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当年明月神化的辽东铁骑,在正史上究竟是怎样的?

被当年明月神化的辽东铁骑,在正史上究竟是怎样的?,第1张

辽东铁骑的军事实力非常强悍,是可以与清朝八旗军进行对抗的。这支军队的人数并不多,但是当时满清军队的士兵数量却非常多,即使是这样,在两方军队进行对战的过程中,满清军队也没有办法获得战争的胜利,两方始终处于僵持的状态。能够以少数士兵与多数士兵进行对战而不落下风,就可以表明这个军队的战斗能力非常强。

辽东铁骑其实并不是明朝编制内的部队。这支军队可以说是李成梁的私人军队。可以说这支部队只听从李成梁的召唤,如果不是他的命令的话,那么谁来就不行。这支军队是李成梁私自培养出来的,这个军队中每一个士兵都是对李成梁都是非常忠诚的。并且在他死了之后,这支军队也只听从李成梁后代的话。除此之外其他人的话这支军队一律不听从,当年努尔哈赤也是这支军队的成员之一。而满清到之后建立起来的八旗军制度,其实就是仿造这支军队建立起来的。

这支军队的军事实力非常强悍,当时不论是女真族还是蒙古族的军队士兵都非常害怕这支军队。除此之外,人们也经常把辽东铁骑和关宁铁骑搞混。虽然这两支队伍的军事实力都非常强,但是人员构成却不太一样。关宁铁骑是袁崇焕组建的,并且这支部队的每一个士兵都与满清人有着血海深仇。

就是因为这一原因,所以这些士兵在进行战争的时候都是拼死去进行战争的,要知道当一个士兵什么都不顾的时候,往往能发挥出这个士兵身上最大的潜力,所以这是军队的军事实力就会非常强悍,爆发力也会非常强悍。到最后这支军队也逐渐消失到了历史的舞台当中。

公孙瓒是在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以勇猛豪迈而成名的,他善使双头铁矛,《后汉书》曰:“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白马义从后扩充成相当规模的部队,一时威震塞外,乌桓“乃画作瓒形,驰马射之,中者辄呼万岁,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

可惜,界桥之战公孙瓒碰上了他一生的克星麴义,白马义从就此一蹶不振。“…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盾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雨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余级。瓒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中国北部的蒙古族,由成吉思汗创建并由他的继承者保持了一支与众不同的骑兵部队。这支蒙古骑兵摆脱了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宏伟帝国。这支军队的建立应归功于窝阔台之子铁木真。

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尊称他为成吉思汗,意为非凡的领袖。正是他把一个由于妒嫉和连年不断的战争而分裂为许多部落的民族建成为一个无往而不胜的军事组织。1211年,他在统一了蒙古的大部分地区后即着手统一中国。五年内,蒙古人迅速占领了华北和朝鲜,他们对城市和乡村进行肆无忌惮的烧杀抢掠。就在这时,成吉思汗发现单纯依赖骑兵无法攻占筑有高墙的城市,因此向中国工匠学会了制造攻城机械和使用射石机、弹弩的方法。

最后,成吉思汗认识到要统一中国这样辽阔的地区需要化费很长的岁月。这时他又得知蒙古内部发生了动乱,因此只得留下少量部队后返回蒙古。后来他又率领军队进攻波斯花刺子模帝国,并于1221年使之臣服。接着继续领兵向南、向西、向东,席卷了整个亚洲,毁坏了大批城市和乡镇,残酷地屠杀那些对蒙古人来说一文不值的老百姓,使这个地区备受蹂躏。接着蒙古军队又从波斯出发向西北方向推进。经过广泛的兵力侦察,一支大约20,000人的军队在苏布台和笳卑将军的率领下穿过高加索进入俄罗斯,并派探哨四出察看地形。1223年,蒙古军击败了卡尔卡(kalka)河岸的一支由俄罗斯人和库曼人(库曼百姓在蒙古人越过高加索前就逃走了)组成的军队,接着又跟卡马河流域的保加利亚军队遭遇并将其击溃,然后向东折回。根据这次远征所收集到的大量情报,十五年后成吉思汗的后代制订出了征服欧洲的详细作战计划。

