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有息肉怎么回事?

胆囊有息肉怎么回事?,第1张

我们通常所说的胆囊息肉都是胆囊息肉里面的一个非肿瘤性息肉,主要包括有两种,一种是胆固醇性息肉,也叫假性息肉,另外一种是炎性息肉,又叫真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主要就是血脂过高,胆固醇含量多在胆囊粘膜内沉积,形成息肉,叫胆固醇性息肉,如果堆积到一定的程度,它会坍塌,胆囊息肉有可能会缩小。炎性息肉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胆囊炎症反复的刺激胆囊粘膜,导致粘膜增生,形成这种息肉,这种息肉一旦形成,基本上不会变小,而且恶变的几率也比胆固醇性息肉大。如果确诊为胆囊息肉,应该定期的随访和观察,日常调理使用徳烳的利旦束搽,温和安全,祝你身体健康。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于体检,但体检报告上显示息肉两个字,让他们胆战心惊,生怕发展成癌症。息肉也就是粘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跟遗传以及受到慢性刺激有关。大部分息肉属于良性的,但也有一小部分会发展成癌症,息肉生长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决定其处理方法。

酗酒、不吃早餐、精神压力过大以及偏爱于高脂肪食物的人易患上胆囊息肉。息肉直径小于一厘米不需做任何治疗,每3个月做次复查。若年龄大于50岁且合并胆囊结石、合并急性或慢性胆囊炎、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且短时间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需切除胆囊。40岁以上的人每年需做腹部B超检查,看看胆囊健康情况。

胆囊息肉又被称为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在临床上有良性与恶性之分,但恶性较为罕见。目前最为常见的是胆固醇性息肉,该病不会发生恶性病变成为胆囊癌,但有可能演变为胆囊结石。而胆囊腺瘤性息肉则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

胆囊息肉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胆囊息肉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经常不吃早餐、酗酒、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精神压力大以及经常熬夜都会导致胆汁的异常分泌或成分发生改变,当胆囊过度浓缩胆汁时,就有腐蚀胆囊的风险,胆囊壁若长期得不到愈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的患者平时不会出现太多的不适,一般都是在健康检查或B超检查时才偶然发现。有症状的患者也只会出现腹部的轻微不适,只有当病变累及胆囊颈部,才会出现剧烈的腹痛或绞痛。

既然高血脂或者高胆固醇是胆囊息肉的的一个原因,而血脂代谢和饮食相对来说关系密切,所以会导致血脂升高的饮食就会增加胆囊息肉风险,降低胆固醇的饮食就可能会缩小胆囊息肉。

1、会升高血脂的食物:

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动物食物,比如肥肉、动物油、奶油糕点、棕榈油等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比如:动物脑子及内脏、鱼子、鱿鱼、蟹黄等;

反式脂肪酸,油炸过的食品都含有反式脂肪酸,常见的食物还包括人造黄油,人造奶油、咖啡伴侣、西式糕点、薯片、炸薯条、珍珠奶茶等。配料表中有氢化植物油、代可可脂、人造奶油、起酥油、植物奶油、人造酥油等的食品不宜过多食用。都含有过多的反式脂肪酸。

2、利于控制血脂,利于血脂代谢,控制胆固醇的食物

膳食纤维、植物固醇、不饱和脂肪酸等等这些食物利于血脂代谢,不会导致血脂升高,甚至利于血脂控制。

最常见的就是粗粮杂粮,如各种豆类、燕麦、玉米,甚至土豆、红薯、山药、芋头也可以当成主食,这些杂粮吃多一点,把精细粮减量。

油类以植物油为主,橄榄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亚麻籽油等等都是相对健康的油。

肉类,鱼肉为主,尤其深海鱼对于血脂代谢有一定帮助,所以才有深海鱼油降血脂一说。鱼油利于血脂控制,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新鲜蔬菜水果,各种各样的新鲜水果蔬菜,品种越多越好,越丰富越好。

适当的坚果,比如核桃、杏仁、开心果、花生等等,但也不宜过量,每天20g左右;适当的奶制品或酸奶。

或是重要养生茶进行必要的调理。

这样胆固醇就能得到一定的控制,部分人通过这样的饮食加之配合运动锻炼,对于小的胆囊息肉可能会缩小。

但是胆固醇只是胆囊息肉的一个因素,如果是慢性炎症引起,要靠饮食减轻炎症实属不易。必要时除了正规治疗,饮食上不能吃过饱、不能吃刺激性食物、不能吃油腻食物、不喝酒等,让胆囊得到休息和恢复。

