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或引来四大疾病 怎么做可缓解酸痛症状

肩痛或引来四大疾病 怎么做可缓解酸痛症状,第1张

对于伏案工作的人来说,颈椎和肩膀是最容易受伤的。当肩膀出现疼痛的时候就要注意了。辨别疼痛的原因才能更好的治疗。专家给大家介绍了几种不同的肩膀疼可能的疾病因素。

肩痛或惹来4大疾病

左肩痛,可能与心脏病有关。肩周炎是以肩关节为中心的肩部疼痛,可使肩部活动受到限制。肩关节和肩部周围肌肉老化和过度疲劳,通常是其发病原因。由于肩部疼痛和心脏疼痛的感觉神经很接近,都在脊髓后角的地方,所以心脏出现问题时,也会反射性地引起左肩部疼痛,比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二者的区别是,心脏疾病引起的左肩疼痛多与活动有关,在活动时出现,呈阵发性,有规律,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可缓解;肩周炎引起的疼痛多在劳累后出现,休息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右肩痛,可能与胆囊炎有关。急性胆囊炎症可刺激右膈神经末梢,出现右肩部皮肤反射性疼痛。膈神经由第3~5颈神经组成,主要是第4颈神经,其分支分布于肩部皮肤上。当右膈神经末梢受到刺激,经过膈神经传到第4颈神经节时,就会使大脑皮层产生错觉,误认为是右肩部传入的疼痛。因此,右肩疼痛难缓解时,可先做彩超检查排除胆囊炎,如确诊为胆囊炎,经抗感染、解痉止痛治疗可缓解肩痛。

越按越痛,可能是颈椎病。颈肩疼了,家人给按一按,立刻觉得轻松舒服,但没过多久病情再次发作,这时就要考虑一下其他疾病了。比如,由神经根水肿引起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颈椎病,该病急性发作时千万不可进行按摩、推拿、牵引,否则会加重神经根水肿,使病情恶化。正确的做法是先通过系统治疗,消除神经根水肿,再由专业医生进行推拿、按摩、牵引等治疗。

莫名疼痛,可能与肿瘤有关。脊柱恶性肿瘤骨转移较常见,患者多为40~70岁的中老年人,由于其症状没有特异性,常被误诊。脊柱恶性肿瘤侵犯部位以胸椎最多,其次是腰椎、颈椎和骶椎。疼痛和肢体的神经功能障碍是脊柱肿瘤的一种信号。疼痛因肿瘤部位不同可有颈肩痛、背痛和腰腿痛,并放射到上肢、肋间和腿部。因此当颈肩部出现莫名的强烈痛感时,不要错以“肩周炎”对待,可到医院做CT排查。此外,当肺癌压迫到病人的臂丛神经时,也会导致肩痛现象。和肩周炎不同,肺癌除胸肩部隐痛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症状,如久治不愈的咳嗽、咯血等,及早拍胸片明确诊断,可避免误诊和病情延误。

如何缓解肩膀疼痛的症状?

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坐姿,必定会导致腰酸背疼;但如果本身电脑放置的位置,桌椅的高低,以及“工作作息”有问题的话,无疑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重新放置电脑显示器电脑显示器应该在视线正前方,尽量不要偏左或者偏右。而显示器放置的高度应该保持在与视线相平,或者稍高一些。

换掉你的办公椅不要贪图舒服,而挑选太过柔软的椅子。

椅背最好带有一定的弧度,在保持坐正的姿势时,腰背部能够自然贴合椅背。建议老式的木椅虽然欠缺卖相,却是最不容易让你腰背出问题的款式。

调整你的“办公作息”:是不是埋头写一个报告,不知不觉就端坐在那里3个小时?应该懂得提醒自己,时不时变换一下坐姿,隔一段时间就站起来伸个懒腰。

建议:如果你的性格实在太“专注”,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小软件,每隔半个钟头到一个钟头,就会在电脑屏幕上弹出提醒框———该站起来扭扭脖子弯弯腰了,或者走几步路去倒杯水也好。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肩解 5 经穴别名·肩解 51 肩井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肩井穴的定位 57 肩井穴的取法 58 肩井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肩井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肩井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肩井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514 肩井穴研究进展 5141 治疗颈椎病 5142 治疗中风后遗症 5143 治疗急性乳腺炎 5144 治疗乳腺增生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肩解 1 拼音

jiān jiě

2 英文参考

shoulder join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肩解:1人体部位名;2经穴别名。[1]

