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认为甲是由被后世称为“战神”的蚩尤发明的(距今约5000年前)。那个年代正是中国从部落联盟到国家创建的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甲胄的出现当然是战争的产物。在氏族社会时期,为了抵御石箭木斧的攻击,利用藤木皮革制作保护身体的防护工具,是完全有可能的。
早期盔甲只遮住头、胸等人体的要害部位,后来的铠甲则主要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根据出土实物来看,殷商时已有铜盔;周代时已有青铜盔和胸甲,胸甲是遮护前胸的,用犀牛皮或水牛皮做成。从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到,周代已有专门负责甲胄的官,周代时的铜铠甲多以正圆形的甲片为主,且七片为一组,甲上加漆,以使之呈现出白、红、黑等各种颜色。穿铠甲出征时,一般要罩上精美的绣袍以示军威军仪,在战场上厮杀时才解下罩袍。
战国是个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时代,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军事装备的制造技术进步也很快。从当时的官方文献《考工记·函人》中可以详细地了解到制作皮甲的复杂程序、工艺以及甲胄的形制、尺寸、结构和各部位的比例,也可以看出当时各诸侯国对甲胄的高度重视。从出土文物看,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状胸甲,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而且出现了铁头盔。在考古发掘中,燕下都墓中出土了一具89片铁甲片编缀成的头盔。
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石甲胄陪葬坑的文物资料看,秦代的铁质甲胄已占相当比例,但同时也使用着大量皮甲,说明秦代正处于战国至汉代甲胄质料发展转变的过渡阶段,这也是中国古代甲胄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甲胄质地由皮革到铁质的改变,主要缘于战国至汉代进攻性武器由青铜转变为更锋利的铁兵器,迫使作为防护兵器的甲胄随之逐步由皮质转变为铁质。
戎装图大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为人们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中式铠甲的形象资料。出土的秦代兵俑分为步兵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等,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严格的等级制度,军官和骑士戴冠,普通士兵无冠。虽然不是实物,但是由于陶俑塑造得精致细腻,铠甲的结构可以看得很清楚。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即普通战士的装束,有这样一些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钉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片相等,其下摆多呈圆形,不另设缘饰。目前所发现的秦代甲胄资料显示,同一类型的甲胄之间,其形制、尺寸、结构以及甲片的数量等基本相同,甚至其相同部位的甲片亦几无差异,说明秦代甲胄的尺寸、形制等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大背景下已趋于统一,同时也说明甲胄是由官府统一组织制作的,而非私造。
秦代甲胄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决非偶然,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当时各国之间的战争使甲胄在制作工艺和质量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从甲胄自身的发展阶段来看,经过原始社会末期至秦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发展,皮甲胄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完善,与汉代皮甲胄逐步减少的状况相比,秦代可以称为皮甲胄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铁甲作为新型戎装也有所发展。
西汉时期,由于兵器中强弩机的制作更加精良、效力也更大了,加之铁器时代的来临,铁制铠甲增多,是军中主要装备,汉代戎装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戎装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一种衬衣),下穿裤,禅衣为深衣制。汉代戎装的服色为赤、绛等红色系。
由于战乱不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戎装在原来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铁制铠甲、头盔相当多而且精。由于炼铁术的提高,钢开始用于武器中,武器愈加锐利,铠甲、头盔则更趋于坚固。比较典型的甲胄有筒袖铠、裆铠和明光铠。筒袖铠一般是用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前后连属,肩装筒袖,头戴兜鍪,盔顶多饰有长缨,两侧有护耳。裆铠服制与柄裆衫(当时普通人穿的常服)比较接近,材料以金属为主,也有兽皮制作的,铠分前后两大片,遮住前胸后背,类同于背心式样,长至腹下,腰以下着甲裳,甲裳分左右两片。穿柄裆铠,除头戴兜鍪外,身上必穿裤褶,少有例外。明光铠是一种在胸背装有金属圆护的铠甲,腰束革带,下穿大口缚裤。这种铠甲后来使用更为广泛,并逐渐取代了裆铠的形制。除了人身的防御外,为保护战马起见,战马的身上也加以铠甲。史书中记载:“甲卒十二万,铁马八千匹”。是一种人马俱铠的场面。史书中也有这一时期女子着铠甲的记载“太后出,则妇女着铠骑马,近辇左右。”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裆铠和明光铠。裆铠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甲身由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甲身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铠的形制基本上与前代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
