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参考资料:
1 全面解析《伤仲永》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二、问题研究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练习说明
一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观点。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见“课文研讨”。
二 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这是一道诵读训练题,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三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法特殊的(“奇”“宾客”“利”),一种是文言常用虚词(“于”)。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比。 于:被。
四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教学建议
一、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独立完成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略加点拨,适当答疑。
二、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
三、要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有关资料
一、补充注释
1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
2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3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
二、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演讲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质等来划分,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在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演讲稿,那么一般演讲稿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节粮节水节电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节粮节水节电演讲稿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的祖先,在从前的艰苦生活中,学会了勤俭节约,以他们为榜样,勤俭节约便成了我们中华人民的美德传统。
对于我们在校生,更应该做到这一点。但话虽如此,可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做到了。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做到勤俭节约,使我们的学校成为一个和谐而又节约的学校?
勤俭节约一词,相信还会有不少同学在疑问:什么是勤俭,而什么又是该节约的呢?要弄清这一点,还需要从浪费的根源说起,比如说我们最常见:每天都要接触的水。有人认为水多得是到处都有,用完了这一水池,它还会从山上流下,地下冒出。如果你是这样想那你就错了。其实,我们人类在处于缺水危险,虽然说地球的3/4面积都是水,但可供人类食用的淡水是很少的。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还有我们吃剩的饭菜,有的同学吃不完了就随便乱倒。
如果是吃不了那么多,我们可以相应地买少一点,这样我们既省了点钱,又不浪费粮食。粮食的短缺,也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家可以计算,如果每个同学每天需要1斤米,那么我们一个学校有1000个学生一天就要1000斤学生一天就要1000斤大米,一个月就3万斤。可想而知如果更多呢?所以我们要节约粮食,不要过余浪费。
还有许许多多的,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上需要节约的。只要我们每个同学都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那么我们就能成为一个和谐、节约的人,那么我们的学校就成为了一个和谐又节约的学校。
节粮节水节电演讲稿2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曾几何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曾几何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仍在心头萦绕。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创造;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为了让广大的师生一起参与到节粮、节水、节电“三节”的队伍中来,共同创建节约型校园。因此,我校开展节粮、节水、节电“三节”主题的宣传活动。
学生代表讲话让全体学生了解到节粮、节水、节电的发展情况并加强全体学生在生活中对节粮、节水、节电的认识,从而能有所领悟并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去。发出“节粮、节水、节电,从我做起”的倡议。
辅导员呼吁我校师生积极行动起来,以勤养志,以俭修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以主人翁的精神投身于创建节约型校园的活动之中。
难道今天的我们不需要节约吗就算是在物质良好的今天,我们也需要节约。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使全体师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真正做到节粮、节水、节电。真正意识到节约是每个人的责任!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节粮节水节电演讲稿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就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说法。有的同学会问:“现在我们的生活这样好了,还需要勤俭节约吗?”我的回答是:“当然需要。”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精神。它不以物质是否丰富为前提。
生活贫困要勤俭节约,生活富裕也要勤俭节约。俗话说:“坐吃山空。”历史上“今日花天酒地,明日乞讨过街头。”的例子屡见不鲜。我国五代时期有李存审“赠簇教子”的故事。李存审出身贫困,40年为国征战,100多次被敌箭射中骨头。后来他做了大官,看见孩子们整天吃喝玩乐,从小娇生惯养很不放心。他就把以前从骨头中拔出的箭送给孩子们,并说:“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今天,随着我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勤俭节约的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勤俭节约要从今天做起,古人的话仍值得我们借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意思是说勤俭节约是美德中最大的美德,奢侈是邪恶中最大的邪恶。如果我们从今天起,节约每一滴水,日积月累,我们就可能节约一个江河;节约每一张纸,日积月累,我们就可能节约一片森林;节约每一度电,日积月累,我们就可能节约一座小型发电站。那么,既然节约那么重要,就让我们从今天起,把勤俭节约的美德传承下去!谢谢大家!