4 人体部位名·肩解

肩解为人体部位名。指肩关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1]

5 经穴别名·肩解

肩解为经穴别名[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注。即肩井[1]。《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肩解二穴。”王冰注:“谓肩井也。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又《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肩解各一。”王冰注:“谓秉风二穴。在肩上小髃骨后,举臂有空。”

穴位 肩井 汉语拼音 Jianjing 罗马拼音 Chienching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Well 各

号 中国 GB21 日本 21 法

国 莫兰特氏 VB21 富耶氏 VB21 德国 G21 英国 G21 美国 GB21

肩井为经穴名(Jiānjǐng GB21)[2]。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原称肩解,《针灸甲乙经》始名肩井[2]。别名膊井(《太平圣惠方》),髆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解(《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注)。属足少阳胆经。肩井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3]。肩即肩部,井即水井,此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故名肩井[2]。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胞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乳汁少,乳癖,头项强痛,上肢不遂,头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滞产,产后血晕,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项强,肩背痛,高血压,脑卒中,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落枕,颈项肌痉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51 肩井穴的别名

膊井(《太平圣惠方》),髆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解(《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注)。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肩井,在肩上陷者中,缺盆上大骨前。

53 穴名解

肩即肩部,井即水井,此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故名肩井[2]。

肩,颈项之下。凹陷深处曰井。此穴在肩部,当缺盆直上之凹陷处,以其穴居肩上之凹陷,喻经气深聚之所,故名肩井。[4]

54 特异性

肩井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3][5]。

55 所属部位

肩[6]

56 肩井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肩井穴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7]。

肩井穴位于肩胛区,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正坐取穴[2]。

肩井穴位于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间连线之中点处[3]。或以手并拢,食指靠颈,中指尖到达处是穴[3]。

肩井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肌肉)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骨骼)

57 肩井穴的取法

正坐位,在肩上,当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

肩井穴位于肩胛区,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正坐取穴[2]。

正坐位、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当第7颈椎棘突下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8]。

肩井穴的取法[2]

58 肩井穴穴位解剖

肩井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上后锯肌。有颈横动、静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后支及副神经。皮肤由第4、5、6颈神经后支重叠分布。肩胛提肌,位于颈椎横突和肩胛骨内侧角与脊柱缘上部之间,由肩胛脊神经支配。上后锯肌在前肌的深面稍下方,由第6、7颈椎和第1、2胸椎棘突第2~5肋角的外面,该肌由第一至第四胸神经后支支配。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及其下方斜方肌,在颈横动脉的内侧,深进肩胛提肌、上后锯肌。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2]。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9]。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和颈横动脉分布,再深层有胸膜顶[9]。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并有颈横动、静脉通过[3]。

59 肩井穴的功效与作用

肩井穴具有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的功效。

肩井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的作用[2]。

足少阳之筋“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故肩井穴可用于治疗乳痈、乳癖、乳汁少[5]。

肩井穴为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交会穴,通一身之阳,调理气机,疏利肝胆而主难产、胞衣不下、瘰疬诸证;局部用于颈项肩背痛等[5]。

肩井穴具有行气活血催胎之功,故可主治难产[5]。

系胆经、三焦经、胃经和阳维脉的会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作用[4]。

古有井田之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即四通八达也。古者日中为市,交易者汇集于井,故后人称通衢为市井。本经通过肩部与诸阳经交会,其所治症,极为复杂,有如各病之市集,所治以风症居多,如中风、痰喘、头痛、臂痛、劳伤、气逆、产后等之涉及于风者,均可酌用。以风为阳邪,症从其性也。《针灸大成》谓:“若针深闷倒,急补足三里。”[4]

510 肩井穴主治病证

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胞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乳汁少,乳癖,头项强痛,上肢不遂,头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滞产,产后血晕,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项强,肩背痛,高血压,脑卒中,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落枕,颈项肌痉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胎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等[2]。

肩井穴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9]。

肩井穴主治  头痛,眩晕;乳汁少,乳癖,乳痈;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胞衣不下;瘰疬[8]。

