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公选太子,邬思道为什么要让老四推举胤礽?

《雍正王朝》中公选太子,邬思道为什么要让老四推举胤礽?,第1张

雍正王朝》中胤礽被废除后,康熙要求文武百官推选新太子,上书房三大元老重臣佟国维、马齐都支持八爷,为何张廷玉支持废太子胤礽,而四阿哥胤禛有争位的想法,却也要推举废太子胤礽呢?

(此文只说剧,不说史!)

读懂帝王心术的高手

在《雍正王朝》中,“九王夺嫡”实际上只分为两派:太子党和八王党,老四胤禛和老十三阿哥是太子一党,而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是一党,而当时朝中呼声最高的是八爷一党。

而上书房元老重臣佟国维、马齐都联合百官,上书保举老八,而只有张廷玉一人猜准了康熙的心思,他独自上了一封密折,他保举废太子胤礽。康熙此时虽然对胤礽失去了信任,但废太子胤礽暂时还不能倒下,康熙此时要求大臣们推选太子,其实就是试探一下朝臣风向,所谓公选新太子,只是抛出的一个诱饵,试探各方势力的态度,并没有真打算废掉太子。

而读懂康熙这一心态的除了张廷玉以外,还有一个帝王心术高手,那就是邬思道。所以他提前写好了推荐胤礽复位太子的奏折,让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各自抄写了一份,让他们仍然推举废太子胤礽。

邬思道此招可谓一箭三雕,是高手中的高手。他给老四讲了一个老爷子分家产的故事,大意是有一个老爷子,年龄大了要把家产分给儿子,但是家产只有一分,儿子众多,谁都想要,老爷子左右为难,儿子们争得你死我活,然而家产最终却落到了一个从未争夺家产,只是默默做事的儿子手中。他这个“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其用意非常明显。而老四明显也听懂了他这个愿意的内涵。

推举废太子胤礽的目的

第一:当时朝廷分为太子派和八王派,二者形成鼎立之势,而此时太子一旦被废了,那太子党的势力必然就会被瓦解,那就再没有谁能制衡八爷党了,这种结果对朝局不利,同时也对四爷不利,所以太子暂时不能倒,康熙和老四此时都需要太子。

第二:老四和老十三从小都受太子照顾,而且一开始站队也是很明确的,此时推举废太子既能表明他们的忠心,又能施恩于太子,同时还能给康熙留下一个顾及兄弟情分的美名,而且太子与妃子私通是重罪,根本不可能再被重用。

第三:此时的老四势力远不及老八和太子,与其贸然去争,不如退而求其次,在局面对太子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仍然推举废太子胤礽,必定会讨得康熙的欢心,留下一个忠君为国的好印象,毕竟最后立谁为太子还是康熙说了算,一旦康熙认为胤禛是合适的继承人,那么这个“不争”未必就争不到。

事实证明,邬思道的判断是正确的,在胤禛和胤祥推举废太子胤礽后,康熙对此一连说出了三个“好”字,并表示“朕心甚慰,甚慰朕心”,可见邬思道果然老道。

康熙复位胤礽的目的

胤礽当了38年的太子,背后势力盘根错节,为了维系朝廷的稳定,所以从大局出发,康熙与老四在此观点上是一致的,而张廷玉也正是猜中了康熙的这一心思,所以他才上奏推荐胤礽。

当第二次胤礽被废时,站出来说话的却只有他的师父王掞,而满朝文武都沉默了,这就说明朝臣们第一次推胤礽复位就是演戏。

老四表面上是推荐胤礽复位,而实际上他推荐的是他自己。他的手法隐,不收党羽、不结交大臣,对自己母亲家亲戚冷淡,与兄弟间关系稀松,这一切假象都让康熙对这个才华出众,而又不争不抢、默默做事的儿子另眼相看。

雍正王朝里,上到康熙,下到刘八女,谁都不是傻子,每个人都是人精,戏精。只是说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同,立场不同,能发挥得作用也就不一样,表现出来的谋略也就不一样。所谓谋略的高低,其实是看这个人在自己的限定条件里,用仅有的自由度,能不能妥善发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如果我们一定要排,那些个主要人物,可以有这样一个顺序——

