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渊只能割据并州,为什么还能挑起西晋的崩溃呢?

刘渊只能割据并州,为什么还能挑起西晋的崩溃呢?,第1张

放虎归山最为追悔莫及,西晋的成都王司马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一个举动造成了此后更大的动荡,匈奴人刘渊从洛阳远遁后,开启了此后的“反晋”浪潮。

原本,刘渊是被给予了带领五部匈奴回来助力的希冀,但当刘渊抵达“左国城”后,天高任鸟飞,加之大批的拥护,刘渊成了一大势力主。公元308年,刘渊创下了“刘汉”也就是“前赵”,开启了十六国的动荡,西晋也陷入了历史的尘埃。

然而,事实上虽说刘渊是并州的一大霸主,但晋阳却不在其领域内,也就是说刘渊的实力并没有想象中的庞大,至少攻灭西晋是难以置信的。

那么,刘渊或者说前赵是如何做到的呢?

刘渊的一大法宝便是“宗汉立国”,换句话讲便是借壳上市,在当时的局势下,这是至关重要的,毕竟刘渊匈奴人的身份还是颇为引人注目的。

彼时,众多匈奴贵族都希冀刘渊重整当年呼韩邪单于的“霸业”,然而这只不过是区域的小动作罢了,刘渊想得到的要多得多。八王之乱以后,西晋的动荡人尽皆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刘渊深知此刻只需要机会,或许便能够创下中原更大的基业,而这就需要放眼大中原了。

要知道,正统思想是古人所看重的,即使司马家再如何荒诞,但总归汉家天下,刘渊这一匈奴人想要跻身“正统”就需要打破“华夷之分”,这是合法性问题,与师出有名是类似的道理。

再者说,创业自然需要有着完备的人才系统和后备力量,汉家男儿无疑是最大的一股力量,或者说是决定性力量,刘渊借着汉室的“余威”正考虑了这一点。

也正是刘渊的这种“大胸襟”,慢慢地势力便扩充了起来,不仅仅得了周边一众的拥护,也得到了一些士族的追捧,这是必要的。合理性向来重要,反晋这一大动作便需要路数完备。

事实上,刘渊至始至终都未攻下并州的军事重镇晋阳,显然刘渊在势力上尚不足以达成目标。公元305年,能文能武的刘琨接替司马腾成了并州刺史,这显然极大造成了刘渊的困扰,缓过神的西晋将会是刘渊最大的噩梦。

蚕食壮大,稳扎稳打

为此,刘渊急于寻找出路,用最小的损失换来最大的收益向来是考虑的正方向,因此尚且弱小的刘渊采取了骚扰策略,一点点的耗去西晋的力量。

割据并州的刘渊是地方的豪强,却也抵不住西晋这一病老虎,因此刘渊派遣了王弥、石勒等人进行各地骚扰,进而慢慢转移到河东。就这样,并州来了个刘琨,而刘渊只是让着,自个却胸有成竹地转战河东,蒲坂、平阳等河东重镇于是落入了刘渊之手,实力也因此得到了飞跃。

另一方面,王弥、石勒等人又在青州等地牵制着西晋,强悍起来的刘渊也就慢慢地有了继续兼并西晋以及其他小势力的“空闲”,逐渐成了西晋所难以招架的强敌。

事实上,刘渊的这些强悍还离不开王育的辅佐,在其主张下,刘渊稳扎稳打,终于成了一大霸主,但也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弊端(刘曜便是329年被石勒所俘,前赵也走向了灭亡)。

结语:

刘渊曾在309年对洛阳发动进攻,虽说以失败告终,但无疑见证了前赵的强势。316年,前赵攻入长安,俘晋愍帝,宣告西晋灭亡。然而,刘渊的崛起最离不开的便是,西晋诸王之间的内斗,这也是为何司马氏晋朝不被后世人所认可的一大缘故。

汉这个字,现在很多情况下指的都是汉民族的意思,而且这个字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有很深刻的含义的。不过,它在古代同样也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汉朝时期,匈奴一直都是汉朝的敌人,有能力对它出手的时候绝对不会龟缩不前,然而还有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历史上竟然就有一个匈奴人建立了汉国,这是怎么回事?

