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蒙蔽视听,使圣明睿智的玄宗皇帝俨然成了傀儡。
初露锋芒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初年,李林甫由下层禁卫军官迁升为太子中允。他嫌官职太小,走科举之路,自己肚子里又没有才学。要想往上爬,惟有一条捷径,这就是拉关系,走后门,攀附权贵。于是,他利用舅父的姻亲关系,巴结当朝侍中源乾曜的儿子源浩,通过源浩代向其父恳求司门郎中(相李林甫府中的办事员)一职。不料,侍中大人平日很看不起李林甫,认为他根本不是那块料,但碍于情面,还是安排他做了东宫谕德,早晚侍候规谏太子。这种闲职,形同虚设,李林甫自然很不满意,感觉十分屈材。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林甫由御史中丞宇文融引荐,拜为御史中丞。当时,宇文融正弹劾右宰相张说,李林甫自然要帮字文融说话。张说对李林甫不以为然,认为他没什么作为,结果,却被弹劾而遭至罢相。在这件事情中,李林甫初露锋芒。
一箭双雕
李林甫报答了宇文融的引荐之恩后,便另攀高枝,钻进尚书省,做起吏部侍郎。在他眼中,吏部不过是官场交易所而已。一次,吏部置“长名榜”,选官员。玄宗的哥哥宁王李宪私下见李林甫,拿出十个人名单,要他优先考虑选补入官。李林甫不问优劣,一口应承下来,只对宁王提出一条要求,即十人中有一人不能入选。发榜之日,李林甫挑选一人,指出其作风不正,曾拜请宁王前来讲情,令其下次再来参选。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不仅为李林甫骗取了“公正”的美誉,而且尽量满足了宁王的胃口,既蒙骗了朝廷,又达到了巴结权贵的目的,真可谓一箭双雕。
相信枕边风的力量
李林甫还十分相信枕边风的力量,极力讨好巴结权贵夫人。朝中继任侍中裴光庭夫人,原为武三思之女,李林甫暗中殷勤献媚,大得欢心,两人关系还非常暧昧。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裴光庭死后,李林甫伺机而动,欲谋相位。他通过新寡的裴夫人,请求高力士帮助疏通环节。高力士本来就出自武三思之家,此时很受玄宗宠信,对于武氏的请求,他不能不答应,但又不敢随便向玄宗进言,只能在暗中使劲。高力士把玄宗要用韩休为宰相的消息提前透露给武氏。李林甫得信后,抢先向韩休报告喜讯,讨其欢心。韩休受任后,果然向玄宗皇帝推荐李林甫出任宰相之职。
接着,李林甫又赶紧去巴结后宫,不惜重金贿赂。当时,玄宗的武惠妃宠倾后宫,武惠妃的两个儿子寿王和盛王也因母宠而见爱于玄宗,皇太子李瑛渐被玄宗疏远。李林甫探知内情,乘机通过宦官向武惠妃表露:“愿意帮助寿王当上太子。”这一招虽属冒险,却果真奏效。武惠妃很是感激,经常在皇帝面前替李林甫美言。这样,李林甫外有韩休引荐,内有武惠妃相助,终于官拜门侍郎,受到玄宗眷顾。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又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列朝中三宰相之一。
阻塞天听
李林甫想胡作非为,他所畏惧的只有玄宗一人。但如果皇上不知道他做了什么坏事,那他谁也不怕,就可以只手遮天。怎样才能让皇上无法察觉呢?李林甫找到了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只要让皇上闭目塞听、杜绝言路、外事不知,其奸谋何以不成?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林甫采取了几条杜绝言路的措施。首先是以杀立威。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林甫召集朝廷所有谏官,恐吓说:“明主在上,群臣顺从还来不及,又有什么好议论的?你们不都见过立仗马吗?它终天不叫,还能得到豆子填饱肚皮,但是如果一叫唤,主人就要赶它走了,即使后来想不叫了,恐怕也得不到豆子吃了。”李林甫明日张胆封缄群臣之口,企图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对李林甫所为,有一位正直的谏官不买他的账,坚持上书言事。李林甫早想杀一儆百,正在寻找对象,这却来了个自投罗网的人。第二天,林甫就将其黜为县令,群臣震栗,此后,谏言之路就此断绝。
李林甫又收附爪牙,广布耳目,培训了一批谏官的“谏官”为自己服务,严密监视朝廷内外各级大小官吏,防止有人仗义执言,揭发他的奸恶行为。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成宁太守赵奉璋告李林甫罪二十余条。李林甫得知后,立即令御史将其逮捕,以其妖言惑众为由,当场杖杀于堂上,从此,“朝廷之士,皆容身自保,无复直言”。
其次是揽权。所有文武官员都由李林甫任命,不听他话的人自然都被这一关筛选掉了。他消除异己,“公卿之进,有不出其门者,必以罪去之”,以“蔽塞人主视听”。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李林甫安排牛仙客为兵部侍郎兼侍中,自己为吏部尚书兼中书令,二人一文一武,总文武选事,这样,将文武官员的增补铨选大权都揽在手里了。
