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
赤壁之战,东吴是主体,刘备不过是盟军罢了。实际上,周瑜是三军统帅,诸葛亮连参谋长这样一个角色也不是。但经小说家铺陈演义之后,主次位置竟颠倒调换过来。
诸葛亮成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高瞻远瞩,英明正确的统帅,借箭借风,料事如神,这当然是后人的发挥创造了。其实在《三国演义》里描写的正面战场上,并无蜀军一兵一卒,当时孔明先生,充其量也就是一名军事观察员,或联络参谋而已。
扩展资料:
赤壁之战的失败原因:
公元208年,取得荆州的曹操,大军压江,志在必得,根本未把对手周瑜看在眼里,但想不到这位官渡大捷的英雄,却在赤壁碰壁。大人物常常瞧不上小人物,但偏偏栽倒在小人物手里,是使历史上许多盖世英雄为之蒙羞的故事。
这场战争的失败,败在曹操的胜利冲昏头脑上,一个太骄傲的人,便忘乎所以;而忘乎所以,也就失去了对于事物的清醒认识。天平一倾斜,便只看到于自己有利的方面,自然也就只能作出错误的判断,招致失败的结局。
人民网-历史上的糊涂账:周瑜才是赤壁之战统帅
《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这当然是就小说的整体而言,具体到周瑜身上,这个比例就严重失调了。罗贯中不仅使周瑜变得才拙智短,还剥夺了他赤壁之战的首功,并且将周瑜描写成了一个嫉妒贤能、心胸狭窄的小人。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从策划、战略的制定到关键的一招“借东风”,都是诸葛亮的功劳,而实际上赤壁大战的首功应归周瑜。第一,他是东吴主战派第一人。再说服孙权下决心打这一大战时,其决定性作用的是周瑜。第二,周瑜是东吴军队的实际指挥者,赤壁大战的孙刘联盟中主要是东吴的军队,尤其是周瑜长年训练水军起了决定性作用。
而且唐代诗人杜牧的两句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说得清清楚楚,是东风帮了周郎的忙,不是诸葛亮帮了周郎的忙。由此可知,在唐朝的时候,大家还认为赤壁大战之胜,周郎应立首功。
大文豪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就说明到北宋末年的时候,人们还普遍认为,赤壁之战周郎第一功。
到后来,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为了突出诸葛亮的人品、功劳,只好委屈周瑜了。其实在整个赤壁大战中,周瑜都起到了主要作用。所以孙权当上皇帝后说:“如果没有周瑜,我是当不上皇帝的。”
另外,火攻是周瑜的部将黄盖提出来的,实际上跟诸葛亮没有关系。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知道吧。故垒西边,人道是是三国周郎赤壁。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里苏轼提出的英雄人物就是周瑜,赤壁之胜基本就已经默认为周瑜的功劳。事实上也是如此,周瑜当时等于是孙刘联军的总帅,不论赤壁之战属谁出力出智最多,功劳最大的还是他。这也是将帅不与下属争功,因为只要胜利,最大的那份功劳都是属于主帅的。这是从古至今的定律。诸葛亮在赤壁之战里面其实真实是不是胜利的关键,真正的关键是庞统的连环计,至于出火计,是否诸葛所出不知道,但是火烧连营本来就是连环计的一部分了,所以画蛇添足了。诸葛亮当时更多的是外交作用,为刘备在孙刘联盟中抢占更多的主动,而不是使刘备沦为东吴附庸,这是很可能的,当时刘备的实力实在太弱小了,但是孙权也实在无人可选,难道找刘琦?还是继承了父业的刘琮,但是人家把整个荆州都送给了曹操。军事就是如此,即使东吴可以独力抵挡曹操,也必须拉一个盟友。即使盟友弱小,因为要分散对手的注意力。当对手全身心的关注着你时,你就不能轻易反击了。但刘备虽说是同盟,可是军事实力实在太悬殊了,在孙刘联盟中,话语权真的不大,因为如果孙权执意做出决定,刘备也只能委曲求全了,所以,这时候一个好的外交官是很重要的。诸葛亮就很出色的完成了这个任务,但也只是外交上,军事上,其实孔明还只是新手。没有人天生就是将才,必须经过战争的磨砺。在茅庐隐居耕读的诸葛亮怎么可能接触到军事?所会的不过是从兵书中的理解,但兵书如果能决定一切那就会出现无数将才了。所以诸葛当时的军事能力仅限书本。后来北伐诸葛也没出啥奇谋妙计,就稳妥一套。