1匈奴

匈奴,一直以来都可以说是与古代汉人统治为敌的一个民族,他们最出名的时期就是秦汉时期,出名的原因也是与中原相爱相杀。秦朝时,匈奴被蒙恬赶出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区,并且有蒙恬镇守边关,修筑长城以防止外族入侵,可以说如果不是秦始皇暴毙,继承人的事情被人拿来作文章,很难会有后面的事情。

而汉朝时,初期的西汉皇帝对于匈奴都是一忍再忍,毕竟当时并没有太多的能力去把他们一举消灭,就只能采取和亲的态度和方式,希望这样能够平息战火,让自己得以休养生息,而实力积累到了汉武帝时期,终于一举击败匈奴,造成匈奴的四分五裂,东汉时期又分裂成南北匈奴,北匈奴被灭,南匈奴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股势力。

2刘渊

刘渊,是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也是五胡十六国中前赵政权开国皇帝。他自小非常聪明,又文武兼修,史书、兵书一个都不放过。他还挺嫌弃以前那些会文不会武,能武不能文的古人,所以他才决心文武兼修,天资聪慧加上刻苦勤奋,刘渊也就逐渐成长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奇才。

晋惠帝时期,八王之乱爆发,当时的晋朝内乱没人管,南匈奴就动起了心思。毕竟他们虽然与汉朝交好,但是那是在汉朝还在的时候,后来汉朝灭亡,没有复兴的希望,他们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虽然有一个名号,但也只有一个名号了。趁着现在司马家内乱,晋朝无暇顾及,于是刘渊被推举为大单于,图谋叛变。

3汉国

于是,几经周折,刘渊自称汉王,建立汉国。这个汉国的存在感在当时也是很强的,西晋后来就是被它所灭。而之所以取名为汉,无非也就是想要一个正经的名号,汉朝是一个很伟大的朝代,刘渊本人的先祖当中就有一位汉朝的和亲公主,匈奴人跟随母姓,所以刘渊虽然是匈奴人却姓刘,两相叠加,汉国就是这样诞生的。

不过这个国号也没存在太久,当养子刘曜在汉国自己的内乱中登基称帝的时候,就改成赵国,史称前赵。但是随着刘曜被石勒所杀,前赵也就此消亡了。

西晋的灭亡不在于某个人,而在于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次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具体情形如下所述:

司马崛起

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魏明帝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 史称"高平陵之变"。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病死,子司马师继续掌权。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死,弟司马昭当政。甘露二年(257),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司马昭带着皇帝东征,围寿春。次年,寿春破,诸葛诞被杀。经过杀王凌、李丰、夏侯玄、毋丘俭、诸葛诞几个回合的斗争,忠于曹魏的内外势力大体被剪除已尽。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于是率数百仆从向司马昭进攻,结果被杀。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政权完全为司马氏所控制。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汉之战,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蜀汉则以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魏军相持。邓艾遂率精兵偷渡阴平攻占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不战出降,姜维闻讯后带部投降钟会,后兵变不成,自刎而死,蜀汉灭亡。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 ,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曹魏灭亡,西晋开始。

晋朝本身承接了东汉晚期至曹魏期间的割据局面,地方上世族影响力远超帝王。如司马氏本身就是世族权臣,控制曹魏朝廷,最后篡魏自立。所以司马炎在篡魏得手后,为免其他世族、权臣效法,便分封了各宗室成员为王,在地方上作为维护皇室的力量。同时又颁布"占田令",限制世族拥有田地的面积和数量。

统一天下

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司马炎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由于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 东吴将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司马炎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发动灭吴之战,20万晋军直扑东吴,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根数丈长的用麻油浇灌的火点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够把铁链烧断。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孙皓出降,孙吴灭亡。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了。司马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

太康之治

灭吴之后为开创新的业绩,司马炎以洛阳为中心,在全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使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使国家走上了发展之路。

重视农业生产

朝廷采取措施,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扩充劳动力和加强监督等方面来促进农业生产。泰始二年(公元267年),晋武帝颁布鼓励农业生产的诏令。史料记载,泰始五年(公元270年),汲郡太守王宏认真履行朝廷的旨意,勤恤百姓,疏导有方,督劝开荒五千余顷。当时正遇上荒年,他郡皆闹饥荒,而汲郡独无匮乏。于是司马炎特下诏褒扬,赐谷千斛。

后来,司马炎还下令修建了新渠、富寿、游陂三渠,灌溉良田一千五百顷。司马炎于太康元年颁布户调式,推行占田法和课田法。占田、课田制下的农民,为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他们生产获取的粮食除缴纳田租外,都归他们自己所有。这一制度的推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通过上述措施的推行,农业生产很快发展起来,出现了繁荣景象。史书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要其业而乐其事。" 反映河洛地区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描述说"牛马被野,余粮委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 故有"天下无穷人"之谚。 "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起来。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全国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 占田、课田法颁布后的第三年,即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全国有"户有三百七十七万"。 表明剥削减轻致使大量人口恢复了登记,据现代学者推测,西晋至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人口已恢复回3500万人 。

