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救主》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豪杰辈出。蜀国大将赵云,眉头紧锁,誓为国效力,满腔热血。
这是一位爱国将领。
也许,他没有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但他身披铠甲,无所畏惧,势不可当;也许,他没有刘备的雄才大略,但他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精忠报国。是的,这就是赵云,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汉子。他有沸腾的血液,,不凡的功夫,忠诚的真心。他默默无闻,却所向披靡,钢铁般的意志令敌人毛骨悚然。但他,对主公,对国家,对事业,始终捧出一颗感激的、认真的、忠诚的真心的。
在刘备和老百姓们前往江陵的路上,曹军在当阳追上来了。由于兵力不够,刘备和几位大将只好拼死迎敌。赵云看着因战争无辜死去的老百姓,他心里泛起一阵难过。在敌人面前,他是个刚强的将士,但面对那死去的百姓,这个男人的心里满是柔情,此刻,他的心在滴血,在流泪。他怒吼一声,单骑救主,杀出一条血路,找到了身受重伤糜夫人和阿斗,糜夫人不想连累赵云,便放下阿斗,自己翻身跳进枯井。赵云含泪抱起阿斗,看着怀中的阿斗,又看了看身后几千个兵,飞身上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保护好阿斗!
满身是血的赵云好不容易甩掉了曹军,看到刘备等在树林下面休息,泪流满面的将糜夫人的死的事情讲了出来。这时的赵云,是完完全全为国、为民流泪。他的眼泪里,是一个将士细腻的情感,是一个男人博大的爱,更是一个忠臣的深情。“赵云就是粉身碎骨,也要报答刘主公您的大恩!”字字铿锵,句句落实,话语间,透着视死如归般的坚强。在以后的战争中,他都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不离不弃。
孙权听说刘备进了西川,一心想夺回荆州,用阿斗作为条件,同刘备换取荆州。哪知被赵云识破,追上了周善的船,说什么都要将阿斗留下,接而跳上船,与士兵打斗了起来。后来,由于张飞加入,阿斗得以平安的回到刘备身边,赵云再次救了阿斗,而孙权的如意算盘也因此落空了,不得不打消攻打荆州的念头了。 献祝福,祝福网
赵云的及时救助是个大功,原来他做事竟如此的细致,而且毫不含糊,蜀国,就需要这样的人!就需要这样忠勇、爱国又不失谋略的大将!
合上书,我闭上眼,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赵云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他的战斗,他的话语,他的泪水,他的救助,他的怒吼,一一在我脑中回放着。我仿佛看到了他眼睛里喷发出的气,愤怒之气,忠勇之气,爱国之气。
爱国,往大了说,不仅仅是在心里爱着国家,为国着想,而且还要在国家有危机时,挺身而出,团结人民,并以自己为榜样,肩上背负着领导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这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往小了说,只要你心系祖国,即使你力量薄弱,但你只要能做好自己,会做人,做好人,会做事,做善事,也是对祖国最好的报答。 献祝福,祝福网
作为一个初中生,我虽然没有赵云一样的博大情怀,也不是什么国家的带头人物,但我拥有一颗真诚、爱国的心,我无法在危急时刻改变国家的命运,也不能在遭遇灾难时重振人心,但我相信,我的力量和影响虽小,总不能不所事事吧,但总归可以做些什么吧——
我可以帮助他人,解决他人的难题;我可以给病人亲切问候,给他们希望;我可以管理好班级,给老师一个轻松的课堂;我可以布置好板报,为同学创造一个向上的学习氛围;我可以做好卫生,使环境清爽洁净;我可以为父母分担家务,让他们少些疲劳;我可以……;我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微笑,使他们为我的存在而快乐。这,还不够么!