可见,像赤壁之战这种奇谋制胜的战争谋划,诸葛还没资本,更别说功劳了。周瑜从孙策开始就跟随孙家了,大小战役也经历不少了,论资历也不低啊,不然凭什么英年可当大都督?就拿韩信来说,人人都知道他在项羽帐下当过执戟郎,但是有谁注意过他跟随项羽转战四方数年?可以说项羽的早期的经典战役他都参与其中,刚出山的韩信是恃才傲物的,项羽不喜,但不肯放人,不重用也不弃用,就让他一直当了几年的执戟郎,直到韩信叛逃。可以说当时论谁最懂项羽的谋略的,韩信属一,无出其右了。而且韩信也是在这数年不断完善自己的军略。韩信尚且要数年积累加上天下之力才能战胜项羽,诸葛再天才能超越他?没有数年的充电,怎么可能立刻化身军神。而且诸葛也从来不是谋略第一。郭嘉、贾诩亦是在北方数年才打出名号滴。他们是真正经历军队历练的谋士,不是诸葛刚出山时的纸上谈兵。
是说周瑜。三国时期正是魏晋风骨大肆流行的时期,士人均以峨冠博带、羽扇纶巾为时尚,所以首先要说,羽扇纶巾的装束在三国时期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纶巾,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周瑜外号叫周郎,“郎”在古代是指年轻英俊的男子。又有言说,“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乐队演奏有了一点错误,周瑜都能分辨得出来。所以,周瑜应该是一位很风雅的儒将,他顺应时尚应该是很正常的。词中写周瑜戴着青色的头巾,微微摇着扇子,更能显示出他面对曹操八十万雄兵时的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历史上,诸葛亮没有直接参与到赤壁之战中去,是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让他在赤壁大出风头。所以,这首《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即使是非常喜欢诸葛亮也对不起,不用怀疑,就是指周瑜了。
这首词形容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周瑜。
一说起“羽扇纶巾”这4个字,大家首先想到的历史人物就是诸葛亮。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上,周瑜才是这样的形象。
第一,羽扇纶巾到底是在描写谁?
“羽扇纶巾”的意思就是说,手里拿着一把用白色羽毛做成的扇子,头上绑着古代人特有的青色头巾,这是一种文人的打扮。
而这里描写的正是东吴名将周瑜,他虽然是一个武将,可是却非常的文雅,不仅精通诗书,而且非常善长音律。
苏轼在这首词里面对周瑜的描写,就是看起来特别文雅,但是又很善于用兵打仗,在谈笑间就可以调兵遣将将敌人击败。
第二,为什么大家会误以为是诸葛亮?
虽然这首词描写的是周瑜,可是后世的人却都以为羽扇纶巾描写的是诸葛亮。
大家之所以出现这样理解上的误差,主要还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里面,作者将诸葛亮描写成了一个能文能武,而且打扮的非常儒雅的人。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只是善于治理朝政,并不善于用兵打仗。
而《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是将诸葛亮美化了的。
罗贯中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这部小说是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主角的,所以作者自然要将主角诸葛亮描写成无所不能的人物。
第三,我的看法是什么?
在古代文学史上,有很多作者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或者是美化主角,都会进行一些不符合史实的描写。
虽然《三国演义》里面将诸葛亮描写成了一个能文能武的人,可是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做过“羽扇纶巾”的打扮,也并非一个善于调兵遣将的将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