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苦儿流浪记》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苦儿流浪记》的读书笔记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我觉得非常好看,我非常同情苦儿流浪记中的小雷米,他很可怜,六个月就被别人抱走了,小雷米是出生在有钱人家的。她的养母对他很好,可是,不幸的事发生了:他的养父在工作的时候压到了脚,打官司也输了,他们家养不起小雷米,就决定把小雷米送到孤儿院,尽管小雷米不愿意又能怎样。可结果,被一个流浪马戏团的维泰利斯给买了下来。
从此以后,小雷米就开始流浪了。他们有:卡比小狗先生、泽比诺小狗先生、心里美猴子**和道泽夫小狗先生。他们经历了炎热的夏天、酷冷的冬天,他们翻山越岭。
不幸的事又发生了:在一个冬天的夜晚,泽比诺和道泽夫跑了出去,结果,它们被狼吃了,马戏班又少了两个演员。有一天,他们来到巴黎表演,被一个保安发现了,维泰利斯不肯让手,结果坐了牢,两个月后才能出来。
《苦儿流浪记》的读书笔记2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叫做《苦儿流浪记》的书,受益非浅。
书中主人公雷米,原先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孩子,但出生六个月就被坏人偷走丢弃。他被好心的巴伯兰太太收养,但又被脾气暴躁的养父卖给一个流浪艺人。在与这位流浪艺人和他那群可爱的小动物在法国各地流浪卖艺时,这位流浪艺人又不幸逝世。雷米又被一户好心的人家收养,但这户人家也因为五年后的一次意外而破产。雷米又被迫流浪,他在流浪途中遇到了朋友,他们一齐卖艺,但又因为帮人下井运煤而被困进底,在一位学识渊博的矿工的指点下才侥幸活了下来。好不容易回到了养母身边,养母带来了亲生父母的消息,原本以为能够见到亲生父母,哪知又是坏人派人害他的……最终,雷米找到了亲生母亲,回到了原本属于自我幸福美满的家,他们一家人又过上了和和美美、无忧无虑的生活。
一个在童年时代被人偷走、被人遗弃、无依无靠的弃儿,一个曾不断被命运捉弄、颠沛流离、死里逃生的穷孩子,最终不但恢复了自我的姓氏,还继承了一大笔财产。就是这样一个男孩,他靠的是什么?是应对生活的勇气,坚信风雨过后总会见彩虹。无论生活有多苦,有多累,他都对明天充满了信心与完美的期望。
看着雷米那么勇敢,我不禁想到了自我。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忽然,我看见几只蟑螂从床下跑了出来,我当时吓的在床上跳来跳去,尖叫着,正好爸爸妈妈回家来,我才有了些依靠,不怕了。爸爸连忙帮我打死了蟑螂,我才松了一口气。事后才发现自我那么胆小怕事,跟雷米比,根本无法比,差十万八千里哩!
我要向雷米学习,做一个像他一样乐于助人,心地善良,对未来怀有满腔热情的好少年。
《苦儿流浪记》的读书笔记3我们此刻的生活,比以前不明白又多好,也许很多人都不觉得,可是,当你看了马洛写的《苦儿流浪记》。你会觉此刻是多好。
《苦儿流浪记》讲得是主人公雷米和他的妈妈巴伯兰幸福的生活在法国中部最贫穷的夏凡侬村子里,一场意外的事故使他的爸爸巴伯兰回到了乡下。无意间得知自我是个弃儿后的第三天,他的养父则狠心得把他租给了慈祥得维泰利斯,就这样开始了历程。看过这篇小说之后我觉得在苦难面前绝不低头于认输。
在我们眼中,雷米的经历虽然就是那么一说要是一试那可就真不简单了。按理说我们条件比雷米好,也能经历这个过程,可一些人却不能。
去看一看《苦儿流浪记》,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感悟的。
《苦儿流浪记》的读书笔记4读完这本书有段时间了,可是我对这本书记忆深刻,读完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当我读到卢米的爸爸回来的时候,我真为他感到高兴,认为他们一家最终能够团聚了,可是,卢米的爸爸一进门,卢米看见的是一个50岁左右的陌生男子,浑身脏兮兮的,头发几乎把上半个脸给挡住了,下半个脸还长满了胡须。我想卢米看到他必须很害怕,这就是他八年没有见过面的爸爸。正当卢米努力的想叫他爸爸时,那个陌生男子用脏兮兮的手捂住了卢米的嘴,还说:“这小鬼不就是累赘吗?算了,快给我弄晚饭!”妈妈把饼做好,陌生人又说:“这饼能吃吗?快点给我弄汤来!”说完,陌生人把锅给弄翻了。读到那里,我想,这是卢米的爸爸吗?太狠了吧,你不吃,卢米和她的妈妈还能够吃的,这下,大家都吃不成的。
这我刚才给大家介绍的是书中的一部分情景,之后我才明白卢米被家人抛弃了,刚在所说的爸爸妈妈也不是她的亲爸爸妈妈,此刻,卢米一个人在外面流浪,遭到了许许多多的苦难和困难,无家可归,他被一个老人收养了,老人身边还有一只狗,他们经过表演节目来维持生活。
主人公卢米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在世界各地,都有想卢米一样的流浪者,他们也许比卢米更惨。卢米是不幸的,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和困难,但他也是幸运的,因为在老人的帮忙下他找到了她的亲生父母,还有一个可爱的弟弟。看了《苦儿流浪记》,我更加珍惜此刻的生活,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同学教师,去爱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还有,《苦儿流浪记》这本书让我懂得了生活的艰辛,懂得了什么是爱!
