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尚贤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明鬼 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 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节用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 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此外还有逻辑学等;墨子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是当代诸子所望尘莫及。
1,儒家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墨家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其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身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2,儒家:仁爱
墨家:兼爱
3,儒家:“天生德与予,桓魁如我何”
墨家:“顺天之意何若曰:‘兼爱天下之人’。”
儒家讲“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墨家完全否定天命,:“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而儒者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4,儒家:举贤才
墨家:尚贤
墨家墨家学派
作者:徐中舒
墨子或说为宋人,或说为鲁人。《史记·孟荀列传》最后附带说:“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极其疏略。孙诒让在其《墨子间诂》中考定,墨子大约是鲁国人,在宋昭公时曾任宋国大夫。其活动年代,“前及与公输般、鲁阳文子相问答,而后及见齐太公和与齐康公兴乐、楚吴起之死,……当生于周定王之初年而卒于安王之季,盖八九十岁”(按:约当前468—前381年间)。《墨子·鲁问》篇称:
子墨子游公尚过于越,公尚过说越王,越王大悦。……遂为公尚过束车五十乘,以迎子墨子于鲁。
《渚宫旧事·二》载鲁阳文君对楚惠王说:“墨子,北方贤圣人”。说明墨子是属于齐鲁文化的北方学者。不过,《吕氏春秋·爱类》篇记,墨子为了止楚攻宋,从鲁国跑到楚国见楚王时,自称:“臣,北方之鄙人也。”鄙人应即野人,属于被统治民族,居住在鄙野的农村公社区域,这同当时的国人即统治民族,居住在国中的家族公社区域,是不同的。
墨子出身工匠,善于制作木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不如为车輗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
《墨子·公输》篇记载:“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可见他创制的防守器械竟能胜过著名巧匠鲁般。《墨子》中还有《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穴》等讲求防御工事的篇章,说明墨家学派重视工艺劳作,以致被称为“贱人之所为”(《墨子·贵义》)、“役夫之道也”(《荀子·王霸》)。
《淮南子·要略》篇称: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这就是说他反对从家族公社出发的文、武、周公之道,宣扬更多保持农村公社传统的“夏政”。墨家反对儒家宣扬的礼乐,指责儒者“繁饰礼乐以*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倍本弃事而安怠傲,贪于饮食,惰于作务,……富人有丧,乃大悦喜曰,此衣食之端也”(《墨子·非儒》)。也反对儒家宣扬的天命,认为“命暴王作之。且今天下之士君子,将欲辩是非利害之故,……执有命者,此天下之厚害也,是故子墨子非也”(《墨子·非命中》)。墨家提倡节葬,“子墨子制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领,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无菹漏,气无发泄于上,垄足以期其所,则止矣。哭往哭来,反从事乎衣食之财,佴乎祭祀,以致孝子亲。故曰:子墨子之法,不失死生之利者此也”(《墨子·节葬下》)。墨家还主张非攻。反战和平学说产生于春秋争霸战争的后期,当时宋国曾发起召开过两次“弭兵之会”。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之际,战争比春秋时规模更大,祸患更重,《墨子·非攻下》称:
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将必皆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车之卒伍,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夷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牷,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所以墨子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宣传非攻之说。这同主张“禁攻寝兵”的宋鈃是一致的,但墨家不是乞求和平的不抵抗主义,他们却是积极讲求防御之术以保卫和平。
在积极方面,墨子大力宣传兼爱,即“爱无差等”(《孟子·滕文公上》)。《墨子·兼爱中》称: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贱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他从农村公社出发,家族观念比较淡薄,认为村社成员都应平等互爱,所以宣扬无差别的博爱。因此,墨家还认为,只有符合天下万民之利,才算得是义。“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非乐上》)。“义,利也。义,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不必用”(《墨子·经上·经说上》)。
在儒家“举贤才”(《论语·子路》)思想的影响下,墨子更进一步发展了尚贤学说,他提出: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上》)
同时墨家也接受儒家影响,强调教育的重要。“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墨子·所染》)。但是,墨子却反对儒家的“述而不作”。他指出:
古者羿作弓,伃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子也,而羿、伃、奚仲、巧垂皆小人邪?且其所循,人必或作之;然则其所循皆小人道也!(《墨子·非儒下》)
因而墨子提出:“古之善者则诛(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耕柱》)。如果只是遵循旧事物而不敢创新,好的东西便永远不能产生,这是进步的看法。
墨子宣传尊天明鬼,认为天帝鬼神能够赏善罚暴,国家兴亡、个人祸福,均由天帝鬼神决定。墨家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其首领称为“巨子”,第一任巨子可能就是墨子,以下则由前任巨子指定继承。墨家信徒都严格服从巨子,“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淮南子·泰族》)。《吕氏春秋·上德》篇也记载“墨者钜子孟胜”为楚国阳城君守城失败,决定自杀,在死前命弟子二人“传钜子于田襄子”。孟胜死后,“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传令的二人也“反死孟胜于荆”。墨家还有自己的“墨者之法”,连国王的命令也不能改变(见《吕氏春秋·去私》)。这些说明墨家很像是一个宗教团体,巨子就相当于教主。这可能是受南方的巫教影响而来。墨家组织乐于救人之急,不怕牺牲性命,同后世的游快活动也可能有些关系。“墨子无暖席”(《淮南子·修务》),他本人就是毕生奔走以为大众服务的。墨子还认为当时的生产满足不了人民的需要,所以主张“节用”,反对奢侈浪费。