再次是阻断取士之路,惟恐奸情戳穿。唐代从贞观起,即有皇帝面试取士,渐而形成制度。天宝六年,玄宗遵循祖制,下诏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应试对策听选。可是李林甫害怕“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就欺骗玄宗,借口“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语污浊视听”,玄宗听信,便取消了亲自过问选事这个环节。李林甫于是按照常规科试:“令郡县长官精加试练,卓然超绝者要尚书复试,御史中丞监之。”经李林甫精心安排,貌似严格公正,结果“无一人及第”。李林甫反而向玄宗上表朝贺:“天下的贤明之士都被陛下选中入朝为官了!”巧妙地阻断了对策之路。
李林甫一方面在进谏之路上作文章,另一方面以“养君欲”打皇上的主意。他极力帮助玄宗“超脱”,从生活上尽量迎合玄宗的胃口。宫中武惠妃死后,玄宗皇帝霸占了儿媳寿王妃杨玉环。李林甫身为宰相,却缄口无语。杨玉环天生丽质,倾国倾城,回眸一笑百媚生,从此玄宗不早朝。史书记载,自是“玄宗深居燕适,沈蛊横席,主德衰矣”。玄宗晚年尊崇道教,想要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李林甫投其所好,在宫中兴修道观,为玄宗皇帝祈福添寿,以取悦主上。
宫中用度不足,李林甫为了保证供给皇帝的消费,于是任意增加农民的苛捐杂税。这本是轻易改变经济法令、增加农民负担的措施,玄宗反而高兴地说:“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将政事都委托林甫,如何?”这样,李林甫在玄宗面前恩宠莫比,皇帝吃的所有甘美之物,都赏给李林甫品尝。连百官进贡的珍奇宝物,也全都送到李林甫家中,并派车专程运送。至此,李林甫田宅无数,车马衣服靡多,妻妾成群,侍姬盈芳,富贵一时,无人能及。
李林甫通过将玄宗与朝中大臣隔绝的手段,终于达到他梦寐以求的独揽朝政的愿望。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5B6A7A8B 9(1)时御 史 中 丞 宇 文 融 方 知 田 户 之 事/ 每 有 所 奏 /说 多 建 议 违 之/融 亦 以 此 不 平 于 说/ 九 龄 复 劝 说 为 备 /说 又 不 从 其 言(2)①(李林甫)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
②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5但,只是。
6A项前一个“之”是代词,代张九龄,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B项前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的意思;后一个“以”是连词,表原因,“因为”的意思;C项两个“为”都是动词,可译为“担任”;D项第一个“因”是连 用户 2017-11-04 举报 扫描下载二维码 ©2020 ****:service@zuoyebang 协议 var userCity = "\u5317\u4eac", userProvince = "\u5317\u4eac", zuowenSmall = "1";。
2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译文》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
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于政事,贬斥张九龄,宠任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朝政更加腐败。
张九龄对此是十分不满的,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写了《感遇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
“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
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二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236393231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上。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
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未,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
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尘相悦”,又与“夫人折”同意相见。
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
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