节粮节水节电演讲稿4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节水节电节粮,从点滴做起》。
曾几何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曾几何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仍在心头萦绕;曾几何时,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指引着几代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
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创造,勤俭节约,要从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粒粮食做起,聚沙成塔,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节约一粒粮食,就是节约一片富饶的土地;节约一滴水,就是节约一畔清澈的湖泽;节约一度电,就是节约一座充盈的矿山;节约每一点,就是创造一笔财富。在我们身边,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有时水龙头旁没人,水却在哗哗地流着;大白天,教室的灯亮着,有时,教室里只有几个人,却开了七八根灯棍。咱们学校要求:放学后,教室的灯要关闭,但有的班级时常忘关。办公室、教室里无人,灯却照开,白天光线充足时灯也全部打开,长明灯随处可见,计算机不关机,习以为常,公用水龙头人走水照流,对长流水见惯不惊。面对这些无处不在,浪费粮食。浪费水电资源的行为,节粮节水节电刻不容缓,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特向全体师生倡议:
1、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开始,重树勤俭节约的美德。
2、用水避免长流水,用电避免昼夜灯。
3、尽量少用大功率电器。
4、“少开一盏电灯”,教室光线充足时,做到能不用电尽量不用,人不多时,能少用电尽量不用。养成随手关灯,随手关龙头的良好习惯,树立长期节约用电、用水观念,提高节能意识。
5、节约每一粒粮食,不随便浪费粮食。
6、积极向家长向邻居向朋友宣传节约水电的意义和方法。建议身边的人一水多用,一灯多用,随时纠正他人浪费水电的行为。小学生节约的责任应体现在细小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应体现在每一个小学生身上,节水、节电、节粮、节纸等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但这些细节对我们的健康成长却很重要。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勤俭节约,人人参与,节水节电节粮,从点滴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的进步进一点责任,为学校的发展进一点力量。
节粮节水节电演讲稿5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节水节电节粮,从点滴做起》。
曾几何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曾几何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仍在心头萦绕;曾几何时,伟大领袖毛泽东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指引着几代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
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创造,勤俭节约,要从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粒粮食做起,聚沙成塔,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节约一粒粮食,就是节约一片富饶的土地;节约一滴水,就是节约一畔清澈的湖泽;节约一度电,就是节约一座充盈的矿山;节约每一点,就是创造一笔财富。在我们身边,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有时水龙头旁没人,水却在哗哗地流着;大白天,教室的灯亮着,有时,教室里只有几个人,却开了七八根灯棍。咱们学校要求:放学后,教室的灯要关闭,但有的班级时常忘关。办公室、教室里无人,灯却照开,白天光线充足时灯也全部打开,长明灯随处可见,计算机不关机,习以为常,公用水龙头人走水照流,对长流水见惯不惊。面对这些无处不在,浪费粮食。浪费水电资源的行为,节粮节水节电刻不容缓,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特向全体师生倡议:
1。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开始,重树勤俭节约的美德。
2。用水避免长流水,用电避免昼夜灯。
3。尽量少用大功率电器。
4。“少开一盏电灯”,教室光线充足时,做到能不用电尽量不用,人不多时,能少用电尽量不用。养成随手关灯,随手关龙头的良好习惯,树立长期节约用电、用水观念,提高节能意识。
5。节约每一粒粮食,不随便浪费粮食。
