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明确地说 不是
很久以前,新加坡原地名为淡马锡,也就是水镇的意思。后来,有一个来自印尼苏门答腊的王子航海经过淡马锡,误认一只老虎为狮子,就将淡马锡改名为新加坡,在印度语(当时,东南亚一带信号奉印度教)中,新加坡的意思是狮城。
英国为了抗衡荷兰在东南亚的势力,派莱福士找寻一个港口基地。在1819年,莱福士与随从登入新加坡,从此改变了新加坡的历史。
十九世纪,英国发展新加坡为一个港口与 贸易城市,新加坡处在中国与印度(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之间,也因为港口与贸易带来了各地移民,其中以中国人最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以新加坡为基地试与日军抗衡,结果英军大败,日本以少胜多,占领了新加坡三年八个月。新加坡人终于意识到只有独立才可生存。在1965年,经过许多风风雨雨,新加坡在李光 耀的带领下终于成立了新加坡共和国。之后,新加坡也从一个贸易港口国改造成为一个以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服务业和贸易为副的经济强国。
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移民的大量涌入,渐渐华裔人口成为新加坡的主要人口,占总数的97%,其余3%多为印尼人和马来人。官方语言为汉语。
新加坡早期的历史记载并不多,使用的名字也各不相同。公元3世纪,中国将新加坡叫作“蒲罗中”,即“半岛末端的岛屿”。史料记载,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个叫“龙牙门”的地方寻找大象。“龙牙门”或许就是今天的岌巴港(Keppel Habour)。1330年,一个名叫汪大渊的中国人首次来到此地,将其命名为Pancur(泉水),当时已经有华人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马锡”(海城)的,是1365年的《爪哇史颂》。类似的名字还出现在同一时期的一份越南文献上。一直到14世纪末,梵文名字Singapura(意为“狮城”)才首次出现。
当时,暹罗(即今天的泰国)以及位于爪哇岛的马加帕希帝国(Majapahit Empire)争夺着新加坡的控制权。根据马来文献的记载(Sejarah Melayu),新加坡在一次与马加帕希帝国的战争中失败。但是一名巨港(Palembang)的王子,Iskandar Shah,之后杀死了当地的领袖,并自己宣布成为新加坡的新统治者。此后不久,他就被赶走,目前并不清楚到底赶走他的是暹罗人还是爪哇人。之后他逃亡北方马来半岛的麻坡(Muar),并在那里建立了马六甲苏丹国,而新加坡则是苏丹国中重要的一部分。
1、与人打赌
徐悲鸿先生刚刚去法国留学的时候,开始有一位外国同学瞧不起中国,徐悲鸿先生很义正言辞的对那个学生说:“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那么好,从现在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此后,徐悲鸿先生发愤图强努力练习,钻研绘画。
2、换伯年画
徐悲鸿一生崇拜任伯年,自说是任伯年“后身”,因任伯年死的那天,正是徐悲鸿出生之日。想不到,任伯年五十六岁去世,徐悲鸿也只活了五十八岁。
徐悲鸿注意收藏任伯年作品,但由于徐悲鸿不愿卖画,生活拮据,见到任伯年画,只能拿自己的画和别人交换。最初,徐画三、四张才换任画一张,后来逐渐减少,到四十年代,一张徐画就能换任画一张。
徐悲鸿为任伯年编写了年谱。他在其中评价道,任伯年绘画最精彩处,在对象嘴和脚的描绘,挺拔而有力。
3、枯枝朽木
1929年9月,徐悲鸿由蔡元培引荐,就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悲鸿转而聘齐白石为教授。当时的北平画坛,死气沉沉,以摹仿古人为能事,保守势力相当顽固。木匠出生的齐白石大胆创新,变革画法,可惜,却得不到多少响应,北平画坛对他一片冷嘲热讽。
当徐悲鸿乘坐四轮马车来到齐家时,齐白石为其诚心而感动:“我一个星塘老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学府当教授呢?”
“你岂止能教授我徐悲鸿的学生,也能教我徐悲鸿本人啊!”徐悲鸿说,“齐先生,我徐某正要借重您这把斧子,来砍砍北平画坛上的枯枝朽木!”
