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剂。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
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泆,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燋而终矣。
译文
针刺的原理,全都在“终始”之中,如果要准确了解终始的含义,就必须以五脏为纲纪,以确定阴经阳经的关系。阴经主五脏,阳经主六腑。阳经承接四肢中运行的脉气,阴经承接五脏中运行的脉气。所以,在采用泄法刺治时要迎而守之,采用补法刺治时要随而济之。掌握了迎随补泄的要领,就可以使脉气调和。而调和脉气的要点,在于了解阴阳规律,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如果要将这些道理传授给后世,传授时应歃血盟誓,也只有如此,才能发扬光大。如果不加重视,这些道理就会逐渐消亡,如果不按这些方法去做,就会造 成天祸。
谨慎地顺应天地间阴阳盛衰的道理,以掌握针刺终始的含义。所谓终始,就是以十二经脉为纲纪,诊察寸口和人迎两处,以了解人体阴阳的虚实盛衰,以及阴阳的平衡情况。这样也就大致掌握了阴阳盛衰的规律。所谓平人,就是平常无病的人。平人的脉口和人迎两处的脉像是和四时的阴阳变化相和的,脉气也上下相应,往来不息,六经的脉搏既无结涩和不足,也没有动疾有余的现象产生,内脏之本和肢体之末,在四时寒温变化时,就能相互协调,形肉和血气也能互为协调。这就是平常无病的人。
气短的人,脉口和人迎都会表现出虚弱无力的脉象,与两手的寸、尺两脉也不相称。这种情况,属于阴阳都不足的征象。治疗时,如果补阳,就会导致阴气衰竭,泄阴又会导致阳气脱泄。因此,只能用甘缓的药剂加以调补,如果还不能痊愈则可服用能快速起效的药物。像这样的病,切勿用艾灸治疗,如果因不能快速产生疗效,而用泄法,那么五脏的精气就会受到损害。
人迎脉比寸口大一倍的,病在足少阳胆经,大一倍而又同时出现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少阳三焦经。人迎脉比寸口大两倍的,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大两倍而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的,病在足阳明胃经,大三倍而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阳明大肠经。人迎脉比寸口大四倍的,并且脉象又大又快的,叫溢阳,溢阳是因为六阳盛极,而不能与阴气相交,所以称为外格。
寸口脉比人迎大一倍的,病在足厥阴肝经,大一倍而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厥阴心包络经。寸口脉比人迎大两倍,病在足少阴肾经,大两倍而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少阴心经。寸口脉比人迎大三倍,病在足太阴脾经,大三倍而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太阴肺经。寸中脉比人迎大四倍,并且脉象又大又快的,叫做溢阴。溢阴是因为六阴盛极,而不能与阳气相交,所以称为内关。内关是阴阳隔绝的死症。人迎与寸口脉都比平常的大四倍以上的,叫做关格。出现了关格的脉象,人也就接近死期了。
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的,就应泄足少阳胆经,而补足厥阴肝经。用二泄一补法,每日针刺一次,施针时,还必须切人迎与寸口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表现为躁动不安的,应取上部的穴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二倍,就应该泄足太阳膀胱经,补足少阴肾经。用二泄一补法,每两日针刺一次,施针时,还应切人迎与寸口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同时有躁动不安的情况的,应取用上部的穴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的,就应该泄足阳明胃经,补足太阴脾经,用二泄一补法,每日针刺二次,施针时,还应切人迎与寸口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表现为躁动不安的,就取上部的穴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