6。积极向家长向邻居向朋友宣传节约水电的意义和方法。建议身边的人一水多用,一灯多用,随时纠正他人浪费水电的行为。小学生节约的责任应体现在细小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应体现在每一个小学生身上,节水、节电、节粮、节纸等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但这些细节对我们的健康成长却很重要。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勤俭节约,人人参与,节水节电节粮,从点滴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的进步进一点责任,为学校的发展进一点力量。
节粮节水节电演讲稿6我是小翠,小翠是谁?对了,小翠是一只小鸡。我和我的小主人生活在一起已经有一个月了。小主人可爱我了,每天给我吃,给我喝,还会和我做游戏,我的生活一直很快乐。但是最近我总是闷闷不乐,因为我发现小主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是什么呢?你看:
(一)
早晨,我听到哗哗的水声,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小主人在刷牙,水笼头开得很大很大。我真想对小主人说:“小主人呀,你知道一个水笼头一分钟要流多少水吗?整整五升耶!你知道刷牙时顺手关上水笼头,一年能省多少水吗?那可是满满一百零九个浴缸啊!”可惜的是小主人根本听不懂我的话,依旧慢条斯理地刷他的牙。
(二)
中午,女主人开始做饭了,她淘完米,把洗米水装进水壶里,对小主人说:“小明,把洗米水拿去浇花吧。”“干嘛要用洗米水浇花呀?”小明问。“这是水资源的再利用呀!”女主人说。“有必要那么节约吗?我才不呢!”小主人说完,“哗”的把水倒进水槽里。
(三)
晚上,疯狂了一天的小主人准备洗澡,睡觉了。只见他拧开水笼头,然后慢悠悠地开始脱衣服,走到水笼头下冲了一下,开始擦香皂。“小明,擦香皂时别忘了关水笼头。”外面传来女主人的声音。“关关关!烦不烦呀!别那么小家子气好不好!浪费不了你多少水的!”小主人不以为然地回答。
……
哎!不说了,越说越郁闷。我多么希望小主人和那些像他一样的朋友们能够改掉这些缺点,珍惜地球上的每一滴水。
节粮节水节电演讲稿7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古人云:勤俭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古人云: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古人又云:勤俭永无穷,坐食山也空。
古人云了又云,意在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家宝啊!滚滚历史长河,多少古圣先贤。克勤克俭,如数家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成春秋五霸。宋襄公,衣求蔽体,食求果腹。改革变法,鼓励农桑,而列战国七雄。唐明皇李隆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终酿成安史之乱,而挥泪马嵬坡前。
正所谓“古往今来无不行,独有天地常悠悠”正所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勤俭节约今安在,以史为镜看这天!”
当我们节约了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甚至一个纸杯,当这种行为成为我们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成为理所当然。我想只有这时作为兴龙人的自豪感才会从心底油然而生。大家说,对不对呀?
我们相信,只要从我们企业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我们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我们的企业必将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节粮节水节电演讲稿8敬爱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
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的电、水、粮都很吃紧,再这样下去,我们必定会陷入一种缺水、缺电、缺粮的状态,所以我在这里向大家提倡要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粮食。
1、节约用电,从煤油灯到电灯,从算盘到电脑,电在创建文明的进程中举足轻重,电为人类带来了光明,璀璨和希望,电源来源于煤,石油、水电等资源,同时电本身也是一种资源,是资源就需要节约,毕竟我们不能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空荡荡的生存空间。 “随着手关灯很容易,积少成多省电力”
2、节约用水,你们一定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电视画面上有一个水龙头,正在艰难的往外滴水,滴水的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就枯竭了,然后画面上出现了一双眼睛,从眼中流出一滴泪水,随之出现的是这样的广告词“如果人类不珍惜水,那么我们能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
水是生命之源,假如地球上没有水,那么地球母亲就不会孕育出我们人类的子孙万代。!