图里琛,王掞,张廷玉,李卫,佟国维,邬思道,雍正,康熙,弘昼,贾士芳。

图里琛

《雍正王朝》里,图里琛是大内侍卫总管,很多人觉得他就是一个牛高马大的保安头子而已。然而有一句话叫伴君如伴虎,皇帝身边的人,除了要忠,就是要会看脸色。图里琛知道康熙不喜欢八爷,所以把肖国兴翻供的真相如实告诉康熙,拆穿八爷,图里琛知道康熙废了太子,但是还没有立新君,所以对被关起来的太子客客气气,然而又为他的软弱不齿,图里琛知道康熙不是真的要废掉十三爷,所以对他使劲巴结,还努力调整他和康熙的关系,图里琛知道诺敏要争取时间,于是借喝酒的名义拖住他,图里琛知道储君弘历有危险,于是飞速赶往江南,乃至于最后八王议政,图里琛看到雍正被绝杀,对换防一事都比较随意。他懂得体察上意,或者是紧随最有权力的那个人,肚子里比谁都清楚,时不时,还要装糊涂。

王掞

王掞是受人尊敬的太子的老师,如果太子顺利继位,那么王掞就是荣耀之极。但是筹码大,输得也大,他和太子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所以在整个朝堂上,任何人都可以骑墙,唯独自己没法骑墙。无奈的是,太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在追讨国库欠款的过程中,王掞给太子塞钱帮他度过难关,在废立太子的过程中,王掞一直倚老卖老,在朝堂上哗众取宠,变着法帮太子争取。当太子彻底无望以后,王掞看出来雍正就是合适的储君,于是这个看起来萌宠迂腐的老头果断决绝地为他除掉了所有继位的隐患,尤其是雍正不忍心杀死的郑春华,然后自杀,这样就带走了所有的秘密。

虽然自己的上一辈子无所作为,但是死之前做了一件大事,雍正上位以后,必须感激他一辈子。

以上这两个是战术层面的谋略,因为他们的地位和环境决定了他们上升不到战略层面。但是他们已经在自己的层面很好的发挥。

张廷玉

上书房汉大臣张廷玉的职能,最初只相当于是个皇帝的贴身秘书,本来上书房排行老三,在佟国维、马齐两个满人之后,但是因为眼光独到,忠诚坚毅,最了解主子,深得主子信任。作为机要秘书,他和图里琛的角色很像,不同的是,图里琛是保镖和司机,他就是参谋和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任的职责就是要把领导的一切安排好,要了解领导随时在想什么,还要和下面搞清楚关系。

张廷玉赢在一个忠,知道康熙,雍正的选择,关键时刻还挺身而出,所以终得善果,家族世世代代享受荣耀,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大臣。

李卫

如果说其他人都是命好出生好,那么李卫应该算是爬得最快最高的了,从包衣奴才,成长为封疆大吏,雍正对他就像对自己亲儿子一样,从不见外。

从给自己儿子取名字叫李忠四爷,看得出来李卫三观上晓得忠诚。从查考场,让叫花子编唱新政的口诀,可以看得出来李卫做事晓得动脑,从看到皇帝吃不下饭自己就哭,看得出来李卫很晓得怎样向主子表达自己的情感。从杀年羹尧的时候带着吃的,说明他记恩,所有这些言行表现他绝对是高情商高智商的人,虽然文化程度不如那些清流进士,但是官当得大,尤其受皇帝信任。

《雍正王朝》这部剧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剧中每一个角色,不是机械化的,而是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特色。太傅王掞出场的次数在剧中非常的少,刚开始以为是来搞笑的,但是这个老大爷经常性的一些举动,已经告诉大家,他并不简单。全剧里王师傅一共出现大概五次,这五次,都是把这个人物的大局观,洞察力,胆魄,都展示的无遗。

输棋

王掞作为出身名门望族的人,对名分看得很清楚,他是一个文化人,讲究儒雅,他会把银票夹在书中,用于暗示太子,不至于让太子太没面子,用《大学讲义》来引导太子走上正途。但王掞的一片苦心,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太子胤礽有没有仔细研究《大学讲义》这本书不得而知,但是因为户部欠款这件事,最终导致了刑部冤案,并演化为热河“兵变”,随后被废,太子这一步棋,他下输了。

为国家着想

王太傅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他要的是国家社稷,百姓福祉,对他来说康熙的江山就是他拿命和康熙一起换来的,他绝不能看见它走邪路,因此最后王太傅必须死。因为为了四爷上位,就不能有把柄被八爷抓着,王太傅知道四爷不忍心,于是只有自己下手了。

精明的人

所有的事情都完成后,王太傅自己就是最后的人证了,为了保密,自己也必须以死封口。而王太傅最后是等到雍正来了才服毒的,他此时的神态,哪里是个昏聩的老人,明明是最精明的人。他送给四爷最后的话是您的路还长,您可要好好地把它走完。

