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中国电商能否走向全球,引领世界?

你觉得中国电商能否走向全球,引领世界?,第1张

中国电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接入世界的互联网。而中国真正踏上电子商务的发展道路大概可以从马云1999年开创阿里巴巴算起,到2003年淘宝网的上线,再到今天的京东、天猫、苏宁,都是在电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平台。21世纪初期,中国电商处于缓慢发展阶段。而到2018-2019年,中国的直播电商迅速发展,直播电商在其他电商种类中拔地而起,通过淘宝、快手、抖音等直播软件带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资料显示,2019年直播电商的GMV总规模达到4400亿元,不仅向国内发展,国外市场也不落下。

我觉得中国电商走向全球是已经在进行中的事情,而引领世界则需要电商行业的更加奋斗努力。目前,中国电商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所有有关电商的行业正以只涨不跌的形式在发展,中国电商提倡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线上线下同时发展,不仅看重国内销售品牌的质量数量,对外销售出口也没有看轻。中国产品销售到全球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到全球各地旅游,随处可见的“made in china”,电商App也遍地流传,如抖音App以TikTok的名称在国外变得十分火爆。这些都是中国电商走向全球的体现,中国电商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而在电商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电商行业的进入门槛也越来越高。不少行业也会面临着顾客过少,销量过低,质量有问题的困难,这就需要经营者之间相互讨教、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使得在电商行业中的名声下降等。说中国电商引领世界好像有点为时尚早。全球电商行业比比皆是,行业火爆易做,却也难以经营,所有人都在为之努力中,中国电商只是其中一个。但是中国电商也有其过人之处。规模巨大这一点是其他国家比拟不来的优势,懂得运用平台来拓展业务也是一大优点。中国电商想要做到引领世界,各经营者需要学会多栖发展,多方面拓宽业务,例如将自己的业务多平台宣传,起到一个以一带全的作用,同时应该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中国电商已进入全球化趋势,而引领世界仍需努力,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电商能完全在世界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上海图书馆下属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近日推出的《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详尽介绍世博会与近代中国历史渊源的著作。全书分别从世博会的百年历程、中国与早期世博会的关系、近代世人眼中的世博会等三个方面,翔实地反映了中国参与早期世博会的历史进程。

  书中澄清了一段模糊不清的历史——学术界曾有人以为第一个和“炫奇会”(世博会)发生关系的是清末著名文人王韬(他曾在法国以游客身份参观了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并写下观感),也有人错以为中国第一次参加的世博会是1873年的维也纳世博会或者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但事实上,早在1851年的首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商人徐瑞珩(字德琼,号荣村)就曾以“荣记湖丝”获奖。徐瑞珩祖籍广东香山,徐氏家族是上海开埠后最早来沪闯荡并发迹的商人群体之一。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徐氏宗谱》中就有《徐君德琼行状》和《荣村公得奖感言》两文,它们是关于中国参加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并获奖的第一手文献。

  书中还逐一介绍了1851至1940年间的20届世博会,清晰地勾画出人类文明不断前行的一个个脚印:

  英国举办的首届世博会,本意是展示该国完成工业革命后的划时代成就,孰料美国企业家们异军突起,所展示的实力“在一切方面胜过他们”(马克思语,《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第一卷);1853年的纽约世博会上,附有安全装置的电梯首次亮相即赢得了满堂喝彩,并从此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1862年,日本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参加伦敦世博会后,著有《西洋事情》一书,向日本介绍世博会的盛况,产生了很大影响;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上,贝尔发明的“电话机”被认为是“最值得惊异的东西”,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也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但最引人瞩目的展品是一台高13米、重56吨的蒸汽机;法国人希望借1878年的巴黎世博会彻底摆脱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的阴影,此届世博会的人文内容极为丰富,各项活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由雨果主持的作家大会,屠格涅夫率俄国代表团参加,会上制定了保障文学产权的国际法;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适逢法国大革命100周年,而英、德等不少君主制国家就为了这“革谩鸨二字拒绝与会,该届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在经历了最初的非议后获得巨大成功,并促使以后历届世博会的规划人员都千方百计想建造一座巨大的建筑物作为标志……