3、节约用粮,当你捧着喷香的米饭,吃着雪白的馒头,端起美味的面条时,你是否知道这是农民伯伯顶着烈日 辛勤耕耘换来的,粮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还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粮食才能满足需求,节约粮食,
珍惜粮食应该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成为节约粮食的表率。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积极参加节粮意识,每天节约一点点,盛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碗里的饭吃干净,不剩饭剩菜,不偏食挑食,最重要的是避免餐桌浪费,积极监督自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让我们从以节约为荣,让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节粮节水节电演讲稿9敬爱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
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的电、水、粮都很吃紧,再这样下去,我们必定会陷入一种缺水、缺电、缺粮的状态,所以我在这里向大家提倡要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粮食。
1、节约用电,从煤油灯到电灯,从算盘到电脑,电在创建文明的进程中举足轻重,电为人类带来了光明,璀璨和希望,电源来源于煤,石油、水电等资源,同时电本身也是一种资源,是资源就需要节约,毕竟我们不能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空荡荡的生存空间。“随着手关灯很容易,积少成多省电力”
2、节约用水,你们一定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电视画面上有一个水龙头,正在艰难的往外滴水,滴水的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就枯竭了,然后画面上出现了一双眼睛,从眼中流出一滴泪水,随之出现的是这样的广告词“如果人类不珍惜水,那么我们能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水是生命之源,假如地球上没有水,那么地球母亲就不会孕育出我们人类的子孙万代。
3、节约用粮,当你捧着喷香的米饭,吃着雪白的馒头,端起美味的面条时,你是否知道这是农民伯伯顶着烈日辛勤耕耘换来的,粮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还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粮食才能满足需求,节约粮食,珍惜粮食应该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成为节约粮食的表率。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积极参加节粮意识,每天节约一点点,盛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碗里的饭吃干净,不剩饭剩菜,不偏食挑食,最重要的是避免餐桌浪费,积极监督自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让我们从以节约为荣,让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
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节粮节水节电演讲稿10亲爱的同学们:
您是否正享受于校园共处的良辰美景您是否正快乐于干净舒适的校园生活您是否愉悦于宽敞明亮、整洁卫生的学习环境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小小的行为都可能留下永久令人痛心的踪迹,看看走廊白色围墙上跳动的足迹音符,看看绿色草地上悠闲躺着的废纸果皮,再看看身着厚厚灰尘的宣传栏……相信每一位同学都不会目视校园环境被污染而无动于衷。自然万物的生长需要每个人的维持,我们的生活环境要靠大家,因此,电子工程系通信q0941班团支部、电子q1041班团支部、电子s1021班团支部向全校师生提议:
1以节水为荣——随时关紧水龙头,别让水空流。
2以节电为荣——省一度电,少一分污染,多一分贡献。
3养成良好习惯——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乱倒垃圾。
4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能源,维护环境整洁。
5爱护一草一木——做绿色使者,保持空气清新。
6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奉献社会、传递爱心、传播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
让我们为良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尽一份义务吧!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文明习惯,完善自身修养,提升自身的素质,展现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做好大国民,从我们做起!从学子做起!
节粮节水节电演讲稿1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节水节电节粮,从点滴做起》。
曾几何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曾几何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仍在心头萦绕。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创造,勤俭节约,要从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粒粮食做起,聚沙成塔,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节约一粒粮食,就是节约一片富饶的土地;节约一滴水,就是节约一畔清澈的湖泽;节约一度电,就是节约一座充盈的矿山;节约每一点,就是创造一笔财富。在我们身边,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有时水龙头旁没人,水却在哗哗地流着;大白天,教室的灯亮着,有时,教室里只有几个人,却开了七八根灯棍。咱们学校要求:放学后,教室的灯要关闭,但有的班级时常忘关。办公室、教室里无人,灯却照开,白天光线充足时灯也全部打开,长明灯随处可见,计算机不关机,习以为常,公用水龙头人走水照流,对长流水见惯不惊。面对这些无处不在,浪费粮食、浪费水电资源的行为,节粮节水节电刻不容缓,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特向全体师生倡议:
1、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开始,重树勤俭节约的`美德。
2、用水避免长流水,用电避免昼夜灯。
3、尽量少用大功率电器。
4、“少开一盏电灯”,教室光线充足时,做到能不用电尽量不用,人不多时,能少用电尽量不用。养成随手关灯,随手关龙头的良好习惯,树立长期节约用电、用水观念,提高节能意识。
5、节约每一粒粮食,不随便浪费粮食。
6、积极向家长向邻居向朋友宣传节约水电的意义和方法。建议身边的人一水多用,一灯多用,随时纠正他人浪费水电的行为。小学生节约的责任应体现在细小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应体现在每一个小学生身上,节水、节电、节粮、节纸等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但这些细节对我们的健康成长却很重要。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勤俭节约,人人参与,节水节电节粮,从点滴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的进步进一点责任,为学校的发展进一点力量。
