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为什么被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赞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为什么被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赞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第1张

王安石为什么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赞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以下内容将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山西抚州市)他处于北宋中期,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已暴露无遗。农民无地无衣无食,再加上不断地增加沉重的赋税,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军队战斗力很弱,无力抵抗外族入侵,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也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政府的收入不够支出,国家财政面临崩溃局面。面对着各种矛盾,王安石于1059年进京开封,上万言书。提出了法度必须改革的主张。在变法措施上提出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材,官吏要从基层选拔。

对财政困难,他认为理财应从增加社会财富入手,把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发展社会生产作为富裕国家财政的前提条件。王安石提出这些主张,以求富国强兵,缓和矛盾,挽救封建统治。这封万言书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在新法推行的十八年中,总的说来,基本上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如农田水利法、改善了耕作条件,各地增产了大量的粮食;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等,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剥削受到了一些限制,农民的负担有了减轻,保证了生产时间,社会经济有了发展,政府财政有了增加;保甲法也达到了减兵节财,加强国防的目的。王安石不愧为我国封建时代里一个有胆识的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因此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给王安石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宋史是元人编的所以王安石没有进奸臣传,但南宋时期的人很恨他,宋高宗就认为王安石是北宋灭亡的元凶,在高宗时期编写的《神宗实录》把王安石贬成一个万世罪人。后世的大儒们也恨王安石,因为老王说的那句“天变不足惧,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得罪了一帮子人。

1 有关王安石的文言文的名字

这是南宋朱弁的《风月堂诗话》中的句子。

全文如下

王介甫在馆阁时,僦居春明坊,与宋次道宅相邻。次道父祖以来藏书最多,介甫借唐人诗集日阅之,过眼有会於心者,必手录之,岁久殆录遍。或取其本镂行於世,谓之《百家诗选》。既非介甫本意,而作序者曰:〔公独不选杜、李与韩退之,其意甚深。〕则又厚诬介甫而欺世人也。不知李、杜、韩退之外,如元、白、梦得、刘长卿、李义山辈尚有二十余家。以予观之,介甫固不可厚诬,而世人岂可尽欺哉?盖自欺耳。

不是王安石的。

2 《王安石》文言文

推命对

[宋]王安石

原文

吴里处士有善推命知贵贱祸福者,或俾予问之,予辞焉。他日复以请,予对曰:“夫贵若贱,天所为也。贤不肖,吾所为也。吾所为者,吾能知之;天所为者,吾独懵乎哉?吾贤欤?可以位公卿欤?则万钟之禄固有焉。不幸而贫且贱,则时也。吾不贤欤?不可以位公卿欤?则箪食豆羹无歉焉。若幸而富且贵,则咎也。此吾知之无疑,奚率于彼者哉?且祸与福,君子置诸外焉。君子居必仁,行必义,反仁义而福,君子不有也。由仁义而祸,君子不屑也。是故文王拘羑里,孔子畏于匡,彼圣人之智,岂不能脱祸患哉?盖道 之存焉耳。”

曰:“子以为贵若贱,天所为也,然世贤而贱,不肖而贵者,亦天所为欤?”曰:“非也,人不能合于天耳。夫天之生斯人也,使贤者治不贤,故贤者宜贵,不贤者宜贱,天之道也。择而行之者,人之谓也。天人之道合,则贤者贵,不肖者贱。天人之道悖,则贤者贱,而不肖者贵也。天人之道悖合相半,则贤不肖或贵或贱。尧舜之世,元凯用而四凶殛,是天人之道合也。桀纣之世,飞廉进而三仁退,是天人之道悖也。汉魏而下,贤不肖或贵或贱,是天人之 道悖合相半也。盖天之命一,而人之时不能率合焉。故君子修身以俟命,守道以任时,贵贱祸福之来,不能沮也。子不力于仁义以信其中,而屑屑焉甘意于诞谩虚怪之说,不以溺哉!”