  除了历届世博会的概貌外,《中国与世博》一书还以大量史料刻画了中国参与早期世博会的艰难进程,读后使人感慨良多。正如编者所言:“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屈辱、觉醒和奋斗,在某种程度上都浓缩于此。”

  我们知道,世博会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它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奉献在世人面前。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成为了全世界第一场世界博览会,在英国首都伦敦的海德公园举行,展期是1851年5月1日至10月11日,主要内容是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其定名中的“Great”在英文有伟大的、很棒的、壮观的意思,借此博览会英国在当时展现了工业革命后,英国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中国与早期世博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在 1851年伦敦首届世界博览会上就出现了中国的展品,如丝绸、茶叶、中药材等。同世界各国竞相展示的琳琅满目的发明和先进的工业设备相比,中国只有一些原始的工农业材料、附加值不高的初级产品和古董工艺,几乎没有近代工业的产品参展,显示出了与当时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此后的半个世纪,中国清朝政府仍然一直未对世博会给予重视,中国的民间商人和外商以私人的身份参加了这一时期的世博会,并获得了一些奖项。

  中国政府第一次自派代表,以国家身份参加的世界博览会是1876年的费城世界博览会。当时作为中国工商业代表的人叫李圭,他是一个有智、有勇、有谋、有骨气的中国人,但淹没在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李圭写了一本书叫《环游地球新录》,记录了1876年的费城世界博览会,虽然他是中国代表团中唯一的一个中国人,但毕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正式踏足世界博览会。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清政府派出官方代表团,在圣路易斯修建了中国馆和中国村,并正式颁布了《出赛会通行简章》20条,对华商出国参加世博会作出了统一规定,鼓励各省商家“精择物品”,踊跃参赛。国外媒体将此称为是“中国政府正式登上世博会舞台的开端”。

  1915年,刚成立不久的民国政府派出一个40多人的表团,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中国在这届世博会上,荣获1211个奖项,名列各参展国之首。此后,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出现了一段较长时间的空白。

  直到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组织者邀请我国参加于1982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田西州诺克斯维尔市举行的“能源”专业世博会。经国务批准,中国贸促会首次代表国家组织中国馆参加。中国馆登上世博会的舞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悠久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成为世博会新的亮点。此后,历届世博会的组织者都邀请我国参加。

  从1982年起,我国开始逐步与国际展览局建立联系。从1982年到现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受中国政府委托,以国家名义累计11次组织中国馆参加了世界博览会。这十次世博会是: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尔“能源”世博会,1984年美国新奥尔良“水源”世博会,1985年日本筑波“科技”世博会,1986年加拿大温哥华“交通运输”世博会,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科技时代的业余生活”世博会,1992年意大利热那亚“船与海洋”世博会,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发现的时代”世博会,1993年韩国大田“新的起飞之路”世博会,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海洋——未来的财富”世博会,2005年日本爱知“爱地球”世博会,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人与水―复归和谐”世博会。

  我们很难忘记:1997年春天,解放日报、新民晚报记者联袂出访比利时,在首都布鲁塞尔市一个巨大的原子结构模型塔前拍照留念,这个模型塔是1958年在此举行世界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在按动快门的一刹那,来自黄浦江畔的中国记者脑海里不禁闪现问号:世博会何时能在中国举行、由上海承办?这一问号一直萦绕在上海记者的心头。因为举办世博会,既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象征,又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体现。

  到了1999年,上海市提出承办 2010年世博会的计划。中国贸促会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提出同意申办世博会的建议,并获国务院批准。1999年 12月,中国政府在国际展览局第 126次全体大会上正式宣布申办2010年世博会。

  2000年 3月17日,国务院批准成立 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委员会,由时任国务委员的吴仪担任主任委员。001年 5月,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递交举办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请函。2002年 1月 30日,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递交了举办世博会的申办报告。

