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板块元古宙板内地震带与盆地格局

中朝板块元古宙板内地震带与盆地格局,第1张

Intraplate Seismic Belt and Basin Framework of Sino-Korean Plate in Proterozoic

乔秀夫

原文刊于《地学前缘》,2002年第9卷第3期,对1994年所提出的地震液化序列的B单元底部增加了液化角砾岩单元;图2,图3改换为彩色图。

地史中发生的强地震事件在地层中留下固定的记录(图1~图3),这些记录在区域上呈带状分布,代表地史中的地震带。中朝板块元古宙目前可识别出两个板内地震带(图5)。中元古代板内地震带(1700~1200 Ma)西起太行山北段,经燕山山脉、辽宁西部,穿越辽河平原至辽宁北部的泛河流域分布,即燕山—泛河地震带,现今呈NEE向延伸。新元古代震旦纪地震带沿吉林南部、辽东半岛、山东中部及苏皖北部现今呈NNE走向分布,即古郯庐地震带(650~600 Ma)。上述两个板内地震带是元古宙不同时期超大陆裂解在板内的响应。中元古代与新元古代两个不同方向的地震断裂带分别控制着两个时期的盆地边界。燕山泛河地震断裂带构成中元古代海盆南界(指现在的位置),形成向北开放的海域。古郯庐地震断裂带将中朝板块裂解为华北块体与胶辽朝块体。古郯庐地震断裂带构成震旦纪海域的边界,震旦纪海盆通过朝鲜半岛与当时的外海相连接,华北块体则为陆源剥蚀区。文内四幅古地理图(图6~9)是以地震灾变思想为指导,以新的地层研究、对比为基础编制的,侧重反映了盆地的格局及其变化。根据地震、同沉积断裂新的思路,可提供地质学家重新认识与解释某些沉积矿床的成因,它们的成矿元素均来自地球深部而非地表风化作用。文中编制的古地理图将为这种解释提供盆地与事件背景。

1 软沉积物中的地震液化记录

地史中发生的强地震事件在固结或未固结的沉积物中留下不同的记录。在未固结的软沉积物中主要表现为沉积物内部的液化作用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变形构造。众多地质学家,地震学家及土建学家对沉积物中液化作用及形成的记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11]。图1碳酸盐岩地震液化序列系依据笔者1994年所提出的序列[5],在B单元底部增添了液化角砾岩单元,它是液化作用形成的液化脉切穿、扰动软沉积物使之原地破碎形成角砾岩,这种碳酸盐角砾具有可拼合性。图1液化序列概括了一次强地震瞬时过程中,在碳酸盐软沉积物中的灾变事件记录,它提供了在碳酸盐岩以及其他沉积岩中识别地震事件的基本标志。在野外实际工作中,我们可在一个剖面中识别出图1中所有的单元,但更多的情况则是某几个单元的组合。

图1 碳酸盐岩地层中的地震液化序列

(据乔秀夫等,1994补充)

图2,图3给出了遭受地震时,地层中在原地形成的事件单元以及共生单元组合(图1中的A,B,C单元),它们均选自中朝板块元古宙地层。

2 地震时间分布与板内地震带

图4列出了1700~600 Ma中朝板块板内具强地震灾变记录的27个岩组,这些地震记录是笔者及其研究集体近10年来调查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而确认的。某些文献最近大量报道的地震事件岩组尚未列入图4中。

中元古代(1800~1000 Ma)的1700~1200 Ma期间是一个近500 Ma的地震长周期,在这个长周期中有5个地震活跃期(图4中①~⑤)。约1200~850 Ma为无地震或少地震的长周期。约630~540 Ma为第二个长周期,近80 Ma的时期内有4个地震活跃期。从中元古代到新元古代每个地震长周期的时限缩短,而每个地震长周期中地震活跃期则更加密集,活跃期之间平静期更加缩短。

图2 碳酸盐岩中的地震液化记录

a—液化泥晶脉(盲脉)与层内微断层,图1中A单元与C单元(辽宁大连市金石滩海岸,震旦系兴民村组);b—地震液化泥晶脉在层面及垂直于层面的表现,它呈现板状体,图1中A单元(辽宁省瓦房店市小岛山震旦系营城子组);c—地裂缝及粒序断层,图1中C单元(辽宁省大连市金石滩海岸),图的中部呈Y字形断裂为地裂缝,铅笔处为当时的古地面,可清楚看到古地面上新的碳酸盐沉积物向下贯入地裂缝,地裂缝的下方为两行密集的微断层(粒序断层);d—液化碳酸盐角砾岩,图1中B单元(辽宁省旅顺龙头尾)

