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吐温出生在哪个国家

马可.吐温出生在哪个国家,第1张

马克·吐温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射手座)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中文名: 马克·吐温

外文名: Mark Twain

别名: 萨缪尔·兰亨·克莱门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乡村

出生日期: 1835年11月30日

逝世日期: 1910年4月21日

职业: 作家

代表作品: 《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

虽然他的财富不多,却无损他的高超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马克·吐温最知名人士之一。其交友广阔,威廉·迪安·豪威尔士、布克·华盛顿、尼古拉·特斯拉、海伦·凯勒、亨利·罗杰诸君,皆为其友。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称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其于1910年四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七十五,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写作风格:融幽默与讽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的杰作,又是悲天悯人的严肃!

他的代表作是《百万英镑》,在小学5年级人教版第二学期时会学到的,是24课名叫《金钱的魔力》。

大哲学家生活传记》,[美]亨利·托马斯、达纳·李·托马斯著,武斌译

1

这是一本很老的书了,之所以要“旧事重提”,是不忍心让一本使人无限迷恋的书沉寂在茫茫书海里。如今人们对哲学的畏惧和冷漠让人心寒。躲避哲学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些抽象、艰涩、玄奥的哲学确实让人头晕目眩、精疲力竭。这是哲学自身的原因,怨不得世人。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固然可以躲避哲学(如果你没有那么多精力的话),但是我们却不可以躲避哲学家。我之所以说我们可以躲避哲学,是因为很大一部分哲学都没有多大实用价值,就像该书作者托马斯夫妇对亚里士多德科学的评价一样,“在今天只能引起史学家的兴趣而无实践价值”。我们大可以让少数的历史学家去研究———出于对历史的尊重与同情。

但哲学家是值得关注的。钱锺书《围城》里储慎明说:“现在许多号称哲学家的人,并非真正研究哲学,只研究些哲学上的人物文献。严格讲起来,他们不该叫哲学家philosophers,应该叫‘哲学家学家’philophilosophers。”其实我们大可以做“哲学家学家”,只要我们能走进哲学家们的伟大心灵并从中得到快乐。

2

托马斯夫妇说:“一部传记就是一个冒险故事。世界上很多精力充沛的人在生活中展示了令人惊心动魄的奇特际遇,而哲学家则展示了思想上的冒险经历。当我们考察哲学家的生活时,发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也能够像人的壮举一样激动人心,走进新的思想,就像闯进新大陆一样迷人。”

也许哲学对于许多人是遥不可及的,但哲学家绝对不是。哲学家们固然有着其他人不可企及的长处,但是他们也有着种种别人不能望其项背的缺点。懒散的笛卡尔每天要到中午以后起来;培根一方面宣扬自己实现人类幸福的宏伟理想,一方面自私自利恩将仇报;性格温和的洛克遭遇固执不休的卢梭,有过一场著名的口舌之战;叔本华嗜财如命,而且与他母亲的关系极其糟糕。当我们通过托马斯夫妇讲述的故事把那些“曾创造了人类不朽精神财富的哲学家们请进我们的客厅、花园,同我们并肩散步、促膝深谈时”,我们发现其实这些圣哲们也有常人的悲欢离合。在这个层面上,他们是如此的亲切,仿佛触手可及。

那么和“常人”交往我们会有什么收益呢?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他们是有着自己“职业”的常人,他们的职业是精神探险家和思想先驱者,在同这些“常人”的交往中,“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宽阔,我们的想像力也变得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也更加富有色彩和趣味无穷”。

3

痛苦源自不确定,不安来自于对未来的不能把握。

周国平先生在他的《智慧的诞生》里说:“希腊人一再强调,智慧不是知识,不是博学。智慧却是要把握无限和永恒,由于人本身的局限,这个目标永远不可能达到。”古希腊的哲人无限悲愤和无奈地表达了人类对把握未来的力不从心:时间是一个下棋的孩子,只管由着性子兀自下棋,全然不知道我们这些棋子还有着悲欢离合。

