行新的货币,改革中央机构,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挽救衰亡的国势,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之后王莽在战乱中被商人所杀。

王莽篡位是公元5年(元始五年)。

王莽篡位:又称王莽篡汉,指的是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的历史事件。

背景

自汉武帝以后,朝政为外戚王氏一门所把持,王莽藉其叔伯之馀荫及王太后之信任,得以独揽大权。王氏子弟大多骄奢*逸,独王莽为人恭俭,雅好儒术,礼贤下士,故声誉日隆。汉平帝在位时。

王莽推行惠政以笼络人心:如大封宗室、功臣后裔,捐私产以救济贫民,扩充京师太学,增加五经博士名额,於郡国县邑广置学校等。西汉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灾荒,经济凋敝,所以人心浮动,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王莽纂汉正是适应了当时整个社会的人心思变,社会思治这一实际情况产生的。王莽利用”汉德已衰,新圣将兴“之说,假托符命以新圣人自居,取得国人之拥护。

扩展资料:

王莽篡位结果

王莽篡汉自立为皇帝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先后颁发了一系列诏令,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着手进行改制,这在历史上叫做“王莽改制”。

这些改革,有些措施触到了当时社会重大问题,但并没有起到维护王莽政权的作用,相反,改制或多或少触及了大地主商人的利益,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制度本身的弊病,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因此很快导致了王莽政权的覆灭。

公元17年(天凤四年),全国发生蝗、旱灾,饥荒四起。王莽叫百姓煮草根代粮充饥,无效。饥民暴乱,赤眉、绿林军相继揭竿而起。在公元23年,绿林军一支劲旅起事军攻入长安,商人杜吴杀了王莽,校尉公宾斩掉王莽的头颅,悬挂在城市之中。

—王莽篡汉

历史上的王莽是如何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的?

个人认为王莽能够建立自己的政权与自己前期的性格作风以及当时的大环境有关,王莽虽然出身看似高贵,实则却没有任何实力,可以说早年生活还算是艰苦的,所以这就酿造了王莽躬身节俭,勤身博学的修养,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有很多人为他 ,使得他在二十九岁就封了侯,即使没有任何军功。

当时的西汉应该说已经走到末路了,气数已尽,势必要有一个名义上的救世主出现,所以王莽就应运而出了。不过王莽的上位自然不是巧合或者莫名其妙的,应该说是非常顺应当时的时代潮流,因为当时儒家思想盛行,在所有的儒生们看来,要想救百姓于水火,那么势必要有一个圣贤来施行王道。

而王莽此人就具备非常高的儒家修养,他的身份,资源,以及自身的素质都是当时的不二人选,而在呼声相当之高,所以他也就顺势出任大司马。在初期,他也确实是施行一系列符合儒家思想的政策,但是随着对权势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趁着汉哀帝去世,迅速清除异己,夺回大权,并且在朝野的支持下建立自己的政权。

但是在名正言顺建立自己的政权之后的王莽却被儒家治国理念禁锢住了,初期施行儒家思想,得到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后期却成为了错误的治国之道。所以从一定的角度看,王莽的成功和失败都与自身的性格以及当时的环境有关,不过或许他怎么也没想到,做到顺应时代潮流的第一人,却被人唾骂千年。

王莽政权是怎样灭亡的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

更始军的领袖刘玄,杀王莽的是被商人杜吴击杀。 “更始军申屠建、李松、邓晔等进入长安,传王莽首级于更始帝刘玄” 刘玄(?—25年),字圣公,南阳舂陵(今湖北枣阳西南)人,西汉皇族后裔,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更始政权建立者。公元23年,刘玄被绿林军立为皇帝,年号更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更始帝。同年新朝灭亡,刘玄入主长安,成为天下之主。公元25年,更始政权在赤眉军和刘秀大军的两路夹击之下,土崩瓦解,刘玄向赤眉军出降,献出传国玉玺,更始政权灭亡。 王莽建立新朝,为什么这么快灭亡?

