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术思想是以多面性著称的,即鲁迅所谓的“道大,无所不包”。孔子阐扬、发挥仁、礼、孝、悌、忠、恕、德、中庸等政治思想理论,给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以深刻的影响。有关其思想的评论与概述已有很多,且孔子的的整个思想体系过于宏大,因此,本文只想就孔子思想核心之一“仁”中的忠恕之道做简单的论述。
一、“恕道”于“仁”
众所周知,孔子思想的思想核心为“仁”和“礼”,所谓“仁”即“仁者爱人”,再论雨中有众多言论是与“仁”有关的。孔子的看法是:搞好了人与人的关系,就可以安定阶级秩序,巩固统治者的安全,因此“仁”是很重要的一点。
《论语》中有关仁的问答不少,其中与恕道有关的一条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雍也》)
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说我愿意别人怎样对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立人”是一个立起来的人,是一个掌握了原则而能够争取主动的人,但绝不是自私的人,“达人”是自己成人还要别人成人,“人”在孔子的思想中应该是无私的、博爱的、积极奋斗的。
同时“人”的另一个意义是与“己”相对的“他人”。这样,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在实行起来便呈现出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仁有本省的消极意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孔子所谓的“恕”;另一方面,是“仁”的积极意义,即之前所提到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孔子所谓的“恕”。将两者合而为一,即为本文所要谈论的“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作为仁的重要内容,必有其意义。我们所了解的孔子是出身于没落贵族阶级,孔子的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他想“克己复礼”他要维护阶级统治,那所有的思想也都要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要“克己”。这很清楚的说明,他是想用精神的办法,去修补那个由社会发展而破碎着的物质锁链,使之免于彻底崩解;他要在缺牙脱轴、运转不灵的政治关系齿轮上,图上精神的润滑剂,力图使之和谐。所以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通过“恕道”将其阶级性表现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恕道”中大胆创新的方面。本身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就是要一方面维持旧制度的框架,另一方面要加进去新的内容。而这里所谈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是当时相当进步的观念,孔子提出的这一观点就是要求奴隶主阶级于奴隶阶级在“人”格上的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身份变化的事实。
二、“忠恕”对于“仁”的意义
“仁”和“恕”是有内在联系的,孔子对子贡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卫灵公》)他对仲弓问“仁”,也是是同样答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显然“恕”是为“仁”服务的。从此以后,有的说:“恕则仁也”,有的说:“仁即恕也”,还有的说:“求仁必自恕始”。我们如更正确的说:“仁”“恕”相通,却也不是“仁”“恕”相等,“仁”能包括了“恕”,但“恕”却不能包括了“仁”。而且“恕”与“仁”的关系,“恕”只是近“仁”而已,只是“仁”的实行办法。
同时“恕”在孔子的儒家道德体系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它将仁和礼层层推广,推己及人,似的内外上下一一贯通起来。正如曾子所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推广的过程中,一切都是围绕着阶级统治而进行的。特别是孔子尤其强调阶级及等级、血统、性别等等的界限,是在阶级及等级、血统、性别等等前提下去看事物、谈问题的。因此他讲“忠恕”的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和现在资产阶级将自、平等、博爱差不多,都是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对被统治被剥削阶级作出自欺欺人的片面说教。
孔子认为“仁”的基础是人的欲望和情感,一个仁人首先必须老实诚恳有真实情感。他重视有情感欲望的具体的人,并企图以具体的人的情感欲望为基础,建立起“仁”的德,但在阶级社会中,具体的人是有阶级性的。孔子所说的人的欲望情感其实就是统治阶级的人的欲望情感。只有以这种欲望情感为基础,才能成为仁人,所以照他的意见,仁人之所以为仁人,并不在于他没有欲,而在于他能“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曾看过冯友兰先生的文章,上面写道:“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二我们从孔子有关“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忠是仁的积极体现,恕是仁的消极表现,所以说仁是忠恕的合体。忠恕皆统于仁,仁不小于忠恕,也不能大于忠恕。忠恕去一,则仁体有缺;忠恕兼备,则仁量乃尽。忠与恕合而为一,成为“仁”的实行方式,此乃“忠恕之道”对“仁”的最大意义。
三、忠恕之道对我们的启示
孔子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大动荡与大变革是那时的时代写照,社会上充满着的矛盾表现在孔子的思想上也是充满着矛盾的,正如其忠恕之道,忠与恕的消极与积极表现。
儒家思想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的中华民族,而孔子的言论更是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作为现代人,作为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新人类,我们当然不能讲孔子的阶级局限性一并继承,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993年,世界宗教大会在美国芝加哥召开,大会发表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宣言认为:若人类没有一种伦理方面的基本共识,人类早晚会走向混乱或面对专制的威胁,若没有全球伦理,就不可能有美好的全球秩序。大会通过了两条伦理金律,其中一条是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另一条,是人道原则,把人当作人,不是当作物,即使是敌人也要承认他是人。杜维明先生认为,后一条可翻译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条所谓的金律,合而言之,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由此可见,忠恕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大的意义,它影响着我们为人处世于待人接物,特别是在这个出于全球化过程的社会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共同利益召唤儒家伦理,我们只有让改造与创新了的儒家伦理参与到整个世界的文化交流中,才能更好的发挥儒学的作用,发展儒家文化。
仁的含义就是爱人,这是一种人类之爱、普遍的同情心,虽然这种爱是有差别的,虽然它要求先爱自己的父母、亲人,然后才能爱其他人、天下人,但儒家的仁爱是从现实出发的一种更为博大的爱心,不仅要爱人类,而且要爱万物,因为人与万物是一体相通的。这种爱心要通过忠恕之道来实现。忠是要我们去关心人、帮助人、成就人,认真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恕是要我们宽容人、体谅人、尊重人,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爱是相互的,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爱,你就应该去爱别人;如果你不想别人损害你,你就不要去损害别人。损人利己到头来只能是害人害己,对人、对己、对社会都会有害无益。
忠恕之道是要人在实现自己时,不仅不要妨碍他人实现自己,而且要帮助他人实现自己。人人都这样做,就不仅人人都能实现自己,而且人与人之间不会相互损害,社会就能和谐发展
