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让邬思道“半隐”江湖,除了保命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目的?

雍正帝让邬思道“半隐”江湖,除了保命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目的?,第1张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作为雍正的谋臣邬思道对于雍正的成功夺嫡可谓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果没有邬思道等人的辅佐,雍正想要成功登基,无疑太难,由此可见邬思道的贡献。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邬思道与李卫在雍正登基后待遇却大不一样,甚至邬思道非死不可,而李卫却可以青云直上,这是为何?其实原因有很多,我们通过对比就知道为何雍正要处死邬思道而重用李卫了。

同样是近臣,邬思道是侍奉在雍正身边出谋划策,而李卫则是奔波与于各地,邬思道知道的隐秘远比李卫要多。

在这部电视剧中,邬思道作为雍正的军师,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四阿哥胤禛府里做事,干净的不干净的,邬思道都了如指掌了。毕竟哪个夺嫡的皇子手里是干净的?

对于这样一个在身边知根知底的定时炸弹,如果在后面捅出雍正在夺嫡时做过的肮脏事,届时对于雍正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甚至还会被八爷一党抓住把柄。在这样的前提下,登基后的雍正自然也就不敢留下邬思道这样知根知底的人。

所以剧中的雍正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去处死邬思道,没想到却被邬思道轻而易举的化解了。从这里也就不难看出邬思道其实也已经对雍正登基后的事情做了心理准备。

而反观李卫,李卫在年轻的时候就是雍正的家臣,对于雍正是死心塌地,在李卫年轻时,夺嫡并没有那般严重,所以李卫在做家臣时并没有涉及到什么隐秘的事情。

而在后面夺嫡逐渐严重时,那个时候到李卫已经手握大权为四阿哥胤禛奔走各地,对于雍正府里的许多肮脏事情知道的并不多。所以在雍正看来,邬思道的潜在风险要比李卫大太多,两人不可同日而语。

邬思道运筹帷幄过于聪明,活着对于雍正就是威胁,而剧中的李卫目不识丁,看似愣头愣脑人畜无害的样子,对于雍正来说无疑威胁极低。

在这部电视剧中,邬思道的才华可谓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剧中的在推举大将军王、举荐新太子以及后来的西北用兵时,雍正都因为听了邬思道的话而最终大获全胜。可以说雍正之所以能够顺利获得皇位以及稳定皇权,邬思道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对于这样一位智比诸葛的军师,在雍正没继承皇位时为雍正出谋划策也许很有用,可一旦雍正继位后,这样有才华的人就非常让人忌惮了,如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与范蠡就是如此。

一旦邬思道在未来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倒向八爷,届时的雍正即使继承皇位也坐不稳,这样有才华的人,只有清除掉才是安全的。而已继承皇位的雍正,邬思道对其来说作用已经不大,活着的邬思道对于雍正来说就是巨大的威胁。

反观李卫,其在智谋方面与邬思道几乎没法比,李卫才华胜在处理地方政务管理各省,而在出谋划策以及算计别人方面可谓并不精通。

加上李卫性格大智若愚,目不识丁以及人畜无害的样子,这样的一个人对于雍正来说,是没有什么威胁到,简单来说就是邬思道不可控,而李卫则是可控的,无论怎样李卫都逃不出雍正的手掌心。

邬思道才能在雍正之上,甚至是雍正的半个师傅,对于帝王来说,这样无疑是大忌。而李卫的存在,则是左膀右臂,在未来管理地方还需要依靠李卫。

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都知道,邬思道是半路才辅佐雍正的,在邬思道都辅佐之下,当年还没继承皇位的四阿哥胤禛可谓是一路开挂。不仅在康熙面前展现了过人的才能,还躲过了康熙设下的无数坑,比如举荐太子、为康熙追缴户部亏空的欠款等等,获得康熙的赞赏。

而在这些背后,绝大部分都是邬思道出的主意,可想而知邬思道都的才华,在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人面前,雍正无疑是毫无面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邬思道还算是雍正的半个老师。

