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紧急!!!!!!!!!!)

曹操(紧急!!!!!!!!!!),第1张

生平 [编辑] 出身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曹嵩为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三国志》记载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有一说认为他本姓夏侯,因为后来曹嵩成为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曹氏,也有一说指其为曹腾堂兄弟之子。曹操年轻时期即已文武双全,《魏书》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少机警,有权数」。但由于年少时品行不端,故其名声难以彰显,少有人看好曹操的未来,只有当时著名学者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保颙,一直暗中观察著曹操。后来在桥玄的推荐下,曹操进一步和同样是著名学者的许劭深交。有一天曹操问起自已「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许劭便品评其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据说曹操听了之后,仰天大笑,深得其心。 [编辑] 创业 174年曹操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177年任顿丘令,179年娶卞氏为妻,180年升为议郎。184年,在东汉王朝黄巾军起义的战争中起家,任骑都尉。由于黄巾军有战功,故升任济南相,任职后积极罢免了将近八成平时贪污渎职的高官,并严令禁止当时盛行的一些宗教迷信。后历任东郡太守、都尉、典军校尉等职。189年十二月董卓入京后,为了讨伐董卓,曹操散尽家财征募义勇,自已揭竿起义。190年春,又进一步推举袁绍为讨董同盟的盟主,号召各地的群雄共襄盛举,并兼任奋武将军一举。但董卓军势力强盛,诸侯不敢立于阵前与之交兵。曹操出于无奈,只得独自进军,结果于卞水遭到董卓部将徐荣击败。曹操身中流箭,坐骑也伤重不起,后因曹洪出让自已的坐骑,才死里逃生。 191年曹操讨伐入侵东郡的黑山贼,被袁绍任命为东群太守。192年四月,董卓被义子吕布所杀。同年,青州的三十万黄布大军入侵兖州,杀死刺史刘岱,曹操再任担任济北相,并得到鲍信等人的推举,接受兖州牧一职。后来黄巾贼交战于寿张以东之际,鲍信不幸战死,此事给曹操莫大的打击,但历经苦战之余,终于大破敌军。曹操一路追击至济北,最后降服了黄巾贼,并收编为子弟兵,又从中选出精,号称「青州兵」。从此以后,众多的能人贤士纷纷投效至曹操的帐下。同时,袁绍与袁术失和,后来袁绍与荆州的刘表联手,袁术则与幽州的公孙瓒、徐州的陶谦相结以抗。这时的曹操是袁绍麾下的将领,刘备、孙坚也分别屈身于公孙瓒与袁术之下,受其差遣调度的客将。正当曹操协助刘表,大破袁术于各地之际,陶谦却趁机攻打兖州东部的泰山郡,导致曹操的父亲曹嵩被杀。针对这个事件,曹操于193年至194年间,二度讨伐陶谦,并在徐州当地展开格杀勿论的大屠杀。《后汉书》对此事则描录「男女数十万人惨遭杀害,即便鸡犬也不能幸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 [编辑] 奉戴天子 196年听取智囊荀彧等人建议,率军进驻洛阳奉迎汉献帝,「奉天子以令诸侯」(演义作:挟天子以令诸侯),并迁都至许昌(早在曹操举兵之前,袁绍智囊早就建议他迎接献帝,但袁绍优柔寡断未决,被曹操抢得先机)。197年征讨张绣,张绣举众投降,之后因曹操纳张济之妻,张绣对这件事感到十分痛恨,曹操知道张绣对此事非常不悦,便设计要杀害张绣,但计划泄漏,张绣于是袭击曹操,曹操在长子曹昂与校尉典韦殿后下逃亡,但曹昂与典韦也阵亡。此一事件,虽无子嗣、视长子曹昂为己出的曹操正室丁夫人,对曹操十分不谅解。 [编辑] 雄霸北方 200年到207年间,经官渡之战等战役,曹操以少胜多

