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只说和坤财产来历不明不说和坤贪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嘉庆只说和坤财产来历不明不说和坤贪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第1张

嘉庆皇帝是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廉政皇帝,当时和坤作为一名大臣是效仿于嘉庆皇帝,不过,相比大家也知道,和坤是出了名的贪官,有关和坤的讨论也是有不少,为什么和坤这么贪财,嘉庆皇帝而不敢动他呢?小编也是注意到,嘉庆皇帝说和坤也只是说和坤的财产来路不明,而不会说和坤贪污,这里面有哪些玄机和打算?其实,嘉庆皇帝是一位非常聪明的皇帝,他这样做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做法。具体的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乾隆皇帝驾崩,嘉庆皇帝一上任,就拿大贪官和珅开刀问斩,虽然和珅是自己老爹乾隆皇帝晚年所宠幸的大红人,但是他对上谄媚欺瞒,对下敲骨吸髓,仅凭一人之力,竟然贪污了整整九亿两之巨的家财!嘉庆帝早已对他不满了,这样的贪官不倒台,不落马,能让天下的臣民们臣服自己吗,能让天下的臣民们高兴吗?

因此,嘉庆帝一上台,就对和珅立即进行隔离审查,采取措施。然而,让人吃惊的是,嘉庆皇帝在诛杀和珅的二十条罪状中却只字不提一个贪字,为什么?真是咄咄怪事!

下面我们就揭秘一下为什么不提 一个贪字?

(一)和珅的家产

和珅的家产可以说富可敌国,在短短几年间,竟拥有相当于大清王朝十年国库总收入的财产。和珅的家产总额约是9亿两白银(笔者注:清代的一两银子,约相当于人民币50元至60元,其查抄财产总值应该有45亿元至54亿元人民币的样子),乾隆年间每年的国库收入约为7000万两,和珅当权不到25年,相当于清朝13年的国库收入都给他了!

也许正是由于贪污的数目太过于巨大了,所以,后人才会认为和珅被治罪是因为贪污。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和珅真正被诛杀的罪名其实并非是贪污,而是其他更深层的原因。

据《清史稿·和珅传》记载,历史上的和珅最终落马的缘故并不是因贪污被人揭发,因为嘉庆皇帝赐死和珅的罪状有二十条,而涉及到财产罪的却只有八条。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嘉庆帝为和珅所列的扬扬洒洒的二十大罪状中,竟然只字不提一个贪字,为什么?

(二)探索渊源

对和珅来说,如果嘉庆只是搜查他的贪污受贿,那根本就动不了他半根毫毛。他是一点儿也不害怕的,因为,和珅的家财都是天下数以万计的官员送上来的,这些官员遍布在大清各地,数目之广根本无法统计。

嘉庆皇帝如果要想彻底查办贪污腐败,那么,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员难免都要受到牵连,大清的江山也就岌岌可危了,真可谓是牵一毛而动全身。因此,和珅根本不把嘉庆帝放在眼里,根本不在乎嘉庆帝的追查。

那么嘉庆帝是怎么想的呢?

当然,嘉庆帝固然平庸,但是,他绝对不是一个肯向权臣低头的皇帝。尤其是这个权臣根本就不是他的心腹之人,他会有自己的办法的对付他的。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嘉庆帝面对和珅编织二十载的贪污网络,要真想把相关的每一个人都查办,不但会使贪官们人人自危,而且会混乱朝政,并且也将是他一辈子闹不清、办不完的事情。

因此,嘉庆皇帝与和珅之间的矛盾,从始至终都不是贪污的小事,反而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贪污问题不过是最后拔起萝卜带起泥的小事而已。因此,嘉庆帝想要扳倒和珅,只能另立罪名。所以嘉庆帝没有按常规出牌,他首先打乱了和珅应对的套路,给了和珅一个措手不及。那么嘉庆皇帝是怎样处理和珅的呢?

