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夺嫡有多乱?满朝争斗14年,然而你看完只需要10分钟

九子夺嫡有多乱?满朝争斗14年,然而你看完只需要10分钟,第1张

话说康熙皇帝虽然是少数民族,对中国 历史 确实了解得就像自家兜里有几块钱一样。他认为中国 历史 上最接近圣帝的是李世民,因此千方百计要超过李世民。当了三四十年皇帝之后,他觉得自己跟李世民已经不相上下了。但是李世民有两大缺点。第一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兄弟自相残杀。第二是他没有管好自己的儿子,太子李承乾居然准备发动政变夺取皇位,最终只好另立太子。

康熙14年,康熙立二儿子胤礽为太子。康熙皇帝的前面五个儿子都夭折了,活下来的年龄最大的儿子是胤褆,但是他是惠妃生的,不是皇后生的,因此只能算庶子。而最大的嫡子就是胤礽。

至于立胤礽为皇太子,民间有种说法,是仁孝皇后临死的时候要求的,《清史稿》和《康熙实录》等书都不见这个记载,倒是立储诏书说“钦承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建储大典、宜即举行。今以嫡子允礽、为皇太子。”

也就是说这是太皇太后的意思。但实际上,封建 社会 倡孝,只要皇帝提出来,皇太后或者太皇太后同意,就可以说是秉承其意旨。所以康熙和太皇太后到底谁先提出来,未可知也。

然而就像每个人一样,胤礽也有自己的缺点,过于敏感,有些软弱有时候却又很暴戾,还贪污腐败。尤其是一些事情本来应该请示康熙的,他私自处理,越权了。康熙47年,在皇长子胤褆等人的推波助澜下,康熙皇帝和胤礽之间矛盾总爆发,康熙一怒之下废了太子。

朝中无储,就像中原失鹿,人人都想得到,因此九子夺嫡拉开战幕。

九子夺嫡,顾名思义就是康熙的九个儿子争当太子。这九个儿子分别介绍如下。

第一便是皇太子胤褆。胤褆偏向于武将,他曾随着康熙皇帝征伐准噶尔,有军功,因此深得康熙信任。他自己也认为,胤礽被废,自己是长子,应该轮到他了,根本没有想过自己是庶出。

第二个当然是正牌太子胤礽了。胤礽没有想到,康熙皇帝居然来真的,说废除就废除了。康熙皇帝接近1000字的诏书,说得非常重,“今观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乱,难出诸口。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僇辱在廷诸王贝勒、大臣、官员、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无不探听。”尤其是最后说到的探听康熙的起居动作,让康熙很警惕。

胤礽希望康熙回心转意,因此痛改前非,好好做人。当然这是在康熙面前的表现,实际上内心跑着一只羊驼。但是,后来康熙在压力之下相信了他,或者不得已选择了让他重新当太子。

第三个是胤祉,这是排行第三的皇子。胤祉主要偏向于文才,曾组织过朝中文学家们编撰《古今图书集成》,把有史以来的图书汇集起来。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也直接激发了后来的乾隆皇帝编撰《四库全书》,引起了一系列的文字狱。编撰的时候,胤祉特意让康熙知道,康熙也赞不绝口,给他划款。

第四个就是皇四子胤禛。胤禛经历比较与众不同,他自称为天下第一闲王,除了祭祀之类的任务,以及陪康熙出行,没有多大事情,因此醉心于游山玩水,写诗养狗。他和胤礽关系好,就算在康熙47年胤礽被废之后,依然支持胤礽,有一种侠骨丹心。

第五个是皇八子胤禩。这是一个非常有能耐的人物,性格张扬而且随和,社交能力强,宽宏大量,不管皇家宗室还是文武百官,大多很喜欢他。他并没有真正组建,但是在它身边围绕了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实权派如佟国维、马齐、阿灵阿等,这些人被称为“八爷党”。

第六个是皇九子胤禟,他以及皇十子胤䄉不用过多介绍,他们俩都是胤禩的帮凶,他们并没有为自己争夺皇太子的位置。皇十三子胤祥也是如此,自己没有野心,但他追随四子胤禛。胤禛支持胤礽,他也支持。