墨子的思想是农村公社生活的反映,他宣扬“夏政”,尊崇禹为楷模。禹是南方农村公社崇拜的对象,他带头辛勤劳作以治理洪水,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是无私奉献为人民谋利益的榜样。《庄子·天下》篇记述:
墨子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墨子之后,墨家学者分化为三派,“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韩非子·显学》),与儒家同为战国时最盛行的学派。《庄子·天下》篇称: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
《墨子》书中有《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以及《大取》、《小取》等篇),都是讲名辩之学的,对我国逻辑学的发展很有贡献。
墨家
墨家 先秦学派之一,创始人墨翟,世称墨子,这也就是墨家之名的由来。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清庙之守",意思是管理庙中事物,演习郊祀或其他祭祀礼仪。春秋初的尹佚,便是"清庙之守"。 据说他的传人史角居于鲁国,墨子曾前往学习。
墨家理想人格讲究"任侠","墨子之门多勇士"( 陆贾《新语·思务》)说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崇侠尚武,而"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则说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侠肝义胆。
《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可见墨子是从儒家分出来的。墨子并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一面旗帜,在战国时成为与儒家相抗衡的引人注目的"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显学篇》)。而经过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学由显学逐渐变为绝学。
墨子其人
关于墨子的生平身世,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末尾提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所以后世对他的生平身世一直争论不休,有说是宋人,有说是鲁人。
墨子"好学而博"(《庄子·天下》),并且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对他这种"士志于道"的精神还是十分赞扬的:"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庄子也由衷得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
墨子的手工很巧,据说他用木头削成的车轴,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体;用木料拼成的木鸟,能在天上飞一天;还比当时的巧手公输盘更早的发明了云梯等等。由此可见,这位墨子还是一位发明家、科学家。
不过墨子许是为了巩固自己学说,而提出世上有鬼,还教人敬事鬼神,进而形成了一种落后的宗教观,也因此,到东汉哲学家王充写《论衡》一书时,遭到了王充的狠狠批判。但无论如何,墨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无疑占着极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极杰出的优秀人才。
《墨子》其书
战国末期,墨家后学将该派的著作汇编成《墨子》一书,《墨子》一书是墨子言行的忠实写照,又称《墨经》或《墨辩》。
此书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诘屈聱牙,以致两千来年,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才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才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光沿直线前进,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成像的一些情况,尤以说明光线通过针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论为著)、数学(已科学地论述了圆的定义)、力学(提出了力和重量的关系)等自然科学的探讨,可惜的是,这一科学传统也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但这一发现,震动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墨家思想
该派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书中。尚贤尚同是《墨子》一书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必须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爱" ,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思想鉴借
关于墨家学说的现实价值,如鉴借墨家的"兼爱"思想,它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鉴借墨家的"尚贤"思想,这"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积极作用;如鉴借墨家的"节俭"思想,墨家的这一"节俭"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针对性,更值得我们提倡。
墨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也!
墨子,(约前468~前376)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藏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鲁国人,一说为宋国人。曾习儒学,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相传收藏图书甚多,有图书达三车。《墨子》称“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梁启超在研究私人藏书的起源时:“苏秦发书,陈箧数十;墨子南游,无书甚多。可见书籍已经流行,私人藏储,颇便且当。”现存《墨子》53篇,记载了墨子及其后学的言行。
墨子(约前480-前400年),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本名翟,鲁国人,有的说是宋国人。
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业者。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想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汉朝的王充甚至说,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 、 《书》 、 《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最高的领袖被成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时期名辩思潮的渊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在《荀子》 、《韩非子》 、《庄子》 、《吕氏春秋》 、《淮南子》等书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编写的《墨子》一书中。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珍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曾与儒家并驾齐驱、甚至比之更辉煌的墨家,为什么没落了?