图3 地层中的地震液化记录

a—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长城系串岭沟组页岩中弯曲的液化砂岩脉(据宋天锐);b—北京十三陵串岭沟组中地震引起的液化卷曲变形;c—液化泥晶脉,脉向上层面及下层面两个方向流动穿刺纹层,迫使纹层围绕脉的两端弯曲,黑色比例棒1cm,图1中A单元(河南省嵩山青白口系何窑组,标本由高林志采集);d—深色液化泥晶脉(箭头所指),与深色泥晶薄层相连通,由深色薄层液化形成直立的泥晶脉,泥晶脉又为层内断层(粒序断层)错碎,表明为液化作用后期岩层缩水,体积收缩的结果,图1中A单元及C单元(江苏徐州铜山县震旦系九顶山组);e—层内正断层(图1中C单元),箭头所指为上盘移动方向,直立弯曲的液化泥晶脉(图1中A单元)为上升盘,这张照片表明:地震引起的泄水作用形成直立的液化泥晶脉(盲脉),液化作用停止后,沉积物由于失水体积收缩,迫使泥晶脉弯曲,随之发生层内错断(安徽宿县金山寨村震旦系望山组);f—液化泥晶脉(盲脉)在岩层两个断面的表现,呈板状体(金山寨望山组)

图4 中朝板块元古宙板内强地震事件岩组

第二个地震长周期中,特别是晚震旦世4个地震活跃期(图4中⑦~⑩),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从800 Ma开始裂解(breaking up),至震旦纪达到裂解高潮时在中朝板块板内的响应[12]。王鸿祯提出地史中曾5次出现联合古陆,P-1950 Ma,P-1450 Ma为中元古代中的两个联合大陆[13],图4中串岭沟组时期及高于庄组时期的地震事件,很可能是中元古代不同时期联合古陆裂解在板内的响应。

中元古代与新元古代的强地震分布于中朝板块内部的不同地区,中元古代地震事件位于燕山—辽宁北部泛河流域(图5),构成中元古代燕山—泛河板内地震带。现今呈NNE走向的新元古代地震带大体沿现今郯庐断裂带分布,即震旦纪古郯庐带[5,6,14]。这两个板内地震带分别控制了中、新元古代海域边界与古盆地格局。

3 中朝板块中、新元古代盆地格局

同沉积断裂构造、火成岩活动及伴随的强地震带构成了中元古代的盆地边界,新元古代随着地震带的位置变化,海域及盆地边界也相应变化。

31 中元古代早期(相当于早长城世)盆地格局(图6)

长城纪早期海域位于板块的北部。南部及东、西部广大地域为侵蚀区。古地理最明显特征是高山耸立,高山之间为由断层控制的裂陷谷地,即燕山裂陷槽(aulacogen)。

图5 中朝板块元古宙板内地震带

(据乔秀夫等,1999修正)

NCB—华北块体;JLKB—胶辽朝块体;YSTF—黄海转换断层(中生代)

密云—平泉—凌源与滦县—抚宁—建昌两条同沉积断裂控制的狭长谷地构成裂陷槽的轴部,沿着谷地(靠密云—兴隆—平泉—凌源断裂一侧)为河流沉积(常州沟组下部砾岩、砂岩),谷地两侧为冲积扇、洪积扇[15]。燕山裂陷谷地被与之斜交的多条平行的同沉积断裂(具转换断裂性质)截切。沿谷地边界断裂及斜切转换断层是强地震分布区[15]。早长城世地震分布除与断裂伴生外,并与火成岩活动密切相关[16]。常州沟组上部砂岩及串岭沟组为代表的晚期海侵越过密云—兴隆—平泉—凌源断裂超覆于裂陷槽的肩部,至赤城—北票以北(内蒙地轴)与外海相连接。滦县—建昌地震断裂则构成海域的南部边界(指现在地理位置)。新的研究表明: “内蒙地轴”由古元古界及中元古界变质地层组成[17],并未构成盆地的北部隆起区,解决了长期困扰地质学家的关于中元古代海盆地与外海连通的问题。

