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完肩没有一点酸痛感是因为动作不标准,本来是练肩的,可能拉到背上去了,也可能是练了肱三头上去了,产先需要纠正你的动作,用小重量。
这里有一个“哑铃科学的训练肩部,如何纠正错误训练?练出球形肩,成为衣架子”希望对大家有用:
哑铃科学的训练肩部
肩部,一个能让你看起来更宽阔的部位,但如何能有效的让它更加饱满,将训练都能集中在三角肌上呢?
重新从训练的角度认识三角肌
首先我们要确切的知道我们训练肩部到底是在练哪里。
这里不谈起止点,只看整个三角肌附着的整体位置--肩峰的外侧,也就是在肱骨上端,所以这个图从侧面看就可以完全看到三角肌。
那么,我在练三角肌时,应该只是在肩峰外侧,也就是图上肱骨的上端位置酸胀充血,而 不应该是肩峰内侧,斜方中上,甚至是上胸部或者光是前束酸胀。
上面我们了解了确切训练部位,下面我们要仔细分析一下各个训练动作间的轨迹以及发力,不过在这之前,我们要记住一点,肩部训练不是训练躯干上的部位,所以我们要让肩部孤立运动,并且首先启动三角肌,而让躯干负责保持稳定,也就是俗称的肩“架”住。
什么是架住?用语言表述就是自主的始终收紧绷住三角肌,让重量始终黏在肌肉上。
直观一点,我们来看两个动图
小李的推举和杰瑞米的侧平举大家能发现什么共同处?他们在做这两个动作时肩架始终不会掉下去,所以肩部的位置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没有上下起伏,完全顶住重量上去,下来的时候完全拉住放下来,不会被重量压下去。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的运动开始发力的位置是在肩峰顶点然后向外侧,带动肱骨上抬,所以我们可以回头看下上面解剖图,我们在训练三角肌时,应该想象有一根皮筋(红色箭头线)和有一根棍子(红色),以棍子为轴,皮筋向肩峰内侧拉拽肱骨上抬,同时棍子不产生上下移动,在顶端三角肌完全收缩固定重量(推与侧平举),而在还原时皮筋的拉力始终保持并能将肱骨下放。这样的时候,里面的斜方,包括菱形肌都是负责稳定的肌群,不会有收缩和充血,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孤立躯干外的三角肌。
“架”不“架”的住我们可以从躯干的整体形态上看出来。以推举为例,如果刚推起重物躯干有向下的趋势,臀部感觉越坐凳子越重,或者可能是腰椎承受力量越来越大,向前顶出,那么继续推起重物那靠的就是关节和肩峰内侧所有可用的肌群。简而言之,就是躯干在向下沉而手臂却在向上顶起重物,此时你是被重物压制了。
有很多会员在练习“架”的时候,很容易用到背阔代偿,我们需要的是肩架架住而不是背阔,所以整个体态是沉肩,放松斜方,向外舒展开的,一定要注意。
如何能架住重量和腹内压也有很大关系——可以参见之前复压呼吸训练。
Tips
当你能自如控制“架”上台做自然站立造型时也可以手到擒来,只要再加上背阔自主打开就可以,非常漂亮大气。其实台上的造型好坏和平时训练的对错,好坏有直接关系。
后束
后束,很容易被忽视,这也是一个三角肌不能饱满起来的原因之一,更是很多肩部整体形态前大后小的诟病。