《苦儿流浪记》的读书笔记5雷米和马西亚终于挣够了为巴伯兰妈妈买奶牛的钱,可买来的奶牛却又被人扣留了,两位小艺人也锒铛入狱。好在法官是个好人帮他开好通行证,还给了他奶牛。他终于见到了养母,应该过上有家的幸福生活了,可好景难长,他又去寻找亲生父母了。他要见到自己的亲生父母了,多么令人向往。他和马西亚到了巴黎找养父寻亲生父母,但养父却刚刚去逝,找亲生父母的线索断了。
几经周折他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但没想到却入了贼窝、蒙冤入狱、亡命跳车、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全家团圆。
真爱呼唤真情:
小雷米虽流浪漂泊、历经磨难,但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矢志不渝的真诚爱心伴他闯过了一道道难关。文中的亲子之爱、师徒之爱、挚友之爱,对动物朋友之爱,又构成了故事的一条主线。弘扬真爱,抨击丑恶,呼唤真情,感化人心,催人奋进,不愧是一剂软化儿童心灵的良药。
《苦儿流浪记》的读书笔记6《苦儿流浪记》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埃克多马洛写的一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雷米是英国某世袭贵族家长子。在他六个月时,他的叔父为了霸占侄儿的财产,偷偷将他抱走,丢弃在巴黎街头。他的养父巴伯兰将他捡回家,养到八岁后,又把他卖给了江湖艺人维泰利斯。从此,雷米开始了他以小艺人身份浪迹天涯的生活。在这段流浪的痛苦生活中,雷米经历了许多事:他曾在漫天风雪的森林中受到野狼的袭击;在矿井里遇到洪水的侵袭;险些因饥寒交迫冻死在花农门前……
然而,不论环境多么恶劣,雷米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凭着顽强、坚韧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和生母团聚。“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就是这小说的道理。现在的孩子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爸爸妈妈不会让他们受一点伤害,但要他们应该知道要学会勇敢坚强、懂得自己谋生,不能娇生惯养。
我读了后深受启发,我想起了生活中有些人遇到困难挫折就退缩,不敢了,比如火灾中,人们躲在角落里哭泣、等死;被坏人抓走时,人们听从坏人的指挥…… 很多人都会怎么做,但这是错的,我现在认为火灾时我们应该找毛巾打湿,唔住嘴巴,等人来救,这样才有希望活下来;被坏人抓走时我们要机智的与坏人周旋,同时也要想办法逃走……不仅别人会这样解决这类事情,我也会,但现在不会了。
《苦儿流浪记》一文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启示:我要向雷米学习,学习他的勇敢、坚强;学习他的对困难不逃避、不放弃,只要我们具有雷米的精神就会尝到胜利的甜味!
《苦儿流浪记》的读书笔记7读了《苦儿流浪记》之后,深有感触,内容是主人公苦儿雷米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和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苦儿雷米是一个孤儿,被亲生父亲仍到了巴黎,养父巴伯兰把他领回家养了八年,养母对他产生了感情,不想让养父把他卖掉,但还是被养父偷偷地卖给了戏班主维塔里老人一起过起了四处流浪、演戏、赚钱、学习。不幸的是维塔里老人在教育雷米时被抓进了监狱,关了2个月。认识了米利根夫人和亚瑟住了一端时间又被老人接走。随着岁月流逝,维塔里老人老了,没力气了,想卖给另外的一个戏班主,雷米不肯和老人分离就一直守在老人身边照顾他。忽然有一天,冬天雪地,北风呼呼,老人冻死了,只剩下可怜的雷米和伙伴卡比。但庆幸的是他被好心的花农收养,并认识了有倾心喜欢他的丽丝姑娘,在她家住了一段时间,离开了花农家。和与他同甘共苦的马西亚一起过起了艰辛的生活,赚了许多法郎,回报了巴伯兰妈妈,并找到了亲生母亲——原来帮助过他的米利根夫人和亚瑟弟弟,并和冰雪聪颖的丽丝姑娘接了婚,大团圆!
作为一个人,所要具备的是有一颗心地善良的心,助人为乐的品质,舍己救人的精神。只要“人人都献出一分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苦儿流浪记》的读书笔记8小雷米开始一个人闯江湖了,可他到处受欺侮,几乎早不饱夕。他被好心的阿瑟一家收养了,终于过上了一个月的快乐生活,但师傅维泰利斯就要出狱了,他告别了好心的米利根夫人一家。又和师傅开始了新的流浪生活。
一场暴风雪夺去了雷米三个小伙伴的生命,他们艰苦的卖艺生活也无法进行下去了。寒冷的冬天,饥寒交迫的雷米和维泰利斯老人瑟缩在寒冷的街头,老人被冻死了,小雷米和小狗卡比被好心的丽丝一家收养了。虽然花农一家并不富裕,但只要辛苦劳动,总能吃上了饱饭。可好景不长,花农家遭遇了一场暴风雨,毁掉了花农一家十年的梦想,阿根老爹因资不抵债入狱一年。可怜的雷米又踏上了流浪的征途。
不久他遇到了小艺人马西亚,两人开始卖艺生活。他当了矿工被困井下险些丧命。
《苦儿流浪记》的读书笔记9作文此阶段要严防大风侵袭,避免折叶伤根;300字作文正当我全神贯注的时候,窗外“轰隆隆”的雷声把我惊醒,回头一看,和我一起来的同学们已经全都不在了。下课看书,课外时间看书,在家里,一有空就拿出一本书看。他们夹得越多,下面喊掉的人就越多,声音也越大,但他们丝毫也不受影响,最后,"杀威队"也夹了28个,和我们一样!
《苦儿流浪记》里面讲了主人公雷米知道了自己不是妈妈亲生的,十分难过。不仅如此,他还被“爸爸”卖给了一个老头,尽管他十分不想走,但还是被硬拉走了。这个老头其实是个闻名全球的歌星,但是因为自己的嗓子倒了又不想被别人知道而改名为维泰利斯。当了一个马戏团的团长,马戏团成员有:小狗卡比、小狗泽比诺、小狗**、小猴心里美 。
就这样,雷米一直跟着老头到处流浪,已卖艺为生,吃尽了苦头。最后在一个下雪的夜晚,老头为了让雷米不受冻把小狗给他抱着取暖,而自己冻死了。最后,雷米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她居然就是自己在流浪时碰到的那个米利根夫人。
在《苦儿流浪记》这个故事里,我与雷米共同分享着快乐与悲伤。在这同时,我也十分佩服他的勇气和他只要决定做的事一定不会放弃的精神。这本书让我懂了许多的道理,我将终身与它为伴。
《苦儿流浪记》的读书笔记10一、卢米:
主人公简介:
即亨利·米根,本书的主人公。他是英国伦敦一个贵族家庭的长子,出生刚六个月时,被心胸叵测的叔叔偷走,扔到法国巴黎的街头。他起初被一户贫苦农家收养,厥后跟随一位江湖艺人流浪卖艺,历经生活的苦难,遍尝人间的辛酸。最后,终于回归故里,与失散一三年的生母和弟弟团聚,过上幸福完满的生活。 寒假期间,我和怙恃一起读了《苦儿流浪记》这本书,我以为这本书时而悲凉,时而欢乐,时而动人,时而激动,令我耐人寻味。
一、卢米: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小说的主人公雷米是英国的一个贵族长子。在他六个月时,他的叔父为了霸占侄儿的产业,偷偷将他抱走,丢弃在巴黎街头。他的养父巴伯兰将他捡回家,养到八岁后,又把他卖给了江湖艺人维泰利斯。雷米跟随维泰利斯浪迹天涯,有过无数的痛楚经历。然而,不论情况多么恶劣,雷米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心,凭着坚强的意志,克 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和生母团聚。而且戳穿了叔父的阴谋,返回大庄园的古堡里, 过上了全家欢聚的好日子。