在其没继位时,只是个阿哥这没事,而当到了帝王的程度,这样的存在对于雍正来说无疑是大忌,毕竟帝王可不需要老师。反观李卫的,目不识丁就让雍正非常大有面子,雍正用起来也顺手而且也容易控制。除此之外李卫之所以能够得到重用的另一个原因是,李卫是家臣,一直以来都没有让雍正失望过。

而且作为孤臣身份登上皇位的雍正,在群臣中导威望明显不及八爷一党,可以说当时的李卫是雍正继位后少数几个敢放权和信任的封疆大吏之一。这样的存在,对于雍正来说无疑非常重要,可谓是雍正的左膀右臂,所以李卫能够平步青云也就不难理解了。

结语:

《雍正王朝》中导无邬思道之所以非死不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其知道的隐秘事情太多,雍正怕泄密。除此之外还因为邬思道才华横溢不可控制,而反观李卫,因为是个愣头愣脑的家臣,且没有什么心机,在管理地方上非常出色,也就让雍正非常信任得以委以重任。

因为康熙57年时,雍正还处于夺嫡争储阶段,推荐不属于自己派系的十四阿哥做大将军王,可以在康熙心中留下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大胸怀,大格局的正面政治形象,从而为自己争储大大加分。

而雍正元年对西北用兵,雍正帝己继位,十四爷因为野史上所说的原因,对雍正继位不服,成为雍正的潜在政敌,再加上又是由他们共同的亲娘皇太后推荐,更加剧了雍正的疑心,如若付之于兵权,则内有太后,外有雄兵,对自己威胁太大了,当然不许。

一手好牌,不见得一定能赢;一手烂牌,只要策略得当,也能扭转乾坤。《雍正王朝》中,在开局阶段,八爷的领先优势十分明显,执掌户部,朝廷各关键岗位都有他的人,江南是其后花园,关外是其围猎场。然而,夺嫡成功却不是他。

即便雍正上位,老八依旧树大根深,雍正不仅要让着他,还要用显名高爵笼络他。经过多年的准备,八爷毕其功于一役,发动“八王逼宫”,可还是棋差一招。八爷梦想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过于贤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1、夺嫡之争,饮恨败北

储位之争,不仅争的是实力,也要看圣心。康熙是大清最大的话事人,他的态度,决定了下一代的接班人选。八爷知道康熙的重要性,因此,处处学习康熙,但仅仅学到一点皮毛。

康熙以“仁政”治理天下,待人宽仁,八爷就依葫芦画瓢,把自己打造成“贤王”,甚至比康熙还要仁。凡事过犹不及,八爷的仁已经突破治国的底线。

为了“贤”名,老八不敢下江南筹款赈灾;把国库管理得一塌糊涂,却不愿意追比户部欠款……任由他这么玩下去,大清江山就会万劫不复。康熙身处最好位置,对下面看的清清楚楚,晚年的他,已经意识到仁政对大清的危害性。

况且,老八的所谓仁义,也并非是真的,而是假仁假义。你拿仁义笼络人心,康熙一清二楚。其本来面目,极其阴险,为了扳倒太子,竟然不惜诱骗肖国兴;为了拉选票,八爷到处串联;为了制造混乱,居然在千叟宴上导演“死鹰事件”……如此劣迹斑斑的八爷,已经让康熙嗤之以鼻,他想通过正常渠道,无疑不可能了。

反观八爷的竞争对手胤禛,一开始虽然不成气候,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逐渐成长起来。黄河发大水时,胤禛与八爷的差别已经拉开。八爷说一些假大空的话,胤禛从头忙到尾,做的都是实事,还亲自跑到江南去筹款赈灾,不仅赢得康熙的赏识,还博取一个“孤臣”的名声。清朝的实际情况是,吏治需要整顿,太需要四爷这样的“孤臣”。

胤礽被废后,胤禛继承其力量,并继续努力。推举大将军王,胤禛在邬思道的指点下,摒弃个人恩怨,举荐胤禵;西北打仗,胤禛筹措粮草……这些举动,让康熙对其越来越满意,最终决定传位于他。

