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之少年时代的原文及翻译

岳飞之少年时代的原文及翻译,第1张

原文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汤阴〕今属河南省。人也。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弥月〕满月。,河决内黄〔内黄〕今属河南省。,水暴〔暴〕突然。至。母姚氏抱飞坐臣瓮中,冲涛乘流而下,及岸〔及岸〕靠岸,得不死。

飞少负气节,沉厚寡言〔沉厚寡言〕深沉宽厚,很少说话。,天资敏悟,强记书传〔书传〕指经书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拾薪为烛〕捡来柴照明。,诵习达旦不寐〔诵习达旦不寐〕(一直)读到天亮,不睡觉。。生有神力,未冠〔未冠(guàn)〕不到二十岁。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中的〔的(dì)〕箭靶子。,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的〔飞引弓一发破其的〕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引,开弓,这是“引”的本义。发,把箭射出去,这是“发”的本义。,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益自练习〕练习得更勤快。益,更加。自,没有实义。,尽得同术。

未几,同死,飞悲恸不已。每值朔望〔朔望〕朔,夏历每月初一;望,夏历每月十五。,必具酒肉,诣同墓奠〔奠〕祭奠。而泣,又引同所赠弓发三矢,乃酹〔酹(lèi)〕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父知而义之,抚其背曰:“使汝异日得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使汝异日得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你定然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使,如果。异日,他日、将来。其,表揣度。!”应曰:“大人许〔许〕同意。儿以身报国家,何事不可为!”

翻译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出生之时有象鹄一样的大鸟在岳家的屋顶上飞鸣,因此取名为“飞”。尚未满月,黄河决堤,洪水突然而至。岳母姚氏抱着岳飞坐在大缸里,顺着洪流而下,终于靠岸逃生。

岳飞年少时就很有气节,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天资敏捷聪慧悟性好,能清楚地记住(许多)书与传〔书传:指经书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里比较清贫,捡木柴作为火烛照明。背诵复习一直到天亮都不睡觉。(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未冠(guàn):不到束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能挽起三百斤的弓剑。(岳飞)跟着周同学习射剑,周同能同时发射三支箭都能中箭靶子,以此做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再次发一箭又中。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没有多久,周同死去,岳飞十分悲痛。每缝夏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必定会准备酒肉,到周同墓前祭奠,并流泪,再次打开周同所赠的弓箭发了三支箭,这才把酒洒在地上,以示祭奠。(岳飞的)父亲知道他的情义,抚摸他的背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你定然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岳飞)回答说:“父亲大人许可同意,儿子用自己的身体报效国家,没有什么事不能做!”

第一,岳飞不可否认是个民族英雄,坚决抵抗侵略者,毫不妥协。第二,岳飞是千古名将,不论是带兵打仗,还是自身的武功,岳飞都可以说是南宋第一的武将,即使在其他朝代也少有人及。第三,岳飞是个政治白痴,完全不懂政治不懂权谋不懂做官,以至于惨死风波亭。第四,岳飞愚忠。

岳飞是个很可悲的英雄,并非他的运气不好,生错了朝代,其实他的下场可以说是咎由自取,完全可以避免的。

当时他得罪了朝中权贵,那倒也罢了,最要命的是他得罪了皇帝--宋高宗。而且不是一般的得罪,高宗除了打仗依赖他外,几乎对他是恨之入骨。其中两件事情最有代表性。

第一谏言立太子。这是从古至今做臣子的大忌,大臣是千万不能参与皇室的家务的,尤其是立太子这件事。岳飞很傻气的上奏劝立太子,忠心可嘉,但他完全不懂其中的厉害关系。高宗会怎么想?一个手握重兵的人(岳飞当时掌管南宋一半的军队)和皇子勾结,其后果会怎么样?可想而知,高宗自此将岳飞视为心腹大患。

第二件事,岳飞一直都是坚持要迎回二圣,也就是高宗的哥哥和爸爸。其实高宗的皇位本来就不是正统,这是他一辈子的心病,是他最担心的事情。一旦正统的老哥老爸回来了,这个皇位怎么都轮不到高宗。所以高宗根本不愿意接回两位老皇帝,而岳飞的行为完全的触及了高宗最痛的地方。为他埋下了杀身之祸。