串岭沟组沿燕山裂陷槽轴部为障壁深水黑色泥质沉积,而在肩部则为典型浅海沉积。盆地西北部著名的串岭沟组中鲕状,肾状赤铁矿(宣龙式铁矿),实际是由藻颗粒及叠层石吸附铁质形成。有关铁质来源过去均解释为陆源搬运至浅海海岸带形成。如图6所示,串岭沟组海域向北与外海相连,北部无陆源物供应;其西部(山西,河北东部)基底岩石(太古宇,古元古界)风化壳并不十分发育,铁质来源并不充分,作为稳定的铁元素实际很难向海域迁移。在宣龙式铁矿的顶、底板层位中有多个由砂岩脉及泥质脉组成的震积岩,宣龙铁矿盆地侧边为赤城—密云—滦县同沉积断裂。断裂及伴生的地震均表明这里是地球深部物质十分活跃的地区,铁元素来源于深部,至地表被藻类吸附形成富铁沉积。为什么在串沟组沉积的广阔海岸带,只有宣化龙关地区形成有经济价值铁矿层,用铁元素来源于深部可能合理地解释了目前的地质记录。

图6 中朝板块早长城世(1800~1600Ma)古地理格局

1—侵蚀区;2—同沉积断裂;3—与同沉积断裂伴生的地震事件(震积岩分布区);4—河流(砂岩、长石石英砂岩);5—河流流向;6—滨海含铁沉积区(宣龙式叠层石赤铁矿);7—海侵超覆区(含砂页岩与极薄层砂岩互层);8—开阔海较深水沉积;①燕山裂隙槽;YSTF—黄海转换断层(中生代后期)

山西吕梁山地区汉高山砂岩、小两岭安山岩及晋南、豫西的西阳河群、熊耳群历来作为中元古代早期的岩组。最近在熊耳群中获得单颗粒锆石U-Pb年龄195 Ga,认为熊耳群为古元古界[18]。因此,吕梁—陕豫三叉裂陷槽[19]有可能为古元古代裂陷槽,则中元古代盆地只限于中朝板块北部。

32 晚长城世—蓟县纪(1600~1000Ma)盆地格局(图7)

图7主要反映1600~1200 Ma,即大红峪组至雾迷山组沉积时期古地理,海域仍位于中朝板块北部。长城纪早期的断裂仍控制盆地格局,深水碳酸盐岩位于由断裂控制的裂陷槽轴部。燕山裂陷槽向东延伸至辽北泛河流域。有地震记录的最高层位为雾迷山组(燕山)及辽北泛河群虎头岭组,1200 Ma之后伸展作用结束,裂陷槽停止发展。中元古代中期(1600~1200 Ma)是一个充满火山爆发、频繁发生地震及断裂活动的海盆地[12,20,21]。沿裂陷槽轴部密云—兴隆—平泉断裂分布的黄铁矿—铅锌硫化物矿带(高板河铅矿)及铁岭泛河流域的关门山铅锌矿,其成因均与沿海底断裂来自深部喷出的富金属的热水或喷气相关联[22]。1600~1200 Ma强地震活跃时期也是一个造矿期。

图7 中朝板块晚长城世—蓟县纪(1600~1000Ma)古地理格局

1—侵蚀区;2—同沉积断裂及与其伴生的地震事件(大红峪组,高于庄组,雾迷山组及泛河群震积岩分布区);3—火山喷发(大红峪组富钾粗面岩);4—火山喷气孔(铁岭组灰岩中);5—铅锌硫化物矿带(燕山高于庄组高板河铅锌矿与辽北泛河流域关门山组铅锌矿);6—潮坪带(叠层石、藻席灰岩、白云岩);7—较深水沉积区(高于庄组灰岩);8一开阔广海沉积;①燕山—泛河裂陷槽;YSTF—黄海转换断层(中生代后期)

33 青白口纪(1000~800Ma)盆地格局(图8)

1000Ma很可能是全球超大陆(Rodinia)形成时期。中朝板块主体经过芹峪上升(1000~900Ma)长期剥蚀[23~25],已完全准平原化,海水淹没了大部分地区,整个青白口纪盆地为极浅水海盆。除辽北铁岭泛河流域会试屯群于北沟组,太子河流域南芬组及豫西有地震记录外(图4),整个盆地很少地震及构造活动,也无火山爆发痕迹。板块南部(豫西)青白口纪盆地从1000Ma开始发展,为典型潮坪沉积;板块北部盆地则从900Ma开始,与北部开阔海有陆地障壁,形成内陆海。内陆海通过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部与当时的外海连通,其地形很类似于今天的渤海。这种障壁环境可能是青白口统下马岭组黑色层形成的古地理背景。

图8 中朝板块青白口纪(1000~800Ma)古地理格局(Rodinia古大陆上沉积)