在常规时间,胤禛的综合实力不及八爷,但得到了康熙的支持;在读秒绝杀的关键时刻,老八与胤禛,差了一个十三爷。康熙生前已经做了布局,将胤禵调走,留下胤祥,为的就是关键时刻能够一剑封喉。

在团队建设上,胤禛的手下都是精英,个个身怀绝技,年羹尧领兵在外,十三爷坐镇京城,邬思道运筹帷幄,还有狗儿、田文镜也逐渐成长,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基本上团结一致;八爷人多,可内部派系斗争复杂,很多人都是为了利益,即便是骨干成员,也立场不一致。

2、八王逼宫,功败垂成

雍正继位后,八爷从未甘心,他虽然放弃当皇帝,但对皇权还是情有独钟。两股力量的交锋,一直都在上演。“诺敏案”和“科场舞弊案”,雍正的脸被打肿了,但很快就通过“西北大捷”找回颜面。如果说前面是小儿科,那“新政”就是八爷和雍正之间的路线理念之争。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案,也是两大力量之间的角逐,最后在“八王逼宫”上决出胜负。八爷之败,败在:

一、天道。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雍正的“新政”比八爷等保守势力,更能代表人心与天道。在文斗上,雍正更能找到道德制高点。

二、百密一疏。八爷的行动方案很精密,但过程和环节比较复杂,需要多放配合,还要满足各种条件,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功亏一篑。他千算万算,没算到弘昼看出了他们的阴谋,也没算到几位铁帽子王并非铁板一块,更没算到老十三虽然命不久矣,但依旧可以力挽狂澜。

秋媚说: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是一群既得利益者,代表的是保守势力,他们需要的是维持现状,并不断攫取不劳而获的利益。如果让这帮人主政,普通百姓只会水深火热,只怕没几天大清就会“戍卒叫,函谷举”。

康熙不追查年羹尧是因为康熙投鼠忌器,害怕牵扯到自己的默定继位人四阿哥胤禛,但这件几百人的惨案又不能不对天下臣民有所交代,所以他把罪责惩罚到了十三阿哥胤祥身上

其实在百官行述案这件事情发了以后,太子胤礽的再次被废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康熙真的在意区区一个江夏镇的几百生灵吗?他当然不在乎,他最在意的事情还是那件立太子的大事,一旦胤礽再次被废,那么朝局将为之大变,阿哥们逐鹿中原也将愈发激烈。如何在太子胤礽被废之后,保护好自己的继位人,让他免倒废太子的覆辙也就成为了康熙最关注的事情。

在康熙看来,大阿哥胤禔为夺嫡处心积虑,不惜暗害亲兄弟,是第一等的乱臣贼子;而饱读经书的三阿哥胤祉在大阿哥出事之后落井下石,也谈不上光明磊落,且他能力不足,也难担起这千斤重担;而八阿哥胤禩虽素有贤名,却是以此来收买人心,更何况其党羽心腹布满朝廷,连康熙也忌惮三分,康熙怎会把江山交给这个只会放纵他人的儿子呢;而九阿哥和十阿哥党附胤禩,自然亦非人君之选;十四阿哥能征善战,经兵略武很有成效,但为人太过轻浮,不是合格的继位人。至于十三阿哥胤祥,为人豪爽,但不会拐弯,是做不好皇帝的。

而人君之选则是那个坚刚不可夺其志的胤禛,胤禛一心为国,从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甘愿做大清的孤臣。在江南赈灾,从盐商嘴里掏钱,追比户部欠款(得罪了满朝文武),举荐大将军王(推举了八阿哥阵营的胤禵),每件事都做到了康熙的心坎上。这种气魄,才是康熙看好的继位人的气质。

但是康熙却不能将其抖落出来,一方面是怕他像胤礽一样遭人陷害,另一方面也要继续考察他。所以当康熙想到此的时候,江夏镇的事情如何解决也就有了眉目,这就是为什么不追查具体的执行者年羹尧而只是处分了十三阿哥的原因?

