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奇谈里面说山东八千学生南下是《十字架上的校长——张敏之夫人回忆录》,作者是王培五口述/著。
本书背景为白色恐怖首宗,也是牵连人数最多的第一大案,史称「澎湖案」。事端于1949年国共内战局势逆转,国府计划迁台,山东烟台联中校长张敏之,率8000名流亡师生追随投奔,原望迁台继续学业,但因入台管制而暂转澎湖,不意军方因内战兵员渐耗,强要接收这群中学生为兵。
张校长为维护学生受教权,挺身抗争,军方竟以莫须有的「匪谍」入罪,他和一百多名师生被枪决,数千名学生被充军后受尽凌虐,另有不知人数、不详姓名学生被投入海中溺毙。
张夫人忍辱带着六名子女,走投无路、谋职不易,特务如影随形,尝尽人间疾苦。幸有坚定信仰倚靠及仗义之士扶助,最后一家相继出国,儿女都奋斗有成,全家幸福圆满。
扩展资料:
张敏之被害(外省人228事件)过程:
1949年6月22日,八所联中的师生合计8000多人从广州黄埔码头登上济和轮前往澎湖。他们到达澎湖后,军方撕毁了与校方的协议,强征该批中学生入伍,引发师生反抗。
张敏之为维护学生权益而出面交涉,被军方控为“匪谍”,张敏之和106名师生遭到枪决,其中张敏之于1949年12月11日遭枪决。
张敏之(1907—1949),1907年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十六岁考取了当地一流初中先志中学,成为新制第一班学生。张敏之在校期间加入国民党外围社团“平民学会”,高中毕业后,由山东省国民党部保送报考中央党务学校,成为党校第一期毕业生。
1949年6月22日,八所联中师生合计八千子弟,在广州的黄埔码头登上了开往澎湖的济和轮。
抵达澎湖后,军方撕毁与校方签订的协议,强征这群中学生入征,引发学生的反抗,张校长为维护学生权益挺身抗争,被军方以莫须有的“匪谍”入罪,他和106名师生被枪决;被张校长保全下来的学生中,多有后来在学术教育界成就卓著者,如前台湾大学校长孙震等。
1949年12月12日早上,在台湾出版的国民党《中央日报》第四版,与台湾省政府经营的《新生报》第四版,都印出斗大的震撼标题与集体枪决照片:“台湾岂容奸党潜匿,七匪谍昨伏法”及“你们逃不掉的,昨续枪决匪谍七名。”
副标题则配以:“保安部破获匪兵运机构,党羽百余人均一网打尽。”及“对叛徒不宽容”等,这就是白色恐怖第一案——澎湖案。
-十字架上的校长:张敏之夫人回忆
这不好说 应该是《写在墙上的脸》
也许是《大武生》作者:高晓松 邹静之
也许是《如丧》作者:高晓松
还有作品集和剧本
高晓松。中国著名音乐制作人/**导演/词曲作者/写作者
音乐作品:《同桌的你》《恋恋风尘》《万物生长》作品集《青春无悔》作品集等
**作品:《那时花开》《我心飞翔》《大武生》
文学作品:《写在墙上的脸》《如丧》
看过高晓松写的两本书:《写在墙上的脸》、《如丧》,听过高晓松一些作品,贸然作答一下。
毫无疑问,高晓松是运气好到不行的那种人,二十出头《同桌的你》就火了,然后快马加鞭拍了《那时花开》,其后的日子一帆风顺,才子形象深入人心,多快好省把钱赚,就连老婆也跟着换。
在歌里,我们看到高晓松深情款款、语带伤感、知识分子气息浓重,怀念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怀念坐绿皮火车去杭州的李娜,怀念睡在他上铺的兄弟
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晓说》、《如丧》里、各种八卦新闻里、各路选秀节目评审席上,我们看到另一个高晓松,这个高晓松满嘴跑火车,言语轻佻,满脸横肉,一副精明的商人模样,非常善于调戏姑娘。
真正的高晓松到底是什么样,估计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
高晓松的《晓说》、梁宏达的《老梁说天下》、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这三档综艺节目都很有深度,穿透力很强,震撼力也很强,个人更喜欢《老梁说天下》因为本人逻辑思维较传统。
