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袁绍成了什么盟主?

《三国演义》中袁绍成了什么盟主?,第1张

抛开历史,就《三国演义》中袁绍的给人的影响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最主要的特点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袁绍的第一次出场是在何进诛杀宦官的时候,当时袁绍还有英雄之气,他仗剑支持何进,可惜何进防备杀了,袁绍就带领人将宦官2000多人都是杀死。

董卓进京之后,袁绍敢于正面抗衡董卓,还是非常有骨气。从袁绍年轻的时候看,他年轻也是意气风发,颇有胆略,但是缺少谋略。

袁绍大放异彩的时候是十八路诸侯会盟的时候,袁绍作为盟主,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实际的组织者是曹操,真正打仗的时候他又嫉贤妒能,不能使所有的诸侯心往一处使,反而是打自己的小算盘。

关羽要出征斩杀华雄的时候,因为觉得关羽官职小,丢面子,不让关羽上,后来曹操说话关羽才有机会“温酒斩华雄”。

吕布被打败之后,曹操建议大军追击,但是袁绍却不去,最后曹操孤军被董卓的伏兵打败。

从袁绍作为十八路诸侯盟主的情况看,袁绍是依靠自己身世才能担任盟主之位,而在担任盟主的时候小心眼,失去了当年顶撞董卓的那种勇气,相比曹操而言,差距太大。

袁绍与公孙瓒争夺河北的介绍,在《三国演义》中并不多,不过从侧面了解,袁绍是比较无所不用其极,品质有点低劣,最后打败公孙瓒,占领了河北之地。

争夺天下的时候袁绍又一会糊涂、一会清醒,当曹操远征徐州和袁术的时候,吕布都知道偷袭曹操的后方,但是袁绍却找各种理由不去,最终错失好机会。

《三国演义》记载丰曰:“今曹操东征刘玄德,许昌空虚,若以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此不易得之机会也,惟明公裁之。

”绍曰:“吾亦知此最好,奈我心中恍惚,恐有不利。”丰曰:“何恍惚之有?”绍曰:“五子中惟此子生得最异,倘有疏虞,吾命休矣。

”遂决意不肯发兵……田丰以杖击地曰:“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跌足长叹而出。

《三国演义》第五回讲了“酸枣”联盟的故事,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出了洛阳,来到陈留(今河南陈留县),途中收留了陈宫,杀了吕伯奢。曹操在陈留散尽家财,招募义兵,并且还向各州郡发出矫诏,宣称从洛阳带来了汉献帝天下举兵共讨董卓的圣旨。

十七路诸侯收到了矫诏,纷纷起兵响应,前来与曹操会盟。十八镇在陈留附近的酸枣(今河南延津北)集合,然后各带兵马杀向洛阳,在函谷关外安营扎寨,并推举袁绍为盟主,正式成立了讨伐董卓的关东军事联盟。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历史进行了修改、挪接,其中有很多与史实不符。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从《三国志》可以看到,的确是曹操最先起兵反卓,时间是中平六年(189年)十二月,地点是已吾(今河南宁陵),他只是在陈留招募的兵马。其中,曹操起兵得到了陈留孝廉卫兹的资助,此人后来跟随了张邈。

当时的曹操实力和名望并不高,他发出的矫诏是没人听的,真正发矫诏的人是东郡太守桥瑁,在《资治通鉴》上有明确的记载。酸枣会盟也没有那么多的十八路诸侯,很多割据诸侯其实并没有参加。孔融在打黄巾军;陶谦在徐州根本就没挪窝,只是给义军贡献了一些金银;马腾那个时候还在西凉并没有接受朝廷的招安,更不可能会盟参加讨卓联盟。

至于大家关心的刘备,他和张扬一样,都属于很小的义军,连诸侯都算不上,只是跟随联盟出征,混个军需粮草而已。

曹操虽然没有起到召集诸侯的作用,但他当时“行奋武将军”,在其他诸侯按兵不动的情况下,他一个人积极领军出战,由于兵少将寡,出师不利,还差点丢了性命。《三国演义》把曹操出击董卓的事情放在刘关张“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之后,主要还是要突出刘备三兄弟的英雄形象。

第二年春天,张超、张邈、刘岱、孔伷、桥瑁也来到了酸枣结盟,他们共推的盟主并不是袁绍,而是一个级别非常的低的广陵功曹臧洪。这个臧洪是何许人人,能被各路诸侯共推盟主?《三国志▪魏书▪臧洪传》中记载:

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也。洪体貌魁梧,有异於人,举孝廉为郎。灵帝末,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请洪为功曹。