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的,应该泻足厥阴肝经,以补足少阳胆经,用二泄一补法,每日针刺一次,施针时,还应切寸口与人迎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有躁动不安的情况的,就应取上部的穴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二倍的,应该泄足少阴肾经,以补足太阳膀胱经。用二泄一补法,每两日针刺一次,施针时,还应切寸口与人迎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有躁动不安的情况的,应取上部的穴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的,应该泄足太阴脾经,以补足阳明胃经,用二泄一补法,每日针刺两次,施针时,还应切寸口与人迎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有躁动不安的情况的,应取上部的穴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每日针刺两次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太阳主胃,当谷气充盛时,人就气多血多,所以可以每日刺两次。
人迎和寸口脉的脉像都比平常大三倍以上的,叫做阴阳俱溢。这样的病,如果不加以疏理,血脉就会闭塞,气血也不能流通,流溢于肉里,就会损伤五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妄用了灸法,就会导致变易,而引发其他的疾病。
大凡针刺,都以达到阴阳调和为目的。补阴泄阳,就是补五脏不足的正气,泄六*邪气,这样人才能声音清朗,元气充盛,耳聪目明。如果泄阴补阳,就会导致气血不畅。
所谓针下得气而有了疗效,是说实证因为用了泄法,征候便由实转虚,这种虚症的脉象虽然与原来的大小相同,但已变得虚软不坚了;如果脉象仍然坚实,病人虽已感到轻快,但疾病也并未祛除。如果虚症用了补法,征候就会由虚转实,这种实症的脉象虽然与原来同样大小,却比先前坚实有力;如果经过针刺,脉像还像以前那样大,却虚软而不坚实,患者虽然觉得舒服,但疾病也未除去。所以应正确运用补泄的手法,以使补能充实正气,泄能祛除邪气,病痛虽不能随着出针而立即除去。但病势却必然会减轻。必须先了解十二经脉的机理,才能领悟终始章的深刻含义。阴经阳经各有固定的循行部位,与脏腑也有确定的配属关系,补虚泄实的原则也不能互为颠倒。针治也应按经取穴。
凡适于用针治的病,都应当用三刺法,使针下获得谷气流通的感觉。由于邪气侵入经脉后会与血气相温和,会扰乱阴阳之气原有的位置,使气血运行的逆顺方向倒置,脉象的沉浮异常,与四时不相应,邪气就会滞留体内而*溢流散。这些病变,都可用针刺治疗。初刺是刺皮肤,以使浅表的阳邪排出;二刺是刺肌肉,以使阴分的邪气排出;三刺是刺分肉,以使谷气流通而能得气,但得气后就可以出针了。所谓谷气至,是说在用了补法之后,会感觉到正气充实了,在用了泄法之后,会感觉到病邪被排出了。也因此知道谷气已到了。经过针刺,邪气被排出后,虽然阴阳血气还没有得以完全调和,但已察觉病痊愈。所以说准确地使用补法,正气就可得到充实;准确使用泄法,邪气就会衰退,病痛虽然不会随着出针而立即痊愈,但病势必定会减轻的。
阴经的邪气旺盛,阳经的正气虚弱,就应该先补充阳经的正气,再泄去阴经的邪气,以调和其有余和不足。阴经的正气虚弱了,阳经的邪气盛了,应该先补阴经的正气,再泄去阳经的邪气,从而调和它的有余和不足。
足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三脉,都搏动于足大拇指与食指之间,针刺时应当察视三经的实虚。如果虚症误用了泄法,叫重虚,虚而更虚,病情就免不了会加重。凡是刺治这类病症,可以先切其脉搏,脉的搏动坚实而急速的,就立即用泄法;脉的搏动虚弱而缓慢的,就用补法,如果用了相反的针法,那么病情就会加重。至于三经动脉,足阳明经在足跗之上,足厥阴经在足跗之内,足少阴经在足跗之下。
阴经有病的,应刺胸部的腧穴;阳经有病的,应刺背部的腧穴;肩膊部出现虚症的,应当取上肢经脉的腧穴。对于重舌(舌下所生的一肿物,形状像小舌——译注。)的患者,应当用铍针,刺舌下根柱部,以排出恶血。手指弯曲而不能伸直的,即筋病;手伸直而不能弯曲的,属骨病。而病在骨的就应当治骨,病在筋的就应当治筋。
用针刺的方法补泄时,必须注意:脉象坚实有力的,就用深刺的方法,出针后也不要很快按住针孔,以利其尽量泄去邪气;脉象虚弱乏力的,就用浅刺的方法,以养护所取的经脉,出针时,则应迅速按住针孔,以防止邪气的侵入。邪气来时,针下会感觉到坚紧而疾速。谷气来时,针下会感觉徐缓而柔和。脉气盛实的,应当用深刺的方法,向外泄去邪气;脉气虚弱的,就应当用浅刺的方法,使精气不至于外泄,而养其经脉,仅将邪气泄出。针刺各种疼痛的病症,大多用深刺的方法,因为痛症的脉像都坚实有力。