看了这本书我和爸爸妈妈的心都被深深的震撼了。我以为一位同我相仿年龄的孩子经历了那么多苦难,风吹浪打,他始终没有倒下,面向扑来的困难,勇敢的克服,这让我很佩服。我想说:“雷米你真棒啊!在费力的生活下也能生活下去,还找到了失散多年的怙恃真让我佩服啊!”苦儿流浪记读书笔记
二、皮大斯老公公:
卢米的恩师,一位正直仁慈、多才多艺的江湖艺人。他从卢米养父手中租来卢米,带着卢米和他的小戏班到天下各地上演,靠上演卖艺为生。他教卢米识字读书、学习音乐;他还教导卢米培养坚固意志,面临干瘪怎样坚强生活,想把卢米造就成为一个意志刚强、不畏困难的人物。
卢米情同伯仲的摰友。他富有上演才气和音乐天赋。少年时期在戏班上演卖艺,经常遭到师傅的荼毒,后被赶出戏班,与米卢结为知己摰友,一起流浪上演。厥后,在米卢母亲的资助下,他专攻音乐,成为著名的音乐家。
《苦儿流浪记》的读书笔记11今日,我总是爱不释手的看一本书《苦儿流浪记》。这本书,让人读起来回味无穷,也让人明白许多道理。
这本书讲了主人公雷米,被亲生父母丢弃,又被养父卖给一个耍戏班子的一位老人,最终跟着主人一齐过着流浪生活。可是,他依然有十分爱他的养母与戏班子里的小动物和他主人,还有那一个个小伙伴。虽然在流浪但雷米仍然不忘记学习做人,最终有了圆满的结局,这本书反映出社会上乐于助人的,心地善良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衬托出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要乐于助人,此刻社会中常有一些现象:有一些人看见了乞丐时,只是用眼睛看几眼,眼中充满了看不起别人,还有些人竟假装没看见,大摇大摆的的走过,要是我们向他们投去一个硬币时,你会有更多微笑,要是我们向他们进行帮忙时你会得到更多认可,要是我们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你会拥有更多掌声。
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不管在哪里,我们都要学习,不能忘记,正如书中的主人公雷米,即使在流浪,但他也不会忘记学习,可是主人仅有在休息时才教他识字,一个星期也只能学会一点,晚上,也只能用油灯,但这并没有使小雷米放弃学习,反而让他更加努力学习,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要珍惜此刻的一切,好好学习,将来好回报我们的社会。
《苦儿流浪记》的读书笔记12现在,有人会说:“哎……这本书的内容怎么这么像电视上放臭了的电视剧啊。”在这个时代看起来,他的内容是很平常。可在19世纪的法国可不这样。那时的法国正孕育着一场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法国人民的贫困潦倒已经到了极限。作者为雷米以及救助过他的人安排的理想归宿,只是一种偶然或者说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阶级矛盾在这种广大的博爱情感中被淡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在热罗姆变成残疾回到家后就打算将雷米送到孤儿院。在咖啡馆把他卖给维塔里斯先生。维塔里斯先生想让雷米扮演一个傻瓜来体现他的徒弟(一只猴子,三只狗)的聪明才智。维塔里斯先生对雷米非常的好。给他买了一双钉了鞋钉的皮鞋,一件丝绒上衣,一条毛料裤子和一顶毡帽。维塔里斯教雷米许多知识。在图卢兹,维塔里斯先是因为警察硬要狗套嘴套和他们发生了争执。后来为了保护我被判监禁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雷米认识了米利根夫人,维塔里斯出狱后带走了雷米,后来,心里美,择比诺,道尔斯都死了,维塔里斯认为是自己把雷米从米利根夫人身边带走太蛮横了所受到的惩罚。在巴黎雷米遇见了自己以后的妻子丽丝。维塔里斯却死了。雷米在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以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生母——米利根夫人
这本书里雷米始终拥有爱他如亲子的巴伯兰妈妈;有教会他做人,识字弹唱的维塔里斯先生;有与他息息相关的“心里美”和小狗;有无私收留他的花农老爹;有倾心爱他的丽丝姑娘;有与他同甘共苦的可爱的马西亚还有偶然收留过他的米利根夫人……这些人所具备的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同时衬托出加罗福里和米利根先生这类社会渣滓的丑陋。
《苦儿流浪记》的读书笔记13把小雷米托付给了一个很残忍的地主,因为他有很多孩子,天天让他们去赚钱,赚不够钱就要用鞭子打,真是太残忍了!后来,维泰利斯也饿死在了冬天,小雷米无依无靠,但他结了一个好朋友。他们俩相依为命,不断的表演、赚钱。
他们也经历了许多危险,冒着差点淹死的危险。但是有一天,好事来了,小雷米终于找到了他的亲生母亲,他最终成为了一个富人,继承了家产。
我看了这本书后,有一些读后感。我觉得小雷米虽然前面很辛苦,但他找到了父母,有了一个幸福的家,我真心祝福小雷米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苦儿流浪记》的读书笔记14有一个孤儿叫卢米,有个老公公收留他,从此以后他们就为了工作而奔波。
卢米的养母把他送给了一位老公公,老公公为了要演戏而到处奔波,结果在一个冷酷无情的冬天里,老公公因为太冷而冻死,剩下卢米一个人孤伶伶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虽然他在往后的旅途中遇到了很多挫折,但他相信总有一天,他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
凭着这样的心去安慰自己的卢米,终于真相大白了,原来自己的父母并不是故意丢弃自己,而是自己被绑架了,卢米终于千辛万苦的找到了亲生父母,而且他还有个弟弟,更皆大欢喜的是,卢米的家长是一位大富翁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你的环境怎么样改变,自己决定的意志就不能改变,不管怎样,自己都要勇敢的活下去。
《苦儿流浪记》的读书笔记15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名叫《苦儿流浪记》给了很多的感触。这本书的大体内容是这样的。
书中的主人公名叫卢米,他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有着爱他的妈妈与在外打工的爸爸。可是有一天他的幸福生活被彻底打破了。可是有一天,他爸爸在工地受了伤却没钱治疗不得以只能把家里惟一的财产—牛拿去卖了,来给他爸爸治病。当他爸爸回来时也说出了一个真相。卢米不是他们的亲生孩子而是他们捡来的。于是卢米的养父便把卢米送给了一个名叫皮大斯的艺人。这个艺人四处演出演员就是三只狗与一只猴子,现在又加上了卢米。皮大斯对卢米特别好,还教会了卢米读书、认字、演戏等。可是好景不长,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只因无处无处投宿皮大斯被冻死了,三只狗被狼叼去两只那只小猴子因得了严重的肺病也死了。卢米只好自去闯荡并一边打听自已生身父母的消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了他生身父母的消息。最终他经过自已坚懈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的亲身父母,并把他的养母接过来一同居住。