因为在做后束训练时,根据孤立肩部原则,我们需要把手臂抬起到平行于肩还有斜方肌中部位置(不论坐姿反向飞鸟,俯身哑铃飞鸟),但在这个位置上我们的本体感受很容易混淆斜方,菱形肌使躯干伸和三角肌后束使肩水平外展的功能,所以会发生代偿而让后束效率变低甚至不参与。
从这张图中可以很明显看出虽然将重量固定住,但大部分力量来自以躯干(红色区域),而后束参与很少(黑色区域)虽然后束也是有感觉,但它变成了辅助肌群,这样的动作轨迹以及状态就像是以中间那根蓝色线为轴,在做两侧身体的对折,而不是练习后束。
正确训练后束方法
首先要保持躯干的稳定,背上所有肌群只是固定不能有收缩还原,“架”住孤立后束,肩甲后引住,向外舒展的划弧向后,手臂肩架感觉是舒展向外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想象有一根棍子(黑点)垂直插入肩峰,然后以它为轴用后束向黑色箭头方向发力带动肱骨上抬
注意,两个图他们的背都是平直没有参与发力的
坐姿反向飞鸟异曲同工不再赘述
❖Tips
如果很难找到后束孤立发力的感觉,可以试试单侧的坐姿反向飞鸟
最后一点,我们在之前一再提到三角肌(那根皮筋)带动肱骨上抬,不论是推也好,飞也好,都要把思想放在肩往上上。所以到推的动作上一定是用肩部向上托起重物,也就是你没有手臂如何运用肩将物体推起,而不是用肘关节向上顶,所以手也不是越抓重物越紧,小臂和肘关节不会很费劲;再到飞的动作上,三角肌带动肱骨我们的运动轨迹就可以想象成向外而不是奋力向上移动重物,以避免斜方和冈上肌的参与,至于为什么杰瑞米会飞到那么高,等你三角肌中束够强,你也可以感觉到飞上去的正真感觉,是你的目标肌肉告诉你动作该到哪里结束。
不是每一次的锻炼,都能有酸痛的感觉;也不是每一次锻炼,一定有效果的。
很多健身爱好者比较享受酸痛的感觉,认为只有锻炼出肌肉的酸痛感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
但是酸痛感并不会随着我们的意识而出现!
可能十年如一日,也没怎么进行运动过,某一天心血来潮,想去动一下,来到健身房用固定器械推了几组,感觉到特别酸痛……
然后网上查阅一些资料: 酸痛说明肌肉在撕裂、在增长。
非常开心,感觉这就是需要的锻炼效果!
可是过了两天再去锻炼,发现酸痛感没有了,
至于后面连续锻炼好几次,依然没有什么酸痛感,开始心灰意冷,慢慢的三分钟热度开始消退……
其实在锻炼的过程中,肌肉已经适应了锻炼的强度,这时候需要调整一下运动强度,
或者改变一下运动模式,才能达到进一步的酸痛感。
一种叫做乳酸堆积酸痛,
一种是延迟性酸痛 ,
乳酸堆积的酸痛——多是在运动强度相对比较大的情况下产生,锻炼后短暂时间就会出现,锻炼结束后,逐渐消失。
如果保持一定的运动频率,身体可以代谢更多的乳酸,所以对于很多健身爱好者,进行肩部训练就不会有特别大的酸痛感,因为的身体乳酸代谢能力增强了!
延迟性酸痛——主要是运动后24小时~72小时之间产生,是肌肉撕裂的感觉,肌肉正在增大修复。
当我们在运动的时候,强度、负荷太小,肌肉没有产生撕裂,自然而然没有酸痛产生。
不过半个月不锻炼,突然锻炼,多数情况下会出现酸痛感!