我爱国的绵薄之力,我却把它扩大、扩大、再扩大,发展、发展、再发展。我甚至可以让别人快乐了,难道,这还不够吗
爱国,不是口头上的承诺,而是要用行动去证明的。一个国家,就相当于一个集体,你是否真正关心它,会在你的细节上体现出来的。不要说你不能,你不会,你做不到,从现在开始,尽你的能力,做好你能做的,做到让别人快乐,你的力量就会感染别人,你就知道怎样爱国了。
“赔了夫人又折兵”说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孙权,其中的“夫人”是指孙权的妹妹,有流传她叫孙尚香或孙仁献,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这里姑且称她为孙小妹。有人可能会提出不用意见,“赔了夫人又折兵”说的不应该是周瑜吗,怎么是孙权呢,这是因为大家都被《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误导了,罗贯中为营造蜀国一边独好的气氛,为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强拉仇恨,并且借诸葛亮的嘴挖苦周瑜,说他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实际上,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主只能是孙权,因为夫人和兵,哪样也和周瑜没关系。
当时,三国鼎立的格局也初现矛头,面对强大的曹操,孙权意识到必须联合其他势力共同抗衡曹操,才能还来更大的生存空间。孙权看好刘备的发展前景,于是为了与刘备交好,孙权采取了古人的惯常手段——送女人,而且是把自己的亲妹妹嫁给了刘备。可怜刘备戎马半生,却在自己五十来岁时娶到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媳妇,这点与他的祖先刘邦倒有几分相似。
后来,刘备通过外交与军事手段拿到了荆州土地,于是准备带着孙小妹离开吴国,回到荆州,孙小妹自然嫁夫随夫,这让东吴集团感到非常不安和忌惮,周瑜建议孙权采取措施,将刘备控制起来,拘禁在吴国,防止他势力壮大,孙权认为这样做不妥,没有为刘备设置过多的障碍。
后人通常用“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话来形容人做事由于思虑不周到,导致双重损失。因此,这也启发我们做事情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在《三国演义》中,三国五虎将的故事大家都印象深刻,英雄豪杰历来都是广受人们关注的。对此小编也是十分奇怪,明明三国最后的赢家是魏国,可是后人们却普遍在情感上更倾向于蜀国,也许是受到了罗贯中写作情绪的影响吧。
而对于三国五虎将而言,关羽张飞的名声似乎比较响亮,小编却更加偏好赵云的忠义。相比较其他几位将领,赵云虽智勇过人,却一直跟随刘备身边,充当着保镖这样的角色,所以他在战场上的功绩并不那么令人瞩目。正因为如此,很多人皆为赵云感到惋惜和不平,为何一生没有败绩的赵云却不被刘备所重用呢?
赵云在离开公孙瓒投靠刘备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终不背德也。这句话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有人说刘备是因为这一句误会了赵云才没有重用他,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看一看其中的来龙去脉。
良禽择木而栖
在三国这样的乱世之中,英雄都想寻一个明主,而明主亦想要觅得良将。赵云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和刘备就是明主遇良将,一拍即合惺惺相惜。不过在刘备之前,赵云曾经跟随过公孙瓒,所以也有不少人认为刘备因为这一点对赵云心存疑虑,不以重用。小编并不以为然,在赵云出来的时候,其实袁绍的势力还是比较大的,不过他却选择了较为弱小的公孙瓒,为啥呢?因为在他看来,公孙瓒比袁绍更能够行仁政。所以赵云想要找的就是一个胸襟宽广,可以仁德治天下的君主。而刘备显然符合这个需求。
赵子龙 剧照
非误会也,实乃信任之至
刘备识人的眼光是毋庸置疑的,他也认为赵云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在公孙瓒处也是十分欣赏和亲近赵云,在公孙瓒兵败的时候,虽然赵云已经被刘备的种种行为感动,但是并没有马上就投靠了刘备,而是以兄长去世暂时请辞,但他对刘备说了这么一句话:终不背德也。德指的就是玄德,也就是刘备。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对刘备表忠心,为啥又会说刘备因为这句话产生了误会,而导致他后来没有重用赵云呢?