4、爱国故事
“七七事变”后,日寇到处烧杀抢掠,使数以万计的难民逃离家乡。徐悲鸿冥思苦想:“该如何为国家。为人民、为抗战出一点力呢?”他决定去新加坡举办画展,筹款捐助难民,同时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的道理。
1938年岁末,他来到新加坡,正值盛暑天气。为了准备大量作品在画展上出售,每天站在画案前,挥汗如雨地作画,夜以继日地工作起来。一位华侨朋友劝阻他不必如此不分昼夜地作画,徐悲鸿说:“我是在为祖国苦难中的同胞作画啊!”
日日夜夜的煎熬使徐悲鸿突然病倒了,腰部剧烈疼痛,他被迫在病床上躺了下来。腰疼尚未痊愈,他又顽强地拿起了画笔。画展如期开幕,华侨们踊跃支持祖国抗战,竞相购买徐悲鸿的作品。画展结束后,他把卖得的巨额画款,全部捐献用来救济难氏,自己分文不取,连路费也是自己负担。
5、徐悲鸿励志学画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明白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明白,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务必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十分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新加坡的独立建国历程
记载新加坡早期历史的文字寥寥可数,称谓也不一而足。公元三世纪,中国人称新加坡为蒲罗中,意为“半岛末端的岛屿”。
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个叫“龙牙门”的地方寻找大象,这或许指的是岌巴海港。1330年前后,一名叫汪大渊的中国人到来,称这个居留地为 Pancur (意为龙头),并说已经有中国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马锡(或海城)的称谓出现于1365年的《爪哇史颂》。
到公元14世纪末,梵文名称“新加坡拉”(狮城)才成为通用的名字。 就在那时候,新加坡卷入暹罗(现在的泰国)和爪哇满者伯夷王国争夺马来半岛控制权等战争。后来,新加坡一直是马六甲王国的重要部分。
现代新加坡之建立
英国人为了要在本区域找一个贸易港口。因此,在新加坡1819年1月29日,史丹福莱佛士在考察过附近其他岛屿后登陆新加坡。过后,他与柔佛的胡申苏丹和天猛公签订正式条约,统治新加坡。1824年,两项新条约使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属土。
海峡殖民地
新加坡连同马来半岛的两个英国殖民地--马六甲和槟城,于1826年成为海峡殖民地,受英属印度的管辖。到了1832年,新加坡成为这三个地方的行政中心。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飞机轰炸这个在睡梦中的城市。1942年2月5日,新加坡被日军占领,改名昭南岛,沦陷了三年半。
迈向自治
1945年9月,英军重返新加坡。1946年3月军事管制结束后,海峡殖民地就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战后的新加坡,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拥有发言权。在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举行了第一次选举。
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宪法,享有较大的自治权。 1955年,新加坡举行选举,马绍尔成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长,由他所领导的劳工阵线,同巫统和马华工会组成联合政府。
由于争取完全自治谈判破裂,马绍尔于1956年6月6日辞职。1957年3月,林有福率领的谈判代表团在伦敦谈判中对新加坡新宪法的主要条文达致协议。
新加坡于1959年自治,同年5月举行第一次大选。人民行动党在51个立法议院议席中赢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职,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总理。
成立马来西亚的建议
1961年5月27日,马来亚联合邦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建议: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砂劳越、北婆罗州与文莱合并,使彼此在政治与经济合作方面更为密切。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马来亚联合邦、砂劳越和北婆罗州(现在的沙巴)成立马来西亚,文莱选择不加入。
独立
合并被证实是短暂的。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有主权、民主和独立的国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为共和国,尤索夫伊萨出任首任总统。
1990年11月28日,吴作栋接替从1959年开始执政的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第二位总理。1993年8月28日,新加坡举行第一次民选总统选举,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选总统。纳丹于1999年9月1日,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选总统。
扩展资料:
新加坡的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新加坡位于北纬1°18′,东经103°51′,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北隔狭窄的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并在北部和西部边境建有新柔长堤和第二通道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的民丹岛和巴淡岛都有轮渡联系。
新加坡的土地面积是7191平方公里 [11] ,海岸线总长200余公里,全国由新加坡岛、圣约翰岛、龟屿、圣淘沙、姐妹岛、炯岛等六十余岛屿组成,最大的三个外岛为裕廊岛、德光岛和乌敏岛。