看完了这本书给我感触很大。这本书让,我联想到了许多事情。我们现在一些同学自立能力很差,每天过着一种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别看在学校里个个都是乖学生,可是一到家就变了样立马就变成小皇帝小公主,都使唤起家长来了。家长稍一点不合他意便拉下了脸说句不好听的和驴脸似的,稍小一点的便在地上又哭又闹直到家长答应为止。我们看一下故事的主人公,年纪与我们相仿但表现与我们截然相反。从小没有了父母又被卖给一艺人,从小就经历了多种磨难和坎坷,和我们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无法比较。
我们要学习卢米身上的优点和精神,改掉自身的毛病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我最喜欢《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是我最喜爱的部分。
话说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时立下了一句话:我们兄弟三人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就是这一句话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兄弟的友谊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桃园三结义
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编辑本段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编辑本段结义经过
桃园三结义
张飞原来是杀猪卖肉的。这年夏天,他杀了一头猪,怕一时卖不完,会变臭变坏,老张虽是个莽人,(=@__@=)哪里?却不是那种无良奸商,心想把肉放在哪好呢?想来井水较凉,于是就把一扇猪肉吊到门口的井里了。为了怕别人顺手牵羊拿去,又在井口上盖了块千斤大石。眼看“万失无一”了,倒觉得没啥意思了,于是乎便在石板上写上一行大字:“谁能揭开石板,可拿走好肉一刀!”——白吃老张的猪肉,这可是头一回!随后张飞就拿了另一扇猪肉,游乡叫卖去了。
这时候,从南边的大路上过来一条汉子,推着一辆独轮小车,车上装着两布袋绿豆,径直走到了井边停下,想喝点凉水,一看有口井,结果被大石头盖上了,这气就不打一处来,心想:这谁家的孩子,这么不懂事,干嘛把石头盖在井上呢?——原来这位老兄不识字的!想着就上前把石块搬开了,完了就去提那井里的绳,提着提着,提出一扇猪肉来。嘿,这井里怎么会有新鲜猪肉叻,还有一把快刀!这时大汉才看到石块上有字,——合着还是识字的!二话没说,手起刀落,割下一刀好肉,放在车上,推起车,吱吱呀呀直奔大路就走了。
张飞的老婆正在大门口那做着针线活,把这一切全都看在眼里了,想阻止他吧,又觉丈夫留了话在大石上,不好开口,便招呼道:“好汉,请留下姓名!”“关羽。”大汉指指自己的红脸,又指指齐胸的长须,说:“我就在涿州观音街的粮食市上,有事找我,一定不会错的。”
张飞回来以后,老婆一五一十地对他说了经过。嘿,张飞这气!叫道:“白叫人拿走我一刀肉,还让我丢人现眼,欺人太甚!我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待我去找他算账去!”
他飞奔进了涿州城,沿着观音街,这头看到那头,果然见有个红脸长须的大汉,面前放着两袋绿豆。就是他了!张飞瞪大环眼,出语带剌:“喂,你这绿豆能吃吗?”——你说哪有这么向人买东西的!哪有绿豆不能吃的呢,不能吃还卖吗?一听就知道是找碴儿来的。关羽强压住气,说:“我卖的绿豆从来都是上等货色,您自己仔细看看吧!”
张飞伸手插入布袋,抓住一把绿豆,用力一攥,立刻绿豆成了豆粉。掏出来,摊开手放在关羽的面前,嘲笑说:“把绿豆粉当绿豆卖,骗子!”
关羽心头火起,指责他不该弄碎自己的绿豆,张飞却不肯认账,还非说关羽卖豆粉,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就吵开了,看热闹的人越围越多,谁也不知道这两人谁的话属实。这时候,张飞也急了,抓起一把绿豆套着关羽脸上撒来,道:“想要脸,就别吃我的肉;想白吃我的肉,就别要脸了!”
关羽一听顿时明白了:敢情!这是那刀猪肉的主人。哦,有人能吃了你的猪肉,你不乐意了,就跑来斗事。哼,咱老关也不是什么好鸟,想当年,县官我都敢KILL,还怕了你了?跟着两人就打了起来。这下好,整个观音街,从东打到西,又从西打到东,把个街市打的东倒西歪,七荤八素。这位说了,怎么没人劝架拉架呢?啊?这话问的——就象动物园里两只老虎打架为什么没人劝架呢?——他……他……他要有人敢呢!这二位身体重,武艺好,力气大,一步一拳,三步一脚,很快就把整条街夯的比石板还要结实。
这时候过来一个卖草鞋的,大声劝架说:“住手,你两小子,敢在我地头上打架生事,翻天了是吗?有什么过不去的都可坐下来谈嘛。”
看热闹的人们见他长得白白净净的,身体瘦弱,穿的衣服破破烂烂,不禁嘲笑:“蛤蟆打哈欠,好大口气!真想劝架就动手去把他们拉开吧。”
卖草鞋的果然飞步跳到了当街,一手攥住关羽的胳膊,一手攥住张飞的胳膊,朝两边一分,又朝下一按,两人立刻就成了楔进土里的橛儿,分毫也动弹不得了。好大的神力啊!这就是民间常说的一龙分二虎。
人们都连声叫好。关羽和张飞也都从心眼里佩服。一问,才知道这卖草鞋的原来叫刘备,他们早就听说过了。俗话说:好汉爱好汉。碰巧见到了面,怎么肯轻轻错过?关羽和张飞都表示想和刘备交朋友。刘备见他们都是英雄,也表示十分钦佩,希望能成为弟兄。张飞生性痛快,说:“不打不相识,说干就干,立即在这里结拜好了。”动手捧了些土,堆在当街;又拣了几根细柴棍儿插上,权当香烛,然后硬拉刘备、关羽一齐跪地磕头,就算结拜成弟兄了——当地百姓称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结义。
二
俗话说:“米面夫妻,酒肉朋友。”刘、关、张萍水相逢,一下子打得那么热乎,其实也脱不开这酒肉二字,都同样是为了吃吃喝喝,可从中讨点便宜。当时,张飞最富,卖的又是肉,自然要常常作东请客;关公贩卖粮食,不愁钱用,上门也不空手,这酒便由他包下来;刘备卖草鞋,本小、赚头少,糊口尚且困难,每次总是只带张嘴巴赴宴。张飞、关羽见他老是一毛不拔,慢慢就受不了了。他俩私下议论:这么下去哪行?就是有金山银山,岂不也要被他刘备吃空?终于商定了一个办法,决定要除掉他这个累赘。
这天,张飞特意在后花园里安排了筵席,先和关羽分两边坐下,却把上首空着,特意留给刘备。酒菜刚刚上齐,刘备提着一串草鞋来了(其实他也不是每次都空手而来,有时也会送几双草鞋给二位兄弟呢)。他一点也不客气,说:“来早不如来巧,我就不辜负两位兄弟的好意了!”一屁股坐在空着的位置上。关张二人一看,心里暗暗窃喜,这回你还不死!原来那里铺了张芦席,席下盖的是一口井,按说他会掉下去才是,不料刘备却坐得安安稳稳,照旧大吃大喝。张飞惊得愣了半天,装作离席吐啖,绕到刘备身后,暗暗揭开一点芦席,只见井里云烟缭绕,——不得了!有一条鳞光闪耀的五爪金龙托着刘备。他几乎都要叫出声来,连忙盖好了席子,又转身回席,附耳告知了关羽。关羽明白,刘备眼下只是英雄落魄,将来定会大富大贵,跟上他会有出人头地的日子,便对他另眼相看了,说:“刘大哥,想当初我弟兄三人当街结拜,未免太草率了。眼下,是在三弟家里,三牲礼品都好备办,看来应该重新祭天祭地,来一次结拜的大礼。不知兄长意下如何?”
