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病毒如何传染 4 临床表现 41 婴儿及年幼的儿童 42 少年及成年人 5 骨痛溢血热(DHF)与骨痛休克综合症(DSS)之间的差异 6 骨痛热症的检查 7 骨痛热症的治疗 8 骨痛热症的感染期 9 骨痛热症的预防 附: 1 治疗骨痛热症的穴位 2 治疗骨痛热症的中成药 3 骨痛热症相关药物 1 拼音
gǔ tòng rè zhèng
2 概述骨痛热(Dengue fever 即登革热)症是由蚊子传染滤过性的毒菌所引起的。骨痛热症是一种严重、似感冒的病症。它能侵袭婴儿,少年儿童及成年人,但很少导致死亡。骨痛热症(登革热)大致上可分两大类:一类为骨痛溢血 热症(DHF),另一类为骨痛休克综合症 (DSS)。
3 病毒如何传染
骨痛热(登革热)症是通过受感染的雌性伊蚊,把滤过性病毒传染给人类。一般上当其他蚊子吸到这些感染滤过性病毒患者的血时,便感染这种病毒,而蚊子再到处叮人,便把病菌传 播给其他人。骨痛热症的滤过性病毒能潜伏在人体内3-14天不等(平均常见的是4-6天)。患者通常会经历突发性的高烧及变化复杂而又不明确的迹象和症状。
4 临床表现
骨痛热症的迹象和症状因患者的年龄而异。
41 婴儿及年幼的儿童
婴儿及幼童受病毒感染后会发高烧和出现红疹。
42 少年及成年人
少年及成年人受病毒感染后会 发烧,偶尔有突发性的高烧,严重的头痛,眼球后方感到疼痛,肌肉和关节疼痛,并出现红疹。
5 骨痛溢血热(DHF)与骨痛休克综合症(DSS)之间的差异
骨痛溢血热症(DHF)与骨痛休克综合症(DSS)的特点是:最初病发时都会突然发高烧,烧度可达摄氏40-41度(40 41C ),并持续2 7天不退,以及其他变化 复杂而不明确的 迹象和症状。当骨痛热症在急性的病发期,很难区分患者的骨痛热症是属骨痛溢血热症(DHF)或者骨痛休克综合症(DSS)还是由其他病毒 所引起的疾病。当骨痛热症进入危急阶段之前的24小时和之后的24小时,不论骨痛溢血热症 (DHF)或者骨痛休克综合症(DSS)都会重复出 现体温恢复正常或比正常体温还 低的水平。
骨痛溢血热症的症状包括:
发烧
剧烈的头痛
眼球后方疼痛
关节疼痛及身体的肌肉疼痛
反胃及呕吐
皮肤红疹-通常出现在患病的第二天和第六天
大致上,患者在7天内病况严重,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则会感觉到极度虚弱。当病患者发病的第3和第8天期间,通常血小板的含量少于10万/立方毫米。骨痛溢血热症(DHF)会引起发 烧,咳嗽,头痛,呕吐和腹痛等。这些都会持续2-4天不等。有时候可能出现血凝固问题,甚至导致内出血,及死亡。如果骨痛溢血热症没 有适当的治疗,也可能引发骨痛休克综合症(DSS)。
患上严重的骨痛溢血热症(DHF)或骨痛休克综合症(DSS)的住院病人,最初的数天 内病人会发烧及出现不明显的迹象和症状等反应,随之病人的病情会突然地恶化。起初病人会昏睡,之后演变成烦躁不安宁,以及迅速进入 危急状况,甚至休克。
骨痛溢血热症(DHF)或骨痛休克综合症(DSS)通常是在病人恢复正常体温或以下的24小时后,进入危急的状况。在 这期间,会显示出血现象及血液循环系统发生故障的迹象。出血的现象,一般包括:皮下出血(如:瘀斑和紫癜),齿龈出血,鼻孔出血以 及肠胃道出血和月经大量出血。当病人休克之前,通常会经历剧烈的腹痛。
病症潜伏期(介于被蚊子叮后与出现发作的症状之间的时期)
骨痛热症或骨痛溢血热症的病毒可能存在体内潜伏3-14天之间。一般上、大多数的病例从酝酿到发作的潜伏期平均是介于4-6天之间。
被病毒感染的病患者、在病发之前是否会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骨痛热症的病毒多数属于无感染性的病毒,它不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接触而互相传播感染。
6 骨痛热症的检查
通过血液化验隔离骨痛热症的病毒或侦查血清内是否含特殊的抗体(血清化验)来诊断病情。一旦病情发作,应该尽早为病人采取血液样本作病毒抗体检验。有必要的话,2-3星期之后应再抽血作一次检验。市场上有一些以专一的血清样本化验为基础的快速商业化服务设备。但是,它们可能不比传统的血 清化验来得准确。
7 骨痛热症的治疗
目前还没有抗滤过性病 原体的药物可以治疗骨痛热症。治疗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靠控制症状和避免严重骨痛溢血热症(DHF)或骨痛休克综合症(DSS)所产生的并发症。及早控制病情有赖于每日密切的监视患者的血小板含量,在必要时能及时为患者补充液体,以及输血矫正血小板成份的不足。
如果您怀疑自己患上骨痛热症,请教您的家庭医生或到最近的医院急诊处就医。及早发现疾病和接受治疗能保住您的性命。
如果您的症状令医生怀疑您患上骨痛溢血热症,您会马上被送入医院治疗。您的血压和血细胞计数会被密切的监视。
8 骨痛热症的感染期