胆囊息肉是生活当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大多数的胆囊息肉是在体检腹部B超的过程当中发现,这类人群患有胆囊息肉时,身体上不会有任何的临床表现,自己也难以察觉。而另外一部分胆囊息肉的患者可以有较为明显的临床表现,如恶心,呕吐,右上腹部疼痛不适等。

下面就来为大家科普一下胆囊息肉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生活当中对于胆囊息肉我们如何通过饮食去进行调养:

胆囊息肉的形成可以从各方面来进行分析,而在生活当中导致胆囊息肉发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4点。

1长期饮食不规律:饮食和胆囊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食物进入到胃内,肠道时会刺激胆汁的分泌,而胆汁当中含有着消化食物的各种物质,所以无规律的饮食会导致胆汁无规律的分泌和排泄,有时当胆汁长时间的在胆囊内沉积时,就有可能形成结晶和息肉的可能性。

2胆汁分泌过多:当体内胆汁过度分泌时,就会导致胆囊内的胆汁过度的储存,再加上无规律的饮食,就容易导致胆汁的沉积和胆囊息肉的形成,另外长期爱进食油腻食物和高脂肪食物也会导致胆汁的过度分泌。

3长期不运动:长时间的不运动,也会造成胆囊内的胆汁沉积,像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人群多见于过度肥胖,不爱运动的人群。

4社会环境影响:现在社会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都是非常大的,而很多人的心理抗压能力都是各有不同的,对于一些情绪容易激动和受影响波动的,也是容易出现胆囊息肉和其他胆囊疾病。

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该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对胆囊息肉去进行保养?

1按时规律的饮食:养成一日三餐,按时进食的好习惯,另外在进食时也需要我们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不要狼吞虎咽,暴饮暴食。这样有助于胆汁按时按量的分泌和排出,避免胆汁的过度沉积。

2避免过于油腻,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像肥肉,蛋黄,动物内脏等食物都需要去尽量的避免,因为这些食物当中含有较多胆固醇存在,而过多的胆固醇就容易导致胆汁的分泌和沉积。所以胆囊息肉的患者在饮食上应该以蔬菜,水果,米面等均衡搭配,不要挑食和偏食。

3多饮水:胆囊息肉的患者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多饮水,饮水有助于体内循环的增加,可以有效的稀释胆汁,防止胆汁的过度黏稠和沉积。

第1个胆囊息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胆囊里面形成了一种病菌,然后长时间下去就会长很多很多的这种息肉,看上去像一个豆一个豆的,第2个原因就是饮食不规律,经常吃些垃圾的食品,那么胆囊发炎了就会形成胆囊息肉,如果很严重的话就会引发癌变

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 ,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 ,得了此病 ,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 ,如果息肉较小 ,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 ,或体积较大的息肉 ,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 ,假如息肉恶变 ,成为胆囊癌 ,其预后极差 ,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 ,又不愿意手术者 ,应当严密随访 ,定期复查b超 ,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 ,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 ,创伤小恢复快 ,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一种突起的局限性病变。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 ,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胁下不适 ,通过b超检查可被发现。近几年 ,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 ,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同时 ,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包含良性、恶性病变共 20余种 ,患者常由于担心癌变而四处求医问药。那么 ,胆囊息肉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

胆囊息肉的易发人群

大样本调查资料统计结果表明 ,胆囊息肉的人群发病率为 5%以上 ,且男性居多。国外19 9 9年对 19 4767例日本健康人作b超普查 ,查出胆囊息肉样病变 109 26例 ,占 5 6%,其中男性发病率为 5 9 %,最多见于 30~ 40岁人群 ;女性发病率为 4 5%,最多见于 40~ 50岁。多项调查研究发现 ,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性别、葡萄糖不耐受等有关。此外 ,男性肥胖与其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而女性则无此相关性。

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 ,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 ,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1非肿瘤性病变 :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 19 9 5年报告 ,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 65%,国内报告的 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 62 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 ,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 ,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 ,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 -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 ,曾有胆固醇息肉 74例病例报告显示 :直径小于10mm者占 9 7%, 50%为多发性 ,平均 3 09±3 31个 (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 ,有临床鉴别意义 )。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 ,易与黏膜分离 ,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 ,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 ,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 :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 ,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 ,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 :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为**质软的疣状物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 ,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 -阿窦明显增多 ,窦口上常有狭窄 ,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 ,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 :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 ,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 ,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也可能癌变。