打败袁绍和其它割据军阀,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被任命为丞相。十二月,于赤壁之战中败于刘备和孙权联军(赤壁战后,曹操撤退回北方。曾感叹:「若郭奉孝在,我不会败的这么惨!」),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编辑] 加官晋爵 212年,董昭等人推举曹操为「魏公」,荀彧以忠于汉室立场提出反对。曹操答应荀彧永不作魏公,但因此曹操对荀彧不悦。正好荀彧曾从伏完手中收过献帝抱怨曹操诛杀董承的信,曹操放荀彧到谯犒军,在途中荀彧在寿春病死。另有一说曹操送一个空盒要荀彧自杀,逼死荀彧。213年,曹操自封为「魏公」。215年,攻灭汉中的张鲁势力。消灭张鲁后,曹操平定了汉中,但刘备有鉴于曹操取得汉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孙权平分荆州,回师益州。曹操见刘备无懈可击,便班师回朝。216年,曹操再自封「魏王」,自加九锡,217年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十月,再授赐十王冠、二彩带,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他名义上虽仍为汉臣,实际上掌握等同于皇帝的权力和威势,权倾朝野,汉献帝形同手上傀儡随意摆布。并任夏侯渊为征西将军、曹仁为征南将军,欲取荆蜀。 [编辑] 汉中争夺战 217年,刘备大举进攻汉中,汉中之战爆发。孙权也偷袭合肥,由于形势紧张,曹操便在九月亲自到长安坐镇,与刘备相峙一年。219年正月刘备亲自领军和黄忠分进合击,大破夏侯渊。汉中为刘备攻占,同年三月曹操亲自挥军欲夺回,一度还召集抽调镇守北方的曹彰二十万大军增援,但都为刘备所败,魏军无功而返,刘备还派刘封、黄忠、赵云等将攻击曹军。至五月曹操便撤退至长安,刘备攻下房陵,派刘封沿沔水而攻占上庸。相传曹操再度败于刘备,此段心境为「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典故。 [编辑] 荆州争夺战 219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关羽大举攻进襄阳,进一步围困曹军大将曹仁残军于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庞德援救,后于禁向关羽投降,庞德则被关羽擒杀,关羽还另派遣军队包围襄阳,一时威震华夏。当时曹操治郡下许多义军早已受关羽遥控,更有许多叛乱都想引关羽为援。 219年十月,曹操欲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坐大。孙权果然觊觎荆州而自请袭击关羽后方。曹操仍不放心,动员镇守合淝、居巢的张辽及兖州剌史裴潜、豫州剌史吕贡等将率军救援樊城、在张辽解救曹仁前,关羽已退兵。 [编辑] 曹操之死 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廿三(庚子日),即公元220年3月15日因偏头疼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 220年长子曹丕以魏篡汉,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他是魏国的奠基人。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编辑] 后世评价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资治通鉴》引谋士荀彧、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有十胜,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同时也揭示他年少志愿:在天下太平后隐居故里,过这夏天打猎、冬天读书的愿望。但身居高位,仇家满天下,已经不可能。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彊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部分曹操崇拜者宣称,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取自"zh /w/indextitle=%E6%9B%B9%E6%93%8D&variant=zh-"

延康元年·十月十三日·邺城·魏王府邸

窗外,曹丕望着飘然而落的红叶,

仿佛带着轮回的宿命,无声的融入灰褐的尘土中。

无论它曾经如何的鲜艳,最终都会碾作尘泥。

就一如大汉王朝行将就木的命运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大殿里,淡烟缭绕,木榻檀香,三十三岁的年轻魏王盘膝其上,冰冷纤薄的手指中夹着一杆光滑如玉的朱笔。

顺着朱笔的末端,一个硕大刺目的“可”字,横亘在“登坛受命表”上。

195年,弹指一挥间,如流水般逝去,能够留下什么?

它能留下光武兴起时的灿烂和辉煌

它也留下桓灵衰败时的无奈和悲凉

也留下了在曹丕心中一个未解的疑惑:

自己的父亲曹操为一代超世之杰,东汉早已行将就木,距离这无上的权位仅仅一步之遥,为什么父亲就是没有像自己一样迈出这一步呢?