由于唐代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因此其戎装形制已较完备,并具有鲜明的唐代风格。“甲之制十有三”,也就是说由十三种铠甲作为正式军服,包括铜、木、皮、布等各种材质。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另有一种绢布甲,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结构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不能用于实战只作为武将平时的服饰和仪仗用装束。唐代的兜鍪、铠甲、皮靴造型考究,做工精细,而且雕铸兽头、云子花等。其中有的铠甲在前胸双乳部位各安装一个圆护,有的再在腹部加装一个圆护。甲片叠置,便于行动,其结构左右对称,方圆对比,大小配合,从整体上看十分协调。特别是盛唐时期,国力鼎盛,天下太平,大部分戎装脱离了实战功用,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不仅铠甲涂色,连内衬的战袍也要绣上凶禽猛兽。
在中国古代,通常是通过增加铠甲的甲片数量来提高其防护力的。所以,铁甲有越造越重的趋势。宋代的戎装,一种用于实战,一种用于仪仗。《宋史》中载:全副盔甲共有1825片甲叶,各部件由皮线穿连,一般一副铁铠甲重量为25公斤左右。当时也有纸甲,较轻,具体做法是用极柔的纸加工锤软,叠成约10厘米见方,周围有四个钉,铳箭不能穿透。至于仪仗队的将士服装,多以黄帛为面,布做里,面上以青绿画成甲叶式的纹样,并以红锦缘边,以青布为下裙,红皮为络带,长至膝,前胸绘有人面,背后至前胸缠有锦带,着色。在宋朝时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铠甲——纸甲。由于材料缺失,今天的人们对这种特殊的铠甲制作技术已不得而知。据推测是用一种特殊的蚕茧纸制成的,优点是轻便,而且防护力也较高。在当时的史书记载中有用数领精制铁甲换取一领纸甲的记载,想必性能不会太差。
到了明朝,军队开始大量装备一种棉甲,这是与当时火器大量运用于战场的情况相适应的。这种戎装的制作技术是将一定量的棉花反复捶打后,以圆形铁钉连缀。虽然防穿刺型冷兵器的性能不一定好,但是轻便适于野战,又能较好地防护火器攻击。
清代是中国古代戎装发展中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一是满族作为统治者,对汉族军戎服装加以改造,二是火枪、火炮的运用导致了戎装的变革。清代的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各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副,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副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皮革制品造,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盔顶正中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盔后下沿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有护颈及护耳作用,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钉。到了清朝末年,水兵、陆军、巡警等服装,已明显带有西欧军服的特征。
古代的“无甲之人”是什么?为什么古代不能禁止武器和盔甲?主编会给你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中国冷兵器时代,有这样一条奇怪的铁律:民间禁止穿铠甲!
这就奇怪了:攻击性的剑类武器也要被防御型盔甲禁止?
这个逻辑相当于今天的防弹衣禁令。
这是怎么回事?
忍不住武器?
在古代,武器并没有被完全禁止。秦元全面禁兵器:贾谊《过秦记》说:“收天下兵器,收于咸阳,以为金人十二,以削弱天下兵。”元代刑法的禁止内容包括:“凡汉人一律禁止携带武器。”
至于其他朝代,并没有明文禁止平民拥有武器。
其实不是历代皇帝老板不想禁,而是三三三五四禁武太难了:
首先,冷兵器的制作门槛太低。你可以在任何铁匠铺找到菜刀或其他东西。你不能没收人家切瓜菜的权利吧?而且每天检查完铁匠铺,检验员也很累。
其次,古人有持剑的习惯。所谓“剑在心中”,既能增加自己的尊严,又能象征自己的地位。吃瓜的人不会在一年或者几年内用瓜钱换刀剑!
因此,全面禁止军事活动代价太大,也不现实,所以我们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至于为什么不能闭上眼睛,那是因为某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必须被禁止!比如唐代的“弩、矛、减肥、配饰等。”严禁私有制,而在宋代,“枪筒枪”是强制武器。
试想一下,如果官军面对一大群拿着诸葛亮弩的叛军,估计脑核都要受伤了!
装甲有多重要?
既然武器无用,为什么要禁甲?
因为甲胄可以救人,古剑虽然已经是锋利的钢铁武器,但也不全是铁一样的“天剑,屠龙道”。至于长山赵子龙在长坂坡之战中展现出的青凿剑的神威,——只存在于言情小说中。
赵云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
**电视剧里,军队被砍的时候,盔甲似乎没有防护能力,尤其是面对强大的部队。普通士兵很难逃脱瞬间的命运。
但事实上,在冷兵器时代,破甲并不容易:没有盔甲,一个人扛不动刀,一个人既不会死,也不会半残。但是穿着盔甲,普通的剑真的没那么容易砍进去!