东京宣言医学伦理学代表的意义是实行人道主义而行医,一视同仁地保护和恢复人体和精神的健康。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医学伦理学强调医疗行为的目的是为病人服务,医生最高的职责是为病人解除病痛,恢复健康。
伦理侧重客观性,而道德侧重主观性。伦理与道德的共性在于两者都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原则、规则,也正因此,伦理道德常被联系在一起。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伦理道德探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伦理道德探析论文篇一
《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
摘 要:科学技术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造成了一些较为深远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说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伦理道德背道而驰,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借助于伦理道德的正确引导,才能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要全面深刻地把握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复杂关系,使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共同促进、协调发展。
关键词:科学;伦理;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7-0028-02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朝阳正冉冉升起,人们对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注可谓前所未有。互联网、克隆羊、人类基因图谱等,都提出了科技与伦理相互关系的一些尖锐的新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
1 目前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冲突表现
(1)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冲突具有深层次的影响。
例如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诞生将使人类能够操纵基因,打破种属的界限,人类可以改变物种的基因构成和机能,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克隆人将干预人类自然发展,改变人类亲缘关系,打破人类生育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这些冲突比曾经生命技术带来的冲突更加严重和深刻。
(2)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道德冲突涉及领域更加广泛。
例如,安乐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利用网络的虚拟、无序、开放等特征导致的网络犯罪,网络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发的伦理问题等等。
(3)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锐。
例如,高科技应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克隆技术引发的人类身份确定问题,核能的开发引发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问题,这都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2 科技与伦理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在人类文明史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人类伦理道德的进步。科学技术是推动包括道德进步在内的文明发展的伟大动力,必须以科学的“真”,促进道德的“善”,以实现真、善、美的统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伦理道德领域。在任何时代,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必然导致人类实践领域的拓展。科技进步对伦理道德领域的扩展,其具体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从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统治科学到文艺复兴,正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中世纪的宗教道德受到严重冲击,从而促进了人类道德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新的伦理观念的形成。另外,科学技术活动对个人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科学家萨顿所说“:科学是人类精神的最佳清洁剂,它摒弃一切宗教,唯取最高的信仰。”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智慧和知识是构成道德行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提出知识就是道德。德国现代物理学家包生尔认为,科学知识是构成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他认为一个时代对知识的评价可以用作衡量时代精神的标准。由此可见,科学与道德有着较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走向道德,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在伦理道德上不知进步了多少,难怪近代伦理学家们对那种知识使人类退化的观点提出了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科学技术知识有利于陶冶人的品性,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生活幸福。
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动了伦理道德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道德主体的全面发展和道德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对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使道德主体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道德主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从客观上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现代化的条件下,劳动者不再以体力和经验为基础,而是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对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促进作用。②科技的现代化有助于提高道德主体的民主意识。民主意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道德素质高低的标志之一。有关研究表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科学文化水平存在函数关系,人的科学文化水平越高,民主意识越强。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者通常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此外,随着系统科学等新兴科学的兴起,系统思维等现代思维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人们的智力水平得到提高,自然也增强了其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③促进道德主体个性全面发展。一方面,科技的现代化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应用也提高了道德主体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促进了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并为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社会行为,承担着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科技一旦不被正确地使用,必将产生恶劣的影响。科技发展必须重视伦理规范,以弘扬科技的正面效益,扼制其负面影响,更好地为人类造福。从这一点来说,科技发展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
