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总统是谁?

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总统是谁?,第1张

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林肯的当选,对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他们当然不愿意一个主张废除奴隶制的人当总统。为了重新夺回他们长期控制的国家领导权,他们在林肯就职之前就发动了叛乱。1860年12月,南方的南卡罗来纳州首先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接着密西西比、佛罗里达等蓄奴州也相继脱离联邦。1861年2月,他们宣布成立一个“美利坚邦联”,推举大种植园主杰弗逊·戴维斯为总统,还制定了“宪法”,宣布黑人奴隶制是南方联盟的立国基础:“黑人不能和白人平等,黑人奴隶劳动是自然的、正常的状态。” 1861年4月12日,南方联盟不宣而战,迅速攻占了联邦政府军驻守的萨姆特要塞。林肯不得不宣布对南方作战。林肯本人并不主张用过激的方式废除奴隶制,他认为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先限制奴隶制,然后逐步加以废除,而关键是维护联邦的统一。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北方政府根本没有进行战争的准备,只是仓促应战,而南方则是蓄谋已久,有优良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所以,尽管北方在多方面都占有优势,还是被南方打得节节败退,连首都华盛顿也险些被叛军攻破。 北方在战场上的失利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许多城市爆发了示威游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战局。这时林肯才意识到,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就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废除奴隶制、解放黑奴。 1862年5月,林肯签署了《宅地法》 ,规定每个美国公只交纳10美元登记费,便能在西部得160英亩土地,连续耕种5年之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合法主人。这一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隶主夺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大大激发了农民奋勇参战的积极性。1862年9月,林肯又亲自起草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草案。1863年1月1日正式颁布《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即日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解放的黑奴可以应召参加联邦军队。宣布黑奴获得自由,从根本上瓦解了叛军的战斗力,也使北军得到雄厚的兵源。内战期间,直接参战的黑人达到18.6万人,他们作战非常勇敢,平均每三个黑人中就有一人为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 1863年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纲领性口号,从而使战争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斗争。 这两个法令的颁布是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战场上的形势变得对北方越来越有利了。 1863年7月1日到3日,双方在华盛顿以北的葛底斯堡展开了内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双方激战了三天三夜,北军重创南军,使南军损失了3.6万人,从此北军开始进入反攻,而南军只有防守了。 这年的7月4日,北军又在维克斯堡大获全胜。维克斯堡位于密西西比河上,是一个高出水面200英尺的悬崖,据守悬崖的叛军居高临下,可以用炮火直接威胁河上来往的船只。如果从下面攻打这个要塞非常困难。早在1862年末,格兰特就率军在海军的协助下几次攻打这个要塞,但都没成功。1863年4月,格兰特实行了新的进攻计划,先摧毁了要塞周围的各个据点,然后包围了维克斯堡。海军也来助战,从陆地和水上同时进攻,猛烈炮击要塞,震耳欲聋的炮声一直响了47天之久。7月4日,困守要塞的叛军弹尽粮绝,被迫投降,北军这一次俘虏叛军2.9万人。 紧接着,北方军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猛追击叛军,1863年4月3日攻占了叛军首都里士满。4月9日,叛军总司令罗伯特·李率残部2.8万人在阿波马托克斯小村向格兰特投降。历时四年的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南北战争被称为继独立战争之后的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林肯成为黑人解放的象征。但奴隶主却对他万分仇恨。1865年4月14日晚上,林肯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里看戏时,被南方奴隶主收买的一个暴徒刺杀。林肯的不幸逝世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震动,美国人民深切哀悼他,有700多万人停立在道路两旁向出殡的行列致哀,有150万人瞻仰了林肯的遗容。林肯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为推动美国社会向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美国人民的崇敬,在美国人的心目中,他的威望甚至超过了华盛顿。

  第三十二任——唯一四次连任的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生卒年月:

  1882.1.30~1945.4.12

  总统任期: 1933.3.4~1937.1.20

  1937·1·20~1941.1.20

  1941.1.20~1945.1.20 1945.1.20~1945.4.12

  所属政党:民主党富兰克林·德·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次的总统,从 1933 年 3 月起,直到1945 年 4 月去世时为止,任职长达 12 年。为了渡过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他制定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政策,推进“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领导美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临终前,仍致力于创建联合国。罗斯福在国内和国际上很有名望,不愧为美国历史上几个杰出总统之一。

  望族子弟

  罗斯福的父亲詹姆斯·罗斯福是荷兰人的后裔,曾在纽约经商,担任过铁路公司的副经理,并在一些企业中拥有股份,还做过外交官。他中年丧妻,祖宅又遭火灾,于是在纽约州赫德森河畔风景优美的海德公园村购置了房地产。几年后结识了在中国经商归来的航业巨子华伦·德拉诺的女儿萨拉,萨拉比詹姆斯小 20 多岁,也是荷兰人的后代,他们婚后的第二年生下了独生子,为纪念她最尊敬的叔父,取名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罗斯福的父亲算得上是个百万富翁,他的母亲还继承了外祖父家的遗产,因而罗斯福从小生活在上流社会,过着优裕的生活,父母经常带他作横渡大西洋的旅行,引起了他对大海和海船的喜爱。他多次随父母游历欧洲,学会了法语和德语。

  罗斯福从小向往航海生活,曾经表示要进美国海军学校,但他 14 岁时,父母却送他进了格罗顿公学。这是一所为输送富家子弟进入名牌大学深造而创办的学校。

  罗斯福 18 岁进入哈佛大学,主修历史和政治,学习成绩一般。他曾任学报主编,参加过学生政治研究组织,经常发表各种评论,开始表现出他的政治才能。他的远房堂叔西奥多·罗斯福对他在新闻方面的活动鼓励甚多,并在政治上给他很多指教,使他对政治的兴趣更加浓厚。

  1905 年,罗斯福 23 岁时与西奥多·罗斯福(此时已任总统)的侄女安娜·埃莉诺·罗斯福结婚。安娜当时 19 岁,在纽约从事救济工作。她 8 岁丧母,由祖母抚养成人,性格与罗斯福不同,比较内向,对娱乐和社交不感兴趣,但天资聪颖,个性倔强。她后来在事业上对罗斯福有一定的帮助。他们一共生一女四子。结婚时由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证婚,冠盖云集,但罗斯福发现这些贵宾实际上并不是来祝贺他们的新婚的,而是借此机会与现任总统握手为荣,因而总统成了婚礼的中心人物,新婚夫妇却受到冷落。罗斯福对这个场面感到十分尴尬,据说他因此萌发了将来向白宫进军的决心。

  从哈佛大学毕业后,罗斯福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专攻法律。但他对纽约的社会生活比功课更感兴趣。1907 年参加律师考试及格后,就不再继续求学,进入了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工作。

  初入政界

  罗斯福身在律师事务所,心却向往政界和海军。三年后纽约州达切斯县的民主党领袖动员他竞选州参议员,他感到把握不大,但意外地获胜了。1910年,28 岁的罗斯福成了最年轻的州参议员,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上任不几天,他领导了一群民主党人拒绝投票支持纽约市民主党组织提名的国会参议员候选人威廉·F·希汉(希汉在布法罗市虽有财有势,但声名狼藉。他因以巨款援助过民主党而在党内有相当势力)。罗斯福等坚持斗争了十周之久,终于迫使党组织换下希汉。初出茅庐的罗斯福因此名闻全州,两年后再次连任州参议员。

  1912 年威尔逊被推举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自告奋勇,积极为威尔逊竞选,他的政治才能引起人们注意。威尔逊大选获胜后为酬谢罗斯福,任命他为海军部助理部长。从小酷爱大海的罗斯福终于如愿以偿。他辞去了纽约州参议员,就任新职,时年 31 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美国在威尔逊领导下严守中立。后来,由于德国潜艇一再击沉美国商船,美国群情激愤,主张对德宣战的舆论高涨,促使总统与国会批准扩大海军的预算。当海

  军部长丹尼尔斯为威尔逊竞选连任而奔走时.整个海军部的担子基本上落在罗斯福肩上。1917 年 4 月 6 日,威尔逊对德宣战。1918 年夏罗斯福奉命到欧洲视察美国海军基地,并与英、法等国研究联合作战问题。他在海军部工作时,干劲十足,表现出卓越的行政管理才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1920 年美国又面临总统选举。詹姆斯·考克斯和罗斯福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分别被提名为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民主党在此次大选中虽然败于共和党,但罗斯福却成了全国闻名的政界人物。

  奋战病魔

  竞选失败后,罗斯福到马里兰州一家证券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并从事一些实业活动,政治上一如既往,仍十分活跃。1921年8月,罗斯福在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的康波贝卢岛度假时,突然得了严重的脊髓灰白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他受到这个意外的打击后不得不暂时停止政治活动,专心治病。

  罗斯福顽强地同病魔斗争,坚持在温泉中游泳,以锻炼腿部肌肉。他在治病和苦练身体的同时,还继续与政界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力促民主党内部的团结。

  经过几年的苦斗,罗斯福的健康逐渐恢复,已能借助拐杖行走。1928 年,纽约州州长民主党人史密斯接受了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他建议罗斯福出来竞选纽约州州长,以便加强民主党人竞选总统的声势。在史密斯的力劝以及亲朋的支持下,罗斯福接受了竞选州长的提名。有人曾利用他的健康状况来反对他,罗斯福就坐着汽车到处发表竞选演说,向选民显示他仍然朝气蓬勃,而且在政治上已经更加成熟。史密斯竟选总统失败,罗斯福却以微弱多数当选为州长。