1—侵蚀区;2—同沉积断裂及其伴生的地震事件(泛河会试屯群下部,太子河南芬组及豫西何窑组震积岩);3—青白口纪潮坪为主沉积区(砂岩、页岩、叠层石灰岩);4~6:晚青白口世滨海浅海沉积区;4—晚青白口世早期相对障壁海(下马岭组黑色页岩),后期浅海(龙山组石英砂岩,景儿峪组泥晶灰岩);5—晚青白口世中后期海侵超覆区(龙山组,景儿峪组及相当层位);6—晚青白口世早期陆相盆地(山区河流为主):①永宁盆地,②步云山盆地,③旅大盆地,④苇沙河盆地;7—开阔海沉积区;YSTF—黄海转换断层(中生代后期)

34 震旦纪(630~540Ma)盆地格局(图9)

中朝板块从800 Ma开始,整体上升,缺失南华纪(800~680 Ma)与早震旦世沉积(图4),震旦纪盆地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即古郯庐断裂地震带产生,古郯庐断裂将中朝板块分隔为华北块体(NCB)与胶辽朝块体(JLKB)。晚震旦世海域主要位于古郯庐断裂之东(指现今位置),而华北块体的主体部分则作为其陆源区。古郯庐断裂控制了胶辽朝海盆地界线,华北块体的晚震旦世沉积仅分布于其南部边缘。

统一的中朝板块从630 Ma开始裂解为两个块体,沿裂解带强地震频繁发生及基性岩墙(床)侵位[12,26,27],这种盆地格局可解释为Rodinia超大陆裂解在中朝板块的板内响应。

扬子板块南华纪南沱期冰川消融后,导致震旦纪海平面上升才淹没了中朝板块的胶辽朝块体与华北块体的南部边缘。

中朝板块在Rodinia古大陆再造图中模式2(张世红,2000),胶辽朝块体紧邻大洋裂开的一侧(图10),震且纪海盆通过朝鲜半岛与当时的外海相连,而华北块体则为其陆源区。图9震旦纪古地理盆地格局与古地磁研究的结果相一致[28]。

图9 中朝板块震旦纪(630~540Ma)古地理格局(Rodinia裂解期格局)

1—侵蚀区;2—同沉积断裂;3—与断裂伴生的地震事件(震积岩);4—浅海(下部为碎屑岩垫板,上部为海侵碳酸盐岩上超);5—山岳冰川-冰海沉积(上震旦统顶部罗圈组);6—开阔海沉积区;PTLF—古郯庐断裂;NCB—华北块体;JLKB—胶辽朝块体;YSTF—黄海转换断层(中生代)

4 结语

中朝板块元古宙盆地边界由地震断裂带控制(图6~9),是本文对盆地形成的动力作用解释。盆地格局有两个重要转换期:一为青白口纪,由中元古代板块北部向北开放的海域,广大南部地区为侵蚀区转变为板块北部、东部及南部均有沉积。震旦纪为第二个转折时期,海域主要在板块东部(胶辽朝块体)及华北块体南部边缘,是一个向东开放(指现今方位)的海域,而华北块体为陆源区。古郯庐地震断裂带构成震旦纪盆地的边界,它的全球构造意义是Rodinia裂解在板内的响应。

图10 630Ma(震旦纪)中朝板块在Rodinia古大陆再造中的位置

(据张世红,2000)[28]

中朝板块1800 Ma固结,经历3次内部裂解:1700 Ma,1400 Ma,630 Ma。始自震旦纪结束于晚石炭世早期的裂解期[12,14],中朝板块实际被分割为两个块体,块体之间的界线为古郯庐带。晚中生代沿古郯庐断裂重新裂开形成晚中生代以来的板内裂谷盆地。因此,郯庐断裂带两侧地质体的不连续是两个不同块体上不同地质作用演化的结果,不必用郯庐断裂巨大平移来解释。

参考文献

[1]PLINT A GLiquefaction,fluidization and erosional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bituminous sands of the Bracklesham Formation(middle Eocene)of Dorset,England[J]Sedimentology,1983,30(4):525~535

[2]LIU Ying,XIE JunpeiSand Soil Seismic Vibrational Liquefaction[M]Beijing:Seismology Publishing House,19841~327(in Chinese)[刘颖,谢君裴沙土震动液化[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41~327]

[3]FENG XianyueStudy on the deformation caused by seismic vibrational liquefaction[J]I nland Earthquake,1989,3(4):209~307(in Chinese)[冯先岳地震振动液化变形的研究[J]内陆地震,1989,3(4):209~307]

[4]PLAZIAT J C,PURSER B H,PHILOBBOS ESeismic deformation structure of the NW Red Sea(Egypt)[J]Bull Soc Geol France,1990,8(3):419~434