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等[2]。

肩井穴主治项强,肩背痛,手臂不举,中风偏瘫,滞产,产后血晕,乳痈,瘰疬;以及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3]。

1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卒中;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

3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4运动系统疾病:落枕,颈项肌痉挛,肩背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

本穴针感较强,针刺不宜过深,以免发生晕针和气胸[4]。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3][2],下为肺尖禁深刺[2]。

直刺05~08寸[8][9],局部酸胀感明显[8],向四周扩散[8]。

注意:肩井穴深部正当肺尖,不可深刺,孕妇禁针[9][8]。

5112 灸法

可灸[2][8][9]。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图93)[3]。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512 肩井穴的配伍

肩井配肩髃、天宗,有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背痹痛。

肩井配乳根、少泽,有消炎通乳止痛的作用,主治乳汁不足,乳痈。

肩井配合谷,三阴交,有活血利气催胎的作用,主治难产。

肩井配肩髃、肩贞、天宗、大杼,治肩背痹痛[8]。

肩井配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治乳汁不足、乳痈[8]。

肩井配合谷、三阴交,治难产[8]。

5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背痹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难产,针两肩井入一寸泻之,须臾即分娩。

《千金翼方》:凡难产,针两肩井一寸,泻之,须臾即生也。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百病,灸肩井二百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五劳七伤,颈项不得回顾,背膊闷,两手不得向头,或因仆伤腰髋痛,脚气上攻……若妇人堕胎后,手足厥逆,针肩井立愈。若灸更胜针,可针七壮。

《针灸大成》: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气逆,妇人难产,堕胎后手足厥逆,针肩井立愈。头项痛,五劳七伤,臂痛,两手不得向头。

《类经图翼》:孕妇禁针。

《医宗金鉴》:主治扑伤,肘臂疼痛不举。

《百症赋》:肩井乳痈而极效。

《玉龙歌》:急疼两臂气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脚气酸痛肩井先,次寻三里阳陵泉。

514 肩井穴研究进展 5141 治疗颈椎病

针刺取穴风池、新设(第3、4颈椎间旁开15寸)、颈7夹脊、肩井、阿是穴;头晕者,加百会、大杼、悬钟;上肢疼痛者,加曲池、外关、合谷及阿是穴;心悸者,加内关、神门、巨阙。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采用当归注射液腧穴注射风池、曲池及阿是穴。常规消毒后,垂直刺入05~1寸,得气且回抽无血后注入药物,每穴05 mL,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45例,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痊愈20例,显效19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8]

5142 治疗中风后遗症

取患侧肩井、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用电针加强 ,每日针1次,每次30~40 min。足外翻,针刺内翻穴;足内翻,针刺外翻穴。中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每日1剂。共治35例,治愈9例,显效14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100%。[8]

5143 治疗急性乳腺炎

取乳根(患侧)、肩井、曲池、内庭、行间、至阳。仰卧位,腧穴常规消毒后,乳根穴沿皮横刺15~2寸,用泻法,使针感扩散至整个 ;肩井针尖对准同侧 ,沿皮向前刺1~5寸,施捻转泻法;曲池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使针感传至整个上臂;内庭、行间针尖向踝关节方向斜刺1寸,施捻转加提插泻法,留针30 min,留针过程中每10 min行针一次;起针后,改俯卧位,至阳用三棱针点刺后拔火罐,出血5 mL。每日1次。共治58例,经过3次治疗后,临床治愈54例,显效2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8]

5144 治疗乳腺增生

左上包围结构。

肩部(jiān bù)背部和肋部到面部和头部之间的部分。在形状、位置或作用上与人肩相似的部分。背部和肋部到面部和头部之间的兽皮。腋动脉第一段:从第1肋外侧缘至胸小肌上缘,在锁骨胸肌三角内。

其前方有皮肤、浅筋膜、胸大肌及其筋膜、锁骨下肌、锁胸筋膜,以及穿过该筋膜的头静脉、胸肩峰血管及胸外侧神经等。后方有臂丛内侧束及胸长神经、前锯肌、第1肋间隙等。外侧为臂丛外侧束和后束。内侧有腋静脉以及腋动脉第1段发出的胸上动脉及伴行静脉。