(三)转移视线

乾隆皇帝刚刚驾崩翌日,嘉庆皇帝便立即下旨审查和珅。他在圣旨中说:和珅平定白莲教的逆贼既不尽心也不尽力,实在是没有办好先皇交付的差事。这道圣旨看似简单,其实背后大有文章,对和珅来说,这道圣旨就是催命符。圣旨一发,他和和珅的战斗就打响了!

事实上,嘉庆帝上台之前,和珅已然权倾朝野,在乾隆皇帝晚年的岁月中,和珅可谓手眼通天,朝廷中无论大事小情,都得经过他和珅点头才会呈到皇帝案前。那些敢于得罪和中堂的官员,无一例外都被冷落,可以说,朝中有一大半都是和珅的党羽。

在这样的环境下,嘉庆当然明白,他就是上了台,也得依靠和珅的大力配合,要不然他就是再能蹦跶也玩不转这大清江山!所以,嘉庆皇帝一上台就转移大家的视线。不说和珅的贪污,而给他的罪名是贻误军情。

这样那些给和珅行贿受贿的官员就不在担忧皇帝老儿找自己的麻烦了。眼看皇帝无意清查贪腐,大臣们悬着的心也就放了下去。大臣们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自然就会拼命向皇帝表示忠心。真可谓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大臣们纷纷起来谴责和珅,给和珅所拟的罪状第一条便是声讨和珅办事不力,贻误军情。这样,和珅便被嘉庆帝先给他戴了一顶耽搁军情的帽子。

你想从古到今,军机大事都是朝廷的急要事务,任何人耽误不得。而军机一旦延误,无论何人都得军法处置,哪怕他是高高在上的军机大臣也没有办法例外。然后,在情急之下,嘉庆想到了一个隐晦的办法,既不说和珅违法的贪,也不说和珅合法的有,而是在二十大罪名涉及财产类罪状中巧妙地选择了一个藏字,借以说明和珅巨额财产含有贪污所得因素。

和珅一看皇帝不按套路出牌,这是要铁了心除掉自己,顿时没了方寸,乱了脚步。

(四)罪有应得

嘉庆皇帝是乾隆最疼爱的儿子,他自然深知其中内情。他既想扳倒和珅,还要不能引起朝廷动荡。于是,他下令只追查和珅贻误军机,办事不力的罪名,对于贪腐一概不牵连他人,这才稳住了朝中大臣们的心,也恰恰是因为他放过了大臣们,和珅才能迅速落马。

嘉庆四年正月初五,嘉庆皇帝下令将和珅逮捕下狱。正月初八,下旨搜查和珅和福长安的家。正月十三,嘉庆皇帝即宣布了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赐死,其手脚之快、下刀之利,令人吃惊。

大清第一贪和珅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在乾隆还是皇帝的时候,和坤是乾隆身边最亲近的人之一,因此对和坤也是非常的信任,虽然他已经知道和坤是一个非常贪的官员,但还是装作不知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乾隆驾崩了,嘉庆便升为皇帝掌握了权力,在掌权之后他施行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派人将和坤给处死了,不仅处死了还将他的家所有东西全部收归国有。从这一点就能很明确的看出来嘉庆早就积攒了很大的怨恨,因此才会上位之后第一件事就要将他给处死,但是在处死之后为什么后来嘉庆又后悔了呢?

先来说一说到底为什么会将和坤处决掉,第一方面就是在乾隆还在位的时期,和坤为了不让自己的地位受到影响,因此想尽各种方法极力的劝阻乾隆不要太早就将皇位传给嘉庆,也就是这个缘故嘉庆与和坤产生了恩怨。

不止如此,其实是有最主要原因的,就是是因为嘉庆非常的担心害怕和坤会想尽办法贪敛政府的钱财并且起兵反叛朝廷,因为在当时和坤所拥有的钱财已经非常的庞大了,想要建立起一个非常强大的军队是非常轻松的,也正是因为这种担忧,使得嘉庆感觉和坤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如果不除掉将会影响对江山的统治与稳定。