译文

吴地有一位处士善于算命了解认人的贵贱祸福,有人让我问他这一类的问题,我拒绝了。后来又那同样的问题请我问,我回答说:“身份的尊贵或卑贱,是上天所做的事情。贤能与不才,才是我所能做的事情。我所能做的事情,我才能知道;上天所做的事情,难道惟独我才无知吗?我贤能吗?我的贤德足以位居公卿吗?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享受万钟的俸禄是本应有的。如果不幸贫穷而且卑贱,这是时运啊。我不够贤能吗?我的贤德不足以位居公卿吗?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享受一箪食一豆羹的待遇也不少啊。如果有幸富足而且尊贵,这就是罪过了啊。这些无疑才是我能知道的,怎么可能与其他的事情一样呢?再说,灾祸与福佑是君子置之度外的东西。君子平时一定行仁,做事一定取义,违反仁义而取得福佑,君子不会占有的。由于行仁义而得到灾祸,君子也不担心。所以周文王曾经被囚禁在羑里,孔子曾经被困在匡地,(但他们最终都脱离了困境),那圣人的智慧,难道不能使他们脱离惑患吗?这大概是因为大道在起作用啊。”

那人反问说:“您以为身份的尊贵或卑贱,是上天所做的事情,然而世上那些有贤德却出身卑贱的人,和不才却出身尊贵的人,也是上天所安排的事情吗?”我回答说:“不是,这只是人做的没能够与天所安排的相一致罢了。上天正下我们这些人来,让贤能的人治理不贤之人,所以贤能的人应当身份尊贵,不贤之人应当身份卑贱,这是天道。做出选择来行事,这是所谓的“人道”(即尽人事)。如果“天道”与“人道”相一致,那么就会出现贤能的人身份尊贵,不贤之人身份卑贱的局面;如果“天道”与“人道”相背离,那么就会出现贤能的人身份卑贱,不贤之人身份尊贵的局面;如果“天道”与“人道”相背离与相一致各占一半,那么就会出现贤能的人和不贤之人或者身份尊贵或者身份卑贱的局面。尧舜的时代,元凯被重用而四凶被诛杀,这是“天道”与“人道”相一致。桀纣的时代,飞廉被进用而三仁被贬退,这是“天道”与“人道”相背离。汉魏以来,贤能的人和不贤之人或者身份尊贵或者身份卑贱,“天道”与“人道”相背离与相一致各占一半。上天所安排的命数是一定的不变的,而人之时运可能不会与之完全相一致。所以君子修养身心来等待天命,坚守“天道”来接受时运,尊贵卑贱祸患福佑的到来,人力不能阻止。您不致力于修养仁义而信守仁义,却追逐忙碌乐意于如此荒诞不经的说法,不也太受拘限了吗!”

3 王安石的文言文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gēng)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视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4 王安石变法文言文

原文: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以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更变"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为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以急也"帝深纳之译文: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唐介说:“安石很难担当起这个职务”皇帝说:“(他)文学方面不可信任吗?经术方面不可信任吗?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吗?”唐介答:“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王安石)说:“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经学数术,不清楚世务,”王安石答道:“经学数术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世务”皇帝说:“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说:“要改变现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5 古文《王安石待客》翻译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于是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出席,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到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很奇怪了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羹罢了萧氏的儿子很骄横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1)萧氏子(2)至(3)京师(4),因(5)谒(6)公,公约之饭(7)翌日(8),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9)日过午,觉饥甚而(30)不敢去(10)又久之,方(11)命坐,果蔬(12)皆不具(13),其人(14)已心怪之(15)酒三行(16),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17)数四,顷即供饭,旁置(18)菜羹而已(19)萧氏子颇(20)骄纵,不复下箸(21),惟啖(22)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23)公取自食(24)之(25),其人愧甚(26)而退(1)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2)萧氏子:萧家的一个儿子 (3)至:到,往 (4)京师:京城 (5)因:顺便 (6)谒:拜见 (7)饭:饭食 (8)翌日:第二天 (9)馔(zhuàn):准备食物 (10)去:离开 (11)方:才 (12)果蔬:泛指菜肴 (13)具:准备 (14)其人:指萧氏之子 (15)心怪之:心里对此感到奇怪 (16)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17)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8)置:放置 (19)而已:罢了 (20)颇:很,非常 (21) 复:再 (22)箸:筷子 (23)啖:吃 (24)旁:旁边,身旁 (25)食:吃 (26)之:代词,指胡饼 (27)甚:很,非常,表示程度深 (28)之:代词,代指萧氏之子 (29)而:转接,意思为“但”。

