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和管状腺瘤如何治疗【肠息肉和管状腺瘤长期拉肚子】

肠息肉和管状腺瘤如何治疗【肠息肉和管状腺瘤长期拉肚子】,第1张

应该在内镜下行粘膜大块切除(EMR)或粘膜下剥离(ESD)治疗,因为已经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癌前病变,所以不要单存内镜下烧灼,会有残留的可能。也不要急于做肠切除手术,创伤太大。

(卢忠生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01医院卢忠生 http://lzs936150haodfcom/

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并不是恶性的肿瘤,但是管状腺瘤一般情况下都是癌前病变的象征,目前的情况可做肠镜电切术,将腺瘤切掉,并送病理科做病理检验,如果是腺瘤切掉后定期进行肠镜复查即可。如果病理发现有癌细胞,建议再做外科手术治疗,但应该不会危及生命。

病情分析:, 管状腺瘤又称“腺瘤性息肉”,是大肠腺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状腺瘤绒毛成分占20%以下。腺瘤呈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色粉红,质实,常有长度粗细不等的蒂附着于肠黏膜上。但肿瘤仅数毫米大小时,也可呈广基状而无蒂可见。管状腺瘤瘤体越大,恶变几率越大。当腺瘤>2cm时,癌变率即显著增高。瘤细胞若呈明显的多形性以及间质与浸润,称之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变。,意见建议:,管状腺瘤治疗方法:一般般临床上可采用内窥镜摘除是首选方法,也可行圈套电灼切除术。此种方法相对损伤小,反应轻,效果好等

1、一定要切除,避免恶变或以后出血等情况发生。

2、切除后做病理看看。

3、至于采用什么方法,微创手术或腹腔镜比较好,去省级大医院就可以。

问题补充答复:腺瘤,为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见于乳腺、垂体、甲状腺、卵巢等内分泌腺和胃、肠、肝等处。不知道做没做病理诊断,术后应该3-6个月定期复查一次,避免复发或恶变的可能。

管状腺瘤不是癌症

意见建议:管状腺瘤是一类少见的涎腺良性肿瘤,以前大多将其混杂在基底细胞腺瘤中,WHO新分类中将其列为单独的一类肿瘤。肿瘤生长缓慢,临床呈现为无痛性肿块,Nelson等报告的病例,病期2个月至15年,平均84年,明显长于其他肿瘤。无疼痛及其他自觉症状,逐渐增大的肿块为患者就诊的惟一原因。肿瘤体积一般较小,直径多在2cm以内。扪诊界限清楚、活动。肿块界限清楚,活动。单个或呈分叶状、多结节。有些病例颇似黏液囊肿。治疗为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后肿瘤极少复发。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肠道息肉病的别名 7 分类 8 ICD号 9 流行病学 10 病因 11 发病机制 111 大肠腺瘤 112 大肠腺瘤癌变 113 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 114 Turcot 综合征 115 Gardner综合征 116 PeutzJephers综合征 12 肠道息肉病的临床表现 13 肠道息肉病的并发症 14 实验室检查 15 辅助检查 151 X线检查 152 内镜检查 16 诊断 17 鉴别诊断 171 管状腺瘤 172 绒毛状腺瘤 173 混合性腺瘤 174 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 18 肠道息肉病的治疗 181 非手术治疗 182 手术治疗 183 定期随访 19 预后 20 肠道息肉病的预防 21 相关药品 附: 1 治疗肠道息肉病的穴位 1 拼音

cháng dào xī ròu bìng

2 英文参考

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

3 概述

大肠息肉(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肿瘤 肉(Tumorous Polyp)是大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的真性肿瘤,其单发者统称为腺瘤,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又可分为腺管状、绒毛状和混合性3类;它们与癌 密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变率,是癌前期病变或状态。而非肿瘤 肉与癌 较少。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没有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 肉,因此常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对腺瘤的诊断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多数大肠腺瘤 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少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还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偶有腹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 脱出。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摘除,治疗方案的选择依其所在部位,有无蒂,大小及恶性潜在性而定。