王莽篡位后,建立“新”朝。按照王莽之前的设想,他在称帝后首先要对西汉的制度进行整改,以便对底层农民公平。但当王莽刚刚实行完他整改的制度,准备着手建立一个永不覆亡的“新”朝时,各地的农民起义却接踵而来。最终,“新”朝灭亡。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王莽正是被他所要帮助的人——农民所杀害的。王莽的“新”王朝仅仅维持了十六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那么,王莽的“新”王朝为何仅仅维持了十六年就灭亡了呢?这与农民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吗? 综合看来,王莽的改制,(包括他的篡位)都激起了一些人的不满。这些人的不满,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导致了“新”朝的灭亡。 第一、原西汉官员的不满。 原因1:王莽篡位。王莽篡位后的“新”朝朝廷中,原西汉的官员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王莽篡位的行为引起了他们的不满,于是就经常劝说原西汉诸侯王发动起义,推翻“新”朝。一般当王莽听说这种事时,就会以“叛国罪”为由将他们痛打一顿。而“新”朝的官员又很瞧不起他们,戏弄他们为降官。于是在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之时,他们趁王莽出城巡游之际,发动了兵变,一举占领了全城。迫使王莽只能流亡于别城,居无定所。 原因2:严重的等级分化现象。王莽在宴请群臣时,有明显的等级分化现象。例如,“新”朝的官员可以坐着;原西汉的官员,只有王莽让你坐,或者你哪里不舒服必须要坐时,才可以坐。而在上朝时,晚来的“新”朝官员可以“插队”至早来的原西汉官员,先向王莽报告情况。这种严重的等级分化现象令原西汉官员非常不满,却又无可奈何。所以当起义军攻入“新”朝首都时,所有原西汉官员几乎都大开城门迎接起义军。(尽管他们不是原西汉官员所领导的起义军) 第二、农民不满。 原因1:货币种类太多,物品贬值速度太快。王莽在位期间,先后进行了四次钱币整改行动。这些钱币农民们普遍不适应,还是愿意使用原西汉时期的货币。但商人确是用王莽制定的钱币定价的,导致物品越来越贵。农民们很反感,曾经还闹出过一次起义。(次数不多。因为农民们知道,再怎么起义,最终也是要被镇压下去的,不如就默默地接受这个现实吧)王莽知道后,又决定改回原西汉时期的货币,以安定农民。但此时的物价已经涨得很高,钱币贬值得非常厉害。再做什么补救措施,也都无济于事。 原因2:任用商贾。王莽为了保持“新”朝经济实力的稳定,决定沿用原西汉时期的商贾来管理农民土地分配问题与商业问题。但这些商贾们往往都是只认钱,不认人。谁交的钱多,谁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土地;谁如果不交钱,不但不给他分配土地,反而会扣除他的土地。这样就导致了富人们越来越富,穷人们越来越穷。越来越富的富人们还要不断地压榨越来越穷的穷人们。致使许多农民没有饭吃,就聚在一起,共同到富人家去抢。使得“新”朝的社会危机越来越大! 第三、商人不满。 原因1:挣不着钱。商人们都是出来做生意的,结果由于王莽实行的改制,导致物价变高,商人们也不得不增加商品的价钱。这样一来,购买商品的人就越来越少,商人们也就挣不着钱。但王莽还定期派人来检查每个商人的收入,(比如说一个商人在一个月内必须要达到规定的收入额才行)一旦发现商人的收入额比规定的收入额要少,就会扣他的钱。这样就使商人不仅挣不着钱,还要“付出”钱。(在当时,如果投机取巧是绝对不行的)最后就会使商人也和农民一样,越来越穷。商人们为了生存,参加了起义军。 原因2:商贾的贿赂。商贾就是富人,他们经常会贿赂商人,让他们交给自己一部分钱,然后帮他们招揽生意。这种情况在“新”朝初期还可以实行;但到了“新”朝后期,由于物价变高,购买东西的人也越来越了,这就使商人亏了本。而且王莽还经常派人向这些商贾们查账,一旦发现以前和某个商人的贿赂记录。富人罚款,商人抄家。富人交几个钱也就没事了,但商人一旦被抄家就意味着自己已经真真正正、彻彻底底的没钱了。(以前如果急需用钱,可以把家里的传家宝进行抵押,换点钱救急。可是现在就不行了)这同时也看出了“新”朝的等级分化不仅出现在朝廷中,也出现在生活里。 第四、士兵不满。 原因1:常年征战。王莽经常命令部队去攻打“新”朝周围的其它部落,而且部队刚返程回来没多久就还要去出征。所以每次只要反程一回来,士兵们都会和家人一起庆祝自己活了下来。同时也企盼下次出征时,不要战死。但战争是不能不死人的,每次返程回来,都会有许多士兵牺牲,又会有许多青年入伍。这样下去就会使“新”朝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军队中的逃兵也越来越多,战斗力也随之下降,战争就会失败。