受感染的个别部位将不会直接传染其他部位。然而、如果患者在最初感染骨痛热症 发烧的期间被蚊子叮了,那这只蚊子便可能感染到骨痛热症,同时、当它再叮人吸血 时,也把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骨痛热症的病毒有4种菌株。感染到其中 一种菌株并不能提供对其他相对的菌株的长期预防的作用。证据也显示曾感染过其他菌株的病患者,再感染骨痛溢血热症(DHF)/ 骨痛休克 综合症(DSS)的危险性比较高。
9 骨痛热症的预防
最佳的预防方法是避免被 伊蚊叮到。传播骨痛热症的蚊子通常是在住家附近或屋内繁殖。凡是有停滞的水的地方都是蚊子繁殖的温床,如:盒子,罐子,花盆等。
那些带有骨痛热病菌的旅客,到我国旅游时会把病毒引进来。而国人到那些有骨痛热病毒的感染区域旅行时,也可能感染到病毒。
避免被蚊子 叮著,最明智的做法就是避免到骨痛热病毒感染性高的危险区域。防范的方法包括:选择有蚊帐或有冷气的房间,喷杀虫剂杀除屋内的蚊子, 以及喷洒含有二乙基的甲苯酰胺的驱虫剂。当您需要到一个病毒感染性高的国家时,应事先查询当地的流行性疾病,做好一切防范的工 作。
到目前为止,市场上还没有安全和有效的疫苗,可以对抗骨痛热症的病毒。因此、这些对生 命造成威胁的疾病,必须做足防范措施,以免被蚊子叮著而感染到病毒。
住家内外应保持 卫生清洁。有系统的例行视察周围,防止伊蚊在住家和住家周围滋生。公众也可以喷洒杀虫剂和在花盆内放置小石粒,阻止蚊子在水中产 卵。
私人住宅者,应该时常检查和修补屋顶有缺陷的排水系统,以及喷洒有防蚊虫作用的油漆,和注意园内的花盆托盘内是否积水。
治疗骨痛热症的穴位 鱼腰
置承山穴在小腿的位置(肌肉)承山穴在小腿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承山穴的取法:俯卧位,下肢伸直,足
环中位于臀部,当环跳与腰俞穴连线之中点。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腿痛等。拼音:huánzhōng代号:E
攒竹、矢光、元柱、小竹、眉中。出处:《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眉头二穴。穴名解:攒指簇聚,竹指竹子,该
员在、矢光、元柱、小竹、眉中。出处:《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眉头二穴。穴名解:攒指簇聚,竹指竹子,该
眉本、矢光、元柱、小竹、眉中。出处:《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眉头二穴。穴名解:攒指簇聚,竹指竹子,该
更多治疗骨痛热症的穴位治疗骨痛热症的中成药 风湿骨痛胶囊
寒湿闭阻经络所致的痹病,症见腰脊疼痛、四肢关节冷痛;风湿性关节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与用量:口服。一
附桂骨痛颗粒拼音:fùguìgǔtòngkēlì英文:附桂骨痛颗粒药典标准:品名:附桂骨痛颗粒FuguiGuto
骨痛灵酊拼音:gǔtònglíngdǐng英文:骨痛灵酊药典标准:品名:骨痛灵酊GutonglingDing
风湿痛药酒5页)。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活络止痛。用于风湿骨痛,手足麻木,腰痛腿痛,跌打损伤。用法与用量:口服
桂龙药膏能与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温肾补血。用于风湿骨痛,慢性腰腿痛,肾阳不足气血亏虚引起的贫血,失眠多
更多治疗骨痛热症的中成药骨痛热症相关药物 活络油
功能主治舒筋活络,祛风散瘀。用于风湿骨痛,筋骨疼痛,腰骨刺痛,跌打旧患,小疮肿痛,皮肤痕痒,蚊叮虫
散寒药茶,养胃,助食,爽神。用于湿寒所致的消化不良,关节骨痛,腰腿痛,头痛神疲。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克
骨痛灵酊轻和防止。禁忌孕妇禁用。类风湿患者关节红肿热痛时禁用。注意事项1本品为外用药,禁止内服。
骨痛灵酊(每瓶装100毫升)轻和防止。禁忌孕妇禁用。类风湿患者关节红肿热痛时禁用。注意事项1本品为外用药,禁止内服。
骨痛灵酊(每袋装10毫升)登革热病因症状及治疗
概述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流行,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热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
病因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症状
一、典型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