4 疾病名称

肠道息肉病

5 英文名称

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

6 肠道息肉病的别名

polyposis intestinalis;肠息肉病

7 分类

消化科 > 肠道疾病 > 肠道其他疾病

8 ICD号

K514

9 流行病学

息肉多无症状,其发生率与受检对象、年龄、性别、地理环境及检查方法不同而异,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差异较大,在10%~66%不等。除家族性和幼年 肉常出现在少年期外,一般见于中年后,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75%。男性高于女性,约为2∶1。

10 病因

大肠息肉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息肉数目可分为单发和多发,但目前国内外较广泛应用的是以Morson的组织学分类法为基础,即将大肠息肉分成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表1)。此分类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将大肠息肉统称为腺瘤,而其他非肿瘤 肉则统称为息肉。演变为腺瘤。这种分类能明确区分大肠息肉的病理性质,对治疗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国内报告以腺瘤 肉最为常见,而国外有人报道增生 肉最常见,其发病率高达25%~80%;在成年人增生 肉的发病率起码比腺瘤高10倍,但有学者在肠镜检查中则发现腺瘤的发生率是增生 肉的3倍。据研究资料提示息肉的发生可能一开始主要见于远端结肠,这一点可从尸检材料中左侧息肉往往较右侧为多而得以验证。随年龄增加息肉逐渐由左侧向右侧发展。

11 发病机制

腺瘤的组织发生,尚不十分清楚。最初研究表明深部隐窝细胞随着向表面的迁移、不典型增生逐渐发展。正常隐窝深部的上皮以硫酸黏液表达为主,而腺瘤性上皮硫酸黏液比唾液酸黏液为多。最近研究表明血型Ley抗原在许多腺瘤均弥散着色,而在正常黏膜仅见于深部隐窝有阳性反应。这些腺瘤上皮与隐窝深部上皮组化反应的一致性有力支持腺瘤起源于隐窝深部的可能。腺瘤起源的另一个假说是嗜酸性上皮,常位于腺瘤上皮附近,并见两者有移行现象。在大肠腺瘤→大肠癌序贯学说的基础上,存在正常大肠黏膜→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大肠癌序贯现象,认为腺瘤的发生最初多为管状腺瘤,以后逐步向管状绒毛腺瘤和绒毛腺瘤转化,最后演变为大肠癌。同时在管状腺瘤和管状绒毛腺瘤阶段也会发生癌变。

无论腺瘤的发生是位于隐窝的什么部位,腺瘤组织增生主要是朝向管腔面形成突出向外的肿块。尽管所有腺瘤一开始均是呈广基型生长,但随着腺瘤的变大,一些腺瘤变为有蒂或亚蒂。在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因肠蠕动较强、粪便成形,此处比肠道其他部位更易形成带蒂息肉。

111 大肠腺瘤

腺瘤的组织学特征不仅是腺瘤分类的组织学基础,也是腺瘤诊断的依据。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即管状绒毛状腺瘤)。腺瘤的组织学切片中常可见绒毛状成分,它是从病灶基部伸出的许多纤细分支,可见有丰富的黏液分泌,索芯由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被覆单层或多层柱状上皮细胞。绒毛成分的多少与腺瘤的恶性正相关,因此正确评价腺瘤中所含绒毛量对判断其恶变潜能有一定帮助。应了解同一腺瘤在不同部位,其绒毛成分的分布不一,在不同部位活检所取的组织其病理学诊断可以不同。

组织学上管状腺瘤早期仅见隐窝部由高柱状细胞密集排列,核染色深,杯状细胞减少、消失。病变进展可见腺管明显增生、延长、分支、扩张,腺腔大小不一,上皮细胞增生。向腔内突出,有 形成倾向;核浓染,有少数核分裂,但均位于基底,间质有少量结缔组织,小血管和炎性细胞浸润。与管状腺瘤不同,绒毛状腺瘤通常由大肠黏膜表面上皮发生,向肠腔生长,形成 状突起肿块。组织学呈典型的纤细绒毛状结构,绒毛常直接连接黏膜面,表面有单层或多层柱状上皮细胞,细胞大小不等、排列规则,核浓染位于基底,核分裂象多见,绒毛的索芯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含不等量小血管和炎性细胞浸润。混合性腺瘤在组织学上呈管状腺瘤基础,混有绒毛状腺瘤成分。