6 翻译文言文王安石传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 ,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之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辨,帝为巽辞谢,令吕惠卿谕旨,韩绛又劝帝留之安石入谢,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故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流俗权重,则天下之人流俗;陛下权重,则天下之人归陛下权者与物相为重轻,虽千钧之物,所加损不过铢两而移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于是陛下与流俗之权适争轻重之时,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此所以纷纷也"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琦说不得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但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又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这样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御史中丞吕诲论述王安石十大过失,皇上因此贬吕诲外出任官,王安石推荐吕公著代替他担任原职韩琦的规谏上疏承到皇上那儿,皇上有所感觉醒悟,想听从他的意见,王安石自己请求离开司马光代皇上答复他的辞官诏书,上面写有“天下士人大夫群情汹涌,黎民百姓纷纷骚动”的话,王安石大怒,抗拒诏书自我申辩,皇帝谦恭的安慰辞谢他,命令吕惠卿颁布旨意,韩绛又劝皇上留下王安石王安石入朝答谢,因此借机向皇上进言说朝中内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拉帮结党的状况,并且说:“皇上想要靠先王的正道来战胜天下流习恶俗;因此与天下恶俗做个轻重权衡,如果流俗恶习占上风,那天下人就都从流习了;如果陛下您的权力大,那天下人将都会归顺陛下左右的权力与东西互相为轻重权衡,即使千钧重的东西,增加损失的不过是写钱财罢了现在奸邪之人想败坏先王治世正道,来阻碍陛下的行动,于是皇上您与流俗恶习争权的时候,增加金钱开支,发挥的作用很小,而天下的权力将转移道流习恶俗一边了这才是新法纷纷扰扰的原因”皇上认为有道理于是王安石急需负责政事,韩琦的进谏没有成功。

1、王安石是北宋的人,他不仅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还是位改革家,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王安石变法,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对于北宋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王安石这一生经历了官场起起伏伏,与保守派斗争到底,可惜还是未能实现他的目标。

2、王安石出生在官宦世家,他聪慧好学,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与曾巩、欧阳修等人都有来往,成年后的他进入官场,担任多个官职,熙宁二年开始了他另一段人生“变法”,这是他为北宋和自己制定的目标。

3、王安石在变法的路上遭遇守旧派的百般阻挠,连皇帝都无法赞同他的变法,五年后王安石被罢相,但不久又被宋神宗召回拜相,谁知道还没有坐稳的他又被罢相,他只能离开朝堂。

4、元_元年,王安石和保守派的战争结束,他主张的新法都被废黜,保守派赢得了胜利,最后王安石郁郁而终,被追谥为文公。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仁宗嘉祐三年(1058),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书仁宗,提倡变法。神宗即位,任翰林学士兼侍讲,再次上书,力主革新。熙宁二年(1069),拜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出知江宁府。八年,再相,次年复罢。十年(1077)封舒国公。元丰二年(1079),复拜尚书左仆射,改封荆国公。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外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文。崇宁三年(1104),追封舒王。《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自少博极群书,工诗擅文,有《临川先生集》一百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全宋词》用《彊村丛书》本《临川先生歌曲》增补,凡二十九首。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文学主张核心是「文贵致用」。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条分缕析,提挈起伏。《答司马谏议书》理足气盛,精炼有力。

记叙文夹叙夹议,寓意深远。如《游褒禅山记》等。诗歌创作有1500多首,极富特色。不少诗歌表现了要求改革时弊和关心人民疾苦的精神。如《河北民》、《兼并》、《感事》、《省兵》等。咏史怀古的诗篇,抒发了对国事的感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入塞》、《西帅》、《阴山画虎图》、《次韵元厚之平戎庆捷》等。有些诗歌表达出新颖的命意,喜欢翻历史旧案。如脍炙人口的《明妃曲》二首。欧阳修、梅尧臣、曾巩等都写了和诗。抒情写景诗有很多名篇佳句。《南浦》、《染云》、《书湖阴先生壁》、《江上》、《北山》、《泊船瓜州》都是公认的佳作。这些作品以工致取胜,寓意深刻,被认为是苏轼、黄庭坚的先导。退居江宁的10年,思想十分矛盾。一方面继续关心新法的推行,另方面感到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困难,转而借助佛理来解脱苦闷。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王安石相关资料王安石生平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节度判官公事、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知县。舒州(今安徽安庆)通判、江南东路(在…详情王安石出身王安石出身于临江军(今江西樟树),生活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