人类从一诞生就开始苦苦寻觅自己的“避难所”,他们时刻处在风雨雷电的威胁之中,随时可能被野兽和疾病侵袭。当人们探究痛苦、焦灼和不安的本质时,竟发现那是出于对未来的未知和不能把握。无论是原子学说探究物质的本原,还是形而上学追溯世界的肇始,哲学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想于变化须臾的世界中探求一种不变的东西,寻找一种安定,并为每次自以为找到了安定而欣喜若狂。这与人们寻求“避难所”的心理是吻合的。可是当他们最终发现这个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要多么伤心。

可是哲学家们从不气馁,在得知物质世界的不可把握之后,他们像勇士一样开始转向对精神世界幸福的探究。这一思维转换从苏格拉底开始,到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的时候达到顶峰———他说如果没有自己的思维活动就不能确信自己是存在的。

尽管哲学家们为人类寻求精神“避难所”的宏愿常归于失败———正如下文将要论及的那样,但请记住作者提出的一句至理名言:“哲学家同先知一样有着共同的基本生活目的———通过人类的合作为大家的幸福提供保证”。

4

据说罗马的皇帝、斯多葛派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死的时候,奥林匹亚诸神为了欢迎他而举行了一次宴会。在他右边坐着皇帝奥古斯特(Augustus)、泰比里厄斯(Tiberrius)和维斯帕西安(Vespasian),在他左边坐着其他的罗马皇帝———内尔瓦(Nerva)、哈德里安和奥勒留的养父安东尼乌斯。丘比特宣布通过比赛来决定哪个皇帝是最伟大的罗马人,每个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演说。大多数皇帝都自夸自己的征服业绩,但轮到奥勒留时,他只说:“作为一个卑微的哲学家,我的抱负是永远不给别人带来痛苦。”故事结局是马可·奥勒留被冠以最伟大的罗马人称号。但他不是最伟大的人,因为哲学家奥勒留的抱负被皇帝奥勒留的志向挫败了。作为罗马的皇帝,他的职责是镇压叛乱、抵御外敌入侵,而手段就是给无数人带来痛苦的战争。

当我们考察哲学家的生活时,我们发现他们很大一部分都是像奥勒留一样壮志未酬的勇士。苏格拉底的哲学使命是“认识你自己”,而结论却是:“我惟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柏拉图试图在国王狄奥尼索斯(Dionysius)的领地西拉库斯(Syracuse)实现他的“理想国”,遗憾的是他不仅没有把狄奥尼索斯改造成哲学家—国王,自己反而被暴怒的皇帝沦为哲学家—奴隶;伊壁鸠鲁主张生之目的即享受生活,却终生为疾病折磨。例子是举不完的。请你不要嘲笑哲学家们。他们的壮志让我们感动,而悲壮的结局则常让我们唏嘘。他们不仅是可爱的,而且是可敬的。当我们发现每个哲学家的死亡都是平静的,他们的嘴角总是挂着微笑(实际上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无限地向往死亡)的时候,我们终于发现:哲学家们是幸福的,那是一种远离尘世的普通人遥不可及的精神的快乐。

5

总有人吹毛求疵,他们指责哲学家的宏伟目标是“在黑屋子里寻找一只根本不存在的黑猫的人”。有人把所有的哲学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愈来愈多的东西知道的愈来愈少,直到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一无所知;另一类是对愈来愈多的事物知道的愈来愈多,直到他们无中生有。

结论是:哲学家都是疯子。

这是无知和偏见的结果。哲学家的疯狂源自追求理想的激情,即使真正丧失理智者也是出于对追求理想而不可得的绝望。“疯子”不是我们嘲笑哲学家的把柄,反而是我们向他们表达尊敬的理由。

6

美国著名人物传记作家托马斯夫妇的确是名不虚传,笔者看过几乎所有国内可以找到的他们的传记体著作,包括画家、诗人、作家、音乐家、政治家等等各种系列。文笔是优美的,语言是诙谐的,故事是引人入胜的,思想是深刻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于阅读中得到一种智慧层面上的快乐。

世界史08:马可波罗有没有来过中国

在上古时代,由于交通不畅,东西间的联系颇为艰辛。在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曾云游天下,行踪甚广,并有“旅行家之父”的美称,但他心目中的“天下”,只不过是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人所知道的一隅之地,十分有限,他没有到过中国,他的《历史》对中国也缺乏记载。后来,盛传一时的亚历山大东征曾经到过中国的说法,经史学家研究证明亦属无稽之谈。