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微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3 张九龄上所拔,颇以后进少之《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四十《谄佞》《太平广记》里标明出自《谭宾录》,书已亡佚。
原文:李林甫居相位一十九年,诛锄海内人望。自储君以下,无不累息。
初开元后,姚宋等一二老臣,多献可替否,以争天下大体。天下既理,上心亦泰。
张九龄上所拔,颇以后进少之。九龄尤謇谔,数犯上,上怒而逐之。
上雄才豁达,任人不疑。晚得林甫,养成君欲,未尝有逆耳之言,上爱之。
遂深居高枕,以富贵自乐。大臣以下,罕得对见,事无大小,责成林甫。
林甫虽不文,而明练吏事,慎守纲纪,衣冠非常调,无进用之门。而阴贼忍杀,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
上左右者虽饔人厮养,无不略之,故动静辄知。李适之初入相,疏而不密,林甫卖之。
乃曰:“华山之下有金矿焉,采之可以富国。上未知之耳。”
适之善其言,他日,从容以奏,上悦。顾问林甫,林甫曰:“臣知之久矣。
华山陛下本命也,王气所在,不可发之。故臣不敢言。”
上遂薄适之。因曰:“自今奏事,先与林甫议之,无轻脱。”
自是适之束手矣。非其所引进,皆以罪诛。
威震海内,谏官但持禄养资,无敢论事。独补缺杜中犹再上疏。
翌日,被黜为下?令。林甫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何用多言。
君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食三品料;及其一鸣,即黜去。虽欲再鸣,其可得乎。”
由是谏诤之路绝失。晚年多冤仇,惧其报复。
出广车仆,金吾静街,前驱百步之外。居则以砖垒屋,以板?墙。
家人警卫,如御大敌。其自防也如此。
故事,宰臣骑从,三五人而已。士庶不避于路。
至是骑从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以下趋避,自林甫始也。译文:李林甫居相位十九年。
在这十九年中,凡是才干、名望、功业高于他的人,以及皇上看重的人,他都百般设计除掉。因此,自皇太子以下,没有不感到恐惧的,连大气都不敢出。
玄宗皇帝刚刚即位时的开元初年,所用的姚崇、宗瓃等一些老臣,多数人都向皇上推荐日后能替代自己为相的人。用以谋得国家太平,百姓康乐。
他们知道,国家治理好了,皇上的心也就安了。宰相张九龄是玄宗皇帝亲自选拔重用的人。
在历任宰相中,张九龄是资历较浅、也较年轻的一位。但是他为人正直,多次直言冲撞玄宗皇帝。
玄宗一怒之下,罢免了他的宰相,贬降为荆州长史。玄宗皇帝雄才大略,为人豁达,用人不疑。
在晚年得到李林甫这样的一位谄媚的宰相,从来不说玄宗皇帝不爱听的话,这才养成了皇上听不得逆耳忠言的习惯。玄宗皇帝宠爱倚重李林甫。
自从李林甫为宰相后,玄宗皇帝就深居在宫帷中,贪恋声色,恣意享乐。大臣以下的人,很少有机会见到玄宗皇帝,更谈不上跟皇上讲对国家大事了。
不论大事、小事,都一律责成宰相李林甫去办理。李林甫虽然不通晓词赋文章,然而对官场上的事情却精明干练,恪守原有的纲常法纪,就是你再有奇才异学的官员士人,也没有破格提拔任用的门路,一切都按常轨办事。
李林甫为人阴毒残忍,随意迫害人。从未有表露过喜爱谁与憎恨谁。
玄宗皇帝左右的人,就连为皇上掌管烹饪的小吏,和做粗活的仆役,他没有不笼络收买的。因此,皇上的一举一动,他马上都知晓。
李适之刚任宰相时,行事疏乎而不慎密,被李森甫设下圈套出卖了。一次,李森甫对李适之说:“华山下面有金矿,开采了可以给国家增加财富。
但是皇上并不知道啊。”李适之相信了他的话,日后,将此事上奏玄宗皇帝。
玄宗皇帝非常高兴,征询李林甫。李林甫说:“我很久以前就知道华山底下有金矿。
但是华山是皇上的本命啊。王气所在,不可以开采金矿。
因此,我不敢向皇上提起这件事情。”玄宗皇帝从此特别轻视李适之,对他说:“从今以后,凡是向我奏请的事,事先跟林甫商议一下,不要太轻佻随便了。”
从此,李适之的手脚被束缚住了,再也不能单独向玄宗皇帝奏事。李林甫在任宰相期间,凡是不是经他引荐的人,都想方设法查找你的错处,将你排挤出去,或者罗织罪名将你杀掉。
由此,他的声威震动海内。所有的谏官都老老实实地拿着俸禄维持生计,谁也不敢纳谏议论朝政。
补缺杜中犹不信邪,再次上疏玄宗皇上。第二天,就被贬黜为下邽令。
李林甫召集诸位谏官说:“现今,上有圣明的皇帝,我们当臣子的,按照皇上的正确旨意办事还来不及呢,何用你们多嘴多舌。你们没有看到御苑内那些供仪仗使役的马吗?整天老老实实没有一点响动的,可以吃到三品的草料,只要哪匹马稍一鸣叫、不听使役,立即赶出去。
从今后,你们谁再随意向皇上奏疏,他的下场就象那匹鸣叫不听使役的马一样。”从此,向玄宗皇上纳谏提意见的道路则被堵死了。
李林甫到了晚年时,结下了许多的冤仇。他非常惧怕有仇人报复。
因此,每次出行都广置车舆仆夫,派许多宫中卫士将前边百步之内的人群驱散,在两旁警卫。他居住的府第都用砖砌屋,用木板做围墙,派出许多家将仆夫日夜警卫,如临大敌。
他就这样的设防保护自己。从前。
历任宰相出行过街,不过有三五个侍从随行而已。士人百姓也无需在道两旁躲避。
而设置骑从上百人在左右护卫,让公卿以下的人都得躲藏退避,是从李林甫开始的啊。
4 张九龄作牛公碑译文 译文张九龄做宰相,唐明皇想要让凉州都督牛仙客做尚书,张九龄执意不同意。
他说:“牛仙客,只是河湟的一个胥吏,他是从一个小吏提拔上来的,不会读书写文章,陛下一定要用牛仙客用尚书的话,我实在感到羞耻。”皇帝不高兴,因此为了这事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