保护士族利益

为保持政治稳定,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司马炎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还公布了官品占田和荫人以为佃户、衣食客的制度。法令规定,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可以占田五十顷,以下每低一品,递减五顷。又各以品之高低,荫其亲属,荫其客户,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也都有这种特权。特权扩大到士人子孙,这是秦汉时世家地主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儒宗这一等级的延伸。

西晋的这些措施,无疑给世族地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更多的优厚待遇,还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上的平衡。但士族地主特权过大,助长了他们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腐化,同时影响庶族地主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

奢侈节俭

司马炎在强调发展生产的同时,反对奢侈,厉行节俭。有一次,太医院的医官程据献给司马炎一件色彩夺目、满饰野雉头毛的"雉头裘"。司马炎把这件"雉头裘"带到朝堂,让满朝文武官员欣赏,朝臣见了个个惊叹不已。不料,晋武帝却一把火把这件"雉头裘"烧成了灰烬。司马炎认为,这种奇装异服触犯了他不准奢侈浪费的禁令,因此要当众焚毁。他还下诏说,今后谁如敢再违犯这个规定,必须判罪。

但是好景不长,西晋皇室逐步腐朽。世家大族则贪暴恣肆,奢侈成风。如何曾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 。大族王恺、石崇互比奢侈 ,大臣傅咸上疏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请求皇帝制止,但司马炎不仅无动于衷,还资助其舅争富。官僚们不仅奢侈成性,而且公开抢劫、杀人。如石崇做荆州刺史,"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 。

司马炎也骄奢*逸起来,由于未能解决政风腐败、党派乱起、宗室权力扩张与外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

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继位,外戚杨骏辅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八王之乱"。

永宁元年(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自立为帝,改元建始,晋惠帝退位。同年三月,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联合常山王司马乂(后封长沙王)伐赵王司马伦。五月去除赵王司马伦及其党羽,晋惠帝复位,齐王司马冏专政。

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成都王司马颖及河间王司马颙派军讨伐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于京城洛阳响应。最后齐王司马冏及其党羽被除,长沙王司马乂掌政,成都王司马颖于邺遥控。

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成都王司马颖为了去除驻守京城的长沙王司马乂,联合河间王司马颙率军攻击洛阳,但被长沙王屡屡击败。

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初洛阳城缺粮,东海王司马越勾结禁军擒长沙王,开城投降。长沙王被河间王将领张方用火烤死,成都王颖迫惠帝立其为皇太弟,河间王颙为太宰,东海王越为尚书令。成都王胜利后,班师返邺,政治中心北移。而后东海王越集结各方兵力,挟惠帝讨伐成都王颖。最后失败,惠帝被俘,东海王逃至其封国东海(今山东郯城北),河间王将领张方占领洛阳。

但不久东海王的亲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幽州刺史王浚联合异族乌丸、羯朱等势力击败成都王。成都王挟晋惠帝逃至洛阳,投靠拥有关中及洛阳的河间王,最后成都王被废,河间王改立司马炽为皇太弟。

永兴二年(公元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

光熙元年(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攻入洛阳。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败走,最后相继被杀。东海王司马越迎晋惠帝还洛阳,随后晋惠帝被毒死,豫章王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由东海王司马越专政。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八王之乱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

五胡内迁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已陆续向内地迁徙。光武帝刘秀打破西汉边民严禁内迁的铁律后,边民逐渐内迁,而大量游牧民族因此以各种方式被迁入充实边郡。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和补充内地劳动人手的不足,经常招引和强制他们入居内地。

各少数族人民内迁后,在汉族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地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业生活过渡。魏晋时,西、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

当时,在内地不少地方,少数民族人数相当多,如西晋时,关中户口百万,其中少数民族占了一半左右。

到了西晋末年的少数民族势力可以分为三股:

匈奴是灭亡西晋的策动者,有统治中原的野心。

羌、羯、氐属于第二股。羯族原是匈奴控制的西域民族,随匈奴人来到中原后由于生活贫困,很多羯人沦为汉族地主的隶农。羌人三度叛乱,叛乱后的羌人又屠杀汉人,接着是官军的大肆镇压。而氐人多是"八王之乱"中与汉人一起逃亡的流民。