  罗斯福拄着拐杖就任纽约州长后,决心树立自己的政治风格,他对纽约州的行政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减轻了农业生产者的捐税负担,为消费者提供更低廉的公用事业服务。他还建立了发展电力的专门机构,为开发圣劳伦斯河的巨大资源打下基础。这一切使他大得人心,在两年后的州长选举中他以极大的优势再次当选。在他当州长的第二任期内,经济萧条日趋严重,他建立了美国最早的州救济机构,推行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州办的社会救济福利计划。四年州长的工作以及他在任期内对共和党控制的州议会

  所作的备种斗争,锻炼了他的才干,提高了他的声望。

  1928 年共和党的胡佛当选为总统,胡佛上任不久,爆发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全国陷入了大萧条,企业倒闭,生产停顿,经济崩溃,失业人数猛增,社会动荡不安。胡佛的信誉大降。 1932 年民主党推举罗斯福为总统候选人,他满怀信心地向选民提出了恢复经济、实行改革的“新政”。这个新的纲领既吸引了民主党人,也吸引了许多箕和。党人。罗斯福以相当大的多数选票当选为第三十二任总统。

  就任总统

  1933 年 3 月 4 日,罗斯福正式就职。他在就职演说中允诺将迅速采取措施对待危机,断言美国一定能够复兴。他提醒人们“只有恐惧的心理才是我们唯一应当恐惧的东西”,号召大家以毫不畏惧的态度,克服严重经济危机带来的灾难。

  罗斯福不是经济学家,但他善于用人,能接受各种新的建议。在他周围,除了内阁成员外,还有竞选时为他出谋划策的“智囊团”,以及各种专家、教授。罗斯福首先着手解决人们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他的“新政”内容很广,大体可分为救济、改革和复兴三大部分,救济是当务之急,复兴是基本目的,而要复兴就必须改革,改革是达到复兴的中心环节。

  罗斯福上任三天后就着手整顿金融。他采取紧急措施,下令银行一律停业,以防挤兑。他宣布美元贬值,放弃金本位,禁止输出金银,由国家贷款救济破产银行。经过整顿后,经营状况不佳的银行被淘汰,大多数银行陆续开业。然后他又提出由政府保证存款者的利益,以恢复存户对银行的信任,防止新的挤兑风潮。这些措施对稳定人心起了较好的作用。紧接着,罗斯福又向国会送交了一系列咨文,提出了构成早期“新政”的各项法案。

  在救济工作方面,罗斯福设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由联邦拨出大量救济金供各州使用。救济的方式与过去不同,采用“以工代赈”的做法,如设立民间水土保持工作队,先后安排了一百多万失业青年从事造林和防汛工作。这种救济方式,不伤害接受救济者的自尊心,人们感到是在自食其力,不是依赖救济金,因而颇得人心。与此同时,他采用抵押贷款的方式给农民以救济。他把原有的农业信贷机构合并,组成农业信贷署。这一机构在两年内延长了全国 1/5 农场贷款的期限,使部分农业经营者免于破产。他还建立了住房贷款协会,对部分住户给予资助,使他们能赎回已抵押出去的住宅。除了对个人进行贷款救济外,还向大小企业提供贷款。从 1932 年至 1941 年,共发放各种贷款 150 亿美元,对解决眼前经济困难起了一定作用。

  “新政”在复兴经济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通过两个法案。1933 年 6 月通过的《全国产业复兴法》旨在由政府控制和调节工业生产计划、产品价格、销售市场、以及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劳动时间、劳资关系等。根据这一法案,设立了国家复兴署。另一法案是《农业经济调整法》,采取由政府拨款奖励和津贴的办法,调整农业生产,帮助农场主渡过这次严重的农业危机。此外,还针对当时出现的严重水土流失情况,颁布了水土保护及国内土地分配条例,提倡水上保持和科学耕作以利生产。根据“新政”订立的法规名目繁多,有的收效不大,还有不少因最高法院判为“违宪”而不得不取消。因此恢复经济的目的并未完全达到。这使罗斯福转而采取其他一些权宜办法来支撑经济。到 1934 年秋,罗斯福的一整套措施已使经济危机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和。

  “新政”的重要手段是“改革”,罗斯福认为必须以改革求复兴。他提出了一系列使工农业逐步恢复的改革方案,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全国劳工关系法》,规定雇主必须与工人集体谈判,雇工有组织工会、同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利。他还设立了国家劳工关系局来贯彻这项劳工关系法。

  “新政”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保险法,对失业工人、残废者、贫苦的妇女和儿童实行救济。为了救济失业工人,设立了公共事业振兴署,以使他们获得工作。同时还设立了田纳西河流管理局,由政府拨款兴建巨大的水利工程,为贫困地区提供廉价电力以利于开发。其他如取消禁酒规定,也起了活跃经济和扩大就业的作用。国会还通过了保护投资人的《证券如实登记法》以及建立了起到管制作用的证券交易委员会。1935

  年政府实施了一项新的征税办法,对利润高的公司和收入多的个人增加税收。

  实质上,“新政”是一种应付危机的补救措施。它并不触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但在大萧条时期起了调节经济的作用。特别是后来的国外战争促进了美国的工业生产,使美国经济有可能慢慢复苏。

  罗斯福在执行“新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保守派,特别是极右势力的反对和威胁,他们通过各种手段阻挠“新政”的实施,井把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归咎于罗斯福,但他得到广大人民、中小资本家以及统治集团的大多数的支持,因而得以连选连任。

  二次连任

  1937 年初,罗斯福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总统任期。这一时期,他 在工作中遇到的阻力相当大,经济恢复的效果也不十分显著,而且出现了新的经济衰退,有些中产阶级开始倒向共和党。但罗斯福并不灰心,他设法延长和修改以前的立法,使之进一步适用于一些新的领域。几年中,水土保持工作有所发展,在公共工程方面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项目,包括建筑住宅和清除贫民窟,他在“新政”中的许多创举,为以后历届政府所沿用。

在魔兽世界中,古尔丹似乎不是什么光彩的角色,他是术士的鼻祖,而术士,在魔兽世界的剧情设定里并不是什么受欢迎的角色。当然游戏中则是另外一回事了。但是他作为炉石传说的术士英雄,却有着很传奇的故事,今天我就来谈谈这位对艾泽拉斯影响深远的兽人。

  作为兽人,古尔丹是掠风氏族的酋长,毫无疑问,他的氏族在影月谷活动。他曾经一度是一个优秀的萨满,一个向往力量的年轻人,甚至是兽人最伟大的萨满之一的耐奥祖的学徒,在德拉诺一言九鼎。

德拉诺,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外域。它是兽人的世界;兽人,曾经是爱好和平的种族,在德拉诺刀耕火种。虽然部落在耐奥祖的号召下渐渐形成统一性的氏族联盟,但是各个氏族之间似乎依然过着各行其事,不相往来的生活。这时候的兽人生活条件比较原始,即便现在,也好不了多少。这时候的兽人,生活平和,与天斗其乐无穷,虽然不脱于野蛮,但绝对没有丝毫嗜血的征兆,直到有一天,萨格拉斯,或者基尔加丹注意到了这个小小的星球。

  不管是谁开始打德拉诺的主意,总之找到耐奥祖的,是麦迪文,或者说是萨格拉斯本尊——他打算蛊惑老兽人与恶魔结盟,并入侵艾泽拉斯。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量,耐奥祖并没有将部落交给恶魔,于是黑暗泰坦不得不另外寻求代理人,此时,耐奥祖的弟子,年轻却更加狂热于力量的古尔丹进入了恶魔领主的视野。事实证明,古尔丹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人选。他和恶魔一拍即合,很快沉迷于黑暗力量之中,他开始召唤恶魔,并大量培养自己的弟子,于是在兽人中开始出现穿长袍布衣的人,他们召唤恶魔,与其订立契约,恶魔成为名义上的仆从,而他们将灵魂出卖给恶魔。术士这一职业就这样产生了。

古尔丹的力量不仅仅限于黑暗魔法,他开始接替自己老师的权力。耐奥祖在古尔丹开始崛起之后就隐退幕后了,而古尔丹开始对部落进行整合。在他的倡导下,部落开始形成统一的联邦,甚至推举出了黑手氏族的酋长作为大酋长。古尔丹没有成为大酋长,但是他和他的术士们控制着部落领导议会——影子议会,从而实际上掌握着部落的决策权。

  统一的兽人部落显然不是萨格拉斯,或者说基尔加丹的目的,基尔加丹则怂恿部落的兽人开始对付自己的老对头——维伦;为了让兽人和恶魔的联系更加紧密,基尔加丹骗兽人喝下了恶魔之血。从此,温和的兽人们从生理上发生了变化,除了性格上变得狂暴嗜血之外,他们的眼睛开始变红,皮肤开始变绿(也有人认为变绿的兽人是因为他们进入了艾泽拉斯)。狂暴的兽人首先拿邻居德莱尼人开刀,很快,他们就占领了沙塔斯和卡拉波,甚至召唤出了邪神摩摩尔,炸毁了德莱尼人的墓地奥金顿。部分德莱尼人进入埃索达流亡,没有逃离德拉诺的德莱尼人则躲进了纳格兰和赞加沼泽,成为了破碎者。