所以说:腰以上的病,可取手太阴、手阳明二经的穴位针治;腰以下的病,可取足太阴、足阳明二经的穴位刺治;病在上部的,可以取下部的穴位;病在下部的,可以取上部的穴位;病在头部的,可以取足部的穴位;病在足部的,可以取膕窝部的穴位;病在头部的,会觉得头很沉重;病在手上,臂很沉重;病在足部的,会觉得足很沉重。取穴刺治时,应先找出最先发病的部位,然后再行针刺。
春天的邪气伤人的毫毛,夏天的邪气伤人的皮肤,秋天的邪气伤人的肌肉,冬天的邪气伤人的筋骨。治疗与时令相关的病,针刺的深浅,应该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针刺肥胖的人,应采取秋冬所用的深刺法,针刺瘦弱的人,应采取春夏所用的浅刺法。
有疼痛症状的病人,多属阴症,疼痛而用按压的方法却不确定痛处的,也属于阴症,都应当用深刺的方法。病在上部的属阳症,病在下部的属阴症。身体发痒的人,说明病邪在皮肤,属阳症,应采用浅刺的方法。
病起于阴经的,应当先治疗阴经,然后再治阳经;病起于阳经的,应当先治疗阳经,然后再治疗阴经。
刺治热厥的病,进针后应当留针,以使热象转寒;刺治寒厥的病,进针后应当留针,以使寒象转热。刺治热厥的病,应当刺阴经二次,刺阳经一次;刺治寒厥的病,应当刺阳经二次,刺阴经一次。二阴的意思,是指在阴经针刺二次;一阳的意思,是指在阳经针刺一次。
久病的人,病邪的侵入必定已经很深,针刺这类疾病,必须深刺而且留针时间要长,每隔一日应当再针刺一次。还必须先确定邪气在左右的偏盛情况,刺之以使其调和,并去掉血络中的淤血。针刺的道理大体就如此了。
针刺前,必须诊察病人形体的强弱和元气盛衰的情况。如果形体肌肉并不显得消瘦,只是元气衰少而脉象躁动的,这种脉象躁动而厥的病,必须用缪刺法,使耗散的真气可以收敛,积聚的邪气可以散去。
针刺时,刺者应如深居幽静一样,静察病人的精神活动,又如同紧闭的门窗一样,心神贯注,听不到外界的声响,以使精神内守,专一地进行针刺。或用浅刺而留针的方法,或用轻微浮刺的方法,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直到针下得气为止。针刺之后,应使阳气内敛,阴气外散,持守正气而不让其泄出,谨守邪气而不让其侵入,这就是得气的含义。
针刺的禁忌:行房事不久的不可针刺,针刺后不久的不可行房事;正当醉酒的人不可针刺,已经针刺的不能紧接着就醉酒;正发怒的人不可以针刺,针刺后的人不能发怒;刚刚劳累的人不能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要过度劳累;饱食之后不可以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能食得过饱;饥饿的人不可以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要受饥饿;正渴的时候不可以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要受渴。异常惊恐的人,应待其情绪稳定之后,才可以针刺。乘车前来的人应该让他躺在床上休息大约一顿饭的时间再给他针刺。步行前来的病人,应叫他坐下休息大约走十里路所需的时间,才可以针刺。以上这十二种情况,大多会脉象紊乱,正气耗散,营卫失调,经脉之气不能依次运行,如果此时草率地针刺,就会使阳经的病侵入内脏,阴经的病传致阳经,使邪气重新得以滋生。庸医不体察这些禁忌而用针刺,可以说是在摧残病人的身体,使其全身酸痛无力,脑髓消耗,津液不能布输,丧失了化生五味的精微,而造成真气消亡,这就是所说的失气。
手足太阳二经脉气将绝时,病人的眼睛上视而不能转动,角弓反张,手足抽搐,面色苍白,皮包败绝,汗水暴下,绝汗一出,人也就快死亡了。
手足少阳二经脉气将绝时,病人会出现耳聋,周身关节松弛无力,目系脉气竭绝而眼珠不能转动,目系已经竭绝,过一日半的时间就会死亡了,临死时会面色青白。
手足阳明二经脉气将绝时,病人会出现口眼抽动、斜,易惊恐,胡言乱语,面色黄,三脉躁动,脉气不行,这时人也就要死亡了。
手足少阴二经脉气将绝时,病人会出现面色发黑,牙齿变长且多污垢,腹部胀满,气机阻塞,上下不通等症,这时就接近死亡了。
手足厥阴二经脉气将绝之时,病人会出现胸中发热,咽喉干燥,小便频数,心烦,甚至舌卷,阴囊上缩等症,并很快会死亡。
手足太阴二经脉气将绝时,病人会出现腹部胀闷,呼吸不利,嗳气,喜呕吐,呕吐时气机上逆,气机上逆面色就会发赤,如果气不上逆就会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就会面色发黑,皮毛焦枯等症状,人也因此而死亡。