112 大肠腺瘤癌变

腺瘤癌变表现为细胞核异型,极性消失,核浆比例增加及出现多量核分裂象等。根据其浸润深度可分为原位癌和浸润癌,两者以黏膜肌层为界。原位癌之所以不转移是因为肠黏膜固有层内无淋巴管存在,因此,临床上所说的腺瘤癌变往往是针对浸润癌而言。绝大多数的大肠癌来自大肠腺瘤癌变,影响腺瘤癌变的因素主要为不典型增生程度、腺瘤增大和绒毛成分增生程度,腺瘤增大和绒毛成分增多均可加重细胞的不典型增生程度。直径在1cm以下的腺瘤很少发生癌变。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而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约为管状腺瘤的5倍以上。

113 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

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内镜下特点是大量的小型腺瘤,大多数仅几毫米大小,少数超过1cm以上。形态上为无蒂半环形,结节状隆起,表面光滑或分叶状,色红质软,有蒂或无蒂,密集型者呈现地毯样结构。组织学上与腺瘤基本相同,罕有增生 肉,但癌发生率高。在5~20年内癌变终将发生,癌变平均发生年龄为39岁,以多中心发生多见。

114 Turcot 综合征

本症表现为大肠多发性腺瘤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综合征,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家族性腺瘤病不同。该征腺瘤也呈全大肠分布,只是数目较少、散在。10岁以内很少多于100枚,10岁以上可多于100枚。癌变发生年龄早,一般在20岁以下,女性多见。

115 Gardner综合征

4种病变组成:

(1)大肠多发性腺瘤。

(2)骨瘤(好发于颚骨、头盖骨和长管骨)。

(3)硬纤维瘤(好发于手术后肠系膜)。

(4)皮肤瘤变(包括皮脂囊肿和上皮样囊肿,多发于头背、颜面和四肢,有的可见牙齿畸形)。

有的将上述病变全部出现称完全型,如后3种病变出现两种为不完全型,只出现1种为单纯型。一般认为其遗传性、发病年龄、大肠腺瘤数目、类型、分布、癌变机会等均与一般家族性腺瘤患者相同。在临床上,与家族性腺瘤比较,大肠腺瘤发病年龄较迟,可出现在消化道外症状之后,腺瘤数较少。

116 PeutzJephers综合征

也称为错构瘤 肉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临床上有家族史者仅占半数。其特征为:胃肠道多发 肉;遗传性;特定部位的皮肤和黏膜出现黑色素斑点,黑斑好发于口唇周围皮肤和颊部黏膜,边缘清楚,直径约1~2mm,组织学表现为真皮基底内黑色素细胞数量增加以及黑色素沉着。息肉多数超过100个,以小肠内多见(64%~96%),大肠内为30%~50%。本病也可发生癌变。

12 肠道息肉病的临床表现

多数大肠腺瘤 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少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还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偶有腹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 脱出。有家族史的病例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有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肠道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少,容易忽视或漏诊,因此,结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以提高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

13 肠道息肉病的并发症

消瘦、贫血是其主要并发症。

14 实验室检查

粪便潜血试验:其诊断意义有限,假阴性较多,阳性者可提供进一步检查的线索。

15 辅助检查 151 X线检查

X线钡剂 虽能通过钡剂的充盈缺损敏感地发现大肠息肉,但对病变常常不能正确分类和定性。

152 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不仅可直视下观察大肠黏膜的微细病变,而且可通过组织活检和细胞学刷片检查而确定病变的性质,因此是发现和确诊大肠息肉的最重要手段。内镜检查发现的息肉均须作活组织检查,以了解息肉的性质、类型以及有无癌变等。小的或有蒂息肉可用活检钳或圈套器电切摘除后送验,大的或广基的巨大息肉则往往只能行钳取活检。由于该病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因此,多在结肠癌普查或对有胃肠不适患者进一步检查时偶尔发现。如果结肠镜检查发现直径小于1cm的息肉,通常需进行活检,然后根据病理结果进一步处理;如果是直径大于1cm的息肉,则无需活检,直接在结肠镜下行息肉切除;如果息肉是在乙状结肠镜下发现,且活检证实为腺瘤,则需结肠镜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近端结肠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腺瘤或赘生性病变。