在中古时代,由于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布亚、非、欧三大洲,在东西方之间起到了某种桥梁和媒介的作用,阿拉伯的历史学家和旅行家留下了许多记载,其中有不少地方曾谈到中国。尽管如此,当时西方人对东方,尤其是中国的了解,仍是很隔膜的。

这一情况,到了中古时期才发生了变化,它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意大利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东方之行。他于1271年随父亲与叔父来中国,1275年5月到达蒙古帝国的上都。从1275年至1291年17年间,马可波罗一直以客卿的身份在元朝供职。归国后,他因参予本邦威尼斯对热那亚人的战争被俘,在狱中通过他的口授,由同狱的比萨文学家鲁思梯谦笔录,即成为流传后世的《马可波罗游记》(亦名《东方见闻录》),至今已有五六十种不同版本(在我国就有七种之多),成为风靡一时的“世界一大奇书”。书中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的情况,其中尤以第二卷(其82章)记载的中国部分最为详尽,诸如元初政事、战争、宫殿、朝仪乃至中国名都大邑的繁荣景象,记载翔实,引人入胜。如游记里写到的一种能燃烧的“黑色石块”,显然指的是煤炭。马可波罗把这种在中国早在汉代就开始使用的燃料知识带回到了西方,使西方人大为惊奇。他的书中介绍许多奇异的知识,为欧洲知识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东方的窗户,无怪乎人们要说,马可波罗“替欧洲人心目中创造了亚洲”。

千古奇书《马可波罗游记》

但是,从此书问世以来,对它的真实性不断有人提出质疑。关心马可波罗的友人,甚至在临终前劝他为了灵魂的安宁,最好把一些离奇的事实删去。到了1829年,德国学者徐尔曼不仅指出此书是一部冒充游记,实为编排拙劣的教会传奇故事;而且对他是否到过中国也发生了怀疑,说波罗一家最远不过到达过大布哈里亚境内(该处是意大利人常到的游历之地),又说此书编者假马可波罗之名,谓其曾侍奉元朝皇帝忽必烈17年之久,可谓是荒唐之至,云云。

那么,马可波罗究竟到过中国吗?对此,中外学者在经过深入研究后,大多承认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但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他书中的缺点。国际上对马可彼罗有过深入研究的学者,如英国的亨利玉尔,法国的亨利戈尔迪、伯希和,美国的柯立夫和意大利的奥勒吉等人都持肯定意见。也有少数学者认为他只到过北京,例如美国的海格尔在1879年撰《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从内证中看到的问题》一文认为:马可波罗只到过北京,书中关于中国其他各地的记载,都是在北京听到的。即使这样,作者并没有否定他确实到过中国的事实。

但是,问题还是不断地被重新提了出来。1965年,德国史家福赫伯宣称,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这是一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1982年4月14日,英人克雷格克鲁纳斯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这位大旅行家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教国家,在那里他和从中国回来的波斯商人或土耳其商人交谈过,很有可能依靠某些已经失传的“导游手册”,加上道听途说,便成了他游记的基础。作者的“证据”有以下四点:1、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没有查到一件可供考证的关于马可波罗的材料。2、书中很多地方充满了可疑的统计资料,把中国丰富多彩的景象变成灰茫茫的一片,对蒙古皇帝的家谱说得含混不清。3、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产物——茶和汉字,书中从未找到。4、他写许多中国地名,似乎用的波斯叫法。

马可波罗像

我国学者杨志玖教授撰文,以详尽的史实对上文进行了反驳,作出了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的结论。杨文说,他早在1941年,就在我国的《永乐大典》中发现了一条研究马可波罗来华的珍贵史料:元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书阿难答等人的奏折中提到“今年三月奉旨,遗兀鲁、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马八儿,往阿鲁浑大王位下”,这个记载与《马可波罗游记》所载完全吻合,从而确认马可波罗一行于1291年离开中国。杨志玖教授的这一发现及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外学者的推崇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判定马可波罗来过中国的一个“极可靠的证据”。杨志玖的论文还就英人克雷格克鲁纳斯文章中提出的四个“论据”,逐一进行分析,作出了颇有说服力的回答。当然杨文也指出《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的错误以及夸大之处,但马可波罗不是历史学家,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其书又是在监狱恶劣环境中口述而成的,能达到这个水平已很不简单了。杨志玖教授的观点,获得了学术界比较普遍的赞同。