赵云 剧照
在赵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刘备还没有发达,患难之交难能可贵,所以刘备对于赵云是非常信任的。后来并没有让赵云领兵打仗,而更多的是待在身边行保护之责,其实这更体现了刘备对赵云的信任。谁会把一个不信任的人放在身边当守卫呢。事实上,赵云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勇闯敌营救出了阿斗。在正史中并没有七进七出的描述,而是简单的叙述了赵云救出了刘备的妻儿。对此小编也是十分的佩服罗贯中,妙笔生花之下,塑造了如此果敢英武的赵云,让多少世人皆以为信念。
刘备 剧照
源于本心,恪守原则
其实现实并没有小说那般波澜壮阔,小编却以为赵云的魅力在于他源于本心,恪守原则。他也是一名普通的血肉凡人,在纷争不断的乱世,选择了一条自己的人生之路,恪守职责,小心行事。在大家为了赵云的官职大小、地位高低争论地面红耳赤的时候,他却依然保持着“终不背德也”的初心,单枪匹马勇闯敌营拯救主公的妻儿,在刘备被仇恨蒙蔽之时选择直言而谏。小编恍然大悟,赵云的魅力正在于此,这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坚毅心智才是真正值得敬佩的。
那位白马银枪一身正气的少年将军,泰然自若立于马上,这样的画面是如此的美好而令人神往。各位亲爱的网友们,你们被这样的赵云打动了吗?对此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
时至今日,赵云的完美被很多现代人演绎,成为“当红明星”、“第一男神”。此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纯粹的、未知的、历史的赵云,而是在偏差中的超越。
网络图
网络时代的赵云,不仅仅属于三国,也属于一些英雄的传说。更多的时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大众心态的体现。在一次网络“最喜欢的三国”投票活动中,十几个英雄中赵云占了37%,遥遥领先;在一些三国的游戏论坛里,他的历史,文化,情感一切都被炒得沸沸扬扬,众说纷纭
然而,从网络和游戏文化中走出来的赵云,除了完美,似乎也很孤独。
从755年到79000年的寥寥数语,留给后人的只有各种传说和猜测;建国以来,赵云的历史评论专著只有两部。评书的浮雕大多是中老年人;就连历史剧的导演,似乎也只对“大英雄”题材的古装片感兴趣——秦始皇、诸葛亮、曹操、岳飞子龙不是英雄吗?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不是统治阶级的杰出代表,他没有扭转干坤的历史地位。他的孤胆英雄形象,被他的耳朵称赞,属于人民。
网络图
如今,网络和游戏文化几乎成了新生代文化的专利。而赵云,却越来越透明,同时,也越来越模糊。再怎么猜也只是个影子。“赵云”已经成为一个代号,一个思想的混合体,一个意识的产物。
他的精神内涵以一千八百年的历史走到了今天,也必然承载着种种历史痕迹。在传统的评书和学术研究中,赵云的形象和性格大多被定位为——忠义、勇、勇、能、德并且越来越完善。网络把文化带入了一个颠覆和重构的时代。情感和个性成为通俗文艺最广阔的切入空间——这一空间在传统民间英雄赵云的世界里自觉不自觉地扩大了。
各种猜测、想象,艺术创作的延伸,打破了赵云的艺术真实完美,使他在一种“真实”的完美与人生遗憾之间徘徊。他的人性也得到“内化”,逐渐丰富。
网络图
时至今日,赵云的完美被很多现代人演绎,成为“当红明星”、“第一男神”。此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纯粹的、历史的赵云,而是偏差中的超越。这是新文化的价值再现,某种程度上也是价值错位。