2肿瘤性病变 :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 ,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 :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 ,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 ,恶变率约 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19 9 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 ,其中 9 4%直径 <10mm , 66%的患者年龄 <60岁 ;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 88%直径 >10mm , 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 ,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 ,在 1 0年内施行的 12 153例胆囊切除中 ,仅 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只占 0 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 9 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 225例 ,占 1 85%,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 ,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

(2)腺癌 :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 ,直径约 <20mm ;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 ,绝大多数直径 >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 ,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 ,预后良好。

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

1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 :由于此类患者往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主要靠影像带诊断 ,以b超为首选。国内专家报告b超的检出率为9 2 7%,特异性为 9 4 8%,假阳性率为 5 2%,准确性明显高于ct。专家认为b超能清晰地显示息肉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局部胆囊的变化 ,既简便又可靠。国外研究认为内镜超声比b超更准确 ,提供的图像更清晰。ct检查胆囊息肉是否有蒂比较敏感 ,增强ct能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样胆囊息肉样病变 ,能可靠地筛选出应予手术的肿瘤性病变。

2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要根据息肉大小 ,良性和恶性等不同 ,给予手术治疗。

(1)胆固醇息肉 :大多数人无症状 ,且胆囊功能良好。患者在平时应每 3~ 6个月予以b超随访 ,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或息肉迅速增大才考虑手术。如胆囊功能良好 ,可行经皮胆囊镜息肉摘除。此类息肉直径往往 <10mm(82%),并以多发性为主 (75%),外观呈桑椹状 ,蒂细如线 ,质脆易落 ,很容易摘除。如胆囊功能不良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2)良性非胆固醇性胆囊息肉 :包括腺瘤与腺肌瘤病、炎症性息肉及腺瘤样增生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等。其中炎症性息肉虽无恶变报道 ,但均伴有程度不等的胆囊炎症 ,且多有临床症状 ,其余类型则均有恶变可能 ,因此一经查实应及时手术切除同时做病理切片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疾病分类

根据胆囊息肉的性质,在临床上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胆固醇息肉

此种类型的息肉最为多见,却不是真正的息肉,而是胆汁中胆固醇的结晶集结在一起所形成的桑葚状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1cm以下。

增生性息肉

此种类型的息肉仅次于胆固醇息肉,多见于中年妇女,60%的患者会伴有胆囊结石。它是胆囊的一种增生性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02~05cm。

炎症性息肉

此种类型的息肉是在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直径大小多为1cm以下。

腺瘤性息肉

此种类型的息肉属于真性息肉,可合并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多见于老年人,其直径大小多为02~2cm。在临床上,腺瘤性息肉可发生出血、坏死性改变,有的甚至还会演变为乳头状腺癌。

淋巴性息肉

此种类型的息肉比较少见,多有淋巴组织增生的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01~03cm。

病因

胆囊息肉的主要病因一般有胆固醇代谢不良、慢性炎症,好发于饮食不规律者、社会压力过大者、不爱运动者、饮食油腻,经常饮酒者,年龄较高也是诱发本病的因素之一。

主要病因

胆固醇代谢不良

肝脏细胞分泌胆汁的功能出现了紊乱,而胆汁酸作为胆汁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固体成分,其比例大约占85%。胆汁中的总胆汁酸水平降低及总胆固醇水平升高时,胆固醇析出,从而明显促进胆固醇性息肉的形成。

慢性炎症

炎症刺激可使胆囊黏膜增生,突出而形成胆囊炎性息肉。

发育异常

本病可能是在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也可能系胆囊上皮和平滑肌增生致使胆囊腔闭塞所致。

流行病学

国内报道胆囊息肉在健康人群的发生率为1%~10%,男性稍多于女性。据2017年欧洲多学会联合指南显示,胆囊息肉发病率约为03%~95%。约有5%的胆囊息肉认为是肿瘤性息肉,也就是具有癌变的倾向。

好发人群

饮食不规律者

容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胆汁淤积。

社会压力过大者

应激状态下,内分泌紊乱,机体稳态易失衡。

不爱运动者

此类人群免疫力较为低下,更容易导致本病的发展。

饮食油腻,经常饮酒者

胆固醇会增高,诱发胆固醇息肉几率大。

诱发因素

年龄虽然不会直接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但与发病存在一定的关联,50岁及以上者发病率相对较高。