其实当时金国已经无力南侵,岳飞如果想开点,不要急于求成。养精蓄锐,休养生息。(当时南宋打仗多年,国库已经空了。淮北的百万义军完全就是百万饥民,国家根本养不起。)等国力富足之后(以南宋强大的经济基础,最多十年),兵强马壮之时,再请命收复故土。想必那个时候二圣也老死了,高宗也不担心自己的皇位了,高宗自然会全力支持岳飞进攻金国。哪个皇帝不愿意建立万世功勋?高宗当然也想。所以十年之后,才是岳飞进军的最佳时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俱在,一举成功。他的人生也将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甚至中国的历史都将重写,南宋可能不会被蒙古灭亡。 一失足成千古恨啊,悲剧!

古代时,皇帝设立太子,目的就是为了稳定整个政局,避免皇帝的子嗣之间相互争夺而引起政局动荡,所以皇帝即位后必须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立储君,即太子。由于宋高宗没有子嗣且不能生育,作为枢密副使的岳飞肯定关心高宗立储之事,毕竟岳飞是带兵打仗的,也希望自己的后方稳定。

  首先,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在宋代建言立储、武将参与立储都不是触犯禁忌的事情。——稍微通读过一点宋史的人都会知道,从北宋开始,宋朝的皇帝「不举」导致皇储成问题的不是一个两个,所以立储一直是大事而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禁忌。北宋时期还有两位参与立储的武将——李璋和燕达,不但没什么事儿还荣宠而终。所以「武将参与立储甚至大臣参与立储就是找 」这个想法本身就是错的。>  其次,在宋高宗在位时期,立储这个话题就更不是什么碰不得的红线了。宋高宗独生子 掉自己那方面又不行的事儿,在当时几乎尽人皆知(连伪齐皇帝刘豫都拿他好色但是性能力又不行所以喜欢玩SM玩死人的事儿写过**宣传册,到处散发以败坏赵构名声)。所以从赵构儿子刚死不久开始,下到品级很低的言官,上到宰相赵鼎等一批名臣,就一直在劝赵构「陛下你那事儿上真的不行了还是赶紧立干儿子当皇储算了」。 提这个事儿已经是非常靠后的了。>  顺便说一句,最早劝赵构立太子的那个品级并不高的官员,后来是被赵构奖励了。赵构在这件事情上还没有糊涂到分不清谁是为他好的份儿上。>  第三,赵构立储的问题,在当时已经不是单纯的天子家事了,而是和宋金和战形势和他自己的统治合法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本人的合法性本来没什么大问题,但就是因为绝后又迟迟不立皇嗣,所以金人后来才想出了要立「丙午元子」也就是宋钦宗之子以离散南宋和中原遗民人心、动摇赵构统治合法性的招数。而如果赵构当时能赶紧正皇储之位的话,这个麻烦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这才是为什么南宋初一帮名臣都着急跟赵构叨叨立太子还不停的叨叨的原因。>  而岳飞在绍兴八年建议赵构立太子之前,恰好刚得到了来自敌后的谍报,说金人打算扶立钦宗之子在中原成立伪政权以替代刘豫。这是他向高宗建议正皇储之位的关键背景之一。>  第四,岳飞在向高宗建议立太子之前,刚刚奉赵构之命在资善堂见过一直被当做皇储培养的赵瑗。这是赵构暗示岳飞用意很明显的举动,如果没这事儿又没敌后谍报,跟赵构叨叨立太子的人再多,岳飞也未必会在绍兴八年提这茬。>  而岳飞随后在绍兴十年又向赵构提过一次正皇储之位的建议。当时是岳飞进行第四次北伐、准备收复中原的前夕,用意非常明确,还是为了确保一旦收复故地,赵构的统治合法性不会遭遇任何争议。赵构自己对这点也很清楚,所以对岳飞的这次建议「深表嘉叹」,根本没有什么不快的反应。后来岳飞被迫班师后他又一度发出让岳飞停止撤军并令杨沂中出兵的诏令,其实也可以算这种「放心」的一个表现。>  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岳飞的这个举动真的令赵构起了半点担忧和怀疑,那么以赵构的自私自利、心狠手辣和敏感多疑,他根本不会在岳飞两次提出相关建议后,还继续把岳飞看好、并且自己也对岳飞有了很好的印象的赵瑗作为皇储培养。>