节粮节水节电演讲稿12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节约是一种美德,生活节俭是一个人良好的个人修养的体现。所谓节俭,就是花钱有节制,不铺张浪费。这个概念人人皆知,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注意节俭的人不占少数,故而有必要谈谈节俭。我觉得,我们应该注意节俭。
从学习中到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纸,而造纸的原材料主要是树皮等植物的纤维,但由于人们的盲目砍伐,现在树木也越来越少了。要知道,树,对人类、对整个生态系统,起着多大的作用,树是地球之肺,每年得生产多少的氧气,供我们呼吸、使用,所以我们要节约用纸。
现在浪费比较严重的就是体现在粮食上,尤其在学生中。在学校里,每日三餐后,饭菜如山一样堆积着,这壮观的“景色”,就是学生的所为。主食吃的不多,大多数吃那么两三口就倒掉不吃,然后去商店买零食吃,你想想这个行为有多么的无耻!要知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盘中的粮食,都是农民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再者说,米饭中,有多少我们身体所需的营养。这么说,我们应该浪费粮食吗?
除了物质上的浪费,还有时间上的浪费。这也体现在学生中,每到下课时间,同学们就开始陆续的上厕所。其实根本就没有尿意,还要去一趟厕所。自己去就算了,还要硬拉着别人一起去,这样就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还浪费了别人的`时间,害人害己呀!如果把这些时间用在学习上,那该有多大的好处。
相信大家看完这些,一定会意识到节约的重要性。所以大家请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那么,就从节约做起吧。
节粮节水节电演讲稿1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请节约粮食”等大标语时时刻刻挂在醒目的地方,但能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从古人“锄禾日当午”到现在人们统计精确的数字,无一不表明粮食的来之不易,但有多少人明白看看那些因为缺乏食物而失去生命的人。再看看那些奢华的手,将热腾腾的白米饭倒入垃圾箱,真是事者无视,视者心疼呀!
中国的人不计百数,我们虽然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再加上人们大量浪费食物。可以这么说,中国离贫穷不远了。
浪费食物不但会发生饥荒,而且还会产生二氧化碳。
经过调查,少浪费05千克粮食,可节能约018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47千克。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少浪费05千克,每年能节约241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12万吨。这一个个惊人的数据,是不是让你心动了
农民的辛苦人人皆知,有句话还真是说对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奶奶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她过的日子很清苦,爷爷在深圳打工。靠奶奶干农活支撑起这个家,为了养家糊口,她经常在烈日暴晒下干活,每次回来,都泪如雨下,就这样年复一年。美丽的青春早已不翼而飞,脸上只留下了密密麻麻的皱纹。因此我发誓以后不能像奶奶那样做个农民,要干就干个舒服的活儿。到现在我才知道农民的伟大,我们不能对不起农民,更不能对不起她们留下的汗水。要珍惜每一粒米,不能让它们无家可归。
民以食为天,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从节约粮食做起,积极提倡低碳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节粮节水节电演讲稿14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曾几何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曾几何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仍在心头萦绕;曾几何时,伟大领袖毛泽东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指引着几代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创造;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了让广大的师生一起参与到节粮、节水、节电“三节”的活动中来,共同创建节约型校园。我校特向全校师生发出积极参与“三节”行动的倡议,让我们携起手来,
努力做到:
1、珍惜粮食。用餐时吃多少取多少,不剩饭菜,不浪费每一粒粮食。
2、节约用水。随手关紧水龙头,学会循环用水,掌握节水小窍门。
3、节省用电。随手关灯,合理使用电器,用后及时关闭并切断电源。
4、开展“三节”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明确节粮、节水、节电的重要意义。
5、召开“三节活动,从我做起”主题班队会。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逐步养成节约的行为习惯,传承勤俭美德!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有一天仲永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族人为内容,传送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加以款待;有的用钱财礼物请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华尽失,已经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就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他最终成为常人,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平凡就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编辑本段三、难点重点
(1)重点句词
一、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于是)就向邻居借笔墨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的意思是要奉养父母、团结族人。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马上就能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鉴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惊奇,纷纷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前时的名声相称了。 特殊句式一、省略句:(括号内粗体字为句子省略的部分) ①不使(之)学 ②令(之)作诗 ③受之(于)天也 ④(余)还自扬州 7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才能完全消失已经和普通人一样了或者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然:……的样子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方仲永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普通人,就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9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10还自扬州(倒装句) 现代语序:自扬州还(状语后置),从扬州回来。 二、字词解释