  萨格拉斯之所以费尽心思的建造兽人部队,目的其实是让他们进入封印黑暗泰坦身体的萨格拉斯之墓,因为艾格文封印他身体的时候施放了保护性魔法,艾泽拉斯原住民无法进入这个破碎之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当兽人摧毁了德莱尼人之后,古尔丹和麦迪文决定建立黑暗之门,开启连接德拉诺和艾泽拉斯的传送门。

 

尽管兽人在艾泽拉斯遇到了远比德莱尼人更艰苦卓绝的对抗,最终并输掉了这次侵略战争。但是,我们说,在古尔丹做出的疯狂却卓有成效的部署下,兽人的侵略其实开始的非常顺利。首先,他让霜狼氏族等反对派放逐到艾泽拉斯,并由他们来拓荒,直到了奥特兰克,为他们的进军铺好了道路。

  接下来,虽然收到暴风城的强烈抵抗,人类军队甚至杀死了萨格拉斯的宿主麦迪文,从而使古尔丹和萨格拉斯失去了直接联系;但是,在古尔丹,或者麦迪文(萨格拉斯)控制的迦罗娜刺杀了暴风国王莱恩,瓦解了暴风城的最后抵抗力量,摧毁了暴风城。为了壮大部落的力量,古尔丹力主联合德拉诺原住民的食人魔,并“制造”出了双头的食人魔法师;利用风暴祭坛制造了死亡骑士,复活了塔伦·血魔,血魔则是第二次开启黑暗之门的关键人物。

  部落的战果也是空前的。首先,两个没有成为术士的龙吼氏族萨满找到了神器恶魔之魂,并以此控制了红龙军团。龙吼氏族驾驭着巨龙对库尔提拉斯的舰队造成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甚至杀死了吉安娜的兄弟;压制和牵制了鹰巢山的矮人们,并和巨魔一起侵入奎尔萨拉斯,摧毁了大量森林,杀死了许多精灵,温蕾萨和奥蕾莉亚唯一的弟弟就是这时死于兽人之手。

  虽然在时间上我们还找不到准确的线索,但是食人魔部队的的确确摧毁了激流城,激流堡民兵只退守一隅;奥特兰克王国判降,从而打开了兽人挺进联盟军团的核心之地洛丹伦。我们说如果按照这样的进程,兽人离完全侵占东部王国只剩一步之遥了,但是,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古尔丹和兽人酋长奥格瑞姆·毁灭之锤同时做出了致命性的错误决定,从而使部落彻底输掉了这场战斗,包括奥格瑞姆本人在内的兽人成为了人类圈养的奴隶。

兽人的入侵出自萨格拉斯的策划,但是萨格拉斯却没能亲自参与兽人战争。麦迪文本人的理智一直在对抗着萨格拉斯的控制,他为自己培养出了自己的毁灭者,他唯一的亲传弟子卡德加。年轻的卡德加成为麦迪文的学徒和监视者,并在卡拉赞得到了很好的历练。

  虽然麦迪文杀光了提瑞斯法议会的所有法师,但是,卡德加却找到了麦迪文被控制的线索,并知会了麦迪文的挚友,暴风城军队的指挥官,后来的联盟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洛萨爵士。洛萨和卡德加两人带领突击队,突击杀死了麦迪文,也彻底封印了萨格拉斯进入艾泽拉斯的路。

  古尔丹也失去了和麦迪文或者说萨格拉斯的联系。我们不知道萨格拉斯是如何控制古尔丹的,总之,古尔丹没有因为对于联盟的节节胜利而忘记萨格拉斯之墓的存在,最终,他仍然没有战胜对于力量的渴望,最终带领自己的氏族力量和术士离开了奥格瑞姆的部队,出海去了萨格拉斯之墓。

  也许他认为毁灭之锤在后面的战斗就可以给毫无准备的洛丹伦致命一击,也许他收到萨格拉斯的控制,或者什么样的魔法影响,总之他脱离部落的主力军。我们也无法理解奥格瑞姆·毁灭之锤的做法,在古尔丹“火线背叛”之后,他没有带领剩下的部队继续对洛丹伦的进攻,却带领部落主力转而出海追杀叛徒古尔丹。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古尔丹和古加尔两败俱伤,库尔提拉斯反戈一击摧毁了部落的有生力量,最后在黑石山图拉扬击败了奥格瑞姆,兽人作鸟兽散,大部分被关进里敦霍尔德,包括奥格瑞姆·毁灭之锤本人。

失去了古加尔一众的古尔丹并没能在萨格拉斯之墓找到他想要的东西,最终很可能死在了墓地里。这些故事见于魔兽争霸暗夜精灵战役。我们不知道萨格拉斯让古尔丹进入他的墓地的墓地何在,但是他似乎并没有打算让古尔丹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否则也不会是这样的结果。

  我们不知道萨格拉斯的真正目的,也不知道暴雪打算在这样故事做怎样的铺陈,总之,这里有故事,而且是很宏大的故事,我们值得期待。

在2016年魔兽**中,古尔丹的扮演者可是五千万少女的男神吴彦祖哦!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原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国际上称呼为Sun Yat-sen。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称其为“中山先生”,其后此称谓便逐渐演化为孙中山。中华民国总统-孙中山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国国民党总理,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被尊称为国父,夫人宋庆龄女士被尊称为国母[1]。

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广州革命政府大元帅。他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对***和中国国民党来说应是共识。孙中山先生对中国***采取支持政策,其遗孀宋庆龄女士更是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的支持立场,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中国的主流舆论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国国民党革命人士之一。

幼名帝象,学名文,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满清。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都称他为“革命先行者”。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至此,中国国民党不再设立总理这一职务,以纪念和无限缅怀孙中山。

弗拉基米·伊里奇·列宁(俄语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英语Vladimir Ilich Lenin)(1870年4月22日 ——1924年1月21日),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列宁是十月武装起义方针的制定者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领导者,1917年7月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平示威的镇压和接踵而来的对布尔什维克的打击,使俄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改变,“七月事变”打破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革命和平发展的前途已经断绝。列宁也被迫转入地下,在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里,继续指导着革命斗争并撰写《国家与革命》一书,8月9日列宁离开俄国到达芬兰,继续完成了《国家与革命》的写作,并关注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科尔尼洛夫叛乱的迅速被粉碎,使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布尔什维克的威信大为提高,很快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苏维埃中占据了优势。列宁分析了新的革命形势,在9月12日到14日给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彼得格勒委员会和莫斯科委员会写的两封指示信里,明确提出了通过起义把政权转归苏维埃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方针。为了便于加强领导,10月7日列宁从芬兰秘密回到彼得格勒。他起草了由党中央全会通过的武装起义的决议,并指导了起义的准备工作。10月24日夜间列宁到了斯莫尔尼宫,亲自担负起指导起义的重任。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革命工人、兵士和水兵执行了起义的战斗命令。深夜攻下了冬宫,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从此,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列宁不仅胜利地领导了俄国革命,而且指导和鼓舞了当时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他的倡议下创建了共产国际,他亲自主持了共产国际的成立大会,领导了二、三、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从二大起任执行委员。

列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者。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次在一个农业占优势的落后国家里变为现实。在这样的国度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新课题

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参战双方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联邦)和美利坚联盟国(简称邦联)。这场战争的起因为美国南部十一州以亚伯拉罕·林肯于1861年就任总统为由而陆续退出联邦,另成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并驱逐驻扎南方的联邦军,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乱”州。此战不但改变当日美国的政经情势,导致奴隶制度在美国南方被最终废除,也对日后美国的民间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起因

主条目:美国内战起因和美国内战时间列表

美国各州与中央政府之间曾有过一场持续的纷争,不管是对于中央的权力或者公民的效忠,而这场竞争几乎自共和成立以来便已揭幕。例如1798年的肯塔基及维基尼亚决议案(Kentucky and Virginia Resolutions)便公然反对客籍法和镇压叛乱法(Alien and Sedition Acts),另外在哈特福特会议(Hartford Convention)中,新英格兰表示反对麦迪逊总统与1812年战争。

于1828年与1832年,国会通过了保护关税以利北方各州的贸易。由于这项关税政策将对倚重对外贸易的南卡罗莱那州及其它南方各州造成经济上之冲击,因此被讥为“嫌恶关税”。对此南卡罗莱那州议会召开州代表大会,通过了联邦法令废止权条例(Ordinance of Nullification),宣布1828及1832年的关税法于该州内无效作废。州议会并通过相关法令以贯彻该项条例,包括授权组织军队与购置武器。为回应南卡罗莱那州的威胁,国会通过了“军力动员法”(Force Bill),而杰克森总统于1832年11月派遣七艘小型海军船只与一艘武力军舰前往查理斯顿。12月10日,杰克森振辞反制联邦法令废止权条例的一方。

在内战前夕,美国是由四个截然不同的区域组成的国家:1东北部(即今新英格兰)—成长中的工业与商业及相应之人口密度增长;2西北部(即今中西部Midwest)—自由农民于此迅速发展,拜西北条例(Northwest Ordinance)之赐此处永无奴隶制度;3上南方(the Upper South)-垦殖农场,但部份区域经济衰退;4西南方-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棉花经济区。基于两个本质迥异的劳工制度,社会经济在不同地区中映射出完全不同之影像-北方的自由劳役制度与南方的奴隶制度,因此导致19世纪中叶起南北两地辕辙互异的社会观。