由于填海工程形成新的陆域,将增添额外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新加坡的标准时间为UTC+8,较其地理位置时间快1小时。
地形地貌
新加坡地势起伏和缓,其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丘陵地构成,大多数被树林覆盖,东部以及沿海地带都是平原,地理最高点为武吉知马,高163米。
气候特征
新加坡地处热带,长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赤道多雨气候,气温年温差和日温差小。平均温度在23至34℃之间,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湿度介于65%到90%之间。
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为雨季,受较潮湿的东北季候风影响天气不稳定,通常在下午会有雷阵雨,平均低温徘徊在摄氏24至25℃。6月到9月则吹西南风最为干燥。在季候风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地面的风弱多变阳光酷热,岛内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35℃。
水系分布
新加坡河流由于地形所限,都颇为短小,全岛共有32条主要河流,河流有克兰芝河、榜鹅河、实龙岗河等,最长的河道则是加冷河。大部分的河流都改造成蓄水池为居民提供饮用水源。
参考资料:
新加坡不大,国土面积仅618平方公里,人口却有217万(1992年数据)。既无矿山又无农田;几条小河最长的也不过15公里,而且无鱼可捕,利用价值极小;饮水要靠马来西亚提供。所以,当新加坡在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时,许多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都预言,没有资源、没有市场的新加坡将很难生存下去。然而,李光耀却不气馁。一上台便和他的同僚们分析新加坡的地理环境和当时的世界形势。他们在仔细地研究了瑞士和以色列这两个在人口和面积上与新加坡相似的小国经验后,得出的结论却相当乐观:新加坡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又是天然的良港,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完全可以实现繁荣和强大。
当然,李光耀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加坡工业落后,仅限于对转口产品的初级加工工业和为港口服务的机械、车船修理等小型工业,经过二次大战日本侵略者的破坏,整个新加坡满目疮痍。
新加坡面临几乎没有工业又缺乏发展条件而且人口密度高的困境,新成立的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解决就业问题。只有解决了就业,人民的收入才有保障,人民的生计才有着落;只有解决了人民生计,社会才能得以稳定,经济发展才有保证。而要求得经济的长足发展,则必须改变殖民的、畸形的经济结构。由单一型经济发展成多元化经济结构。在这种认识下,李光耀政府推行以迅速实行工业化为主要内容,以多元化经济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
1959—1967年为第一阶段,经济处于恢复阶段。新加坡政府以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进口替代”工业为重点,以此来改变单纯依赖于转口贸易的畸形经济结构,发展多元化的国民经济,并藉以解决就业问题。
1968—1979年为第二阶段,经济处于扩张阶段:新加坡由“进口替代”转向发展出口工业化时期,也是新加坡经济的起飞时期。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迫使新加坡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方向上作出新的选择,实行“出口导向”方针,即利用外部经济力量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以此带动外贸、交通、通讯、金融等行业,实现经济高速增长。
到1979年,李光耀执政已是第20个年头。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新加坡的国民经济结构起了根本性变化。新加坡城市也从一个落后的殖民地都市变成了一个人均国民收入达8291新元,仅次于日本的闻名遐迩的新兴工业国家。
1979—1986年是第三阶段,经济处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时期。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也竞相走上工业化道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原有优势逐渐丧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如果继续以大量劳动密集型工业存在下去,势必处于不利地位。审时度势,新加坡必须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1979年7月,新加坡政府提出了为期10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鼓励发展技术集约型工业,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工业企业的技术层次,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对此,李光耀充满信心,他认定:“新加坡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一定会成功。”
1980年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5亿美元,人均收入达4600美元,这时新加坡经济已被世界确认为战后亚洲经济奇迹之一。1981年新加坡政府根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精神,制定了“十年经济发展计划”,新加坡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虽然有石油危机的冲击,新加坡经济仍取得一定的进展,并且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经济衰退时,新加坡的发展是首屈一指的。
