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青岛的你对青岛有什么感受?

住在青岛的你对青岛有什么感受?,第1张

我长在青岛,现住在青岛,所以对青岛有着特殊的感情,尤其喜爱青岛的 美食 。我喜欢青岛的花生油炒菜、做的汤,喜欢青岛酱油和醋(青岛人叫jihui)。青岛的面粉好吃,做出的馒头又白又宣,特别是青岛的大肉包子,又白又宣不说,馅是一个肉核(hu)的,别提多好吃了。青岛的大白菜一层包一层,吃起来很甜,外面可以用来炖砂锅,还放五花肉。菜芯用来拌海米、绿豆粉丝、胡萝卜丝,放蒜,酱油醋,很好吃。

我也喜欢青岛十月左右的海螃蟹,个大肥美,买回家蒸一下,沾姜和醋(为去寒气),味道鲜美。宋庆龄为吃这道美味螃蟹,怕过敏,还要先吃上药,再吃螃蟹,可见螃蟹有多好吃了。青岛的沙蛤蜊(青岛叫gala)好吃,泥蛤蜊不如沙蛤蜊好吃,此外,还有扇贝、海螺、海星、各种鱼等。青岛的大虾也是各种各样,我最爱吃的是自己做的烤大虾,要用海虾,油热炒大虾没水了加糖,炒出红色,加酱油、白酒、醋和姜丝,㸆到水分全无出锅,别有风味。

青岛有青岛味道特殊的排骨米饭、炸鸡排、肉渣、地瓜枣、青岛饼干,崂山矿泉水等等等等。我爱青岛 美食 ,更爱养育我的家乡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我在西安工作了20多年,2011年来到了青岛市 黄岛区,我的感受是很喜欢这个地方。

因为,黄岛区有青岛最美的风景,风格不同的异国风情建筑,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这里有青岛最好的水质海滩,这里有青岛最好的清新空气,这里有亚洲最大最美的金沙滩和啤酒文化。这里有青岛最美的海上日出,这里有最美的海上升明月,这里的美景甲天下!

青岛 黄岛区的春天是诗人海子笔下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果你怀疑我说的有点夸张的话,那就看看我用华为手机拍的黄岛景色吧!

青岛的山,青岛的水,所有的风景都是那么迷人,到处是一片美丽的风景,别样的精彩别样的魅力所在,舒服爽,

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有山有水,有 历史 古迹,有自然风光,特别是夏天,凉爽宜人,适合 旅游 ,来洗海澡,观海景,度假 旅游 ,非常不错。

青岛海鲜丰富,喜欢吃海鲜的朋友可以大饱口福,再配上正宗的青岛啤酒,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青岛人口素质综合来说,比较高,热情大方,乐于助人。

房价在整个山东算是高的,这与整个青岛城市定位及发展水平有关,工资水平各行各业不同,当然是有高有低。

总得来说,青岛在整个山东,算是经济发展较好,自然环境不错的城市,各类资源丰富,适合居住。

青岛是一个很美的城市,虽然经济比不上北上广深,但她包容开放,充满活力。气候很舒适,夏天不热,冬天有暖气,做为南方人,回老家反而不适应了。青岛居民幸福指数全国前三,是一个适合宜居城市。但她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消费高,工资低,人才外流就是硬伤!

我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去过青岛。在那住了五天,刚好这几天都没下雨。我游览了市区,观赏了大海,对这座城市印象很好。回程前写了小诗一首赞美如下:

青岛岛青青,朝日日朝朝。

海风风海海,高浪浪高高。

满街街满满,潮人人潮潮。

微笑笑微微,娇女女娇娇。

从2015年来青岛至今5年了,目前在西海岸定居,我来说说个人感受。

青岛有美丽的大海、沙滩还有很多 旅游 景点,可谓是风景如画,并且青岛啤酒世界知名,可以随时随地畅饮青岛地道的啤酒,在青岛生活确实非常惬意。

像青岛这样的宜居城市,房价必然高,像我一样的打工仔,在市区买一套房,很难实现,所以我选择了房价相对便宜的西海岸。

西海岸是第九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相对主城区来说没那么拥挤,而且海岸线长,景色优美随着地铁的建设,西海岸到主城区的的距离感将越来越短。

总之在青岛这五年,一直非常喜欢这里,继续奋斗,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更好的生活。

地方小,屁大点事也先看看有没有关系。没有活力。能拿出手的就是前海 旅游 。收入低,消费高。我一直就说,本地的年轻人不要留在青岛,外地的年轻人不要来青岛。去南方发展会更好。以后我也会赶我儿子去南方,从大学开始。四年时间去熟悉一座城市,然后找个媳妇,定居那边。我在青岛给他兜底几套房。

青岛,是一座三面环海,一面环陆,美丽的海滨城市, 旅游 城市。外国人留下了很多的经典建筑,堪称一绝。知名企业:海尔、青啤、海信、青岛港、澳柯玛等,如雷贯耳,是青岛人的骄傲。

一、青岛人口密度大,房价高,普通职工收入偏低,普通人的生活压力偏大。

二、海鲜产品丰富,赶早市买海鲜,价格便宜又新鲜,早市上其他农产品也很便宜。想要减少生活开支,锻炼身体赶早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我们普通人吃饭消费,经营多年“苍蝇馆,啤酒屋”是最佳选择,好吃又不贵,还能代加工海鲜,有家的味道。

四、青岛四季气候分明,冬天不是太冷,夏天不是太热,是一个宜居城市。有时侯感觉青岛的“风”有点大。

五、青岛的交通很发达!市内的公交,地铁四通八达。外出的高铁,飞机特别方便!

总之,作为青岛人,就说这些吧。欢迎海内外游客到青岛 旅游 ,吃海鲜,赏美景。我是食为天老林,望大家关注,评论。

住在青岛的你对青岛有什么感受?