南北战争爆发前,美国宪法为将来政府提供了和平辩论的基础,并且能够平衡这个新的国家关系中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在数年间,自由州和奴隶州的数目在妥协中逐渐令参议院得以平衡。1845年最后一个奴隶州得克萨斯得到承认,五个自由州在1846年到1859年间得以认可,原先是奴隶州的堪萨斯在先前被拒绝,随后在1861年以自由州加入。随后在北方兴起大规模民主的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旧的两党格局解除,日益激烈和敌对的思想意识形态以致,以往为了避免危机而订立的君子协定(例如密苏里妥协与1850妥协)越来越不可能。同时南方各州使用奴隶让北方各州成为新移民优先选择的目的地,以致北部在国会和总统选举优势按照人口规模日益强大。

1850年代党争在本质和强度急剧转変。美国共和党在1854年成立,这个新生的政党反对将奴隶制在美国西部地区实行。虽然有小部分北方人支持令南方废除奴隶制度的措施,共和党却有能力得到不愿和奴隶竞争的北方人和西部人的支持。共和党赢得很多前辉格党员及担心美国参议院、布坎南政府及最高法院受南方不成比例的影响的北方前民主党员。

同时,棉花的丰厚利润加深南方对种植及奴隶的依赖。少部份奴隶的主人,特别是棉花种植者,主导南方的政治和社会。

亚伯拉罕·林肯

第16任美国总统(1861-1865)共和党林肯的当选引发南方的脱离。林肯是反对奴隶制度的温和派。他承诺尽其所能反对奴隶制度在领土的扩张(及阻止任何奴隶州加入联邦);但也说联邦政府无力废除已实行州份的奴隶制度,所以他会执行逃奴法。南方州份预期会对它们独特的制度敌意增加;而不信任林肯,并对其他众多共和党员有意全面废除奴隶制度起戒心。林肯甚至在1858年以“分裂之家演说”鼓励废奴主义者,即使那演说与奴隶制度最后继奴隶主人的补偿和前奴隶的迁居,续渐和自愿终止吻合。

由于林肯的总统胜选,奴隶州失去了在参议院的权力平衡,并将会面对在总统府和国会在数十年控制后的持续弱势。南方人也感到不能阻止类似莫里尔关税法的保护主义关税。

在1798年肯塔基及维基尼亚决议案及1832年拒行联邦法危机(Nullification Crisis)之前经已辩论,面对关税的威胁,南方以此为由单方面行使州权脱离联邦

南北对立与冲突

来自美国北方的共和党人林肯虽然不是解放黑奴的倡言者,但他认为蓄奴不人道,反对扩大蓄奴,而一向以奴隶来发展产业的南方对此感到强烈反对。然而,北方对于南方这种工人的垄断者亦产生仇视心理,双方开始出现矛盾。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而林肯在政纲中提及的保护关税及《宅地法》大大削弱了南方奴隶主的利益。这使南卡罗来纳州在1861年旋即宣布退出联邦,而南方各州亦纷纷响应南卡罗来纳州,脱离联邦,并成立“美利坚联盟”,推举来自肯塔基州的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两个月后,南方政府开始发动武装起事,北方政府被逼应战,南北战争开始爆发。

林肯入主白宫前,有七个州脱离联邦,1861年2月9日,它们组织建立了一个新的南方政府—美利坚联盟国。在布坎南少许反抗下,它们在取得范围内联邦城堡和物业的控制权。讽刺地,在脱离后,反抗的州份减弱对有争议地域的要求,取消北方归还逃奴的责任,并保证它们长期反对的议案和修订得到顺利通过。1861年4月12日内战由邦联将领皮瑞·波利加德向南卡罗莱那州查尔斯顿港的桑特堡开火开始。

南方诸州

共有七个州于1860年美国总统选举后,林肯就任前迅速脱离联邦。这些州分别是:

南卡罗莱纳州(1860年12月21日)

密西西比州(1861年1月9日)

佛罗里达州(1861年1月10日)

阿拉巴马州(1861年1月11日)

佐治亚州(1861年1月19日)

路易斯安纳州(1861年1月26日)

得克萨斯州(1861年2月1日)

这些奴隶制和棉花种植园农业占主导地位的“深南”州(Deep South)于1861年2月4日成立了美利坚联盟国(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杰斐逊·戴维斯(Jefferson Davis)为总统,并且依据美国宪法建立政府。在南卡罗莱纳的萨姆特堡战役(Battle of Fort Sumter)后,林肯号召所有其余州的部队收复萨姆特堡,结果维吉尼亚州、阿肯色州、北卡罗莱纳州、田纳西州四州脱离联邦。

[编辑] 边界州

在维吉尼亚州周围的马里兰州、德拉瓦州、密苏里州及肯塔基州虽然仍保有奴隶制度(亦即所谓的“奴隶州(Slave States)”),但并未加入南方邦联,这四州以及西维吉尼亚州(维吉尼亚州西北方部分郡县的居民拒绝脱离美国联邦政府,于是另组西维吉尼亚州加入联邦)成为南北战争的边界州。

德拉瓦州虽然在1860年的选举支持南方的民主党候选人约翰·布瑞肯里奇(John C Breckinridge),但是畜奴制度并不普遍,是以并未考虑脱离联邦政府。马里兰州的多数公民当初亦支持布瑞肯里奇,不过随着1861年巴尔的摩暴动因联邦政府宣布戒严法而平息之后,州议会于同年4月27日否决了脱离联邦政府的提案。密苏里州以及肯塔基州虽然并未脱离美国联邦政府,但是部分政治人物组成了所谓的独立政府("secessions"),并且获得了南方邦联的认可。

密苏里州州长克雷泵.杰克森(Claiborne F Jackson)因为支持南方的独立运动,所以在1861年离开了该州首府杰佛逊市,并于娜秀镇(Neosho)组成流亡政府,并宣布脱离联邦;南方邦联则于同年10月30日予以承认。同一时间,美国联邦政府在密苏里召开制宪大会否决脱离联邦的提案并且另组州政府。

南部联盟宣称拥有的领土虽然肯塔基州并未脱离联邦,但是在南北战争期间该州长期宣布中立。在南军短暂占领该州期间,同情南方的民众以及政治人物发起了独立大会,并选出州长,此一政府旋即获得南方邦联的承认。

如前所述,维吉尼亚州西北部的居民因为拒绝脱离联邦政府,最终脱离维吉尼亚州,并宣布将逐步废除奴隶制度,该州于1863年正式以西维吉尼亚州的名义加入联邦。除维吉尼亚州之外,其他南方各州也曾零星发生类似的反独立运动,不过都被南方邦联以军事戒严的方式敉平。另一方面,新墨西哥州虽然效忠联邦政府,但是该州南方各郡县决议脱离联邦,并以亚利桑那州的名义加入南方邦联。虽然新墨西哥州从未宣布脱离联邦政府,但是南方邦联宣称拥有新墨西哥州的主权,并曾于1862年3月13日至4月6日间,短暂地占领其首府圣菲(Santa Fe),不过南方邦联并未进而筹组新墨西哥州临时州政府。

战争初始

林肯在1860年美国总统选举获胜引发南卡罗莱那州脱离联邦。到1861年2月,再多六个州脱离。在2月7日,七个州为邦联采纳临时宪法并在蒙哥马里建立首都。战前的2月在华盛顿特区召开的1861和平会议尝试解决危机失败。其余南部各州仍然留在联邦。部分脱离联邦的州夺取在范围内的联邦要塞(但未取得萨姆特堡),总统布坎南抗议,但除尝试补给桑特堡失败外没有作出认真的军事反应。不过,麻萨诸塞州、纽约州及宾夕法尼亚州的州长秘密购入武器及训练军队。

少于一个月后,在1861年3月4日,林肯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在他的总统就职会场上,他主张宪法作为一个“更完美的结合”,有别于之前的邦联条例作为一份有约束力合约;并宣称脱离联邦“在法律上无效”。他声称无意入侵南部州份,但将使用武力以维持联邦物业的所有权。他的演说以恢复联邦关系的请求结束。

南部曾经派出代表到华盛顿并愿意为联邦物业付出代价及与美国讨论和平条约。林肯以邦联不是合法政府为由拒绝任何与邦联代表的交涉,而交涉等同承认邦联为一个有主权的政府。

南卡罗莱那州查尔斯顿的萨姆特堡是三个在邦联范围内仍然受联邦控制的要塞之一,而且林肯坚持要守住它。在邦联总统杰佛逊·戴维斯的命令下,邦联政府的皮瑞·波利加德部队在4月12日炮击要塞,迫使要塞投降。北方应林肯向各州的号召派遣部队重夺要塞及保护联邦。在当时叛乱显示的小规模,林肯在90天召集74,000志愿者。在数个月前,部分州长已经慎重地准备了民兵;在次日开始行动。

四个上南方州(田纳西州、阿肯色州、北卡罗莱那州及维吉尼亚州)虽曾经多次拒绝邦联提议,但此时拒绝联邦派遣军队对抗他们的同胞,宣布脱离联邦,并加入邦联。为报答维吉尼亚州,邦联迁都到里奇蒙。那个城市是邦联的标志;一旦失守,邦联将失去法律地位。里奇蒙是一个在迂回曲折的补给线上难以防守的地点。虽然里奇蒙已经深沟高垒,城市的补给被谢尔曼占据亚特兰大削弱并在格兰特包围彼得斯堡及补给里奇蒙的铁路后完全中断。