刘备巴不得靠上这么两个有钱的朋友,好经常随着白吃,便满口答应了下。张飞也很快领会了关羽的意思,大声附和:“二哥说的对,我们要重新对天发誓,同生共死,永不变心!”于是,他们便来了个第二次结义。
三
刘备老吃关张的白食,心里终觉有些不安。他和老婆商量,要请两个结拜的弟兄也到家里来吃一顿。他老婆感到为难,说:“人来人往是人之常情,就是倾家荡产请他们一次,我也没二话可说。只是你看我们家里还有可倾可荡的了吗?让他们看见,以后哪还能瞧得起你?只怕不大合适吧!”刘备觉得她说得有道理,想了想说:“不妨,我自有办法应付他们。”立刻借来几条布袋,全都装满黄土,口朝下,成排竖在屋里。然后请来客人。
关羽、张飞第一次来到刘备家里,只见一间破茅屋,四壁空空,人在房中,可以早看日头晚看星,炕上铺草席,盖烂絮,锅碗瓢勺都缺口断把,没有一样是完整的,可是却有很多布袋,全装得满满的,自然有点怀疑,便问那是些什么东西。刘备想糊弄过去,答道:“黄金。”
关羽心里明白,不愿多话,赶紧端起酒杯,边喝酒边把话岔到了别处。不料张飞偏不知趣,硬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大哥,你别打肿脸充胖子。明摆着:你穷得上顿难接下顿,哪能会有这么多黄金呢?”过去摸了摸,口袋里边梆梆硬,不禁半信半疑:“莫非真是黄金!”刘备难以改口了,只好一边哼哼哈哈应付,一边拉他说:“上席喝酒,上席喝酒!”
越拉张飞越不肯走,非弄个水落石出不行。他忽然双手抱住布袋,猛一用力,翻了个口朝上,嘿,里边果然装的全是黄灿灿的金子,都是五十两一个的大元宝!张飞赶忙又打开另外几个布袋,全都是一样!
刘备夫妇俩也都惊呆了:“果然是三人一条心,黄土也变金啊!?”关羽恍然大悟大悟说:“我看这是苍天示意!只要我们永远风雨同舟,就是天下也能打下来哩。这们还应该对天盟誓一次。”
(其实这只不过是刘备瞒着夫人,用泥巴捏出元宝再涂上金漆而已!你看关张这两大傻冒,也不咬一口试试真假就信以为真,要是真有那么多金元宝,刘备还用卖草鞋?!)
刘备住在楼桑村,村西有个大桃园。这时候正逢桃花盛开,花红似火,生机勃勃,他们看中了这个地方,便在那里第三次结拜,海誓山盟,这才是桃园三结义。
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刘备,字玄德,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他本是东汉皇帝的远亲。自从桃园结义后,请出诸葛亮,才和魏、吴三足鼎立,三分天下。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国号为汉,建都成都。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在蜀国。
关羽,字云长。公元200年刘备战败,关羽被曹操俘虏,极受优礼,并被封侯,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当得知刘备下落时,过五关斩六将,携刘备家眷返回,成为封建社会忠孝仁义的楷模。他虽在三人中排行老二,但却死得最早,于公元219年孙权袭荆州时被杀。
张飞,字翼德,是鲁莽英雄的代名词。不过,他在长坂坡上的壮举,至今仍是美谈。遗憾的是他在公元221年刘备发兵攻吴为关羽报仇,临行前被部将刺杀,留下一世英名。
编辑本段法理解释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罗贯中把它放在《三国演义》开篇的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文中描写到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刘备,然后巧然的机会刘备认识了张飞和关羽,三个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结为兄弟。在文中结尾描述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三国演义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关羽和张飞是个什么关系呢?