灵枢.终始》篇云:“凡刺之法,必察其形体”。人的体质有强弱、肥瘦之别,临证针刺治疗其深浅应有所区分,如《灵枢.终始》篇曰:“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又《灵枢.逆顺肥瘦》中亦云:“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说明形体削瘦者,一般皮薄肉瘦,刺之宜浅且应快速出针;形体肥胖者,其针刺宜深。此外,针刺深浅也与个体的生理状态有关,如《灵枢.根结》篇曰:“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强调因环境不同所造成的体质差异,于针刺治疗时也应有所变化。且《内经》在论述针刺深浅因人而异之同时,还提出了因应体质而决定留针时间的差别来配合,从而提高其治疗效果。
2针刺深浅因年龄而异
针刺深浅与患者的年龄有一定关系。《灵枢.逆顺肥瘦》篇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由此可知,壮年之人其气血一般皆充盈而盛,皮肤坚实,患病多以实证为主,针刺时可采用深刺且留针长时的方法。婴儿因其形气未充,肌肉脆嫩,血少气弱,应选用较细的毫针浅刺而快出针。至于老年人形气已衰,针刺时其针数要少,浅刺疾出,刺激量不宜过大。亦如《类经图翼》所云:“必因其形而取之,方得其当”。
3针刺深浅因病情而异
《灵枢.终始》篇曰:“病在上者,阳也…浅刺之。病在下者,阴也…深刺之。”与“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痒者阳也,浅刺之。” 说明针刺深浅亦须视证型之阴阳而有所变异,疼痛性疾病,多属阴寒,治疗阴寒所致的病痛,应深刺之。对于风邪外感、营卫失和所致肌肤搔痒之类的阳病,其病性多属热,治疗时应轻浅用针。《灵枢.四时气》篇记述:“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重证邪盛,治疗以祛邪为主,针刺宜深宜泻,而轻证则宜浅刺,刺激量不必太大。《灵枢.卫气失常》篇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文中以皮肉、气血、筋骨病为例,说明针刺治疗应按病情变化而随之不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云:“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这对临床运用针刺治疗急症有其指导意义。
4针刺深浅因病程而异
《灵枢.终始》篇云:“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外邪侵袭,迁延日久,入里痼着,故针刺祛病时宜深刺且留针;新病者,其病程短,邪气表浅,尚未入里,针刺时浅刺疾出即可祛邪外出。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针刺深浅亦须随病程的增长而适当调整。
5针刺深浅因病位而异
《素问.刺要论》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对于不同病位的病变,针刺时须有所分别,如 《灵枢.官针》曰:“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说明针刺深度应以针至病所而止,过之或不及均会对疾病的转归产生不良的影响。且于治疗上依照病位而定其针刺深浅,如《素问.调经论》所云:“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采用与病位相应的针刺深度和刺激量,从而达到祛邪治病的目的。《灵枢.官针》篇中所记述的浅刺皮肤之扬刺、半刺;刺肌肉之合谷刺;刺筋之关刺、恢刺;刺骨之输刺、短刺…等,都是参照病位变化所采用深浅不同的针法。例如:“其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则缪刺之…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必经刺之”。
6针刺深浅因虚实而异
《灵枢.终始》篇云:“补须一方实,深刺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一般而言,邪气盛则实,实证用深刺法,刺激脏腑经络内在正气,提高机体御邪能力将邪气驱出;虚证用浅刺法,振奋在表之卫气,加强其固表能力,勿使正气外泄,因而增加体内正气,养其脉而达到补需的目的。如《针灸大成》中即论述为:“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泻则从荣置气,宜重深而刺”,明确指出虚证用刺浅,实证则刺深的临证治疗依据,实证邪气有余,脉实气实,宜深刺,以泻其邪气;虚证精气内夺,脉虚气虚,宜浅刺,可少使精气损耗。针刺深浅亦为针法补泻手法之一类考虑,如张介宾所言:“一者因其方实,故当深取之,勿按其痏,欲以出其邪气,此泻法也;一者因其方虚,故当浅刺之,以养其血脉,疾按其穴,以拒其邪气,此补法也”。