看张九龄的书集里,有《赠泾州刺史牛公碑》,是牛仙客的叔父,对他称赞很多:“福善没有大过有后代的,仙客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有商鞅的耕战之国的计策,有整治充国和羌胡的才能,所说的话可以实践采用,所作的计谋也正确,在边防捍卫了长城,圣上对他恩深重重。”写这篇文章时,仙客正在凉州任职,和上书劝谏不让仙客做尚书的事情,才隔了一年。
然而不让仙客做尚书,不是张九龄与仙客有什么恩怨,只是为了忠心于国家大计罢了。
5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全文解释译文:
一轮明月升起在海上,你我天各一方,共赏出海的月亮。有情人怨恨夜长,彻夜不眠将你思念。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不能手捧银光赠给你,不如回床入梦乡,或许梦境中还能与你欢聚一堂。
注释:
1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此句写处身异地的亲人在同样的时间里怀着同样的情怀共看明月。
2情人:亲人。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一整夜。
3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4末两句说:月光虽可爱,却不能抓一把送给远方的亲人,只好回屋睡觉,希望得个好梦。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写作背景:作者离乡,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
作者简介:张九龄(673-740)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少聪慧能文,弱冠登进士,为校书郎。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受累外迁。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中书侍郎为相。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时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遂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李林甫更进谗言,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二十八年(740)卒。
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及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为之流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鉴赏:
这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起句高华浑融,历来被人传诵。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委委道来,亲切感人。《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张九龄: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崔群:玄宗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所分也。
刘昫:① 林甫京城邸第,田园水硙,利尽上腴。城东有薛王别墅,林亭幽邃,甲于都邑,特以赐之,及女乐二部,天下珍玩,前后赐与,不可胜纪。宰相用事之盛,开元已来,未有其比。然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而耽宠固权,己自封植,朝望稍著,必阴计中伤之。② 林甫面柔而有狡计,能伺侯人主意,故骤历清列,为时委任。而中官妃家,皆厚结托,伺上动静,皆预知之,故出言进奏,动必称旨。而猜忌阴中人,不见于词色,朝廷受主恩顾,不由其门,则构成其罪;与之善者,虽厮养下士,尽至荣宠。③ 林甫恃其早达,舆马被服,颇极鲜华。自无学术,仅能秉笔,有才名于时者尤忌之。④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寇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所以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及国忠诬构,天下以为冤。⑤李林甫以谄佞进身,位极台辅,不惧盈满,蔽主聪明,生既唯务陷人,死亦为人所陷,得非彼苍假手,以示祸*者乎!杨国忠禀性奸回,才薄行秽,领四十余使,恣弄威权,天子莫见其非,群臣由之杜口,致禄山叛逆,銮辂播迁,枭首覆宗,莫救艰步。以玄宗之睿哲,而惑于二人者,盖巧言令色,先意承旨,财利诱之,迷而不悟也。开元任姚崇、宋璟而治,幸林甫、国忠而乱,与夫齐桓任管仲、隰朋,幸竖刁、易牙,亦何异哉!