赵云“完美”的巅峰始于上世纪80年代。长篇评书《蜀书赵云传》让赵云有血有肉——由于时代的局限,他还只是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艺术给了他完美,而完美又导致了新文化的断裂,寻找另一个方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三国,我们儿时曾无数次在梦中勾勒那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有能力将梦想用现实的笔墨书写描绘出来的人是幸福的。这就是李仁港的《见龙卸甲》,属于他自己的常山赵子龙。
从很多角度来说,此片可被诟病之处多不胜数,然在审美及英雄情结上,李仁港塑造的赵云几乎完美的无可挑剔,尽管有些深度模仿,但也是唯美的模仿。
影片脱离历史时空的约束,从一个小卒罗平安(我甚至怀疑那就是李仁港的影子)的角度去讲述一位古时候的名将。有人指责李仁港从开篇就恶搞历史,言赵云一开始追随过袁绍、公孙赞,投靠刘备的时候早已不是个小卒,其实影片的设计对赵云本来的出身并无颠覆,赵云一开始就是从小卒子做起的,跟关张差不多,区别不过是跟随谁而已。罗平安的第一句话恰是:好狗也要选个好主人。有这句话就够了,赵云仍是从乡举投军开始他的戎马一生。大概在李仁港心中,袁氏和公孙根本不值得去交待。
影片中将赵云传奇人生的真正起点安排在凤鸣山佛像前(这是一个伏笔,也是一个败笔),李仁港特别为赵云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登场。三英战吕布在这里成为了关张斗子龙。坊间关于三国武将武力排行的议论历时已久,看来如李仁港者也不能免俗,破天荒的安排一场别致的三将转轮厮杀,赵云丝毫不落下风,甚至对张飞还小沾便宜。这个安排无论其手法是否高明,在关张赵马黄的排行上,李仁港借题给出大胆的暗示,不过这对其他三国迷而言多少有些不公平,因为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法子请来狄龙和那个谁给刘德华作陪衬的。
影片跳跃性叙事显得过分紧促,要把赵云戎马一生的传奇全都展现出来,浓缩在100分钟左右一部影片中,很难不作出一些删减,譬如对赵云的情感路线就没有过多地展开,关羽喊了声小兄弟,道了句完成任务再相见,这友情就算是交待了;
与此类似,影片对赵云爱情的描写就是一场皮影戏以及间或几个回忆片断,美女说句我等你,以一种再俗不过的方式完成了赵云的情戏过场。情感方面的苍白是此片的一大遗憾,倘若拍成上下集如早年的《西楚霸王》,想必赵云的形象会更加饱满。然或许在李仁港心中,赵云并不需要感情填充。英雄不必多情?在李仁港塑造的众多英雄里,割舍感情的还真不少。
除了吕良伟,谁也演不出西楚霸王的气吞山河;
除了黄日华,谁也演不出郭靖的憨直耿重、乔锋的豪气干云;
除了刘德华,谁也演不出狂放跳脱的杨过和今日这个威武智勇的常山赵子龙。这些个艺术形象是无以替代的。人们心中可能有千万个历史“原貌”的赵云,但刘德华塑造的这个常山赵子龙,几可谓之绝唱。从气质到扮相,能达到如此审美高度,未有第二人选。李仁港曾言,这个角色非刘德华莫属。这不仅仅是因为刘德华天王级的票房号召力,更是对他演艺人生的一大肯定,此片放映后,虽然坊间非议不断,诟病层出不穷,但是对刘德华刻画的赵云,除装束外似乎未见一语苛责。从少壮轻狂到老骥伏枥,乃至最后坐守困城的神定气闲、视死如归……刘版子龙将人们印象中的英雄豪迈书写得淋漓尽致,将一位古代军人的灵魂注入到这个角色的躯壳中,令那枪、那马连带那身盔甲都鲜活了起来。
很多观众都咒骂李仁港把原本病死的常胜将军赵云写成一个最终失败战死的结果,但我要为这个结果喝彩。将军百战,马革裹尸,乃军人最高理想,赵云生时不曾服老,李仁港在梦中成全赵云一个永远不老的传说。最后赵云匹马单枪勇闯黄泉的身姿深刻于我心中,李仁港在那一刻让书中的赵云活了。
如果硬从历史角度、写实角度去审视这部影片,可挑剔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无里头的曹婴,诸葛的诡谲,凤鸣山的地理位置,日本化的画面风格……然而若隐去赵云、三国等标签,这个故事是一个非常有哲理的寓言,它可能是一部催人深省的小说,也可能是一段斑驳的壁画。
出发的目的是回到起点,人生的实质就在于我们画一个怎样的圈。