蒙古军取得作战胜利的基础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单一简洁的组织体制是其军队的显著特征。标准的蒙古野战部队由三个骑兵纵队组成。每个纵队有一万骑兵,大体相当于一个现代骑兵师。每个骑兵纵队包括十个骑兵团,每团1000人;每个骑兵团包括10个骑兵连,每连100人;每个骑兵连包括十个骑兵班,每班10人。所有骑兵一般都是骑马作战,但是假如许多马匹垮掉,那么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骑马部队的掩护下立于马后进行射箭。

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没有什么重大改革,不过对当时武器的使用方法上作了一些创新。

典型的蒙古军队中大约有百分之四十是从事突击行动的重骑兵。他们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是皮制的,或者是从敌人那里缴来的锁子铠甲。他们头戴当时中国和拜占庭士兵通常所用的简易头盔。重骑兵骑的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制护甲。重骑兵的主要兵器是长枪,每个士兵还带一柄短弯刀或一根狼牙棒,挂在腰间,或者置于马鞍上。

蒙古军的百分之六十是轻骑兵,他们除了戴一头盔外,身上不披盔甲。轻骑兵的任务是侦察,掩护,为重骑兵提供火力支援,肃清残敌以及跟踪追击。轻骑兵的主要兵器是弓。这是一种很大的弓,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比英国长弓还要重,射击距离为200至300码。他们身带两种箭,一种比较轻,箭头小而尖利,用于远射;另一种比较重,箭头大而宽,用于近战。跟重骑兵一样,他们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弯刀或狼牙棒,或者一根套索,有时还带一支头上带钩的标枪或长枪。

蒙古士兵在战斗开始前要披一件绸长袍。这种绸用生丝制成,编织得十分细密。成吉思汗发现箭很难穿透这种绸衣,只会连箭带布一同插进伤口。因此蒙军招来的中国外科医生只须将绸子拉出便可将箭头从伤口中拔出。

为了确保和加强骑兵的机动性,每个蒙古骑兵都有一匹或几匹备用马。这些马紧跟在部队的后面,在行军过程中,甚至在战斗进行时都可以随时用来更换。换马是按接力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安全,对完成预定的任务影响最小。

蒙古骑兵都是从当时训练得最好的士兵中选出的。他们从三、四岁开始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学校,进行严格的骑马射箭训练,因此他们具有驾驭马匹和使用武器的惊人本领。比如,他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他后面的敌人。他们很能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他们体格强壮,只要一点点或者根本不需要医疗条件,就能保持身体健康,适应战斗的需要。随时服从命令是他们的天职,人人都能严守不怠。纪律已形成制度,这在中世纪时期别处还未有所闻。

骑兵所用的马匹也经过极其严格的训练。跟欧洲马匹不同,蒙古马不论严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必要时可以连日行走而不吃一点东西,总之具有极强的忍耐力。它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最险恶的地形上越过长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例如,1241年,苏布台的先遣部队只化了三天时间就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来到多瑙河流域的格兰附近,行程180英里,路上大部分地区有很深的积雪,而且是在敌人的国土上行军。

在战斗开始时,蒙古骑兵纵队通常摆开极宽的阵势高速向前冲去,各主要部队之间由传令兵传送信息。当发现敌军后,附近所有的部队均以此为目标实施突击。这时,有关敌人的位置、兵力、运动方向等全部情报都被送往总指挥部,然后再转给各野战分队。如果敌人不多,则由靠得最近的指挥官立即率部迎战。如果敌人规模太大,无法马上把它吃掉,那么蒙军主力便在骑兵掩护部队的后面迅速集结,然后高速前进,在敌人还来不及集结兵力的时候,就将敌人分散击溃。

成吉思汗及其能干的下属将领在作战方法上从不因循守旧。如果已经发现敌人的确切位置,他们就率领主力袭击敌人的后背或者侧翼。有时他们佯装撤退,然后在更换新的马匹后重新发起冲锋。