7针刺深浅因部位而异
人体的头项、躯干、四肢等部位,其皮肉厚薄各有不一,经络脏腑之位置也各在不同,临证选穴运针治疗时其针刺深浅应随之变化。诚如《素问.刺禁论》篇云:“脏有要害,不可不察”,四肢内侧及腹部因其肌肉丰厚,可予深刺;头面部与四肢外侧、胸、背等部位,因其皮薄肉浅且多筋多骨,宜浅刺,如针刺不当,即可造成种种危害,如:“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漏为聋”又如“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等,均强调针刺深浅部位的重要。正如《素问.刺齐论》篇中所论:“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在在指出针刺必须结合施述部位来考虑,不宜过深或过浅。
瘦人是如何锻炼出肌肉的呢
瘦人是如何锻炼出肌肉的呢,有不少的人认为瘦人是很难锻炼出肌肉来的,因为肌肉大部分是由原先身上的肥肉通过锻炼才产生的。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那么瘦人是如何锻炼出肌肉的呢?
瘦人是如何锻炼出肌肉的呢1一、合理安排运动量
实践表明,消瘦者要以中等运动量(每分钟心率在130~160次间)的有氧锻炼为好,器械重量应该以中等负荷(最大肌力的50~80%)为好。在时间安排上,不妨每星期练3次(隔天1次),每次进行1到1个半小时。
每次练习8到10个动作,每个动作进行3到4组。做法:快收缩、稍停顿、慢伸展。连续进行一组动作时间大概是60秒,组间间歇20~60秒,每种动作间歇是1~2分钟。通常情况下,每组应可以连续完成8到15次。
二、基础要打好
在初级阶段(2~3个月),消瘦者最好可以进健美培训班进行学习锻炼,以便可以正确、系统地将动作技术掌握,全面将身体素质提高。尤其要注意肌肉力量与耐力锻炼,逐步将提高机体适应能力提高,为以后锻炼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合理膳食
瘦者的膳食调配务必要合理、多样,别偏食。平时除了吃动物性蛋白质丰富的蛋、肉、禽类等,还要适当吃点豆制品还有百合、赤豆、蔬菜、瓜果等。只要饮食全面营养,对于消化吸收有帮助。
对于很多男性而言,谁都不愿意自己拥有一副弱不禁风的身子,健美的肌肉可以让自己更增添一些男人味。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的例子证明瘦人也是可以锻炼出肌肉来的,所以瘦子变成肌肉男已不再是梦!
瘦人是如何锻炼出肌肉的呢2有的人想要锻炼出肌肉,但是锻炼了很久,肌肉都没有凸显出来。这主要是因为锻炼的方法不科学。在我们锻炼肌肉的时候,不要什么时候想起来锻炼就开始锻炼,这样非常浪费时间浪费体力。
锻炼肌肉应该每天坚持,比如说一天当中抽出60到90分钟左右来集中锻炼身体的某一部分肌肉,这样才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锻炼肌肉的时候强调长位移,不管是划船、卧推、推举、弯举,都要首先把哑铃放得尽量低,以充分拉伸肌肉,再举得尽量高。
这一条与“持续紧张”有时会矛盾,解决方法是快速地通过“锁定”状态。不过,我并不否认大重量的半程运动的作用。
锻炼肌肉的时候还强调慢速度,慢慢地举起,在慢慢地放下,对肌肉的刺激更深。特别是,在放下哑铃时,要控制好速度,做退让性练习,能够充分刺激肌肉。
很多人忽视了退让性练习,把哑铃举起来就算完成了任务,很快地放下,浪费了增大肌肉的大好时机。
锻炼肌肉的时候最好做到高密度,“密度”指的是两组之间的休息时间,只休息1分钟或更少时间称为高密度。
要使肌肉块迅速增大,就要少休息,频繁地刺激肌肉。“多组数”也是建立在“高密度”的基础上的。锻炼时,要象打仗一样,全神贯注地投入训练,不去想别的事。
我们的肌肉都是受到神经支配的,所以在锻炼肌肉的时候注意力一定要集中,这样才能够调动身体肌肉更加专注于训练。
在锻炼的过程当中,人的的意念与动作一定要相互一致,不要在锻炼的时候还想到其他工作。专心致志的锻炼,才有利于肌肉受到更良好的刺激。
瘦人是如何锻炼出肌肉的呢3锻炼出好的肌肉是必须要做好完全的准备,在完全的具备下才能够得好的锻炼效果,肌肉是展示男人的一种强悍,还有男人的魅力,对于男人来说,如果有了肌肉,那么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但是想要练出好的肌肉来还是需要很多努力的,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么如何来锻炼出肌肉呢?