  2002年11月29日至12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国际展览局第 132次全体大会,李岚清副总理与时任国务委员吴仪等分别作申办陈述。12月3日,国际展览局各成员国代表投票表决 2010年世博会举办国。在4轮投票中,中国一路领先,并在最后一轮以绝对优势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

  2005年4月27日,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递交了由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国010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主任委员吴仪签署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和注册申请函。2005年月1日,国际展览局第138次成员国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标志着中国 2010年上海世博会完成法定的全部申办程序。

  百年回眸,一个半世纪前问世于欧洲的世博会,已被视为是展示经济和社会成就、展示综合国力的舞台。一些天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盛大开幕,中国人民渴望在世博会的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的强烈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社会主义低潮的关联看当代社会主义命运 宋萌荣 正视和全面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与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挫折的关联,至关重要。可以肯定地说,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命运同经济全球化之间确有着内在、复杂的关联。从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与经济前提。但在目前的世界历史环境中和现实进程中,它对社会主义的作用明显具有双向性。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是在当前世界历史特定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两种力量、进程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必须清醒看到全球化进程对当前社会主义发展和命运的双刃作用。执政党能否恰当地判断和把握,关乎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命运。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和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几乎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欧洲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消失。后者的变化,实际上又成为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特征。据此,西方有些学者,宣称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的历史性推进中“资本主义已经全面击退了所有对其制度的威胁”,资本主义的胜利、资本主义是历史的终结而洋洋得意的精神充斥着世界。甚至一些左派也觉得难以否认“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的文明我们是不能想像超越它的”。这就提出一个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经济全球化的当前进程与社会主义世界性的低潮的出现究竟有无关系如果有关系,是何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继续推进中世界社会主义,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将会如何正确认识和回答这些问题,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对社会主义现在和未来发展及命运,都是至关重要的。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从生产力的社会化的角度看,还是从迄今为止其中占主导的经济关系的本质上看,经济全球化都不是在20世纪最后一二十年突然蹦出来的现象和趋势,而是一个至少经过200多年发展长期积累而最后在20世纪末特别突显的不争的事实。只要稍加历史的分析,就可看到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之间确实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是资源和要素的配置即生产、贸易、投资、金融、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从生产力的社会化的角度看,是生产力高度社会化的一个新阶段;从其发展至今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实质看,它是少数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关系的新发展[1]。这三者都是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条件密不可分的。 从趋势上讲,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可概括为: 第一,经济全球化作为推进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进程,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经济前提。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人类才有可能建立起普遍的世界联系,创造出彻底摆脱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全部经济和社会关系的条件,才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可能,从而使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建立不至于因条件不具备而导致停滞和倒退。 第二,经济全球化作为人类生产力社会化发展的更高阶段,更是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存在、生长的物质前提。近几百年来,生产力的社会化经历了由家庭走向企业、由单个企业内走向多个企业,由民族国家内走向全球这一不断扩展的过程。这一发展日益显示,人类必须按照生产力本身具有的社会属性来对待它,社会主义的因素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迅速成长着,在世界范围内锻造着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的物质前提。 第三,经济全球化,首先由资本主义关系的萌发和发展所孕育,随资本主义的高度发达、工业化和后工业化进程的突破性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全球化而突显,以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全球化、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因素不断成长、社会主义和各国人民的力量和影响日益发展并最终取得主导为历史趋势。它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过程,一个文明和野蛮、富裕与贫穷、神奇和腐朽交织的过程。 