我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从小在青岛海边长大,对青岛的大海有依赖感,让我对自己的家乡做一下评价吧。

青岛是个美丽的 旅游 城市,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空气新鲜,是中国最优美的海滨城市。

青岛 旅游 景区有很多,有青岛啤酒城金沙滩,银沙滩,小珠山,大珠山,八大关,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石老人海水浴场,鲁迅公园,栈桥,崂山5A风景区,这些都是我们喜欢去的地方,还有很多,不一一详说了。

生活在青岛每天都可以吃到新鲜的海鲜,各种鱼,螺,虾,螃蟹,种类繁多,还非常的新鲜,青岛的特产,海参,鲍鱼,大虾,各种鱼,拥有尽有。

靠海边住的朋友,每天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每天清晨可以去海边晨练,夜晚到海边看海景真的非常的美。

主要是青岛的人善心美,如果你来青岛,有种留恋忘返的的感觉,欢迎各地朋友们来我们美丽的大青岛观光游览。

青岛古语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饮食风俗也不断变化和丰富。饮食民俗大致表现在日常生活饮食和礼仪饮食两个方面。前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主要包括饮食结构和一天的餐饮次数、时间;后者则是从礼仪等社会需要出发,包括节令食品、礼仪往来食品和信仰上的供品等。

饮食民俗有很大的稳定性,有些食俗传承下来后很难改变,如生活食制中的一日三餐,礼仪食俗中的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到,相沿至今仍继续流传着。 在饮食风俗中,有一些习俗体现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青岛人在新粮登场和瓜果上市时,要请上辈老人先吃,叫“尝鲜”。吃饭时老人“坐上首”,好菜“开头筷”,若小孩先动筷子,大人会斥责为不懂规矩。有些村庄还不新麦上场时儿媳妇给独居的公婆送第一锅饽饽的风俗,这些已成为我国“孝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对青岛地区的饮食民俗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青岛地区的食俗属于我国北方类型,受京津一带影响很深。人们的饮食以玉米、小麦、地瓜为主,杂以谷子、高梁、豆类(黄豆、绿豆、豇豆、红豆)、黍子等五谷杂粮副食以蔬菜为主,肉类、蛋类过去是寻常人家办喜事和待客的珍品。

城市和农村都通行一日三餐,早晚称“朝饭”,午饭称“晌饭”,晚饭称“夜饭”。农村在冬闲时则一日两餐,称“吃两顿饭”。过去,农村朝饭一般为小米稀饭或高梁面、玉米面稀饭,配以玉米饼子、地瓜、地瓜干。高梁面、玉米面稀饭统称“粘粥”,也叫“糊涂”。晌饭是小米干饭,有时掺上豇豆或绿豆。夜饭是面汤(面条)。这种饮食安排叫“两稀一干”。如今农村饮食变化委大,大米白面成为寻常人家的家常便饭,鱼肉习以为常,玉米饼子、地瓜干已很少食用,农闲时的“两顿饭”也多改为一日三餐,然而早饭吃稀粥的习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没有改变。 >玉米饼子

这是过去青岛人的主要食品,人们习惯叫“苞米饼子”,是用玉米面和带头同加水放入锅内做成,有烀饼子、蒸饼子和菜饼子等多种。菜饼子是用玉米面加野菜或青菜叶子上锅蒸熟,是人们度荒年时的主食,现已无人食用。另外还有用少许白面(小麦面)做成的“发糕”,则属玉米做法中的上品,多在节日中食用。

>玉米饼子就咸鱼、虾酱

是青岛沿海渔民中最常见的吃法。咸鱼中以咸鲅鱼、咸刀鱼(带鱼)和咸白鳞为最佳,虾酱则有虾子酱、蟹酱和虾头酱(用对虾头磨成)等。山地人喜欢大葱蘸大酱就饼子吃,大酱都是农家自己制作的,有豆瓣酱、面酱(用小麦制作),其中用黄豆发酵做成的豆豉,掺以萝卜丁、胡萝卜丁、白菜丝等,吃起来鲜美可品,特别受人们喜爱。

>地瓜

学名甘薯,是青岛地区,特别是即墨、莱西、崂山一带人们的主食。由于地瓜产量高,茎叶是喂牲畜的好饲料,又适于山岭薄地种植,所以在青岛山区广泛栽种。 鲜地瓜怕冻,不好储藏。莱西等地冬天多把地瓜放在屋内顶棚上;即墨、崂山等地则多堆积在生火的炕头,或在屋内挖地窖存放。一般可吃到来年奏,所以有“地瓜半年粮”的说法。 地瓜的吃法多种多样,除鲜地瓜煮食或擦丝煮粥外,主要地切片和擦丝晒干,分别叫“地瓜干”、“地瓜丝”。将地瓜干、地瓜丝碾碎磨成面,即为地瓜面。 地瓜丝可用来做成“豆包”,不太好吃,所以就有了“别拿着豆包不当干粮的俗语,意思是别瞧不起人。 地瓜干只能煮着吃,由于吃起来不可口,如今很少有人食用,只能做饲料了。 地瓜面可单独和面烙饼或烀饼子,还可与其他面粉混合包饺子、擀面条或做其他面食。有些做法很有特色,如采一种叫“筋骨草”的野菜或榆树皮,捣碎后和地瓜面混合,擀成面条,放锅内箅子上蒸,锅底煮上菜卤,熟悉后将菜卤浇在面条上食用,这种饭菜一锅熟的做法,人们给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二起楼”。还有一种叫“金银卷”的食品,是用白面(小麦面)、玉米面、地瓜面分3层卷起,上锅蒸熟而成。金银卷黄、白、黑三色相间,吃起来香里透甜,这种做法在青岛地区也很盛行。 地瓜以前是青岛人的主食之一,所以,在吃法和做法上有很多花样。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地瓜作为主食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但“地瓜食品”仍深受人们喜爱。烤地瓜、地瓜枣、炸地瓜片还拥有大批的爱好者。地瓜枣(莱西叫地瓜阴干)是在冬天把煮熟的地瓜切片晒干后密封于缸、坛内,到春天取出,上面一层白醭,味道甚佳。炸地瓜片则是把鲜地瓜切成薄片,上锅用食油炸熟后,撒上砂糖,吃起来香脆可口。如今地瓜枣、炸地瓜片,在食品摊和食品店里多有出售。

