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驱赶马蜂?马蜂最讨厌什么?

如何驱赶马蜂?马蜂最讨厌什么?,第1张

马蜂讨厌烟火与水,驱赶马蜂方法如下:

1、药物熏杀:

春季是马蜂开始建巢活动的重要时期,要重视抓住这时只有少量越冬蜂、“葫芦包”还较小的有利时机,在城镇周围、道路两端、游憩林区、登山路径等区域进行普查,及时发现建巢活动,要在小巢期或摘除小巢销毁或用布条、毛巾沾上农药挂在小巢上熏杀;

2、适时摘巢:

先用杀虫剂喷射蜂巢出口和巢外蜂群,随后用编织袋套住蜂巢快速扎紧袋口,然后摘除蜂巢,蜂巢连袋投入水中或浇上汽油用火烧掉。摘巢时间应在晚上或雨天进行;

3、用高压水枪除蜂、或者火攻:

建在高处人员难以达到的蜂巢,用高压水枪瞄准蜂巢喷射,将蜂巢打碎。也可在长竹竿一端扎上浸过燃油的废旧棉花,点燃后伸到蜂巢边烧毁蜂巢。事先需疏散周围群众,注意防火;

4、焚毁蜂群:

深秋季节,当气温降低至15度时马蜂就开始离巢,迁居至石洞、草堆等比较温暖处去避寒,常数百只聚拢抱成一团,抵御寒冷。发现蜂群可用火焚烧;

5、引诱捕杀:

马蜂有造巢取水的特点,于蜂取水的地方,可人工挖掘水坑或放置盛水器皿,加入农药,马蜂吸水时即会中毒死亡。同时要注意人畜饮水安全;

6、尸体捕杀:

马蜂不但喜食蜜蜂,也咬食同类的尸体,利用这一习性,在它扑食尸体时,用木拍消灭。拍打时一定要对准,否则马蜂一拍不中就会反冲蛰人;

7、携药毒杀:

马蜂笨拙,可用小纱网拍轻轻按住,然后用镊子将它夹住,将毒性较强的农药糖液涂在胡蜂的胸部和腹部,再把它们放走。这些胡蜂回巢后,其它胡蜂就会来舔食其身上的有毒糖液,致使全巢中毒。

扩展资料:

马蜂的天敌:

1、蜘蛛:

蜘蛛会找到有马蜂居住的洞,这时每窝马蜂多数还只有蜂王,待蜂王出工后就偷吃蜂蛋或者蜂蛹,等蜂蛹变成工蜂后又开始吃工蜂,但会将工蜂始终控制在10只内;

2、蝙蝠:

蝙蝠找到马蜂窝后会吃掉出工、收工或者窝壳上的工蜂,一直将窝外面工蜂吃完为止,然后拍打蜂巢让里面的蜂出来再一一吃掉,最终将整巢的马蜂全部吃完;

3、蚂蚁:

蚂蚁的食性非常复杂,简单的分有肉食、杂食偏肉食、杂食偏素食、素食几种,遇到马蜂窝后就会成群结队的进攻且悍不畏死,通常以数量取胜;

4、老鼠:

老鼠无论在室内还是野外都可以看到,食性很杂,为害抱团越冬的马蜂,往往把整群蜂吃光;

5、鸟类:

鸟类的食性因季节变化、食物多寡、栖息地特点及其他条件而异,有的鸟会吃马蜂,当鸟看到蜂王或工蜂时飞过去一嘴就吃掉了,老鹰更是凶猛,直接在蜂巢上吃蜂。

-马蜂

通过认巢识别。能够最先认得蜂窝的那一只便是蜂王。

蜂王对认巢环境地貌特征,蜂场的标记物与识别物,都是提高新蜂王认巢识别的重要因素。

由于蜜蜂眼睛的特殊性,只能使用**、青色、蓝色、紫色来标记蜂箱。

同时也可以通过蜂箱的摆放和增加特殊的识别物,来帮助新蜂王试飞时更容易识别自己的蜂巢,从而减少新蜂王外出交配时出现谜巢问题。

扩展资料

发现蜜蜂迷失问题

专家到沙漠放蜂采集沙棘蜜,处在相同方向但是位置不相同的放蜂地点,经常发生个别蜂群外勤蜂丢失,甚至全部蜂群出现外群蜂丢失现象。经过研究,专家们发现,工蜂的记忆力只有4天的时间,在4天内没有复飞原来识别的路线,就会出现迷失的问题。

蜜蜂定向问题

通过对采集蜂的研究,专家又发现同一个地方的蜜源植物上,有不同方向飞来采集的蜜蜂,他们都能够顺利的飞回自己的蜂巢,说明蜜蜂具有定向能力。通过研究发现,蜜蜂的定向能力与蜂体存在轻微磁感应能力有关,但是这种能力只起到定向作用。