1. 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2.全身毒血症状 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 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 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二)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
(三)重型登革热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二、登革出血热: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
(一)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二)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检查
血常规检查 病后白细胞即减少,第4~5d降至低点(2×109/L),退热后1周恢复正常,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可见中毒颗粒及核左移。1/4~3/4病例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3×109/L。
部分病例尿及脑脊液可轻度异常。
血清学检查 常用者有补体结合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单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效价超过1:3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效价超过1:1280者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者可以确诊。中和试验特异性高,但操作困难,中和指数超过50者为阳性。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不易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
二、对症治疗
(一)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解热镇痛剂对本病退热不理想,且可诱发G-6PD缺乏的患者发生溶血,应谨慎使用。对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强的松5mg3次/日。
(二)维持水电平衡 对于大汗或腹泻者应鼓励患者口服补液,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有脱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但应高度警惕输液反应致使病情加重,及导致脑膜脑炎型病例发生。
(三)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对大出血病例,应输入新鲜全血或血小板,大剂量维生素K1静脉滴注,口服云南白药等,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四)休克病例应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和代血浆,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输全血,避免血液浓缩。
(五)脑型病例应及时选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静脉注入,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
瑞金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庄焱表示,从某个方面来说登革热可以说是感冒的进阶版,但除了普通的感冒症状外,典型登革热还会出现剧烈的头痛、肌肉酸痛、骨骼也会疼痛。不仅如此,患者还会出现“酒醉貌”,即三红征,脸红、颈红、胸口皮肤发红。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会减少,这两个症状在感冒中很少出现,且不像登革热维持时间长。
“从症状上是无法诊断登革热的,如果怀疑,请至最近的有传染病专科的医院验血检查。一旦诊断,必须即刻防蚊隔离,防止传播。” 庄焱进一步指出,也并不是说在泰国被蚊子咬过,就一定会得登革热,“首先叮咬你的蚊子不一定是带病毒蚊;其次,即便真的感染了病毒,也很有可能不发病,或症状很轻自己没察觉,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隐性感染。实际上大部分被感染者都是隐性感染,真正发病的只是一小部分。”