>米饭

青岛地区不产大米,过去,大米饭只有在有钱人家的餐桌上方能见到,寻常人家吃的多是小米干饭。即墨等地把做干饭叫做“捞干饭”,作法是把小米加水煮成半熟后,把汤滤出再上锅蒸,滤出来的饭汁叫“饮汤”,这样,饭做好后吃的喝的就全有了。这种既省柴草又省工的作法,世代相传,直到如今。 小米干饭里如加上虹豆,或红豆、绿豆,则饭更香,味道也各不相同。有时人们还用胡米(高粱米)或惨子米做干饭。惨子皮厚产量低,做出的饭味道不佳,如今已无人栽种。 用黍子米做的饭叫“大黄米饭”,多用它包上面皮蒸糕,是一种节日食品。

>稀饭

农家常吃的是小米稀饭、胡休米稀饭和玉米渣子饭,或用玉米面、胡休面熬成的各种面子饭。 小米稀饭营养丰富,是妇女“坐月子”和伺候老人、病人时的佳品。用少许玉米面掺上野菜、再加点盐做成的稀饭叫“菜饭”是以前度荒年的食品。

>饽饽

也叫“馒头”,是逢年过节、祭祖供神和亲友之间礼仪往来的主要食品,花样繁多。 枣饽饽是在饽饽顶端做上5个枣鼻子,嵌上红枣蒸熟,作供品用;磕饽饽则是用面模(俗称“饽饽磕子”)磕出莲蓬、鱼、桃、蝉、狮、猴等形状的面食,用以赠送亲友和节日期间食用。 在重要节庆日,如祭海,渔妇们还在悻悸上做上鱼、虾、蟹、贝、花卉或鸡、燕等动植物面塑,形象逼真,造型美观,使人乐于观赏,不忍心吃掉。

>面条

青岛人习惯叫“面汤”,由农妇们和面用擀面杖擀成,按形状分,有宽面汤、棋子块面汤(用刀切成菱角型)和细面汤等,宽面汤(也叫“宽心面”)是结婚时新郎新娘必吃的食品,现在城乡婚礼中仍很流行。按粮食品类分,有白百汤、豌豆面汤、杂面汤由白面、豆面混合而成)、“三条腿面汤”(由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成)等。用直豆面褂成的面汤,片薄光滑,吃起来非常可口。

>饺子

在青岛农村叫“滑扎”,是青岛人最爱吃的一种食品。过去,老百姓家只有过节或招待客人时才包饺子。常见的有白菜猪肉馅、萝卜丝虾皮馅、韭菜馅等饺子。沿海一带的鱼饺子很有特色,其中以鲅鱼饺子为最佳。青岛市区至今在谷雨前后鲅鱼上市 时,子女还有向老人送鲅鱼、让父母尝鲜鲅鱼饺子的习俗。 近年来,还有一种野菜(养菜)馅饺子很得青岛人青睐,春季在一些大饭店的餐桌上常可见到。

>野菜

旧时,农村百姓度荒年时,多在野菜里掺上少许粮食或麸皮做成菜团、菜饭食用。青岛人常吃的野菜有山菜、苦菜子、荠菜、扫帚菜、灰菜、蛐蛐牙、七七菜、阴青菜、蚂炸菜等,也吃槐花和榆树钱。如今已无人以野菜代粮了,但山菜、苦菜子和养菜在春天仍有人叫卖。人们多用它来包包子。 许多昆虫也经常成为青岛人饭桌上的菜肴或零食,如桑蚕、柞蚕蚕蛹、松毛虫蛹、蝉和蝉的幼虫(“知了鬼”)、蚂炸等,油炸豆虫、油炸蝎子已成为人们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佳肴。 在青岛人的家常饭中还有许多做法独特、味道别致的食品,至今仍很受人欢迎。

>馇渣

又名“小豆腐”,是将水泡的黄豆用水磨磨成豆沫子掺菜煮成,叫“馆渣”。可做值渣的菜很多,萝卜缨、胡萝卜缨以及苦菜子、七七菜、阴青菜等野菜都经常被人们采用。莱西一带用竿头叶的馇渣,人们认为味道最美。 >粘占

小麦刚熟时,将青麦穗上的麦粒煮熟,搓去外皮,用石磨磨成长条食用,别有风味。

>萝卜冻

这是沿海地区渔民喜欢吃的一种菜肴,是把青萝卜切成小方块与咸鱼一起混合煮成。煮熟后,萝卜与咸鱼粘连成冻,味道鲜美。用跋鱼、始鱼、白鳞鱼做的萝卜冻属冻中上品。

>石花菜凉粉

将从海中捞来的石花菜上锅熬煮成乳白色原汁,原汁凝固后切成小块,拌上香菜未、胡萝卜、咸菜未及香油、醋等调料即可,色佳味美,已成为外地旅游者乐于品尝的佳品 青岛人豪爽、好客,重视礼仪往来,不管平日生活如何简朴,遇到办席请客,也必尽力操办。这本是一种良好的习俗,但过分讲体面、重形式也助长了铺张浪费风气,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