马蜂和黄蜂的区别是种类不同、吸食不同。

1、马蜂没有蜜囊,它的口器是咀嚼式的,只能咀嚼植物或动物组织,不能像小蜜蜂那般吸取花蜜。黄蜂的口器也是咀嚼式的,会吸食花蜜。

2、黄蜂的巢不同于马蜂的巢,可以帮助区分它们。马蜂的巢中有一个由果肉制成的圆形梳子,由纤维和黄蜂的唾液制成。黄蜂更加倾向于在隐蔽的地方筑巢。

3、马蜂属于完全变异的动物,一生要经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每个阶段的身体外观都是不同的。

分工特点:

蜂王:

蜂王的社会分工就是专职产卵,肩负着繁衍后代的社会重任。它的身体发展得很健壮,大腹便便,体重是工蜂的两倍,在产卵期间,蜂王每天都要让工蜂饲喂蜂王浆,以促进快速代谢保持旺盛的产卵能力。据专家统计,中华蜜蜂的蜂王1天可产700到800粒卵,不过最多的要比这高出1倍,那是意大利蜜蜂的蜂王,可达1500到2000粒,从重量上来看,每天所产均卵差不多是自身体重的两倍。

雄蜂:

社会分工是与蜂王交配。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蜂群内的雄性“公民”,每到交配季节,性成熟的雄蜂便会自动地聚集在某地空中飞舞,目的是招引蜂王。一旦蜂王出现,所有的雄蜂便追逐而去,经过一番争夺,最终获得交配权的就仅有一只,谁的个头最大、体格最健壮,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与蜂王进行交配。交配结束后,雄蜂便因生殖器官被全部拉了下来而立刻死亡。从这一点上说,雄蜂要履行社会分工的责任,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工蜂:

社会分工最多,任务最重。可以说,除了蜂王与雄蜂各自的任务外,蜂群内的其他所有工作都由工蜂承担。工蜂是雌性器官发育不全者,但它的许多结构特化得更适应工作的需要,比如其前肠中的嗦囊特化为蜜囊,以便贮存花蜜。

工蜂要酿造1千克蜂蜜,需要采集10千克花蜜。来来回回总共要飞行32万千米,这个路程大约相当于绕地球8圈。工蜂一出生就开始工作,分工是按照日龄的增长而改变的。通常情况下,工蜂1~3日龄时,负责保温孵卵,清理产卵房;3~6日龄时转为饲喂大幼虫,调剂花粉与蜂蜜;6~12日龄时改为分泌蜂王浆,饲喂小幼虫和蜂王;12~18日龄时又更换为泌蜡造脾,清理蜂箱;18日龄之后,其任务就是采集花蜜、水分、花粉、蜂胶及巢门防卫。

  黄蜂(膜翅目动物)

  黄蜂又称为“胡蜂”、“蚂蜂”或“马蜂”,是一种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飞翔迅速的昆虫。例如木胡蜂(Woodwasp)、雪松木胡蜂(Cedarwoodwasp)及寄生树黄蜂。属膜翅目之胡蜂科,雌蜂身上有一根有力的长螫针,在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会群起攻击,可以致人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黄蜂通常用浸软的似纸浆般的木浆造巢,食取动物性或植物性食物。也有以黄蜂命名的台风和篮球队。

  一、主要饲养设备

  (1)蜂笼

  木制或用铁纱网制成,体积约为003~004立方米,使其有充分活动的余地。

  (2)蜂棚

  大小视采收蜂巢的多少而定,可利用大型玻璃温室、大型厂房或建立专用育蜂棚。蜂棚用铁、木作支架,铁窗纱作围网,一般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高2m,棚内种植玉米、大豆、棉花等易接入昆虫生存的作物,棚的一面留有纱门。棚内要悬挂盛有蜜水、水果、瓜皮等饲料的小盘,使蜂能在放入后取食并自由活动。

  (3)蜂箱

  用木材做成,边长15~20cm,上下用薄木板做成盖和底。盖上装有挂钩,四周挂有纱窗,一侧留有活门。

  二、饲料水果

  如熟透的苹果、桃等;水分较多的青菜;糖蜜;瓜皮等。

  三、饲养管理饲养胡蜂的关键问题

  冬季保护雌种蜂安全度过冬季,春季引导早筑巢、多筑巢。

  (1)采集。每年9月底10月初,胡蜂开始脱离旧巢,迁移到适宜的场所群集越冬,此时收集群蜂最为适宜。夜间用捕虫网在群蜂的越冬处收集,养殖在蜂笼中。每个蜂笼放入300~500头,并用黑布遮光,放在干燥通风、不受干扰的空室内,减少活动量,促使其提前进入冬眠状态。为避免蜂群脱巢后不易寻找,也可于9月中旬在原巢上采收,放入笼或箱中,利用群蜂向上习性,在笼底投放熟透的苹果、桃和水分较多的青菜。中午气温高时,在阳光下晒3~4h,使其活动并取食,推迟休眠期,不但补充了营养,仍能使其安全越冬。胡蜂为半冬眠昆虫,气温降至5℃开始抱团,气温越低,抱团越紧;气温稍高,则抱团松散;温度高于7℃时,便开始散团,越冬后成活率的高低主要与抱团好坏有关,所以,在越冬期间,要经常检查,箱笼10~15日进行1次抱团情况检查。如果发现散团,应及时降温,加厚遮光外套。