一切不符合伦理道德的科技活动必将遭到人们的异议、反对,被送上道德法庭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有些科技活动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活动,存在着可能的或潜在的风险,也需要伦理规范,以预防不良后果或灾难的发生。如克隆人问题、基因工程、基因组遗传信息的应用和隐私权问题、基因歧视问题、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问题、转基因食品与转基因农作物问题、遗传资源和多样性保护问题,以及基因武器问题等等,不一而足。它们涉及到人类个体安全和国家安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不可小视。试想,如果克隆人的科技活动允许自由进行的话,许多意想不到的社会问题可能会接踵而至:人伦关系混乱,性别比例失调,希特勒优生理论沉渣泛起,所以应该禁止。又如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打破种属之间的遗传屏障,很容易在试管中进行各种遗传重组,制造出可能的“怪物”,直接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或破坏生态平衡,所以此类工作不仅需要伦理规范,还要制订一些专门的 规章制度 ,以规范其行为,使其负面影响减小至最低程度。基因武器是近来报刊上经常谈论的话题。根据不同种族基因组多样性特点,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有可能设计、研制出针对某一种族的基因武器,从而对某一种族和国家的安全造成潜在的和巨大的威胁。对此,应达成国际性的伦理宣言和协议,反对和禁止此类科技活动。
3 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与科技手段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中,人是目的,科学技术是手段,科学技术是为人服务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人有能力支配科技手段从自然中不断获得自由,与此同时,他也需要尊重工具系统的规律和性能,服从工具操作要求。任何时候都没有绝对的自由,人从自然中获得自由是基于对必然性的认识和遵循。那么人对科技工具的服从,也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工具系统是以人工装置的方式体现了自然规律。工具技术对人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压抑,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单方面地发展科学技术,并不能使人一定得到幸福和满足。要缓解和减轻科技手段对人的控制和压抑程度,必须需要伦理道德的关怀。伦理道德表征的是人的主体精神世界。作为人的一种自我意识,人文精神力求发现那些使人成为人或规定人之为人的东西,要穷根究底地追溯人何以作为人存在、人何以会具有那些属人的东西。作为一种主体尺度,伦理道德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历史积淀和集中表现,它是人作为主体的一切活动的内在根据。它内蕴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位、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维护人的地位和权利、实现人的目的和理想的人本意识,体征了人类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是人的精神的核心和灵魂。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所以科学技术是否运用得当,是否合理,这是科学技术本身所无法解决的,因为这不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伦理道德和价值观问题。所以,为保证科学技术的合理、正当运用,应该用伦理道德来协调其发展,使其发挥对科技的导向与规范作用,让科技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类。
参考文献
[1]王文娟,李宏英正确认识和处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J]山西科技,2009,(3)
[2]岳磊,蒋富强略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J]科学之友,2008,(12)
[3]曹惠芳科技行为的伦理思考[J]沧桑,2010,(1)
[4]冯元均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双向运动[J]科学学研究,1997,(2)
[5]朱艳莉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伦理道德探析论文
《伊斯坦布尔宣言》
伊斯坦布尔宣言,国际医学界对于器官移植与器官捐赠的伦理指引方针。
伊斯坦布尔宣言,国际医学界对于器官移植与器官捐赠的伦理指引方针。于2008年4月30日至5日1日,由国际器官移植学会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会议后,这个宣言被正式提出。这个宣言针对器官移植旅游(Transplanttourism),器官捐赠与商业行为等议题做出澄清与界定。在这个宣言通过之后,世界上有超过100个国家强化了他们对于器官捐赠的国内法律,反对商业化器官移植与器官移植旅游。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伊斯坦布尔宣言》
2002年土耳其文化部主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届文化部长圆桌会议9月17日闭幕,会议通过了《伊斯坦布尔 宣言》。
宣言指出,非物质文化是构成世界各民族特性的重要因素,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
产对于促进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增强人类社会的凝聚力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宣言呼吁世界各国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原则,制定有关收集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国家政策和相应的措施,同时在这一领域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包括70位文化部长在内的4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为期2天的会议。以中国文化部副部长 潘震宙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和以澳门特别行政区社会文化司司长崔世安为团长的中国澳门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2008年4月30日至5日1日,
国际器官移植学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会议,
◎专门研究国际上器官倒卖、移植商业化的严峻局势,
◎提出移植旅游正在威胁着世界范围移植领域的根基,
◎批评了让器官移植沦为商业行为的做法,
◎发表了旨在反对将器官移植商业化、器官移植旅游的《伊斯坦布尔宣言》。
宣言发表后,100多个国家强化了他们对于器官捐赠的国内法律,成为国际社会对器官移植与器官捐赠的伦理制度的指引方针。
等待器官时间较长、手术费用较高的国家公民,前往器官等待时间相对较短、手术费用相对较低的国家接受器官移植,国际器官移植界把这种“移动性寻求器官”称为“器官移植旅游”。
国际上一直明确反对器官移植商业化,相关国际组织不断出台决议、建议和公告引导这一事业健康发展。