众所周知,年羹尧是四阿哥胤禛的包衣奴才而不是十三阿哥胤祥的包衣奴才,所以年羹尧背后的主使人不是十三阿哥胤祥而是胤禛。倘若从年羹尧查起,一不小心查到了胤禛则将大事不好。

这是因为江夏镇一案牵扯到几百条人命,还有孤儿寡小,堪称康熙亲政以来的最大惨案。这里面自然有猫腻,不然就算是江夏镇官兵及壮丁拘捕,那么也不用把孩子也杀掉。康熙是痛恨年羹尧的所作所为的,但是他不能动年羹尧,因为害怕牵扯到胤禛。否则换了其他阿哥手下的门人,几百条人命的大案子岂有不查之理,何况死掉的还有朝廷命官和几十个官兵,这简直就是谋反的大罪。

所以康熙对这件事是做了两件事,一是提升年羹尧为四川巡抚,默认这件事胤禛没有做错,只是手段太残暴。二就是惩罚胤祥,让他为胤禛和年来买单,美其名曰“磨炼其心性”。

所以在那个时候康熙就默认了胤禛是自己的继位人,不查年羹尧是保住胤禛,提拔年羹尧是放出信号,勉励胤禛。而既是老十三下的令,便索性将十三的两罪并罚(另一罪名是暗杀郑春华),圈禁宗人府,只可惜十三阿哥下的令是追查任伯安。更可笑的是八爷党,还在痛惜自己的几百万两银子,没有想到老爷子已经定好了太子。

《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是雍正在“九子夺嫡”期间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幕僚,也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帮助,雍正才得以在纷繁复杂的皇位争夺战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并且在康熙去世后,顺利登上了皇位。只不过,由于邬思道知道雍正太多的“秘密”了,再加上他残疾的身体以及此前的牢狱经历,使得邬思道依旧无法走到台前,只得继续保持“半隐”的状态,先后深居与李卫和田文镜的府上。然而,就在西北战局进入焦灼状态的时候,邬思道却一改往日沉默、低调的做派,主动选择前往西北大营,为正在领兵平叛的年羹尧“指点迷津”。

虽然邬思道在此之前,没有就此事向雍正做任何的交代,但这件事情怎会逃过雍正的眼睛。只不过,雍正对于此保持了沉默不语,这其中,既有雍正对于邬思道一番良苦用心的宽慰,同时这也是他们近二十年相识相知所建立的理解与默契。

邬思道选择“半隐”,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雍正安心。

雍正之所以能够成为“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邬思道可谓是居功至伟。

在“追比户部欠款”和“审理刑部冤案”,邬思道准确的把握了康熙的想法,给雍正提供了最为合适的建议,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使得雍正在复杂的局面下得以顺利保全自我。紧接着,由邬思道培养的雍正之子弘历又在秋猎过程中表现“惊艳”,让康熙眼前一亮,对其宠爱有加,而这也让康熙对雍正加分不少。

到了“推举大将军王”的时候,邬思道再一次拿捏准了康熙的想法,主动劝谏雍正力保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让康熙看到了雍正的“人君气度”,同时也就此决定将皇位传给雍正。而在最后的“夺嫡之夜”里,又是邬思道成功的完成了雍正“外援”的任务,在宫外积极调度,最终确保了雍正的顺利登基。

然而,邬思道也非常清楚,雍正登基之时,也是他将要离开之际,纵使雍正会顾及两人的情感和邬思道这些年的付出与贡献,不会就此除掉邬思道,但是雍正也不会再将邬思道留在身边,更不会委以其高官厚禄,因为这样会直接动摇雍正皇权统治“合法性”的根基。

在这样的情况下,邬思道选择了“半隐”,而李卫府上也成为了他“半隐”的唯一去处。

要知道,在此之前邬思道一直是以雍正儿子们的教书先生来示人的,知道其真正身份的也就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年羹尧和李卫了,所以邬思道只能选择这三人之中的一个进行投靠。