但是和坤被处死之后,朝中的一名大臣就是吴熊光给嘉庆分析了一下,如果当时和坤有想法谋反朝廷,第一件事就必须先收买朝中重臣的人心,但是和坤在朝廷之中混迹了这么久,积攒下的人缘却非常的一般,大部分的朝廷重臣都对他有看法,因此如果和坤想要谋反大臣也是没有几个会跟随他一起的。

和坤自古至今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大贪官,但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和坤的学识也是非常高的,能够熟练地掌握许多国家的语言,而对于当时的大清朝来说,是一个非常稀缺的人才,因为在当时给本就没有能够熟练掌握外语的人,非常需要翻译与能够外交的人才。乾隆在位的时候之所以没敢动过他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和坤为乾隆捞来的钱要比和坤贪的多得多,因此他才装看不见。

也可能乾隆就是看中了和坤只是爱钱财并没有反叛得天下的野心,再加上用到他的地方非常多,因此才将和坤留了下来给嘉庆,但只可惜嘉庆行事太过鲁莽,想要后悔也晚了。

看过《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朋友,一定对抽一口大烟锅,每天插科打诨与和珅过不去的纪大烟袋印象深刻,但真实的历史上,这个纪大烟袋其实另有其人。

他就是宰相刘罗锅的原型,乾隆朝的重臣刘墉,刘墉是刘统勋的儿子,他本人也深得乾隆皇帝的赏识,而且和乾隆年纪相仿,出生于1720年,比乾隆小9岁,比和珅大30岁。

而和珅比纪晓岚小了26岁,比乾隆小了39岁,这三个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年龄差,而纪晓岚终其一生都没有与和珅正面相冲突。所以《铁齿铜牙纪晓岚》中这三人的剧情在历史上根本不会上演。

纪晓岚不敢得罪和珅,但刘墉敢,他是重臣之子,自己又是能臣,而且乾隆对他知根知底。但可惜,刘墉的能力比不了和珅,所以对和珅也是处处看不顺眼,又长期受到和珅的打压,所以刘墉就经常想方设法的针对和珅,即便如此,和珅也没有对刘墉下狠手,可见和珅还是一个有底线的人。

而刘墉则不同,他一直暗中憋着一股气,联合大将军阿桂、军机大臣董诰等人,但可惜也斗不过和珅,谁让乾隆皇帝特别宠爱和珅呢?

但新皇帝嘉庆却与刘墉站在同一战线上,所以乾隆刚一去世,嘉庆就让刘墉办了和珅,抄了他的家,罪名也是刘墉定的,据说抄了8亿两白银,是清朝15年的国库收入。

俗话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要是和珅手里头没那么多票子,嘉庆还真的懒得动和珅。

既然与和珅过不去的人是刘墉,那纪晓岚呢,他又是怎么样与和珅相处的呢?

和珅比纪晓岚小26岁,但他却一直是纪晓岚的上司。纪晓岚一生做了两件大事,第1件就是主持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第2件事编撰四库全书。

而实际上《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其实是和珅,纪晓岚只是一个干活的。为什么和珅会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呢?

真正的和珅是一个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四书五经无一不通的大才,和珅的上位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会溜须拍马,而是他真有实力,只是贪污的形象掩盖了他的才华。

嘉庆上位后收拾了和珅,纪晓岚反而成了嘉庆信任的肱骨之臣,嘉庆登基之前,还有一段小插曲。

那时乾隆已经86岁高龄了,尽管他非常眷恋皇权,但他又要顾全自己不超过圣祖康熙在位61年的诺言,所以在乾隆60年时,他决定退位,让自己的儿子嘉庆提前登基,自己当太上皇。

但乾隆又不愿意放弃皇权,于是和珅就想出了一计,传皇位不传玉玺,这样权力还在乾隆手里,但这招对嘉庆来讲就太狠了,自己已经30多岁了,还要当儿皇帝,连象征皇权的玉玺都不给,还叫什么皇帝。

但嘉庆又不能公然抢玉玺, 这时候负责主持禅让大典的纪晓岚得知这个消息后,就向乾隆说:玉玺是皇帝的象征,如果传位不传玉玺,对新皇帝的打击太大了,但权力还是太上皇你的,玉玺不过就是一个象征。