[编辑] 蟒蛇计划及联邦封锁 1861

1861年史考特"蟒蛇计划"的漫画美军司令温菲尔德·史考特(Winfield Scott)订定蟒蛇计划(Anaconda Plan)[1]以尽量减少流血之下胜出战争。他的计划是以联邦封锁(Union Blockade)主要港口来削弱邦联经济;然后夺取密西西比河以切断南部。林肯接纳计划,但否决史考特反对立即攻击里奇蒙的警告。

1861年5月,林肯对所有南部港口实施联邦封锁,终止邦联大部分国际船运。违法的船只及货物被掳获而很多时不被保险所保障。在1861年后期,封锁阻止了大多数港口之间的交通。封锁中止了棉花贸易,打击南方经济。英国投资者建造小型快速的走私船从古巴及巴哈马运来军火及奢侈品交换高价的棉花及烟草。[2]被掳获时,走私船及货物被出售而收入归联邦水手,英国船员则获释。封锁引发粮食及其他用品的短缺,加上邦联征收粮食引致南部恶性通货膨胀及粮食暴动。[3]

1862年3月,邦联海军铁甲舰维吉尼亚号(CSS Virginia)向联邦海军发动攻击打开封锁;初时势不可挡,但次日在汉普顿锚地海战与新型联邦战舰莫尼特号(USS Monitor)交战。[4]战役不分胜负,在联邦而言是保住封锁的战术胜利。邦联在逃走时失去维吉尼亚号以免于被掳,于是邦联建造莫尼特号的复制品。由于欠缺建造高效能战舰的技术,邦联尝试向英国购入战舰。1865年1月联邦在第二次非瑟堡之役的胜利封锁最后一个南方可用的港口并中止偷运。

[编辑] 东部战场 1861–1863

由于在维吉尼亚州马纳沙斯小撮邦联军队的猛烈抵抗,在1861年7月,在尔温·麦克道威少将率领一次向邦联的行军并进行第一次马纳沙斯之役[5](第一次牛奔河之役),及后被邦联军将领约瑟夫‧强斯顿及皮瑞·波利加德击退返回华盛顿。这次战役邦联军将领汤玛士·杰克森得到“石墙”的称号,因为他有如石墙般抵御联邦军队。被这次失败所惊醒,及以防更多奴隶州脱离联邦,同年7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Crittenden-Johnson Resolution,声称战争是为保存联邦而不是终止奴隶制度。

乔治‧麦克莱伦少将在7月26日接手联邦波多马克军团(他曾当联邦军司令,但其后让亨利·郝列克接替),战争在1862年正式展开。

在总统林肯强烈要求开始进攻行动下,麦克莱伦在1862年春季由里奇蒙东南,约克河与詹姆斯河之间的维吉尼亚半岛入侵维吉尼亚州。虽然麦克莱伦在半岛行动(Peninsula Campaign)[6]中到达里奇蒙大门,约瑟夫‧强斯顿在七松之役(Battle of Seven Pines)阻止他的前进,继后罗伯特·李和部下詹姆斯·隆史崔特、约瑟夫‧强斯顿[7]在七天战役将他击退。北维吉尼亚行动,包括第二次牛奔河之役,均以南方胜利告终。[8]麦克莱伦违反司令郝列克增援约翰‧波普在维吉尼亚州联邦军的命令,令罗伯特·李的邦联军更易打败为数两倍的敌军。

在第二次牛奔河之役的鼓励下,邦联首次入侵北部,9月5日李将军率领北维吉尼亚军团45,000人越过波多马克河进入马里兰州。林肯随后向麦克莱伦归还波普的部队。9月17日麦克莱伦和李在马里兰州夏普斯堡附近安提耶坦之役[9]交战,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天。李的军队到最后被制止,在被麦克莱伦歼灭之前回到维吉尼亚州。安提耶坦之役被认为是联邦的胜利,因为它阻止李的北侵并让林肯有机会宣布《解放奴隶宣言》[10]

谨慎的麦克莱伦未能在安提耶坦追击后,他被安伯洛斯·本赛少将接替。本赛很快就在12月13日的弗雷德里克斯堡战役[11]落败,向玛莉高地正面进攻徒劳无功,超过12,000联邦士兵伤亡。战役后本赛被约瑟夫·胡克少将接替。胡克同样不能击败李的军队,虽然数量上与邦联比较超过2比1,他在1863年5月在钱斯勒斯维尔战役[12]遭到羞辱。在6月李的第二次北侵被乔治·米德少将接替。米德在7月1日至7月3日的最血腥的盖茨堡之役[13]打败李,并被认为是整场内战的转捩点。在7月3日的皮克特冲锋亦是邦联军的最后高潮,不单是因为它代表了李将军计划向华盛顿施压的终结,而且控制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据点维克斯堡在翌日陷落。李军死伤约28,000人(米德军23,000人)。但是林肯不满米德未能拦截李的撤退,在米德非决定性的秋季攻势后,林肯决定转向西部战场一决雌雄。

[编辑] 西部战场 1861–1863

正当联盟军在东部取得了无数的胜利时,然而他们却在最关键的西部上失败了。联盟军在早期的Pea Ridge战役中被联邦军从密苏里州赶了出去。另外,联盟国的李欧尼达斯·波克(Leonidas Polk)将军在肯塔基州发动的侵入行动,结果也激怒了该州的民众,因此,肯塔基州便成为了联盟国的敌人。

纳许维尔(田纳西州的首府)也于1862年输给了联邦军。自从1862年5月份,密西西比州的第10号岛(Island No 10)、密苏里州的New Madrid、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几个南方大城市都被联邦军占领了,从此,联邦军便可在密西西比州的土地上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只剩下Vicksburg(密西西比州西南部的城市)在整条河的对岸继续与联邦抗拒。

联盟军的布雷斯顿·布瑞格(Braxton Bragg)将军亦在第二次肯塔基州的侵略行动中被联邦军的比尔(Don Carlos Buell)将军,于血腥的培利维尔(Perryvillel)战役中被赶走。数月后又在Stone River战役里被William S Rosecrans的军团于田纳西州打败。但庆幸的是,联盟军于近田纳西州的边境,佐治亚州里的奇卡牟加战役(battle of Chickamauga)中取得了胜利。因为布雷斯顿·布瑞格将军在这场战役里得到了James Longstreet军团的支援(李将军的东部援军)。尽管联邦的George Henry Thomas军团在那里英勇奋守,最终也只能撤退。

联邦的主要战争策略是来自西部的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Grant,Ulysses Simpson)所出的谋略,他曾在这次内战中控制了敌军的Donelson和Henry等要塞,和田纳西州的坎伯兰河。巩固了联邦政府对于密西西比州的控制,以及开始了美国内战的转捩点。而且,尤里西斯将军更把联盟军由田纳西州赶了出去,并向联盟国的“心脏”地点进行入侵,那就是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

[编辑] 泛密西西比战场 1861–1865

于1861年,联盟国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的战役都一直顺畅。而且该地的居民亦很快适应了联盟国的条令,更要求联盟国派出军队将当地驻守的联邦军赶走。后来,联盟军便派出Col John Baylor将军执行任务,并攻占了新墨西哥州的一个叫Mesilla的城镇,还活捉了几名联邦将领。次年(1862年),联盟军队欲北上夺取联邦的领土,但可惜被由联邦派出的加州援军打败,因此被逼退守亚利桑那州。

Glorieta Pass战役是一场“小规模战斗”,因为在此次斗争里双方各有损伤(联邦有140人死,联盟则有190人死)。但若联盟军继续向北追上,就有可能夺取到联邦的要塞和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城。所以,有一名来自德州的市民就发言说“如果没有那些来自派克峰(Pike's Peak)的混帐(联邦军)来阻挡我军,可能整个国家都是属于我们的了!”在4月份,加州组织了联邦军队,并于Picacho Pass战役中将驻亚利桑那州的联盟军彻底赶走。至于美国的东部,双方的战争已进行了近3年,而西北部的战役亦宣告终结。

联邦国曾经在1862年战争快结束的时期,几次欲夺取得克萨斯州、密西西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领土。因此,这三个州便在河流上进行封锁行动。尤其是得克萨斯州,他几乎占领和封锁了所以东部的港口。同时,为了给联盟国有“后门”可逃,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西部地区一直以来都不停地在路地上,向墨西哥的Matamoros自治市提供棉属植物等庄稼,更派人航行至欧洲各地交换供应,以收买人心。联邦国为了阻止这些行动,决定对得克萨斯州进行侵略,但是每次都失败。联盟国的胜利例如在:得克萨斯州境内的加尔维斯敦和Sabine Pass战役。这两次战争都把联邦的军队彻底地击退。特别是联邦军灾难般的失败,就是在路易斯安那州西部的红河战役(Red River Campaign),和知名的Mansfield战役。这些胜利终结了联邦军对这些地区的侵略计划,直至到联盟国垮台之后。自从联盟军在东部被困和李将军的投降,内战在未来几国月里依然没有停止。双方的最后会战是在得克萨斯州南部的Palmito Ranch战役。讽刺地说,这是联盟军的“大胜利”。

南北战争时各战役分布图

[编辑] “猛虎”格兰特

1863年时格兰特将军已经控制了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将南方分割成东西两个部分,战略格局从此改变;

[编辑] 南方邦联瓦解

但北军在战略以及经济上的优势使得1865年4月李将军终于放弃了南部联盟的首都(里士满),北军胜利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 李将军在里奇蒙沦陷后一周内被俘。