庄焱说,上海地区的蚊子主要有库蚊、按蚊和白纹伊蚊三种。前两种一般晚上骚扰人,但不传播登革热病毒;而第三种就是我们俗称的花蚊子,体型较大,有黑白相间的花纹,多在白天活动,是可以携带和传播登革热病毒的,所以有这个风险和可能性。但由于目前本地感染病例数极少,暂时还未造成流行,因此勿需恐慌。
专家提示,暑期是外出旅游的旺季,前往泰国等东南亚地区需要注意防范,预防登革热感染。由于目前登革热尚无疫苗,只能从防护上入手。最好的防蚊方法是撑蚊帐、穿长袖长裤,其次是蚊香、防蚊液、杀虫剂、灭蚊灯等。有条件的话尽量住有空调的酒店,及时清理居住地附近的积水,减少在野外蚊虫聚集地逗留的时间。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登革热不会由人直接传染给人,也不会由空气或接触传播,截止到2019年10月还没有疫苗可预防。
其潜伏期通常约5天-7天,具有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等特点。由于本病系由蚊子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月-11月份,高峰在7月-9月。
扩展资料
预防:
1,管理感染源
地方性流行区或可能流行地区要做好登革热疫情监测预报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治疗。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
对可疑患者应进行医学观察,患者应隔离在有纱窗纱门的病室内,隔离时间应不少于5日。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人民网-登革热防治知识知多少?
-登革热
慎防3种类型登革热 近日来登革热疫情成为大家紧张的问题,患病的人数也在节节上升中,原本疫区集中在台南市,却也开始蔓延到其他县市,闹得人心惶惶;而这段期间适逢开学季,大家南来北往频繁,更增加了传染的高风险。不过其实只要事先对于这些疾病有些认识,还是可以做很完备的预防措施。
登革热病原体叫登革病毒,依抗原性的不同共分有四型登革病毒,而病毒主要借由带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埃及斑蚊及白线斑蚊)叮咬人体而传染给人。国泰医院小儿科主治医师卢英仁表示,登革热的病毒其实人与人之间并不会互相传染,但若这两类蚊子叮到登革热的患者,蚊子就会带着病毒,并且终生具有传染病毒给人类的能力。
典型登革热的症状包括发烧、前额头痛,恶心、全身倦怠、后眼窝痛、肌肉痛、骨头和关节酸痛、皮肤疹等,若曾经感染登革热的患者,再次感染不同类型的登革热病毒,就有可能引发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症候群,病患除了上述登革热症状外,还会合并出血症状及休克现象,死亡率相当高。
小心!别让小儿感染登革热 卢英仁医师表示,幼儿若得到登革热,其症状不会像成人那么明显,所以小儿登革热的诊断并不容易,因此预防就显得相当重要。目前登革热并无预防针可供施打,最主要的预防方法就是避免被病媒蚊叮咬,居家环境可安装纱窗、纱门,外出户外穿长袖衣服与长裤,以及在 部位喷防蚊液等方法来杜绝。
此外,还要提醒家长避免带着孩子出入高感染地区,居家环境也要配合卫生单位实施社区病媒蚊密度监测,做好病媒蚊孳生源清除的工作。
慎防3种类型登革热传播登革热的病蚊 卢英仁医师解释,传播登革热的病媒蚊是埃及斑蚊及白线斑蚊两种蚊子,其分布与习性有所不同,造成的疾病问题也有所不同。
两类病蚊
种类
埃及斑蚊
白线斑蚊
栖息地
性喜栖息于室内,白天吸血
栖息于室外,多在屋外吸血
习性
埃及斑蚊较敏感,在叮咬人后,只要稍微有感觉被动了一下,就会马上飞走,再寻找另一个人吸血,所以传播病毒的机率较高。
喜欢吸足血后才会飞走,较容易被发现打死。
分布区域
多分布嘉义布袋以南至佳冬以北之沿海地区;活动甚少有超过200公尺;密度变化与雨量无关。
分布于全岛,密度变化与雨量有关。
吸血高峰
下午3~5点;次高峰则是上午9~11点。
慎防3种类型登革热感染登革热,各期临床症状 卢英仁医师提醒,被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就开始一连串的病症出现,各症状都不一样,还是需要多多留意患者的症状。
l 潜伏期约2~8天。
l 前驱期约1~2天:头痛、食欲差、发烧、脸潮红、背痛等症状。
l 急性期约5~6天:高烧、颤抖、头痛激烈、四肢酸痛、关节痛、胸部身躯红疹延伸至四肢与脸、淋巴肿等类似流行性感冒等症状,而这就是典型的登革热。
l 少数病患或是再次感染不同型别的登革热病毒或毒性较高的登革热病毒:会有出血的现象,这些症状是皮肤会出现点状血斑、紫斑或淤血、流鼻血、牙龈出血或解黑便等严重症状;此为出血性登革热,更有些病患会呈现四肢冰冷、发紫、意识障碍、心跳脉搏加速、血压降低与休克等登革休克症候群的症状。