陈寿《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三国志-张飞传》中提到:“羽年长(张飞)数岁,飞兄事之”
《三国志-刘晔传》也说:“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这三段史料足以说明两个问题:一则刘关张三人关系亲密的“恩若兄弟”;二则是“恩若兄弟”而非结拜兄弟,史料也无结义之说。
再有,从三国演义里面的描写来看。关羽被东吴人杀害后,魏文帝曹丕诏问群臣:“刘备是否会出兵伐吴,为关羽报仇?”侍中刘晔回答说: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羽被杀害,如果刘备不能为他报仇,对关羽的恩义就不算是全始全终了”。在这里,从魏国人看来,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又是“恩犹父子”了。古人有“君臣如父子”的观念,所以这个说法并不值得奇怪;同时也可以反证: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并不是把兄弟,他们的同时代人对此是很清楚的。清人赵翼认为:三国的君主都善于用人,其用人各不相同,曹操“以权术相驭”,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刘备“以性情相契”。所谓“以性情相契”,就是用感情相处,情深谊长,但这不等于就是把兄弟关系。
有专家考证“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概在宋元时期就开始流传。宋末元初赫经在《重建庙记》中已经出现了“初,王(关羽)及车骑将军飞与昭烈为友,约为兄弟”的说法;《关羽戏集》中也引用了元末诗人的诗句“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弟与王”。
元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的故事是这样描写的:蒲州州尹臧一鬼欲谋自立,请关羽为帅。关羽杀之,逃往涿州范阳。张飞则在当地开了一家肉店。张飞故意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压住一把刀,并扬言如有人能搬开巨石,就分文不取,送肉给他。一日关羽路过张飞的肉店,搬动张飞用以压刀的千斤巨石而不受肉。张飞回店后得知消息,专门去到关羽入住的客店相访,并拜关羽为兄长。二人后来又遇到刘备,二人见刘备长相非凡,便邀其一起喝酒。刘备大醉而卧,只见有赤练蛇钻如刘备七窍之中,关羽觉得“此人之福,将来必贵”,于是又共拜刘备为兄长。三人在城外桃园杀牛宰马,祭告天地,并立誓“不求同日而生,只求同日而死”。这个故事虽然饶有趣味,但又未免荒诞。
元代《三国志平话》中的“桃园三结义”构思的就好一些,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一些。
除了这里提及的关于三国演义的描述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的诸多材料描写到三国演义的故事。
总之,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具有虚构性,但是不管有多种版本虚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来,所有的版本包括史书的记载至少对三个人的义气相交、互帮互助、精诚团结的特点是认可的。可以把桃园三结义抽象为一种互帮互助精诚团结的典型关系。然后我们可以对这种抽象出来的精诚团结的典型关系进行分析,分析的具体材料就采取三国演义里面的素材,因为这种版本为大家所熟知,而且是最生动最朴实的语言。
编辑本段历史影响
民间所言“桃园结义”,不见诸史料却是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故事。《三国演义》第一回用了“宴桃园豪杰三结义”这样的回目,来昭示刘备、关羽、张飞非血缘关系的三兄弟真情,这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对桃园结义来一番审慎的研究。前人往往关注该故事如何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而未曾全面的探讨。笔者不揣浅陋,在此对其产生、流播、影响作一番梳理、研究,以求就教于方家。
一“桃园结义”之渊源现存所见讲述“桃园结义”的成型故事,最早是元朝建安虞氏至治(1321-1323)刊刻的《全相平话三国志》。该书因是当时说书艺人的讲话底本,为坊间所刻,所以内容极为粗糙,且只讲故事本身,回与回之间没有回目,其叙述桃园结义故事如下:关、张二人见德公生得状貌非俗,有千般说不尽底福气。关公遂进酒于德公。公见二人状貌亦非凡,喜甚,也不推辞,接盏便饮。饮罢,张飞把盏,德公又接饮,飞邀德公同坐。三杯酒罢,三人同宿昔交便气合。有张飞言曰:“此处不是咱坐处,二公不弃,就敝宅聊饮一杯。”二公见飞言,便随飞到宅中。后有一桃园,园内有小亭,飞遂邀二公亭上置酒,三人欢饮。饮间,三人各序年甲,德公最长,关公次之,飞最小。从此大者为兄,小者为弟,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这段故事的素材显然源自陈寿《三国志》,兹溯其本源见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有“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记载:“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三国志•蜀书•费祎传》费祎劝关羽时说:“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华阳国志•刘先主传》中亦有相类记载:刘备“善交结豪杰,年少争附之……河东关羽云长,同郡张飞益德并以壮烈为御侮。先主与二子寝则同床,食则同器,恩若兄弟,然于稠人广坐中侍立终日。”《关羽传》中还用了“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这样的句子,《诗经•常棣》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陈寿用“御其务”行文,借此暗示刘关张三人像亲兄弟一样团结对外。按陈寿本良史,所撰《三国志》有“信史”之誉,记载史实大抵可信。与三国时代相去不远的晋人常璩,也是位作史严谨的学者,其《华阳国志》,是我国首部地方志书,史料价值同样具有相当高的可信性。由此推证,刘关张三人当时有兄弟之谊是勿庸置疑的事实了。至于结义发生于桃园,杀乌牛、白马、祭天祭地、盟誓之类,当是小说家想像而言。但《关羽传》载关羽栖身曹营时,曹操让张辽去试探关羽到底有无心意留在曹营,关羽十分感叹地告诉张辽“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这似乎又说明他们曾发过誓言。无论怎样,史料种种零散记载成为了桃园结义的源头,一切关于刘关张兄弟结义的故事,即由此而衍生开来倒是确凿无疑的。
二“桃园结义”是如何产生的三国时期,战乱频仍,亲朋好友之间,反目成仇比比皆是。甚至有不惜假为父子关系者,也能刀斧相加。如吕布先“大见亲待”于丁原,董卓进京后,又“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最终吕布一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亲兄弟之间如袁谭、袁尚,为了一己利益,而兵戎相见。当此之时,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位出身不同的人,萍水相逢于乱世,能“恩若兄弟”相处,确属难能可贵。像刘备虽已经沦落到“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但究竟有“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这样一个曾经高贵的门第。这对于两汉时期讲求门阀等级的社会的环境下,竟有如此之举,无论如何也是对传统的大胆冲击。因为关羽、张飞二人,虽然陈寿没有记载他们是何出身,但二人的祖上是怎么也不能和刘备比肩的。是以明代以前,凡祭奠庙宇皆以刘备为主体,关羽、张飞、诸葛亮等都是配祀一旁。但自《三国演义》流行以来,这种状况就发生了变化,由桃园结义引发出的社会结义现象增多,过去的刘备庙宇名称也随之而变。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至迟在元代中期是出现了的,前引《全相平话三国志》已证。故事已经为民间接受而广为流传,甚至还有杂剧加速其传播。傅惜华先生编撰的《元代杂剧全目•卷六》辑录的“元明间无名氏作家作品”中,第一次出现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剧目。傅氏记载:该剧“元明间无名氏撰。作者姓名,今无可考证。