症状

胆囊息肉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胆绞痛、恶心呕吐,腹胀消化不良、出现全身炎症反应、梗阻性黄疸,部分患者会存在粘连、内瘘、肠梗阻或消化道出血的症状,还可能会并发胆囊结石、胆囊炎、癌变等。

典型症状

胆囊息肉患者会出现胆绞痛,主要表现为右上腹不适,隐痛,甚至右上肩放射痛,用解痉药可缓解状况。查体时右上腹轻度压痛,常无反跳痛,亦无腹膜炎症状。

慢性胆囊炎

除胆绞痛外,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消化不良等消化症状。

急性胆囊炎

有时病情会急剧加重,出现全身炎症反应和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尿黄尿色加深,全身皮肤、巩膜黄染。

隐痛

一些胆囊息肉的患者不会出现像胆结石发病时类似胆绞痛的症状,反而症状比较不典型,多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多数胆囊息肉患者不了解该症状,就为胆囊癌的发生筑造了有利条件。

无症状

胆囊息肉多无症状,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需要提起大家注意的是,无症状胆囊息肉的治疗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多数胆囊息肉在癌变中乃至癌变后都无明显症状,在不知不觉中癌变是胆囊息肉的一大特点。

黄疸

可能是由于息肉样赘生物脱落,进入胆总管引起。

其他症状

一些特殊类型的胆囊息肉,如**肉芽肿息肉,当炎症侵犯胆囊周围组织,可引起各种形式的粘连、内瘘、肠梗阻或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并发症

胆囊结石

胆固醇沉积,诱发胆囊结石。大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部分患者的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为胆绞痛,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

胆囊炎

胆囊息肉初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如不及时诊治,随着胆囊息肉增大到一定程度诱发胆囊炎。

癌变

当胆囊息肉的直径超过1cm,会有癌变的风险,出现疼痛、消化不良、黄疸、发热、包块等症状。

就医

当出现明显的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到肝胆外科进行就诊,通过常规超声检查、内镜超声、CT增强扫描、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等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对本病作出诊断,要注意与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癌等疾病相鉴别。

就医指征

出现明显的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胆囊息肉直径大于1cm,单发,年龄超过50岁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肝胆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消化内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患者身上皮肤存在黄染吗?

右上腹不适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右上腹隐痛、右肩部放射痛等)

什么情况下会导致症状加重?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常规超声检查

超声对胆囊息肉的检出率可达95%以上,是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先诊断方法。超声下表现为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的、与胆囊壁相连的强回声团,后方无声影。

内镜超声

图像更清晰,对息肉的分辨率更高。有助于判定息肉的良恶性,如息肉直径过大可能是恶性。

CT增强扫描

有助于与胆囊癌的鉴别诊断。

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

病理穿刺可直接判定息肉性质,胆固醇息肉是胆囊黏膜面的胆固醇结晶沉积,炎性息肉是胆囊黏膜的增生,多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炎,胆囊腺肌瘤是胆囊壁的局限性良性增生性病变。胆囊腺瘤性息肉是胆囊上皮的乳头状增生或结节状幽门腺增生,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性增生。

X线检查

口服胆囊造影剂可进一步证实超声所见,胆囊穿刺造影虽可清晰观察到胆囊内部病变的形态、位置及其与胆囊壁的关系,并可测定胆囊内癌胚抗原及乳酸脱氢酶等肿瘤标记物含量,以及进行细胞学检查等,对鉴别诊断有意义。但因其有并发症的危险,故应用范围较小。血管造影可发现胆囊癌肝浸润或肝门静脉受累情况,对诊断和治疗方针的确立有参考意义。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分析显示声像图特点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筛选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对直径≥15mm的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而CDFI检查能够显示病变部位的血流情况,CDFI血流分级情况程度2~3级者,显示恶性肿瘤(8182%),结合声像图特征,可为早期胆囊癌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诊断标准

胆囊息肉的诊断目前主要依靠超声检查。少数胆囊息肉可发生癌变,一些早期胆囊癌亦表现为息肉的形式,应注意鉴别。行内镜超声、CT增强扫描、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肿瘤分子标记物检查有助于确诊并鉴别良恶性。

鉴别诊断

胆囊结石

有时结石和息肉可共存,临床症状相仿,需要靠超声检查,结石为强回声,随体位改变,息肉为低回声,不随体位变化,以此鉴别。

慢性胆囊炎

超声检查为胆囊壁增厚,黏膜像完整无中断,可与息肉做鉴别。

胆囊癌

超声检查为肿块较大,基底较宽,与胆囊壁界限不清,黏膜中断,有血流信号,可以此鉴别。

治疗

胆囊息肉一般属于短期治疗,可以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一般可以使用消炎利胆片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可以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治疗周期