l 幼童感染登革热:通常较不典型,所以常被诊断为感冒,偏偏儿童感染后之出血性登革热与登革休克症候群的机会较成人高,所以在流行的季节,有蚊虫叮咬的现象,就要注意是否出现的是流行性感冒现象,除了提醒家人密切观察外,也可考虑抽血检验作进一步的确认。
慎防3种类型登革热登革热3型症状 登革热依其症状轻重分为以下三型,每种类型的疾病症状也都不相同,可以透过仔细观察来知道是否是对的症状,一般会依照患者的年龄不同表现出不同临床症状。
卢英仁医师解释,婴儿或小孩病患常会出现轻微发烧和斑性丘状发疹的症状,在成人会出现高烧、四肢无力、疲倦、头痛、后眼窝痛、肌肉及关节疼痛、恶心呕吐、红疹等状况,医师还是需要依照这些出现的典型症状来判断是否感染了登革热。
Type1‧典型登革热 典型的登革热都是俗称的「登革热」,因为此型较不具危险性、死亡率甚低,这类型多为初次感染者。卢英仁医师表示,因为小孩症状较不明显,成人则出现严重症状,通常被病媒蚊叮咬后,经过1~7天的潜伏期,患者会出现突发性高烧(39至40℃)、身寒、前额及后眼窝的剧痛、肌肉痛等初期症状。
经2~4天后,全身皮肤就会有出疹的状况,这种疹子由躯体开始向脸及手脚蔓延,整个病程大约会维持7天,而且此类患病的病人可完全痊愈。
Type2‧出血性登革热 这类症状是最可怕的一型,死亡率高达15~50%;卢英仁医师提醒爸比妈咪,这类的登革热喜欢8岁以下的小孩,而且这大多是由于两次以上重复感染,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剧烈反应,造成全身血管的大量出血,临床症状上除了高烧、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全身倦怠外,还会伴随流鼻血、吐血、血便、血尿、子宫出血及胸腹部积水。
由于全身大量出血,常引起心肺衰竭及休克死亡,而其出血时间通常在发烧将退时才发生,容易引起爸比妈咪和医师的疏忽,因此登革热病人在退烧时,若出现皮肤湿冷、四肢冰凉、坐立不安时,更应提高警觉或是立刻送医,不可轻忽。
Type3‧登革热休克症候群 可说是最严重的类型,具备典型登革热和出血性登革热的症状,还包括血浆渗出过多、大量失血、血压过低导致的休克。这类型常发生于小孩或年轻人再度感染登革热时,有时会致命。
蚊子是传播登革热的祸首
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传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在我省主要是白纹伊蚊。发病季节与雨季有关,5-10月份是我省流行季节。
“花斑蚊”的生活习性
“花斑蚊”喜欢在静止的清水中产卵,例如家中的水缸、花瓶、阳台花座积水、室外废弃的缸罐、一次性餐具、轮胎以及竹筒、树洞等积水容器或阴暗潮湿的场所等。“花斑蚊”白天叮咬人,高峰在早上8-9时及下午5-6时。
登革热的传染途径
当人被带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通过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发生感染。如果患者在该病刚发热前至退烧期内(约6-7日)被叮咬,病毒会进入蚊子体内繁殖,10天后,带病毒的蚊子再去叮咬人,会使更多的人发病。伊蚊可长期携带病毒,具有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的双重作用。病人与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登革热不会经由人传人。
登革热的潜伏期
潜伏期为2-15日,一般为5-8日。如果在登革热流行季节或流行区域内出现发热、全身骨痛、疲乏、出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登革热的临床诊断
1、15天内曾到过流行区特别是东南亚、南美等地区;
2、突起发热;
3、三痛: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痛;
4、三红:面、颈、胸背部潮红;
5、淋巴结肿大;
6、皮疹;
7、血小板、白细胞减少。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患者多以突发高热为首发症状,持续发热3-5天,严重头痛、眼球后痛、关节和肌肉痛;发病后3-4日出现淡红色斑丘疹、恶心、呕吐、轻微流牙血和鼻血等症状。极少数患者会出现出血、休克,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死亡。
预防登革热灭蚊是关键
预防登革热,一是清除蚊的孽生地,二是杀灭成蚊,三是避免被蚊子叮咬。
灭蚊的重点是清除蚊的孽生地
消除蚊的孽生地,防止积水主要措施有:
1、清水养殖无物改为泥土养殖。
2、定期清洗积水容器,如花瓶、花盆碟、废旧轮胎等。