在当地,客人进门时,即便已近中午,主人也要先打荷包鸡蛋,叫“烧水喝”,然后再备酒备菜,开正席。临别前还要再设一餐,表示送行。

民间筵席一般先设茶点,再上4至6个冷菜拼盘,然后逐步上8到12个热菜,叫做“几盘几碗”,城市筵席以精巧为上,农村筵席以丰厚为好。

胶州马店、沽河、胶菜等乡镇寿辰、婚丧等筵席要上5道饭菜:第一道是4盘点心和茶水;第二道是米粥,加4种小咸菜;第三道才是大菜,一般为24个或48个,最多的可达64个菜;然后还有第四道的水果、茶点和第五道的糖果、花生、瓜子等。第五道上席后。主人宾客还可边嗑瓜子边海阔天空地神聊,从上午9点坐下,要吃到掌灯时分,方尽兴而散。 筵席的上菜顺序也有规定,第一道菜上鸡,因为鸡象征吉利。然后是海鲜、肉类等,无特别规定,最后一道必是鱼,而且是带鳞的全鱼,取连年有余之意。这样,首尾两道菜就概括成“吉(鸡)庆有余鱼)”了。

人们乐于把这种筵席称作“光铺张不浪费”,因为许多大菜都是青菜垫底,上面盖上一层猪肝、猪肚等肉类,仅仅走走过场而已。但这种繁琐而又浪费时间的礼俗,也足以使一些年轻的赴宴者望而生畏了。 逢宴必备酒,无酒不成席。在筵席上,主人总希望客人开怀畅饮,敬酒的礼节也多种多样。斟酒必须斟满,叫“茶要倒浅,酒要倒满”;敬酒要自己先喝,叫“先喝为敬”;敬酒还要连敬双杯,叫做“好事成双”;而劝酒的辞令更是五花八门。

近来,有一些劝酒词很时兴,如“感情深咱就一口闷,感情浅你就舔一舔”。被敬者则推辞:“咱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吧!”于是推推让让,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中大家都一醉方休了。 过去,筵席上多喝即墨黄酒和农家自己用地瓜酿造的白酒,用小锡壶烫热后喝。如今,白酒、啤酒、黄酒、果酒并用,不再热烫。另外,一些很有民间特色的各式小酒壶也不多见了。

即墨、峪山一带有一种叫“代桌”的习俗。农家办红白喜事,因客人大多,应接不暇,可请邻里帮忙。邻里在自己家里备宴代为招待一桌或数桌客人,以后邻里有事再代为接待,叫“还桌”。这一习俗解决了当事人的一时困难,也增进了邻里感情。 青岛盛产名贵的海参、扇贝、鲍鱼、海螺、大对虾、加吉鱼等,这就决定了青岛烹饪以海味原料为主的特点。传统的青岛宴席有一定的讲究,常见的有“四一六”,“四二八”规格。上菜的顺序要求先冷后热,先咸后甜,每席必有鱼,没有海参不算大席。吃海鲜要看季节,春季和夏季是最好的季节,绝对让你吃得再也不想吃肉。当然也要小心,有很多游人初到青岛由于经受不住海鲜的诱惑,吃得太多,结果……。

青岛有北方特色的海鲜大席,也有山东各种特色的风味小吃。面食铺天盖地,饺子热气沸腾。北方美食口味厚重,需要良好的消化能力。青岛名厨云集,山珍海味集中,又有誉满海内外的青岛啤酒和崂山矿泉佐餐,滋味真是妙不可言!

在小吃街可领略青岛地方风味小吃,这里有大饭店里难得的乐趣。“劈柴院”位于中山路、河北路之间的江宁路,是青岛著名的小吃街。除此之外还有大麦岛海鲜街、云霄路中苑美食街、汇泉小吃街、双星大吃街、泰山路烧烤街、长安食街等,荟萃八方风味,是美食家的天堂。

特色菜青岛十大特色风味

瀛州鲅鱼小吃:

青岛饭店传统小吃,已有50余年历史。

清蒸红岛海蛎子:

青岛小红楼餐饮中心特色品牌,佐姜醋食用尤佳。

美格凉粉:

青岛新亚美食城海鲜美食。

谷香村大虾面:

青岛谷香村面馆独家推出。

瀛州蛤蜊套餐:

青岛饭店海鲜品牌。

美达尔烤鱿鱼:

美达尔烧烤店专营。

大船光鱼套餐:

馄饨大王快餐店独家推出,唯青岛独具。

砂锅全鱼:

万和春饭店特色品牌。

鲍岛海鲜翡翠面:

由鲍岛酒家独家推出。

长城海鲜炉包:

由长城饭店独家经营,已成公众性特色美食。

郑庄海鲜脂渣店

原因一、遗传因素

如果一个人的家族里面有很多肥胖者,那么此人也会有很大可能肥胖。相反,如果这个家族之中都没有肥胖者,此人多吃一些食物,也不会造成肥胖的,虽然并没有直接证据显示肥胖是遗传导致,但是这其中是有很大的遗传倾向。

原因二、体内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是决定肥胖的直接因素,如果对于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很强,那么只要你摄入一点点脂肪,都会导致肥胖。但是如果你消化系统对于脂肪的吸收利用较低,吃进去的食物,并没有吸收过多,就排出了体外,那么你吃多少都不会显胖。

原因三、压力情况

如果一个人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的话,给机体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其中对于内分泌和消化系统都有影响,从而减少了脂肪的吸收,但是却会加重脂肪的消耗,从而这个人也是怎么吃也不胖。

原因四、运动得当

运动可以消耗体内过多的葡萄糖以及脂肪,在饮食后,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很好的控制体重,相反,如果吃完饭后,便马上躺下来,什么事都不做,食物之中的葡萄糖会转换成脂肪储存起来,体重也会增加了。

原因五、熬夜

熬夜会增加机体的负担,晚上是机体休息的时间,如果强硬要机体进行工作,就会导致增加机体的能量耗损,进而体重不会增加的不明显。如果吃完饭后便马上睡觉,是很容易长胖的。