想要这种感觉,可以试试~
个人觉得没必要。如果练肩是为了让“肩膀更宽”,这其中三角肌的贡献并不大,因为它增长的很慢,所以建议你把主要精力放在练“背”上,这样效率会更高,背撑开了,肩膀自然显得更宽。
三角肌在自然状态下,增长的非常慢,但是,三角肌(特别是中束)与斜方肌一样,有非常多的雄激素受体,对合成类固醇、sarms都很敏感。
所有你见过的,教你练肩部三角肌的文章和视频,那些示范的模特,他们那不成比例的三角肌,甚至形成中束上端包裹住锁骨的“外翻肩”,无一例外,都不是自然玩家。
如果平时已经安排了比较多的卧推,实力举,俯卧撑,这类动作,那么三角肌的前束、中束,就已经受到比较大的刺激了,那么继续做三角肌前中束的训练动作,意义并不大,反而会造成前后肌力的进一步失衡。
况且,当你在做这些动作的同时,肩关节也承担了不小的压力和使用过程中的磨损。
如果你有在做推类动作,肩关节已经受到很多压力,那么无论是用大重量低组次数,还是中小重量高组次数去单独练三角肌,都会给关节本身增加额外的压力和磨损。
这就是为什么健身人群,肩、膝这两个关节最容易出问题,抛开不正确的技术动作不谈,大多数情况下,是你对它的使用和损耗,超出了正常的范围。
如果我们想在训练中优化我们的肩部训练效果,那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肩部的解剖结构,肩部的三角肌由三块不同的肌肉组成,三角肌前束起点在我们的锁骨上,止点在肱骨上,三角肌中束起点在肩胛骨顶部,止点也在肱骨上,而最后的三角肌后束,起点在我们的肩胛骨更靠后的位置,止点一样都在肱骨上。
要点一:
肩部是一个活动性非常高的肌肉群,所以我们在训练肩部的时候,可以利用多样化的动作通过不同的角度方式去刺激我们的三角肌。
首先要介绍的是推类的动作,一个美国运动学家说过,推类的动作是对我们上半身最有用的动作,而在这里我们想给大家说一件事,那就是我们推的角度影响了我们肌肉的刺激效果,也就是说你在做上斜卧推的时候,肩部所受的压力和你在做站姿推举的时候,肩部所受的压力是不同的,上半身和地面的角度越大,你肩部的受压就越大。
要点二:
哑铃训练和杠铃训练,对于我们的肩部发展影响有所不同吗?同样是国外的运动学家做过一个测试,通过一个人做同样重量同样次数的哑铃上斜卧推,哑铃推举,杠铃上斜卧推和杠铃推举来说,通过肌电图来看,都是哑铃对我们三角肌前束的刺激要大一些。
虽然这四个动作基本都是训练三角肌前束的动作,但是他们的实验也表明,在哑铃训练中,我们三角肌中束和三角肌后束得到的刺激同样比杠铃训练中要多。
要点三:
根据一项统计得出,健美运动员的三角肌前束平均要比正常人大五倍,而中束只比正常人大两倍,后束只比正常人大30-50%,这也可以看出,我们中束和后束似乎能够有更多的进步。
所以在这里,我们推荐大家多做肩外展类的训练动作,2013年研究学家Botton等人发现,训练三角肌中束最好的三大动作分别是:哑铃侧平举,龙门架侧平举和夹胸器械反向飞鸟,由于肌纤维的走向和发力方式,肩关节内旋可以促进中束在侧平举中的介入。
使用龙门架侧平举相对于哑铃侧平举的好处在于,会有更为恒定的阻力曲线,使用哑铃时哑铃在顶部力矩最大,而在底部三角肌就几乎没有了张力,但是使用龙门架就可以持续保持张力。
而且在我们做动作的时候,身体往把手方向倾斜可以减少冈上肌的发力,促进三角肌中束发力。
肩部是我们健身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位,不管是从哪一种角度上来看都是。强而有力的肩部不仅从视觉的角度上让我们更宽,从运动功能的角度上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有很多人对肩部的训练并不是很重视。健身不练肩?那你的健身根本没什么意义。
肩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健美的训练方式中肩部是单独拿出一天来训练,其重要程度和胸背腿是一样的。肩部是连接我们上肢和躯体的重要部位,少了肩部的支持,我们的运动方式就会大大的受限。
肩部力量的强弱关乎我们胸背大肌群的强弱。很多人刚健身的时候重点放在大肌群上。训练的方向是没错的,健身的初期大肌群的训练是非常的重要的,但是训练有一定的水准之后过弱的肩部就是限制自身的因素。无论是卧推还是背部的训练,肩也是起着辅助力量支撑关节的作用
肩关节可以说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关节之一了,当我们肩部力量过去孱弱时,这个部位而是非常容易受伤的一个部位。所以从安全的角度上来说,肩部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形体上就更不用说了。
杠铃推肩
对肩部最为有效的刺激无疑的是杠铃了,虽然在肩部的训练中以耐力为主,但是强度和爆发力从来都是肩部不可或缺的一环。采取杠铃推肩,比哑铃更容易控制,也就意味着可以采用更大的重量对肩部造成更强列的刺激。
