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着就能调正骨盆、肩胛骨,身体地基端正了,酸痛自然好

站着就能调正骨盆、肩胛骨,身体地基端正了,酸痛自然好,第1张

张承宇澳洲昆士兰大学研究发现,久坐1小时就可能减寿22分钟,造成的危害堪比抽2根菸,而久坐最快造成的危害不外乎腰酸背痛、肩颈僵硬疼痛等问题,让我们的生活品质大大下降。日本塑身专家透过一个简单的动作,同时放松肩膀肩胛骨、调整骨盆、矫正脖颈,改善久坐造成的不适! 久坐让你骨盆歪、肩膀斜、脖子痛 日本身形雕塑专家佐久间健一表示,久坐容易提高肩颈、腰部负担,造成骨盆后倾、肩胛骨歪斜等问题,连带影响脖子前倾、脖子以上的重量又会使肩膀负担增加,引起疼痛不适,而且这样的问题又会再在驾车时特别严重,危害着我们的健康。 日本仙台整体院提供之资讯也指出,骨盆堪称是身体的「地基」,稳定的骨盆能让人更有效利用全身肌肉,使代谢上升、更容易瘦。相反地,若是骨盆不稳、歪斜,就无法让身体肌肉平均出力,容易提高肩膀、脚部等部位的负担,造成肌肉僵硬酸痛等问题。 日本瑜珈老师梅泽友里香也表示,肩胛骨歪斜、周边肌肉僵硬,不但会让肩膀活动受限,还容易造成肩膀僵硬酸痛甚至头痛问题,甚至可能引起晕眩耳鸣、自律神经失调等问题,建议透过放松肩胛骨的动作来帮助预防。 佐久间健一推荐了一个简单的动作,透过挺直身体来让后倾的骨盆回正;手臂出力来矫正、放松肩胛骨;'缩下颚的动作来帮助前倾的脖颈恢复原有位置,就可能帮助预防肩颈僵硬酸痛、腰痛等问题。 1动作同时矫正骨盆、肩胛骨、脖颈 站直,上半身放松,双手在身体后方交握。 双手向下出力伸展同时缩下颚,就可能调正骨盆、肩胛骨,持续做6次即可,如果能维持这样的姿势同时行走,还能让效果更好。

病情分析:

是会反射引起疼痛的,因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以颈肩痛,放射到头枕部或上肢,甚重者出现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以致于四肢瘫痪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少数有眩晕。

指导意见:

治疗方法有很多,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针对性的选择,如果耐受力比较强、可以通过局部注射、小针刀、钩针、整骨、牵引等治疗、如果耐受力差、可以按摩、理疗,吃药、贴药膏等等、平时注意不要长时间低头、睡觉时要低枕头、勿受凉。祝早日康复!

每天趴在电脑、方向盘前,常觉得脖子、后背酸痛难忍,时间久了,还会头晕目眩、眼眶胀痛,难道得了“颈椎病”?

解放军306医院骨科主任马华松告诉我们,年轻人颈部肌肉、软组织长时间紧张或者损伤造成的颈背部疼痛是“颈背综合症”,虽未严重到颈椎病的地步,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颈椎健康自测: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你就要特别注意一下你的颈椎了:

1、久治不愈的头痛或偏头痛、头晕;

2、不明原因的反复“落枕”;

3、非耳部原因的持续耳鸣或听力下降;

4、头总是歪向一侧;

健康小招式:对于长期在电脑前工作或学习的朋友,每过一小时把双手后溪穴(握拳时,小指旁手纹外延的突出部位,穴位详见相关的专业书籍)放在桌沿上来回滚动三到五分钟,可以缓解长期伏案造成的颈背不适感。

以上是我在手机报上看到的。

应该是颈椎病!对于较轻的病例,只要适当休息,用一些消炎止痛药物,再辅以针灸、理疗、推拿、按摩等,每可获得良好效果。西药常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1)消炎痛:每次25mg,每日3次。孕妇、溃疡病、精神病人禁用。

(2)炎痛喜康:每日20mg,1次饭后顿服。

(3)布洛芬:每日12~18g,分3~4次口服。本药副作用较小。

(4)双氯灭痛:每次25~50mg,每日3次。本药副作用较小。

中医对颈椎骨质增生如何辨证论治?