原因六、疾病因素

人体的脂肪以及能量代谢都是依靠内分泌来进行的,因此一些疾病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体重过重或者过轻,例如甲亢、糖尿病等就会导致体重降低。而多囊卵巢综合征则会增加体重。

总而言之,肥胖会导致人体的一系列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因此必须要让体重控制在一定的正常范围之内,体重过重过轻,都是不利于健康的,如果你吃的很多都不胖,甚至还瘦了下来,此时应该提放疾病引起的因素,赶紧到医院去进行检查。

  青岛人豪爽、好客,重视礼仪往来,不管平日生活如何简朴,遇到办席请客,也必尽力操办。这本是一种良好的习俗,但过分讲体面、重形式也助长了铺张浪费风气,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

  在当地,客人进门时,即便已近中午,主人也要先打荷包鸡蛋,叫“烧水喝”,然后再备酒备菜,开正席。临别前还要再设一餐,表示送行。

  民间筵席一般先设茶点,再上4至6个冷菜拼盘,然后逐步上8到12个热菜,叫做“几盘几碗”,城市筵席以精巧为上,农村筵席以丰厚为好。

  胶州马店、沽河、胶菜等乡镇寿辰、婚丧等筵席要上5道饭菜:第一道是4盘点心和茶水;第二道是米粥,加4种小咸菜;第三道才是大菜,一般为24个或48个,最多的可达64个菜;然后还有第四道的水果、茶点和第五道的糖果、花生、瓜子等。第五道上席后。主人宾客还可边嗑瓜子边海阔天空地神聊,从上午9点坐下,要吃到掌灯时分,方尽兴而散。 筵席的上菜顺序也有规定,第一道菜上鸡,因为鸡象征吉利。然后是海鲜、肉类等,无特别规定,最后一道必是鱼,而且是带鳞的全鱼,取连年有余之意。这样,首尾两道菜就概括成“吉(鸡)庆有余鱼)”了。

  人们乐于把这种筵席称作“光铺张不浪费”,因为许多大菜都是青菜垫底,上面盖上一层猪肝、猪肚等肉类,仅仅走走过场而已。但这种繁琐而又浪费时间的礼俗,也足以使一些年轻的赴宴者望而生畏了。 逢宴必备酒,无酒不成席。在筵席上,主人总希望客人开怀畅饮,敬酒的礼节也多种多样。斟酒必须斟满,叫“茶要倒浅,酒要倒满”;敬酒要自己先喝,叫“先喝为敬”;敬酒还要连敬双杯,叫做“好事成双”;而劝酒的辞令更是五花八门。

  近来,有一些劝酒词很时兴,如“感情深咱就一口闷,感情浅你就舔一舔”。被敬者则推辞:“咱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吧!”于是推推让让,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中大家都一醉方休了。 过去,筵席上多喝即墨黄酒和农家自己用地瓜酿造的白酒,用小锡壶烫热后喝。如今,白酒、啤酒、黄酒、果酒并用,不再热烫。另外,一些很有民间特色的各式小酒壶也不多见了。

  即墨、峪山一带有一种叫“代桌”的习俗。农家办红白喜事,因客人大多,应接不暇,可请邻里帮忙。邻里在自己家里备宴代为招待一桌或数桌客人,以后邻里有事再代为接待,叫“还桌”。这一习俗解决了当事人的一时困难,也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至今仍在民间流行。

  >玉米饼子

  这是过去青岛人的主要食品,人们习惯叫“苞米饼子”,是用玉米面和带头同加水放入锅内做成,有烀饼子、蒸饼子和菜饼子等多种。菜饼子是用玉米面加野菜或青菜叶子上锅蒸熟,是人们度荒年时的主食,现已无人食用。另外还有用少许白面(小麦面)做成的“发糕”,则属玉米做法中的上品,多在节日中食用。

  >玉米饼子就咸鱼、虾酱

  是青岛沿海渔民中最常见的吃法。咸鱼中以咸鲅鱼、咸刀鱼(带鱼)和咸白鳞为最佳,虾酱则有虾子酱、蟹酱和虾头酱(用对虾头磨成)等。山地人喜欢大葱蘸大酱就饼子吃,大酱都是农家自己制作的,有豆瓣酱、面酱(用小麦制作),其中用黄豆发酵做成的豆豉,掺以萝卜丁、胡萝卜丁、白菜丝等,吃起来鲜美可品,特别受人们喜爱。

  >地瓜

  学名甘薯,是青岛地区,特别是即墨、莱西、崂山一带人们的主食。由于地瓜产量高,茎叶是喂牲畜的好饲料,又适于山岭薄地种植,所以在青岛山区广泛栽种。 鲜地瓜怕冻,不好储藏。莱西等地冬天多把地瓜放在屋内顶棚上;即墨、崂山等地则多堆积在生火的炕头,或在屋内挖地窖存放。一般可吃到来年奏,所以有“地瓜半年粮”的说法。 地瓜的吃法多种多样,除鲜地瓜煮食或擦丝煮粥外,主要地切片和擦丝晒干,分别叫“地瓜干”、“地瓜丝”。将地瓜干、地瓜丝碾碎磨成面,即为地瓜面。 地瓜丝可用来做成“豆包”,不太好吃,所以就有了“别拿着豆包不当干粮的俗语,意思是别瞧不起人。 地瓜干只能煮着吃,由于吃起来不可口,如今很少有人食用,只能做饲料了。 地瓜面可单独和面烙饼或烀饼子,还可与其他面粉混合包饺子、擀面条或做其他面食。有些做法很有特色,如采一种叫“筋骨草”的野菜或榆树皮,捣碎后和地瓜面混合,擀成面条,放锅内箅子上蒸,锅底煮上菜卤,熟悉后将菜卤浇在面条上食用,这种饭菜一锅熟的做法,人们给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二起楼”。还有一种叫“金银卷”的食品,是用白面(小麦面)、玉米面、地瓜面分3层卷起,上锅蒸熟而成。金银卷黄、白、黑三色相间,吃起来香里透甜,这种做法在青岛地区也很盛行。 地瓜以前是青岛人的主食之一,所以,在吃法和做法上有很多花样。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地瓜作为主食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但“地瓜食品”仍深受人们喜爱。烤地瓜、地瓜枣、炸地瓜片还拥有大批的爱好者。地瓜枣(莱西叫地瓜阴干)是在冬天把煮熟的地瓜切片晒干后密封于缸、坛内,到春天取出,上面一层白醭,味道甚佳。炸地瓜片则是把鲜地瓜切成薄片,上锅用食油炸熟后,撒上砂糖,吃起来香脆可口。如今地瓜枣、炸地瓜片,在食品摊和食品店里多有出售。