第三股是鲜卑人,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多在西晋末年对战争持观望态度。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后来称雄北方的慕容氏、拓跋氏都是支持西晋政府的,其首领相继被封为大都督和代公,是西晋的盟友。

走向灭亡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魏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服事供职,同于编户" 。

西晋占田制明确规定了他们的租调负担。汉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数民族人为奴婢、佃客。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 ,因而反抗不断地发生。

对西晋首先发难的是氐族--李特流民起义和羯、羌的小规模反抗,然后是匈奴贵族刘渊的起兵。八王之乱中,并州刺史司马腾与将军王浚联合鲜卑贵族进攻司马颖驻守的邺城,司马颖不敌,刘渊献计说要回匈奴召集骑兵抗衡鲜卑人,司马颍同意。刘渊得以回到匈奴。

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刘渊返回匈奴控制下的左国城,与匈奴权贵密谋起兵。刘渊的从祖父刘宣发表了起兵宣言 ,实际是要夺取中原。

当时,并州境内的汉人大多因战祸而迁徙南下,胡汉势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而并州的官吏们还在热心内争。于是,刘渊称汉王,置百官,打败司马腾,招降山东起义的王弥等人,形成了反晋浪潮。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刘渊称帝,都平阳。他分别于永嘉三年(公元309年)秋冬遣其子大将军刘聪率石勒、刘曜等进攻洛阳,西晋军队顽强抵抗,匈奴败退。后刘渊死,刘聪杀兄自立,又于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冬三攻洛阳。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西晋专政的太傅东海王司马越病死,匈奴大军第三次围攻洛阳,而南方诸州的牧丞或拥兵观望或象征性的出兵"勤王"。王敦天天召集士族饮酒作乐;王澄带兵从荆州出发,以极慢地速度到了南阳,一听荆州刺史山简的军队战败,就跑回去了。而王衍等人率十几万大军公开逃跑。结果他们被石勒在苦县全歼。七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接着汉国大将石勒闪击荀唏,青兖沦陷。

建兴元年(公元313年),晋怀帝在平阳遇害,晋愍帝在长安继位,下令司马睿、刘琨等的共七十万大军分三路合击平阳。结果身为此战主力的司马睿在士族的鼓动下竟抗命不遵。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而匈奴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开始。而后,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不久,完全代表士族利益的东晋建立。西晋亡后,在北方尚有三个忠于晋朝的地区,即并州北部刘琨、幽州段匹磾、凉州张寔。然而,并州刘琨先被石勒击溃,投靠幽州段匹磾。段匹磾则奉东晋密令将刘琨处死,之后段匹磾也被石勒击败。最后,在凉州张寔去世之后,其弟张茂向前赵的刘曜称臣。至此东晋在华北的势力全部消灭。 

刘渊(—310年),十六国时期汉国的开国君主。匈奴族人。晋国内乱,他乘机在离石起兵反晋,势力迅速扩大。自称大单于,永兴元年(304年)改称汉王。永嘉二年(308年)称帝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河瑞二年(310年)七月病死。

一、出身望族 志向高远

从前南匈奴与汉和亲,自称汉舅,冒姓刘氏。魏祖曹操,曾命南匈奴单于呼厨泉入居并州境内,分匈奴部众为五部。左部帅刘豹,系呼厨泉兄子,部族最强。后司马师用邓艾计,分左部为二,另立右贤王,使居雁门。豹子名渊,字元海,幼即俊异,师事上党人崔游,博习经史,曾对同学说:“我常耻隋陆无武,绛灌无文。隋陆遇汉高祖,不能立业封侯,绛灌遇汉文帝,不能兴教劝学,这岂不是一大可惜吗”于是兼学武功,日演骑射,少长已膂力过人,入为侍子,留居洛阳。安东将军王浑父子,屡称刘渊文武双全,可为东南统帅。李熹又举荐他督领将军,都被孔恂等谏阻。刘渊闻此消息,对好友王弥说:“王、李二君为我挚友,屡次荐我于有司,每想到此事,未曾不感激涕零。但官家不容于我,若再推荐,恐怕非但无益,还会招来灾祸呢!”自此以后,刘渊经常纵酒长啸,欷逴流涕。有人把刘渊的言行告知齐王司马攸,司马攸奏武帝说:“陛下当早除刘渊,不然臣恐并州不能久安。”当时王浑恰好在侧,忙替刘渊辩解道:“大晋当以仁义怀柔为己任,为什么要无故怀疑臣民杀掉刘渊,恐为天下人寒心。”武帝便释刘渊不诛。不久,刘豹去世,授刘渊为左部帅,出都而去。晋室又升刘渊为五部大都督,号建威将军,封汉光乡侯,威振朔方。