胤祥为人刚正,侠肝义胆,很有可能出于对邬思道的同情与愧疚,真的放了邬思道,所以胤祥那里断不可去。至于年羹尧,雍正本就非常担心这二人关系过于紧密而形成巨大的威胁,不然雍正也不会“棒打鸳鸯”,娶了与邬思道感情深厚的年羹尧妹妹年秋月了,所以年羹尧那里邬思道也去不得。

而邬思道在李卫府上“半隐”,雍正是最为放心的。

其一,李卫大字不识,由邬思道担任其幕僚不仅可以继续隐藏其身份,同时也能给予李卫很大的帮助,这样一来邬思道的价值和作用也能得以继续的发挥。

其二,李卫与邬思道关系本就非常的密切,并且一直以来都是对其礼遇有加,故而邬思道可以得到李卫很好的照顾,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雍正对其的愧疚。

其三,就是李卫知道邬思道与雍正的特殊关系,必然不会让其轻易离开,邬思道也不会主动逃走陷李卫于不义,更何况李卫对于雍正是忠心耿耿,如果雍正真的有一天对邬思道动了杀心,李卫也必然会遵照执行。

就这样,邬思道来到了李卫的府上,开始了他的“半隐”。

邬思道前往西北大营“敲打”年羹尧,这也还是为了雍正。

盘踞在青海的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发生叛乱,作为雍正亲信的年羹尧被封为“抚远大将军”,率领二十多万西北大军前去平叛,然而,年羹尧的表现却很难让人满意。

一方面,年羹尧“待价而沽”,迟迟不与叛军主力进行决战,造成了巨大的军需损耗,使得雍正以及整个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雍正的皇位稳固也因此而受到了威胁。

另一方面,年羹尧俨然成为了人人惧怕的“杀人魔头”,执法太过于苛刻,使得整个官场对于年羹尧如同“谈虎色变”一般,十分的惧怕。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邬思道向田文镜主动请缨,作为押粮官前往西北,当然他此行的目的并不是为田文镜说清,而是过来对年羹尧进行提点。

邬思道先是向年羹尧晓以利害关系,非常明确的告诉他雍正的不利处境,让年羹尧就此明白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同时还用“灯下黑”的方式,点明了叛军所在的位置。

邬思道的一番话可以说是让年羹尧顿时背后一凉,感觉到了万分的紧张和焦虑。

他并不知道邬思道此行是受谁指使,邬思道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而更让他担心的是远在北京的雍正究竟知道了什么,邬思道的突然造访西北是否与雍正有关。

可不管怎么样,年羹尧也非常清楚,邬思道来到西北的事情是瞒不住雍正的,如果这次还是拒不出兵平叛,等待他的将是非常严重的后果。

就这样,年羹尧最终顺利平定了叛乱,不仅帮助雍正挽救了危局,同时他本人也得到了雍正极尽的封赏。

邬思道前往西北,实际上是他与雍正之间的一种“默契”。

邬思道非常清楚,尽管田文镜并不知道他此前的所作所为,也不知道他与雍正之间的特殊关系,但是对于擅长布置眼线的雍正来说,自己的一举一动早就被雍正所掌握。而在西北大营之中,雍正的眼线和有请奏密折之权的人那就更多了,这些人都是来监视年羹尧的,对于整个西北大营之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雍正也必然是第一时间便会知晓。

所以,对于邬思道前往西北大营,雍正是知道的,但是雍正也非常清楚,邬思道此行是为了他去的,所以他在此之后,既没有向年羹尧提及此事,也没有向邬思道进行暗示,就连田文镜也是继续的被蒙在鼓里,这些都说明,雍正对于邬思道的此行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很满意的。