蒙军最常使用的作战方法是在轻骑兵掩护下,将部队排成许多大致平行的纵队,以很宽的一条阵线向前推进。当第一纵队遇到敌人主力时,该纵队便根据情况或者停止前进或者向后稍退,其余纵队仍旧继续前进,占领敌人侧面和背后的地区。这样往往迫使敌人后退以保护其交通线,蒙军乘机逼近敌人并使之在后退时变得一片混乱,最后将敌人完全包围并彻底歼灭。

网络上的辽东铁骑标准配备为:“三眼神铳”,柄长约四尺五寸,共有三个枪管,各长一尺五寸,枪头突出,围柄而排,有准星,以燧石击锤点火的方式发射,枪管可旋转,一个枪管击发后下一个枪管自动转到点火位置,轮流发射,平射距离可达40至50丈。全枪由纯铁打造,重约15斤。子弹也不是如今已普遍采用的铜壳定装弹,而是类似于佛朗机子母铳的子铳那种的开花弹,内装火药,掺有铁砂铅丸。子弹发射完毕后,亦可作为近战武器。(很好使的铁榔头)。

三眼铳,口径一般都有15-20毫米,相对一尺五寸的长度来说,身管长度并不高,因此精度、射程和威力均差强人意。戚继光就曾如此评价:“(快枪)远不及鸟铳(射程不如鸟铳),又手夹铳后,又必手发(手执火源点火),远近高下势不由人(精度差)。然北军惯习之,一铳入二、三子(超量装填,难怪容易炸膛),放毕当锤击之,痼不可变。”可见戚继光对三眼铳很不感冒,他手下的火枪骑兵使用的都是被誉为“(鸟铳)能及远(射程远),又多中(精度高),又能透甲(威力大),为马上步下第一利器”的鸟铳。北方骑兵使用三眼铳多是因为鸟铳装填繁琐,又不能近战(戚继光的火枪兵都配备了七尺长的野太刀,靠野太刀冲锋肉搏的),大概与北方人性子急躁有关。辽东铁骑的骑兵或许有很少一部分人配备了三眼铳,但这种原始的火器与满蒙人的强弓重箭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能惊吓马匹算是一种特殊用途。从明代辽东铁骑在朝鲜作战的记录来看,辽东铁骑大部分只配备了弓箭和腰刀,操纵大炮、神机箭、佛朗机、鸟铳等武器都是征调的南军炮手。比如李成梁进攻努尔哈赤外公王杲时的炮手就是万历朝著名的南方将领沈有容,攻击平壤时的炮手和鸟铳手均隶属于南兵而非其嫡系的辽东军。

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纵横欧亚大陆,那么,有没有女兵呢?有,而且还不少,也十分强悍。

但是,成吉思汗铁骑中的女兵,并不是正规军。

首先,游牧民族的性质决定。

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全都是由游牧部落组成。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一个定居的场所,每年在草原上,随着水草,随遇而安。

游牧民族最大的特点,就是经常整个部落不停地搬家,今天在这个地方放牧,明天又到另外一个地方放牧了去。

而且,成吉思汗规定,全蒙古的青壮年男子,一律为兵,他们平时放牧,战时作战。这就让蒙古士兵没有一个地域限制,只要能放牧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地盘。因此,在战争中,往往是整个部落或者家庭拖家带口前往,这就有了很多女眷跟随。

女眷跟随,有三大好处:

一是成了蒙古铁骑最大的后勤保障。男人出去作战,女人在家放牧和挤马奶,操持家务,免去了男人的后顾之忧。

二是可以在战争途中不断繁育后代。成吉思汗随着战争扩大,需要大量的士兵,为此,士兵带女眷跟随,可以不断生育,增加人口。

三是迫使蒙古士兵作战更为勇敢。如果战争失败,那么,敌人就会追杀,而后方就是他们的家眷。成吉思汗的这个规定,让每个蒙古士兵都有危机感,那就是不能失败,只要失败,他们的妻儿老小就很可能被敌人虏走,为了保护好家眷,每个士兵在战场上都非常拼。