第九个,就是大将军王胤禵,这是皇十四子,和胤禛是一奶同胞的兄弟。这个人英俊豪爽,很有心计。他表面上属于八爷党,但事实上有自己的算盘,而且在胤禩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可能夺嫡之后,转而支持胤禵。因此胤禵的势力非常大。

所谓九子夺嫡,其实一开始只有4个人有心夺嫡,那就是大儿子胤褆、二儿子胤礽、三儿子胤祉和八儿子胤禩。其他人都是帮凶。这四个人陆续出局,又出现了四儿子胤禛、十四子胤禵争夺太子。

康熙废掉胤礽,就涉及到另立太子的问题。大儿子胤褆首先站出来了。然而此人头脑简单,他以为康熙想杀了胤礽但不忍心动手,因此提出自己动手杀了胤礽。他请巫师魇镇胤礽的事情差不多同时败露,让康熙一下看穿他的本质,因此囚禁,成了第一个出局的人。

康熙打了个坏主意,让大臣推举太子。这样,那些希望当太子的皇子就四处活动,联络大臣,希望他们能推举自己。大臣也为他们联络。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头等大事,举荐的人对了,新皇登基会念及举荐之功,带来飞黄腾达,举荐错了,新皇登基心里会有疙瘩,这是事关前途的。

康熙躲在暗处,静观其变。到了推举的这一天,结果出来了,只有两个皇子受到推荐,其中废太子胤礽有两票,分别是张廷玉和胤禛推荐的。其余的人都推荐了胤禩。胤禩势力如此之大,让康熙大吃一惊,尤其是胤禟和胤禵拿着毒药去见康熙,逼着康熙立胤禩,这咄咄逼人的态势让康熙差一点就无法去掌控。尤其是,之后查出了胤禩豢养民间高手,有武力夺嫡的倾向,让康熙怒发冲冠。他下令革去胤禩贝勒,成为没有任何职权和封爵的闲散宗室。张明德被凌迟处死,康熙命令行刑时令与此事有干连的人都前去观刑。

康熙无奈,只好借口胤礽是被人陷害的,现在已经恢复,因此依旧让他当了太子。然而满朝文武谁都知道,胤礽回归不过是康熙暂时过度的手段。他们多数在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了。

康熙的儿子们,则以小团体为单位,纷纷开始了夺嫡大计。而康熙则故意让这些皇子跳出来,他冷眼旁观,最终选择一个人来继承自己的大统。

仅仅过了一年,朝廷在审一个案子的时候意外得知,皇太子胤礽在策划逼父皇尽早让位。相关人员报告了康熙。这是大逆不道之罪,康熙怒不可遏。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康熙决定再废皇太子。但是当时时机并未成熟。

两年后,康熙巡视塞外回京,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胤礽自从复立以来,心中的病魔还未消除,已经失去了人心,祖宗的基业断不可托付给他。朕已经奏报给了皇太后,现在要将胤礽拘禁看守。”

胤禩其实已经出局了,胤禟、胤䄉也因此不再受宠,但他们还是在竭力争夺。康熙末年,明眼人都知道,康熙眼里只有两个选择了,要么四阿哥胤禛,要么十四阿哥胤禵。其他的,被废,被否,被关,都已经失去了机会。而胤祥,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当皇帝,也不是当皇帝的材料。

据说,康熙六十年,有一次康熙皇帝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来到雍亲王府,见到了胤禛的儿子弘历。当时弘历十岁,言谈举止颇为大气,表现出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早熟,康熙因而诧异,之后就把弘历带在身边,亲自教他读书,经常和他谈论,并在自己巡幸热河的时候也带上他。

根据《康熙实录》,康熙六十年随同康熙去热河避暑山庄的是皇三子和硕诚亲王允祉、皇四子和硕雍亲王胤祯、皇七子多罗淳郡王胤祐、皇八子多罗贝勒允禩、皇九子固山贝子允禟、皇十子多罗敦郡王胤䄉、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皇二十子胤祎、皇二十一子胤禧、皇二十二子胤祜,其中并没有弘历的名字。