罗平安告诉还是小卒的赵云:(家乡)常山在这里,我们跟随主公在版图上走一圈,天下就太平了。天下太平后成个家,怀揣这个理想,赵云开始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如果人生需要一个起点,对于赵云和罗平安,起点就是佛堂后罗平安亲手为赵云装束盔甲的那一刻,也是在那一刻,两个人分别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在那之前,他们是无足轻重的卒子,在那之后,赵云一战成名,罗平安从同乡大哥变为了追影者。
与赵云同时上路的还不止罗平安一个人,那个无里头且大胆的设计——曹婴,与此同时开始了她的启蒙。耳边回响的是曹操的教导:下面的人都是你的棋子……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眼中看到的是一骑马、一条枪于万军中杀出一条血路直奔座前,将万尊之躯的祖父惊得狼狈不堪,被其卷宝剑而去。那放肆的狂笑,那毫不示弱的赌咒,那宛若天人一般的身姿怎能不深烙进懵懂女孩的内心。于那一刻,于那狂笑中,赵云不经意间改变了一个女孩的人生。
光阴荏苒,岁月如刀。一晃,赵云已是五虎大将之列,全军誓师北伐;
又一晃,五虎大将四者凋零,赵云孑然一身,任风雨飘摇。庙堂中,昔日的大将军只留下各自的盔甲,冷冰冰的金属诉说着昔日的峥嵘,用一种只有赵云方听得懂的语言。罗平安说:那里有个灵位是给你留的。赵云不甘心,他已经在版图上走了一圈,可是还没有家。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得到一些,总会不经意的失去另一些。赵云做常胜将军太久了,他问罗平安哥俩参军多久了,罗平安告诉他,从他当五虎大将算起是二十年,如果从二人离开常山算起是三十二年。三十年蹉跎,天下并没有太平,究竟为何再上战场他自己也说不清了,他只知道在战场的某个地方有些回忆被遗落了,对于他而言这是人生最后的一战(站),对于罗平安也是如此。
当他兵败退守凤鸣山,拆开锦囊的那一刻他才明白,从开始到最后,他的人生只是一枚任人摆布的棋子,就连主公、曹操、诸葛统统都是任老天摆布的棋子。三十年前他在佛前誓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三十年后,当他又回到佛前,就如同一个经历过轮回的灵魂回到了起点,回顾他的戎马一生,他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什么都没有。人只有到了生命之火熄灭的那一刻,才知道自己这一生其实什么也抓不住,来的时候就是赤条条的,什么也没有,自然也不会失去。
最后赵云要罗平安帮助他卸甲,就是要卸去人生的羁绊和束缚,他要去找寻遗落在战场上的回忆,那回忆是什么,是他曾经活过、来过的证明。
两个同时回到起点的灵魂,一个是赵云,他有可去寻找的痕迹,而罗平安则没有,与赵云相比,罗平安是一个原地踏步的人,当超云冲出去的那一刻,罗平安甚至没有活过的自信,因为他从没有离开起点。
罗平安就如导演的话筒,一路讲述着李仁港心中的三国和赵云。从历史的角度看,赵云是刘备的爪牙,政治的工具;
从民间传说的角度看,赵云是一个英雄,是一个传奇;
李仁港试着从一个凡人的角度,从一个生活在英雄身边的凡人眼中去了解赵云。随着赵云一路走来,李仁港心中是失落、羡慕、嫉妒乃至怨恨,因为他心中的这个赵云太完美了,完美的令凡人的李仁港自惭形秽,甚至处心积虑要看到赵云的失败。这一切,都是通过罗平安来执行的,并在最后为赵云亲手搭建完美谢幕的舞台。
胃口要大,梦想也要大。罗平安是一个凡人,但却有不凡的梦想,这是年少懵懂一路被命运左右的赵云所不能及的。赵云有能力,却从未追逐过属于自己的梦想,甚至他都不知道梦想为何物。当他穷途末路,常胜将军立于必败的窘迫中,赵云追问罗平安,难道我们真的只是上天的棋子么,如果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那还何必执著?罗平安多年来等待的就是这一时刻。影片暗示正是罗平安出卖了赵云的行军,然而他这么做并不是要害死赵云,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渴望赵云像从前一样依靠他这个大哥他渴望证明自己是赵云需要的人,需要他来拯救,他想看到常胜将军赵云的失败,却不想眼看着赵云死去。