二、助颖背约 祭坛称王

301年,成都王司马颖讨伐赵王伦,檄令安北将军王浚为助,浚不应命,颖于是怀恨在心,派人刺杀王浚。不料事情败露,刺客反被王浚所杀。王浚纠合幽、并二州将卒及乌桓、鲜卑骑兵共10万人,直捣邺城。司马颖对此事十分忧虑,与僚属商议。王戎等主张议和,颖要挟惠帝还洛,暂避敌锋。冠军将军刘渊说:“现在二镇骄横跋扈,有兵马十余万,恐非宿卫将士及近郡兵马所能敌御。渊曾奉诏为五部都督,今愿为殿下还说五部,同赴国难。”颖点头称是。刘渊辞颖出发,行至左国城(故址在今山西离石县东北),匈奴右贤王刘宣等,早就想推戴刘渊为大单于,至此与部众联名,奉书与渊,愿上大单于尊号。刘渊先让后受,旬月间召众5万,定都离石(在今山西省),封子刘聪为鹿蠡王。遣部将刘宏率铁骑5 000往援邺城,但已来不及,邺已被王浚攻破,掳掠一空,颖奉惠帝南逃洛阳。刘渊得宏之报,慨然道:“颖不用我言,弃邺南奔刘渊简介,真是奴才。但我曾受他知遇之恩,保举我为冠军将军,对待我也算不薄。我既与他相约为援,不可背约不救。”即命人率步骑兵2万将讨鲜卑。刘宣等阻止此行,说是晋人不道,待我如奴隶,我当趁他骨肉相残之机,夺其帝位,恢复呼韩邪基业。刘渊笑道:“卿虽有见识,但是嫌器量太小。试想禹出西戎,文王生东夷,帝王有何常种我现在勇士十余万,若鼓行而南,与晋抗衡,势如摧朽,上可比汉高,下不失魏武,呼韩邪何足道哉”刘宣等叩头道:“大单于勇略过人,明见万里,自然不是我辈所能企及,请即乘势称尊,慰我众望。”刘渊说:“既然众位都出一志,我也何必坚持援颖,且迁居左国城,再作计较。”刘宣等遵令起身,随渊至左国城。远近都来归附,又罗至数万人。刘宣等又力敦刘渊拥众称尊,雄居北方。刘渊乃命就南郊筑坛,告天祭地,自称汉王。五部胡人都来道贺。刘渊树起大汉旗帜,改易正朔,称为元熙元年。国号汉,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筑庙祭祀,追尊安乐公刘禅为孝怀皇帝。一切开国制度,都依两汉故例。立妻呼延氏为王后,长子刘和为世子,鹿蠡王刘聪守职如故。授族子曜为建武将军。命刘宣为丞相,召上党(今山西长治市)人崔游为御史大夫。刘渊曾跟崔游受业,崔游不愿作官,借故推辞。

三、攻掠晋地 称帝蒲子

刘渊称王数日,率众往攻东嬴公司马腾。腾遣将军聂玄率兵出拒,行至大陵(今山西文水县),与渊军相遇。两下交锋,玄军大败。腾闻玄败,大惧,急领并州2万余户,避往山东。渊四处寇掠,入居蒲子(今山西吕梁县境)。又令刘曜进军太原。刘曜兵锋甚锐,连克泫氏(今山西高平县)、屯留(属山西省)、长子(属山西省)诸县。别将乔晞,往攻介休(属山西省)。介休城破,县令贾浑被执。晞令贾浑投降,贾浑怒骂乔晞,乔晞大怒,令把贾浑推出斩首。乔晞要强娶贾浑妇宗氏,宗氏不从,被乔晞杀害。消息传报刘渊,渊不禁盛怒,说:“乔晞敢杀忠臣,并害其妇,假使天道有知,他还望有遗种吗”于是命人厚葬贾浑夫妇,削减乔晞的官俸。不久,东嬴公司马腾又遣部将司马瑜、周良、石鲜等分统兵卒往攻离石,与刘渊之将刘锋交锋,四战皆败,一并逃归。刘渊势力日增,无人能敌。