超级组法:三对抗肌(胸背肌、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股四头肌与股二头肌)交替练习,组间不休息。这样每个部位都能在练另一部位时恢复过来、而消耗的热量却远大于传统的间歇训练法,迫使肌体动用脂肪供能。
巨型组法:选三、四个完全不同的练习串成一个巨型组,如肱二头肌、小腿、背和胸各练1组,中间不休息。然后立即重复做几个循环。这样每个部位都有足够的时间恢复,消耗的能量比对抗组合练习更大,更能雕刻出肌肉线条。
持续紧张法:要求在动作中肌肉保持持续紧张。推起要做顶峰收缩,蹲起时不站直,让肌肉始终对抗重量,而不是由骨骼来支撑重量。任何动作还原时一定要控制重量下放,不给肌肉一点“喘息”机会。
中、小负重的“拉条”训练在一个部位的后半部分训练安排“拉条”练习,用规范动作做12—15次,重量为极限负重的60%—70%。由于动作标准高,故在刻画线条的同时对肌肉形状的美化也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想要将肌肉更合理,更好的锻炼出来的话,上面我们介绍的这些方法都是可以帮助我们锻炼出好看的肌肉来,
在锻炼肌肉的时候必须要合理的改善饮食,锻炼肌肉的时候能量消耗大,在这个时候必须要多吃点补充能量的食物对肌肉的锻炼效果也是最好的。
瘦人是如何锻炼出肌肉的呢4尤其是很多男性朋友想要拥有健壮有力的身体肌肉,优美的肌肉线条看起来非常有男性阳刚气质,也非常受到女性的欢迎。
那么我们的肌肉线条到底该如何锻炼出来呢。其实方法多种多样,由于我们的身体肌肉整体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肌肉群,所以针对不同部位的肌肉,锻炼的方法也是有所差别的。
多练大肌群:多练胸、背、腰臀、腿部的大肌群,不仅能使身体强壮,还能够促进其他部位肌肉的生长。有的人为了把胳膊练粗,只练胳膊而不练其他部位,反而会使二头肌的生长十分缓慢。
建议你安排一些使用大重量的大型复合动作练习,如大重量的深蹲练习,它们能促进所有其他部位肌肉的生长。
这一点极其重要,可悲的是至少有90%的人都没有足够重视,以致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因此,在训练计划里要多安排硬拉、深蹲、卧推、推举、引体向上这5个经典复合动作。
训练后进食蛋白质:在训练后的30~90分钟里,蛋白质的需求达高峰期,此时补充蛋白质效果最佳。但不要训练完马上吃东西,至少要隔20分钟。
宁轻勿假:这是一个不是秘诀的秘诀。许多初学健美的人特别重视练习重量和动作次数,不太注意动作是否变形。
健美训练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负重的重量和动作次数,而且还要看所练肌肉是否直接受力和受刺激的程度。如果动作变形或不到位,要练的肌肉没有或只是部分受力,训练效果就不大,甚至出偏差。
总结上面所描述的只有锻炼方法,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点是,选择适合的肌肉锻炼方法,并且持之以恒的锻炼。
第二点是,锻炼的过程应当循序渐进,保证每天的锻炼强度以及锻炼的时间,如果上述肌肉锻炼方法都坚持进行下去,那么最快一个月,身体肌肉线条就会凸显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