这个问题不仅曹丕想不明白,当时的朝中大臣很多都有此疑惑。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在曹操成为魏王后,群臣希望曹操代汉自立的呼声就开始高涨起来。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以夏侯惇为代表的一些人开始对曹操劝进。但曹操却这样回复:如果天命真的在我,我就当周文王吧。

夏侯惇谓王曰:“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馀年,功德著於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很多历史爱好者据此认为曹操这是效仿当年周文王死后武王克商的故事,希望自己的儿子曹丕完成这一使命。

那曹操是否真的是这样想的呢?他为什么最终没有代汉自立?曹操戎马半生他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魏武的道路

青年时期的曹操作为王朝的官员,亲眼目睹了东汉在外戚、宦官以及士族的内斗下不断腐化堕落、国力衰微最终导致天下大乱的过程。

这让曹操清醒的认识到:外戚的专横跋扈、宦官的祸乱朝纲和士族的腐败无能。

所以曹操的目标就是吸取东汉衰落的教训,在政治上有所革新,不再走东汉的老路。

随着东汉王朝的动荡,宦官和外戚的势力荡然无存,但士族的势力却日益壮大、蒸蒸日上。

因为士族和其他阶级不同,他们产生于周代,最早是最低等级的贵族,到了秦朝以后由于失去了土地和爵位,他们便成为最高等级的平民,所谓“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由此形成。

相对于其他阶层,士最特殊的在于他们以读书为业,也就是从事脑力劳动。而汉代就是这些“脑力劳动者”的春天。

在汉代,一个人要想通过正规途径做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士人,是身份的要求;第二,必须通晓经学,这是才能的要求;第三,必须被举为孝廉,这是道德的要求。

在汉代能够满足身份条件、还要有钱读书,并且还要有关系被推举为孝廉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也就是说,这本来就是一个已经掌握读书做官权利的人,为了巩固阶级利益而制定的制度。

做官僚的子弟最有条件读书,读书之后又最有资源被选成孝廉进入官场。如此循环下去,这些读书人就可以在官僚体制下完成另类“世袭”。

读书和做官对这些人就成了家族世代可以相传的职业,而这些家族也就因此从普通平民中分化出来成了士族。

几代人之后,这些家族做官的人越来越多,几乎能遍布整个官场,他们就垄断了做官的权利,普通的士人想要“举孝廉”就必须依附他们的势力,家族和家族之间还可以互相推荐,如此恶性循环,就形成了东汉末年几个大家族门生故吏便于天下的政治生态,袁绍的的袁家、杨修的杨家、荀彧的荀家、司马懿的司马家甚至诸葛亮的诸葛家族都是这个情况。

由于士人以读书为基础,他们就有比当时大多数人更丰富的知识,他们的言论就比一般人更有价值。一个士人尚且如此,如果士人形成集团,他们就会对对整个舆论形成垄断,在学术上造成霸权。

郭嘉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今河南禹州市),本属于东汉末年群雄袁绍麾下,后成为曹操麾下重要谋士,任司空军祭酒,封洧阳亭侯,死后谥为贞侯。

弱冠隐居

郭嘉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于弱冠(二十岁)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197年,郭嘉二十七岁时,被辟为司徒府,投于袁绍帐下,但认为袁绍没有决断力及用人之才,难成大事,便离开袁绍。后郭嘉得曹操谋士荀彧的推荐,代替早逝的戏志才,曹操与郭嘉讨论天下大事后说:“令我成就大业的人,必定是这个人。”而郭嘉出门后,亦高兴的说:“果然是我主公。”便被表为司空军祭酒。