正因为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进程之间有着内在的复杂的关联,200年来,特别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社会主义的理论、运动、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高涨与低落,稳定与变革,都与全球化孕育到突显的特定阶段的情况和条件密切相连。当然,这种关联并非都是正向的。 经济全球化最初的孕育阶段,是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也是为一些当今权威国际机构和多数学者认同的),恰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孕育、创立的时期。正如美国学者沃勒斯坦著名的世界体系理论所指出的,尽管世界性的经济体系的出现,是同资本主义关系的出现相联系的,但在16世纪以前,只存在着世界性帝国,不存在世界性经济,16—18世纪,逐渐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世界”经济体。到了产业革命后,主要在1815—1917年,这个“世界”经济体才逐渐扩及全球。被沃氏称为“扩及全球的世界经济体”,同我们今天称之为的“经济全球化”所包含着的一些最本质的东西是相同的,虽然其特点和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大量资料表明,基于劳动分工的、超出国家范围的生产、流通、消费的一体化联系,从19世纪初起开始迅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性经济开始了最初的发端、发展的阶段。19世纪初这种一体化联系的趋向仅仅露头于西北欧国家及其扩展地区(美洲等地)内,它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长和扩张、同市场化的迅猛推进紧密结合,也同西北欧国家殖民扩张,更大的空间的军事占据和掠夺相联系,尽管这时的全球经济活动是以政治和军事上的控制关系或核心与外围的联系而存在的,它已经表现出了其向全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就在当时,《***宣言》对此趋向的本质已做出了精辟的概括。到了19世纪70年代,以商品和大炮为纽带的欧美资本主义为核心和主导的全球性的经济体已经确立起来了。经济全球化的最初孕育,既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确立奠定了基础,也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创造了起码的“世界历史”条件。 经济全球化孕育的中期阶段,即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社会范围的生产贸易和直接投资达到了空前未有的规模,它推动了资本向全球的疯狂扩张,为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与欧美工人运动相结合铺垫了更为充分的世界历史性基础。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欧洲经济的世界性扩张,造成人口和资金的大规模的流动。从1865年至1915年间有3800万人离开了欧洲移居海外,与此同时资本输出的增长更是惊人:根据国际收支资料的最低估计,仅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投资两项,1840年时不足20亿美元,到1870年就上升到90亿美元,1900年则达289亿美元,1913年达440亿美元[2]。世界银行的报告也称,19世纪末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已在欧美发达地区出现了一次高峰,甚至国家间的贸易和资本流量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接近或高于目前(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水平。这一时期也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并疯狂地在全世界进行更大规模殖民地扩张的时期,是用炮舰和商品将整个世界全部强行推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时期。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孕育的中期阶段,由于资本的大规模运动,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随之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造就了科学社会主义传播的现实基础和国际环境,由此社会主义理论完成了科学论证并在西欧和世界的工人运动中广泛传播,社会主义运动在欧美国家蓬勃展开。同时,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多重因素作用下,19世纪末出现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一次大分裂,并由此拉开了20世纪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两个方向的理论、实践和制度演进的序幕。 经济全球化孕育成长的阶段性中断,即20世纪上半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相间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靠军事和暴力的全球扩张遭受了一次历史大挫折,社会主义的实践取得了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突破。自由竞争的恶性发展和为争夺全球市场和殖民地,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角逐霸权的战争终于演变成世界大战,不到30年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大危机,使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所积累的深刻矛盾猛烈爆发出来,表现出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孕育中发展着的更高水平的社会化国际化的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矛盾的加深和不相容性,也表现出资本主义野蛮的早期制度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已经释放到了极限,其破坏性已经成为主导的方面。因此,正是在经济全球化成长进程的阶段性中断的20世纪上半期,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次在世界上诞生,并先后出现了两次世界性社会主义高潮,社会主义风靡全球。在这个阶段的后半期,在战争和危机不断、社会主义迅速崛起形成的强大压力和示范影响下,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调整和改良的酝酿和准备期,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确立进行了尝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暂时出现了两种世界经济体系并存的局面。 经济全球化孕育成长进程重新启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严格意义上的当代“经济全球化”现象出现,即生产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科技信息的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交相并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全球村”第一次成为可以感受的未来。在这个阶段内,资本主义出现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主义进程则出现低潮。在全球化发展中断期诞生的早期社会主义体制无法适应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重新融入全球经济、引入市场机制的改革的浪潮,一些国家的改革失败,社会主义的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系解体,市场化迅速向这一地带推进,到20世纪最后十年,经济全球化成为全球瞩目的不可抗拒的现实世界性潮流。