众说纷纭,没有统一准确的答案。

有人说,宋高宗赵构决心要杀岳飞是因提出“迎还二圣”。赵构怕徽宗、钦宗接来以后,皇位不保。这个说法存在问题的,岳飞提出“迎还二圣”,事实上,宋高宗杀岳飞时,宋徽宗已经去世;钦宗没有去世,但南宋是宋高宗创建的。就算岳飞把钦宗接来,不太可能和高宗争位。就算岳飞打到金国,金国被灭前,会不会先杀钦宗呢?这些都还要划上一个问号。所以赵构没有必要。

有人说因为岳家军,只听岳飞的。高宗害怕岳家军作乱,必须把岳飞杀掉。事实上,所有的军队,都有“家军”的名号,张浚的“张家军”,韩世忠的“韩家军”。更为重要的是,岳飞被杀后,岳家军没有反叛。只拥戴岳飞,岳飞被冤枉被杀,为什么不报仇呢?可想,这种说法也是毫无逻辑可言的。

有人说,是岳飞提到让高宗立太子的事。这个说法,也是毫无逻辑。高宗对太子问题很忌惮,在“苗刘之变”,有人拥戴高宗的儿子叛乱,给高宗造成心理阴影。岳飞让高宗确立太子,对高宗皇权不是影响,而是巩固。太子是国之本,只有确立太子,意味着未来高宗的更加稳固。明显为高宗着想。假设高宗没有立下太子,肯定有人觉得,高宗的政权,不能延续的,心里产生动摇。既然岳飞帮高宗的忙,宋高宗怎会杀他?

事实上,在封建时代,大臣要求皇帝立下太子,“以固国本”。大臣提出时,没有遭到过怀疑。再有是,因为秦桧谗陷,高宗杀掉岳飞。也是很多小说里讲到的原因。朝中出现奸臣,蒙蔽皇上,因此杀掉忠臣。很明显,是老百姓的思维而已。受愚民政策,形成的简单错误的解读。君王愿意看到这种解读,这种解读就是说皇帝是没错的,都在大臣。

朱元璋杀功臣堪称历史之最,他也不用下脆。帝王做错事,找个赵高,秦桧这种人物为自己脱罪,后人很少骂皇帝,骂奸臣的多。让赵构跪,你们懂不懂政冶,岳飞的死,赵构不同意,秦桧他敢杀岳飞吗, 让赵构跪,哪让一些人情己何堪,从古至今,只能反贪官,不能反皇帝,这是常识,做人要深湆此道。

一开始秦侩并没想搞岳飞,只是影响了整军后,秦桧才大怒要搞岳飞。至于淮西,也不能说岳飞完全没问题,赵构可是三月十日之后才知道岳飞没进兵的事。从行军的时间及路线来看,岳飞并没有在被张俊通知前线无粮不能行军后,就马上通知赵构。

还派了张俊和岳飞去整韩世忠的军队,这时显然秦侩是没想搞岳飞的,但这次整军出了事,先是韩世忠部下说两枢密来分军,就是没事,也要生事了,秦侩打算搞韩世忠,岳飞就通知韩世忠,韩世忠就跑到赵构,他毕竟有救主之功,这事不了了之。然后张俊把此事告诉秦侩后,秦侩大怒。

之后才有后面的事。客观点讲,若岳飞如张俊一样配合的话,秦侩没必要搞他,即使要搞,也不至于死。这三位枢密,包括张俊,都很快下去了,宋朝武人当枢密还是很危险的。

这么说吧,咱这里分享一个个人见解,那就是不要用跨时代的视角来随便代入思考,打个比方,如果用清代君王视角来分析明代,肯定会觉得明代君王太软蛋。而如果从宋代文武官员视角来看明清,也会觉得明清官员一堆人都没骨气了。