由于同一腺瘤中,不同部位的绒毛成分量及不典型增生程度的不一,所以钳取活检处病变并不能完全代表全貌,活检处无癌变亦不能肯定他处腺瘤无癌变。因此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及无癌变往往需切除整个肿瘤,仔细地切片检查后方能肯定。钳取活检病理结果可供参考,但并非最后结论。临床上这种术前钳取活检的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不一的情况在绒毛状腺瘤中相当常见。

16 诊断

1临床表现。

2X线检查。

3内镜检查。

息肉的检出有3种途径。最常见者是患者因肠道功能不良(如肠易激综合征等)或直肠出血来就诊而偶然发现;第2种是在无症状人群普查中发现;第3种是息肉较大,患者因便血或息肉本身的症状来就诊而检出息肉。由于息肉多无临床征象,因此通过第3种途径发现息肉十分有限。

17 鉴别诊断

腺瘤是大肠黏膜上皮组织向肠腔的突出物,外观略呈红色,借此可与呈灰白色的增生 肉鉴别,但即使是有经验的内镜医生确诊亦不超过70%。对于直径在05cm以下的腺瘤或>05cm以的增生 肉,极易发生误诊。

171 管状腺瘤

多数腺瘤为管状腺瘤,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有蒂多见,占85%。大小由数毫米至10cm不等,以1~2cm直径大小的腺瘤多见。腺瘤形态多呈球形或半球形,表面光滑,可有浅裂沟,明显充血、发红,部分有点状出血斑,形成虎斑样结构。有继发感染时,表面附有黏液脓性分泌物。5%~10%的管状腺瘤在蒂部周围邻近黏膜,甚至在腺瘤顶对侧肠黏膜可出现白斑,白斑呈圆点状,成簇小片分布,组织学上主要是炎症变化。

172 绒毛状腺瘤

绒毛状腺瘤好发于50岁以上成人,较少见。多见于左半结肠,其中直肠约占82%,乙状结肠约占13%,右半结肠极少见。质地较脆,常伴糜烂出血,一般直径大于2cm,较管状腺瘤大,并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大;表面不光滑,有无数细绒毛状突起,往往附有大量黏液;大部分为无蒂和亚蒂,有蒂仅占17%,形态不规则,无蒂者呈花坛状或菜花样,亚蒂呈绒球,有蒂者类似于成串葡萄。

173 混合性腺瘤

类似于管状腺瘤,以有蒂、亚蒂多见,可见表面不光滑,可有纵深裂沟,呈分叶状,伴许多绒毛状突起。

174 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

主要症状是大便带血和黏液,癌变者常发生肠梗阻,也有无症状者。家族性腺瘤病的突出特征为大肠的多发性腺瘤,数目以超过100枚为标准。腺瘤分布以左半结肠,尤以乙状结肠、直肠最多。在X线下呈现为全大肠内广泛分布近乎一致的圆形充盈损,直径03~05cm,轮廓光滑。在息肉密集的部位,气钡双重造影极似玉米样排列,但用传统的钡剂 则容易被钡剂淹没而漏诊。

18 肠道息肉病的治疗 181 非手术治疗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摘除,治疗方案的选择依其所在部位,有无蒂,大小及恶性潜在性而定。非手术治疗主要是内镜下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术,或激光或微波切除术。术前行肠道清洁准备,在凝血机制无障碍的情况下进行切除,术后进食少许流汁或禁食1~3天,限制活动量,静脉给予止血(如酚磺乙胺30g/d)、抗炎(针对革兰阳性菌的抗生素)、保护肠黏膜(双八面体蒙脱石等)治疗,密切观察大便颜色、肠鸣音等,密切注意有无出血、穿孔发生。

(1)高频电凝切除术: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②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③“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

④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目前很少应用。

(2)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3)分期分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颗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4)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适用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