《也是园书目》古今无名氏‘三国故事’目,著录此剧正名;《今乐考证》、《曲录》亦著录之。此剧现存版本有:(一)明万历间脉望馆抄校本,未题作者,北京图书馆藏;题目作:‘英雄汉涿郡两相逢’,正名作:‘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二)《孤本元明杂剧》本,第十五册,又作简名:‘桃园三结义’;据脉望馆抄本所校印者。”傅先生《元代杂剧全目》中所载元明间无名氏作家作品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不能确指到底是元代还是明代,只是笼统含糊称为“元明间”,将元、明两代并举,说明其出现时期不会早于元代中期,极有可能是元末明初,因为同时期的罗贯中《三国演义》已问世,其书之第一回目就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历史上一种现象或者一个故事的产生,不是一个偶然或凭空出现的,往往与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前已证“桃园结义”故事产生于元中期,流行于元末明初,这是一段非常的历史时期。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一个王朝的鼎盛时期,往往就是走向没落的开始。元末明初恰恰就是新旧王朝在变更前社会动荡最剧烈的时期,国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元蒙贵族的统治因到了王朝末期而变得极为残酷,从而激起了民众的反抗,全国为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但在各方的义军如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一方面与元朝军队奋战,一方面义军之间同时还进行着相互吞并的战斗,致使元末的斗争变得十分复杂,而在这复杂的形式下,起义队伍中的每个人也都会面临忠诚和义气如何取舍的种种考验。桃园结义流行于此时,反映了人与人之间讲求忠义的道德需求。据一些研究材料表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志图王”,曾参加了义军张士诚部并充当幕僚,但个人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故而发愤编写历史小说。将他参加义军的经历,加上个人的才智,编撰了《三国演义》。借助小说竭力呼唤重信守义,倾心塑造了汉末群雄,其中桃园结义三位英雄就倾注了个人情感,关羽还被塑造成了“义绝”。该书多处借人物之口来表明自己的爱憎,如借诸葛亮之口斥责魏延:“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诚然,桃园结义故事并非罗贯中的原创,罗本成书时代晚于平话本,在编写的过程中,大量借鉴和参考元人平话本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加之本人“遭时多故”,痛恨人与人之间互相倾诈,是以罗本将“桃园结义”的故事描写的更加丰满而有意义。至此之后,刘备的家乡在其故事的影响之下,也就出现了以刘关张为主体的纪念祠宇———三义宫,俗称三义庙、三义祠。其产生的轨迹是:元人平话本创作于先,接着是元明间有关三结义的杂剧兴起,紧接着集大成或称最终定型的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广泛传播。三三义宫(庙)———“桃园结义”影响之产物只讲义气不论出身的结合,当然受到社会普遍的欢迎。然桃园结义真正影响后人,甚至出现专门祭奠庙宇,还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唐、宋人心中,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早已成英雄,反复出现在咏赞诗中。而刘、关、张三人有旷世难逢的兄弟之谊,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并没有将此作为独特的话题而重视。甚至在刘备、张飞故乡河北涿州,唐、宋、金时期也只有祭奠刘备的昭烈庙。现存咏赞刘备庙的诗,以宋朱熹《谒昭烈庙二首》较早。唐人或有咏赞昭烈庙诗,今未曾见。至金、元时期,歌咏涿州刘备庙宇的诗词、碑刻已然增多,如:金王寂诗《涿郡先主庙》、王庭筠《涿州重修汉昭烈帝庙碑》、周昂诗《谒先主庙》、元好问词《摸鱼子•题楼桑庙》、元陈孚诗《谒先主庙》、傅若金诗《涿州楼桑先主庙》、郝经诗《楼桑庙》、《书黄华涿郡先主庙阴》、《涿郡汉昭烈皇帝庙碑》、王恽《谒楼桑昭烈帝庙》等,均以刘备或刘备庙宇为歌咏对象。今涿州市文物保管所内一通元代紫阳先生题《汉昭烈庙诗碑》,恐为尚存刘备庙最早碑刻。在此,值得注重的是金王庭筠《涿州重修汉昭烈帝庙碑》所记内容。王碑已佚,其碑文见《涿州志》,碑文记载:“
你好
关于多尔衮为何不自立的问题,从当时第一次争夺皇位失败,到最后不得已推福临继位,2次与皇帝位失之交臂,多尔衮的内心一定是非常痛苦和无奈的。
第一次继位失败就不多讲了(有史书说,努尔哈赤死前已将帝位传于多尔衮)究其原因是因为多尔衮方面当时自身实力不足,年纪尚小,没有军功。且竞争对手过于强大,皇太极当时40岁左右,正是政治经验和军事才能最鼎盛的时期,且皇太极当时威信颇高,且有军功在手。
第二次皇位争夺战来说,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已经是实际上的满清最高军事决策人,当时能和他叫板的仅有三人,皇太极长子豪格,大贝勒代善,以及蓝旗的吉尔哈朗。其中吉尔哈朗是舒尔哈气的儿子(舒尔哈气就是被努尔哈赤杀掉的,但是因为怜惜其子故留在身边效力)从血统上讲吉尔哈朗就不可能继位,因为他不姓爱新觉罗。所以此人率先被淘汰。第二位:大贝勒代善,他在第一次争夺战中,知道实力不如皇太极,故自动退出,转而支持皇太极。事隔十余年后,代善的精力和能力以不及当年,试问他又有什么自信能战胜如日中天的多尔衮呢,要知道如果争位失败,等待他的将是多尔衮接踵而来的打击与报复,所以倒不如安心作稳他现在的位置,做个老好人,两不相帮。最后来说豪格,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从理论上来说,皇太极死后豪格应该是名正言顺的继位人,而且豪格在军功上虽然不及他的十四叔,但是在军中也是颇有威信的。至少2个黄旗是铁了心支持豪格的。但是争夺皇位不单单是谁军功大就能赢的,豪格和多尔衮相比,最致命的就是豪格不会玩心机,其政治手腕和多尔衮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该去拉拢谁去支持自己,该去打击谁来消减多尔衮的势力,这点他完全搞不清楚,脑子里面一团浆糊。可以说豪格手里有的也仅仅是先帝爷长子和2黄旗这2个有力武器。
那么多尔衮方面呢,多尔衮自从跟随皇太极东征西讨,军功无数,且在多次战役中表现的非常成熟稳重,故皇太极也封其为睿亲王。顾名思义睿乃睿智的意思。赞其聪明,睿智之意。皇太极死后,从多方的支持率和多尔衮的出生来说继承帝位也是顺理成章。当时的清朝还没有完全过渡到之后的子承父业的传承制度。兄终弟继的制度,还普遍存在大多数人的心里。所以作为四哥小弟弟的多尔衮而言,继承帝位也本无可厚非。但是最终 多尔衮为何没能如愿以偿呢。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点:豪格的两个武器,威力巨大。