然而,对于邬思道而言,这次的西北之行对于他来说却是意义重大的。

一方面,邬思道之所以前往田文镜的府上担任幕僚,可他却不为田文镜献计献策,并且还多次拿八千两的幕酬说事情,为的就是借此激怒田文镜,最终达到其“全隐”的目的。可毕竟,如果真的在田文镜府上毫无作为,他也未必能真的拿到这些银两,要知道,邬思道可是要指着这些钱来养老的,所以他必须做出一定的贡献,这样才更有底气“逼”着田文镜把幕酬给他,从而使其有了“全隐”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邬思道想要“全隐”,还有一关是必须要过的,那就是雍正。此次前往西北“敲打”年羹尧,并最终使其平叛成功,这就是邬思道主动向雍正示好的标志,他的目的就是要告诉雍正,自己是始终与雍正站在一起的,同时也是时刻都将雍正装在心上的,这样就是让雍正对其能够放心,从而使得雍正不再认为他是一种威胁。而这也是其保证日后能够安稳“全隐”的先决条件。

果然,当雍正前往河南视察,从田文静口中得知邬思道已经离开的时候,雍正并没有下令去追,而是选择放过了邬思道了。因为此时的雍正已经深刻感受到了邬思道的用心良苦,也就此放下了心中的疑虑与担忧。而邬思道也就此得以真正的“全隐”,之后便再无消息了。

在没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人与人的合作往往会经历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这条“四同法则”在古代打天下时,可谓屡试不爽,不管是成功的刘邦、朱元璋,还是失败的张角、李自成都是如此。

《雍正王朝》中,胤禵与胤禩的合作,已经走完了“四同法则”的前三步

在开局阶段,胤禵因为羽翼未丰,暂时栖息在八爷党,唯胤禩马首是赞。那个时候,大家都是为了扳倒胤礽,兄弟俩的目标基本一致,所以能够同舟共济。胤禵当时干活也挺拼,帮胤禩出谋划策、制造假书信、打抱不平、查江夏镇事件、传递太子书信。

然而,当太子第二次被废后,胤禵与胤禩的关系就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这个时候,太子的位置是空缺的,谁都想上位,原来的盟友关系已经成了竞争关系。

尤其是在推举大将军时,胤禵与胤禩的矛盾已经浮出水面。胤禩的判断是,谁当了大将军,谁就是康熙的继承人。而胤禵掌管兵部多年,又有军事才能,对大将军之位是志在必得。此时,两人表面上还是一条船上,暗地里却同床异梦。

老九、老十全部支持胤禩,胤禵在八爷党势单力薄,只得寻求外部力量。后来,胤禵与胤禛达成交易,以保举年羹尧为陕甘总督的筹码,换取胤禛的一张支持票(其实上了胤禛的套,白白让出一张牌)。

胤禵领兵在外,胤禩在京遥控,还派人监视他,生怕他立下大功。胤禵虽然当了大将军,但与胤禩的矛盾也更加突出,两人已经开始同室操戈。

先是胤禵用了一招反间计,策反了胤禩的耳目鄂伦岱,随后打了胜仗派他回京报喜。胤禩一看,胤禵打了胜仗,当年的小跟班已经起到他头上,心里难免不是滋味。于是,胤禩将胤禵的礼物调包,送了一口黑锅他。

后来,胤禵虽然没有较劲,但心里肯定知道是胤禩在搞鬼。同室操戈造成的裂痕,让胤禵永远难以信任,你胤禩还没当皇帝就下黑手,当了皇帝那还了得。所以,面对胤禩的邀请,胤禵也只能敬而远之。

大局已定,没有必要做困兽之斗

当时雍正已经上位,八爷党的力量虽然强大,但毕竟只是臣子,如果想以下克上,毕竟是名不正言不顺,成功的难度系数比较高。雍正也不是省油的灯,能够在一帮权术高手中脱颖而出,就已经证明他是有手腕的人。

“政变”是一场豪赌,风险高,收益不稳定。

假如赢了,胤禵就有好果子吃吗?以胤禩的个性以及前科,别说位列仙班,能不能保住小命都是未知数;万一输了,胤禵就会被雍正定义为自绝列祖列宗,从此身败名裂,只怕连饭都没吃的。

胤禩找胤禵的时候,胤禵已经被雍正明升暗降,除了利用原有影响力在西北搞点小动作,在京城翻不出大浪。

胤禵赋闲在家,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观虎斗,加上乔引娣这样的萌妹子陪着,可谓羡煞旁人,政变游戏,你胤禩还是另请高明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467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