赢棋

最终王掞选择了自杀,而老四胤禛就眼睁睁地看着并没有阻拦,实际上就是已经默许了他的做法,等到雍正帝即位之后,把所有的皇子都收拾了当,就是王家重出江湖之时,因此,选择老四这一步棋,他下赢了。

《雍正王朝》里王琰师傅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王琰的祖先是王守仁,并非是内阁首辅王锡爵,因为王守仁才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人,而王锡爵是嘉靖皇帝时期才出生的,所以只可能是王守仁,而不会是王锡爵。

很多人会觉得王琰是一个很迂腐的人,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后,就在殿前顶撞康熙,在康熙要选择大将军王的时候,王琰又出来说,他保举太子出来当大将军王,而太子哀兵必胜,一定能够打嬴这场仗的,这时候大家都在笑话他。

但其实,王琰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太子欠款五十万两,他自己拿出了九千两帮助太子还款,可见王琰对太子确实是一片赤诚,否则一般的太子太师,只会用嘴皮子来规劝太子,而王琰是用实际行为来劝谏太子,也有实际行动。

所以太子也很感动的流下眼泪,说以后肯定不会忘记老师的,当然太子后来还是那个样子,不过,这个是后话了。

王琰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在殿前顶撞康熙的话,看起来好像毫无作用,看似苦苦挣扎,但其实王琰把太子当前的困境说得很清楚,太子是做得不好,但是并非完全是太子的错,为什么会有九子夺嫡,原因就是康熙的儿子们太优秀了。

而个个都想争太子的位置,除了老四和老十四真心是为太子外,其他的要么看戏,要么就在给太子使绊子,尤其那个老大,甚至还想劝康熙杀掉太子,确实,做这样的太子,其实很难。

康熙后来重新立太子,为什么会对老八、佟国维、马齐等人不满意,而重点夸奖了张廷玉,老四,老八,因为康熙确实被王琰的话给触动了,所以还想给太子一次机会,所以说,王琰看似迂腐,确实是有大智慧的。

那王琰为什么说自己走了两步棋,不输不赢呢?其实也很简单,第一步棋,那就是太子,可惜太子实在太不争气,王琰做为太子的老师,确实走输了,但是第二步棋,那就是帮助雍正除掉了郑春华,他这一步走对了,因为他知道康熙会选择雍正。

其实,王琰并非不输不嬴,他显然嬴了,因为他帮助雍正,雍正肯定会记住他的好,等雍正继位之后,就会善待王琰的后代,王琰走的第二步,其实也是为了后代子孙。

《雍正王朝》这部剧中太子胤礽的老师是王掞,可以说这个老师费尽所有的心思来教育太子胤礽。他这样做不是想留名青史,而是不想亏欠康熙帝对他的嘱托,让他为国家培养出色的国君。但是事以愿违,胤礽因为品行不端被二次废立之后,令康熙十分的失望。于是当叛乱发生时王掞力荐胤礽带兵打仗,是因为不想放弃胤礽,想为他做一些事情;同时也是想试探康熙是否还对胤礽还有感情,能否重新坐上太子之位。

一、对胤礽还抱有幻想

当太子胤礽因为品行不端让康熙两次废立太子之后,胤礽可以说是完全的退出了政治的舞台。这个结局对于用尽全心全意辅佐胤礽的老师王掞来说打击是巨大的。因为他答应过康熙帝要为大清的江山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帝君,便是所有的心血都付之东流。但是王掞并没有气馁,还是想为胤礽做一些事情,这可能是读书人的固执。终于这个机会来了,当外族叛乱时,康熙决定在众皇子当中选择一个人当“大将军王”,去平定西北叛军。于是王掞立刻推荐胤礽。想用这次机会为胤礽翻身。

二、为了试探康熙

胤礽如果去平定西北叛军并凯旋回归一定会是一个翻身的大好时机,甚至有可能会重新的坐上太子的了。因为当时康熙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这种机会错过就没有了。而且以前有过一次复立胤礽为太子的经历,所以王掞想试控一下康熙有无再次复立胤礽为太子的可能。但是康熙对王掞的建议否决了,并且还对胤礽实施了惩罚处治,同时也直接打碎了王掞对胤礽再次成为太子的幻想。