  >米饭

  青岛地区不产大米,过去,大米饭只有在有钱人家的餐桌上方能见到,寻常人家吃的多是小米干饭。即墨等地把做干饭叫做“捞干饭”,作法是把小米加水煮成半熟后,把汤滤出再上锅蒸,滤出来的饭汁叫“饮汤”,这样,饭做好后吃的喝的就全有了。这种既省柴草又省工的作法,世代相传,直到如今。 小米干饭里如加上虹豆,或红豆、绿豆,则饭更香,味道也各不相同。有时人们还用胡米(高粱米)或惨子米做干饭。惨子皮厚产量低,做出的饭味道不佳,如今已无人栽种。 用黍子米做的饭叫“大黄米饭”,多用它包上面皮蒸糕,是一种节日食品。

  >稀饭

  农家常吃的是小米稀饭、胡休米稀饭和玉米渣子饭,或用玉米面、胡休面熬成的各种面子饭。 小米稀饭营养丰富,是妇女“坐月子”和伺候老人、病人时的佳品。用少许玉米面掺上野菜、再加点盐做成的稀饭叫“菜饭”是以前度荒年的食品。

  >饽饽

  也叫“馒头”,是逢年过节、祭祖供神和亲友之间礼仪往来的主要食品,花样繁多。 枣饽饽是在饽饽顶端做上5个枣鼻子,嵌上红枣蒸熟,作供品用;磕饽饽则是用面模(俗称“饽饽磕子”)磕出莲蓬、鱼、桃、蝉、狮、猴等形状的面食,用以赠送亲友和节日期间食用。 在重要节庆日,如祭海,渔妇们还在悻悸上做上鱼、虾、蟹、贝、花卉或鸡、燕等动植物面塑,形象逼真,造型美观,使人乐于观赏,不忍心吃掉。

  >面条

  青岛人习惯叫“面汤”,由农妇们和面用擀面杖擀成,按形状分,有宽面汤、棋子块面汤(用刀切成菱角型)和细面汤等,宽面汤(也叫“宽心面”)是结婚时新郎新娘必吃的食品,现在城乡婚礼中仍很流行。按粮食品类分,有白百汤、豌豆面汤、杂面汤由白面、豆面混合而成)、“三条腿面汤”(由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成)等。用直豆面褂成的面汤,片薄光滑,吃起来非常可口。

  >饺子

  在青岛农村叫“滑扎”,是青岛人最爱吃的一种食品。过去,老百姓家只有过节或招待客人时才包饺子。常见的有白菜猪肉馅、萝卜丝虾皮馅、韭菜馅等饺子。沿海一带的鱼饺子很有特色,其中以鲅鱼饺子为最佳。青岛市区至今在谷雨前后鲅鱼上市 时,子女还有向老人送鲅鱼、让父母尝鲜鲅鱼饺子的习俗。 近年来,还有一种野菜(养菜)馅饺子很得青岛人青睐,春季在一些大饭店的餐桌上常可见到。

  >野菜

  旧时,农村百姓度荒年时,多在野菜里掺上少许粮食或麸皮做成菜团、菜饭食用。青岛人常吃的野菜有山菜、苦菜子、荠菜、扫帚菜、灰菜、蛐蛐牙、七七菜、阴青菜、蚂炸菜等,也吃槐花和榆树钱。如今已无人以野菜代粮了,但山菜、苦菜子和养菜在春天仍有人叫卖。人们多用它来包包子。 许多昆虫也经常成为青岛人饭桌上的菜肴或零食,如桑蚕、柞蚕蚕蛹、松毛虫蛹、蝉和蝉的幼虫(“知了鬼”)、蚂炸等,油炸豆虫、油炸蝎子已成为人们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佳肴。

  青岛地区的婚姻风俗·与山东省其他地区大体相同。男子结婚称“将媳妇”,女子结婚称“出门子”。结婚礼仪除特殊情况外,要经过说媒、相亲、订婚、送日子、娶亲等多道手续。

  ->说媒

  也叫保媒”,由媒人为男女两家介绍,缔结婚姻关系。媒人可以是亲友、熟人,也可以是专门的媒婆,他们按照门当户对、年龄般配、家境相当等基本条件,往返男女双方家中说合,一般是对男方要求条件要高一些。若双方有意,则由男方向大家提亲。向女家提亲的人越多,女家越感到荣耀,即所谓“一家女百家求”。如女方向男家提亲,则会被讥讽为“闺女嫁不出门了”。旧时,若双方满意,两家男女要互挽年庚帖子,把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各写在上面,字数还必须是双数。请算命先生“合婚”,推算双方属 相和生辰八字是“相生”还是“相克”,如不相克,才可商议结亲的事。

  ->相亲

  旧时,新婚夫妻在侗房揭盖头时方能见面。为了防止受媒人欺瞒,女方父母只能暗地里打听,了解男方的相貌、年龄与媒人说的是否相符,同时还要打听男方的为人和家庭境况。如今相亲己成为公开的必不可少的程序。