3、对阴生水样的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等,花瓶内的水应5-7天换一次,并冲洗植物根部。
4、贮水的水桶、陶器、排水槽每5-7天清理换水一次。
5、把废旧空罐子、瓶子、一次性饭盒等容易积水器皿放进有盖的垃圾箱内。
6、冰箱底部的水盘应每星期清理一次。
杀灭成蚊的方法
1、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遵照包装使用适当的份量。
2、室内喷雾一般采用手动喷雾器或手提式超低容易喷雾器,用浓度为04%的生物丙烯菊脂氯菊脂溶液,按每平方米1毫升药量作空间喷雾。
3、用灰沙填堵容易积水的地方。
4、保持环境清洁,不留下容易孽生蚊子的物品。
预防登革热的个人防护
1、睡觉时应放好蚊帐。睡觉时要检查是否挂好蚊帐,防止蚊子叮咬。
2、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早上八、九时,傍晚五、六时),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3、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长袖衣服,并于外露的皮肤涂上驱蚊药物。
4、登革热流行区内,室外活动应自我防护或涂擦驱蚊药物,防止蚊子叮咬。
5、怀疑自己感染登革热时,应尽快到医院检查。
Igm、Igg是说明体内有登革热的抗体。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是东南亚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检查:
1、血清免疫学检查
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明确诊断。若在患者的血清中检出登革病毒抗原,亦可作为明确诊断依据。
2、常规检查
(1)周围血象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见降低,并有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
(2)尿常规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
3、病毒分离
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种于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分离病毒后须经特异性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登革热传染性疾病防治方案2017
登革热是国家乙类管理传染病,其疫情必须按照国家传染病报告要求及时上报,疫情经证实发生后应立即与有关的省、市通报,必要时组织联防。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登革热的防治知识,欢迎阅读。
一、疫情报告
登革热是国家乙类管理传染病,其疫情必须按照国家传染病报告要求及时上报,疫情经证实发生后应立即与有关的省、市通报,必要时组织联防。
二、监测
1监测区的划分与任务:
我街道属于易感监测区:虽无病例报告,但与重点地区人员交往较频繁,人口流动性大,必须进行定期监测工作。
2媒介监测:对主要传播媒介伊蚊的分布、种群、密度、季节消长、抗药性、带毒情况进行监测。
3病原学监测:采集病人或可疑病人(包括不明热患者)血清或伊蚊标本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毒株型别,观察其变迁,分析登革热发生流行的可能性及发展趋势。
4血清学监测:了解人群抗体水平,用多型登革抗原监测人群血清抗体水平。
三、灭蚊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目前对登革热没有特异性预防措施,根据多年国内外防治工作的经验,控制和消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1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应将防治登革热及其媒介控制工作纳入街道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协调有关部门,充分发动群众开展以灭伊蚊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防止登革热发生和流行。加强领导,在人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卫生部门要做好对灭蚊的技术指导工作。