王掞力荐胤礽带兵平定叛军,是因为想对胤礽做一些事情,让他有翻身的机会。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个臣子对康熙帝的承诺。虽然王掞对胤礽的事情心灰意冷,但是他仍然知道自己身上所承担的责任,于是尽心的辅佐真正的合适的君主。从此他的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放在了雍正的身上。可以看出王掞是一个身明大义、尽忠职守的忠臣。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第229篇文章) 康熙六十一年,一代帝王康熙帝在畅春园驾崩,传位给了四皇子胤禛,也就是雍正帝。几百年来,关于雍正帝是否篡位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也使得雍正帝成为清朝历任皇帝中最有争议的一位。 在《雍正王朝》中关于雍正帝的即位却讲得清清楚楚,就是正常即位,当然这其中也充满着斗智斗勇。尤其是康熙帝病重时对朝中大臣的安排,比如撤除了张廷玉、马齐、老四胤禛、老八胤禩等人职务。 既然康熙帝要传位给老四胤禛,就要铺平一切障碍,他为什么没有撤除丰台大营成文运的职务呢?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第229期:雍正王朝:老四胤禛的夺嫡部署,为什么说康熙身边的卧底才是关键? 一、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帝对臣子的监视无时不在,包括自己的皇子。与此同时,众皇子们对康熙帝和其他兄弟的监视也是时刻进行。 比如剧中老四胤禛常讽刺老十三胤祥,讲他的府上简直就是眼线的巢穴,各个府上的卧底都有,这其中也包括老四胤禛府上的。 一个人之所以足智多谋,并不是说他多么聪明,而是因为他获取到的信息比较多。就像一个公司,之所以他能当领导,安排工作比较得当,并不是说他业务能力就比你强,只是因为他获取到的信息较多,较真,因此才能做出最恰当的部署。 康熙帝这么多年来并没有放松对皇子的监视,对每名皇子的性格,处事特点,人际关系都一清二楚。只不过他是以「 ”仁德”治天下,除非迫不得已,一般情况下不会对皇子下手。 本来他以为时间还很多,对接班人的工作部署还可以慢慢进行,可惜一场「 ”死鹰事件”让本就身体虚弱的康熙帝,直接晕倒过去,随后重病不起…… 在此情况下,他做了几项部署: 先是拒绝了王掞举荐老四胤禛为太子的奏疏,还愤怒地撤了王掞的职务;其次撤掉了张廷玉、马齐、老四胤禛、老八胤禩的职务,让众人以为给老十四胤禵铺路;再次利用阴阳圣旨,恩威并施,对九门提督隆科多萝卜大棒伺候,确保皇位的顺利交接。 那么这几项部署什么意思呢,既然打算传位老四胤禛,为什么不提前放出老十三胤祥呢? 二、 康熙帝的部署很高明,先说为什么要撤掉王掞的职务: 其实在千叟宴上,王掞不止一次观察康熙帝的身体状况,看到康熙帝闭眼或者站立不稳,他比谁都着急,他着急什么? 他着急的就是大清没有立储,担心康熙帝突然出意外,朝廷大乱,这也是康熙帝病倒后,他不顾禁令,执意上疏举荐新太子。 实际上这是他第二次上疏,第一次上疏发生在千叟宴之前,康熙帝并没有回复他。后来在宴席开始前,他又问奏疏的事,康熙帝回他: 「 ”朕赐你的药用了吗?这个药需要火候,火候不到,药不见效……” 而这个药就是「 ”续断”,按照字面意思,好像说的是再次复立太子胤礽,可是用脚趾头想想也不可能。而所谓的火候,自然是指时机,王掞何许人也,康熙帝一病倒他就清楚时机已到,再次上疏被拒就是在传递一个信号给他。 是时候去老四胤禛府上除掉郑春华了,王掞都能知道郑春华在老四胤禛府上,康熙帝会不知道? 而撤掉几位大臣的职务,一方面用于迷惑其他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老四胤禛即位需要,防止那些大臣居功自傲,让新即位的雍正帝来施展皇恩。 不放出老十三胤祥也是出于这个考虑,同时也是对老十三胤祥最后的磨炼,正所谓九九八十一难,最后一难也让他自己走完,以免功亏一篑。 三、 康熙帝临终前也不放出老十三胤祥,我们可以理解成对他的磨炼,和对老四胤禛送大礼。但是他明知道掌管丰台大营的是老八胤禩的人,为什么不确保万无一失,把成文运撤掉呢,难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历朝历代传递皇位都是一件风险系数极大的差事,只能办好,不能办砸。