出谋献策

刘备被吕布袭击,依附于曹操。谋士程昱向曹操建议杀死刘备,以绝后患,曹操便问郭嘉有何意见,郭嘉认为:“的确。但曹公举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出诚信用以招揽英雄俊杰,恐怕仍未做到。现今刘备有英雄名声,他在穷途末路时投靠我们而我们将他杀害,这是杀害贤士的恶名,那智者、将士都会自疑,再次想选择谁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谁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声望,安危的选择,不可以不察觉!”曹操亦有感于此,便不杀刘备。

不过,郭嘉亦认为刘备有万人敌关羽、张飞跟随,而刘备得人心,不会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谏“古人有说:‘一日放纵敌人,便成数世的祸患。’,宜早些建立恰当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软禁刘备,但曹操却不接纳软禁刘备的计谋,为了使他心服于自己,反而对刘备更亲近。198年,曹操东征吕布,吕布固守城池,曹军疲乏,曹操有意退兵,但郭嘉与荀攸都认为吕布必败,建议用水计强攻,果然攻克吕布。不久,刘备借口攻打袁术而离开曹操的势力中心,程昱、郭嘉曾再劝阻曹操:“放走刘备,会生变量了!”但当时刘备已走,而且果然夺了下邳,对抗曹操,曹操大叹不应放走刘备,便决定与袁绍开战前,先东征刘备,众将领都担心袁绍会南下,但曹操不认同,郭嘉亦认为先东征较为务实。最后曹军遂大破刘备,解决了东边的问题。

算尽袁家

官渡之战前,曹操担心势力不及袁绍,郭嘉与荀彧便分析出曹袁间的十胜十败,令曹操信心大增。开战后,两军于官渡对峙,江东之主孙策有意北上,攻击曹操根据地许都,曹营众人皆感恐惧,但郭嘉研判孙策喜欢轻骑单出,必为刺客所害。果然,孙策在一次狩猎中被仇敌许贡的食客所杀。

200年,曹操大败袁绍。不久袁绍死去,曹操出兵讨伐袁绍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节节胜利,众人都认为应该乘胜追击,唯独郭嘉则认为应退兵,令其自相残杀,曹操从计,南击刘备。袁谭、袁尚果因争夺冀州而开战。可是袁谭为袁尚所败,出走平原,并派遣辛毗向曹操求降。曹操便进攻邺城,将袁尚赶向北走。不久曹军又击败袁谭,平定冀州。郭嘉被封为洧阳亭侯。

曹操继续北上,讨伐袁尚及外族乌桓,曹营中都怕荆州的刘表会派刘备偷击许都,但郭嘉又认为刘表与刘备实是不和,所以应尽快解决北方事宜,更建言要兵贵神速,宜留辎重,轻骑兼程,出其不意,果然大破敌军,斩杀蹋顿,一路追杀袁尚。袁熙、袁尚前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将他们杀死,表示归附曹操,曹操成功统一北方。

惜哉奉孝

当曹操自柳城北还时,郭嘉得了重病,曹操非常担心,不断前去探望。可惜,郭嘉回天乏术,死时三十八岁。曹操到其丧礼时,大感哀痛,对荀攸等说:“各位年纪都是我的一辈,唯独奉孝最年少。当天下定了后,想嘱托他后事,但他中年夭折,真是天命呀!”谥郭嘉为贞侯。208年,曹操于赤壁之战大败,大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而后也经常怀念起他,如“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262年,因功而受到曹奂于曹操庙庭祭祀的礼遇。

荀彧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群雄曹操麾下重要谋士。

生平

荀彧出身官宦世家,年轻就展露才能,免于讥议。南阳名士何颙曾经赞其为“王佐之才”。189年,举为孝廉,先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东西,再迁亢父令(音“刚甫”)。董卓入长安时期,预测到家乡颖川必会受攻击,劝村人搬走,但村人不听,荀彧惟有弃官与家人搬到冀州,投靠韩馥,后来颖川果然受到董卓军屠杀。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荀彧到达冀州不久,该地便为袁绍所吞位。袁绍得知荀彧兄弟前来,待为上宾。然而他度量袁绍不能成大事,于191年投奔东郡太守曹操,曹操大喜过望盛赞其为:“吾之子房(张良)也。”遂任为奋武司马,时年二十九岁。一年后再为镇东司马。194年,当曹操征陶谦时,陈宫与张邈背叛曹操,迎接吕布。当时荀彧守鄄城,郭贡率数万兵来到城下,郭贡求见,荀彧亲自出城见面,夏侯敦虽劝阻,但荀彧认为郭贡口和心不和,果然成功令郭贡撤走。荀彧便与程昱、夏侯敦力保三城,令曹操有能力反攻吕布。