1865年5月26日,南军全数投降,战事宣告结束。

[编辑] 南北教会

由于南北双方奉行的政策不同,使得宗教界有出现了严峻的考验,北方的教会对于圣经了理解把握得更加灵活,不断设法透过对圣经的诠释针对解放黑奴加以辩护。在南方的教会领袖如:罗伯特·刘易斯·达布尼(Robert Lewis Dabney)使用加尔文宗的思想为奴隶制,和南方脱离联邦的行动提供了看似合理的理论依据。因为南北的分歧,使得教会间互不信任、互相抨击,而导致了教会的分裂。长老会早在1837年早已分裂,这除了种族问题其它的事件使得分裂更为复杂化。而卫理公会及浸信会也在这一波风暴中分歧的相当严重。

战后

边境州份密苏里州及马里兰州随战事的进展终止了奴隶制度,在1864年12月, 国会动议美国宪法第13修正案;第13修正案在1865年尾被完全订立,全美国废止了奴隶制度。1868年第14修正案确定公民权利及给予联邦政府更大权力以要求各州提供平等法律保障。1870年订立第15修正案保证男性黑人(不包括女性黑人)投票权利。第14和第15修正案推翻了美国最高法院Dred Scott在1857年的决定,但特别在第14修正案,有意想不到及深远的影响。

由1876年大选到1964年大选,佐治亚州、阿拉巴马州、密西西比州及阿肯色州没有选举人票投给共和党,南卡罗莱那州及路易斯安那州例外的各只有一张。大部分其他曾脱离联邦的州份也压倒性地投票反对共和党,各州的地方选举也有同样主流性的支持趋势。这个现象被称为Solid South。但是,当民主党总统林登·詹森在1964年签订公民权利法案后,在1964年南部州份的民主党员离弃他而转投共和党的贝利·高华德。虽然贝利·高华德惨败,共和党在南部的支持仍然很强,也令南部成为共和党的据点。

南方的生存者还是受到战后的贫穷。此外,大部分的政治权力都转移到北方。由于联邦侵南的原故,南方多地饱受摧残。虽然联邦愿意在战后重建南方(Reconstruction)(1865—1877),但战后75年内,Vicksburg城的市民都一直拒绝纪念美国独立日,而密西西比州的州议会直到1995年才接受美国宪法第13修正案。

同样地,美国的北部虽然享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胜利,但也因此而付出了很多牺牲,其中包括被支持南方的恐怖份子刺杀的林肯总统。战后数十年里,共和党的政治人物仍通过挑起战争的记忆来攻击自己的对手民主党(这一策略被称为“挥动血衣”)。并且,战争和重建导致的南北冲突不断,令许多北方人对南部失去兴趣,这使得共和党在1876年大选后并不费力地就放弃了重建南方的计划。同时,南方的贫穷现象日益严重,北方人也视之不理,更说南方的政治人物经常给联邦政府添加麻烦。同时,北方也没有在南方严格保护民权。

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人的思想观念都有所改变。1932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令南方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南方人也和北方人一样,开始重新考虑联邦政府在经济上的地位。此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公众设施兴建计划,像田纳西河谷管理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就为南方建设立了不少公共设施(如铁路、公路、下水道等)。尽管如此,冲突并没有因为这样而停止,在战后仍存在的有民权活动,与一系列守旧的反联邦政治行动。另外,问题所在的是:该如何平息战后的怨恨?关于南方联盟的旗帜(Southern Cross),该不该再次使用?

重建南方

战后,南方被美国实行“半军事管制”,但美国联邦政府对奴隶主很宽容,致使重建中的南方一直存在奴隶制的残余,很久以后才摆脱。南方在战后形成了一些‘3K党’。南方的重建一直是很艰难的。

初入政界

罗斯福身在律师事务所,心却向往政界和海军。三年后纽约州达切斯县

的民主党领袖动员他竞选州参议员,他感到把握不大,但意外地获胜了。1910

年,28 岁的罗斯福成了最年轻的州参议员,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上任不几天,

他领导了一群民主党人拒绝投票支持纽约市民主党组织提名的国会参议员候

选人威廉·F·希汉(希汉在布法罗市虽有财有势,但声名狼藉。他因以巨款

援助过民主党而在党内有相当势力)。罗斯福等坚持斗争了十周之久,终于

迫使党组织换下希汉。初出茅庐的罗斯福因此名闻全州,两年后再次连任州

参议员。

1912 年威尔逊被推举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自告奋勇,积极为威

尔逊竞选,他的政治才能引起人们注意。威尔逊大选获胜后为酬谢罗斯福,

任命他为海军部助理部长。从小酷爱大海的罗斯福终于如愿以偿。他辞去了

纽约州参议员,就任新职,时年 31 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美国在威

尔逊领导下严守中立。后来,由于德国潜艇一再击沉美国商船,美国群情激

愤,主张对德宣战的舆论高涨,促使总统与国会批准扩大海军的预算。当海

军部长丹尼尔斯为威尔逊竞选连任而奔走时.整个海军部的担子基本上落在

罗斯福肩上。1917 年 4 月 6 日,威尔逊对德宣战。1918 年夏罗斯福奉命到欧

洲视察美国海军基地,并与英、法等国研究联合作战问题。他在海军部工作

时,干劲十足,表现出卓越的行政管理才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 1920 年美国又面临总统选举。詹姆斯·考

克斯和罗斯福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分别被提名为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