182 手术治疗

息肉病患者可采取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这样既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外科手术指征常为:10个以上多发性、体积较大,且局限于某一肠段的腺瘤;较大息肉堵塞大半肠腔,蒂部显示不清或广基腺瘤,基底直径>2cm。大肠腺瘤切除后复发率高,有多发性腺瘤可能,应根据患者组织学类型制定细致的临床随访计划,及早发现病变并给予及时治疗。

恶性大肠息肉是指含有侵入性癌细胞的腺瘤,并有癌细胞穿过黏膜肌层进入黏膜下层。与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相比,恶性腺瘤的癌细胞并不局限于黏膜内,所以,有转移的可能性。对结肠镜下切除的恶 肉应根据息肉切除基底部位是否残留癌细胞或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确定手术治疗指征。结肠镜下当一个息肉被怀疑为恶性时,内窥医师应首先估计是否可在内镜下切除,有蒂或小的无蒂息肉可被完全切除,而大的无蒂息肉应先进行活检。息肉被切除后,所有组织应送病理检查(即全瘤病检),息肉所在的部位也应详细描述,因为如果息肉被发现是恶性时,则必须手术治疗。也可将印度墨水注入息肉切除部位的肠壁,为今后可能的手术部位留下永久性定位标志。

183 定期随访

由于大肠息肉,特别是腺瘤 肉已被学者公认为癌前期病变或状态,所以,对大肠息肉患者的定期随访,已被提到防治早期大肠癌的高度来认识。大肠息肉,尤其腺瘤息肉,定期随访是防止息肉恶变的重要一环。息肉的再检出率较高,国外报道13%~86%不等,新检出的息肉除部分为残留息肉再次生长的复发息肉外,一些为大肠新生息肉和遗漏息肉。为保持肠道无息肉状态,防止大肠癌的发生,制定一个经济有效的随访计划是必要的。

19 预后

在波士顿召开的第三次国际大肠癌会议中大肠腺瘤组讨论建议的方案较为详细。他们指出腺瘤患者在腺瘤切除后再发新腺瘤及局部腺瘤再复发的危险不一,故应区别对待。

(1)低危组:凡是单个、有蒂(或广基),但<2cm管状腺瘤,伴轻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低危组腺瘤在切除腺瘤后1年复查,如阴性可每隔3年检查1次,共2次,然后每隔5年检查1次。但在随访时,每年须作大便潜血试验。复查中一旦发现息肉即行内镜摘除。

(2)高危组: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属高危:多个腺瘤、腺瘤直径>2cm、广基的绒毛状或混合型腺瘤、腺瘤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伴原位癌、腺瘤已有浸润性癌变者。高危险组的随访方案是腺瘤切除3~6个月作内镜检查,如阴性隔6~9个月再检查1次,如再次阴性可隔1年检查,如仍为阴性,每3年再检查1次,其期间每年需作大便潜血检查。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20 肠道息肉病的预防

近年来有研究报道,长期口服舒林酸等非甾体类消炎药有预防息肉再发的作用,但需注意药物的其他副作用。同时,这一预防治疗的效果还有待观察大宗病例。

21 相关药品

酚磺乙胺、蒙脱石、舒林酸

治疗肠道息肉病的穴位 长颊

麻痹,面神经痉挛,口,鼻炎,鼻塞不通,鼻衄,鼻息肉,尸厥等。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

和窌

麻痹,面神经痉挛,口,鼻炎,鼻塞不通,鼻衄,鼻息肉,尸厥等。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

长髎

麻痹,面神经痉挛,口,鼻炎,鼻塞不通,鼻衄,鼻息肉,尸厥等。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

长频

麻痹,面神经痉挛,口,鼻炎,鼻塞不通,鼻衄,鼻息肉,尸厥等。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

长顪

腺瘤分管状腺瘤、绒毛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分别占75~90%,7~15%,5~10%,腺瘤越大,癌变可能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越多,癌变可能越大。生肠道息肉本来就是癌前病变。只是看病变可能性大小。你提出的是属于混合腺瘤,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注意要常去门诊随访。

你家族中有人有肠道息肉病吗?如果你还年轻,好好保重身体。

还是那句话,门诊随访,术后两周,以后半年左右去一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074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