胆囊息肉一般属于短期治疗。

一般治疗

一般对胆固醇性胆囊息肉进行饮食指导,如少吃油性食物,包括动物油、干果、坚果等,加强锻炼,增加组织消耗,血脂过高,建议内科降血脂治疗。

药物治疗

消炎利胆片

适用于有胆囊炎、胆管炎症状的患者,清热、祛湿、利胆。过敏体质者,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患者慎用,不可久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发热、黄疸、上腹痛等症加重时,应及时请外科处理。本品含糖剂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等严重慢性病患者慎用,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手术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对于息肉直径小于10mm、多个、有蒂的胆囊息肉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首选。有严重并发症的急性胆囊炎、梗阻性黄疸、囊隆起性疾病疑为癌变,腹膜炎、有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禁用。手术后因麻醉药作用可能会有短暂的恶心感或呕吐,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治疗。注意休息,劳逸结合,进食低脂、高蛋白饮食,忌油炸、油腻食品,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出院半个月后可正常饮食,伤口通常不需或仅需一两次换药,如发现伤口有红、肿、热、痛症状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虽然腹腔镜切口小,为防止感染,出院半个月后方可洗澡。

开腹胆囊切除术

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提示为肿瘤性息肉,应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常规行冰冻切片,以明确病理类别,如为癌性息肉,肿瘤局限于黏膜时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术。一旦肿瘤侵及肌层,就需要行扩大切除术,包括胆囊床肝脏楔形切除、淋巴结清扫。切口较腹腔镜大,但手术视野宽阔,清除更彻底。

保留胆囊的息肉切除手术

对于胆囊壁厚度≤4mm,病变直径<10mm,胆囊造影显示胆囊功能完好者,患者有强烈的保胆意愿,但开展这个手术时间较短,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和前瞻性研究,临床上实行受到一些限制。

单纯胆囊切除术

适合于胆囊腺瘤等良性病变及胆囊原位癌,通过超声诊断为良性者,或开腹后将可疑病变快速冷冻切片未发现癌迹象者,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对确诊为癌者,应根据其浸润深度,仅局限于胆囊黏膜或黏膜下层者,也可采用单纯胆囊切除术,疗效满意。

预后

胆囊息肉患者一般可以治愈,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需要患者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能否治愈

胆囊息肉一般可以治愈,个别患者可有复发情况。

能活多久

胆囊息肉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胆囊息肉患者无症状者半年复查一次,多次复查无变化可改为一年一查。

饮食

胆囊息肉患者日常饮食护理应遵循低胆固醇饮食的原则,低热量、低脂肪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食调理

低胆固醇饮食,可以吃低热量、低脂肪的肉类食物,比如瘦肉、金枪鱼、羊肉等。还可以多吃含维生素和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比如苦瓜、黄瓜、生菜、火龙果、樱桃等。维生素和纤维素可以有效降低体内的血脂和胆固醇,需要少吃乳制品,动物内脏和蛋黄也要少吃,平时还要少吃动物油,炒菜可以用植物油来代替。

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吃降低胆固醇的食物,如香菇、木耳、芹菜、海带等。

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比如绿色蔬菜、西红柿、小白菜、菠菜、韭菜、玉米和萝卜,少吃辛辣,还有刺激性食物。

护理

胆囊息肉患者的护理多以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强体质为主,戒烟、戒酒,无症状患者要监测息肉大小和变化,注意右上腹的疼痛情况。

日常护理

日常多食用新鲜蔬果,吃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

戒酒且禁饮含酒精类饮品,酒精可损伤肝功能,影响胆汁代谢,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

病情监测

胆囊息肉无症状患者可半年复查一次,做B超监测息肉大小和变化。

特殊注意事项

当患者出现右上腹疼痛,皮肤黄染明显的症状时请立即就医,高度怀疑息肉恶变。

预防

胆囊息肉初期症状不明显,可对于高危人群应尽早进行超声检查,确定胆囊息肉后尽快进行治疗。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早期筛查

对于饮食不规律者、社会压力过大者、不爱运动者、饮食油腻,经常饮酒者可定期进行体检,通过B超筛查来进行监测胆囊息肉的情况。

预防措施

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

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

饮食规律

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人体内肝脏主管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存储入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

低胆固醇饮食

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所以日常生活中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203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