董卓杀帝,图危社稷,洪说超曰“明府历世受恩,兄弟并据大郡,今王室将危,贼臣未枭,此诚天下义烈报恩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邈亦素有心,会于酸枣……致之于刘兖州公山、孔豫州公绪,皆与洪亲善。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

臧洪被推举为孝廉做了郎官,后来与刘繇、王朗(两人后来都成为了王佐之才)同时升为为县长(与县令不同,一万户以下为“长”,一万户以上为“令”)。灵帝末年,天下大乱,臧洪辞官后,受到了张超的赏识,请他做了功曹。

董卓杀帝乱政,臧洪极力以“天下义烈以报恩效命”劝说张超起兵讨伐董卓,张超的实力太过弱小了,虽然认同臧洪,却无法独立成事。张超就带着臧洪来到陈留见兄长张邈。张邈对臧洪非常的欣赏,又把他推荐给了刘岱、孔伷、桥瑁等人。

臧洪绝对是个不世人才,他以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超群的才谋智慧征服了这些割据诸侯。各个诸侯势力便联手结盟,并且共同推举了臧洪做了盟主。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面写了一段言辞激扬的誓词,各路诸侯无不“涕泣横下,莫不激扬”。这首誓词罗贯中几乎原封未动,直接照搬《三国志》,这首誓词其实是臧洪说的:

“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酸枣会盟后,各路诸侯其实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粮草用尽,就一哄而散了。臧洪虽然名为盟主,却无实力,他既无法约束袁术,更无法调度袁绍,空有一腔热血,无法实现共讨逆贼的宏愿。联盟解散后,臧洪被袁绍收留。后来,张超擅自立了吕布为兖州牧,这让曹操非常不高兴,就发兵攻打张超,张超势力小,实力弱,臧洪就请求袁绍救援张超,袁绍没有答应。

张超死后,臧洪就与袁绍断绝了关系,袁绍很恼怒,就派兵围攻臧洪,臧洪誓死不降,最后被袁绍所杀。一代名士臧洪就这样过早的退出了三国的舞台,对国有忠,对人有义,对势有判,对事有谋,惜哉!

而根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来看,酸枣会盟的时候,袁绍其实并没有在那里,这些会盟的诸侯为了有一个身世显赫,有名望的人来推动倒卓,就“遥推绍为盟主”,而真正的盟主却是小小的功曹臧洪。

历史上的酸枣会盟注定会失败,结盟的大小诸侯各个心怀鬼胎,唯一一个心怀壮烈的人只有臧洪一人,其他诸侯都是为了保存实力,扩大地盘,讨伐董卓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推举盟主时,个个表面推让,实则是惧怕董卓,担心落个“首犯”的罪名,遭到董卓的清算。

于是,他们就推举了一个级别不高,无甚名望的广陵功曹为盟主,出兵时又都迟疑不进,按兵不动,最后分崩离析,一哄而散。臧洪名为盟主,实则不过是各方平衡利益的工具,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

三国中的十八路诸侯是为了讨伐董卓而成立的。这些人那真是来个自个营地,带着各自不同的目的,但是却也有一个共同目的,那就是打败董卓,结束他的专政。既然是目的一致,那么敌人的敌人那就是朋友,暂时的联盟也是有可能的,后来还推选了袁绍当盟主,但最后还是因为各自的利益无法平衡,导致失败了。

但要是说起来,为了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组成的联盟实力是很强的,而且这些人从不乏有些已经成名的猛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联盟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政治基础并不牢固,再加上彼此各不信任和心怀鬼胎,所以自始至终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线。在这些势力里面有许多都是占据一方的霸主,这些人都比较看重自己在这场讨伐中的利益得失。所以即使是有着聪明果断的曹操这个发起人,在这些势力里面也是无足轻重的,根本不能让这些人跟着他的指挥,最后还是出自名门世家的袁绍被这些人推选成为了盟主。

曹操发起的这场讨伐战来的这十八路诸侯可以说个个都是英雄好汉。而这些人都有着共同的毛病,那就是谁也不服谁,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直接影响到了整体战斗力。当有行动的时候,盟主袁绍主要是去指挥部队,不过常常是指挥不动,或者就是找不到负责人。还有就是在后期的时候,袁绍答应的粮草不到位,这也导致了军心涣散不齐。经过一些大战之后,盟军是大败而归,最后解散了,各回各家。

盟军本来能聚齐就是有曹操这个发起人,再加上董卓确实是触犯到了很多人的利益所以才能聚起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263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