  相亲,也叫“相对象”,是由媒人(现叫“介绍人”)约男女双方到第三者家中见面,如彼此相中,即可建立恋爱关系。经过多次交往。认为条件成熟,就安排女方到男方“验家”。 验家往往会影响到婚姻的成败,画此男方要把家中好好装修一番,把值钱的东西亮出来,家长也要穿戴整洁,有的甚至借用外人的东西,以显示自家的富有。

  验家时,男方要准备酒饭和礼栈,女方若满意就会答应留下吃饭,若叫一声“爹、妈”,男方父母要掏钱给女方,叫“见面礼”,这门亲事就算定下了。

  ->定婚

  俗称“定亲”或“下媒柬”。过去,灯婚要换束,由男家准备柬帖两张,一张写明男方年龄和主辰八字,封面写上“敬求金诺”等求字样,用红漆匣装好送往女家。女方接柬后,照样填灯另一张,写上“谨遵玉言”或“愿结秦晋”等允亲字样送还男家,表示同意结亲。

  订婚时男方要向女方送“定亲礼”(即“彩礼”),富家送金银首饰、绸缎衣料和钱财,一般人家送布料,称“送衣裳面”如今在一些农村,要彩礼之风仍很兴盛,订婚的衣物、器具都追求高档,给男家造成财力负担。

  订婚后,双方夫妻关系算正式确立,别人就不再来求亲了。

  ->送日子

  过去,男方将婚礼日期写成柬帖,叫“婚书”送往女家。婚书上除婚期外,还有新娘下轿方向等内容,都是请算命先生事前卜定的。婚书要在婚期前40天发送,以便双方都有较充分的准备时间。如今,此俗已废除。

  ->送嫁妆

  婚期前一天,女方向男家送嫁妆,俗称“过嫁妆”。嫁妆多是箱、柜、桌、椅、被褥等生活必备品,被褥则讲究“两铺两盖”(两床被、两床褥子),或“四铺四盖” 旧时,富家大户为摆阔气,雇用挑夫抬嫁妆,由男滨陪送,送嫁妆的队伍浩浩荡荡。贫寒人家贝!将女子常用的衣服、被褥等必需用品托入送到男家,或由男家派人夹取。但无论嫁妆多少,一对“长命灯”是不可少的。

  送走嫁妆后,女家要请一个公婆、夫婿、儿女皆全的妇女给待嫁的女儿“开脸”和“上头”。开脸是用红线把脸上的汗毛绞悼,上头是把发辫缩成舍。开脸、上头后表示姑娘已成为媳妇。如今,青岛农村仍有“送嫁妆”、“开脸”的习俗,但绾髻的已很少了。

  崂山、即墨等地还有“铺房”的习俗。由女方来送嫁妆的男傧和男方家人一起安床、铺床。床的四周放上粟子和枣,铺上被褥后再让一个小男孩在上面打几个滚,以求早生贵子。

  ->娶亲

  娶亲是婚礼中最热闹也是最繁琐的一个环节。

  旧时,有钱人家雇轿两乖,一乘叫“官轿”,由新郎乘坐;新娘坐的那乘叫“花轿”。 新郎到女家迎娶时要先拜女家祖先和父母,叫“谢亲”,随后由送亲客陪着吃面条和鸡蛋。 新娘离家时两脚不能沾土,要由兄弟抱着上轿。轿里放一个包有脸盆和镜子的包袱(意为“包福”).新娘手里拿一条手帕,路上遇见另家结婚队伍时可与另家新娘交换。交换手帕后可视为姊妹·有的以后可当亲戚往来。 花轿起轿时,新娘的母亲或嫂子还要把一瓢水泼向门外,意思是嫁出去的闺女和泼出的水一样,无法收回。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称作“迎亲”。 一般人家雇花轿一乘,新郎先坐轿,由轿夫抬着走十几步,叫“压压轿”再由新郎的弟兄到女家接新娘,新郎在家等候,称“等亲”。 贫穷人家雇不起轿,只能用毛驴或小推车送新娘到婆家,称“送亲”。 新娘下轿后,由两个伴娘搀扶进院与新郎同拜天地,然后新郎用一块红绸牵新娘进入洞房。洞房中新郎用秤杆将新娘盖头挑下。 二人同饮“交杯酒”,也叫“同心酒”,至此,夫妻关系就算正式成立。

  闹房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俗话说“新婚三日无大小”。所以不分大小辈份,亲友都可以闹新房捉弄新娘,由于乡俗以为不闹不喜、越闹越吉利,因此,闹房常会使新娘叫苦不迭。 婚后3天,新娘由新郎陪同回娘家,叫“回门”。胶州等地是婚后第2天新郎、新娘到女家认亲,第3夭返回男家,第6天新娘父兄或弟侄到男家探亲,第9天女方接新娘回家,叫做“叫二,还三,住九”。以后按正常亲戚走动。

  建国后至今,婚礼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特殊的婚嫁陋俗已绝迹。有些婚姻形式,如“赘婚”、“换亲”,尚在青岛地区流行。“赘婚”称“入赘”俗称“招养老女婿”、“倒插门”,是女娶男的一种婚姻形式。过去,有的家庭无子,为继承家业、传延子嗣、养老送终, 或因舍不得女儿远离,便设法招赘女婿入门。“赘婚”也举行迎娶、拜堂等札仪程序,但要比男娶女简单得多。养老女婿大都是家境贫寒、兄弟多、无力娶妻的男子,进门后要随妻改换姓氏。 如今,经男女双方同意,男于自愿到女家人赘,不必改性,其子女多从妻姓。 “换亲”是两家将子女互换给对方作儿媳和女婿,也有三家互换的(甲家子女换给乙家,乙家子女换给丙家,丙家子女换给甲家),叫做“转转亲”。换亲多由父母作主,几家子女很难个个满意,因此,往往造成家庭不幸和婚姻悲剧。