倒是康熙经常把弘历带在身边,有 历史 记载。《清史稿·高宗本纪》记载:(乾隆皇帝,即爱新觉罗·弘历)高鼻梁,身体修长,康熙一见就喜欢上了,让他到皇宫中读书,让庶吉士福敏辅导他,他能过目成诵。之后,又让皇二十一子贝勒胤禧教他骑射,让庄亲王胤禄教他使用火器(即当时的枪炮)。康熙木兰围猎,让身边侍卫用箭射熊,熊被射倒了,一群人刚上马,熊忽然站起来,左右侍卫惊惶逃窜,只有幼小的弘历神色自如。康熙用他身上的枪打死了熊。之后康熙带着弘历进入帐篷,对诸位嫔妃说:这个孩子的命非常贵重,福气会超过你们。

皇家宗室命非常重,那就是暗示弘历会当皇帝了。所以,人们认为康熙这是亲自培养再下一代皇帝,这样可以至少保证大清王朝三代盛世。这是可以这么理解的,不过当时弘历年龄尚小,如果康熙真的考虑他当再下一代皇帝,从而确定传位给胤禛,这说法有些过了。如果胤禛不成才,康熙连下一代盛世都保证不了。

胤禵大概是康熙皇帝最喜爱的儿子,康熙经常给他一些特殊优待。比如说部分皇子享有由大内供给其一家的食用物品的特权。这种做法通常是以一年为限,期满后由父皇决定是否沿续,而沿续时间愈长,愈能体现出父皇的厚爱。康熙诸子中享受这种特殊待遇的者不止一人,但时间最长的则是胤禵。自康熙五十四年至六十一年,整整七年,康熙始终特批胤禵花钱全部由宫中支付。

康熙末年,因为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胤禵被封大将军王,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12月,胤禵凛冽寒风中统帅西征之师起程时,康熙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并二品以上大臣都送大将军王送至列兵处。

1722年12月15日是到南郊祭天的日子,康熙让胤禛代他去祭天。12月17日,康熙病情忽然加重,命令身边侍卫赶紧去胤禛所在的斋所去把胤禛叫回来。这事情发生在丑时。两个时辰之后,即寅时,康熙命人召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贝勒胤禩、皇九子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䄉、皇十二子贝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向他们宣诏:“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九子夺嫡,以胤禛胜利告终。远在西宁的胤禵,只能听喧雍正诏书了。然而其中很多精彩故事,需要读者们自己去查找资料了,这篇小文无法全部写出来的。

此外,二月河先生《雍正皇帝》写了很多精彩情节,但是虚构的比较多,大家不可以当 历史 来看。本文资料主要来源于《圣祖实录》《世宗实录》《清史稿》。

马齐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是当时镶黄旗,满洲最杰出的人物。

他的父亲米思翰,早年是康熙的国务部长,他的兄弟也是高官。康熙47年废太子,马齐地位如何?他被授予康熙武英殿大学的称号长达38年。

在康熙,大学生排名是众合馆、保和殿, 文华殿, 武英殿, 文渊阁,和阁四殿二哥、东,其中众合馆和保和殿大学当时是空置的。

文华殿,有两个大学生,一个是半退休的温达,基本上是幕后编书,一个是汉族的张玉书,清朝一般都是先有大臣后有汉臣,所以张玉书的影响力远低于马齐,马齐实际上是大臣的首领,后来马齐被罚,也和排在自己前面但没有自己厉害的张玉书,有关。

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在47年抛弃了太子,不久就后悔了,但是圣旨不能一直改,需要找个台阶下。我想出了一个向王子们推荐新王子的方法。

其实我希望有大臣能推荐二哥,让康熙能复职为太子。然而,胤禩,一伙的八个哥哥,已经是蠢蠢欲动了,而胤禩在大臣们中相当受欢迎。一些大臣想做出“决策努力”,让胤禩坐上楚军的宝座

会前,马齐先到了,张玉书康熙接着问马齐部长们有没有推荐的人选,马齐说很多部长更喜欢胤禩,康熙显然对这个回答不满意,所以他告诉马齐不要说,因为马齐是部长们的领袖,他说这话自然有影响。

因此,如果马齐严格按照康熙的指示,完全退出推荐太子的话题,很可能就没有前途了,当然,康熙处置马齐也是一种暂时的权宜之计,为的是彻底平息换太子的风波。                              

五代十国时期发生在前蜀永平三年的前蜀太子王元膺谋反案,是前蜀统治集团内部一次严重的内讧事件, 是前蜀统治集团内部多股政治势力的斗争。这一事件对后来前蜀亡国有着重要影响。