先不说宋代就一直流行的故意和皇帝对着干啊,咱这么说,你如果说岳王是跋扈了,那完蛋了,整个同时期没有一个高级武将不跋扈了(哪怕是被人称赞的刘四厢都一样),别说高级武将,中层也一样,岳王一直是小心翼翼做各种事情的,现在很多人说他跋扈实际上还是用明清眼光分析淮西战役得出来的,觉得岳王和皇帝商量具体战略就是代表不听话,而实际上宣抚司和中央信件往来商讨战略在宋代是非常常见的。

要指出,“虽胜亦罚”这句话不对的,满城会战就是没有执行阵图,后来照样没有惩罚而且嘉奖,从真宗开始对于朝廷的阵图地方上的将领很多时候已经不严格执行了,而且中央也那这个没办法,也不会说什么真的去惩罚。所谓的“虽胜亦罚”最终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噱头,没有多少执行。

岳飞的传说,如果属实,放到今天也是死罪,一些人听评书,以为是历史了。例如,十二道金牌之事,放到今天,一道命令,不回,就是死罪。在军营中结拜把子,结党营私,放到今天,也是死罪。不请假丁忧,擅离职守,放到今天也是死罪。私自参与推举太子,放到今天也是死罪。

殿前军都被击溃,那么家军北伐不就更不靠谱了吗?再说,核心部队被击垮,柘皋之战会否成为家军失控的导火索,谁又知道呢?其次,岳飞的确很可能以宫观使了结。

问题是后面出了两封信,一封岳飞前下属王贵的举报信,一封岳云张宪的密信。此后才有了岳飞案的。这跟所谓兀术的要求没关系。和议是在岳案之前就已经定了。“必杀飞始可议和”完全没逻辑。

古代中国的君臣思想,伦理道德思想,不可能让君王跪臣子的。就是暴君,末代皇帝,当别人造反推翻他要杀他也是选择赐毒药毒死或者上吊勒死,保全尊严,而不会砍头,让皇帝下跪更不会出现。

赵构活了82岁,是中国极少数活过80岁的皇帝,做了36年皇帝又做了二十五年太上皇,实际长达61年时间,从乱世到晚稳定局面,恢复老百姓安居乐业,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皇帝,首先不顾面子就会跑,要崇祯能像他这样大明江山说不定还能多一百几十年。

秦家后人不会这样做,因为他们知道尊卑。 岳飞后人也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要做人,知道不能忤逆。 宋高宗再怎么不济,他也是君;岳飞再怎么能耐,冤枉,他也是一人臣矣。要宋高宗给岳飞下跪,除非你是乱臣贼子,否则,决不会有这个胆量。过去说纲纪,现在说法律。但不管怎么说,你都不能辱君犯上。

岳飞的故事一:岳母刺字

岳飞小时虽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当时,北方金兵常攻打中原。母亲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孝顺的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每次作战时,岳飞都会想起“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由于他勇猛善战,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立了不少功劳,名声也传遍了大江

南北。

岳飞的故事二:直捣黄龙

岳飞组建的岳家军进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忠义民兵的热烈欢迎。七月,岳飞亲率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和金兀术一万五千精骑发生激战。岳飞亲率将土,向敌阵突击,大破金军“铁浮图”(侍卫亲兵)和“拐子马”(左右两翼钳攻的骑兵),把金兀术打得大败。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四十五里),金兀术率领了十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岳飞的故事三:十二金牌

就在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宋高宗赵构因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钦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与金人议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窃取了宰相高位的内奸秦检,也抓住高宗这个难言的心病大肆活动,破坏岳飞的抗战。他们首先命令东西两线收兵,造成岳家军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后;即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在要么“班师”、要么“丧师”的不利形势下,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

岳飞的主要事迹:

岳飞年轻的时候,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战争。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

北宋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韐募勇聚士,岳飞应募,但不久即因父亲岳和病故,回到家乡汤阴县。