中医在辨证分型上,一般主张分为虚实两大类,虚包括肝肾阴虚和气血虚弱型,实包括风湿寒邪侵袭,痰湿内阻和气滞血瘀型。

(1)外邪痹阻

中年以后,肝肾不足,气血渐虚,卫外不固,风湿寒邪乘虚入侵,导致气血瘀滞,搏结于颈项筋骨,经脉不通,筋骨肌肉失于气血的温煦和濡养而致。

症见:头颈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后颈部可触及到条索状物和压痛点,上肢沉重无力,伴有头沉、胸闷、纳呆等症状,舌质正常或发黯,舌体肥胖或有齿痕,脉沉迟或弦滑。

治法:祛风散寒、舒经通络除痹。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15g,防风12g,当归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黄芪15g,片姜黄12g,生姜6g,苏木10g。

本方益气和营,祛风利湿,为风邪偏胜,麻木较重者而设。若疼痛剧烈、寒邪较盛者,加制川乌、附子、细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湿邪偏胜者,可加海桐皮、�莶草、路路通祛风除湿,通经活络。

(2)痰湿阻滞

中年以后肾气渐虚,气化无力,水不得化气,即停蓄而为痰饮;且体虚易招风邪侵入,风痰相搏,阻滞颈部经络而发病。

症见:头项强痛,肩臂酸胀不适,肢体沉重,伴有头重脑胀,胸脘满闷,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通络。

方药: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12g,黄芩10g,陈皮12g,五味子10g,桔梗6g,姜半夏9g,白芥子10g,地龙12g,胆南星10g。

本方燥湿化痰,理气通络。若兼见瘀阻经络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龙以助其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力;若兼见有风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灵仙等以祛风湿,止痹痛;若兼见眩晕者,加天麻、白术;兼见胸痹者,加丹参、瓜蒌、郁金。

(3)气滞血瘀

由于外伤和劳损,使椎体缘组织间隙出血而成瘀,瘀血阻滞经络发为本病。

症见:头颈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夜间加重,伴有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失眠健忘,惊惕不安,胸闷胸痛,烦躁,面色不华,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多细涩和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方药:化瘀通痹汤加味。当归18g,丹参30g,鸡血藤21g,制乳没各9g,元胡12g,葛根18g ,透骨草21g,姜黄12g,穿山甲10g,地龙12g。

本方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偏寒者,加桂枝、制川草乌、细辛;偏热者加败酱草、丹皮。若气虚者加黄芪;若兼见痰湿者,加白芥子、胆南星;若兼有胸痹者加薤白、郁金、瓜蒌、半夏。

(4)气血虚弱

年老体弱,气血衰少,气虚则腠理不密,风湿寒邪乘虚侵袭,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血虚筋骨失去濡养皆可致病。

症见:头项酸痛不适,肩臂麻木不仁,少寐多梦,自汗盗汗,头昏目眩,心悸气短,面色少华,女性患者每于月经后症状加重,或经期紊乱,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通络行痹。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g,赤白芍各12g,桂枝10g,鹿角粉6g(分吞),鸡血藤1 5g,生姜6g,大枣4枚。

本方益气温经,和营通痹。若兼风湿者,酌加灵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苍耳子等,以祛风湿、止痹痛;若兼瘀血者,酌加地龙、桃仁、红花、当归尾等以助其活血化瘀之力;若兼有肾虚者,酌加*羊藿、菟丝子、狗脊等,以补肾阳、通督脉。

(5)肝肾亏虚

肾藏精、主髓;肝藏血、主筋。年老体弱,肝肾精血日渐亏少,筋骨失去滋荣而致。

症见:肩颈不舒,头脑胀痛,眩晕耳鸣,不可转侧,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软,舌体瘦、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

治法:益精补肾,滋阴熄风。

方药:左归丸加味。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菟丝子10g,生白芍12g,生石决明15g,当归9g,炙甘草9g,黄精24g。

本方能滋补肝肾真阴而熄风。若兼有风湿者,加灵仙、�莶草、鹿衔草祛风湿止痹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018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5
下一篇2023-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