位于扬州的马可波罗纪念馆

199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马可波罗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中国学者蔡美彪宣读了《试论马可波罗在中国》长篇宏文,认为:马可波罗在中国的17年间与各地各族人民建立了友好的感情。虽然某些记述不免有夸张的成份,却洋溢着对中国的热爱与友谊。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是一部在历史上有过影响的学术文献,而且是马可波罗与中国人民的友情的记录。蔡美彪的论述是对他的业师杨志玖教授在50年前有关观点的延伸与发展,也是对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所作出的最新的说明。

演艺经历

1961年,自编自导个人首部短片《Colpa e la pena, La》。1962年,23岁的马可·贝洛奇奥从罗马**实验中心导演系毕业后前往英国留学 ;同年,担任剧情短片《Ginepro fatto uomo》的导演。1965年,与同学用小成本执导个人首部**《怒不可遏》 ,该片获得第18届洛迦诺国际**节银帆奖。

1967年,自编自导由格劳科·毛里、Elda Tattoli、保罗·格拉齐西联合主演的剧情**《中国是近邻》,该片获得第32届威尼斯国际**节评审会大奖 。1969年,与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等联合执导剧情**《爱情与愤怒》 ,该片入围第19届柏林国际**节主竞赛单元。1972年,执导由吉安·马里亚·沃隆特主演的惊悚**《把怪物放在首页》 ;同年,自编自导剧情**《以父亲的名义》 。

1975年,执导纪录片《解放了的疯子》。1976年,自编自导由米凯莱·普拉奇多、Franco Nero、Miou-Miou联袂主演的剧情**《凯镟进行曲》;同年,马可·贝罗奇奥获得第29届洛迦诺国际**节铜豹奖。1980年,自编自导由米歇尔·皮科利主演的剧情**《虚无飘渺》,该片入围第33届坎城国际**节主竞赛单元 ,他凭借该片获得第24届义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奖。

1982年,自编自导由洛乌·卡斯特尔、埃玛妞·丽娃等共同主演的剧情**《眼睛和嘴巴》 ,该片入围第39届威尼斯国际**节主竞赛单元。1984年,自编自导由马塞洛·马斯楚安尼、克劳迪娅·卡汀娜合作主演的剧情**《亨利四世》 ,该片入围第37届坎城国际**节主竞赛单元 。1988年,自编自导由碧翠斯·黛尔主演的剧情**《安息日》。

1991年,自编自导由维托里奥·梅佐焦尔诺主演的剧情**《定罪》 ,该片获得第41届柏林国际**节银熊奖-评审团特别奖。1994年,自编自导由Thierry Blanc、Simona Cavallari合作主演的剧情**《蝴蝶的梦想》。1997年,由其自编自导的爱情战争**《汉堡王子》上映 ,该片入围第50届坎城国际**节主竞赛单元 。

1999年,自编自导由法布里齐奥·本蒂沃利奥主演的剧情**《难以抗拒的温柔》,该片入围第52届坎城国际**节主竞赛单元 。2002年,自编自导由赛尔乔·卡斯特利托、琪娅拉·康蒂搭档主演的剧情**《信仰时分》 ,该片入围第55届坎城国际**节主竞赛单元 ,获得第55届坎城国际**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奖,他凭借该片入围第15届欧洲**奖-最佳导演奖。

2003年,自编自导由玛雅·珊萨主演的剧情**《再见,长夜》 ,该片获得第60届威尼斯国际**节小金狮奖,他凭借该片入围第48届义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2006年,执导由赛尔乔·卡斯特利托、唐娜提拉·芬诺恰罗共同主演的悬疑**《婚礼大导》 ,他凭借该片入围第51届义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奖;同年,马可·贝罗奇奥获得第63届威尼斯国际**节皮埃特罗比安奇奖。2007年,成为第60届坎城国际**节的评审会成员 。