以前,儒、墨、道、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更为比较发达的四大流派,他们相互尊重,都专注于建设一个更加好的社会发展,但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墨家的运动轨迹与其它三家出现区别;三家都是在后世拥有众多销售市场,可墨家却逐渐的没有了,这又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吧。
01因为墨子的观念比较超脱,凌驾于大多数人的理解之上墨家以墨子为绝对关键,发展趋势传承的都是墨子的主张,在墨子的观念中,有三点以及关键:第一:主张爱,并且主张极端化无私的兼爱,所说,兼爱非攻!第二:主张“苦”,所说以苦为乐!第三:主张以实际行动,来贯彻核心理念!三点主张一出,后续的问题也就接踵而来了。
墨子主张兼爱,要恋人爱己,这部没错,但问题是,在一般人的思维核心理念,恋人爱己是两个概念,简单来讲便是,恋人爱己的两个“爱”,水平是不一样的,第二个爱除开爱惜,重视还有对权益的维护,和对自身地位人际关系解决。
但第一个“爱”更重要的是重视,不伤害别人,而不是去为别人牟取与自身同样的权益。但是,墨子所要求的恋人爱己,2个“爱”水平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人必须做到对自身和对他人一个样。
02因为墨子“兼爱”很难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这其实是很难的,一个社会发展里边,好似于墨子这样有大爱无疆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平常人,而毕竟是平常人就难以至真至诚,即便是至真至诚,在社交生活之中必然也有着亲疏关系,绝不可能看待每个人一模一样!
再讲以苦为乐,以苦为乐,并非是现在我们提倡的艰苦奋斗精神,以苦为乐讲的其实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艰难,不可以穿好衣服好鞋,不能有休闲活动,只有工作,一切对工作没有好处的事都不可以做。
这个条件不可谓不是严苛,不妨问,人劳动的目的和意义呢?就是为了生活,为了更好,为了能越来越好的生活,并且当一个人疲劳了,就需要休息必须游戏娱乐,但这一切在墨子来看都不应该,他认为每一个游戏娱乐全是使资源被浪费。
试想一下,谁愿意每天辛苦劳作,却没有任何休闲活动呢?谁愿意辛辛苦苦,还吃糠咽菜呢?因此,墨子的立场根本没办法合乎绝大多数多人的思维。
03因为行动派的墨家,推行“霸道”主义,很容易成为极端组织除此之外,墨子是一个注重行动派的流派,在墨子的观念之中,人是不可以停息的,否则就是消耗时间,也是对性命的不尊重,这本身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见解,可是,当这种观点与墨家的做法重叠时,针对社会发展就难以讲明白利与弊了。
由于墨家的终极目标,专注于解救当年的社会发展,并且墨子又是一个自己对自己学术研究,十分自信心的人,因此,那时候墨家在推行自身学术研究时是霸道的,乃至墨家还可以用军事化机构来形容了,换句话说墨家有自己的军事力量。
试想一下,这样一个秉持“行为”又这般霸道的流派,当散播自身观念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怎么做呢?换句话说,当遇到与自身的立场核心理念极为不匹配的国家时,又怎样做?
实际上,很有可能会形成一种极端组织,因此,当年的执政者不太可能容许这种机构具有,即然无法得到执政者和领导阶层的大力支持,那墨子要想散播自已的观念价值观是大部分不可能的。因此,墨子的主张本身就存在难题。
04因为墨子采取的手段偏离正轨墨子为了能推行本身的主张,所采用的方式也是有些偏离正轨的。第一,墨子是主张兼爱的,但同时墨子心里十分清晰,若想让所有人都秉持兼爱的政策是很难的,因为如果每个人可以恋人爱己,这个社会也就不会像当初那样错乱了。
因此,必然是由于人际交往出了问题,从而才会导致我国关联会出现难题,因此,想要达到兼爱的目标,就必须采用一部分方式,对于此事,墨子最开始推出称为“便于说义”,其实就是,要和大伙讲明白兼爱带来的好处,拥有益处大伙儿才会无私奉献的欲望。
但问题在于,“兼爱”就是用来处理人与人的利益关系的,假如每一个人能够做到对待自己和面对别人一样,那样,其实就是给自己谋取利益,或是为他人谋取利益也都是相同的,如此看来,兼爱自身就是用来处理利益问题的立足点。
但是墨子用于推行兼爱的表达方式,则是与大家讲明权益,换句话说,能够赚钱才会推行兼爱的可行性分析,这其实与兼爱的起点是相违背的;大家奉兼爱的效果,取决于运用兼爱得到权益,既然这样,兼爱实际上也就无法去解决大众的利益关系了,这是一个冲突的地区。
05因为墨子主张人与人应该是绝对意义上的平等,不存在阶级墨子的立场之中,人与人应该是绝对意义上平等的,并没有谁比谁,更为高贵,也没有谁与生俱来就要去操控,可是,在这样的认知能力之中,阶级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即然阶级不存在,那样领导阶层该谁来出任呢?