阿诺推举
著名健美选手阿诺根据哑铃推肩改善的动作,阿诺推肩相对与哑铃推肩来说对于三角肌的中束的刺激更为强烈。在推举哑铃的时刻,对肩的前中束的刺激有着多个角度的刺激,这是其他动作所没有的训练模式。
哑铃侧平举
肩部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无疑是三角肌中束了,这个部位需要我们进行大容量的刺激,哑铃侧平举无疑是孤立三角肌中束最佳的一个动作。很多人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选择过大的重量,更多的是练到斜方肌而不是三角肌中束,所以合适的重量别耸肩是这个动作的精髓。
绳索面拉
肩部中最容易被忽略和最难训练到的部位无疑是三角肌后束了,前中束在推举类的动作中会是一个辅助发力的肌群,而后束并有,最多在划船类的动作中对后束有着略微的刺激。所以后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重点。 每个人面拉的位置都不同,有的人拉向眉毛而有的人拉过头顶。
人体中起着连接作用的肩是很有必要加强的,同时也是需要做好保护的。在推举类的动作中我们必须要对肩部做一个热身。不要以为没练肩就忽略了肩部的热身。孟肱关节的损伤通常是不注重热身所造成的。
当训练的水准到达一定的程度,肩部的训练就需要提上我们训练的日程当中去了,健身中安全不容忽视,同时身体形态不容缺陷。
今天为大家整理一组关于肩部的强化训练动作,对于肩部的重要性,我想每一个健身者都非常清楚,如果肩部力量提升不上去对整体训练会有什么影响,在健身训练中肩部起到特殊的作用,几乎所有的训练都需要肩部参与,进行力量调节,避免在训练时各部位发力不均造成力量冲突,肩部在训练中可以说起到是力量枢纽的功能,可想而知肩部如果要是力量不足,在使用大重量训练时会出现什么情况,首先就是力量控制不均,手臂出现剧烈的抖动,然后就是在抖动的过程中器械失去控制,最终导致训练意外。
·在使用大重量训练时手臂之所以会出现抖动,主要就是手臂力量跟肩部力量不足而造成的,所以健身者要想安全的使用大重量增肌训练,就必须要加强肩部的力量和手臂的力量,这个两个部位的力量对健身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健身者不注重这两个部位的训练,是很容使肩部在训练中受伤的。
有和多健身者训练受伤几乎都是因为手臂力量和肩部力量不足而造成的,因为在健身训练中不管你练哪个部位,肩部和手臂都会参与,所以健身者在一开始就要注重肩部和手臂的训练,而不能因为胸肌练出来好看,就只专注于胸肌的训练,而忽略肩部的训练。
下面为大家整理一套完美的肩部超级组+递减组强化肩部训练,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提升肩部训练质量,从而加强肩部的控制力,让肩部可以更安全的协调各部位的力量。
这次的肩部训练计划利用超级组(针对肩部各个部分的分化练习) - 两个动作组成,组间基本无休息,和递减组 - 一个动作分为2个重量,并且基本无休息。大部分动作强调一定要去慢速的控制,尤其对于后束这种小肌群的强化,最好可以在顶峰处停顿1 - 2秒,达到最佳刺激,控制和顶峰处停顿全部体现在这次训练计划中的大部分动作中。
每个动作做4组,组间休息60 - 90秒,动作间休息90 - 120秒(建议)
动作1+动作2组成超级组 - 完成动作1利用绳索做十字交叉12 - 10次后不休息直接去完成 - 动作2利用身体自重做侧平举做足够多到力竭为1组,动作1一定要慢速的移动,在顶峰处停顿,达到最佳刺激状态
动作3+动作4组成超级组 - 完成动作3利用哑铃做反飞鸟12 - 10次后不休息直接去完成 - 动作4利用绳索做反飞鸟12 - 10次为1组,注意,动作4是由两个重量组成超级递减组,完成12 - 10次后不休息递减一定的重量继续做12 - 10次为1组
动作5,利用哑铃做侧平举,这个动作超级递减组完成,完成哑铃侧平举12 - 10次后不休息递减一定的重量继续做这个动作12 - 10次为1组
动作6+动作7组成超级组 - 完成动作6利用哑铃做前平举12 - 10次后不休息直接去完成 - 动作7利用哑铃做前平举12 -10次为1组,注意动作6是掌心相对握哑铃,并且先是从单侧开始做,两边都做完后接着做两边一起抬起,它们交替完成。动作7是大臂与小臂有一定夹角的平举,掌心向下
首先后束是一个很少能用到的肌肉群。生活中有的少也就算了,即使力量训练中也会很少。
1、比如练胸会练到前束,你练中束会练到前束,你练后束还是会练到前束,你看不管你练不练前束,前束都会被带到,所以前束就好练。
2、而且由于关节的问题,后束本来就不容易上大重量,不然就容易拉伤。
3、代偿,后束如果训练到位,一定要努力控制其他肌群比如前束、中束、斜方,背阔。
4、也有可能你后束练的很好了,只不过由于你前束中束太大了,让你觉得后束太弱了。
练肩花了两个小时,那么这两个小时总体容量是多少呢?