战争失败后,王莽又命令出征······这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 原因2:士兵没有奖赏金,但责罚却很多。每次返程回来,王莽都会给将军们许多奖赏,却不给负责打仗的士兵们一文钱。而有些士兵阵亡后,不闻不问也就算了,连补恤金也不给。这不就相当于白白利用士兵们的生命去打仗吗?而且每次返程时候,几乎都是这种情况。(没准儿那一天王莽心情好了,出来视察一下出征的士兵们,随即也就会给一点奖赏金)而在出征路上,表现不好的士兵还会受到将军的责打。没准儿就是一些小事,将军都要“咆哮”一通。(例如一个士兵给将军端水,不小心洒到地上了)这样既使当事的士兵非常愧疚,还会使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一想到将军的“咆哮”,士兵就会害怕。一害怕,士兵就无心再战) 王莽引起了四种人的不满:分别是原西汉官员、农民、商人和士兵。不过,这四种人中,农民的不满最大。不管是各种各样的农民起义军或者是强大的“绿林”、“赤眉”军,都是农民起义军。而正是这些农民起义军,攻入了“新”朝的王府,灭掉了“新”朝,并最终杀害了王莽。 农民们究竟跟王莽有什么深仇大恨,才让他们把这个“希望改善农民生活的”皇帝给杀害了呢? 这主要还是“新”朝的新制度中的弊端,对农民来说非常不利,激起了农民们的不满。 原因1:混乱的封赏。汉代封赏官员一般都是察举制,但到了“新”朝时,察举制变得非常混乱。一个傻瓜富人多交一点钱就能拥有官职,而贫穷的才子和农民因为没有钱,总是没有当成官或者只当了一个芝麻官,管不了多大的事情。而那些富人当官后,不会治理所管辖的区域,只会一味地压榨农民,赚取钱财。而那些穷人们则只能在一旁默默的感叹,希望这种日子可以快点结束。 这就导致了“新”朝的贪官污吏越来越多,底层人民的气愤也越来越大。 原因2:穷人们要服沉重的徭役,富人们则不用。“新”朝朝廷认为,富人们可以发展“新”朝的经济动力,而他们所需要的动力就是——穷人们。穷人们一般都特指农民,(商人至少还有点儿钱)所以他们每年都要服沉重的徭役。如果因为生病等原因,只能请1-2天的假。如果超过了规定天数,那么当他就要多干一些活。而如果因为太累等原因休息了一会儿,被工头看见就会被抽打一顿。 有人会问:穷人家的女人们还用服徭役吗?这点“新”朝早就“想到了”,他们让女人们在家织衣服,要漂亮的。织好后就给这些富人们送过去,富人们如果觉得好看,就给几个赏钱;要是觉得不好看,就扫地出门,赶紧滚蛋。 而对于织衣服,富人们还有明确的规定。例如:一个人必须要在一天之内织到多少件,否则就要扣钱,并处以批评。织衣服也是件累人的活,所以很多“新”朝的农家子弟中女人们的手上都会有被针扎过的痕迹。 穷人们这么拼命的干活,最后可能一文钱都得不到。这种事在“新”朝的社会中很常见! 原因3:长期的征战。王莽经常命令部队去攻打“新”朝周围的其它部落,进行不义的战争。打仗总是要死人的,怎么补充兵力?这时,富人们便向农民们耍了一个阴招:骗他们参军就不用服徭役,不用交税,参了军还可以获得额外的封赏等等一系列的好处。在富人们的花言巧语下,农民们争先恐后地参了军。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农民们不仅要学会在战争中活下来,还像往常一样服沉重的徭役,交很多的税。而和从前相比,多了一个在战争中会有生命危险,其它的则一成不变。 对于没有战争经验的农民们来说,在战场上的伤亡率是很高的。 农民们气愤了:“你们富人们不是说好了什么徭役都会取消,我们才参了军。结果现在你们却拿我们的生命当赌注,赌战争的输赢。不过,只要推翻现在的朝廷,这些不平等的规定才会被废除。”于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起义计划从农民们的脑海中诞生了。 原因4:残酷的刑罚。王莽称帝之后,对现有的刑罚进行了改革。经过改革后的刑罚,明显是对官员和商人有利,对农民和士兵无利的。要是官员和农民犯了同样的错误,官员写检查,(其实也没用,只是样子货)农民打大板子,关进牢里十天,罚钱·····反正针对农民的刑罚很多,样样还都很残忍。(“新”朝的人民肯定会羡慕汉文帝时期的人民)导致了“新”朝的很多穷人都是冤死,官员们的 则越来越严重,而农民们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因为这些贪官们一有贪污的事,就全说是农民干的,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通过种种原因都看出了“新”朝时期严重的等级分化现象:富人们永远被尊敬,穷人们永远被欺凌。 最终,农民们再也忍受不了这种社会了。于是就聚在一起,组成起义军,推翻了“新”朝,杀害了王莽。 王莽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参篡夺了西汉政权