胸肩峰动脉自第1段发出,穿锁胸筋膜至胸大、小肌,三角肌及肩峰。腋动脉第二段:位于胸小肌后方的胸肌三角内。其前方除皮肤、浅筋膜外,有胸大、小肌及其筋膜;后方为臂丛后束及肩胛下肌;外侧为臂丛外侧束;内侧有腋静脉及臂丛内侧束。

胸外侧动脉自第二段发出,与其伴行静脉于腋中线前方沿前锯肌下行,营养该肌;女性有分支至乳房。胸长神经于腋中线后方下行,支配前锯肌。腋动脉第三段:位于胸小肌下缘至大圆肌下缘之间。其末段位置表浅,仅被以皮肤及浅、深筋膜,是腋动脉最易剖露的部位。

其前方有正中神经内侧很及旋肱前血管越过;后方有桡神经、腋神经及旋肱后血管;外侧有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内侧有尺神经和腋静脉。腋动脉第三段的主要分支肩胛下动脉和旋肱前、后动脉。

肩胛下动脉平肩胛下肌下缘发出。其分支为旋肩胛动脉和胸背动脉,后者与胸背神经伴行人背阔肌。旋肱后动脉先向后穿四边孔,然后与旋肱前动脉分别绕过肱骨外科颈的后方和前方,相互吻合并分布于三角肌和肩关节。

腋静脉位于腋动脉内侧,两者之间的前方有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后方为尺神经。臂丛位于腋窝内的是臂丛锁骨下部。由来自臂丛锁骨上部的三个后股合成后束;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延续为内侧束。

三个束先位于腋动脉第一段的后外侧,继而位于腋动脉第二段的内、外侧及后方,在腋动脉第三段周围分为五大终支。腋淋巴结位于腋窝蜂窝脂肪组织中,约15~20个,可分为五群。

脊神经支配的肌肉:

1、支配头运动肌

2、支配膈肌,斜方肌

3、支配三角肌,肱二头肌

4、支配腕伸肌

5、支配髂腰肌

6、支配股四头肌

7、支配胫前肌

8、支配拇长伸肌

9、支配腓肠肌

脊神经连接于脊髓,分布在躯干、腹侧面和四肢的肌肉中,主管颈部以下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由脊髓发出,主要支配身体和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赤称脊髓神经,由脊髓发出的成对神经。人体共有31对,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每一对脊神经由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

前根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及侧角的交感神经元或副交感神经元的轴突组成。纤维随脊神经分布到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支配控制肌肉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后根上有脊神经节,是传入神经元细胞体聚集而成,后根由感觉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其末梢分布全身各处,能感受各种刺激。

脊神经是混合神经,典型的脊神经含有四种纤维成分:躯体运动、躯体感觉、内脏运动、内脏感觉纤维。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即刻分为前支、后支,每支内均含传入、传出纤维。后支一般细小,分布于脊柱附近较小区域内的皮肤和肌肉。前支粗大,分布到颈部以下其余各部位的皮肤和肌肉。

其中除第2~11对胸神经前支沿肋间分布外,其余神经的前支都先交织成丛,再由此丛发出分支分布于所支配的区域。这些脊神经分别形成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而且均左右成对。

扩展资料:

颈神经:

位于颈部,共有8对。第1~7对颈神经在相应颈椎椎弓上方的椎间孔出椎管;第8对颈神经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的椎间孔出椎管。颈神经的前支在颈部组成颈丛和臂丛。第1~4颈神经的前支组成颈丛,第5~8颈神经的前支组成臂丛。

颈神经的后支较相应的前支较粗大,为感觉性转入纤维,前支为运动纤维。经椎骨横突之间向后穿行。颈神经的分布,按照脊髓节段,呈节段性分布。

颈丛神经分布于胸锁乳突肌、膈肌、胸膜及枕部、耳廓、颈前区和肩部的皮肤;臂丛神经分布于上臂的肌肉和皮肤;后支分布于枕、项、背部的肌肉和皮肤。第1、2颈神经根离开脊髓后并不通过椎间孔,而直接沿椎体进入分布区。因此第1、2神经根容易遭受直接外伤,但不存在受椎间孔压迫的可能性。

-脊神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193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5
下一篇2023-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