宋祁:① 林甫善刺上意,时帝春秋高,听断稍怠,厌绳检,重接对大臣,及得林甫,任之不疑。林甫善养君欲,自是帝深居燕适,沈蛊衽席,主德衰矣。林甫每奏请,必先饷遗左右,审伺微旨,以固恩信,至饔夫御婢皆所款厚,故天子动静必具得之。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面柔令,初若可亲,既崖阱深阻,卒不可得也。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同时相若九龄、李适之皆遭逐;至杨慎矜、张瑄、卢幼临、柳升等缘坐数百人,并相继诛。以王鉷、吉温、罗希奭为爪牙,数兴大狱,衣冠为累息。② 林甫无学术,发言陋鄙,闻者窃笑。善苑咸、郭慎微,使主书记。然练文法,其用人非谄附者一以格令持之,故小小纲目不甚乱,而人惮其威权。③ 于时有以材誉闻者,林甫护前,皆能得于天子抑远之,故在位恩宠莫比。凡御府所贡远方珍鲜,使者传赐相望。帝食有所甘美,必赐之。车马衣服侈靡,尤好声伎。 ④ 木将坏,虫实生之;国将亡,妖实产之。故三宰啸凶牝夺辰,林甫将蕃黄屋奔,鬼质败谋兴元蹙,崔、柳倒持李宗覆。呜呼,有国家者,可不戒哉!
司马光:① 牛仙客既为林甫所引进,专给唯诺而已。然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它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其术者。 ② 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③ 诸道节度使尽用胡人,精兵咸戍北边,天下之势偏重,卒使禄山倾覆天下,皆出于林甫专宠固位之谋也。④ 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
刘挚:古者任大臣,必用有德,不用有才。有德进,则行忠厚之政,以安天下;有才进,则为残刻之政,以祸天下。则德之与才,治乱之所系也。有德者廉静而重谨,故人难识之,有才者矜强而敏捷,故人多悦之;此历代人主所以多惑于忠邪之际也。杨国忠、李林甫、卢杞辈,其才皆过人,然终为唐室之乱,不可不察也。
庄季裕:李林甫居位十九年,卒荡覆天下。林甫之术,盖祖于崇也。以唐、虞、伊、周之美,而贼乱之人犹假以为恶,况资权谲者乎!
韩昉:唐自太宗以来,惟明皇、宪宗可数。明皇所谓有始而无终者。初以艰危得位,用姚崇、宋璟,惟正是行,故能成开元之治。末年怠于万机,委政李林甫,奸谀是用,以致天宝之乱。苟能慎终如始,则贞观之风不难追矣。
许衡:奸邪之人,其心险,其术巧。惟险,故千态万状而人莫能知,惟巧,故千蹊万径而人莫能御。其谄似恭,其讦似直,其欺似可信,其佞似可近。势在近习,则结近习,势在宫闱,则媚宫闱。或以甘言诱人于过,而后发之,以示其无党,务窥人君之喜怒而凶合之,窃其势以立己之威,结其爱以济己之欲,爱隆于上,威擅于下,大臣不敢议,近亲不敢言,毒被天下,而上莫之知。所谓城社鼠而求去之,固已难矣。然此犹人社之不知者也。至若宇文士及之佞,太宗灼见其情而不能斥,李林甫妒贤嫉能,明皇洞见其奸而不能退。邪之惑人,有如此者,可不畏哉!