与此同时,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期,世界社会主义理论、运动进入了一个调整和酝酿、创新和振兴的时期。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出现了与右翼意识形态相融合的趋向。社会主义中国改革成功,开始探索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以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的新体制。 目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仍处于这一阶段中,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阶段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内在的旧的和新的矛盾与对抗也随之迅猛推进而不断加深。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出第一个危险的信号起,进入21世纪以来,局部的金融危机接连发生,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欧洲经济停滞,持续美国新经济的奇迹因信息产业泡沫的破灭而淡然失色,全球南北两极分化,一些发达国家内部的社会分化也在加深,由此引发加剧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局部冲突、环境危机此起彼伏,特别是“9·11”事件后恐怖主义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美伊战争,“新帝国主义”正成为世界议论的热点,反战和反全球化运动在西方突起,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在西方社会不断深化,由此社会主义思潮在西方又出现了重新活跃的迹象。同时一些西方著名学者、政治家、银行家都在呼吁,建立和发展国际合作的极大必要,增强国际组织和国际协调机制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能有效遏制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和作用的调控机制和秩序。 回顾经济全球化孕育、突显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是受世界生产力的变革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制度、体制变革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全球扩张与经济周期诸多因素影响的历史进程,因其仍受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主导,它至今为止也还是一个在对抗中发展同时也在发展着对抗的进程,因而也是一个波浪式前进、伴随巨大的发展跳跃和危机以至断裂的过程;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潮起潮落也表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社会主义提供了产生发展的物质前提、现实要求、社会力量和社会变革的环境,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实践进程形成巨大的压力、渗透力和严峻挑战。从根本上和发展趋势上看,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推进同人类对全球范围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民主控制和协调、对新的人类文明和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呼唤日益增长相联系,同推动社会主义的振兴革新、社会主义从幼小走向成熟的历史条件的成熟相联系。 正像20世纪上半叶经济全球化的中断并不意味着已经出现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改变一样,20世纪末世界性的社会主义挫折不仅绝不意味着21世纪社会主义的消失,而且意味着新的复兴必将出现。 20世纪末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相关因素 为弄清20世纪末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受重大挫折,其深层原因同经济全球化突显和迅猛推进之间的关联,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做一点进一步的分析。从总的方面和历史的客观的角度看,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的重大挫折,是经济全球化中包含的两种力量和进程在当前世界历史特定条件下的碰撞和交汇,也可以说,它是不成熟的经济关系、物质基础和世界联系所产生的早期社会主义与在高科技和经济全球化中继续向全球全面扩张的成熟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对垒中的一次失败,也是早期社会主义体制无法适应真正“世界历史”的出现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一个结果。现实社会主义的进程和命运,是同它赖以存在的世界和国情环境分不开的,更是同它本身及其经济全球化和当代资本主义进程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中所处的历史方位相联系。虽然可以说社会主义学说是与资本主义几乎相伴而生的,但作为资本主义替代物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实现和制度在世界上最终确立,却只能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成熟的结果。“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如果将20世纪末社会主义低潮的出现置于一个广阔的世界历史背景,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早期模式的一种遭遇,暂且忽略其主观因素的话,马克思的这句话还是非常值得回味的。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已近500年,但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牢固确立,从19世纪70年代算才不到150年,资本主义从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再到跨国垄断资本主义,其发展仍有很大的余地和相当的活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作为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成就,但在当前的世界历史发展阶段,(1)它必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进程,是资本继续完成其历史使命的过程,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条件下推进全球市场化进而使世界联系空前密切化的过程,因而它也必然是资本主义借助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控制力力图使世界每个角落、每个民族纳入它的体系的过程;(2)它必然是社会主义因素在全球环境中成长的进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是资本主义几百年发展造成的进步和积累的矛盾的产物,社会主义制度在较落后国家的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伟大实验也正是资本主义所创造开辟并不断扩展强化深化的世界市场、世界联系为基础的,也是这一过程内在矛盾的世界性激化的结果,但社会主义尚处于比较幼稚的阶段,存在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未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和尚未完全实现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国度,从其所处的历史的空间和时间方位来看,它只有参与并借助于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程,经过若干次社会主义体制更新(也可比喻为蝉蜕),逐渐汲取和享有当代资本主义所取得的全部文明成果,依靠不断加深的经济全球化提供的高度发达的普遍的世界联系,才能逐渐巩固发展成长起来。