外戚。

外戚者,皇亲国戚也。皇帝的妻子,皇后娘家兄弟。与皇族宗亲没有丝毫关系。最有名的是太后的兄弟,也就是国舅。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 ,字巨君, 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 、王永之弟。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太祖,也称建兴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6] ,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西汉时期包括王莽政权和更始政权

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仅存十四年,是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王朝。开国皇帝王莽,西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西汉后期,王莽逐渐把持朝政。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国号“新”,年号为“始建国”,公元14年改元“天凤”,公元20年又改元“地皇”。 新朝末期

王莽政权被谁瓦解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

更始军的领袖刘玄,杀王莽的是被商人杜吴击杀。 “更始军申屠建、李松、邓晔等进入长安,传王莽首级于更始帝刘玄” 刘玄(?—25年),字圣公,南阳舂陵(今湖北枣阳西南)人,西汉皇族后裔,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更始政权建立者。公元23年,刘玄被绿林军立为皇帝,年号更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更始帝。同年新朝灭亡,刘玄入主长安,成为天下之主。公元25年,更始政权在赤眉军和刘秀大军的两路夹击之下,土崩瓦解,刘玄向赤眉军出降,献出传国玉玺,更始政权灭亡。 刘玄推翻了王莽政权,为何刘秀成为开国皇帝?

我觉得这其中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两方面,刘秀的才智以及刘玄的不作为。

从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刘玄本人当上了皇帝之后,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定,首先是他引起了当时功臣的不满。因为在推翻王莽政权之中,有一支军队赤眉军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在刘玄当上了皇帝之后,不仅仅是没有论功行赏,反而是收回了赤眉军部分将领的权利,仅仅是封了一个爵位,毫无作用。所以说这些人心中愤愤不平,也就不再尽心尽力。

而且当时刘玄太没有自己的主见,也可以说耳根子软,常常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具体表现在每每遇到大事情的时候,他往往会听取一些文臣的意见,并且过于依赖。所以说他因此而下达了许多非常错误的指令,并且毫不自知。这些不仅仅逐渐的瓦解了他在当时的平民百姓心中的地位,也让他的政权也岌岌可危。

最重要的一点是刘玄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了刘秀的哥哥,并且把刘秀发配到了边缘的地区,刘秀的内心彻底的起了反叛之心。而且刘玄并没有防备刘秀,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这才使得刘秀在当时的地区暗暗的积蓄兵力,并且逐渐的甚至可以称是非常迅速的发展壮大起来。一直到被攻打到眼前,刘玄才意识到自己就是放虎归山,但是此时已经没有了翻盘的能力。所以说刘玄建立起来的政权仅仅是在两年之间就已经全盘覆灭,刘秀也因此建立了东汉,成为了开国皇帝。

总得来说,刘玄虽然推翻了王莽的政权,但是他本人并没有什么能力,所以说到最后才会在短短的时间内被刘秀打败。简而言之,就是能力的问题,能者居之。

西汉末期新政权是怎么建立的?

王莽新政。

西汉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刘婴即位时只有两岁,当他5岁时(1世纪09年),西汉实际掌权者宰相级的王莽布置成熟,发动宫廷政变,命其下诏禅位,西汉王朝灭亡。王莽把他的政权命名为“新”,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开始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史称王莽新政。 王莽,字巨君,生于公元前45年,公元8年改国号为“新”,死于公元23年,即王莽称帝时的地皇四年。王莽的显赫和他的家族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的姑姑是汉元帝的王皇后(王政君)。 自己的(148)王莽(62)

西汉王朝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被外戚篡位的朝代,篡夺人是王莽。王莽取代汉朝后建立了新朝,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和平"改朝的先例。而因其过程太过和平,让许多后人都否定王莽篡汉的事实,认为新朝的建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同时,王莽在篡位的过程中,其高尚道德、爱民情怀和绝高声望也迷惑了许多人。他紧紧抓住了 "道德" 这面耀眼的旗帜,从形式和精神上实现了改朝换代。