对于此事,墨子提出了回答说,应以更为圣明的人做君王,次之圣明的人做君主,然后是乡镇长,上长等各个阶级,并且对于她们这群人讲的话,其它的普通百姓要无条件服从,因为我们是最为圣明的人。
可是在这个基础上,广大群众也要有明确提出意见与建议的权利,只不过是,当广大群众明确提出意见与建议以后,到底该如何结论,还是要有执政者来确定,这其实本身也是自相矛盾的。
06因为墨子的“人人平等”,其实就是“专制”首先,即然大家都一样,那样,圣明标准的还得谁而定呢?又怎么来确定,哪位更为圣明的人呢?确立以后,此人,又应以什么样的姿态去执政天底下呢?
在执政的过程当中,当普通百姓给出了意见与建议,还得秉持着怎么样的标准去解决呢?终究,整治天底下绝对不但只有一种建议,当想法出现分歧时,君王或者君王,应该如何选择呢?墨子说,应以君王和天子的意愿来确定。
这其实真的是遵从一个人的建议吗?既然要遵从君王和天子的建议,那样,普通百姓是不是明确提出自己的意见,真的那么重要吗?换句话说,她们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又能够确实及时解决吗?恐怕很难。
因此,墨子所讲的“人人平等”,实际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专制。可问题在于,天底下不可以并没有人来头领,想摆脱困境,好像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因此,墨子意识本身就就会有矛盾冲突一个点。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大家还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墨家对孔子的批判里,你认为哪些说得对,哪些说得不对如下:
墨家对孔子思想观点的批判。
墨家认为孔子强调天命和传统礼教,片面追求君王的德政与亲民,忽视了人民自由平等的权益,使社会无法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
墨家提出“兼爱”思想,主张推崇普遍的爱与利他精神,反对以家族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私利观念。墨子认为孔子的思想是落后保守、僵化陈旧的,无法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
墨家对孔子社会价值观的批判
墨子认为孔子的社会价值观是地位和等级的关系,按照血缘关系决定一个人的地位和责任。而墨子则主张公正、公平、平等的社会秩序。
墨家批判孔子过于重视与贵族、士大夫等特权阶层的关系,忽视了平民百姓的利益。墨子强调尊重人民的权益,提倡严明法律,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正。
墨家对孔子政治立场的批判
墨子对孔子的政治立场持有批判态度。墨子认为孔子过分崇拜君主制度,追求“君主中道”,忽视了人民的意愿和参与。墨子主张人民的民主权利,反对专制统治。他们主张“非攻”原则,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通过和平合作解决国家之间的纷争。墨子认为孔子的政治思想缺乏理性和实践性,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总结墨家对孔子的批判
墨家对孔子的思想观点、社会价值观和政治立场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相应的反对观点。墨家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孔子过于注重传统、等级和特权,忽视了人民的利益和权益,以及过度崇拜君主和忽视人民参与等方面。
墨家的兼爱思想、平等观念和非攻原则为后来的思想家和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墨家的批判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由孔子最早提出,泛指掌管教育和文化的职业,后来作为文化的通称。后人把孔子创立的,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学派称为“儒家”。综合儒家的教育思想,可概括为“以德为本,积极人世”。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曾入儒门,但他不满儒家烦琐扰人的“礼”和弦歌鼓舞的声乐,不赞同儒家的厚葬和久丧,反对儒家的命定说,从而另立新说,聚徒讲学。墨家学派不仅是学术上独树一帜的派别,而且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团体。儒墨两家在当时并称显学,两个学派的弟子甚多,遍布各地。但两派的阶级立场显然不同。孔丘旨在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墨翟则反映正在上升的“农与工肆之人”即小生产者的要求。彼此利益相反,所以两派形成对立面。由于儒墨两家立场不同,社会政治思想亦背道而驰。儒家主张“爱有差等”,墨家则主张“兼爱”;儒家信“命”,墨家则“非命”;儒家鄙视生产劳动,墨家则强调“不赖其力者不生”;儒家“盛用繁礼”,墨家则俭约节用;儒家严义利之辨,墨家则主张“义,利也”;儒家的格言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墨家则“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如此等等。因此,这两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各有特点。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儒家认为教育是一种统治手段,同时优于政治、法律,可以感化和征服人心,产生一种道德信念的力量,从而收到“德礼为治”的效果。“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同时提出了“人性论”,虽然性本善和性本恶在这一时期没有达成共识,但儒家都一致认为教育可以使人性向善的方向发展,这就为“仁政”、“德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墨家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墨翟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对社会,教育通过使天下人“知义”实现着社会的完善,即对人的教育是一种社会的兴利除弊;在人的发展上反对命定论,重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二、关于教育的目的儒家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使其具有忠君和勇敢的品质,体现在教育上“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说明学习是做官的途径,并特别强调了“优”方能为“仕”,也就是说只有学习优异、德才兼备的贤才才能做官,反映了儒家惟才是举的思想并提出“举贤才”的主张,使得平民有了参政的可能,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官本位的教育模式,教育为政治服务为国家培养政治人才、各种官吏的候选人,这样又把教育同政治结合在了一起。而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够“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在这三项品德中,德行一项居于首位,因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这与儒家的说法颇为类似。