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人中“第一流人物”范仲淹

历代名人中“第一流人物”范仲淹,第1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留下的这句话,为中国的士大夫和读书人树立了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

其实,范仲淹不只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

政治家 (做官最高做到了参知政事,是宋朝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改革家 (曾主持过一次非常重要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军事家 (曾参加过对西夏的作战,为保卫边疆,建立了功勋)

教育家 (曾执掌过南京应天学院,以身示教,使书院的学风焕然一新)

水利专家 (曾主持过对泰州海堰的修复和对苏州水患的治理)

大慈善家 (晚年捐出自己的全部家产,为族人修建了一个义庄)

“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这是朱熹写给范仲淹的赞词。

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如孔子说的“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的栋梁之材。

范仲淹用他63年的生命历程,完美地书写了辉煌的人生。

前两天6月19日是范仲淹逝世97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这位北宋大儒、“第一流人物”。

划粥断齑,寒门照样出贵子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其父范墉,博学而善文,历任多地节度使掌书记。989年,范仲淹出生于父亲任职的武宁军(今江苏徐州市)官舍。

然而,天有不测,范仲淹仅两岁时,父亲便因病去世,母亲贫无所依,带着他改嫁时任澧州安乡县县令的朱文翰,继父为范仲淹改姓名为朱说(yuè)。

安乡位于洞庭湖畔,在洞庭湖的涛声光影里,范仲淹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接受了启蒙教育,开启了他的苦读生涯。

朱文翰调任淄州长史后,年届弱冠的范仲淹回到继父的故乡淄州长山县,潜心读书于县南长白山的醴泉寺,生活极为困苦。

他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却后用刀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为食,然后将腌菜、酱菜之类切成碎末,加半杯醋,少许盐,烧熟拌粥,如此这般苦读了三年。这就是范仲淹“ 划粥断齑 (jī)”典故的由来。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传说,范仲淹曾问卦,问自己将来能否成宰相或良医,于他,只要是为黎民百姓,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若干年后,他终凭一己之力达成夙愿,无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那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操守不改半分。

范仲淹先后历职州县,政绩斐然: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赈济江淮灾民,疏通苏州河渠,范仲淹事事亲力亲为,为老百姓干了不少实事。

尤其因在泰州修堤治理洪水,泰州再也没有遭受过海潮威胁,逃难在外的2000多户百姓纷纷回归。人们感念范仲淹的功绩,把大堤称作“范公堤”。一些百姓甚至抛掉祖宗姓氏,改姓范。

范仲淹为官,可谓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严于律己,崇尚品德,勤勉督学,议论时事。

但由于秉公直言,喜欢给高层提意见,范仲淹的仕途就像坐过山车一般,上上下下,几起几落。

且看他这三次贬谪经历。

第一次 :范仲淹因刘太后把持朝政,而且朝廷每年都要拿出大量费用、出动百官为太后祝寿,写了《刘太后还政奏》,要求垂帘听政的刘太后退居幕后,请仁宗早日归政,并要求仁宗取消年年为刘太后祝寿的待遇。刘太后怒不可遏:贬!范仲淹被贬至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担任通判。

第二次 :仁宗要废郭皇后,此时担任右司谏的范仲淹想到史上轻易废后,轻则引发各派系冲突,重则引起天下大乱的事情,便上书反对仁宗废后之举。仁宗也一个字“贬!”范仲淹被远放江外,做了睦州知州。

第三次 :在苏州因治水有功,范仲淹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并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随后被调回京师,升吏部员外郎,兼任开封知府。但在人事任用上,他发现很多问题,经调查得知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任人唯亲,于是因绘制百官图,直斥吕夷简任人为私,升迁不公,从而得罪吕夷简被贬饶州。

梅尧臣曾写了首长长的《灵乌赋》,语重心长地劝诫这位不肯装糊涂的老朋友乖乖地做一只报喜鸟,不要像乌鸦那样只会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邑闾”。

对此,范仲淹回复道: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官场沉浮数十载,逆境多于顺境,贬谪改过升迁,但他始终保持初心,保持锐气,保持勇气。

就像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因为罢免了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官员,触碰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施行了一年多之后,以失败告终。

然而,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为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势所做的努力和尝试,在 历史 上是不可磨灭的。

《宋史》评价范仲淹,说他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一个能影响时代风气的人,尽管在当时失败了,但在后人眼里,又何尝不是成功了?

“虽千万人吾往矣”。浩然正气,至今凛凛!