2009年,自编自导由乔凡娜·梅索兹殴诺、菲利波·蒂米、福斯托·鲁索·阿莱西联袂主演的剧情**《征服》,该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入围第62届坎城国际**节主竞赛单元 ,他凭借该片入围第54届义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2010年,由其自编自导的剧情**《不是姐妹》上映,他凭借该片入围第55届义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奖。2011年,马可·贝罗奇奥获得第68届威尼斯国际**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2012年,自编自导由伊莎贝尔·于佩尔、阿尔芭·洛瓦赫、玛雅·珊萨联合主演的剧情**《沉睡的美人》 ,该片入围第69届威尼斯国际**节主竞赛单元。2014年,马可·贝罗奇奥获得第58届义大利大卫奖终生成就奖。2015年9月8日,由其自编自导的剧情**《吾血之血》上映,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位贵族女子Maria迫沦为修女,由于她对恋爱自由的向往导致了被修道院关了禁闭的故事 ,入围第72届威尼斯国际**节主竞赛单元。

2016年,自编自导由贝热尼丝·贝乔、瓦莱里奥·马斯坦德雷亚合作主演的剧情**《梦中人》。2017年,自编自导剧情短片《因为一朵玫瑰》。2019年,自编自导由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马丽娅·费尔南达·康基多共同主演的传记犯罪**《叛徒》,该片入围第72届坎城国际**节主竞赛单元 、第32届欧洲**奖最佳影片奖 ,他凭借该片入围第32届欧洲**奖最佳导演奖 。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时间 名称 类型 2019年 《叛徒》 ** 2018年 《La lotta》 短片 2017年 《因为一朵玫瑰》 短片 2016年 《Pagliai》 短片 2016年 《梦中人》 ** 2015年 《我血之血》 ** 2012年 《沉睡的美人》 ** 2010年 《不是姐妹》 ** 2009年 《征服》 ** 2006年 《婚礼大导》 ** 2003年 《再见,长夜》 ** 2002年 《信仰时分》 ** 2002年 《告别过去》 纪录片 2002年 《La primavera del 2002 - L'Italia protesta, l'Italia si ferma》 ** 2002年 《Oggi è una bella giornata》 ** 2002年 《Appunti per un film su Zio Vania》 ** 2001年 《L'affresco》 ** 2001年 《Il maestro di coro》 ** 2001年 《Un filo di passione》 ** 2001年 《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 ** 1999年 《奶妈》 ** 1999年 《Nina》 ** 1998年 《Alfabeto italiano》 ** 1997年 《洪堡王子》 ** 1997年 《Elena》 ** 1995年 《Sogni infranti》 纪录片 1994年 《蝴蝶的梦想》 ** 1993年 《L'uomo dal fiore in boa》 ** 1991年 《定罪》 ** 1988年 《安息日》 ** 1987年 《**机器》 ** 1984年 《亨利四世》 ** 1982年 《眼睛和嘴巴》 ** 1980年 《虚无缥缈》 ** 1980年 《Vacanze in Val Trebbia》 ** 1977年 《海鸥》 ** 1976年 《凯镟进行曲》 ** 1972年 《以父亲的名义》 ** 1969年 《Popolo calabrese ha rialzato la testa (Paola), Il》 纪录片 1967年 《中国是近邻》 ** 1965年 《怒不可遏》 ** 1962年 《Ginepro fatto uomo》 短片 1962年 《Abbasso il zio》 短片 1961年 《Colpa e la pena, La》 短片 编剧作品 时间 名称 类型 2019年 《叛徒》 ** 2018年 《La lotta》 短片 2017年 《因为一朵玫瑰》 短片 2016年 《Pagliai》 短片 2016年 《梦中人》 ** 2015年 《我血之血》 ** 2012年 《沉睡的美人》 ** 2010年 《不是姐妹》 ** 2009年 《征服》 ** 2006年 《婚礼大导》 ** 2006年 《事情与愿景》 纪录片 2003年 《西部电台》 ** 2003年 《再见,长夜》 ** 2002年 《信仰时分》 ** 2002年 《告别过去》 纪录片 2002年 《La primavera del 2002 - L'Italia protesta, l'Italia si ferma》 ** 2002年 《Oggi è una bella giornata》 ** 2002年 《Appunti per un film su Zio Vania》 ** 2001年 《L'affresco》 ** 2001年 《Il maestro di coro》 ** 2001年 《Un filo di passione》 ** 1999年 《奶妈》 ** 1999年 《Nina》 ** 1998年 《Alfabeto italiano》 ** 1997年 《洪堡王子》 ** 1997年 《Elena》 ** 1995年 《Sogni infranti》 纪录片 1994年 《蝴蝶的梦想》 ** 1993年 《L'uomo dal fiore in boa》 ** 1991年 《定罪》 ** 1988年 《安息日》 ** 1987年 《**机器》 ** 1984年 《亨利四世》 ** 1982年 《眼睛和嘴巴》 ** 1980年 《虚无缥缈》 ** 1980年 《Armonica a boa》 ** 1980年 《Vacanze in Val Trebbia》 ** 1977年 《海鸥》 ** 1976年 《凯镟进行曲》 ** 1972年 《以父亲的名义》 ** 1969年 《Popolo calabrese ha rialzato la testa (Paola), Il》 纪录片 1967年 《中国是近邻》 ** 1965年 《怒不可遏》 ** 1964年 《Piaa Venere》 ** 1962年 《Ginepro fatto uomo》 短片 1962年 《Abbasso il zio》 短片 1961年 《Colpa e la pena, La》 短片 制作作品 时间 名称 类型 2016年 《Pagliai》 ** 2006年 《婚礼大导》 ** 2003年 《再见,长夜》 ** 2002年 《信仰时分》 ** 2002年 《告别过去》 纪录片 1999年 《难以抗拒的温柔》 ** 1997年 《汉堡王子》 ** 1994年 《蝴蝶的梦想》 ** 1969年 《Viva il primo maggio rosso e proletario》 纪录片 1969年 《Popolo calabrese ha rialzato la testa (Paola), Il》 纪录片 参演** 剧名 上映时间 扮演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再见,长夜 