参考:rt/elearning/travel/articles/photos/05/05_01_01_00_01a_s 莱佛士致力发展新加坡为自由港,图为莱佛士像。 新加坡相当年轻,立国只有三十多年历史,早年的原居民一直靠海为生,捕鱼为业,时有海盗出没,因此在公元七世纪时,名为「海城」( Temasek)。这个「海城」,也是苏门答腊古帝国─-斯里佛室王朝的贸易中心。到公元十三世纪,「海城」改名为 Singapore,意思是「狮城」,因为据说巴邻旁王子桑尼拉乌它玛到新加坡游历时,看见一头像狮子的野兽,于是以此为名。 公元十四世纪,新加坡成了邻近各国兵家必争之地,连年战祸令新加坡被各国遗弃,沦为荒凉丛林,直至十七世纪后,新加坡才有了新的发展。 先是一八一一年,一百位马来人在首领田缅刚的领下,到新加坡落地生根。八年后,来自英国史丹福的莱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在新加坡河岸登陆,就看中了新加坡可以作为一个理想的英国海外贸易据点。 莱佛士于是逐步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自由港以及大英帝国的海外贸易中心,并且采取自由贸易措施,吸引来自亚洲各国、中东甚至是美洲的商人。到一八四二年,新加坡人口从一百五十人迅速增至一万人,奠定了日后的发展实力。 二次世界大战时,新加坡被日军统治过一段时间,并且作为重要军事基地,战火连绵。二次大战结束后,新加坡再度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但经过战火蹂躏后的新加坡,不再相信其他国家的庇荫,开始渴望自由与。 随着国家主义势力的抬头,英国 首先在一九四八年开放新加坡人民有限制形式的选举,七年后(一九五五年)又开放全面性选举。通过新加坡拥有自治 是在一九五九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律师李光耀被推举为第一任总理。 到一九六三年,在马来亚总理东姑拉曼提议下,新加坡与马来亚、北婆罗州(即沙巴)和沙劳越州,组成马来西亚联邦。但新加坡在两年后就脱离了马来西亚联邦,在一九六五年八月九日正式成为一个 的共和国。 for more details pls click rt/elearning/travel/05_01
新加坡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Singapore,马来语:Republik Singapura,泰米尔语:[音:Cingkappūr Kudiyarasu]),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国家。
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隔,并以长堤相连于新马两岸之间。
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
新加坡早期主要有马来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献记载源自公元3世纪的中国。
公元14世纪,明朝把新加坡称作“淡马锡”(爪哇语:Temasek)。
1819年1月29日英国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雇员斯坦福·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并开始管辖该地区,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最初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1867年升格为海峡殖民地,和槟城、马六甲并列一个辖区,受英国直接统治。
1941年太平洋战争时期,新加坡被日本占领达3年6个月,取“昭和年间所得之南地”改称“昭南特别市”(其中“昭南”一词亦可指作南方之光)。
1945年8月,英国重新管辖新加坡,并恢复其名为“Singapore”。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
1963年,新加坡连同当时的马来亚联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罗洲(现沙巴)共组成立马来西亚联邦,从而完全脱离英国统治。
1965年8月9日, 李光耀 GCMG,CH(Lee Kuan Yew,1923年9月16日-),新加坡华人,为新加坡前任总理、前任国务资政、以及现任内阁资政,常被誉为“新加坡国父”。
李光耀不仅是新加坡的开国元老之一,也是现今新加坡政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更多>>由于和当时马来西亚联邦 在权力分配上意见不合,新加坡被马来西亚逐出联邦,被迫成为独立的 国家。
建国后,进入1970年代以后,虽然新加坡在政治上的自由空间逐渐被压制,经济上却取得高速发展,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与此同时,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解决。
1990年,在李光耀宣布卸任总理职位时,新加坡已经成为区内乃至整个亚洲经济发展的楷模。
在其第二任总理吴作栋的带领下,这个东南亚小国又平稳地度过了于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
但到21世纪初第三任总理李显龙接任时,新加坡却再度面临如何面对区内其他经济体崛起的新难题。
新加坡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总统是国家元首,只拥有象征性的权力,第一任总统是尤索夫。总理是最高行政首长,其领导的内阁拥有行政权,第一任总理是李光耀。
新加坡历任总统:
1965年-1970年: 尤索夫·伊萨(Encik Yusof Bin Ishak)
1970年-1981年: 本杰明·亨利·薛尔思(Benjamin Henry Sheares)
1981年-1985年: 蒂凡那(Devan Chengara Veetil Nair)
1985年-1993年: 黄金辉(Wee Kim Wee)
1993年-1999年: 王鼎昌(Ong Teng Cheong)
1999年-: 纳丹(S R Nathan)
新加坡历任总理:
1965年-1990年:李光耀(Lee Kuan Yew)
1990年-2004年:吴作栋(Goh Chok Tong)
2004年-:李显龙(Lee Hsien Loong)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