当然,社会主义建立以后由于多种原因相当时间被隔离于经济科技发展的世界联系之外,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成长受到严重的限制和挫折。20世纪末社会主义的挫折正是这两种进程的碰撞和交汇。 从更具体的方面看,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同经济全球化的高潮挺进之间也确实存在某些相关主客观因素,主要是: 经济全球化呼唤的开放和市场化,反映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潮流,它对社会主义传统僵化的体制形成极大冲击波,由于从50年代起在一些国家几起几落的社会主义改革终没找到成功突破传统模式的道路,这个冲击波在这些国度没有转化为成功改革的动力,而成为摧毁旧体制连同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破坏力。 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飞跃,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成功,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落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形成鲜明对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经济竞赛明显失利,对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及执政的合法性构成颠覆性威胁,执政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意识形态基础被极大动摇。 在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和机构有意识地将经济全球化与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西方的价值观、政治制度整合起来,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向社会主义输出。另外,在西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是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的时期,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强调自由放任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居于主导地位。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在国际社会内形成了铺天盖地的舆论氛围和意识形态攻势,对正在试图寻找改革方案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和决策智囊团施加多方影响,成为导致这些国家社会主义改革转向的重要因素。 在汹涌而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社会主义国家由于长期封闭后突然面对一个发展变革的世界,一些执政党的主要***和党内相当部分党员,没有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失去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主心骨,丧失对自己经验、历史、现实以及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科学全面的判断,理论转向、方向迷失、战略判断失误、决策失当、党内发生分裂和背叛接踵而至,最终导致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在和平中党亡国破。 上述分析表明: 经济全球化对20世纪最后十几年以来社会主义进程的作用,也仍然是双向的:一方面,作为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成就,它是促使早期形态的社会主义向更高形态的社会主义演进的巨大动力,是推动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同世界文明进程更密切结合和融合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新旧体制转换、使社会主义向成熟方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与环境,也提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可能利用其实现自身经济和社会跳跃式发展的巨大机遇;另一方面,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主导的进程,经济全球化对现实社会主义来说,又是一个埋伏着陷阱和存在着被演变和被吞噬可能的进程。这就是说,如果在某一民族国家内执政的***在融入经济全球化中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理论导向,高超的战略驾驭能力,必要的自主独立和主动,并善于趋利避害,社会主义在这一国家就可能出问题。 20世纪最后十几年一些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消失的直接原因,并不能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和影响,而是植根于执政党本身,即执政党不能主动适应世界和本国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客观要求,不能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和机遇,不能抵御当今世界和经济全球化中仍居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攻势,不能与时俱进地正确制定和调整执政党改革的理论、路线、战略和目标,在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总之,从历史的世界的角度看,在经济全球化的高潮中,20世纪末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遭受的重大挫折,不是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实践的历史性失败,更不是社会主义的历史性终结,而是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从幼小走向成熟的第一次痛苦的蝉蜕,是早期社会主义模式的终结。就在前苏东国家社会主义消失的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由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范例,它展示了社会主义振兴发展的新前景,社会主义新体制的生命力和活力。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世界文明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深厚的发展基础和条件。重要的是,我们要深刻汲取社会主义在20世纪留给人们全部教训和经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始终不丧失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方向,善于把握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中和本国发展中的主动权,始终坚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活力。