王政君,西汉末年戏份较多的人物。她十八岁被选入宫,与当时的太子刘奭只相伴一晚就受孕,在此之前,太子有姬妾十多人,但都没有怀孕。公元前51年,王政君生下了皇长孙刘骜。刘奭即位后(汉元帝),立刘骜为太子,王政君自然就成为皇后。王家从此开启了封侯拜相的大好局面,出现了 "五将十侯" 的赫赫权势。汉元帝死时,刘骜(汉成帝)因为年幼,王政君便以皇太后的身份辅政。后人用一句诗词来描绘了当时王家的权势有多大,叫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公元前45年,王莽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权力熏天的家族。不过,王莽并没有享受到王家应有的待遇。因为王莽的父亲王曼死得早,因为王曼死得早,王家发达也并没有惠及到他的子孙。王莽还有个哥哥王永,但却英年早逝。全家的重任和振兴的希望都落在了王莽身上。

即便如此,与一般的儒生相比,王莽的家境也算得上富庶,但他始终保持朴素的儒生打扮,为人谦恭有礼,努力结交 社会 贤达俊士。他孝顺母亲,尊敬嫂子,抚养侄儿,把各方面都照顾得井井有条,受人称赞。他拜著名学者陈参为师,学习《周礼》,在王家众多的男丁中,王莽可以称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了。但是在家族内外人的眼中,王莽都是王家"另类"的孩子,所以直到二十四岁依然是布衣之身,没有得到叔伯兄弟们的丝毫提携。

王莽能够做的只是用自己的品德才学打动长辈。在他大伯王凤生病时,王莽亲自服侍,守在病榻前数月不眠不休。也许是王凤深受感动,他在临死前嘱托妹妹王政君多照顾王莽。凭借着优秀的德行,公元前22年,王莽被拜为黄门郎,随后就提拔为射声校尉,进入了西汉王朝的权力竞技场。

进入官场后,王莽依旧保持着自己高洁的品德,用品行和声望谋求发展。他在担任高官后,依然生活朴素不同于亲戚们的穷奢极欲。王莽还经常赏赐宾客,救济穷人,亲自去看望侄子王光的老师,对侄子的所有同学都非常有礼。王莽亲自操办了侄子和长子的婚礼,在婚礼进行时,有下人禀告说老夫人生病不舒服了,王莽直接抛下宾客去伺候母亲,人们更加称赞王莽的品德了。

就这样,没几年的工夫,王莽受到叔父王商和朝中多位大臣的推荐,被封为新都侯。后来,辅政大司马王根重病,就推荐王莽出任大司马。于是,三十八岁的王莽凭借品德,一路被推荐成为王家的"掌门人"。

好景不长,王莽只作了一年的大司马,年轻的表亲汉成帝就驾崩了。由于汉成帝没有子嗣,刘康的儿子刘欣即位,史称汉哀帝。汉哀帝年幼,就有他的母亲丁王后主政,原来的皇太后王政君则被尊为太皇太后,失去了掌握实际政权的理由。汉哀帝的祖母傅昭仪与母亲丁王后两家外戚登上权力舞台。不久,王莽就被要求离开长安,搬到封地去。

王莽的这个跟头栽得很重。对于一个年过四旬的人来说,他的政治生命似乎走到了尽头。

王莽来到新都后,对自己的处境和思想作了一次彻底的整理。王莽对西汉王朝的种种危机和末世征兆看得非常清楚,开始萌发了取而代之的念头。但事实表明,外戚身份并不能帮助他实现胸中的宏图大志。

想要完成宏图大志,必须要学习开发利用新的政治资源。王莽自知前人的道路在现实中不可复制,而自己也不具备军事基础,掌握不了军队。思来想去,王莽决定树起道德大旗,走一条新的篡位建国的道路。在当时,政治黑暗、奴隶买卖和贫困是西汉王朝的三大顽疾,王莽就开始以清廉的政治形象革新政治、爱护百姓,延续之前以品行取胜的道路。

公元前3年,一个小问题被王莽策划成了大事件。王莽的次子王获杀死了一个家奴,这是一件小事。毕竟在封建 社会 ,仆人地位低下,经常受到杀害。但与其他人不同,王莽召集了所有的家人和奴婢下人,公开责骂王获,并严厉要求王获自尽!