民主党在此次大选中虽然败于共和党,但罗斯福却成了全国闻名的政界人

物。

奋战病魔

竞选失败后,罗斯福到马里兰州一家证券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并从事一些

实业活动,政治上一如既往,仍十分活跃。 1921 年 8 月,罗斯福在加拿大

新不伦瑞克省的康波贝卢岛度假时,突然得了严重的脊髓灰白质炎(俗称小

儿麻痹症)。他受到这个意外的打击后不得不暂时停止政治活动,专心治病。

罗斯福顽强地同病魔斗争,坚持在温泉中游泳,以锻炼腿部肌肉。他在治病

和苦练身体的同时,还继续与政界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力

促民主党内部的团结。

经过几年的苦斗,罗斯福的健康逐渐恢复,已能借助拐杖行走。1928 年,

纽约州州长民主党人史密斯接受了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他建议罗斯福出来竞

选纽约州州长,以便加强民主党人竞选总统的声势。在史密斯的力劝以及亲

朋的支持下,罗斯福接受了竞选州长的提名。有人曾利用他的健康状况来反

对他,罗斯福就坐着汽车到处发表竞选演说,向选民显示他仍然朝气蓬勃,

而且在政治上已经更加成熟。史密斯竟选总统失败,罗斯福却以微弱多数当

选为州长。

罗斯福拄着拐杖就任纽约州长后,决心树立自己的政治风格,他对纽约

州的行政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减轻了农业生产者的捐税负担,为

消费者提供更低廉的公用事业服务。他还建立了发展电力的专门机构,为开

发圣劳伦斯河的巨大资源打下基础。这一切使他大得人心,在两年后的州长

选举中他以极大的优势再次当选。在他当州长的第二任期内,经济萧条日趋

严重,他建立了美国最早的州救济机构,推行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州办的

社会救济福利计划。四年州长的工作以及他在任期内对共和党控制的州议会

所作的备种斗争,锻炼了他的才干,提高了他的声望。

1928 年共和党的胡佛当选为总统,胡佛上任不久,爆发了美国历史上最

大的经济危机,全国陷入了大萧条,企业倒闭,生产停顿,经济崩溃,失业

人数猛增,社会动荡不安。胡佛的信誉大降。 1932 年民主党推举罗斯福为

总统候选人,他满怀信心地向选民提出了恢复经济、实行改革的“新政”。

这个新的纲领既吸引了民主党人,也吸引了许多箕和。党人。罗斯福以相当

大的多数选票当选为第三十二任总统。

就任总统

1933 年 3 月 4 日,罗斯福正式就职。他在就职演说中允诺将迅速采取措

施对待危机,断言美国一定能够复兴。他提醒人们“只有恐惧的心理才是我

们唯一应当恐惧的东西”,号召大家以毫不畏惧的态度,克服严重经济危机

带来的灾难。

罗斯福不是经济学家,但他善于用人,能接受各种新的建议。在他周围,

除了内阁成员外,还有竞选时为他出谋划策的“智囊团”,以及各种专家、

教授。罗斯福首先着手解决人们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他的“新政”内容很广,

大体可分为救济、改革和复兴三大部分,救济是当务之急,复兴是基本目的,

而要复兴就必须改革,改革是达到复兴的中心环节。

罗斯福上任三天后就着手整顿金融。他采取紧急措施,下令银行一律停

业,以防挤兑。他宣布美元贬值,放弃金本位,禁止输出金银,由国家贷款

救济破产银行。经过整顿后,经营状况不佳的银行被淘汰,大多数银行陆续

开业。然后他又提出由政府保证存款者的利益,以恢复存户对银行的信任,

防止新的挤兑风潮。这些措施对稳定人心起了较好的作用。紧接着,罗斯福

又向国会送交了一系列咨文,提出了构成早期“新政”的各项法案。

在救济工作方面,罗斯福设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由联邦拨出大量救济

金供各州使用。救济的方式与过去不同,采用“以工代赈”的做法,如设立

民间水土保持工作队,先后安排了一百多万失业青年从事造林和防汛工作。

这种救济方式,不伤害接受救济者的自尊心,人们感到是在自食其力,不是

依赖救济金,因而颇得人心。与此同时,他采用抵押贷款的方式给农民以救

济。他把原有的农业信贷机构合并,组成农业信贷署。这一机构在两年内延

长了全国 1/5 农场贷款的期限,使部分农业经营者免于破产。他还建立了住

房贷款协会,对部分住户给予资助,使他们能赎回已抵押出去的住宅。除了

对个人进行贷款救济外,还向大小企业提供贷款。从 1932 年至 1941 年,共

发放各种贷款 150 亿美元,对解决眼前经济困难起了一定作用。

“新政”在复兴经济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通过两个法案。1933 年 6 月

通过的《全国产业复兴法》旨在由政府控制和调节工业生产计划、产品价格、

销售市场、以及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劳动时间、劳资关系等。根据这一法案,

设立了国家复兴署。另一法案是《农业经济调整法》,采取由政府拨款奖励

和津贴的办法,调整农业生产,帮助农场主渡过这次严重的农业危机。此外,

还针对当时出现的严重水土流失情况,颁布了水土保护及国内土地分配条

例,提倡水上保持和科学耕作以利生产。根据“新政”订立的法规名目繁多,

有的收效不大,还有不少因最高法院判为“违宪”而不得不取消。因此恢复

经济的目的并未完全达到。这使罗斯福转而采取其他一些权宜办法来支撑经

济。到 1934 年秋,罗斯福的一整套措施已使经济危机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

和。

“新政”的重要手段是“改革”,罗斯福认为必须以改革求复兴。他提

出了一系列使工农业逐步恢复的改革方案,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全国劳工关

系法》,规定雇主必须与工人集体谈判,雇工有组织工会、同雇主集体谈判

的权利。他还设立了国家劳工关系局来贯彻这项劳工关系法。

“新政”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保险法,对失

业工人、残废者、贫苦的妇女和儿童实行救济。为了救济失业工人,设立了

公共事业振兴署,以使他们获得工作。同时还设立了田纳西河流管理局,由

政府拨款兴建巨大的水利工程,为贫困地区提供廉价电力以利于开发。其他

如取消禁酒规定,也起了活跃经济和扩大就业的作用。国会还通过了保护投

资人的《证券如实登记法》以及建立了起到管制作用的证券交易委员会。1935

年政府实施了一项新的征税办法,对利润高的公司和收入多的个人增加税

收。

实质上,“新政”是一种应付危机的补救措施。它并不触及资本主义制

度的基础,但在大萧条时期起了调节经济的作用。特别是后来的国外战争促

进了美国的工业生产,使美国经济有可能慢慢复苏。

罗斯福在执行“新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保守派,特别是极右势力的

反对和威胁,他们通过各种手段阻挠“新政”的实施,井把工作中的困难与

挫折归咎于罗斯福,但他得到广大人民、中小资本家以及统治集团的大多数

的支持,因而得以连选连任。

二次连任

1937 年初,罗斯福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总统任期。这一时期,他 在工作

中遇到的阻力相当大,经济恢复的效果也不十分显著,而且出现了新的经济

衰退,有些中产阶级开始倒向共和党。但罗斯福并不灰心,他设法延长和修

改以前的立法,使之进一步适用于一些新的领域。几年中,水土保持工作有

所发展,在公共工程方面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项目,包括建筑住宅和清除

贫民窟,他在“新政”中的许多创举,为以后历届政府所沿用。

罗斯福担任总统以来。不仅在内政方面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行动,在

对外事务方面也有不少成就。他上任不久就改变美国十多年来无视苏联存在

的态度,承认了苏联政府。

二次大战前,由于国会相当一部分议员的坚持,美国对外政策基本上保

持“中立”、表面上严然置身于国际纠纷与战争之外,实际上是对德、意、

日推行绥靖政策。1939 年 9 月德国入侵波兰,二次大战开始。美国政府颁布

禁止向任何交战国运输武器。这一做法,不利于英、法。但不久之后,罗斯

福召开国会特别会议,修改了中立法案,允许参战国用“现购自运”办法购

买美国军火。由于当时英国可以利用地理上有利条件和海军的优势,在海上

拦截德国的运输舰队,因此这个新中立法案对英、法两国有利。 1940 年 4

月希特勒发动“闪电”攻击,占领了西欧的许多国家,打败英、法联军,迫

使英军自欧洲大陆撤退。6 月法国贝当政府投降,德国空军对伦敦进行大规

模轰炸,直接威胁英伦三岛。德国法西斯在欧洲的侵略使形势发展到了严重

关头,损害了美国在欧洲的经济利益与强国地位,威胁着美国的安全。这时

罗斯福开始重视防务准备,他首先采取了巩固“后院”的措施, 1940 年 7

月于古巴哈瓦那召集泛美会议,通过决议并发表宣言,宣布美洲及其四周为

安全区,由美国海军巡逻。8 月罗斯福与加拿大政府举行会谈,建立美加联

防。1q40 年底,英国陷入困境,经济桔据,军火短缺,丘吉尔向美国告急。

罗斯福权衡局势,认为德、意的胜利对美国十分不利,必须立即加紧援英。

但英国当时已无力购买军火,罗斯福想出了“租借武器”的办法。他于 1940

年底发表著名的“出借水龙带”的谈话。他说:“假如我的邻居夫人,而我

家里有一条浇花用的水龙带,让邻居拿去就可以帮他灭火,我怎么办呢?总

不能在救火之前对他说,‘朋友,这管子我花了 15 元,你得照价付钱。’那

么应该怎么办?我不要这 15 元,而要他在灭火以后还我水龙带,就是这

样……”支持罗斯福的人认为这样很好,美国为了自己的民族利益必须援助

英国。反对他的人则大肆攻击《租借法案》是要使美国人去“送命”,因为

他们觉得这些行动一定会使美国卷人战争。罗斯福动员舆论,批驳反对意见,

并对议员施加压力,终于迫使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将 50 艘超龄驱逐舰

让给英国,交换条件是美国取得大西洋英属岛屿上的八个海空军基地的 99

年无偿使用权。之后,他又同意在财政上给英国援助。罗斯福后来还利用《租

借法案》支援了所有反法西斯盟国。《租借法案》的制订与实施,标志着罗

斯福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迈出了一大步。当时虽然孤立主义势力仍是不可忽视

的力量,但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德、意法西斯对美国的威胁,接受了罗斯福的

援英、援苏政策。

三次连任

1940 年又进行大选,在共和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前夕,罗斯福任命以

“强硬派”著称的共和党人诺克斯为海军部长,史汀生为陆军部长。这一任

命不仅有利于积极备战,而且使全国选民感到罗斯福能“捐弃党派成见,使

政府具有两党合作色彩”。这步棋对共和党人很为不利,党内思想混乱。 1940

年的大选形势因而大大有利于民主党,罗斯福打破惯例,获得第三次当选。

德国潜艇进行的海战逐渐逼近美国东部海岸,罗斯福于 1940 年 7 月派出

海陆军使团到英国进行“探索性”会谈,研究美英在大西洋联防问题。1941

年 3 月美国军官再次访英,迅即开始修建军事基地,宣布扩大海上巡逻区。

罗斯福在进一步加强防务的同时,着手准备参战。他在“炉边谈话”中表示

美国愿意努力完成“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的任务。1941 年 6 月希特勒撕

毁《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袭击苏联,苏联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罗斯福

派特使霍普金斯前往莫斯科,在确悉苏联能够持久抵抗德国后,决定扩大《租

借法案》范围,对苏联提供支援,宣布解除苏联和芬兰战争期间苏联在美国

的 4000 万美元存款的冻结,同意苏在美购买物资。美苏关系进一步好转。

为使运往欧洲的军火及物资不致在中途遭到德国潜艇击沉,美国海军采

取愈来愈积极的保护措施。事实上美国于 1941 年秋季在大西洋上对德国潜艇

不宣而战。 1941 年 8 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的纽芬兰岛附近军舰上举

行海上会谈,发表《大西洋宪章》,声明必须摧毁希特勒纳粹暴政和解除侵

略国武装;并提议建立集体安全制度,保障世界和平。斯大林为推动国际反

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发表声明基本同意宪章的原则。 1941 年 9 月苏美英三

国举行莫斯科会议,签订了关于美英以武器和军用物资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

定书,宣告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采取联合行动,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联合

战线的建立。

美日对峙

1937 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美国政府对日本一直采取妥协政策不限制

向日本出售军用品和物资。1940 年 9 月日本和德、意订立三国军事同盟。日

本利用希特勒在欧洲的胜利,迅速采取行动在东亚扩大势力,直接威胁美英

在这一地区的权益和战略地位,致使美日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美国开

始时只想采取政治和经济手段压日本妥协,宣布冻结日在美资产,抽回美在

日投资,拒绝向日本提供作战物资等。 1941 年 2 月在罗斯福建议下,美日

开始谈判,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者野心极大,贪得无厌,谈判未能取得进展。

但罗斯福并未放弃采用和平手段解决两国之间的争端的方针。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在作了周密准备后突然袭击了夏威夷的珍珠港,停泊在港内的美国

太平洋舰队几乎损失殆尽,死伤 3000 多人,罗斯福的对日政策宣告破产。12

月 8 日美国人民在收音机旁听到罗斯福说:“昨天, 1941 年 12 月 7 日,

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事前策划的突然

袭击……”国会在 4 小时内通过了宣战的决议。 12 月 8 日,美英正式对日

宣战,随后德、意向美宣战。从此美国正式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为了集中力量作战,罗斯福向国会内的保守派作了一些让步,撤消了几