  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正如列宁所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迄今的世界历史实践证明,《宣言》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不朽文献,它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不论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教条者的阉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马克思主义历经一个半世纪历史实践的考验,始终充满活力,长盛不衰。尽管现在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超出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1、《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纪元。无产阶级革命者从此可以用崭新的世界观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人类历史新纪元。随后中国人民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形形色色假社会主义的批判,为我们识别今天种种真假社会主义思潮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

  2、《宣言》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一系列观点,已为中国***人所继承与发扬,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中国***8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我们获得独立、摆脱苦难、建设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是我们过去、现在和将来必须永远坚持的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人的根本信仰,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旦把人民群众武装起来,就会变成强大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兴盛;反之,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会走向衰落,甚至亡党亡国。

  3、《宣言》揭示了***先进性的本质属性,即在实践方面,***人是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人更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由于具有些先进性,我们党才能在取得政权以前,“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赢得夺取政权的伟大胜利;才能在夺取政权以后的建设、改革时期,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向“四化”挺进。在当前改革深化的重要关头,能不能继续坚持***的宗旨,保持***员的先进性是对每一位***员的严峻考验。因此我们今天重新学习《宣言》,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4、《宣言》对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并向全球扩张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当今的资本主义世界虽然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在发展程度上已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但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变化正是朝着他们在《宣言》中所揭示的趋势而展开的,例如资本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公司的扩张、失业的增加、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等等,都是以活生生的现实一一验证《宣言》的预言。虽然《宣言》中没有出现“全球化”这个术语,但马克思恩格斯对“全球化”的本质和后果的深刻揭示,也正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真实写照。

  5、《宣言》所做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在当今世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当今世界表现为更加发展的形态,在空间范围上显现为全球性的特点,在形式上也有新的变化,但资本剥削劳动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只是剥削手段更加精巧,剥削范围更加扩大,剥削程度更为深化而已。“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宣言》做出的这一论断,在当今世界以更为清晰的趋势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全球化运动、“替代”运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出现的、以否定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对新的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以及拉丁美洲的“新社会主义运动”,都预示着“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回归马克思”、“研究马克思主义”、“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兴起等等,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在当今世界“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6、《宣言》中关于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学说,代表了整个进步人类的理想和信念,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以消灭剥削和压迫为宗旨的全人类解放的思想,也就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思想,迄今仍是人们探索替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构建人类理想社会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不懈追求的最高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我们只有以《宣言》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才能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

  7、《宣言》强调***人在反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运动中,“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这为我们在当今“一球两制”的现实世界中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提供了指南。不管什么人用什么样的词语,如“信息社会”、“福利社会”、“人民资本主义社会”等来指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只要坚持《宣言》提出的标准,把所有制问题看作基本问题,就可清晰地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本质与《宣言》中所揭示的一样,仍然是资本剥削劳动的私有制社会。而在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我们也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所有制这一基本问,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以保证我们的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8<<宣言>>中所包含的全球化思想对当代一体化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全

  球一体化发展趋势引发了诸多“全球问题”,在人类面临抉择的十字路口,《宣言》

  表现出了它的现代意蕴。人的价值选择着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时

  代背景对人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树立全球一体化的有机发展观是无产阶级完成其历

  史使命的必要条件。

  《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伟大纲领性文献.其核心思想主要在于论证无

  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以及说明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宣言》发表

  150多年来,一直是世界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的理论向导《宣言》中对资产阶级革

  命性的描述以及资本主义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过程分析.对我们今天认识全球一体化

  的本质以及全球一体化对世界各国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仍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随着

  当代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逐渐增

  强,许多世界性的发展问题不断困扰着人类.因此,需要我们对全球一体化及其发展

  做深刻的反思.并能够提出解决“人类困境”(the predicament of mankind)(罗

  马俱乐部语―――作者注)的益智良策。今天面对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汹涌浪潮,当我

  们在重新追索《宣言》中有关全球化论述的思维轨迹之时,《宣言》显示出它的划时

  代意义,使我们产生深刻的思想共鸣感和解决“全球问题”的行动责任。

《***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伟大的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诞生的重要标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宣言》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武装了世界各国***人和一代又一代革命者。

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回首《***宣言》诞生以来的173年,人类社会见证了种种思潮的激荡,经历了无尽的风云变幻,但始终不变的是人民对和平幸福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

文件意义

《***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书中全面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趋势和途径。

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打开通向未来的大门,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指明路径,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出版数千个版本,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书籍。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其公开问世的标志是《***宣言》的诞生。以《***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 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558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