一、前蜀是如何建立的

前蜀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王建创建,都城在今成都。它的疆域最大时约占据现在的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一带。前蜀经历高祖王建和后主王衍两位皇帝,作为国家存在了十八年。

高祖王建

前蜀高祖王建原来是个贩卖私盐的,后来投军入伍,被忠武监军使杨复光看中,将他提拔为都将,并拨给他士兵千名。

公元880年,黄巢攻克长安,唐僖宗逃奔西川,此时杨复光已死,王建等人推举鹿晏宏为将军,去西川迎接唐僖宗。僖宗身边的大宦官田令孜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收王建为义子,派他担任壁州刺史。后来西川大乱,王建乘乱攻取了成都, 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

唐天复三年(903年),王建受封为蜀王,次年唐朝被后梁所灭,王建便自立为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二、元膺谋反案的经过

天复七年(907年),唐朝灭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王建共有十一子 , 长子王宗仁“幼以疾废”,次子元膺被立为太子。元膺是王建的贵妃张氏所生, 初名宗懿。元膺“多才艺, 能射钱中孔, 尝自抱画球掷马上, 驰而射之, 无不中”。虽然王元膺长得不好看,有一只裂嘴巴、大龅牙,还生就了一对斜眼睛,但还是颇受王建器重,十七岁时被立为皇太子, “判六军, 创天武神机营, 开永和府, 置官署” 。

元膺

但元膺生性轻狂, 朝中结怨颇多, 正是由于他自身的傲慢骄横而导致了所谓的谋反事件,最终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据《蜀梼杌》记载:913年七夕节,太子元膺召诸王大臣饮宴, 集王王宗翰、内枢密使潘峭、翰林学士承旨高阳毛文锡等人没来。元膺认为集王等人不来是受到了潘峭与毛文锡挑拨, 于是入宫对王建说:“潘峭、毛文锡离间我和集王兄弟感情。”王建一听大怒,将潘峭和毛文锡贬逐。

王建的近侍唐道袭参与了元膺的宴会, 在太子的宴席上目睹了事件的经过,唐道袭素与太子有隙, 于是和王建说“太子阴谋作乱, 欲召诸将、诸王, 以兵锢之, 然后举事。”唐道袭借口保卫皇帝,请求召屯营兵入宿卫, 王建同意了, 于是宫中内外戒严,一时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唐道袭剧照

太子听闻唐道袭召集士兵, 自称天武甲士, 又抓捕了自己的亲信潘峭、毛文锡等人, 拷打后囚禁。于是让忠于自己的徐瑶、常谦等人攻打唐道袭。唐道袭带兵抵抗, 战斗中中流矢受伤, 太子军抓住并斩了唐道袭, 护卫京师的屯营兵死伤惨重。王建在宫中得到消息,以为太子造反,十分惊慌。

冲突

大臣潘炕对王建说:“太子与唐道袭争权, 没有其他意思。陛下宜面谕大臣以安社稷。”王建遂发兵讨伐徐瑶、常谦等人。徐瑶战败身死, 常谦与太子逃到龙跃池, 藏身小船中。王宗翰平时看不惯太子,于是带人赶到龙跃池,上去就是一阵乱刀杀了元膺。

史书上说:““及暮稍定。己酉旦, 太子出就舟人丐食, 舟人以告蜀主, 遣集王宗翰往慰抚之, 比至, 太子已为卫士所杀。蜀主疑宗翰杀之,大恸不已。”王元膺死时才22岁,

三、为什么会发生太子谋反事件

元膺谋反乃是前蜀立国后一次严重的内讧, 牵涉了前蜀四股政治势力:一为早年随王建征伐起家王宗翰等人;二是王建近侍唐道袭;三是太子元膺一党;四是毛文锡等大臣。这四股势力是前蜀政权的基础, 然其彼此之间矛盾很深,终于在太子谋反之事上爆发了。

太子元膺与王建的近侍唐道袭向来不和。《鉴诫录》记载道袭“美眉目, 足机智, 自童年即亲事太祖” , 乃“建之嬖也”。他 以舞童的身份进入宫中侍奉王建。由于善于机巧、心计颇重,很快得到了王建的重视,被升为马军都指挥使。