“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

说到文武奇才的 历史 名人,范仲淹必须榜上有名。

不但能下笔千言而且知兵善战,他以文官兼武职,在陕西卫国戍边,有效抵御了西夏入侵。

当时的西北广为流传一句民谣: “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 ,这“一范”指的就是范仲淹。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宋夏战争爆发。

战争之初,宋军惨败,宋仁宗起用范仲淹和韩琦经略陕西、河东,抗击西夏。在经略陕西边防时,范仲淹将指挥权不相统一的驻兵分为六将,将各三千人,练兵、戍守、教阅,统一指挥权,号令明确,总领不贰。

此即为后来王安石变法制定的“将兵法”所继承,“盖本范公之遗意也”。

同时,范仲淹爱抚士卒,安抚蕃民,积极备御,成功扭转了宋军初期不利的被动局面。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正写于此时。

与“来者御之,去时勿追”的防守不同,范仲淹的主守思想较为积极,即所谓“国家用攻则宜取其近而兵势不危,用守则必图其久”。也就是说在战略上防御,在战术上则以攻为守,始终掌握战略主动权,从而解除边患危机。

他针对西夏小国寡民、缺乏补给、不擅攻城的现实,在边境大量筑城,形成对西夏的碉堡封锁。

这一“囚笼政策”相当奏效,大大压缩了西夏的回旋空间,使得西夏只能无奈地步步后退,从而扭转了宋朝屡战屡败的局面,迫使西夏停止入侵,与宋议和,时有语曰:“范公在,不敢犯”。

忧乐关天下,悲喜超乎物外

就在新政被废止不久,人在邓州的范仲淹,收到好友滕子京的请求,让他帮忙为重新整修的岳阳楼作记一篇。

刚刚经历过一场人生打击的范仲淹,此时或许有太多话想说。一生的荣辱成败,满腔的家国情怀,在那一刻,一齐涌向了笔端。

于是,面对想象中的岳阳楼和洞庭水,范仲淹写下了那篇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结尾他写道:

嗟夫!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他一生的追求,更是他一生的注脚。

如梁衡所说, “这一声长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在写完《岳阳楼记》七年之后,范仲淹去世,享年64岁。

生前,他的子弟曾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被范仲淹严词拒绝。与此同时,他却出资购买良田千亩,成立“范氏义庄”,承诺对范氏后代,义赠口粮,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

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如同丧父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范仲淹逝世后半个多世纪,有一位名叫元好问的粉丝,不远千里,来到他的祠堂前。

心怀崇敬地写下: “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有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欧阳修称范仲淹: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他是认认真真将天下放入胸怀的儒士,所以眼界开阔,不在于一己之私;所以性格坚毅,不至于一朝一夕。

一生起起伏伏,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与乐都是他生命的底色,以民为本是他的初心,且从未改变。

可以说,范仲淹是历代所有名人中最完美之人,古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他都做到了。

作为一种人格典范,他对后人影响深远,完全当得起他在《严先生祠堂记》里所推崇的: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公千古!

姓范的历史名人有:范蠡、范雎、范增、范长生、范仲淹等。

1、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著《范蠡》兵法二篇,今佚。

2、范雎

范雎生卒年不详,亦作范且,或误作范睢,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省芮城县)人,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外交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范雎辅佐秦昭襄王上承秦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始皇、李斯统一帝业。

3、范增

范增(前277年—前204年),居鄛人。秦朝末年著名谋士、政治家。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早年投奔项梁于薛地,跟随项羽参加巨鹿之战、攻破关中,屡献奇谋,被项羽尊为“亚父”,后被封为历阳侯。

鸿门宴时,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劝说项庄舞剑,借机行刺刘邦,终未成功。汉高帝三年(前204年),陈平施展“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猜忌,辞官归家,途中病死。宋代苏轼著有《范增论》。

4、范长生

范长生,一名延久,又名重久,或名文(一作支),字元。涪陵丹心(黔江区)人,“蜀之八仙”之一。出身土著豪族,西晋时成都一带天师道首领,西晋时流民起义军大成政权丞相,封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在范长生“休养生息,薄赋兴教”的劝导下,大成政权一度昌盛。

5、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

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其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有:范长生、范雎、范祖禹、范仲淹、范文程、范景文、范祥、范汪等。

1、范长生

范长生,一名延久,又名重久,或名文(一作支),字元。涪陵丹心(黔江)人,“蜀之八仙”之一。

范长生生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蜀后主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涪陵郡(郡治在今彭水县郁山镇)反,车骑将军邓芝率兵征讨。平定后,朝廷为免再生事端,将涪陵五千余户强行迁往成都,其中即有范长生一家。