经纪晓岚这样一说,乾隆也意识到了问题之所在。

最终禅让仪式上,乾隆还是将玉玺传给了嘉庆,经过这件事,嘉庆对纪晓岚便另眼相看了,亲政之后自不会亏待纪晓岚。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纪晓岚应该与和珅属于一党的,至于 这二人之间有多少利益关系就不得而知了,但从纪晓岚能在关键时期抱住嘉庆这个大树,也可以看出纪晓岚是一个十分睿智的人,和珅强大的时候,不招惹他,但也不刻意躲避他,同时在嘉庆初上台时能帮一把,可见他的情商之高。

嘉庆元年,移兵部尚书。复移左都御史。二年,复迁礼部尚书。疏请妇女遇强暴,虽受污,仍量予旌表。十年,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卒,赐白金五百治丧,谥文达。---《清史稿》

纪晓岚在乾隆朝并没有得到重视,他相貌丑陋,而且有口吃的毛病,这样的人注定入不了外貌协会乾隆的眼,一次,纪晓岚为内阁学士尹壮图求情时,被乾隆帝当众斥责:“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全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

反而在嘉庆朝得到重用,一直活到嘉庆十年,81岁病逝,嘉庆帝赐白金五百两治丧,还亲自给他作祭文、碑文,谥号“文达”,跟和珅的“不得善终”比起来,纪晓岚的结局要显得“殊荣备至”了!

搜索

和坤是中国古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人物,在当时的朝廷连说话皇帝都要让其三份,俗话说,但是的和坤非常厉害,不仅是嘴巴了得。更是情商好。当时和坤和纪晓岚有的一比,他们二人都是当时皇帝身边的左膀右臂,但是,互相有是死对头。表面不说明但是心里却是明争暗斗的。那么这位和坤这么厉害。和坤的妻子叫什么呢?和坤妻子都是怎么死的?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

和珅的妻子是谁?和珅作为清朝一个有权有势的大人物,他的妻妾想必也应该是些大家闺秀,但是历史对于和珅正妻的记载却几乎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据了解,和珅的妻子的娘家姓冯,所以我们就只能称和珅的妻子为冯氏。冯氏是发现和珅是人才的伯乐刑部尚书英廉的孙女,她是和珅的情感世界中最为重要的女人。

有的读者一看到这里,就会产生一些疑问:一般而言,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像和珅这样的满清第一大官,最起码也应该用上虽然家里三妻四妾、但仍然每天寻花问柳、生活糜烂一类的词汇才对。和珅的妻子冯氏居然是和珅的情感世界中最为重要的女人?不会是作者说错话了吧?

作者还真的没有说错话。和珅这个人,他在颠覆着我们传统的观念。

虽然,他是满清第一大官,可是在家里面,他真的是对妻子很忠诚的。

虽然,他也有几个小妾,但是第一,这些小妾都是经过他的妻子同意的,有的还是他的妻子亲自给他说的;第二,在他身边的这几个女人中,他的妻子从来都是他心目中最为重要的女人,是谁都不能代替的。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可是,正史中却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关于冯氏的记载。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史书的作者有重男轻女的旧思想。和珅的妻子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英雄事迹,正史中就没有刻意为和珅的妻子树碑立传的想法。

一般的史书的作者是不会为一个女人树碑立传的。

作为女人,能够被写到史书里面,一般只能有以下三种可能:

一是这位女子是皇帝的女儿。《二十四史》都是为皇帝树碑立传的,作为皇帝的女儿,当然跟着沾光被写进了史书里面。和珅的妻子不符合这一条要求。

二是这位女子嫁给了皇帝或者皇帝的子孙了。《二十四史》都是为皇帝树碑立传的,作为皇帝的妻妾或皇子皇孙的妻妾,当然也可以跟着沾光被写进了史书里面。和珅的妻子也不符合这一条要求。

三是这位女子是非常符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从四德标准的女子。最大的可能就是她是贞节烈女之类—丈夫很早就死了,但是自己却一直坚持守了几十年的寡呀等等。

什么是中国古代女子的标准三从四德呢?