  在婚嫁礼仪上,过去的一些繁文褥节如今在青岛地区多已废弃。婚期不再讲究“黄道吉日”,而选五一、国庆、新年等节日的不少,但农历的双日仍受人喜欢。在农村.新郎到女家迎娶时“谢亲”、吃面条,新娘进家后拜公婆、喝交杯酒、闹房,以及婚后3天回门等风俗仍沿袭了下来。

  在市区,婚嫁礼仪更趋向简单化。一般是结婚当天上午,新郎由男傧相陪同到女家迎亲,新郎向岳父母鞠躬致谢。并与新娘一起吃饺子,吃饺子时碗里要剩双数。随后接新娘返回,到男家的时间必须赶在中午12点前,所谓“不能误了时辰”。至男家后,新郎、新 娘要吃“宽心面”。

  现在,新娘接回后,多在宾馆或饭店举行婚礼。亲友送礼祝贺,贺礼除装饰品、实用品外,近年送“喜钱”的居多。 中午设酒宴招待宾朋,桌数多少不等,少者数桌,多者数十桌。席间,新郎新娘向客人一一敬酒,客人以吉言相贺。同时,女方在家中设宴,招待自家亲戚。

  近年来,许多青年人选择旅行结婚,到一些旅游点度蜜月。多数新婚夫妇在婚礼后,着礼服、披婚纱,倘祥在海滨沙滩上,照相、录像,近几年,尤其5到10月份,每逢“吉日”,众多新人着婚纱聚集海湾景区录像纪念,成为岛城一景,为青岛的婚礼民俗增添了新的特色。

  青岛地区,亲族、亲戚间的称谓下尽相同。菜西称父亲为“爹”,称母亲为“妈”,称祖父为“爷爷”,称祖母为“奶奶”。崂山、即墨一带称父亲为“爹”,称母亲为“娘”.称祖父为“爷爷”,称祖母则为“妈妈(ma)”。另外,胶州有的地方称父亲为“大大”。对父亲的兄弟,有的地方叫“大爷”、“叔叔”,大部分地区一律按排行叫“爹”,如“大 爹”、“二爹”、“三爹”等等。父亲兄弟的配偶叫:“大娘”、“二娘”或“大妈”、“二妈”,平度称“大娘”、“婶儿”、“娘娘”。

  祖父之父称“老爷爷”,祖父之母则称“老妈妈”或“老奶奶”。祖父之祖父母,则称“老老爷爷”、“老老妈妈”或“老老奶奶”。 夫妻之间对称,夫称妻为“孩儿他娘”,或按其子女名字叫“XX他娘”;妻称夫为“孩儿他爹”或“XX他爹”,未有子女的多半以“哎”代替。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多直呼对方姓或名了。

  在外人面前,旧时,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为“俺老婆”或“俺家里头的”;妻称夫为“俺当家的”或“俺外头的”。现在,年轻人则多称“俺对象”或“俺家小X(姓)”,年纪大的则多称“俺老伴儿”。

  妻对夫的父母称”爹”、“娘”或“妈”,对外人则称“公公”、“婆婆”;对夫之兄称“大伯”,弟称“小叔”;称夫之姐为“大姑”、妹为:“小姑”;称夫之侄、侄女为“侄子”、“侄女”。 公、婆称儿媳为“媳子”,直呼则根据儿媳的姓氏叫“X嫚”如张嫚、王嫚。

  对亲族近支(一般在五服以内),称“自己家里”,远支称“本家” 亲戚间的称谓,大体分为:

  外祖父母门上的:

  母亲之父(外祖父)“姥爷”,母亲之母(外祖母)称“姥娘”或“姥姥”。

  外祖父之父称“老姥爷”,外祖父之母称,“老姥娘”。

  母亲之兄弟称“舅舅”,称舅舅配偶为“舅母”或“妗子”。

  外祖母之兄弟称“舅老爷”,其配偶称“舅姥娘”、“舅姥姥”;

  外祖母之姊妹称为“姨姥娘”、“姨姥姥”。

  舅父之子女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当面以兄、弟、姐、妹相称,对外人则称“姑舅兄弟”,“姑舅姊 妹”。

  舅父对姊妹之子女称“外甥”、“外甥闺女”;对姊妹之孙子、孙女称“外孙”,但发音上却与“外甥”相同。

  姨姨门上的(两姨亲):

  母之姐妹称“姨”(按长幼呼“大姨”、“二姨”等),姨之配偶称“姨夫”。

  姨之于女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对外入则称“两 姨兄弟”、“两姨姊妹”。

  姑姑门上的(姑舅亲):

  父之姊妹称为“姑”、“姑姑”(以“大姑”,“二姑”区别长幼),其配偶称“姑夫”。

  姑母、姑夫之子女亦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当面以兄、弟、姐、妹相称,对外人则称“姑家兄弟”、“姑家姊妹”。

  岳父岳母门上的:

  妻之父母当面称“爹”、“妈”或“娘”,对外人称“丈人”或“丈人爹”、“丈母”或“丈母娘”。

  妻之兄弟当面称“哥哥”、“弟弟”,对外人称“舅子”。

  对其配侣当面称“嫂子”或“弟妹”,对外人称“舅子媳妇”。

  妻之姊妹当面称“姐”、“妹”,对外人则按长幼称“大姨子”、“小姨子”,统称“姨子”。

  妻的姐妹之夫当面称“姐夫”、”妹夫”,对外人称“连襟”、“割不断”。

  父母对子女之夫当面称“他姐夫”、“老大女婿”、“老二女婿”等,对外人则称“闺女女婿”。

  夫妻双方之父母互称“亲家”或“男亲家”、”亲家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373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