王建的养子王宗涤有勇有谋,战功卓著,王建怕自己死后,无人能控制王宗涤,加上唐道袭在一边进谗言,王建便下决心除掉王宗涤。唐道袭便请王宗涤饮宴,趁王宗涤喝醉后把他勒死。消息一出,成都为之罢市,百姓如丧亲人,阖城痛哭。

请王宗涤饮宴

对于王建与唐道袭的这种特殊关系, 只太子元膺不怕,反而 “屡谑于朝”, 王建怕太子和唐道袭的矛盾扩大化,于公元910年“ 乃出道袭为兴元节度使”。王建将唐道袭赶出京城后不久,又心生悔意,三年后让 “道袭罢归, 复典机要”。太子更加不满, 王建也对太子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高祖殊不悦” )。

《资治通鉴》说太子元膺“骄暴, 好陵暴旧臣,性猜忍”, 且荒*好色,“日与乐工群小嬉戏无度” 。

王建曾派许寂和徐简夫去教王元膺,王元膺理都不理。王建曾作《诫子元膺文》给太子, 文中说:

“汝襁褓富贵, 不知创业之艰难, 更汝之名, 上应图谶, 勿骄勿矜, 勿盈勿忌, 惟敬惟诫, 惟谦惟和, 内睦九族, 外安百姓, 赤心待群臣, 恩信爱士卒。刑罚人之命也, 无徇爱憎;奸邪国之贼也, 无信谗构。绝畋游之娱, 察声色之祸, 然后能保我社稷, 君我民臣。吾蚤莫诫勖, 恐汝遗忘, 当置于几案, 出入观省。”

说明王建对太子的做法非常反感了,但太子不肯收敛, 以至兵败身死。

王建喜欢收干儿子,史书记载他收了一百二十个干儿子, 这些干儿子们随王建南征北战, 为王建打下了江山。王建也十分在意太子同这些干儿子之间的关系,希望将来自己死后,干儿子们能支持元膺,保证政权稳固。太子与唐道袭不和, 令王建左右为难。

一方是自己亲儿子,一方是自己的“嬖妾”,太子得到武将们的拥护, 唐道袭则有王建的撑腰。唐道袭被元膺杀死后。元膺又将事态扩大,囚禁拷打朝中对立的大臣。

王建认为这时的局势再不干涉便会难以控制,便在打败太子后,派干儿子王宗翰去慰抚太子, 不料王宗翰借机杀死了太子。王建怀疑王宗翰早就想杀死太子而代之,因为《蜀梼杌》上有记载说王宗翰“以战功累迁中书令。恃位隆功高, 所为不法, 连上表求为太子。建勉谕令出, 而不肯去, 言辞甚悖”,所以后来王建找个机会杀掉了王宗翰,给太子报了仇。

王宗翰

太子死后,王建张榜安民,榜文中写道: “(对元膺)不行斧钺之诛, 将误社稷之计”。事后王建追封唐道袭太师, 谥忠壮。对王元膺则是废黜太子之位,发诏书:“朕何敢以私害公。”王建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

因为早在王建杀王宗涤时,“有勇略, 得将士心, 高祖颇内忌之。会成都作府门, 绘以朱丹, 国人未之画红楼。高祖以宗涤姓名应之, 而王宗佶等疾其功, 复为构飞语, 高祖召宗涤诘责之, 宗涤曰‘三蜀略平, 大王听谗杀功臣, 可矣。’高祖令亲随指挥使唐道袭饮以酒, 缢杀之;成都为之罢市, 涕泣如丧亲戚” 。王建令唐道袭谋杀了战功显赫的王宗涤, 招致军民的强烈怨忿。这一事件造成王建前蜀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 事后王建也很后悔。如今元膺已死,那些干儿子们势大, 王建只得把这次事件的责任归于太子。

四、王建为什么要收那么多假子

晚唐五代时期,唐室暗弱,各地的军阀们为了壮大实力,大规模收养假子,形成风气。王建收养假子多达百二十人,他们不但在前蜀立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且构成前蜀立国后统治结构的核心力量。