康熙帝何许人也,运筹帷幄了这么多年,也培养了老四胤禛这么多年,不可能关键时刻漏掉这一环,实际上一切都在他的控制之中。 我们看整个传位过程的发展: 郑春华、王掞一前一后死后,老四胤禛、老八胤禩去见康熙帝,同时被撤职,老八胤禩开始部署夺嫡事项: 「 ”当务之急,要抓住京里的兵权,一是丰台大营,二是要抓住步兵统领衙门。” 那么老八胤禩的心思,康熙帝清楚吗? 清楚,为了防止打草惊蛇,以免老八胤禩等人狗急跳墙,一旦他们提前起事,镇压还是其次,自己弥留之际,还发生兄弟相残事件,康熙帝死不幂目。 所以,他必须稳住老八胤禩,成文运是万不能撤掉的,同时还必须让老八胤禩误以为隆科多是八爷党的人。 于是当晚全城 ,八爷党所有骨干成员都被带到了畅春园,而四爷党成员至少有十七阿哥在外面,还有十三阿哥胤祥在关着,记住,这是关键! 老八胤禩被隆科多的兵带走前对属下说了一句: 「 ”我和九爷、十爷有隆科多的人保护,万无一失,你们从西直门出城,立即前往丰台大营……” 四、 尤其是他说的那句「 ”万无一失”,就表明隆科多已经成功地欺骗了老八胤禩,让他误以为是支持他即位的。 康熙帝聪明就聪明在这里,一方面几个骨干被严加看管,同时对他的属下仅仅监视,而不处理,以待时机一网打尽。 那么这个时机是什么呢? 没错,就是老四胤禛的夺嫡部署! 老四胤禛违规去见了被关押的老十三胤祥,还打了守门的小太监一巴掌,这种事能瞒得过康熙帝? 瞒不过,因为张廷玉一直在替他监视着所有皇子的一举一动,最后时刻,康熙帝对老四胤禛讲了几乎所有皇子的性格和缺点,讲到老十三胤祥时,提到: ​「 ”有了这十年的教训,想他也会成熟起来,可以做好你的帮手了!” 这句话意义非凡,康熙帝自然已经清楚了老四胤禛去宗人府的事,而且也明白他们之间的夺嫡计划。既然提到了帮手,什么时候才能帮,必然就是今晚,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看老四胤禛的夺嫡部署是多么的可笑? 就单从他把关防大印交在一个瘸子邬思道手上,指望他去放老十三胤祥?根本不可能的事,关防大印根本不是用来放宗人府的钦犯的,更重要的是,谁来通知邬思道去放人呢? 就算是放出了老十三胤祥,他只身一人去丰台大营,就能顺利接管兵权? 五、 所以,老四胤禛夺嫡部署,最关键的不在于邬思道,而是康熙帝身边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五哥! 实际上,康熙帝身边就三大御前带刀侍卫领班,其中德楞泰,我们前面分析过,他是老十四胤禵的人。把张五哥提上来,其实就是为了取代了他,他也没有机会成为康熙帝最亲密和信赖的人。 康熙帝最信赖的是图里琛和张五哥,图里琛我们之前也分析过,刑部冤案之后,康熙帝当着他面讲老八胤禩「 ”其罪可诛”的时候,就等于明着告诉他,老八胤禩即位无望。 张五哥更不用说,他是老十三胤祥的人,他妹妹还嫁给老十三了,也是老四胤禛的人。这一点,康熙帝最清楚不过,实际上,也等于默许了他这个「 ”卧底”的存在。 康熙帝传位老四胤禛之后,就晕死过去,众皇子在大喊大叫,张廷玉急忙把老四胤禛拉到一边侧房。老四胤禛到了侧房眼泪还没抹掉呢,马上就问张五哥: 「 ”你知道皇上的金牌令箭在哪吗?” 张五哥一句话也不问,直接就把金牌令箭掏出来了,见金牌令箭如见皇上,这玩意随便就能让张五哥拿到手,说他们事先没有排练过,你信? ​关键是老四胤禛只说了一句话,就让张五哥马上去见邬思道: 「 ”皇上已经传位于我,要他依计行事。” 张五哥见到邬思道,接到的命令如出一辙,也是让他去放出十三爷,然后同样依计行事…… 毫无疑问,金牌令箭就是康熙帝提前给张五哥准备好的,也清楚张五哥这个「 ”卧底”跟老四胤禛的夺嫡计划,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他一生追求的「 ”仁德”形象作祟。 如果不是老十三胤祥非要杀个成文运泄气,这场即位之争,根本没有一个人会伤亡,康熙帝能做到这一点,也算是拼尽了他的全部精力。 也正是因为张五哥知道太多事情,老十三胤祥一死,他急忙请辞去守陵,也是出于安全考虑啊。 所以,雍正帝即位当晚,与其说是他的一场豪赌,不如说是康熙帝的顺水推舟,不露痕迹,却尽显帝王之术!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康熙传位雍正之征兆:

征兆一:“康熙六十年正月,命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皇十二子贝子胤祹、世子弘晟以御极六十年,告祭永陵、福陵、昭陵。”康熙登基一甲子六十年之重大祭告先祖非同一般,派遣雍亲王胤禛主持,岂能不具备重大意义?

为何不是派遣支持皇十四子胤禵、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或是皇三子胤祉

征兆二:康熙御极六十年派雍亲王胤禛祭祖此举,让废太子胤礽之师王掞看出端倪,故于三月“大学士王掞密奏请建储,至是监察御史陶彝、任坪、范长发等人曾疏请建储,帝不悦,并掞切责之。诸王、大臣奏请治大学士王掞罪,帝赦不治。”

这亦可视为康熙安排接班人的布署迹象之一,毕竟皇十四子胤禵尚且领兵在西北,一旦提早公布,易生事端。

征兆三:“五月壬戌,命抚远大将军胤祯移驻甘州。以年羹尧总督四川陕西,色尔图署四川巡抚。”康熙以皇四子雍亲王胤禛之亲信年羹尧箝制皇十四子胤禵的军后补给已然成形。

征兆四: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命抚远大将军胤祯复往军前。十月,命雍亲王胤禛率弘升、延信、孙渣济、隆科多、查弼纳、吴尔台察阅京师通州仓廒。”康熙指示由雍亲王胤禛亲率隆科多、查弼纳等众多京师王公重臣,竟然只为“察阅京师通州仓廒”,已有不寻常迹象。

征兆五:“十一月帝不豫,驻跸畅春园。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康熙驾崩前祀天仍然未派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代祀,更未召皇十四子胤禵返京,此时康熙意欲传位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已然十分明显。

康熙皇帝遗诏

曾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康熙皇帝遗诏上并无“传位于四皇子胤禛”,而是写着: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传位

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立皇后所生的一岁的皇次子胤礽为太子,并亲自抚养。但数十年后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质问题及其在朝中结党而废太子。

废太子后众皇子觊觎皇位,矛盾更加尖锐,故太子废而复立,但康熙仍无法容忍其结党,三年后再废太子。康熙六十一年临终时决定传位给皇四子胤禛。

目前理由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康熙是希望精明干练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宽纵积弊,也有人认为康熙是因为钟爱胤禛之子弘历(未来的乾隆帝)而传位于胤禛。

还有传说是顾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矫篡遗诏,在十字上加一划、下加一勾,“十”字变成“于”字,故有“传位十四皇子胤禵”窜改为“传位于四皇子胤禛”之传说;但按清宫秘档分析,康熙帝的遗诏是由满、汉、蒙三种语文并列写成。

“传位十四皇子胤禵”改为“传位于四皇子胤禛”之传说符合汉字书写逻辑,但却无法符合满文及蒙文书写逻辑。另外当中“于”字的写法应为繁体字“於”,而不是简体字“于”,且遗诏全文并未出现“传位于”之类的语句。

然则传位夺嫡之说,或因雍正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之新政、打击贪腐权贵、重用张廷玉、李卫、田文镜等汉人,而引来失势满人权贵之蓄意诬陷。

康熙皇帝岂能将九门提督授予不可信赖之人任之,又岂会不知隆科多与雍正之关系而造成众皇子传位纷争?由此而论,康熙让隆科多任九门提督,正是意欲传位于雍亲王,并加以保护的实证之一。

扩展资料:

清圣祖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爱新觉罗氏,年号“康熙”。

康熙帝乃顺治帝第三子,顺治十一年农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时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8岁。

死后,得圣祖庙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通称“圣祖仁皇帝”,葬于景陵。

康熙帝在位于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一般将康熙、雍正及乾隆时期合共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康熙执政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时常召集小内监在宫中作“布库”之戏,不过在五月十六日(6月14日)鳌拜进见时,突然下令以大不敬之罪,命少年们将其逮捕。

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将他灭族,康熙帝念鳌拜曾救过祖父皇太极的功劳,赦其死罪,改为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

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参考资料:

-爱新觉罗·玄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452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