靖康元年(1126年)冬,岳飞在相州城第三次投军,归刘浩军中。刘浩命岳飞招安吉倩,岳飞不负众望,招降吉倩及其部属三百八十人。岳飞因此补承信郎一职。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康王赵构接到宋钦宗的蜡书,在相州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陈亨伯为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元帅府下编前、后、中、左、右五军,其中前军统制为刘浩。岳飞属刘浩前军。按蜡书的命令,康王元帅府的任务是火速赶往东京(今开封),解京师之围。岳飞奉命带领三百铁骑,前往李固渡侦察,与金兵相遇发生战斗,大败金兵。跟随刘浩解了东京之围。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灭北宋,掳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及皇家宗室北归。五月,康王赵构(即宋高宗)于南京继位,史称南宋。初期,宋高宗主张收复失地,启用了大批主战将领,其中就有岳飞。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

建炎元年,赵构即位,岳飞上书,大意为:“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宋高宗并未采纳岳飞的建议,并以越职为由将岳飞罢官。之后岳飞北上,入河北招讨使张所军中,借补“正八品修武郎”,充中军统领。张所很赏识岳飞,很快升岳飞为“从七品武经郎”、任统制。

建炎元年(1127年)九月,张所命岳飞入王渊部,北上抗金。岳飞作战有勇有谋,数败金兵,声威大振。而王彦保守怯战,使得岳飞只能孤军奋战,岳飞缺军粮时又不肯相助。岳飞知道自己与刘豫有隙,所以复归宗泽,为留守司统制。宗泽死后,杜充代之,岳飞官复原职。三年,杜充将还建康,岳飞进言:“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杜充不听,岳飞也只能随军而归。杜充守建康,金军与叛贼李成在乌江

会合,杜充闭门不出。岳飞泣谏请视师,杜充不出。金军遂由马家渡渡江

,杜充遣岳飞等迎战,诸将皆溃,唯独岳飞力战。后杜充降金,诸将多行剽掠,惟岳家军秋毫无所犯。兀术趋杭州,岳飞要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擒敌将王权,俘叛军首领四十余。岳飞劝服王权,是指为己所用。岳家军驻扎在钟村,军中缺粮,将士们宁愿挨饿,也绝不扰民。金所籍兵相谓曰:“此岳爷爷军。”争来降附。

绍兴九年(1139年),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击了相国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

的投降活动,使“秦桧衔之(抱恨)”。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下令大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不受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后高宗对他好言相劝,岳飞方受。此后岳飞上表,“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高宗没有采纳。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国撕毁和议,兀术等分四道来攻。由于没有防备,宋军节节败退,城池相继失陷。随后高宗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出师迎击。很快,在东、西两线均取得对金大胜,失地相继收回。岳飞挥兵从长江

中游挺进,实施锐不可当的反击,他一直准备着的施展收复中原抱负的时机到来了。

岳家军进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的热烈欢迎。这年七月,岳飞亲率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和金兀术一万五千精骑发生激战。岳飞亲率将士,向敌阵突击,大破金军“铁浮图”和“拐子马”,把金兀术打得大败。岳飞部将杨再兴,单骑闯入敌阵,想活捉金兀术,可惜没有找到,误入小商河,被金兵射到几十处箭伤,豪勇无比。岳家军将士具有“守死无去”的战斗作风,敌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军阵容摇动。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四十五里),金兀术集合了十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河南府、汝州等十余座州郡(中原之地基本被岳家军所收复。),并且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全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就在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朝廷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在要么班师、要么丧师的不利形势下,岳飞明知这是权臣用事的乱命;但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

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抗金战斗,至此被迫中断。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岳飞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弃城北窜,准备北渡黄河,使岳飞得以从容地组织河南大批人民群众南迁到襄汉一带,才撤离中原。这时,有一个无耻的书生,骑马追上金兀术扣马而谏:“太子(兀术)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金兀术又整军回到开封,不费吹灰之力,又占领了中原地区。

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的罗网。绍兴十一年(1141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监察御史万俟卨(音末期屑)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据说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和议,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内外两股恶势力夹击下,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莫须有”。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高宗下令赐岳飞死于临安大理寺内,时年三十九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

,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岳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232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