2灭蚊措施:埃及伊蚊主要孳生于户内积水容器内,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盆、罐、竹节、树洞、废轮胎、花瓶、壁瓶以及建筑工地容器积水中,消灭和控制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一般以消灭孳生地和幼虫为主。处理孳生地时要针对不同蚊种采取措施,主要有:
(1)消除孳生地和幼虫:翻盆倒罐,填堵竹节、树洞,对饮用水容器勤洗刷,勤换水,加盖防蚊,也可采取水缸内放养食蚊幼虫的鱼类或其它生物灭蚊方法消除蚊幼虫。对难于彻底清除的非饮用容器积水,可投洒废油类或缓释杀虫剂。
(2)杀灭成蚊:室内用喷洒或施用对人无毒的杀虫剂消灭成蚊。室外在搞好环境卫生的基础上重点对成蚊较多的竹、树林、陶器场、废轮胎堆积站等场所使用杀虫剂滞留喷洒处理。
四、疫点处理
1疫点的划定:无论城市或乡村,凡已证实登革热发生或流行时,划定以病家为中心半径50公尺周围的居民区作为疫点。
2病人和接触者的管理: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新发疫点的病人住院隔离期限从病日起不少于6天。隔离室应有防蚊设施,如纱窗、纱门、蚊帐,没有防蚊设施者应在室周围100公尺范围内定期杀灭成蚊。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卫生部门要派出医疗队划片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减少远途就医,防止扩散和降低病死率。对疫点、疫区内不明热患者做好病家访视,接触者要进行15天医学观察。
3紧急灭蚊:对疫点、疫区必须进行室内、外的紧急杀灭成蚊,尤其要作好流行区内医院和学校范围内的灭蚊工作,在灭蚊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消灭蚊媒孳生地,限期将疫点范围内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4加强个人防护,防止媒介蚊虫叮刺。
5在流行区尽量劝阻减少集会。
6必要时可实施对交通工具灭蚊和对有关人员进行检疫。
7流行病学调查:
(1)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要进行一定数量个案调查并核实诊断。
(2)查明本次流行的地区分布、年龄、性别、职业发病专率、病死率、死亡率,确定疫区范围和流行特点。
(3)追踪本次流行的传染来源。
(4)详细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5)流行期间随时对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的孳生地和布雷图指数(调查户数不得少于50户)、房屋指数进行调查,有条件时也可对成蚊叮刺时停留率、室内栖息率、季节消长以及抗药性等进行调查。
(6)病毒监视:从病人或疑似病人的血清及定期扑捉的伊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
五、加强旅游流动人口卫生检疫工作
登革热是国境口岸卫生检疫监测传染病之一,加强对来自疫区的入境人员和由国内疫区出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对来自疫区的交通工具、集装箱应加强卫生监督,必要时实施灭蚊等卫生处理。
六、诊断和治疗
1临床表现与分型:登革热潜伏期3—15天,一般5—8天,一般临床表现有发热、畏寒、头痛、全身疼痛、疲乏不适、胃纳差等,主要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迅速高热、三红征(颜面潮红、颈红、胸背红)、多样性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根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三型:
(1)典型登革热:突然起病、畏寒、迅速高热(一般24—36小时达39—40℃),少数呈双峰热。头痛、眼球或眶后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腰痛,少数患者出现腹痛。
极度疲乏,纳差。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胸、背皮肤潮红、表浅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正常。热程通常为3—7日退热,部分病人在四肢、胸背可出现多形性皮疹,少数有出血倾向。
一般发热持续时间短,有轻度头痛及全身痛、皮疹少、无合并症者,可诊为轻型典型登革热。
(2)登革出血热:具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2—3日后于四肢、面部、腋窝、粘膜可见散在性出血点,迅即融合成瘀斑。病情进展后有鼻衄、牙龈出血、消化道、子宫、阴道、泌尿道等1个以上器官出血。常见肝肿大而极少黄疸,红血球容积增高20%以上,(由于血浆外溢,脱水而造成血液浓缩,浓缩程度越甚者病情越重),血小板低于10万/ul者。