2003

马可·贝罗奇奥

玛雅·珊萨, 马西莫·萨尔基耶利, 皮耶尔·乔治·贝洛奇奥

信仰时分

2002

马可·贝罗奇奥

赛尔乔·卡斯特利托, 琪娅拉·康蒂, 吉乔·阿尔贝蒂

人物评价

马可·贝罗奇奥擅长两类题材,一类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剖析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崩溃",另一类是具有政治色彩的影片或"政治**",他的**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性和现代社会新旧势力的对照 。而且,他拍摄的风格是冷傲激烈并存,静观热讽,自然地肴入象征暗喻 。与义大利导演的贝纳尔多·贝托鲁奇不同的是,他对于"外面的世界"并不感兴趣,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关注义大利的历史、政治与现状,以及义大利人如何生活 (《新京报》、Mtime时光网、《东方早报》综合评)。

马可·贝罗奇奥的作品以挞伐建制及它对个人的压抑闻名,他的作品特别挥洒著一股怒不可遏的力量。教会、学校及家庭等在他的镜头下,不乏倾轧内哄、畸情怪态,既荒诞似马戏表演,又冰冷如人格屠场,并且以小见大,把整体社会的质素暴露无遗。贝罗奇奥无疑左倾,但他对"革命"的反思十分精辟独到,他的作品中的新旧冲突虽多以年青人的胜利或毁灭一切结束,可是他们往往胜在手段更为野蛮无情,看似这些流露黑色幽默的政治寓言,观者不难品味到超现实的奇想或布努埃尔式的机锋。而且,除了经叙演绎文学历史外。更突出的是视野包揽人性的原始地带,他擅于营造情欲游戏和建制的吊诡关系,选材时叙惊世骇俗,特别是涉及女性心理和现代社会的两性冲突,而从性的暧昧和新旧势力的并置对照中,展现出种种旖旎绅遂的感思 (新浪娱乐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004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5
下一篇2023-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