但是,由于各国经济状况存在巨大差异,器官移植手术的暴利,以及器官资源稀缺,导致解决“器官移植旅游”成为世界性难题。
中国也不例外,有人这样概括当时器官移植现状:“起步较晚、治疗不规范、发展不平衡、一哄而起。”
2007年7月,卫生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人体器官移植指导原则,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通行做法,要求各医院停止为外国人做器官移植手术,在中国公民的移植需求尚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不应将器官移植给外国人。
《伊斯坦布尔宣言》为我国器官捐献移植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此逐步加大了治理力度,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2015年起,中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将成为移植器官来源的唯一渠道。
2016年,中国实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4080例,捐献大器官11296个,年捐献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位,终于迎来器官捐献移植事业发展的春天。
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医学伦理的一个宣言,它的主要内容是规定了医生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包括尊重病人、不伤害病人、保护病人的隐私等。该誓言已经在全球医学界广泛采用,并且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断被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医学伦理的新变化和挑战。
因此,希波克拉底誓言也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医学伦理的新变化和挑战。
然而,希波克拉底誓言的修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该誓言已经成为医学伦理的经典之作,其语言和内容已经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任何修改都需要考虑到对原有内容的尊重和继承。另一方面,医学伦理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要问题,任何修改都需要经过广泛的讨论和协商,以确保新的誓言能够真正地反映医学伦理的新要求和价值。
因此,希波克拉底誓言的修改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程序进行。首先,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研究,以了解医学伦理的新问题和挑战。其次,需要在全球医学界进行广泛的讨论和协商,以制定新的医学伦理标准和规范。最后,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以推广新的医学伦理标准和规范。
总之,希波克拉底誓言需要根据医学伦理的新变化和挑战进行修改和完善,但修改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程序,以确保新的誓言能够真正地反映医学伦理的新要求和价值。
问题一: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意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下大气力抓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既讲求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 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地区出现水、大气、土壤等污染较重,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等现象。因此,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和技术体系。
问题二: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中国未来发展及建设的战略基础。
我国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须知,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若以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日益深化。惟有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方能化逆为顺、举一反三、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问题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何重要意义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再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够加快实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问题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1、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
2、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
3、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问题五: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人民大众。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
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问题六:怎样理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问题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什么重大意义 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作出的战略抉择,将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问题八: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包括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文学生态等。深度阐述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所谓“物质中心 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 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 行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由此可知,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
1993年8月至9月在美国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大会上通过的《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这种普世伦理是指不同的宗教和世界观及非信教者能够达成一致的、对于人类共同生活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价值、理想与目标,它体现为两个原则:一,每个人都应得到人道的对待;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这两个原则产生出四种行为准则:非暴力与尊重生命,团结的文化和公正的经济秩序,宽容的文化和诚信的生活,平等的权利和男女之间伙伴关系的文化。这些原则和准则又进一步被具体化为四条古老戒令“不杀人、不偷盗、不撒谎、不奸*”。正如这个宣言的作者之一孔汉思所说,这个宣言不是“发明”,而是一种“发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