所谓的三从四德,三从指的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尤其是这个夫死从子,指的是丈夫死后,妻子不但不能改嫁,而且要永远服从自己儿子的领导。这样的女人就可以被写到史书里面的《列女传》里。四德指的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品德要好;妇言,言行举止要符合中国传统的礼仪规范,对公婆、小姑、丈夫、子女都要好;妇容,容貌要漂亮但不能妖冶;妇功,每天的生活要围绕着锅台、碾台、炕台转,尤其是手工活要好,饭菜做得要可口。三从四德标准的最终确立实际上是在宋朝完成的。当时的满洲人实际上还不能够接受,大清朝的统治者只是提倡这些,而且只是对汉族人提倡这些,并没有在这方面对于满洲妇女提出要求。

过去,考察一个妇女最为基本的标准是三从四德中的夫死从子,也就是要守寡几十年如一日,才能被写进正史中的《列女传》中。和珅虽然死得早,但是和珅的妻子死得比和珅还早。所以,和珅的妻子更不符合这一条要求。

您想啊,和珅的妻子不符合上面这几条要求,因此也就不会被刻意写进正史中去。

既然正史中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关于冯氏的记载,我们只能从一些野史中了解一些和珅与他的妻子冯氏的关系的史料。

这句话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先秦〕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汉代刘向编订,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全文可以分三部分。

从开始到“欲有求于我也”是第一部分,写邹忌从妻、妾、客三人都谬赞自己比城北徐公还美这件事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一段的第一层,写邹忌之美。先说明邹忌是个高大美丽的男子,再通过三问三答,从妻、妾、客三个人异口同声的回答中印证了邹忌的美丽,而且比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然后在这一段的第二层,记叙邹忌和徐公实地比较的情况。邹忌深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颇有自知之明,他怀疑妻、妾、客同声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种阿谀。他要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正确的答案。通过“孰视”“窥镜”,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于是引起他的深思。夜深人静,独自思忖,最后悟出妻、妾、门客阿谀自己的原因:凡对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惧,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不会指出自己的缺点。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但用了铺陈和对比的手法,最后点明道理,是一则情节非常生动的故事。

从“于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写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见《郑堂札记》卷四)

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在齐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去蔽。为了使齐王能接受谏言,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先给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这样现身说法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乃下令”到结束是第三部分,写齐威王听取邹忌的规劝下令求谏和群臣在一年中进谏的情况。齐威王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告,下令奖励臣民向他进谏。齐威王纳谏结果是提高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很多诸侯的尊敬。

在这一部分记述中,有几点值得注意:1.文章没有写群臣受赏的情况,也没有写威王对待意见的情况。但是,从越来越没有人提意见和越来越提不出意见的情况就暗示了齐威王不仅听取意见,而且虚心接受意见改革了政治。2.齐王下令号召“群臣吏民”都来提意见,可是踊跃进谏者只写到群臣而没提到吏民。可见地位低下的吏和民,实际上是不可能参与政治发表看法的。文章不提吏民只写群臣,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政治活动的阶级局限性;同时,我们不能只从“虽欲言,无可进者”,就认为威王的统治十分清明。3.文章只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未及秦楚。燕、赵、韩、魏是战国时期齐国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国力和齐国相若,后来都比齐国弱小。秦、楚则是齐国西方和南方的大国,文章没提秦楚,还是比较符合当时实际形势的。4.最后一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点出全文的主旨。说明只要去蔽纳谏,修明内政,就能“战胜于朝廷”。

本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和威王纳谏强齐两则故事,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文章之所以写到这样,在技巧上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1.用设喻的方法讲述道理。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具体形象地刻画人物。如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有了这一段有声有色的描写,才使下文的进谏入情合理。3.语言简练生动。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从家事说到国事。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引人;用语言,简洁生动: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省去了进谏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了一个“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的动态,而略去国内的情况。这些都称得上简洁有力。再看语言的生动: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基本一样,句法却各不相同,文字错综,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话并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文章内容未必尽合历史事实,但所表达的思想有积极意义,并且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96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