罗平安救了赵云的命,终于在兄弟面前说出埋藏几十年的真心话,他要打败赵云,仅仅是因为他忠于自己的梦想。而赵云则对他说,一直以来他真心希望被人称做常胜将军的不是自己,而是罗平安。赵云没有自己的梦想,他前后两次说起成家,家在赵云而言,就是人生的归宿,是真谛,赵云一直以为自己掌握着命运,在最后却醒悟,自己其实是被命运推着,替他人实现梦想。这里的他人是罗平安,也是所有熟读三国的观众。这是李仁港为历史中的赵云鸣不平,世俗的理想和梦,束缚赵云千百年,在李仁港的故事中,赵云终于解下包袱,他对罗平安,也就是所有凡俗之人说,我从来就不是什么常胜将军。
赵云对罗平安最后的嘱咐是让他转告诸葛亮,子龙找到了遗落在战场上的回忆。那既是他的归宿。将军百战,马革裹尸。这一刻我终于明白当年关羽对赵云说的完成任务再相见是什么意思,他们口中的任务,即走完人生的历程。
后记:
此片最大的亮点是美,是国人难见的高度审美。除去对赵云形象的刻画外,影片在许多方面的审美都值得大笔一书。其中对盔甲的唯美描绘想必令很多观众印象深刻,是的,非常日本化的盔甲崇拜,细节处甚至到普通将领头盔上的纹章。影片中赵云走进供奉五虎大将盔甲的庙堂,那一幕简直是对日本盔甲崇拜的致敬。
此外,李仁港对古代战争的审美也独具特色,大量的马上战斗,单挑、群殴无不精彩纷呈。最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刻画出来的古代军人坚韧不拔、直面生死的气概。就连于荣光饰演的韩德都是一派猛将的气魄,至死不休。颇令人遗憾的是似乎片中只出现了这么一个带名字的曹营将领,那些名将都没机会露个脸(或许就像李仁港说的,三国若拍**,一百部也不够)。
再要说的就是几处情节安排所体现出来的镜头美感。关张助阵赵云,三人成行,并驾驰骋杀场气吞山河之美;
赵云突刺曹操不得,跃马过岭听闻阿斗的啼哭,喜极而狂笑豪气干云之美;
五虎大将受封,盛极一时装束非凡之美;
五虎相继殒灭,老迈的赵云孑然领命孤形只影的萧索凄美;
五虎庙堂中,四面陈列逝去虎将盔甲,追忆中那份沉寂落寞伤感之美;
受困凤鸣山,四小将与赵云诀别,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的军魂之美;
当然还有最后一幕,赵云卸去束缚轻装上阵,夕阳下挺枪跃马,那份独美已成绝唱。
当然,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magicQ,前所未见的绝美女将,虽然曹婴人物的设计实在无里头,不过冲着magicQ的三个美艳扮相,无里头也值了。妖,实在是妖。
本片虽有种种令人诟病之处,然则李仁港本非描绘历史人物,他要书写的是他心中的赵云、他心中的那段三国,是故大部分基于历史角度的诟病可以不予理睬,除此之外,影片最大的硬伤还是凤鸣山起点的设计,情节可以改变,地理总不能跳跃,硬把长坂坡搬到凤鸣山,就只为了迎合回到起点的设计,生硬的难以自圆其说,大概也只能以打造场景不易来解释吧(台词还说向西呢,怎么也得向东啊,否则咋能是个圈哩)。
此片最大的遗憾是对于审美的模仿。此片美轮美奂,却美得令人心酸。据了解,负责影片的镜头剪辑的是韩国班底,而李仁港开拍前大量借鉴光荣出品的三国系列(日本),镜头语言极力模仿以黑泽明为代表的日本战国题材**的导演手法,就连部分情节,如赵云突刺曹操等也有模仿真田幸村的痕迹,特别是大量武器、盔甲、番旗,简直是对日本装束的直接复制。实际上,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方方面面题材,日本人进行了很多深度挖掘和再创作,特别是对三国历史题材,今天我们要拍三国,居然要向日本人取经,这不失为国人一大遗憾。坊间恶评如潮,指责李仁港大量借鉴日本元素,颠覆三国武将形象,然而三国武将究竟是个怎样的形象,赵云是个怎样的形象,其实我们是说不出来个所以然的,到头来,我们设计过的所有赵云形象,全都不敌刘版子龙,这其中日本元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