按照当时的法律,贵族杀害家奴,严格按照朝廷律法来办,也只是罚钱出役,削官去爵。王莽大义灭亲之举震惊朝野,百姓们赞扬王莽体恤下人、严于律己,尤其是地位卑下的奴婢阶层更是感激万分。全国人民都对王莽产生了好感,而得势的傅氏和丁氏外戚家族却将朝政弄得乌烟瘴气。于是要求为王莽平反的呼声此起彼伏,并日渐形成高潮。恰好元寿元年长安发生日食,大臣们认为这是上天对朝廷外贬王莽的警示。王莽因此,被朝廷重新请回,再次回到了权力中央。

回到长安后一年时间,傅太后、丁太后、汉哀帝先后死去。王政君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收取皇帝玺绶,招王莽进宫,共商大事。因为汉哀帝宠臣董贤当天自杀,王莽顺理成章地成为大司马。由于汉哀帝没有子嗣,王莽着急选择新皇。刘布是汉哀帝刘欣的平辈,年仅九岁,母系势弱,这些条件都便于王政君继续临朝听政,也便于王莽自己辅政。于是王莽决定迎立中山刘行为帝。刘行以王政君的儿子汉成帝继承人的身份继承皇位,史称汉平帝。

王莽上台后,首先要清除丁傅两家外戚的势力。他废黜了汉成帝皇后赵氏和汉哀帝皇后傅氏,并且逼两人自杀。接着拉拢三代元老、大司徒孔光,提拔孔光的女婿甄邯为侍中、奉车都尉。同时计划清除汉哀帝时的外戚及敌对大臣。丁傅及董贤的亲属都被免去官爵,流放远方。王莽还为丁傅在位时的冤假错案平反昭雪,受到朝野上下的拥戴。

王莽还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好事坏事都不用王莽亲自出手。王莽在天下百姓和普通官员心中的形象依然是言行高尚、大义灭亲。

王莽还派出八位大臣分头到各地去观察风土人情,他们明为收集地方意见,其实暗中在大力宣扬王莽的高风亮节和爱民风范。饱受压迫的老百姓们无不将王莽看作千古难寻的忠臣。王莽主政之后,天下又不断出现了各种祥瑞。种种祥瑞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国家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前进。全国各地上书替王莽请功请赏的人络绎不绝。据统计,在古代中国,没有第二个人达到过王莽这样的道德高度,尽管这是王莽装出来的。

汉平帝元年正月,王莽受封"安汉公",虽然王莽推辞再三后才接受了"太傅"、"安国公"的爵位,但这已经破了刘邦定下的规矩。王莽乘机奏请封赏刘姓皇室子弟数十人,掀起一股封赏风潮。于是,朝野上下更是对王莽感恩戴德,反而忽视了事件背后的危险。

王莽想要彻底掌握朝廷,太皇太后王政君是最大的障碍。王政君虽然年迈,但是依然握有相当大的权力。王莽一方面用手段博取她的信任,一方面谋求夺权。于是就有人上书,认为人事问题繁琐复杂,太皇太后贵体重要,建议由王莽负责人事。王政君很认同这个建议,决定以后除了封爵大事由自己定夺外,其他的人事都交给王莽处理。可以说,这个时候的王莽,几乎就是有实无名的皇帝了。

为了检测一下自己的声望和权势,王莽策划了汉平帝选后事件。王莽让自己的女儿进入候选名单,然后又当众说自己的女儿德才不足,要将其从名单中划除。结果,听到此事的官员、儒生、百姓每天都去宫城请愿,不应该将王莽的女儿划除,有的人还建议直接将王莽的女儿定为皇后。

王莽希望汉平帝成为听话的傀儡,为了防止刘行的母亲卫氏进京成为新的外戚势力,王莽一直将皇帝和生母隔离两地。无论卫氏一家向汉平帝刘行提什么要求,王莽都强硬地拒绝,王莽这么热心地为汉平帝选后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为了将女儿立为皇后来断绝新的外戚势力的出现。

王莽的长子王宇与父亲王莽的理念不同,王宇始终不明白,为什么父亲王莽不满足于做个正常的辅政大臣,而老是要攀登更高的权力高峰

为了给王家留条后路,王宇经常以个人名义与卫宝、卫玄兄弟联络感情,尽量地消除隔阂,但都没什么效果。于是王宇去找自己的老师吴章和小舅子吕宽商量,吴章认为,王莽信好鬼神,可以用鬼怪之事吓唬他,然后吴章再向王莽进言,劝说他还政于卫家。王宇很认同这个主意,三人决定在家门口泼猪血、狗血来警示王莽。