[5]QIAO Xiufu,SONG Tianrui,GAO Linzhi,et alSeismic sequence in carbonate rocks by vibrational liquefaction[J]Acta Geologica Sinica,1994,7(3):243~265(English edition)[乔秀夫,宋天锐,高林志,等碳酸盐岩地震液化序列[J]地质学报,1994,68(1):16~34]

[6]QIAO Xiufu,SONG Tianrui,LI Haibing,et alGenetic Stratigraphy of the Sinianand Lower Cambrian Strata in South Liaoning Province—Guidebook of the National Scenic Area of Jinshitan Beach[M]Beijing:Science Press,19961~174(in Chinese)[乔秀夫,宋天锐,李海兵,等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系—下寒武统成因地层(附大连市金石滩海岸国家级风景区旅游导游[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174]

[7]FAIRCHILD I J,EINSELE G,SONG TianruiPossible seismic origin of molar tooth structures in Neoproterozoic carbonate ramp deposit,North China[J]Sedimentology,1997,44:611~636

[8]MORETTI M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terpreted as seismites in middle-late Pleistocene aeolian deposits(Apulian foreland,southern Italy)[J]Sedimentary Geology,2000,135:137~156

[9]PRATT B R Oceanography,bathymetry,and syndepositional tectonics of a Precambrian intracratonic basin:integrating sediments,storms,earthquakes and tsunamis in Belt Supergroup(Helena Formation, ca145 Ga),western North America[J]Sedimentary Geology,2001,141-142:371~394

[10]QIAO Xiufu,GAO Linzhi,PENG Yang,et alSeismic event,sequence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in Canglangpu Stage in Paleo-Tanlu Fault Zone[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2,45(9):781~791(English edition)[乔秀夫,高林志,彭阳,等古郯庐带沧浪铺阶地震事件、层序及构造意义[J]中国科学(D),2001,31(11):911~918]

[11]QIAO Xiufu,PENG Yang,GAO LinzhiInterpretation of the seismic origin of Permian limestone dike in northwestern Guangxi[J]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2002,21(2):102~104(in Chinese)[乔秀夫,彭阳,高林志桂西北二叠纪灰岩墙(脉)的地震成因解释[J]地质通报,2002,21(2):102~104]

[12]QIAO Xiufu,GAO LinzhiEarthquake events in Neoproterozoic and Early Paleozoic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upercontinental Rodinia in North Chi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2,45(10):931~935(English edition)[乔秀夫,高林志华北中新元古代及早古生代地震灾变事件及与Rodinia的关系[J]科学通报,1999,44(16):1753~1758]

[13]WANG HongzhenSpeculations of earth's rhythms and continental dynamics[J]Earth Science Frontiers,1997,4(3-4):1~12(in Chinese)[王鸿祯地球的节律与大陆动力学的思考[J]地学前缘,1997,4(1-2):1~12]

[14]QIAO Xiufu,GAO Linzhi,PENG YangNeoproterozoic in Paleo-Tarnlu Fault Zone—Catastrophe,Sequence,Biostratigraphy[M]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20011~128(in Chinese)[乔秀夫,高林志,彭阳古郯庐带新元古界——灾变·层序·生物[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1~128]

[15]H E Zhengjun,SONG Tianrui,DING Xiaozhong,et alThe early synsedimentary faulting of the Meso-proterozoic Yanshan Rift and its influence on event sedimentation[J]Journalof Paleogeography,2000,2(3):83~91(in Chinese)[和政军,宋天锐,丁孝忠,等燕山中元古代裂谷早期同沉积断裂活动及其对事件沉积的影响[J]古地理学报,2000,2(3):83~91]

[16]SONG Tianrui,HE Zhengjun,DING Xiaozhong,et alA study of geological event records in the Proterozoic Chuanlinggou Formation of Ming Tombs District,Beijing[J]Geological Review,2000,46(4):400~406(in Chinese)[宋天锐,和政军,丁孝忠,等北京十三陵中元古代串岭沟期地质事件的探索[J]地质论评,2000,46(4):400~406]

[17]ZHANG Jiongfei,ZHU HongchenOn the Jixian-type Mid-Proterozoic sedimentary enviroment and the character of Inner Mongolian Axis[J]Jilin Geology,2000,19(4):11~16(in Chinese)[张炯飞,祝洪臣关于蓟县型中、上元古界沉积环境及内蒙地轴的性质[J]吉林地质,2000,19(4):11~16]

[18]ZHAO Taiping,ZHOU Meifu,JIN Chengwei,et alDiscussion on age of the Xiong'er Group in sou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raton[J]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2001,36(3):326~334(in Chinese)[赵太平,周美夫,金城伟,等华北陆块南缘熊耳群形成时代讨论[J]地质科学,2001,36(3):326~334]