张珪:国之安危,在乎论相。昔唐玄宗,前用姚崇、宋璟则治,后用李林甫、杨国忠,几致亡国。虽赖郭子仪诸将效忠竭力,克复旧物,然自是藩镇纵横,纪纲亦不复振。良由李林甫妒害忠良,布置邪党,奸惑蒙蔽,保禄养祸所致也。
陆以:商太甲之始即位也,不明于德,赖一伊尹而卒能中兴;唐明皇之始即位也,励精求治,相一李林甫而终致祸乱。
王夫之:① 李林甫之谮杀太子瑛及二王,为寿王地也。武惠妃薨,寿王宠渐衰,而林甫欲树私恩、怙权势,志终不移,谋之愈很,持之愈坚,凡可以荧惑主听、曲成邪计者,尤剧于惠妃未死之前,以其为己死生祸福之枢机也,可以得当者,无所不用。然而玄宗终以忠王年长好学,闻高力士乘闲片言,储位遂定,林甫莫能置一喙焉。繇此观之,奸邪自诩得君,劫廷臣以惧己,其夸诞无实之伎俩,概可知矣。 ② 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祸在一时之天下,则一时之罪人,卢杞是也;祸及一代,则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 ③ 奸人得君久,持其权而以倾天下者,抑必有故。才足以代君,而贻君以宴逸;巧足以逢君,而济君之妄图;下足以弹压百僚,而莫之敢侮;上足以胁持人主,而终不敢轻。李林甫、卢杞、秦桧皆是也。进用之始,即有以耸动其君,而视为社稷之臣;既用之,则信向而尊礼之;权势已归,君虽疑而不能动摇之以使退。故高宗置刀韡中以防秦桧,而推崇之益隆;卢杞贬,而德宗念之不衰;李林甫非杨国忠之怀忮以相反,玄宗终莫之轻也。而其时盈廷之士,无敢昌言其恶,微词讥讽而祸不旋踵矣。
汤鹏:① 李林甫相唐十九年,秦桧相宋亦十九年,则皆辱其宗社矣,孰与摄相三月,外寒强邻之胆,而内蒸男信女顺之化耶? ② 李林甫借仗马以塞谏争,王安石结御史以知杂事,此号召天下群誉圣者以自多其党也。 ③ 遇事无巨细皆力争之者,张九龄;而柔佞多狡、伺候动静者,李林甫也。然而玄宗于九龄不谓之是,于林甫不谓之非。 ④ 唐唯不诛李林甫,是以禄山之乱,唐室几倾;宋唯不诛秦桧,是以金人之横,宋业不振。
蔡东藩:① 天宝以后,玄宗之昏瞀甚矣,以子妇而册为贵妃,名分何在?以贼臣而拜为首相,刑赏必乖。天下无不妒之妇人,况如*悍之杨玉环乎?天下更无不奸之国贼,况如阴狡之李林甫乎?玉环进,则五杨俱贵,赌博无行之杨国忠,亦庆弹冠。林甫专,则群小同升,残虐好杀之吉温罗希奭,亦得逞志。女子小人,有一于此,且致乱亡,兼而有之,尚能不乱且亡耶? ② 自林甫在相位十九年,固宠市权,妒贤忌能,诛逐贵臣,杜绝言路,口似蜜,腹似剑,玄宗反倚为股肱,自己深居禁中,耽恋声色,政事俱委诸林甫,所有从前姚宋以后诸将相,从没有这般专宠。但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有所长,均堪节取。到了林甫专国,尚刻尚诈,尚私尚威,养成天下大乱。
崔瑞德:此人历来受到责难,被视为“口蜜腹剑”的小人和促成李唐由盛而衰的罪魁祸首之一。本书虽不否认李林甫善搞政治权术,但说他是务实的政治家、精明的行政官员和制度专家。唐玄宗统治时期许多重大而有价值的改革,都是在李林甫和张九龄当宰相时进行的。李林甫时彻底修改了整个税制和地方费用规定,使财政制度更切合地方实际,这确是一大成就。他修订的全部法典,至14世纪初仍保持其权威性。李林甫的改革使朝廷行使权力比以往更顺利、更有效率。李林甫执政时的政府对外连续取得了辉煌胜利。在姚崇、宋璟和张说任宰相时,首辅宰相是在积极参与政务的皇帝手下工作,而在李林甫漫长任期内,唐玄宗已不再起积极作用,故李林甫对朝廷的支配,远比姚崇等人全面,杨国忠根本不能与他相比。