高晓松的《晓说》,风格平易,脉络清晰,表达比较有体系。表达框架也宽阔而不失开放,角度往往有新意却不觉突兀,因为所有观点都是高晓松个人世界观体系下的,所以矛盾冲突之处很少,比较能自圆其说。这些特点使得他对于年轻受众很有感染力。
硬要说他的问题就是,正是因为感染力太强、受众太年轻了,容易像当年明月一样造就一些脑残粉。因为他的表述都出于个人感受积累,广度和深度都难免会有不足(也包括他受条件限制,没法充分表述的),但是体系已经很完备了,能自圆其说。这样会导致一些小年轻先入为主一听他的观念体系,顿时觉得豁然开朗,然后一拍大腿就是这个理了!然后对各种不同的其他观点有排斥心理。
老梁的《老梁说天下》,风格亲切,知识面宽阔,可以感受出很多社会阅历的积累,比较有说服力。
他的问题是表述角度没有其他两个节目平等,就是说虽然表达很平易亲切,但是感觉上还是更接近一个和气的老师在解惑,一个和蔼的长辈在讲故事的状态。这就是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区别。
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老梁是一档电视节目,各种限制肯定多得多,发挥空间小很多,知识点有新意,知识面和框架却显相对陈旧,角度新意不足,相比其他两档节目犀利度是欠缺的。(高晓松晓说成功后,也上电视做过脱口节目,反响平平),所以《老梁说天下》受众更多倾向于中老年人,或者审美情趣偏传统的人。我个人就还是更喜欢听他在广播里扯体育的蛋。
罗胖的《逻辑思维》,是三者之中野心最大,也是准备最为充分的,整体制作最为精良的。他的优势有:
1可持续性。
分享高大上人士成熟观点为主。另两个都是个体知识分享,能讲的干货总归是有限的,后劲不足,红旗还能打多久是个值得担心的问题。
2知识深度。
有专业人士和专业书籍做基石,深度有保障。
3团队协作。
但是他的优势也同样带来诸多问题:
野心最大使得他在定位和技巧上各种压力和摸索,还缺乏确定性;一期节目有时要压缩的东西太多。
其他两档节目就放松得多,讲的人放松,听众也放松。而听罗胖的有时碰到不对路的话题会很累很伤神。
团队协作和分享他人成熟观点,资源更多但因为世界观不是一个体系,也容易造成观点之间有不协调感。(最直观的例子是很多受众会有这种感觉:某一期特别对胃口,而某一期感觉了了甚至不对眼)。
与松胖和梁胖的玩票性质不同,玩深度使得罗胖更像一个文人,这样容易造成文人相轻那条路上来的明枪暗箭。搞得评价最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节目的受众很多一部分人在传统的权威性一元观念教育下,比较缺乏多元心态和换位思维,在知识积累阶段的气质很像一个血气方刚的叛逆期小年轻,刚从父亲崇拜和老师迷信的阶段走出来,看到一个貌似权威的人表达观念体系时,出现一个硬伤或者只是和自己观点比较冲突的观念时,立马就一棍撂倒:靠,什么玩意,这里竟然这么说,整个都没得看了…
《写在墙上的脸》。
《写在墙上的脸》是一篇奇特的小说,她以一张名曰“模特”的被人画来画去的脸的变迁为主线,写了几个男女在这个“时而要脸,时而就是不要脸”的生活怪圈中悠闲自得的成长过程。
该书展示了感情与生活的一种独特而日常的状态。故事新奇,文峰飘逸,笔法灵秀。同时书中还收集了作者高晓松的十几首原创歌曲。
演艺经历:
早期事业以电视编剧、音乐创作及制作人为主。
1994年出版《校园民谣》合辑。
1996年推出个人作品集《青春无悔》。
1996年高晓松和宋柯创办了“麦田音乐”独立品牌,后发展成唱片公司太合麦田。
1999年自编自导爱情**《那时花开》。
2002年自编自导并作曲**《我心飞翔》,该片获得法国里昂**节最高奖和美国雪城**节评委会奖。时常担任各大选秀比赛评委。
2011年9月9日自编自导**《大武生》上映。
2012年3月主持脱口秀栏目《晓说》开始播出。
2015年7月高晓松加盟阿里音乐,出任董事长。
2016年9月高晓松出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