这就是为什么起义农民军看起来是一支庞大的军队,而且往往被北方少数经验丰富的政府军打败。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些叛军没有高质量的装甲。
有些朋友可能会质疑古甲的保护。让我们举一些例子:
《出埃及记》1:春秋时期的战场上,有一个著名的送人头的例子:先轸元帅。老元帅为得罪了儿子侄子项公而深感抱歉,逼着自己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但是,因为他穿着盔甲,对方连他的头都拿不到。最后老元帅脱下盔甲,求饶。
《出埃及记》2:明末,广渠门之战,袁崇焕被后金射成刺猬。但他有重甲保护,头发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另外,看过《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朋友一定有印象,古希腊人喜欢撕掉死者的盔甲。不仅仅是炫耀武力,是——。这件盔甲不仅贵重,而且实用。
总之,在冷兵器的战场上,穿上盔甲的人就相当于多了几条命。
偷盔甲造反
况且在那个没有锻造车间的年代,做一副盔甲比做一把剑要复杂得多。价格也很贵。更多!
于是,当年就有了专门的一票否决制来判断是否抵抗:是否造甲!
第一个因为盔甲而“造反”的不幸的人是周亚夫。
影视剧中的周亚夫形象
周亚夫是一棵美丽的柳树,为平定七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周亚夫的晚年,他的儿子邢星觉得他父亲的时间不多了。他觉得父亲的军旅生活应该是不一样的。他订购了500套盔甲。因此,法院知道这件事。婷婷:你为什么要暗算我们?周亚夫说,我葬在这里。怎么能说叛逆呢?婷婷:哦,那你是想在阴间造反了!结果时间不多的周亚夫被活活气死了!
另一个是刘秀。
汉朝时王莽变法失败,全民揭竿而起,南阳刘氏也不例外。
刘家的第二个成员穿着盔甲在街上走来走去,向所有人表明他反叛的决心。他见到的人都说,连老实人刘二都造反了。绝对值得做。
总之,从政府到民间,“民有甲=抗”这个等式是大家普遍接受的。
盔甲的发展
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样的盔甲?
说起铠甲,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自己。
乍一看外观基本一致,不就是个金属外套吗?
事实上,盔甲有很多种,材料也不限于金属:
据《唐六经》年的记载,唐代常见的盔甲有13种,其中有明光甲、山甲、纸甲。
我不想谈亮甲。这是一件明亮而盲目的板状金属盔甲。人字形盔甲由近1000块“Y”形盔甲组成。不仅外形美观,防护效果也很好。纸甲,它的基本材料是——纸。虽然它的材质是羽绒,但它是由植物纤维交错堆叠而成的。其防护原理类似于今天的防弹衣,可与明光甲、山甲并列。它的保护效果一点都不差。
但是到了宋代,在汉代达到了铠甲的巅峰。当然,这是被迫的:因为宋代骑兵少,步兵多,只有提高盔甲的防护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应对骑兵的冲击。
再加上大宋的财力物力确实雄厚,所以大宋的铠甲绝对够高。
宋人充分发挥了艺术文化氛围,给铠甲增添了更多的动物性。——整体看起来更有活力!这么说吧,我们门神的铠甲几乎都是大宋造的。
到了明代,布甲首次亮相。布甲也叫暗甲。从表面上看,它就像一块布,上面堆着一堆补丁。似乎只有那些补丁有保护作用。这种布甲其实是内衬铁片,连接面朝外,相当于穿了唐宋时所穿铠甲的反面。看看布在哪里,还是铁的!
之所以说“内裤穿在外面”,是因为它具有迷惑性。——对手不容易找到铠甲的接缝。其次,节约了成本。——钉板的内衬不需要那么整齐美观。
当然,这种有点豆腐渣的西贝货,一般甲、乙两军都穿,高级将领还是穿亮甲、山甲之类的高级货。
到了清代,随着火枪、鸟枪等热兵器的出现,士兵开始穿棉甲,可以减少受伤。
质疑它的防护能力?我来告诉你吧:热兵器打在人体上,会形成大面积的损伤撞击面,就像被蚊子咬了一口后的大鼓包。不过棉衣可以有效减少撞击面。如果蚊子再咬一口,鼓包就会变红。
现代遗产
在现代,具有巨大破坏力的热武器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舞台上。无论是宋代闪亮的铠甲,还是暗淡无光的布甲、棉甲,都化作了历史的尘埃,渐渐淡出了人类文明的视野。
然而,这些曾经保护人体的盔甲,伴随着我们走过了几轮战争,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值得铭记。
1956年,被誉为“当代画圣”的刘继卣先生在他的工笔画《打造天宫》中绘制了大量的中国铠甲。
中的字符
其中有查甲,李天王的邮件,还有大神和孙武的0的纹身甲。各种盔甲造型各异,基本还原了它们最真实的穿着方式。
祖先说:“中国有大礼,故称夏;军徽之美,谓之“华”。'
盔甲虽然是武器,但也是军装。
商场里最酷的孩子
无论华甲是用于礼仪还是实战,头盔的每一根流苏,每一根青羽,每一件铠甲,每一缕丝绸,都渗透了民族服饰文化。
莲台、凤池、飞燕、祥云、经书、雕像都用彩灯装饰。所有的细节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