其次,蒙古铁骑中的女兵都非常凶悍。

由于蒙古女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能骑善射,如果上战场,也十分凶悍。

比如,在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时,主持你沙不尔城屠杀的就是一位女将军。

你沙不尔城为今伊朗东北部呼罗珊省内沙布尔,当时是一座人口众多,城池坚固的城市。

1220年6月,负责追杀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的哲别和速不台追到此处时,摩诃末已经逃跑,守城的主官见蒙古铁骑太凶猛,主动出城投降,并将城中的钱粮和马匹全部给了哲别和速不台。

但是,蒙古铁骑前脚刚走,你沙不尔城的主官就杀了成吉思汗委派的蒙古官员,并宣布要和成吉思汗斗争到底。

成吉思汗大怒,命令自己的幼子拖雷和女婿脱忽察儿攻打你沙不尔城。脱忽察儿在攻城中,被城墙上飞来的乱箭射中咽喉,当场毙命。

1221年4月7日,拖雷对你沙不尔城发动总攻,经过一昼夜奋战,蒙古铁骑攻入城去。而屠杀行动则由一个女人来完成。

这个女人就是成吉思汗的女儿,也就是脱忽察儿的老婆。她为了替丈夫报仇,将城中的男人、女人、孩童全部屠杀干净,并堆成不同的金字塔,非常骇人。

除了屠杀完城中的居民外,这个女人还下令处死了城中的一切活物,甚至连一只猫和狗都未留下。整个繁华的你沙不尔城,完全变为了一片废墟。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中,不仅有女兵,而且还十分凶狠。

在明末时期,公认的大明王朝最强的军队是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关宁铁骑的确是强,他能和满清的八旗铁骑硬碰硬,做单论素质而言,甘宁铁骑和八旗铁骑不相上下,但也难以取胜。可是由于关宁铁骑是当时明朝倾其所有打造的一支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所以这也就决定了关宁铁骑数量不会太多。这对全国战场而言可谓是杯水车薪,而满清铁骑除了不能吊打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别的军队,他都可以吊着打。事实也的确如此,满清的八骑铁骑纵横九州大地。

可是意外发生了,在1640年在浑河岸发生的血战,是7000多地方军对战数万的八旗铁骑。起初人们都认为这是一场屠杀。可是结果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结果八旗铁骑惨胜,要知道那可是数倍的兵力,竟然才是惨胜?这场战争极大的鼓舞了当时的明朝军队。现在我们再来说一下那只7000多人的地方队,它是有两个部队组合起来。

一支是著名女将秦良玉的白杆兵,当时统帅的是秦良玉的兄弟秦民屏,秦邦屏。白杆兵,顾名思义,它是使用白色长枪,白杆兵算是地方军队比较出名的一个。秦良玉在明朝经常率领他们在边境剿匪,所以白干冰单挑实力很强。还有一支就是戚继光直至率领的3000戚家军,戚家军就不用我多说了吧,当时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倭的故事,我们都是耳熟能详。戚家军不同于白杆兵的是戚家军主要是依靠军阵之力,注重合击之力。

这场战役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当时的有一个汉军降将。不然的话,结局也未可知。当时他们其实是可以突围,但是他们不愿意像一条丧家之犬,他们想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大明王朝的尊严,他们选择了血战到底为大明王朝奉献出他们自己最后的一份力量。这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先辈们。

蒙古铁骑的弱点也非常的多,比如不擅长攻城和水面上的战争,但总体来说其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的。当年的蒙古铁骑横扫了半个世界,打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块国家版图,非常的耀眼。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看上去非常强悍完美的蒙古铁骑其实还是有很多的弱点的,很多的对手就是利用了蒙古铁骑的弱点让他们吃了很大的亏。

第一个弱点就是怕热,一到了炎热的天气蒙古铁骑的战斗力就下降了几个档次。首先来说,蒙古铁骑作战时会携带大量的马匹,那些马匹一到天热蚊虫肆虐的时候就容易生病,让蒙古人也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还有就是蒙古铁骑的弓弦都是牛筋制作的,一到天气炎热的时候,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弓弦的张力就不行了,导致了蒙古铁骑的箭也射不远了。还有就是天气太热的话马匹也不能进行长时间的负重,毕竟马也会热到中暑的。