最后,王莽再次大义灭亲,逼自己的儿子自杀。这也是王莽的精明之处,他能把坏事变成政治斗争的利器。泼血案件就正好成了罗织冤狱、打击政敌的法宝。在大臣的鼓动下,王政君下诏,先是大大表扬了王莽,说王莽 "居周公之位,辅成王之主" ,同时又授权王莽可以全权侦查此事。王莽大张旗鼓地追究吕宽等人的罪过,先是卫宝、卫玄等人因为 "联接朝臣、谋求不轨" 的罪名杀害,对王莽有非议、不顺从的贵族官员都被网罗入内,敬武公主、梁王刘立、红阳侯刘立、平阿侯刘仁等人都被迫自杀。

公元4年,在群臣的举荐下,王莽完成了从外戚到辅政大臣,再到宰衡,最后被加九锡的身份变化。

王莽的这些行动激怒了年少气盛的汉平帝。公元5年,汉平帝过生日,群臣入宫为皇帝祝寿,汉平帝借此机会表达思念生母的想法,再次强硬地要求王莽接卫氏入宫,要求过几天就要看到生母。王莽没有办法,只得被迫当众承诺派人去接帝母入宫。汉平帝天真地以为自己得了胜利,在入睡前,汉平帝还高兴地喝了一碗粥。然后,第二天汉平帝就得了病,没过几天就死了。

汉平帝这件事并不在王莽的计划范围内,因为当时的王莽还没有做好改朝换代的准备。由于汉平帝没有留下儿子。王莽就在宗室中找了一个两岁大的孩子刘婴作为汉平帝的继承人。值得一提的是,王莽将刘婴改名为孺子婴,也没让他登基称帝,而是称皇太子,王莽自己则称"假皇帝",摄理朝政。王莽十六岁的女儿一跃而成为太后。周公当年辅政的就是一位孺子,王莽此举意在将自己与千古贤臣周公相提并论,向天下表白,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尽心辅佐孺子。

王莽当上代理皇帝之后,全国又开始接连不断的出现了祥瑞。居摄元年正月,王莽就像皇帝一般,在长安南郊祭祀上帝,在东郊迎春,行大射礼于明堂,养三老五更,成礼而去。

王莽的这些行为并没有迷惑所有人,有一部分人认识到自己被王莽欺骗了。王政君也看出了自己这位侄儿的真实面孔。王莽作为代理皇帝需要玉玺发布命令,王政君就牢牢看守住玉玺。王莽一时间拿姑姑也没什么办法。少数握有实权的人直接发动了兵变,有十余万人参与了叛乱。王莽效法周公,专门写了一篇《大诰》来表明自己的正大无私,在做出一系列形式上的对策后,王莽又派出将军进攻翟义。

除此之外,宫中的期门郎张充等六个人还计划劫持王莽,立楚王为新皇帝。结果事情保密不严,被王莽得知。叛乱的出现说明王莽的政治表演从理论到实践都出现了问题。尤其是在平定叛乱后,王莽的言行出现了越来越大的瑕疵。比如王莽的母亲病逝后,按制度和道德惯例,王莽应该要放弃政权为母亲服丧三年。但是在巨大的政治利益的诱惑下,王莽明确表示出无心为母亲发哀服丧,只是吊丧了一下,就赶快重新返回政治场上。最后是由孙子王宗代替爷爷王莽为曾祖母服丧三年。

王莽也清醒地认识到代理皇帝的这出戏已经适应不了局势的发展了。在光亮的外表被人戳穿之前,王莽最好的选择是赶紧登基称帝,实现改朝换代。但王莽一时也想不出好方法,想再上一层楼,却找不到上升的台阶。

王莽想要的这个台阶,很快就有人替他做了。有个四川梓潼人叫哀章,他没什么本事就喜欢吹牛。哀章虽然胸无点墨,却善于察言观色。他认定王莽有篡逆之心,决定用生命来为自己的富贵赌上一赌。他私自做了一个铜柜以及两张题签和图,假称汉高祖刘邦的遗命,让王莽称帝。

一天黄昏,哀章穿上黄衣,借着风沙的掩护,来到了汉高祖刘邦的庙外,携带一个铜柜闯入庙中。对守卫的人说道 "高祖命我来此请摄政开启。"守庙官吏们接过铜柜不知所措,哀章转身离去,迅速消失在黄沙之中。官吏们大为惊骇,立刻将此事报告了王莽。次日,王莽率领百官来到高庙,打开铜柜,里面有两个题签和一张图,内容都是表明如果王莽不愿意称帝,就是违背了天意。王莽喜出望外,稍作谦让后就捧着铜柜领人浩浩荡荡地向皇宫进发,并正式公布了登基称帝的决定。