(3)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病人少数在持续发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恶化,出现皮肤变冷、湿润、烦躁不安、嘴唇紫绀、脉搏快而弱、脉压低(脉压差在20毫米汞柱或以下),血压下降甚至不能测出,休克期一般很短,如不及时抢救可于12—24小时内死亡,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预后严重。但如能及时正确处理,渡过危险期后可迅速恢复。
2诊断依据:在流行季节,来自流行区15天内的患者或在当地感染发病的患者,凡具备登革热一般症状,并符合突然起病,发热24—36小时达高峰,三红征,皮疹,表浅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特点者,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可作出临床诊断。首例(批)病人和新发疫区病人的确诊必须以血清学和病原学作为依据。
登革热病人中凡出现1个器官以上出血、肝肿大、血小板减少(10万/ul以下),血液浓缩者可诊断为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病人如出现休克症状,脉压低或血压低,红血球容积增高者,可诊断为登革休克综合征。
3鉴别诊断:登革热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在非新疫区和流行区尤易误诊,应注意与流感、伤寒、麻疹、猩红热、暴发型流脑、斑疹伤寒、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相鉴别,有脑损害的病人应与病毒性脑炎鉴别。
4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为对症和支持疗法,应强调病人早期卧床休息,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也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配合中医中药治疗。禁用水杨酸类退热药,以防止引起溶血、胃肠道出血和粒细胞减少。对高热、呕吐、胃纳差者尽可能先口服补液(水份及电解质),如口服无效,可按病情需要,给予静脉补液,但不宜应用高渗糖补液,补液过程应细心观察,注意早期脑水肿症状和警惕输液反应的发生。
治疗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以支持疗法为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严重出血病例,考虑发病机制以变态反应为主,可应用较大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并及时使用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口服云南白药、静脉滴注维生素c、k等,尚须输入新鲜血液或血小板;对严重的胃肠道出血不止可试用胃管输入冰冻盐水,也可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口服治疗。
休克病例按感染性休克处理,可先快速滴注50%碳酸氢钠、林格乳酸钠溶液,生理盐水或50%葡萄糖生理盐水,然后加用右旋糖酐或血浆,吸氧及纠正酸中毒,可使用地塞美松、氢化可的松、酚妥拉明或冬眠疗法。
5实验室诊断:
(1)临床检验中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要常规检查,对重型病例,增加检查红血球容积,并根据病情需要,酌加其他化验检查。
(2)病毒分离:目前采用c6/36细胞或1—3日龄乳鼠分离方法,乳鼠接种最好在病人床边进行,可提高阳性率;巨蚊幼虫接种分离病毒,简便安全,检出率高,也可试用。
(3)血清学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的双相血清滴度呈四倍增长者可判为阳性,单相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度1∶32及以上,血抑试验滴度1∶1280及以上,中和试验的中和指数≥50可判为阳性。
(4)病毒分离、血清学标本采集与送检:初诊病例于发病三天内以无菌操作采静脉血3毫升,分离血清(为第一相血清),密封、编号、低温或液氮低温保存,上送全血应在采血当天冷藏送检。待病后3—4周采恢复期血3毫升分离血清(为第二相血清),4℃左右保存,连同送检单上送做血清学试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