但墨家所强调的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则又与儒家有所区别。关于言谈,墨家认为在学派争鸣时代,立论能否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能否具有说服力,关系到一个学派势力的消长,因此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言善辩,能够奔走说教,转移社会的风气。兼士还必须“好学而博”,而且所学不仅是墨家的中心思想,并且包括技术的掌握。总的说来,墨家所要培养的贤士或兼士,必须具有“兼爱”的精神,长于辩论,明辨是非,又是道术渊博,有益于世的人才。三、关于教育的对象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教育播向平民的人,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限,开辟了“学在四夷”的先河。儒家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们的性情原本是相近的,只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使人产生了不同。否定了人的等级差别,首先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不仅提出了要求,并且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孔子的学生成份复杂,人数众多,来自社会各阶层,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之说。而墨家代表着“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说明“农与工肆之人”是墨家的主要对象;但墨家所倡导的以“兼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则说明墨家的教育对象又具有全社会性。四、关于教育内容先秦儒家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道德和文化知识两方面,其中以政治道德教育为重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行、忠、信”都属于道德范畴。“文”有一部分属于道德教育、一部分属于文化知识。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在整个儒家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文化知识的基本任务在于为道德教育服务。儒家主要传授的教材是《诗》、《书》、《礼》、《乐》四种。而墨家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墨家门徒多出身于“农与工肆”,在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中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增长了不少科学知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以及《大取》、《小取》等篇,大抵是墨家后学在百家争鸣中,进研讨辩论,不断总结提高的结晶,其中所涉及的认识论、名学、几何学、力学、光学等等,其造诣都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也丰富了墨家的教育内容。五、关于教学方法“学而知之”是儒家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从学开始,由学而思而行。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好学与实事求是也是儒家在进行教育时常用的教育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而墨家在教学上则表现出很大差异,关于知识的来源,墨家提出:“知:闻、说、亲。”这三种知识来源中, 以“亲知”及“闻知”中的“亲闻”为一切知识的根本,由于“亲知”往往只能知道一部分, “传闻”又多不可靠, 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关于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与检查认识的正确性问题,还提出了有名的三法,即“有本之者, 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墨家重视思维的发展,注意逻辑概念的启迪。墨翟长于说教,除称说诗书外,多取材于日常社会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经验,或直称其事,或引做比喻,具体生动,较能启发门弟子的思想,亦较易为其他人所接受。墨翟还特别重视“强说人”的积极教育态度,与儒家的“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恰成对比。六、关于道德教育在儒家的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首先是道德认识,要能分清善恶
墨家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 ,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三表即①“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以历史记载的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依据。②“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依据。③“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以政治实践的结果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依据。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命题,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它还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类”、“私”等3类概念,对判断、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但是根据考古发现 最后一代在晚清出现,抗夷而全部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ˇ百家争鸣ˇ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墨子》一书是墨子讲学时由弟子们记录后整理而成的。文字质朴无华,缺乏文学性,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使说理文章有了很大发展,对后代议论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创立者为著名思想家墨子(墨翟[音笛dí])。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儒家观点尖锐对立。天下皆白,唯我独黑,非攻墨门,兼爱平生。是其至理名言。
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想大大改变周的制度。 [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