实词
1伤:哀伤,叹息 2民:平民百姓 3世:世代 4隶:属于 5耕:耕田 6生:生长到 7年:岁 8。未:不 9尝:曾经 10识:认识 11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书,书写(名词作动词) 12忽:忽然 13啼:出声地哭 14求:要 15之:它们,代书具 16异:对……感到诧异(惊奇) 17焉:他,代指仲永 18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与:给 20即:立即,立刻 21书:书写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为:题写 25其:自己的 26名:名字 27其:这 28以:把 29养:奉养,赡养 30收:团结 31为:当做,作为 32意:意思 33传:传送 34一:全 35观:观看 36自:从 37是:此 38指:指定 39作:写作 40立:立刻 41就:完成 42其:它,代诗 43文:文采 44理:道理 45皆:都 46可:值得 47观:观赏 48者:……的地方(方面) 49邑人:同县的人 50奇:对……感到惊奇 51之:代指仲永的才华 52稍稍:渐渐 53宾客:用宾客的礼仪款待他(方仲永)的父亲,宾,名次做状语 54其:他的,代仲永的 55或:有的人 56以:用 57乞:索要 58之:它,代诗 59利:认为是有利可图的 60其:这 61然:这样 62日:每天 63扳:拉,此指强拉 64环:四处(全,遍) 65谒:拜访 66使:让 67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8闻:听说,听闻 69之:它,代这件事 70从:跟随 71还:返回 72于:在 73令:让 74作:写 75称:相当 76时:时候 77之:的 78闻:传闻 79还:返回 80自:从 81复:又,再 82问:询问 83泯:消失 84然:……的样子 85众人:普通人,众,普通
虚词
86矣:了 87之:的 88通:通达 89悟:聪慧 90受:承受 91之:它,代通悟 92天:先天 93之:它,代天资 94贤:胜过 95于:比 96材:同“才”,才能 97远:差距大 98卒:最终 99之:语气助词,可不译 100为:成为 101则:就是 102其:他,代仲永 103于:被 104者:不译 105至:达到 106彼其:他(彼:他;其:他;同意复合词) 107如:像 108此:这样 109其:不译 110贤:贤明 111之:它,代后天教育 112且:尚且 113今:现在 114夫:不译(那些) 115固:本来 116得:能够 117已:停止 118耶:吗 119明道: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32-1033) 120先人: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 121前时之闻:以前的传闻 122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一、全文浏览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编辑本段二、读法参考
伤仲永 北宋朝(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编辑本段三、题目意义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编辑本段四、原文及注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这是虚岁,他其实四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赡养”的表现,“收族”,是“团结”的表现。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为意,传一乡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观之。自是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
编辑本段五、译文
金溪县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从没见到过读书写字的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近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他父亲把诗)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仲永感到奇怪,渐渐以宾客的礼节来款待他的父亲,有人用钱财和礼物讨取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贪图这样,每天强要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特殊之处已经消失净尽了,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编辑本段六、作者简介
王安石尽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提点江南东路(治饶州,今江西鄱阳)刑狱,不久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书》,力言当从培养、使用人才的各个环节着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财、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实为后来变法的早期纲领或理论雏形。仁宗赞其文才,拔为知制诰,然对改革不加采纳。再上《时政疏》(又名《本朝百年无事札》;一说呈于熙宁元年,神宗时,强烈呼吁及时改革,“有为之日,莫急于今日;过今日臣恐有无所及之忧”。嘉佑八年(1063)仁宗死,不久母丧回江宁守制,离职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 (1021~1086) 北宋大臣。唐宋八大家之一。原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生于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号半山。父王益,进士出身,长期在今江西、广东诸州县任职,卒于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通判任上,全家举迁后久贫口众”不愿就翰林馆职,其间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坚请离京出任东南地方官吏,“得
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吕惠卿与曾布互争失和,神宗权罢新法,愤而辞职凡六次,出知江宁府,离相位而去。次年二月,复相,终因与神宗不合,变法进展困难,一年不到,再次辞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封爵荆国公。晚年好佛,闲赋以著述《字说》为娱,仍不忘变法。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次年,哲宗改元“元佑”,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先后罢免役、青苗法。次年四月病逝。谥“文”,故史称“王文公”。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及《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辑本等传世,余佚。
编辑本段七、重点词句解释
一、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诧异
6借旁近:就近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题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主旨;
11观:看;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者:的地方;
16稍稍:渐渐;
17或:有人;
18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名词动用(请客);
