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底是五千年文明史还是三千年文明史?西方人在攻击我们吗?

中国到底是五千年文明史还是三千年文明史?西方人在攻击我们吗?,第1张

所谓的国际公认只是为了打击中国的手段而已,让中国人怀疑自己、失去自信。

对于像夏、商时期,文字出现的时间本来就短,而因战争和时间的原因,有文字记载的可能性就更低了,但不能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就否定自身,文字的出现的增加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再到能形成书写,这个时间就更长了,中国在周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再往前推,夏朝存在也是很正常的,比夏朝更早的三皇五帝时期也应该是存在的,没有这个时间拓展区域,怎么能够形成周朝的文字记载?而且《周礼》、《周易》的文字表述已经很成熟,甚至甲骨文都并非商朝的官方文字,而只是一种民间的符号记录而已,更古老的象形文字可能是在更早的三皇五帝时期就可能已经开始有了。

外国经常以神话传说来进行考古推论,其参照的就是神话传说是对的,然后再去考证。在他们面对中国时,却采用另一套作法,全面否定中国的神话传说体系,认为没有证据就是假的,那些老外怎么不说国外的神话传说是假的,要有证据才算是真的呢?明明就是搞两套标准。

至于中国文明的历史,考古发掘的河姆渡文化将这个历史推进到了七千年。

而按传说推算,中国历史有七千年也正好是对的。夏到现代是四千一百年,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五帝根据史记记载,平均每人的寿命都在百岁开外,这样算来,五帝期间就有五百年左右,也就是四千六百年,而伏羲、神农、黄帝这三皇时期,以最少的三百年算也有五千年了。但这三皇之间并不是直接传位的,当时的社会形态是一种松散的部落联盟,并无明确的政府,三皇的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间的推举制,这三皇都是发展成部落的,在自己的部落人才衰落无以为继时才选其它部落的作为继任者,这点从炎黄之争上就可以看出来,如果是尝百草的神农氏在位,轩辕估计是没胆挑战其威望的,所以当时的炎帝应该是神农氏部落的后人,以这个来算的话,估计每个部落的交替发展时间都不短于五百年,三皇之间也就是一千五百年左右,甚至更长,如果再加上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建房子的有巢氏、发明衣服的缁衣氏,七千年正好合适。

夏朝建立经过:

禹是来自中原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在成为部落联盟的“共主”之后,尝试组建军队,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禹建国以后把益(伯益)选定为“王”位的继承人,禹死后,益按照部落首联盟的传统,为禹举行丧礼,挂孝、守丧三年。三年的丧礼完毕以后,益没能继承王位。

“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史记。夏本纪》);于是中国历史由“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进入了“家天下”的奴隶社会。

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反对。

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质疑启的权位。启都郊外的有扈氏仗义起兵,率领部族联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甘。

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这便是之后周朝天子论的雏形。启拥有中原民众的赞同,在人数方面占有绝大优势,最终击败有扈氏,罚贬做牧奴。这次胜利代表中原地区的主流社会观念已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

扩展资料:

一、史书记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朝(约前2070-前1600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 (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二、启取得权利的战争:甘之战

传说在尧舜时代,部落的首领也就是统治者,是需要经过大家讨论产生的,比如尧舜禹都是因为其拥有很高的能力才当选领袖的。

不过,随着财富的逐渐积累,社会出现分化,当拥有更大的实力之后,有些人也就不想再遵守以前的规则。大禹死后,益成为部落首领,不过禹的儿子启却想要获得权力,而且他当时已经拥有了很强大的实力。所以,启就联合他的拥护者对抗益,最终把益杀死,夺得了领袖的地位。

不过,启的这个首领位子来的名不正言不顺,引起了其他很多部落的不满,尤其是实力雄厚的有扈氏,公开反对启。为了确立自己的地位,启就对有扈氏发动了战争,这就是著名的“甘之战”。

当时有扈氏的势力很强大,启为了更加顺利的打败他,在出征之前先做了一番动员。

甘之战的这个动员成为后世战争的范本,首先你要找一个合理的理由才能发动战争,比如启就说自己是替天行道;其次要严明军纪,督促所有战士尽职尽责;最后,要赏罚分明,用丰厚的奖赏来激励大家努力作战。

启发动甘之战胜利,意味着王及受命于王的“六事之人”完全取代了议事会,王权世袭制也就由此建立。经过甘之战,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的得以诞生,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就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夏朝

夏朝 (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大禹之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也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夏朝的建立开始。

自禹治水成功后,洪灾得到根治。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王权的产生也就得以奠定,专制的想法也就非常正常的出现在了部落首领的脑中。

大禹年老后,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皋陶没有来得及接受禅让,死掉了没办法禹又命东夷首领益为继承人。

继禹死后三年部落联盟按照传统为大禹举行了为期三年的丧礼。在这期间大禹的儿子想尽办法借助大禹在位时为他创下的有利条件,获得了民众的认可,在民众的拥护下得到了权力。

扩展资料:

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反对,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质疑启的权位。

启都郊外的有扈氏仗义起兵,率领部族联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甘。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这便是之后周朝天子论的雏形。

夏朝前期,由启以降,私有制社会代替了原始社会,国家太平,生产力得到发展,夏朝的贡献也很多:二里头文化、干支纪年纪日法、原始文字。还有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原始法律的产生。

这些,都是从无到有,而不是像后来的朝代那样有发展的基础,所以,历史学者认为夏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扩展资料

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 (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 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斟鄩(河南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

参考资料-夏朝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五弦瑟,开始蜡祭和市场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元祖”、“始祖”、“初祖”。