30组左右,很多老手练腿都没有这么组数,是一个相当大的容量。
但是你要知道,这里面有多少容量是有效的呢?
小肌群很容易练透
其实练肩,大概10组左右的时候,很多人就感觉非常吃力了。
孤立性、控制性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实这个时候你的肌肉已经算是练透了。
但是你还是继续练,这个时候肩膀虽然有力气。
但是实际的募集效果已经很弱了,训练刺激也就变小了。
最关键的是,你继续练下去,到了恢复的时候,还是恢复那么点,你没有造成更大的超量恢复缺口。
所以小肌群,包括肩膀,其实很容易练透,没必要那么多组数。
小肌群很容易练伤
第二个就是,这么大的训练容量搞下来,三角肌疲劳程度很大。
那么说不定就在某次动作当中,三角肌就练伤了。
很多人练肩第二天胳膊抬不起来,你要是没有力气,说明练得比较疲劳。
但是假如你第二天肩膀疼,导致胳膊抬不起来。
这其实就已经算是伤了。
练伤了以后,三角肌不会增长,会萎缩,所以要小心啊。
小肌群,高频率,这叫有效!
那么应该怎么样练肩呢?其实我肩膀很有天赋,但是我真正让肩膀饱满的阶段,是采用了分散式容量练法的时候。
原来我也是一周练一次肩,后来我采用了一周练5次的方式。
一周练5天,然后一天练5组,这样肩膀倒反而更大了。
当然现在我为了节省时间,我一周练两次,一次练10组,跟胸肌一起练。
总容量其实差不多
如果你观察这两种方式,一种一周练一天,一天练30组的方式。跟一周练5天,一天练5组的方式。
这两个的容量都差不多,一天练6组的话,就一样了。
所以这样执行下来,这两个训练容量一样大。
但是有效性更强
有效性,分成两个方面来讲,首先第一个是强度。
你一天练5天的方式,孤立性、控制性更强,用的哑铃重量也更大。
第二个方面是增肌频率,你的肩部肌肉,几乎每天拥有增肌机会。
所以你只练了5组,但这5组,都可以增肌,不会有废物容量的出现。
废物容量(重点)
研究指出,任何一个肌群的最佳训练容量都是有限制的,并不是容量越大,效果就越好。
一般来说,当训练容量超过15组的时候,这时候训练效果就会降低,直到无用。
这就是我说的废物容量。
但是,采用另一种形式,可以让容量重新发挥作用。
这就是组数拆分,也就是我说的分散式容量。
这个研究只是给出了相应的实验结论,但是没有相应的理论解释。
我的理解就是,强度(重量)属于张力增肌,容量(组数)属于代谢增肌。
代谢增肌它是有限制的,就是15组左右。而张力增肌更有限制,重量低了就没效果了。
所以最后结论就是,大容量练肩,它既不能提高强度,同时又有代谢增肌瓶颈。
并不是说你越努力,练肩效果就越好,其实它存在一个限制,超出这个限制,增肌效果就变差了。
每一个人的练肩容量都不一样,我的感觉就是,当肩部肌肉充血,感觉紧巴巴的时候,这个时候练肩就可以结束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