王弥举旗反晋,逼近洛阳,被晋左卫将军王秉击败,逃出轵关(在今河南济源县西北),投奔刘渊。刘渊与王弥本有旧交,当即遣使至郊外迎接,且传渊语说:“孤已亲至客馆,拂席洗爵,以敬待将军。”王弥听了,心中欣喜,便随使见渊。渊授王弥为司隶校尉,加官侍中。刘灵也是反晋者,得王弥归汉消息,也往谒刘渊,受封平北将军。渊得此二将,用为向导,使子聪带兵数千,同袭河东(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地区为河东)。晋将北宫纯从洛阳旋师,途中与刘聪相遇,便展开撕杀。刘聪不意官军掩至,顿时慌乱,被击得大败,匆匆收兵遁归。刘渊闻聪败还,未免感到失望。又并州一带刘琨守得很紧刘渊简介,无隙可乘。刘景往攻,大败而回。因此,刘渊忧悔交并,垂头丧气。侍中刘殷、王育进议道:“殿下起兵已有一年,王威未振,实在可惜。若使诸将分兵四出,大举进发,斩刘琨,定河东,建帝号,鼓行南下,攻克长安,作为都城,再用关中兵马席卷洛阳,易如反掌。汉高祖建竖鸿基,荡平强楚,就是这番计谋,殿下为什么不效仿呢”刘渊眼睛一亮:“此意正合孤心,当如卿言办理。”于是誓师起程,趁着秋高马肥的季节,拥兵进击。到了平阳,太守宋抽弃城而逃。刘渊轻易得了平阳城,又进军河东。太守路述率众抵抗,寡不敌众,退守城中。渊督众猛攻,相持数日,城墙被毁去数丈,一时抢修不及,渊兵如水涌进。路述誓死抵抗,终因精疲力竭,壮烈捐躯。刘渊连克数郡,遂移居蒲子、上郡(今陕西延安、榆林一带)。四部鲜卑陆逐延、氐首单征,并向刘渊投降。渊又遣王弥、石勒分兵寇邺。征北将军和郁贪生怕死,把险要的邺城拱手让给了刘渊,自己出城而逃。刘渊得逞雄心,在308年十月公然称帝于蒲子城,改元永凤。

四、封子用兵 命归黄泉

刘渊称帝,两河大震。刘渊使石勒、刘灵率众3万,进犯魏(在河北省)、汲(今河南汲县)、顿邱(今河南浚县)三郡,百姓望尘归附,多至50余垒。石勒与刘聪向刘渊请示,各给垒主将军都尉印绶,并挑选壮丁5万人为军士,老弱仍令安居。魏郡太守王粹,领兵抵御,一战即败,被石勒活捉,押至三台,一刀毕命。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正月朔日,荧惑星入犯紫微。汉太史令鲜于修之进言刘渊道:“陛下虽龙兴凤翔,奄受大命,但遗晋未灭,皇居逼仄,紫宫星变,犹应晋室。不出三年,必克洛阳。蒲子崎岖,不可久居。平阳近有紫气,又是陶唐旧都,望陛下上迎乾象,下协坤祥。”刘渊大喜,即迁都平阳。时汾水滨有人得玺篆,文为“有新保之”四字,是王莽之后投失。此人将所得玉玺增刻“渊海光”三字,献给刘渊。刘渊表字元海,便以此为己瑞,又复改元,即以河瑞二字为年号,封子裕为齐王,子隆为鲁王,聪为楚王,南向窥晋。

汉大将军石勒率众10余万,进攻钜鹿、常山。正欲进略郡县,忽接刘渊命令,使率部众为前锋,移攻壶关。另授王弥为征东大将军,领青州牧,与楚王聪一同出兵,为勒后授。并州刺史刘琨,急遣将军黄肃、韩述赴援。肃至封田,与勒相遇,一战败死。述至西涧,与聪争锋,亦为聪所杀。警报传至洛阳,太傅司马越令淮南内史王旷、将军施融、曹超往御汉兵,战不利,王旷、施融、曹超皆送命。刘聪乘胜进兵,破屯留,陷长子,上党太守庞淳降汉。刘渊连得捷报,又命聪等进攻洛阳。晋廷命平北将军曹武集众抵抗,连战皆败。刘聪入寇宜阳,被弘农太守垣延用诈降计击败。刘聪不死心,过了不多时,又攻宜阳,复被击败。刘渊闻兵受挫,飞饬聪等还师。聪不欲退兵,表称“晋兵微弱,可以力取,不得自挫锐气,草草班师。”刘渊即听令留攻,聪又分兵逼进,自攻宜阳门,令刘曜攻上东门,王弥攻广阳门,景攻大夏门,四面猛扑,声震山谷,攻了数日,竟不能入。刘聪迷信,带领数人,去祈祷山神保佑他速下洛城。晋军听此消息,趁汉军无首,选精卒突入营,大败汉军。刘聪半途闻变,即忙折回,但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只好上报到刘渊,渊乃敦促聪回军。