王建和他儿子们

这些假子有的是王建的同姓或宗戚:“宗寿,建宗人之子,幼从征伐,警悟有机变。”、“宗裕,建之宗属。幼从 建入为牙校,善遁甲,绝甘分苦,得将士心。”、“王宗翰,本姓孟氏,高祖之姊子也。高祖蓄为子,赐姓名。”;有的是王建的同乡或者下属:“宗侃,许昌人,本姓田,名师,世为乡豪。隶名忠武军籍。”、“宗弼,许州人。本姓魏,名 宏夫,以家籍隶忠武军。”;还有的是立功的将士,如王宗黯,本姓吉,名谏,隶高祖帐下为牙将,景福元年(892)破杨守厚有功, 赐姓名曰王宗黯;还有的是孤儿,如“宗佶,豫章 人,本姓甘氏,幼颖异,建讨徐堂举于江西,获之,怜其慧黠,是时诸子未生,遂收为养子,每给事帐下。”

王建对这些假子的心理和态度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他需要能将为其效力,另一方面他又本猜忌和防范他们。一旦他认为他的地位存有威胁,那也决不手软。“建既得西川,留心政事,容纳直言,好土乐士,谦恭俭素,用人各尽其才。然多忌好杀,诸将有功名者,多因事诛之。”王宗之被杀便是一例。王宗之是王建假子中雄才大略的人物,善于用兵,多次出奇制胜。他在拔东川、夺山南之战中,战功第一,被封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但是宗之“有勇略,得将士心,王建忌之。命亲随马军都指挥使唐道袭夜饮之酒,缢杀之”。

争战

五、元膺谋反案对前蜀的影响

元膺事件折射出前蜀政权内部各派势力的争斗, 说明前蜀政权离覆灭不远了。此次政变王建失去了太子元膺事小, 后来的结果是使郑王王衍当上皇帝,造成那些干儿子擅权, 最终前蜀覆亡。

太子风波平息后, 皇子王衍的生母徐贤妃与宦官唐文扆重金贿赂宰相张格,张格接受了重礼,在王建面前请立郑王王衍为太子。

王衍为王建幼子,生性平庸, 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但其母徐妃是王建宠妃, 加上宰相张格的力挺, 王衍得以立为太子。《十国春秋》说王衍“嗜酒色游戏, 帝尝自夹城过, 闻太子与诸王斗鸡击球喧呼之声, 叹曰‘吾百战以立基业, 此辈其能守乎’由是恶张格, 而贤妃为之内主, 竟不能去”。恐怕此时的王建也有些后悔了。

王衍

但是事已至此,王建后悔也来不及了。因为此后不久,徐妃做了鸡烧饼给王建吃, 然后“帝中毒而逝”。王建的死,徐妃和张格是脱不了干系的。

王衍继位后, “委其政于宦者”。宠信韩昭等人。《十国春秋》记载“昭素无品望, 特以嬖幸得出入宫掖, 累官礼部尚书, 兼成都尹。”据《蜀梼杌》说 “昭以便佞, 恩倾一时, 出入宫掖。太妃爱其美风姿, 而专有辟阳之宠。”自此, 奸臣们左右了朝政。

王建的另一个干儿子王宗弼骁勇善战,颇得王建赏识。但王宗弼为人不讲信义,曾背叛王建投靠过顾彦晖,“及彦晖败, 复自归于高祖”。王建虽然知道王宗弼忠诚不够, 但因其善战,临死之时仍“以宗弼沉静多谋, 召为马步都指挥使, 同诸臣受遗诏” 。

王衍继位后, 宠信宦官宋光嗣、宋光葆、景润澄等人,又用韩昭、潘在迎、顾在珣、严旭等人为狎客,起造宣华苑,日夜与众多狎客、妇女在宣华苑中酣饮作乐。还曾经在宣华苑大摆宴席九天,嘉王王宗寿哭着劝诫王衍,韩昭等人竟然说:''嘉王不过酒后难过罢了!''