个“新政”机关,以求得到他们对作战的支持。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新

政博士”已让位给“求胜博士”。他建立了一系列战时生产和动员机构,其

中最主要的有 1942 年 1 月建立的战时生产局和 1943 年 5 月建立的战时动员

局。保守派力图将这些机构的部分控制权从总统手里夺走,但由于罗斯福坚

决反对而未能得逞。

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立即对西太平洋和东南亚各国发动攻势,在北起

阿留申群岛,南至澳大利亚,西迄印度洋的漫长战线上,与美国展开了战斗。

直到1942年6月美军挫败日军对中途岛的袭击并在争夺瓜达康纳尔的战役获

得胜利时,太平洋战局才开始扭转。在亚洲大陆上,罗斯福不断向蒋介石领

导下的国民党政府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无视中国广大人民在中国***领

导下展开的抗日战争。罗斯福的这一政策在国际国内遭到了许多批评。

维护盟国的团结

美国正式参战后,德意日使用各种手段制造矛盾,企图分裂和削弱盟国。

罗斯福为了加强盟国之间的团结,不顾个人行动不便,多次长途跋涉,和盟

国***会晤。1941 年 12 月他同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会谈。会议商定了共

同宣言。1942 年 1 月 1 日他同 2 个盟国一起签署了这一宣言。宣言确定,

为了加强反侵略战线,参加国应利用一切力量和资源同法西斯作战,不得单

独与敌国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他筹划了美英联军从北非登陆、并于 1943

年 1 月与丘吉尔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通过了下一步的作战计

划,宣布要与德意侵略者作战到底、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等原则。罗斯福

的这些外交活动,沉重打击了德、意分化离间盟国的阴谋。至 1943 年 5 月,

美英联军完全控制了北非,迫使在当地的德、意军队投降。两个月后,美英

军队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内部发生政变,逮捕了墨索里尼,组

成新政权与盟国签订停战协定。 1943 年 10 月意大利退出轴心国,轴心国

集团开始瓦解。

在苏德战场上, 1943 年 7 月苏军击败了希特勒的夏季攻势,展开了全

线反攻。随着反法西斯力量的不断发展,罗斯福加强了对苏合作。1943 年 10

月派国务卿赫尔前往莫斯科参加三国会议,提出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这就是后来成立的联合国),并为召开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作了准备。

三国首脑会议的地点定在伊朗的德黑兰。这个地点是斯大林提议的。罗斯福

表示为了联合苏联战胜希特勒,虽然德黑兰离美国 6000 英里,但就是再远十

倍他也乐意去同斯大林会晤。

德黑兰会议前, 1943 年 11 月美英中首脑还举行了开罗会议。12 月 1

日发表的开罗宣言,声明日本应无条件投降,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其中包

括东北诸省。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应在战后归还中国,战后朝鲜应该独立等。

开罗会议后,罗斯福于 1943 年 11 月 28 日与丘吉尔立即赴德黑兰与斯大

林会晤。会议期间苏联与美、英就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

争论。英国一再重弹从巴尔干半岛登陆的老调,企图恢复并扩大英国在地中

海的势力范围,斯大林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认为把盟国的力量分散在

地中海的其他战役上是不明智的,要求发动跨越英吉利海峡的“霸王”行动,

另从法国南部发动攻击进行牵制,指出红军的经验是最好由两个地方发动夹

攻。在***之间发生分歧后,罗斯福强调保持团结的必要。经过他从中积

极协调,最后一致同意了消灭德国武装的各项计划,并就东西南三方面进行

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时间取得协议。会议决定美英联军必须不迟于 1944 年 5

月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并保证三国在战后和平建设方面共同合作。会议期

间罗斯福应斯大林的邀请。从美国驻伊朗代表团官邪迁入苏联大使馆,和斯

大林就许多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其中包括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会议最后

的气氛比较和谐,发表了《德黑兰宣言》,它的最后一段说:“我们怀着希

望和决心来到这里。我们作为事实上的朋友,精神上的朋友,和志同道合的

朋友而在这里分手。”德黑兰会议后一个月,苏军在北、中、南三条战线上

大举反攻,对德军进行毁灭性打击。美、英的军队于 1944 年 6 月在法国西北

部诺曼底登陆。经过长期准备,第二战线终于开辟。德军遭到两面夹攻,陷

入困境。

四次连任

1944 年罗斯福竞选第四次连任总统,竞选对手是纽约州州长托马斯·杜

威。这时罗斯福由于工作繁重,身体欠佳。有人在竞选中在他的健康问题上

大做文章。但他日以继夜全力以赴的工作表现,使谣言破产,再一次取得了

竞选的胜利。

1945 年 2 月,即罗斯福发表他的第四次就职演说后不久,远离美国到克

里米亚的雅尔塔与斯大林、丘吉尔举行会议。这次会议是在法西斯德国即将

崩溃、反法西斯阵营内部的矛盾日益暴露而美、英仍有求于苏联的情况下召

开的。会议又由罗斯福主持,发表了《克里米亚宣言》。三国首脑就击溃德

国和处置战后德国问题达成了一些协议。在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彻底拆除

它的一切军事设施,纳粹必须加以清除等方面,三国看法比较一致,但在有

关分割德国、德国赔偿和法国在占领德国中的地位等问题上,意见分歧较多。

最后经过磋商,原则上同意分割德国,并决定在伦敦成立一个分割委员会,

研究分割德国事宜。三国还同意法国参加对德占领,成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

会成员国。会议研究了建立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三国就联合国中

表决权问题达成了某些妥协,同意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作为联合国正式成员而

拥有表决权。会议同时发布了一项关于欧洲的宣言,确定欧洲各国人民有权

建立自己的政府。美国为了减少美军对日作战的伤亡,要求苏联在德军投降

后参加对日战争。1945 年 2 月 11 日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秘密签订了雅

尔塔协定。根据这一协定,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三个月内,苏联对日宣战,并

在战后把日本所占领的库页岛南半部交还苏联,把千岛群岛交予苏联;美、

英同意维持外蒙古“现状”;还撇开了作为一个联盟成员的中国,确认苏联

在中国东北和旅顺、大连享有一些特权。这是战时美、英、苏三国联盟最重

要的一次会议,也是罗斯福主持的最后一次国际会议。

大战期间,罗斯福一再强调盟国团结的重要。事实上,无论是美英之间

或美苏之间都有尖锐的分歧,例如在对待“大英帝国”前途问题上,丘吉尔

表示他不愿做“清算英帝国”的首相,罗斯福则想加强美国的地位,要求英

国不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排斥美国的经济利益,为美国战后扩大势力范围和

称霸全球作准备,罗斯福坚持援苏是因为他认识到苏联陆军的顽强作战,可

以减少美国军队的伤亡。尽管罗斯福有自己的打算,然而,他在反法西斯阵

线出现矛盾时尚能不让盟国内部矛盾干扰对德、意、日作战的基本目标,重

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团结。在这一点上,罗斯福有远见卓识并为反法西斯

斗争作出了贡献。

未捷先死 政绩辉煌

由于长期紧张工作,克里米亚会议结束后,罗斯福的健康严重恶化。当

他回到美国时,已经衰弱到只能坐着发表演说。1945 年 4 月初,他到当年养

病的温泉去休假。两周后筹划己久的联合国会议即将于旧金山开幕。罗斯福

计划亲自出席,所以他一面休养一面在温泉“小白宫”准备演说槁。不幸,

1945 年 4 月 12 日这位总统伏案工作时,突然患脑溢血与世长辞。终年 63 岁。

罗斯福逝世后,美国人民为失去一位杰出的总统而深感悲痛。世界人民

为失去一位反法西斯的坚强战士而哀悼。各国领袖纷纷致电深切吊唁,1945

年 4 月 15 日在罗斯福的故乡海德公园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罗斯福的灵

枢被安放在鲜花环绕的墓穴中。

罗斯福逝世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 5 月 8 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接着

日本也于 8 月 15 日无条件投降。罗斯福死后,副总统杜鲁门随即接任第三十

二任总统。

罗斯福是在美国最困难的时期登上政治舞台的。他为美国乃至世界面临

的重大问题作了巨大的努力。罗斯福在就任总统的 12 年里,突破了许多成

例,如扩大总统权力,实行“新政”,创立,总统个人外交的模式,与盟国

首脑进行多次磋商取得了有利于反法西斯斗争的积极成果。美国著名新闻记

者杰拉尔德·约翰逊曾给罗斯福以这样的评语:“他推翻的先例和他打碎的

旧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罗斯福作为一个政治领袖,他经常通过舆论工具宣传自己的主张,善于争取

群众的支持,如 1941 年,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四大自由(言论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的口号。从 1943 年开始,

他利用广播发表一系列“炉边谈话”。罗斯福另一个独到之处是他能设法使

持不同意见的幕僚在政府中共事,组成工作效率较高的政府领导班子,克服

重重障碍,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1950 年哈佛大学教授就如何评价美国历届总统问题在该校著名历史学

家中进行了一次调查。富·罗斯福被列为仅次于林肯和华盛顿的“美国第三

位最伟大的总统”。但丘吉尔闻讯后立即致函该校,说“就对世界历史的影

响而言,富·罗斯福无疑是在美国居于首位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445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