汉军的另一路人马由石勒统领,与晋将祁弘战于飞龙山,被祁弘打得大败。石勒逃脱,走保黎阳(今河南浚县),刘灵迟走一步,被祁弘用槊刺死。石勒闻晋兵退走,又攻别地,拔30余寨。旋即攻下白马、鄄城、仓垣(今河南开封县)等城。捷书传至平阳,刘渊加封石勒为镇东大将军,兼汲郡公。又命聪、曜等出兵会勒,共攻河内。河内太守裴整飞表乞援,诏命宋抽为征虏将军,往援河内,被勒中途截击,把抽杀死,河内人执整降汉。正当此时,刘渊得病,召还各军。渊后呼延氏死后,另立氐酋单征女为皇后。单氏纤丽无比,美艳绝伦,自从单征降汉,便将女纳为渊妾,由渊专宠专房。生子名义,也受殊宠。渊妻病死,妾媵不下数十,刘渊偏被娇滴滴的单氏迷住,把她越级超升,继为皇后,又封义为北海王。单氏感恩不尽,挺起精神,尽力侍奉刘渊。刘渊喜她靓妆媚骨,处处迷人,便贪欢无度,整日与她耳鬓斯磨。但是刘渊年纪已高,身体经不住消耗,渐渐地精力不支,酿成羸疾。为了身后社稷安危,刘渊命梁王和为太子,齐王裕为大司徒,鲁王隆为尚书令,楚王聪为大司马大单于,特在平阳城西,置单于台,为聪任所。北海王义为抚军大将军,领司隶校尉。始安王曜为征讨大都督兼单于左辅。廷尉乔智明为冠军大将军单于右辅。同姓老臣陈留王刘欢乐,进官太宰,长乐王刘洋,进官太傅,江都王刘延年,进官太保。刘渊倚仗三人为心膂,所以加位三公,委以重任。到了病不能起,即召入禁中,亲授遗命,叫其拥立太子,同心辅政。三人应允,刘渊这才放心。第三天,即河瑞二年(310年)七月,刘渊病逝,葬于永光陵。共计称王4年,称帝3年。

公元304年,是“五胡十六国”的起始之年。这一年,不光有氐族人李雄在成都称帝建立成汉政权,还有匈奴人刘渊在山西称王建立汉赵政权。

说刘渊是匈奴版的慕容复,其实并不十分贴切。我们看《天龙八部》时,慕容复一心想光复大燕让人印象很深刻。慕容复也是贵族后裔,他的祖先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燕国的鲜卑族人慕容氏,从他单名一个“复”字,以及美人王语嫣在侧而不顾的表现来看,他胸怀大志,也的确为此奋斗终身。

与慕容复相似之处在于,刘渊是匈奴贵族后裔,他的先祖可追溯至冒顿单于,当年,刘邦将宗室之女作为和亲公主嫁给冒顿单于,所以刘渊的体内还留着汉族人的血,这也正是他作为匈奴人,却为何以“刘”为姓的原因。

不尽相同的是,慕容复的大燕,到了南宋,那是千年一梦,早已支离破碎,但刘渊的匈奴,虽在汉武帝以后衰败,但在东汉和西晋两朝,依然算是一个相对完整和平的地方政权。而同样是在从小立志的情况下,慕容复疯了,而刘渊却带着匈奴人重新建立了国家——汉赵。

刘渊之所以能成功,既有主观上的努力,还有客观上的有利条件,我认为,有5个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刘渊、刘宣、司马颖、王浑和司马炎。

第一个当然是刘渊自己。据记载,刘渊7岁丧母,但他自幼聪慧,有个汉人老师,他不光继承了匈奴人勤于骑射的崇武基因,更比汉人更酷爱学习 历史 文化。就拿读书来说,《史记》《汉书》,甚至连《春秋》《孙子兵法》都全面诵读,他曾说,随何、陆贾能文不武,遇到汉高祖刘邦却无法建立封侯的功业,而周勃灌婴能武不文,跟随汉文帝刘恒却不能开创教化的大业,可见其心气之高,志向之远。

《资治通鉴》记载的刘渊叛晋自立时说的一句话也非常霸气:“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说大丈夫就应该做汉高祖刘邦和魏武帝曹操那样的人,呼韩邪单于有什么值得效仿的!