酣饮作乐

王衍将政务交给王宗弼,史载“宗弼守太师兼中书令、判六军, 辅政。已又封巨鹿王, 进封齐王“。这时的前蜀,“内外迁除皆自宗弼出” , 王宗弼大权在握,权倾朝野。

乾德二年(公元920年)八月, 王衍在嬖臣韩昭等人的怂恿下欲去秦州巡视,其实是想选美(“采掇美丽”), 王衍身披金甲,头戴珠帽,随从的队伍有百余里长。大臣段融上书称皇帝不宜远离都城,王宗弼也力言不可去, 王衍不听劝阻, 坚持去秦州。唐兵趁机入蜀, 幸亏王宗弼迅速回朝,斩了韩昭, 打退唐兵。

咸康元年 (924) ,山南节度王宗俦与王宗弼密谋废掉王衍。王宗弼权衡之后, 拒绝了王宗俦。

王建临终前对王宗弼说过:“太子若不堪大业, 可置其于别宫, 幸勿杀之,可择王氏子弟而辅也”。王宗弼虽然没有杀王衍,可他在后唐庄宗李存勖派李继岌、郭崇韬等率兵六万攻打前蜀之时,赠送军粮给唐军,不战而降, 且“刦迁太后、后宫诸王于西宫, 收玺绶, 又使亲吏于义兴门邀取内库金帛”。同时并赂郭崇韬, 请为西川节度使。

李继岌剧照

没想到唐军统帅李继岌痛恨王宗弼的卑劣行为, “入城翌日, 数其不忠之罪, 并其子斩之于球场。军士取其尸, 脔而食之” 。

后唐大将李继岌攻到成都时,王衍带着棺材,自缚于七里亭迎降。前蜀就此灭亡。

公元926年(同光四年)正月,王衍和宗族朝臣等人被唐庄宗召赴洛阳。王衍一行刚走到秦川驿,唐庄宗派人诛杀王衍及其宗族,王衍死时年二十八岁。

唐庄宗

王衍的母亲徐妃临死时大叫:''我儿子以一个国家迎降,反而被杀戮,信义都被抛弃,你们的祸患不久就会跟随而来了!''

只有王衍的妃子刘氏因为颇有姿色,庄宗使者不忍杀她,但她却说:''家丧国亡,宁死不辱!''这个女人从容就死,相比之下,王衍等人的表现相差太多。

归根结底,元膺谋反事件是前蜀衰败的开始。太子元膺的谋反乃是唐道袭的诬告。元膺杀了唐道袭,王宗翰又因与太子有隙杀了元膺,导致长于绮纨富贵中的王衍得以

没有直接参与,但显然有暗示,直接违背了康熙的命令。康熙更是明白,马齐负领导责任,从重处罚。

马齐出身名门,是当时最尊贵的满洲镶黄旗人,父亲米思翰是康熙早年议政大臣、户部尚书,几个兄弟也都位居高官。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时,马齐是什么身份呢?他在康熙三十八年获封武英殿大学士。

康熙时的大学士排名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四殿二阁大学士。其中,中和殿、保和殿大学士当时空缺。文华殿大学士有两个,一个叫温达,半退休状态,基本就在幕后编书,另一个是张玉书,汉人。清朝一般满大臣在汉大臣之前,所以张玉书实际上的影响力远在马齐之下,马齐实际上已经是群臣之首。而后来马齐受罚,也与这个排名在自己前面但势力不如自己的张玉书有关。

根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不久即生悔意。但圣命不能朝令夕改,于是需要找个台阶下。就想出了群臣举荐新太子的办法,其实心里希望的是有大臣能举荐二阿哥胤礽,这样康熙就能顺理成章复立其为太子。但是八阿哥胤禩一伙儿早已蠢蠢欲动,胤禩在群臣中颇有人望,一些大臣想来个“定策之功”要把胤禩拱上储君宝座。

会议之前,马齐先到,张玉书后跟随而至。康熙问马齐,大臣有没有什么推荐人选,马齐就说很多大臣属意八阿哥胤禩。康熙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就叫马齐不要说,因为马齐是群臣之首,他把这个话说出来自然很有影响力。所以如果马齐严格按照康熙的指示,彻底退出这个推荐太子议题,可能也就没有后面的事了。

但是,因为胤禩党羽阿灵阿写“八”字给大臣们,群臣于是推荐八阿哥胤禩。康熙责问群臣是谁首先推举胤禩,群臣在逼问下说是都统巴珲岱。康熙由此认定是佟国维、马齐指示(想必此人素来与佟国维、马齐二人交好),马齐辩解,巴珲岱说是汉臣先推荐的。这下就直指汉臣首领张玉书了。于是张玉书不客气,立刻说马齐曾经说过推荐八阿哥的话,马齐理屈词穷。康熙勃然大怒,以马齐抗旨不遵、作威作福为由将他和两个弟弟马武、李荣保(乾隆富察皇后之父)下狱,定了死罪,康熙免其一死,命胤禩禁锢马齐,夺马武、李荣保官职。