豪格虽然只有2个武器,但几乎都是杀手锏,其一,皇太极死的突然(脑血栓,爆血管)死前没有明确的接班人,但是 世人都知道,老子是公司大老板,死了后总想把自己的产业留给自己的嫡亲儿子,你兄弟在怎么亲都不及儿子亲。所以从现实的角度讲,豪格应该是第一继承人。
其二,豪格虽然只有得到2个黄旗的支持,但是这2个黄旗无论从战斗力上讲,还是从政治影响力来讲,毫不夸张的说抵得上4个旗的能量。因为自八旗制度建立以来,满洲人一向以**为尊,所以黄旗向来都是皇帝的直属部队,相当于亲卫队,禁卫军的感觉。里面个个是精英,且对皇帝忠心不二。更重要的是两黄旗的总兵力要远远超出正常的编制。如正黄旗的总兵力竟然和正蓝和镶蓝的总和差不多。直到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才把自己和弟弟多铎所在的2个白旗的地位硬拉上来,压制了两黄旗。这也导致黄旗和白旗经常打架,相互仇视已久。试想如果多尔衮强行继位,那些受够了白旗欺负的黄旗将士们,一定会怂恿他们的主子豪格和多尔衮硬碰硬,可能他们不怂恿自己,豪格也一定会和多尔衮大干一场。
第二点:代善稳重,顾全大局。
前面讲到代善自身没有竞争皇位继承权的能力,故退而求其次,两不相帮。从主观上说,代善是因自身实力不行,而退出的。但是从客观上讲,代善也起到了顾全大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从代善方面是绝不愿意看到豪格干多尔衮,或者多尔衮干豪格的局面发生的。因为如果谁要强行继位,那代善的红旗势力也不是吃素的,一定会从中立方转为支持豪格或者多尔衮的一方。但是支持谁才是真正站对了阵营呢?以当时的时局来说很难判断,所以代善要不选择中立,要不选择帮助那个被欺负的一方。因此代善成了一个不稳定的因素,这也是让多尔衮和豪格谁都不敢主动挑事的重要原因。
第三点:多尔衮依旧不够强大。
先前已经说了多尔衮在第一次皇位争夺战中败下阵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自己过于弱小,敌不过实力强劲有三大贝勒支持的皇太极一方。那么经过这十几年之后,多尔衮是否已经拥有了舍我其谁的绝对实力呢?答案是否定的,多尔衮方面依旧没有那么大的能量。
原因如下,皇太极当政期间,为了加固皇权,有意识的排挤和冷落三大贝勒(代善还被整的少点),重用年轻的弟弟门,其中被皇太极期望最深的就是多尔衮。所以但凡大小战役,皇太极总把这位小弟弟带在身边,悉心教导。这也让多尔衮能够迅速成长起来,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政治才能,多尔衮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且在军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可能是皇太极晚年慢慢发现多尔衮的成长,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这对自己死后的接班人是否能够驾驭这位十四叔而感到莫名的担忧。故 皇太极之后又大力培养豪格,让他参与诸多战役,以此来提高豪格的威望与能力。可以说,多尔衮和豪格都是好样的。他们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在残酷的战争中迅速成长起来。但是不得不说,多尔衮在先天上要强出豪格不少,这就是先前说到的多尔衮不但会打仗而且懂政治,能从全体的战略局面去考虑,去规划。而豪格,冲锋陷阵虽是一把好手,但其他方面却远不及多尔衮。自然这些皇太极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相信如果皇太极在晚死个3年,他一定能够消弱多尔衮方面的影响,同时继续提高豪格的能力和威信。但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皇太极就这么突然死了。这也给了多尔衮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即便如此,沉稳老辣的皇太极在自己这段不算长的执政期间,依然作了许多铺垫。其中最明显的即是继续加强两黄旗在八旗中的绝对地位,而且增加其兵力,让其成为八旗中的巨无霸。豪格也正是因为有这2个巨无霸,才敢和有勇气和他聪明睿智的十四叔叫板。反观多尔衮方面,虽有三旗在手(正白是他自己的,镶白是多铎的,镶红是他哥哥阿济格的)但是在兵力上和豪格的两个黄旗相比较,却占不到什么便宜。也就是说从军事角度上说,多尔衮最多也就有60%的把握,不能在比这高了。那么从政治上讲呢,多尔衮的支持者又有多少?代善前面已经讲过,他不会主动去联系任何一方。那么多尔衮是否有主动去找过代善,表明让他支持自己的意图呢?我相信,肯定有。不单单是多尔衮找过,豪格也肯定找过他。但是活了大半辈子的代善肯定巧妙的给敷衍过去了。为什么代善不肯坚定的支持自己或者豪格呢?原因也非常简单。代善是努尔哈赤的二儿子,是所有皇亲贵气中辈分最高的,谁看到他都要叫他一生大哥,或者大伯。可以说已经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除非自己作皇帝,否则无论给他安排什么新职位和他现在的待遇都差不了多少。既然如此代善又何必冒着压错宝的风险去支持多尔衮或者豪格呢。这一点代善很清楚,多尔衮和豪格其实也很明白。至于其他人如吉尔哈朗等,这帮人一样是政治的投机者,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成不了多尔衮坚定的盟友。
第四点:多尔衮,豪格顾全大局,从整体出发。
基于以上的三点,多尔衮和豪格都知道。双方都没有绝对把握以军事行动,坐上皇位。那么此时就不得不说,这些清朝的老祖宗们自身的质素和觉悟了。相比200多年后的腐败子孙们,他们的确能算得上顾全大局,出类拔萃。
要知道,多尔衮和豪格在争夺皇帝位的背景是处于满清皇朝和大明朝以及李自成决战的关键时刻。而打进关内,是整个清王朝的终极战略目标,并且经过了三代人的努力(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且当时局面对满清有利,他们只需要在咬一咬牙,再需要一个坚实的领路人,就能够完成百年的梦想。所以在这个当口,如果双方真的火拼起来,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并且会严重影响并妨碍到清王朝近百年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实现。这么简单的道理,多尔衮也好,豪格也罢,他们不会不懂。谁都不敢也不想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去成为一个满清的罪人。所以为了大局,为了祖宗的理想。他们都放弃了。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福临也就是顺治成为了那个幸运儿。至于为什么是顺治我就不讲了。
第五点:孝庄???
因为多尔衮和孝庄的暧昧关系?所以多尔衮推举孝庄的儿子作皇帝?小说家言尔,不能当真!因为多尔衮是政治家,不是琼瑶的粉丝。
也正是因为以上的四点,满清王朝最终完成了他们的百年梦。成了汉人的主人。开始了长达275年的封建统治。至于多尔衮和豪格的最终结局也都是以悲剧收场。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后,开始了对豪格的报复以打击,豪格最终死在狱中,而多尔衮虽然风光了几年,并且率领满清八旗入主紫荆城,凭借其非凡的才干迅速安定了社会各个阶层,以雷厉风行的手腕实行铁腕统治。顺利帮助满清政府完成了过渡期,可以说他的功劳是无可比拟的。而且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废立小皇帝,虽然多少有些不臣之举,但人家毕竟有那么大的功劳,而且小皇帝实在年幼。有点过分的举动也不是不能理解。可怜死后被顺治鞭尸,除去宗籍。直到乾隆时才为他平反昭雪。由此也能证明他确实没有废立顺治,自己做皇帝的野心。否则乾隆皇帝也不敢这样明目张胆的为他说话,帮他平反。以下是乾隆对多尔衮的评价。
“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我是一个字一个字打的,不是网页上复制的。可能有错别字,语句不通畅等,还请原谅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