王莽一班人还发明了 "禅让" 的仪式,大搞道德旗帜来完成改朝换代。这种仪式被后世野心家广为采用。

公元9年正月朔,禅让仪式正式举行。为了这一天的到来,王莽可谓卧薪尝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此外,聪明的王莽自然看出了哀章的"贡献",重重犒赏了这个帮助他解决大难题的功臣,让哀章为四辅之一,位在三公之上。封赏完毕,王莽大赦天下,新朝正式成立。

但是,王莽做梦也不会想到,他费尽千辛,取代汉朝建立新朝,却不过是他噩梦的开始。

细数中国历代王朝,那些王朝起起伏伏都曾写过重要的一笔,不管他们时间有多么长,但至少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过自己的足迹,历史学家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它们进行立书著书,进行历史记录。

让强大的秦朝,富裕的宋朝,弱小的南朝等都在历史上有过很重要的记载。不过有这样一个王朝一直被历史学家所忽略,而很多学者对于它的开创者也有着两极分化的评价,有人认为他和他的王朝是希望的转机,也有人认为他和他的王朝是恶魔的化身。这个所谓的他,指的就是王莽。

说起王莽大家能够想到的事情其实并不多,因为在真正的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对王莽政权有过多的记载,更多的只是记载到东汉末年分三国,还有汉王朝的辉煌往事。其实这个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非常的重要,因为它暗示了中国古代一种新的转机,但同时这种转机的过程,却没有进行好,结果酿成了历史的翻车现象,最终这段历史也被很多人给遗忘,今天我就给大家来复盘一下,这个被人遗忘的王朝和这个被人痛恨的皇帝。

说起王莽这个人,大家必须要了解西汉时期以来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斗争,因为自从儒家思想被立为正统以来,很多的儒家文化被以各种系统给总结起来,分成了古今两派。今文经学最开始的时候富有生机力,能够应对当时的具体格局做出调整,而且还能给当时的知识分子指引方向。但可惜的是,自从汉成帝汉哀帝以来,古文经学开始逐渐占据上风,而今文经学变得禁锢和愚昧的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王莽的出现代表着古今文化的对比,有了打破现有困局的一个希望。

根据历史记载,到了汉成帝的时候,虽然国家人口剧增,但是土地兼并问题严重,而且皇帝的不作为,官员的贪心,老百姓年年遭到天灾,这种机制的情况,让所有人都希望找到当年西汉政权时候的辉煌。因此人民迫切的需要改变,而且这时候文化一团糟糕,于是人们开始放弃对现实世界的向往,开始追求古代的那些美好,掀起了一股复古的风潮。

在这种背景之下,王莽以一种古文经学的大学者的姿态登场,它符合了西周以来的仁义礼智信的标杆,而且对老百姓特别的关心,并且有文化有思想有改革的步骤,因此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把他当成了西汉末年的一个拯救性的人物,希望他能打破僵局,把这个罪恶的现代环境转移到古代的那种美好的氛围之中。

所以王莽上台的时候,他是被所有的老百姓和官员,包括皇帝用双手给抬进皇宫的,毫不客气地说,当时王莽就是一个民意支持率达到90%的皇帝,他的政治威名,早就在上台以前,被所有人认可。于是王莽在这种民意的呼喊声中,对现有的困局进行调整,他把所有的改革目标和文化治理的方向,全部朝着古代和西周时期看齐,大规模地实行所谓的现代井田制,模仿西周时代的礼义。可以说,王莽的所作所为都符合了当时他上台以前的政治宣言,并且也基本上是老百姓的呼喊声,但可惜的是,他没想到这么做却酿成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要知道政治改革和当时政策的调整,必然要以符合现有的国家环境来制定,毕竟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社会是发展的。他过于自信,而且呆板地把古代的制度强加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肯定就是不行的,所以他的改革措施,在理想上非常的伟大,但在实行的过程中却是一团糟。

比如他搞井田制改革和国有化改革,不仅没能打击到地主豪强,反而把老百姓的钱弄没了,中下阶层的官员开始意识到自己利益的流失,而且根本看不到改革的未来前景,底层的老百姓在一片狂热的改革热潮中,丢掉了自己的土地,更为夸张的是,不断的模仿古代的那些制度,结果对各地的地方名称,还有经济手段改革,朝令夕改,不停地追求最美好,最完美的一个点,结果搞得底下经济贸易不流通,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就连地方上的称呼都不知道该如何对待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79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