19邑人:同县的人;
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
22扳:通“攀”,牵,引;
23环谒:四处拜访;
24使:让;
25从:跟从;
26称:相当;
27闻:名声
28泯然:完全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1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2固:本来。
33文理:文采和道理。
34利:认为……有利可图。意动用法
35可:值得。
36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7谒:谒见,拜访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向邻居借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以诗把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诗的内容。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定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硬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以成为普通人。
前一个于:比。 后一个于:被。
一、全文浏览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编辑本段二、读法参考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编辑本段三、题目意义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编辑本段四、原文及注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这是虚岁,他其实四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赡养”的表现,“收族”,是“团结”的表现。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为意,传一乡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观之。自是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
编辑本段五、译文
金溪县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近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他父亲把诗)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仲永感到奇怪,渐渐以宾客的礼节来款待他的父亲,有人用钱财和礼物讨取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贪图这样,每天强要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特殊之处已经消失净尽了,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编辑本段六、作者简介
王安石尽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提点江南东路(治饶州,今江西鄱阳)刑狱,不久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书》,力言当从培养、使用人才的各个环节着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财、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实为后来变法的早期纲领或理论雏形。仁宗赞其文才,拔为知制诰,然对改革不加采纳。再上《时政疏》(又名《本朝百年无事札》;一说呈于熙宁元年,神宗时,强烈呼吁及时改革,“有为之日,莫急于今日;过今日臣恐有无所及之忧”。嘉佑八年(1063)仁宗死,不久母丧回江宁守制,离职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 (1021~1086) 北宋大臣。唐宋八大家之一。原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生于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号半山。父王益,进士出身,长期在今江西、广东诸州县任职,卒于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通判任上,全家举迁后久贫口众”不愿就翰林馆职,其间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坚请离京出任东南地方官吏,“得
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吕惠卿与曾布互争失和,神宗权罢新法,愤而辞职凡六次,出知江宁府,离相位而去。次年二月,复相,终因与神宗不合,变法进展困难,一年不到,再次辞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封爵荆国公。晚年好佛,闲赋以著述《字说》为娱,仍不忘变法。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次年,哲宗改元“元佑”,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先后罢免役、青苗法。次年四月病逝。谥“文”,故史称“王文公”。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及《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辑本等传世,余佚。
编辑本段七、重点词句解释
一、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诧异
6借旁近:就近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题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主旨;
11观:看;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者:的地方;
16稍稍:渐渐;
17或:有人;
18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名词动用(请客);
19邑人:同县的人;
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
22扳:通“攀”,牵,引;
23环谒:四处拜访;
24使:让;
25从:跟从;
26称:相当;
27闻:名声
28泯然:完全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1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2固:本来。
33文理:文采和道理。
34利:认为……有利可图。意动用法
35可:值得。
36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7谒:谒见,拜访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向邻居借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以诗把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诗的内容。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定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硬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以成为普通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