第二个弱点就是不善于城池攻防战,这是中原地区步兵的强项。蒙古铁骑最依赖的就是战马的速度和冲击力,但是遇到坚固的城墙就吃瘪了,因为马匹的头再硬也撞不坏坚固的城墙,马匹跳跃的再高也没高大的城墙高。所以,很多时候蒙古铁骑在面对高大而坚固的城墙时只能依靠俘虏里面的步兵来攻城,自己在后方监督。

第三个弱点就是不会水战,有时候甚至只能望水兴叹。蒙古铁骑是出生在草原有成长在草原上的,虽然他们的生活是逐水草而居,但实际上蒙古铁骑是没有战船的。所以,在北方的大草原上蒙古铁骑可谓是遇不到对手,但是一到海滨或者遇到有大江大河的地方,蒙古铁骑的实力就发挥不出来了,有时候只能绕道而行。

关宁铁骑,是辽东一代的武装部队。“关”,指山海关;“宁”,指宁远。这是明末非常出名的一支部队。

最初的雏形是祖大寿把一些归降的夷族,多是当地的善于骑射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居多。那时候的后金势头强劲,让很多部族难以抵挡,不得不投靠明朝的怀抱。祖大寿就抓住这个机会把一些骑术高超,身强体壮的人组建成一个部队,很有特种兵的形态,想着也是作为一支有别与正规军的一股力量。《孙子兵法》有云:

“以正合,以奇胜”

。而这个部队就是为了当作奇兵来准备的。最初的人数约为三千人,最多的时候达到两万。在明末是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

在明末的时候明朝正规军基本上已经是腐朽一块,难以抵挡彪悍的后金铁骑。就连饥饿的农民起义军都难以抵抗,明军的战力已经烂到骨子里了。而高高在上的皇亲国戚却不自知,依然做着高高在上的权贵梦。

关宁铁骑之所以能称作为铁骑,肯定不是自封的,当然是打出来的。尤其和后金的对决中,表现尤为突出。

一次是宁锦之战,另一次是己巳之变。

第一次是宁锦之战。

皇太极的亲爹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给打死了,刚刚继位不久的皇太极为了尽快的掌握军权更是树立威望,也是为了报仇,向袁崇焕发起进攻。后金的部队多是骑兵机动性非常好,单兵素质也是很优秀。在攻城战中,骑兵不占优势,面对城墙,骑兵优势不大,但是其他兵种尤为表现突出。明军只能在城墙上放炮,放箭。

在后金主力基本都在攻城的时候,在侧后方突然杀出一支骑兵,如狂风暴雨般袭来,激战一天后金损失惨重不得不败退。关宁铁骑的威名慢慢传开,能够打赢后金骑兵和这个部队的装备不无关系,有三眼火铳,进行远程打击,比当时的弓箭更好操作,威力更大。另一个威力巨大的近战武器是狼牙棒或者铁锤之类的武器,受伤基本上都是内伤,不治而亡。这是皇太极第一次见识到关宁铁骑的威力,从此不敢随意的进攻袁崇焕。

第二次是己巳之变。1629年,皇太极绕过袁崇焕的防线,直接杀到北京城下,袁崇焕也很惊恐,忙派人带着关宁铁骑支援北京。后金骑兵和关宁铁骑在北京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斗。骑兵,冲锋、冲锋、再冲锋。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这是骑兵最好的归宿。最后,后金骑兵难以抵抗关宁铁骑的骁勇,又一次的败北。最后,不得不通过“反间计”,杀死袁崇焕。这也是崇祯自毁长城,明朝覆灭的开始。

与当时的其他明军相比,关宁铁骑无疑是精锐。只不过再好的部队,也保国家以周全,明朝的腐败,已经烂到根了,大厦将倾,无力可扶。关宁铁骑一部分归降皇太极,一部分在镇压农民起义军中泯灭,都在历史长河中消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049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5
下一篇2023-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