古老的华夏族

从公元前5000多年到公元前2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古代灿烂的华夏文明。

在西起陇山,东到泰山的广袤土地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迹说明,华夏族先民的文明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期。远古的传说也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华夏族的先民已经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阶段,过渡到了父系氏族公社阶段。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又与炎帝战于阪泉,最终黄帝觉得了胜利。上古的帝王尧,舜,禹其实都是部落的首领,这些人都成为了华夏族的祖先。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取消了推举制而改为传承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建立了(不过在世界史学界,夏朝尚得不到证实),夏朝在持续了600多年后,在公元前16世纪被商族推翻,商族的祖先是东夷。如果说夏朝还带有原始部落联盟的色彩,那么商朝已是典型的努力制国家了,随之而来的是灿烂的青铜文化。公元11世纪,周朝取代了商朝,周族自称是夏族的一支,杂居于狄戎之间,与羌人关系密切。但是以上几个不同的部落集团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以黄帝为祖先,他们先是生息在黄河及其支流的汝,颖上游地区,接着发展到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等广大地区。经过历史长河漫长的洗礼,他们互相之间不断的进行着交往,战争,接近与融合,终于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族体——华夏族。并以此来区别自己与当时的蛮,夷,狄,戎等民族的不同。但是,这时候的华夷之分尚不明显,人们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民族概念。

到了春秋时期,华夷之间的贵贱尊卑观念开始形成,族类与文化的不同被当作了区别华夷的标准。齐桓公是最早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的人,并且在当时的中华各诸候中博得了普遍的声誉,孔子更是把夷狄看成是空前的灾难。当时称楚为荆蛮,称秦为西戎,北有北狄,山戎,东有东夷,淮夷。到了战国时代,秦楚与其他华夏诸候并称为夏族,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华夏族群,华夏族也在战国时代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华夏族的诸侯们不断的进行这融合,兼并,并与陆续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融合,从而形成了更稳定的族体,这时候华夏族的活动区域发展到了西北瑶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吴越等地带。

可以说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中始终是在融合与被融合之间进行的,华夏族创造了灿烂的青铜器文明,从结绳记事到百家争鸣,完成了中国封建化的进程,走向了一个统一化的封建大帝国——秦。

到了南北朝时代,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迁入了中原,建立国家。他们看到原来被称为华夏族的百姓行汉朝的礼仪,穿戴汉朝的衣服,便称呼这些华夏族为汉族,称他们的语言为汉语。

后来在与各少数民族的继续融合中,华夏族融合了匈奴,鲜卑,羯,氐,羌,山越,百越民族,终于形成了今天的汉族。

元朝实行的政治制度:

  元朝政治制度与金朝一样承袭宋朝制度,采取文武分权的制度,以中书省总理政务,枢密院掌管兵权。然而元朝的中书省已成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元朝不设置门下省,尚书省时设时不设,仅元世祖时期与元武宗时期有设置,所以门下省与尚书省的权力皆交给中书省。

  中书省统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形成明清内阁制的先驱。其组织架构继承南宋体制,宰相的称呼共有中书令、司统率百官与总理政务等,常以皇太子兼任。下分左右丞相,中书令缺则总领中书事务。平章政事又居次,凡军国重事,无不参决。副相方面有左右丞、参政等。六部共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与工部,内有尚书、侍郎。尚书省主要负责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

  枢密院执掌军事,御史台负责督察,与宋朝制度大致相同,然而在地方设有行中书省、行枢密院与行御史台。此外又有掌管学校的集贤院、掌管御膳的宣徽院、掌管驿传的通政院,其他还有太常礼仪院、太史院、太医院与将作院,略前代的九寺诸监。最后新成立的是宣政院(初名总制院),负责佛教及吐蕃(今西藏)地区军政事务,这是前代所没有的。

  在人才选用方面,元朝前期极少举办科举,因此高级官僚的录用端看与元廷关系远近而决定,主要采取世袭、恩荫与推举制的方式。此外尚有循胥吏(小公务员)升进为官僚的方式,这与宋朝制度大异。宋朝官与吏的界限分明,胥吏大多以胥吏为终,然而元朝因为缺乏科举取才,就以推举或考试胥吏的方式晋升为官,这打破官吏屏障,使官吏成为上下的关系。科举选材方面,窝阔台汗听从耶律楚材建议,召集名儒讲经于东宫,率大臣子弟听讲。又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倡导学习汉族古代文化,又在1234年设“经书国子学”,以冯志常为总教习,命侍臣子弟 18人入学,学习汉文化。并且于1238年以术忽德和刘中举办戊戌选试,此次科举取士录取4030人,并且建立儒户以保护士大夫。但最后仍废除科举,改采推举制度,往后于1252年与1276年两次共入选3890儒户。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正式设立了国子学,以河南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择蒙古子弟使教之,遍学儒家经典文史,培养统治人才。1289年元世祖下诏等级江南人口户籍,次年正式施行推举制度,此次等级成为后来户计的依据。直到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1314年八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1315年二月和三月相继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廷试),因为是在延祐年间举行的,史称“延祐复科”,本次科举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内容。元朝前后共举行过16次,选举蒙古、色目、汉人、南人进士约 1100余人。然而为了保障蒙古人与色目人,汉族的考试偏难,并且只能获得一半的名额,这也让蒙古与色目子弟失去了学习汉族文化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虽然这是聊胜于无的科举,但在形式上已经恢复,汉族士大夫莫不对元廷忠心耿耿。在元朝灭亡之际,舍身殉国的就有很多是科举出身者,可见科举复办对怀柔汉族士大夫有一定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217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