[19]QIAO Xiufu,ZHANG Dequan,WANG Xueying,et alA preliminary study on isotope geochronology of the Xiyanghe Groupfrom southern Shanxi Province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 icfance[J]Acta Geological Sinica,1985,59(3):258~269(in Chinese)[乔秀夫,张德全,王雪英,等晋南西阳河群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1985,59(3):258~269]

[20]SONG Tianrui,HE Zhengjun,DING Xiaozhong,et alA study of event message-bearing sedimentary rocks of the Proterozoic Dahongyu Formation from the Ming Tomb District,Beijing[J]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2000,19(4):323~332(in Chinese)[宋天锐,和政军,丁孝忠,等北京十三陵元古宙大红峪组含事件信息的沉积岩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0,19(4):323~332]

[21]HE Zhengjun,SONG Tianrui,DING Xiaozhong,et alSedimentary record of the Proterozoic Changchengian volcanic events in Beijing and its neighbouring area[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00,18(4):510~514(in Chinese)[和政军,宋天锐,丁孝忠,等北京及邻区长城纪火山事件的沉积记录[J]沉积学报,2000,18(4):510~514]

[22]XIA Xuehui,LIU Changtao,YAN Fei,et alThe geochemistry and submarine exhalative genesis of sulfide black shale in Xinglong district,Hebei[J]Geochimica,1999,28(5):496~504(in Chinese)[夏学惠,刘昌涛,闫飞,等河北兴隆地区硫化物黑色页岩地球化学及海底喷气成因研究[J]地球化学,1999,28(5):496~504]

[23]QIAO XiufuInvestigation on stratigraphy of the Qingbaikou Group of the Yanshan Mountains,North China[J]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1976,3:246~265(in Chinese)[乔秀夫青白口群地层研究[J]地质科学,1976,3:246~265]

[24]QIAO Xiufu,GAO MaiCarbonate Pb-Pb isotopic dating of Qingbaikou System in North China and its signifiicance[J]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1997,22(1):1~7(in Chinese)[乔秀夫,高劢中国北方青白口系碳酸盐岩Pb-Pb同位素测年及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7,22(1):1~7]

[25]QIAO Xiufu,GAO Linzhi,GAO MaiEvent stratigraphy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Neoproterozoic in North China[J]Earth Science—Journn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1999,10(2):93~101(English edition)

[26]PAN Guoqiang,Kong Qingyou,WU Junqi,et alGeochemical feature of Neoproterozoic diabase sill in Xuzhou-Suzhou area[J]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2000,6(1):53~63(in Chinese)[潘国强,孔庆友,吴俊奇,等徐宿地区新元古代辉绿岩床地球化学特征[J]高校地质学报,2000,6(1):53~63]

[27]PAN Guoqiang,LIU Jiarun,KONG Qingyou,et alSt udy on Sinian geologic events in Xuzhou Suzhou area and discussion on their origin[J]Journar of China Universities,2000,6(4):566~575(in Chinese)[潘国强,刘家润,孔庆友,等徐宿地区震旦纪地质事件及其成因讨论[J]高校地质学报,2000,6(4):566~575]

[28]ZHANG Shihong,LI Zhengxiang,WU Huaichun,et alNew paleomagnetic results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successions in southern North China Block and pale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0,43(Suppl):233~244(English edition)[张世红,李正祥,吴怀春,等华北地台新元古代古地磁研究新成果及其古地理意义[J]中国科学(D),2000,30(增刊):138~147]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以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进行性退变为主、多系统受累的缓慢进展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分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及姿势步态障碍的运动症状,以及认知情绪障碍、睡眠障碍、二便异常、疼痛和疲劳等非运动症状。

PD的症状复杂多样,常导致多种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和工作能力丧失。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PD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康复治疗被认为可以改善PD患者多种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有研究报道可延缓疾病的进展。

欧美国家已发布了PD康复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言语-语言治疗指南。本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指南和文献,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的框架为指导,总结PD功能障碍规范化评定和康复方法,以期提高我国PD康复治疗水平,推动PD康复的普及和发展,更好地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对帕金森患者而言,受疾病影响身体功能有所受限,采用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回归正常生活能力。

PD物理康复治疗的主要形式

PD物理康复在早期介入,可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延缓病程,晚期可预防跌到、关节变形、肌肉萎缩及吸入性肺炎的并发症。