196年8月,荀彧(34岁)提出迎汉献帝到许昌,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大增。不久就任侍中,守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多次出谋画策,也举荐了荀攸、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谋士,建立起一个阵容强大的智囊团,成为曹操集团中首席谋士。其间劝阻了曹操北伐袁绍,认为应先讨伐吕布,曹操遵从。官渡之战前,孔融曾对荀彧表示担心袁绍势强,但荀彧一一分析袁绍君臣之错,后来正如他所预料。200年,在曹、袁对峙于官渡,曹操因缺粮而想撤退,但荀彧以一信令曹操下定决心,最终击败袁绍。被封为万岁亭侯,食邑一千户。其间劝止曹操南征刘表、复置九州之事。

212年,董昭等人推举曹操为魏公,但荀彧仍忠于汉室,站在献帝的立场,所以提出反对。曹操虽然口头答应不作魏公,但心头不忿,亦因此曹操对荀彧不悦。不久之后,曹操军至濡须,正好曹操南征孙权,派荀彧到谯犒军,任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忧郁而死。

另有一说,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打开后却空无一物,荀彧知道自己不为曹操所容,于是服药自杀。时年五十,谥为敬侯。第二年,曹操升任魏公。

许攸

许攸(-204年),字子远。东汉末年为袁绍部下。官渡之战时因其奇袭许昌的建议未被采纳,再加上其家属犯了法,被审配抓住,遂投奔曹操,并给曹操献计奇袭乌巢。后来曹操将乌巢的粮草全部烧光,为赢得官渡之战立下了基础。曹操破袁绍后,许攸因为恃功骄嫚,曾当众称呼曹操小字说:“阿瞒,卿非我,不得冀州也!”,为曹操所不喜,最后被曹操杀害。

荀攸

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豫州颍川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中国三国时代军事人物,荀彧的侄子。荀攸祖父荀昙,官至广陵太守。外戚何进总政时,荀攸征拜作黄门侍郎。董卓乱起,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等谋除董卓,事泄而被收系狱,至董卓被诛后,获释归乡。及后,荀攸被曹操征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以功封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转为中军师。魏国初建,又被封为尚书令。

荀攸于建安十九年病逝,年五十八岁。荀攸与朱建平、钟繇结交好友。荀攸早死,儿子尚幼。钟繇帮助打理荀家,欲让荀攸的妾改嫁。在写给别人的信上说:“我和公达都曾让建平相过面。建平说:‘虽然荀君比较年轻,但是后事却要托付给钟君。’我当时说了句玩笑话:‘那时我可要把你的阿骛嫁掉。’想不到他真的早逝了,戏言就要成真了!现在我要让阿骛改嫁,使她能有个好归宿。回想建平的妙语,不在唐举、许负以下。”

到了魏正始年间,荀攸被追谥敬侯。

~~

首先曹操魏王的称呼是来自于魏郡。后来曹操以魏郡为基础建立魏国,是为魏王。

这个问题要追溯了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取邺城。曹操在得到邺城之后相继击败袁尚,袁谭,袁熙取得了幽州,冀州,并州,青州之后。得到冀州之后,曹操自领冀州牧,就把自己的政治军事中心迁徙到了冀州的首府邺城,而邺城也是冀州刺史部所辖魏郡地首府。冀州在东汉末年是大州,曹操在得到冀州之后,曾经为冀州的富裕惊讶不止,因为冀州可得三十万众。而魏郡又是冀州的大郡,按照《后汉书》的记载,魏郡下辖十五座城池,户口有十二万万九千三百一十人,人口有六十九万五千六百六十人。