  (2)饲养管理。第2年3月上旬气温回升到10℃以上,越冬蜂开始散团,在笼壁活动。此时,应立即投入苹果、糖蜜、糖拌馍等饲料进行人工饲养,喂养至4月中旬,笼内蜂振翅活动一段时间,才可放蜂出笼,回归大自然筑巢。人工辅助筑巢是在自然条件下建筑蜂棚。春季气温恒定在13℃时,越冬胡蜂开始散团活动,可在夜间移入大棚中,轻开笼门或箱盖,来日胡蜂即在棚内飞翔。气温恒定在17℃以上时,蜂开始进入筑巢产卵阶段,应随时观察,见有蜂在棚顶及四周纱网上时飞时停,应及时将蜂笼挂在棚内各处,将笼开启一半而拴牢。于育蜂棚中仅有人工设置的蜂笼是遮光避雨、挡风的适宜筑巢地点,蜂很自然地飞入笼中。只要经过短暂的适应,用足及口器在笼顶清理巢基,这时饲料盘中应添加糖蜜成分,以利于蜂建造牢固的巢柄。然后建立第1个巢室。巢室是胡蜂将口器啃嚼后的朽木及纸张等糊状纤维物质衔入笼中,粘连在巢柄上,再稍修砌而成的,因此,要在蜂棚内放上腐朽木材,棚壁纱网上挂些废纸条,备蜂取用。第1个巢室建好后,后蜂便在巢室近底部侧壁产下1粒带短柄的蜂卵。蜂卵孵化前,后蜂会很快在位于巢柄下第1巢室侧面接圆周状巢室,边建边产卵,直至卵粒依次孵化。后蜂不断产卵,同时担负外出觅食和饲育幼蜂的任务。巢体不断扩大,幼蜂随之增加,此时要特别注意饲料的供应。经过5个月的饲养管理,蜂笼中蜂巢直径可达10cm以上,有百余只成蜂。天气渐冷,雌蜂产卵停止。雌蜂内的蛹将要羽化完时,宜关闭笼门,防成蜂离巢。收回蜂笼,利用夜间蜂群安静时,将蜂笼倒放,待蜂群爬向上方离开蜂巢时,摘取蜂房,取出尚未羽化的残蛹,挂在通风、干燥、无鼠、无虫处晾干,备作药用。蜂群旺盛时,还可提取蜂毒,药用价值更高。

  四、病虫害防治技术危害

  胡蜂的天敌种类很多,包括昆虫、蜘蛛、鸟类及老鼠等,还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病害。危害蜂巢最严重的是鳞翅目瞑蛾科的黄尾巢螟,其成虫夜间在蜂巢上产卵,4~5d后孵化出幼虫。幼虫穿行于蜂巢内蜂室中,咬食胡蜂幼虫,造成蜂巢解体,且巢螟喜夜间活动,而胡蜂白天活动,晚上伏于巢上不动,任巢螟将其卵产于蜂巢上而无动于衷。一旦巢螟入侵蜂巢,可使大量胡蜂死亡。对巢螟的预防,一是让胡蜂将巢建在离地面较远的位置,因为自然界的胡蜂,一般距地面近的蜂巢受巢螟危害严重,距地面远的较轻;二是人工饲养箱中的胡蜂,在巢螟产卵的2~3d内,每晚将蜂箱门关上,可避免巢螟在蜂箱内产卵。幼虫在高温多雨季节易得腐臭病,感染后会很快发病死亡。可以将蜂箱疏散,在蜂巢上用喷雾器喷洒抗生素进行预防。此外,危害胡蜂的动物还有乌鸦、喜鹊、蚂蚁、蜘蛛、壁虎等。在冬季越冬时,老鼠也会咬食成群越冬的胡蜂,这些都需要加强防范。

  五、产品的粗加工和应用

  在幼虫期和化蛹期,将自然界或人工饲养的胡蜂蜂房采摘下来后,将蜂房蒸一下,取出幼虫和蛹,再晒干,不要压碎,放置于干燥处。然后将其切碎生用,每kg用甘草1kg,取汁和蜂房拌匀,炒至微黄入药。蜂房形态大小不一,背面有附着在物体上的柄,正面有许多六角形空洞,质轻韧似纸,有臭气。以大个、整齐、灰白色,轻软有弹性、没有死蜂和卵的为佳。将加工好的蜂房和其他中药共用,可制牙龈出血、急性乳腺炎、乳汁不下、乳房胀痛、皮肤疮癣、头癣、痛疮肿毒等疾病。收集的幼虫、蛹,采用炸、炒、煎、煮等方法,可加工成各种风味的食品。也可制作蜂幼虫和蜂蛹罐头,或用于提取蛋白质及氨基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445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