当时,一些处于战乱的人们,为摆脱现实苦难的困扰和寻求精神的寄托而皈依宗教。因此,由张道陵创建的“天师道”,在成都一带盛极一时。

饱受战乱与歧视之苦的范长生,也加入了天师道,长期住在成都西山(青城山)。因他注重信义,博学多才,深得天师道教徒的敬服,被拥为成都一带天师道的首领。

2、范祥

范祥(?- 公元1060年),字晋公,邠州三水人。进士及第,自乾州推官迁殿中丞、通判镇戎军。期间击退元昊的围城,又筑刘璠堡、定川砦。后历知庆、汝、华三州,提举陕西银铜坑冶铸钱,颇有作为。

后因擅自大兴劳役,修筑城池,导致蕃部惊恐,引发战争,官军战死者达千余人,范祥因此而被降职一级,任唐州知州。后来又官复原职,提举陕西缘边青、白盐,改任制置解盐使,去世。熙宁中,朝廷下诏追赠范祥秘书。

3、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时期名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历迁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新政受挫后,贬出京城,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扶疾上任,逝世于途中,时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一生政绩卓著,晓畅军事,文学成就突出。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著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于世。

4、范景文

范景文(1587年—1644年),明末殉节官员。字梦章,号思仁,别号质公,河间府吴桥(今属河北)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宣府,烽火逼京师,众臣请帝南幸,范景文劝帝“固结人心,坚守待援”,不久崇祯自缢。范景文留下遗书曰:“身为大臣,不能灭贼雪耻,死有余恨。”后赴双塔寺旁的古井自杀。赠太傅,谥文忠。著有《大臣谱》、《战守全书》。

5、范汪

范汪(308-372年),字玄平,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东晋大臣,著名医学家。

曾任东阳太守,故称范东阳。在郡大兴学校,甚有惠政,迁中领军、本州大中正,官至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晚年屏居吴都。咸安二年,卒于家,时年六十五,赠散骑常侍,谥号为穆。次子范宁,东晋大儒之一。

范汪虽善清谈,但他在东阳太守任内“大兴学校,甚有惠政”。在礼学方面很是精湛,《通典》载其议丧礼之文甚多。

有文集十卷。《全晋文》收录有《在东阳郡表瑞》、《请严诏谕庾翼还镇疏》、《为旧君服议》、《与王彪之书》、《与江惇书》、《答高崧问》、《答高崧访》、《祭典》、《棋品》等奏疏及作品。

-范汪

-范景文

-范仲淹

-范祥

-范长生

-范姓

1、范仲淹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庆历三年(1043),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这年9月,他奉诏条上十事,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桑农”、“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意欲改革时弊、考核官吏、裁减闲冗。

但他提出的所谓“新政”,前后只一年时间,便因贵族官僚的攻击和反对而告失败。庆历四年,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翌年初又被罢。滕子京中进士后也曾任京官多年,后因被人诬告,于仁宗庆历四年贬为岳州(岳阳县)知州。

1046年,滕子京重修建于唐初的岳阳楼,并加以扩建,把唐宋人咏岳阳楼的诗赋刻在石上,嵌于楼壁。范仲淹于这年9月15日“作文以记之”。

尽管他们当时或被谪贬,或被罢官,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指出自己的更高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样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成了世世代代的名篇。

2、陆游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3、屈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4、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

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5、辛弃疾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1、范雎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

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2、范增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居鄛人(今安徽巢湖西南)。秦末农民战争中为项羽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公元前206(汉元年),范增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消灭刘邦势力,未被采纳。后在鸿门宴上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又使项庄舞剑,意欲借机行刺,终未获成功。

3、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4、范景文

范景文(1587年—1644年),明末殉节官员。字梦章,号思仁,别号质公,河间府吴桥(今属河北)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宣府,烽火逼京师,众臣请帝南幸,范景文劝帝“固结人心,坚守待援”,不久崇祯自缢。范景文留下遗书曰:“身为大臣,不能灭贼雪耻,死有余恨。”后赴双塔寺旁的古井自杀。赠太傅,谥文忠。著有《大臣谱》、《战守全书》。

5、范祥

范祥(?- 公元1060年),字晋公,邠州三水人。进士及第,自乾州推官迁殿中丞、通判镇戎军。期间击退元昊的围城,又筑刘璠堡、定川砦。后历知庆、汝、华三州,提举陕西银铜坑冶铸钱,颇有作为。

后因擅自大兴劳役,修筑城池,导致蕃部惊恐,引发战争,官军战死者达千余人,范祥因此而被降职一级,任唐州知州。后来又官复原职,提举陕西缘边青、白盐,改任制置解盐使,去世。熙宁中,朝廷下诏追赠范祥秘书。

参考资料:

-范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428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