武人逞强,以致战争频发。玄宗放任高力士的专权,也为后来的“宦官干政”埋下了伏笔。中央与地方,宦官与宰相之间的权力斗争,在唐朝后期轮番上演,却是苦了老百姓。907年,地方节度使朱温发动“宫廷政变”篡唐自立,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有立了一个幼小衔接的小皇帝,杀净了忠臣良将,毁坏了大唐天下赖以生存的价值体系,失去了士族大家的忠心耿耿,也就失去了执政能力,在迁都废立打击下,大唐天下被一群山野村夫,和无耻之徒所控制,最终开始了五代十国的混乱不堪局面,时也命亦。
杨崇本、李克用、刘仁恭、王建、杨行密、赵匡凝等书信往来,皆以匡复唐室为辞。李茂贞、王建、李继徽等发布檄文,联合讨伐朱全忠,朱全忠派镇国节度使朱友裕为行营都统,率兵将其击败,但他们并不甘心失败,联合其他藩镇准备再次起兵讨伐。如此,唐代尚书省不参与国家政令的制定,是执行政令的部门。真正行使相权是中书省与门下省,两省之间的联席会议是政事堂,为最高权力机构,商议国家国家政令的制定。于是,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汉代相权。
祸害了明 再者 唐朝的格局不行 唐朝的版图很大 而实际控制的却很小 不像始皇帝 是横扫 所有地方全部实际控制 唐朝的版图是缩水最严重的 经济 唐朝的经济最高时期也不如隋朝 唐太宗时期是国强民强 武则天时期是国强民富 唐玄宗时期是国富民贫 隋唐以武抑文 宋朝以文抑武这次农民战争,给垂死挣扎的唐王朝以致命的一击,唐朝的统治瓦解了。天佑四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而自立,改国号梁,定都开封。唐朝自此灭亡。
李林甫能够在在想位置上待十九年,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1唐玄宗执政后期昏庸,他非常信任李林甫。
2李林甫擅长吏治,具有宰相的才干。
3李林甫懂得阿谀奉承,准确把握了唐玄宗的喜好。
唐玄宗执政早年,为了防止官员专权,宰相的任期并不长,很多唐玄宗时期有名的宰相,他们在位时间只有几年,但是到了唐玄宗执政后期,他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锐意进取,只想贪图享受,不想被手下大臣管束,在这种背景下,李林甫当了宰相之后,不断迎合唐玄宗的喜好,在宰相位置上任职达十九年,成为唐玄宗时期任职最长的宰相。
一、李林甫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因此能够长时间担任宰相。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非常勤政爱民,任用了很多贤臣,唐朝在他治理下,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唐玄宗晚年贪图享受,变得非常昏庸,他开始享受当皇帝的乐趣,李林甫当了宰相之后,他为了把握唐玄宗的言行举止,买通了宫内的宦官,迎合了唐玄宗的各种想法,让唐玄宗对他十分信任。
二、李林甫擅长吏治,具有宰相才干。李林甫虽然是个奸臣,但是他本人十分具有才干,他在当宰相的时候非常勤政,日常事务在他治理之下,做的非常好。唐玄宗晚年不想浪费时间在朝政上面,他把琐事交给李林甫,让他帮忙处理。李林甫在唐玄宗眼中,是非常适合的管家,能够帮助他管好朝政。
三、李林甫口蜜腹剑,擅长玩弄权术。李林甫在担任宰相期间,懂得拉拢整治同盟排除异己,打压了很多竞争对手,抹黑了他们的功劳,使唐玄宗周围都是他的同党,唐玄宗无法了解真实的李林甫。李林甫的口蜜腹剑,让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培养了很多亲信,占据了朝廷重要位置。
李林甫能够担任宰相这么多年,主要是因为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大家对此有什么其他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