在建安十七年,曹操为了篡位,于是扩充魏郡的领土,一度逼迫汉献帝割河内郡的荡阴、朝歌、林虑;东郡的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钜鹿郡的瘿陶、曲周、南和,广平郡的任城,赵国的襄国、邯郸、易阳加入到魏郡,使得魏郡成为超级大郡。在第二年,也就是建安十八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把冀州扩大为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十郡封给曹操,让曹操担任魏公。同时曹操建立魏氏的社稷宗庙,开始了取代汉朝的步骤。

到了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受封为魏王,而魏国所辖的领土就是扩大后的冀州,魏国设立百官,在建安二十二年,曹操使用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魏国魏王的王冕有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至此曹操和天子汉献帝一样,只是名字不叫作皇帝而已。

邺城是一个好地方,邺城靠近太行山脉的东面,向北经过邯郸可以到达蓟城(北京),从黎阳过河可以到达河南平原,经过滏口穿越太行山可以到达并州,向东经过仓亭津可以可以达到兖州的西部,继而到达青州地界也就是山东,邺城同时还是交通要道。同时邺城地处河北平原,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农业十分发达,由于华北水道的开发,这也使得邺城的地位逐步提高,而且邺城靠近中原,这座城池和洛阳十分靠近,可以以河北为基础在邺城聚集重兵制衡洛阳。

魏武帝本来是想立子建的,但曹丕耍了很多心计,加上子建率

性而行的性格,使曹操有些动摇他的念头

但决定因素是因为他在请教贾诩这个问题时,贾诩说到了袁

绍就是因为没有立长子,而导致袁家最后一败涂地,

操听后便决定立丕为世子了

(因为贾诩实在是一个很有分量的人物,论才智,已超过诸葛)

还有一些零碎的原因,比如一次曹操受命于他,但子建却一醉不醒,(其实是被曹丕故意灌醉的)这令操很失望;司马门事件,甚至让操震怒,从此他“异目视此儿”,渐渐打消了立子建为世子的念头。

(实在很可惜啊~~)

1、魏武帝曹操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2、魏文帝曹丕

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累迁五官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成为魏国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即位,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

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制定实施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3、魏明帝曹睿

黄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

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魏明帝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广采众女,因此留下负面影响。

4、魏齐王曹芳

太和六年(232年),生于任城王府。青龙三年(235年),选为魏明帝曹叡养子,册封齐王。景初三年(239年),立为皇太子,同日魏明帝曹叡病死,曹芳正式即位,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正始十年,经历高平陵之变,曹爽倒台,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嘉平六年(254年),中书令李丰和光禄大夫张缉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司马师平定叛乱后,将曹芳废为齐王,拥戴高贵乡公曹髦继位。西晋建立后,册封邵陵县公。

5、魏元帝曹奂。

正始五年(244年),生于燕王宫,甘露三年(258年),封常道乡公,甘露五年(260年),高贵乡公曹髦为成济弑杀,司马昭与众臣商议,立曹奂为皇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曹奂虽名为皇帝,但实为司马氏的傀儡。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位晋王,篡夺曹魏政权,曹魏灭亡,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曹操[1]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出身不明,《三国志·武帝纪》中说他是

曹操

“莫能审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间接引用三国吴人所著《曹瞒传》中称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说可信度很不高。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

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此据《后汉书·许劭传》,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公元184年曹操于汉末黄巾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关中李傕、徐州吕布、淮南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

公元201年在仓亭(今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

公元207年12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

公元208年,曹操就任东汉帝国丞相。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在赤壁与孙权军作战,失利。

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

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王,以冀州、并州等十郡为魏国封地。于邺城建立魏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

公元215年攻占阳平关,击败、降服了汉中张鲁,至此,三国鼎立之势基本成型。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死后葬于高陵。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崭露头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960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2
下一篇2023-1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