这就是整件事情来龙去脉了。马齐究竟有没有对群臣提出推荐八阿哥,虽然没有实锤,但是从各种角度可以说明,马齐不可能完全无辜。首先就是康熙听说都统巴珲岱是第一个提出推荐八阿哥的人,就立刻认定是佟国维、马齐的建议,可见此人必是二人亲信。

马齐至少是纵容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其次,张玉书对马齐的指控,虽然可能有些各执一词,但鉴于马齐理屈词穷,显然是被张玉书捏住了把柄。故而,康熙完全可以认定,马齐至少是默许了群臣推荐八阿哥的事件。而既然康熙已经严禁马齐参与此事,他就应该乖乖闭嘴,甚至应该引导大臣们不再推荐胤禩,但显然他没有,所以,康熙必须严惩。最后,马齐作为群臣之首,自然对大臣们的行为要负领导责任,故而无论怎么算,马齐都是“罪有应得”。

当然,康熙处置马齐也是一时权宜之计,为的是彻底平息换太子风波。风波过去,马齐很快在康熙四十九年复出,并在五十五年成为首席满洲大学士。之后在雍正即位后获得重用。

太子胤礽因鸠聚党羽、暴戾*乱、不思上进、狂易成疾第一次被废黜后,康熙鉴于八爷党势力庞大,诸皇子暗中蠢蠢欲动,也考虑到太子行为失常可能是受大阿哥行妖法魇镇所致,不久后恢复其太子名位。出人意料的是,在这场风波中跌得最惨的是大阿哥胤禔。太子被废,胤禔大喜过望,竟然落井下石,向康熙建议杀掉胤礽,以绝后患。随后又被三阿哥胤祉举报用妖法魇镇太子,被康熙下令削除一切爵位,交宗人府永远圈禁。

然而复立后的太子不仅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肆意打压在推举新太子人选中举荐老八胤禩的朝中大臣,而且妄图借助任伯安的《百官行述》来牵制臣下。事情败露后,胤礽决心铤而走险,派密云都统托合齐带兵拦截皇驾,意图通过兵变来迫使康熙退位。不料,康熙对此早有预料,派老四胤禛、老十四胤禵提前布置,将太子及其党羽一网打尽。胤礽因图谋不轨、聚众谋反再度被废,圈禁于紫禁城东北角的咸安宫中。虽然大阿哥和废太子都是康熙亲自下令圈禁,然而雍正继位后对待两位哥哥的态度却大相径庭。

对于废太子,雍正不仅派人送去日常用品,而且封其子弘晳为理郡王,允许他携家眷移居京郊郑家庄。在原著中,胤礽临终前,雍正将早已封存的太子銮驾赐还给他,还派皇三子弘时前往探视。胤礽死后,雍正追封其为和硕理亲王,按亲王礼制下葬。对大阿哥胤禔,雍正的态度明显不同。在原著中,雍正和老十四胤禵前去咸安宫探视废太子,圈禁于一墙之隔的上驷院中,已经半疯半傻的胤禔听到动静,口出狂悖之言,惹得雍正大为光火,指派当值太监把他关到空屋内先败败火,再请大夫来给他瞧瞧,不能让他就这么大呼小叫。

雍正继位后区别对待两位哥哥是有原因的。他曾在太子手下当差几十年,两人既是兄弟,又是君臣,对这位曾经的故主,现在的囚徒,雍正内心非常同情。虽然太子因故两度被废,但这跟他们之间的兄弟情分没有关联。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因为太子不争气,这个皇位根本就轮不到雍正。因此,怀揣着同情心和兄弟情分的雍正会善待废太子。胤禔做为年纪最大的皇长子,本应起到诸皇子表率的作用。可他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不折手段,妄行妖法,丝毫不顾骨肉手足之情。对于这样的哥哥,雍正内心根本不认为他们之间有兄弟情分,更打心眼里瞧不起胤禔的卑劣手段。因此,雍正会冷酷刻薄地对待大阿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388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