有的人可能不知道呼韩邪单于是谁,但如果说王昭君的丈夫,大家大概就明白了。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觐大汉天子的匈奴单于。所以,刘渊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他不想学呼韩邪单于屈居中原汉人之下。

第二个关键性的人物,是他的堂祖父,左贤王刘宣,刘渊称汉王前是匈奴右贤王。当年,曹操将匈奴兵分为五部,刘渊的父亲刘豹是其中一部,在西晋“八王之乱”时,皇太帝司马颖掌握皇权时,表奏刘渊为冠军将军,监理五部匈奴事务。

刘宣可以说是刘渊称王称帝的直接推手。刘渊在西晋京城时,刘宣在山西就对匈奴人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一段话,简直可以称为匈奴复国宣言。他说汉朝灭亡以后,匈奴大单于有名无实,没有一寸土地属于匈奴自己,匈奴王侯的地位和百姓无异。如今,匈奴虽然没落,但也有2万多人,怎么能给汉人当百年奴隶!刘渊雄才伟略,如果上天不想光复匈奴,就不会白白生出这个人。现在司马氏互相残杀,正是我们光复呼韩邪事业的时候。

这话说得很精妙,动员性很强,但凡有血性的匈奴人,都会热血沸腾,所以共同策划推举刘渊为大单于,还派人到邺城去告诉他。

刘渊得到消息后,就借故说回乡参加葬礼,跟司马颖请假,但司马颖不批,刘渊只好先派人回去通知刘宣做筹划。

不久,司马腾起兵攻打司马颖时,刘渊觉得机会来了,他再次跟司马颖请假,这次的借口是回去动员五部匈奴的兵马来援,司马颖答应了。

刘渊一回到匈奴驻地左国城(今山西方山县),刘宣就给他封了大单于,国号为“汉”,刘宣还请求给刘渊上个尊号,刘渊才仿照汉高祖刘邦称汉王,尊刘禅为孝怀皇帝,意思是他要像大汉一样建立大一统的天下,不过追尊刘禅有点不大明白。刘宣忙里忙外的,也少不了他的好处,被封为丞相。

第三个人物,就是司马颖。司马颖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实力较强的一支。司马衷刚即位时,外戚杨骏把持朝政,任命刘渊为五部大都督,因有部下叛逃被免官,但司马颖厉害起来后,又重新启用了他。

但司马颖这个人,我说他有“小志”,起兵攻入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就开始飘了,导致其他宗室王的反叛。

就在司马腾讨伐司马颖的过程中,刘渊曾向司马颖献策说:“ 殿下一发邺宫,示弱于人,洛阳不可得而 ;虽至洛阳,威权不复在殿下也。 ”意思是司马颖如果离开邺城,就是向司马腾示弱,洛阳也进不去,即便进了洛阳,你的权势也不复存在了,无论如何都要坚守住邺城,他再动员五部匈奴来援。于是司马颖将刘渊放回了匈奴。

结果邺城发现司马腾的侦察兵后,全城恐慌,司马颖又听从别人的劝带着晋惠帝司马衷逃往洛阳,刘渊听说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不用吾言,逆自奔溃,真奴才也!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渊的才智谋略远在司马颖之上,而同时,司马颖将这个拥有雄才大略的匈奴人“放虎归山”,这是导致“五胡乱华”的关键事件。

那么,作为泱泱中原大国的西晋王朝,难道就从没有人防备过这个杰出的匈奴人才吗?当然不是!

曹操分匈奴为五部分而治之,就是一个削减匈奴势力的重要措施,到了晋武帝司马炎时期,刘渊颇受晋武帝赏识,说他的才能超过金日磾,便要同意王浑的推荐,命刘渊领兵东南,当时有两人反对,孔恂、杨珧,说刘渊非汉族,如果给他权力和威望,是非常值得担忧的,但晋武帝默然不语。

齐王司马攸也曾强烈建议晋武帝尽快除掉刘渊,以保并州长治久安,但王浑却说应德泽远方,晋武帝再次听从了王浑的话。

从这个角度来讲, 王浑的处处推荐和司马炎的优柔寡断 ,也是刘渊得以成功的关键。

刘渊所建立这个汉赵政权,也称前赵,国祚25年,也是灭掉西晋的政权,这就不得不提中国 历史 上唯一一个奴隶皇帝——石勒,在灭西晋的战争中表现了突出的才能,这个我们以后再讲。

对西晋而言真的可以说是“养虎遗患,放虎归山”了。刘渊称帝后气数也不长,仅仅在位6年就病死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810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2
下一篇2023-1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