根据欧洲帕金森病物理治疗指南所述,PD物理康复治疗的共包含5个核心要素:体力、活动能力、协调能力、平衡及步态。因此物理康复训练亦应围绕这5个核心要素展开,其治疗形式主要包括外提示训练、减重步行训练、放松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及协调训练等。

外提示训练(Cue Training),这种训练形式又称为节律提示训练,主要分为听觉、视觉、体感三种方式,通过提供一个与运动启动和运动促进相关的时间和空间的刺激,补偿内提示损害造成的运动障碍,达到改善步态的目的。

减重步行训练,该类型训练是指通过悬吊和保护装置负担患者部分体重,由治疗师辅助或指导进行步行周期全部动作的练习,使患者在早期进行以负重、迈步、平衡三要素相结合的步行训练,促进步态的改善,提高步行能力,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及功能重组。

Lokomat机器人步态训练,该系统由瑞士研究人员率先研发,其步态训练的目的是通过调节和控制患者下肢关节运动使其重新获得生理步行模式。Lokomat步态训练可作为一个外部刺激,起到对内部损害、功能丧失的一个补偿作用。这种训练方式可改善PD患者的步态协调性,提高步速和步长,而这些正是PD患者步行障碍的主要因素。

肌力训练,训练方法包括躯干训练、腹肌训练、腰背训练、臀肌训练等。有研究表明,训练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BBS评分、卧位到坐位时间、步速、步长及“起立-行走”计时明显优于对照组。系统综述也显示,力量训练对控制PD临床进展和运动功能的改善是有益的。

平衡训练,平衡功能是人体维持正常体位、完成各种转移动作和步行的基础。具体训练内容包括呼吸训练、脊柱及关节伸展训练、体位转移训练(从坐位到站立位、从站立位到坐位)、站立位平衡训练(患者在站立位作前后左右重心转移训练,然后治疗师对患者在不同方向施加推力,使之脱离平衡.让患者自己恢复平衡)等。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虚拟现实设备,如任天堂Wii及其他体感游戏进行平衡训练。

放松和呼吸锻炼

找一个安静的地点,放暗灯光,将身体尽可能舒服地仰卧。

闭上眼睛,开始深而缓慢地呼吸。

腹部在吸气时鼓起,并想象气向上到达了头顶,在呼气时腹部放松,并想象气从头顶顺流而下,经过背部到达脚底,并想象放松全身肌肉。如此反复练习5-15分钟。

还可以取坐位,背靠椅背,全身放松,将两手放于胸前做深呼吸。

面部动作锻炼

帕金森病患者的特殊面容是“面具脸”,是由于面部肌肉僵硬,导致面部表情呆板,因此做一些面部动作的锻炼是必要的。

皱眉动作:尽量皱眉,然后用力展眉,反复数次。

鼓腮锻炼:首先用力将腮鼓起,随之尽量将两腮吸入。露齿和吹哨动作,尽量将牙齿露出,继之作吹口哨的动作。对着镜子,让面部表现出微笑、大笑、露齿而笑、撅嘴、吹口哨、鼓腮等。

头颈部的锻炼

帕金森病患者的颈部往往呈前倾姿势,非常僵硬,许多人以为是颈椎病造成的。如果不注意颈部的运动和康复,容易加重姿势异常,表现为驼背日益严重。

下面介绍一套颈部康复的方法。

但要注意,由于帕金森病患者多为老年人,多伴有程度不同的颈椎病。

因此,在进行下述锻炼时一定要循序渐进,逐步加大动作幅度,运动时动作要缓慢轻柔。

上下运动:头向后仰,双眼注视天花板约5秒钟,然后头向下,下颌尽量触及胸部。

左右转动:头面部向右转并向右后看大约5秒钟,然后同样的动作向左转。

面部反复缓慢地向左右肩部侧转,并试着用下颌触及肩部。

左右摆动:头部缓慢地向左右肩部侧靠,尽量用耳朵去触到肩膀。

前后运动:下颌前伸保持5秒钟,然后内收5秒钟。

躯干的锻炼

侧弯运动: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膝微曲,右上肢向上伸直,掌心向内,躯干向左侧弯,来回数次;然后左侧重复。

转体运动:

双脚分开,略宽于肩,双上肢屈肘平端于胸前,向右后转体两次,动作要富有弹性。然后反方向重复。

腹肌锻炼:

平躺在地板上或床上,两膝关节分别曲向胸部,持续数秒钟。然后双侧同时做这个动作。 平躺在地板上或床上,双手抱住双膝,慢慢地将头部伸向两膝关节。

腰背肌的锻炼:

俯卧,腹部伸展,腿与骨盆紧贴地板或床,用手臂上撑维持10秒钟;俯卧,手臂和双腿同时高举离地维持10秒钟,然后放松。反复多次。

上肢及肩部的锻炼

两肩尽量向耳朵方向耸起,然后尽量使两肩下垂。

伸直手臂,高举过头并向后保持10秒钟。

双手向下在背后扣住,往后拉5秒钟。

反复多次。

手臂置于头顶上,肘关节弯曲,用双手分别抓住对侧的肘部,身体轮换向两侧弯曲。

手部的锻炼

帕金森病人的手部关节众多,容易受肌肉僵直的影响。

患者的手往往呈一种奇特屈曲的姿势,掌指关节屈曲,导致手掌展开困难;而其它手指间的小关节伸直,又使手掌握拳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患者应该经常伸直掌指关节,展平手掌,可以用一只手抓住另一只手的手指向手背方向搬压,防止掌指关节畸形。

还可以将手心放在桌面上,尽量使手指接触桌面,反复练习手指分开和合并的动作。

为防止手指关节的畸形,可反复练习握拳和伸指的动作。

下肢的锻炼

双腿稍分开站立,双膝微屈,向下弯腰,双手尽量触地。

左手扶墙,右手抓住右脚向后拉维持数秒钟,然后换对侧下肢重复。

“印度式盘坐”:双脚掌相对,将膝部靠向地板,维持并重复。

双脚呈“V”型坐下,头先后分别靠向右腿、双脚之间和左腿,每个位置维持5-10秒钟。

步态锻炼

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都有步态障碍,轻者表现为拖步,走路抬不起脚,同时上肢不摆臂,没有协同动作。

严重者表现为小碎步前冲、转弯和过门坎困难。

步态锻炼时要求患者双眼直视前方,身体直立,起步时足尖要尽量抬高,先足跟着地再足尖着地,跨步要尽量慢而大,两上肢尽量在行走时作前后摆动。

其关键是要抬高脚和跨步要大。锻炼时最好有其他人在场,可以随时提醒和改正异常的姿势。

病人在起步和行进中,常常会出现“僵冻现象”出现,脚步迈不开,就象粘在地上了一样。

遇到这种情况,不要着急,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首先将足跟着地,全身直立站好。

在获得平衡之后,再开始步行,必须切记行走时先以足跟着地,足趾背屈,然后足尖着地。

在脚的前方每一步的位置摆放一块高10-15公分的障碍物,做脚跨越障碍物的行走锻炼。

但这种方法比较麻烦,在家里不可能摆放一堆障碍物,因此借

助“L”型拐杖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平衡运动的锻炼

帕金森病病人表现出姿势反射的障碍,行走时快步前冲,遇到障碍物或病人突然停步的时容易跌倒,通过平衡锻炼能改善注重症状。

双足分开25-30公分,向左右、前后移动重心,并保持平衡。

躯干和骨盆左右旋转,并使上肢随之进行大的摆动,对平衡姿势、缓解肌张力有良好的作用。

语言障碍的训练

患者常常因为语言障碍而变得越来越不愿意讲话,而越不讲话,又会导致语言功能更加退化。

和家人长期的没有语言交流,加上帕金森病患者的表情缺乏,常常造成患者和亲属情感上的交流障碍和隔阂。

因此,患者必须经常进行语言的功能训练。

舌部锻炼

保持舌的灵活是讲话的重要条件,所以要坚持练习以下动作:

舌头重复地伸出和缩回;

舌头在两嘴间尽快地左右移动;

围绕口唇环行尽快地运动舌尖;

尽快准确地说

出“拉-拉-拉”、“卡-卡-卡”、“卡-拉-卡”,重复数次。

唇和上下颌的锻炼

缓慢地反复做张嘴闭嘴动作;

上下唇用力紧闭数秒钟,再松弛;

反复做上下唇撅起,如接吻状,再松弛;

尽快地反复做张嘴闭嘴动作,重复数次;

尽快说“吗-吗-吗……”;

休息后在重复。

朗读锻炼

缓慢而大声地朗读一段报纸或优美的散文。最好是朗读诗歌,唐诗、宋词或者现代诗歌,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

诗歌有抑扬顿挫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既可以治疗语言障碍,又可以培养情操,好的诗歌还可以激发您的斗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唱歌练习

唱歌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患者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歌曲来练习。

有的患者在患病之后,说话变得不利索,可唱歌却不受影响。

坚持练习唱歌之后,说话也明显改善。

更重要的是唱歌可以锻炼肺活量,有利于改善说话底气不足的感觉,还能预防肺炎的发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876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