而且他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详情王安石年表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 一岁是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于临江军(今江西清江)。仁宗天圣八年庚午(1030) 十岁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今广东韶关),王安石随父至韶州。明道…详情王安石恳辞入朝皇祐三年(1051),任舒州通判王安石简介,颇有政绩。宰相文彦博推荐他为群牧判官,先仕常州知州,后出任江东刑狱提典。嘉祐三年(1058)任度支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详情王安石介绍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延寿乡(今东乡…详情王安石改革运动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详情王安石为官经历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江苏省扬州市)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事、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通判,旋又…详情王安石变法酝酿变法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王安石简介,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

”熙宁二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详情王安石文学成就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详情王安石诗歌点评从诗体说来,王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像《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详情王安石历史评价《宋史》评价《宋史·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详情王安石个人恩怨说到苏东坡的政敌,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又是上下级关系,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详情

我们今天介绍的历史人物叫曾布,字子宣,他出身名门,父亲是宋朝太常博士,哥哥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十三岁时,曾布的父亲去世,之后他便一直跟随兄长曾巩学习。兄弟二人相互竞争,共同努力,奋发苦学,并在日后一起考上进士。 

在古代,兄弟同事进士及第还是很少见的,我国千年科考历史上就存在几个。在考上进士后,曾布便担任了宣州司户参军,并在日后转任为怀仁县县令。在基层干了多年后,曾布了解了百姓的疾苦,所以日后他才会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 公元1069年,曾布因为政绩出色,被升任到开封为官,后来由于王安石推举他,宋神宗便召见了曾布。

会面后,宋神宗对曾布颇为满意,于是在三天内下发了五份任职文书给曾布,足以见宋神宗对曾布的器重。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乃至于我国历史中最有名的几次变法一,变法出发点是好的,针对宋朝存在各类弊病和问题,以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并且根据结果来看,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宋朝,提高了宋朝国力以及财政收入。 但并不是任何人都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毕竟变法触动了许多官僚阶级以及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自然会抵触无比。

因此王安石的盟友并不算多,曾布便是为数不多支持他变法的人。在王安石便准备开始变法时,许多朝中大臣都反对此事。曾布却坚挺王安石,他屡次面圣,劝导宋神宗坚定变法决心。当重臣韩琦上书表达对变法不满时,宋神宗心已经开始了摇摆,曾布连忙求见宋神宗,又帮王安石反驳韩琦的观点,使宋神宗更加相信王安石。 

可以说,若是没有曾布一直在帮王安石劝说宋神宗,估计变法压根不会开始。因为王安石能变法,靠的就是宋神宗的支持,宋神宗若是不同意此事,王安石自然无法进行,所以日后宋神宗去世后,王安石的变法就迅速结束了。 不过后来曾布在治国理论上跟王安石产生了一些冲突,曾布怼了王安石,所以被王安石罢官。

罢官后曾布就老实了下来,或许是有些心灰意冷,便没有继续掺和变法一事,官职慢慢恢复。等到宋神宗去世后,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极其厌恶变法,所以她对昔日被王安石罢官的曾布很是同情,就重新重用了曾布,还升其为户部尚书。 同时,跟曾布一起被重用的还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对,就是那个砸了缸的司马光。

司马光执政后,也因为跟曾布的观念不同,估计两人互怼过,对曾布产生了厌恶之心,将曾布外调出去。等到宋哲宗继位,曾布又被重用,但却遇到了跟自己思想不合的章惇,章惇当时是宰相,在朝中处处针对曾布。

宋徽宗登基后,章惇因为犯罪而被罢免了宰相的职位,曾布得以上任为宰相。不过时任左仆射(在宋朝就相当于宰相,分有左右仆射,左比右官职高)的是韩忠彦,此人性格温柔,虽然官职比曾布大,但却不争不抢,宋徽宗也不问朝事,因此国家大权暂时落在了曾布手中。 不过好景不长,公元1102年时,宋徽宗任用了有名的奸臣蔡京为左仆射,曾布十分不爽蔡京的为人,因此多次跟蔡京起了争执。后来蔡京对曾布展开了报复,以子虚乌有的罪名诬陷曾布,还想陷害曾布的家人,曾布也因此被贬官。

公元1107年,曾布去世,时年72岁,按宋朝人均寿命来看,已经算是一位寿星了。 曾布在官场上的一生有些传奇,可谓大起大落。不过他能在吃人的官场上接连侍奉三位皇帝,成为三朝元老,自然有其本事。

除此之外,曾布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虽远不如其兄长曾巩,但其作品也是脍炙人口的上等佳作。代表作有:《江南好》《二月》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480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