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下面我为大家带来详解蒙古族舞蹈节奏动律特点,希望啊大家喜欢!
1、起源
发源于科尔沁草原的安代舞是群众性的民间舞蹈。它动作简捷明快,歌声流畅自然,由众人边唱边舞,气氛和谐而热烈。安代舞最初是由萨满教巫者领唱,众人齐唱齐舞,用以医治病人,所以早期安代舞的歌词有宗教色彩。解放后,安代舞越来越生活化,成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也常常搬上舞台。由于简单易学,参加者很快融为一体,深受旅游者的喜爱。
2、概述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
蒙古族舞蹈产生于民间,然后搬上舞台。以久负盛名的"筷子舞"为例,它原先是鄂尔多斯的民间舞蹈,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筷子舞自娱性很强,由坐式表演,逐步发展为边蹲、边站、边走、边巧妙自如地打击自己身体,变化不同画面的舞蹈形式,从而真切地抒发了牧民热爱生活,乐观欢快的性格和感情。
3、节奏特点
蒙古族的民间音乐旋律优美,气息宽阔,感情深沉,草原气息浓厚。各种调式都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其特点是热情奔放,悍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音域较宽,音程跳跃大。马头琴是蒙古族最有特色的民间乐器。
4、动律特点
蒙古族舞蹈的动律特点是绕圆、拧转、横摆扭、拧倾,这是从肩、马步类、柔臂和摔跤步类提炼出的动律特点。
5、基本体态
女子舞体态为后点步位,男子舞为前点步位。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造型动作典型,在动作激动中也不失这一基本特点。
;蒙族舞的基本动作和要领如下:
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
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扩展资料
蒙古舞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
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这些舞蹈作为独立的形式,大都失传,但在萨满舞中仍有反映。
蒙古舞一般是比较豪放的,如果想要跳好蒙古舞的话,大家的力气一定要到位。平时在跳舞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使用自己的巧劲儿。其实跳舞的过程当中,除了要记住一些舞蹈的动作,还有就是我们把整个舞蹈跳出来的感觉,动作表现出来是一种舞蹈跳出来真正的感觉,又是另一种。在跳舞的整个过程当中,大家在甩出去的时候,一定要让别人看见你是使劲了的,还有就是再收回来的时候也是要让别人看见你对这个舞蹈的掌握。
因为小编没有学过蒙古舞,所以说对蒙古舞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是小编知道,不管跳什么舞,其实都是需要用劲儿的,比如说像拉丁舞。我们整个身体都是需要被绷得很紧,这样才能够把拉丁舞跳出美感,而像民族舞的话,使用的是巧劲儿,在跳舞的时候也是要让别人看见你的手,甩出去的时候确实是非常柔软的,但是利用的是暗劲儿 。
蒙古舞也是有着一些比较复杂和比较难的动作,而这些动作需要大家有专业的舞蹈功底,才能够真正的跳的好看,大家也是可以选择多在家里面去练习一下。其实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在家里面进行练习,也是能够感受到自己哪方面跳的不是特别的好,通过跟着视频的练习,也是能够去改变自己跳的不好的部分。
不管是跳舞还是做其他事情,都是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去进行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整个舞蹈跳得更加动人。舞蹈的美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你只是把这个动作给复刻出来了的话,那么你跳出来的舞绝对是不好看的。我们跳舞最重要的就是把整个舞蹈的感觉给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成功。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是筷子舞。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三是安代舞。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兴安地区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踢腿、腾空蜷身、左右旋转、甩绸蹲踩、双臂抡绸等等,这些优美潇洒的动作,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四是查玛。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尔沁地区查玛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经堂查玛。表演者二至四人,于经堂诵经时主要通过手势动作对佛进行功德礼赞。二是米拉查玛。在召寺前广场搭台表演。人物有米拉、黑白老头、狗、鹿(均由人扮演)等,以说、唱、舞、乐的形式,颂扬米拉撇家弃业,苦意修行,云游四方,传播佛理,终成正果的故事。三是广场查玛。在大雄宝殿前广场上表演。人物众多,程式固定,动作规范,舞蹈性最强,流传较为普遍。在查玛表演中,登场者统称护法神。护法神分大查玛(主神)、小查玛(皈神)两类。查玛一般由13—15个舞蹈段落组成,多以单人、双人、四人的形式表演。凡属大查玛者,均以单人舞的形式表演一个独立舞段;亦有一神化作多神、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同时起舞的。小查玛多以四人舞的形式出现;亦可在主神舞蹈时,以侍者的身份在旁伴舞。相对而言,舞蹈中大查玛的动作沉稳犷悍,神态超然,举手投足都很有造型性,体现了强烈的宗教内涵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小查玛则动作灵活,节奏明快,不拘形态,较少神威,有很强的韵律性。某些规模较大的召寺,为了便于传承,还将近似的人物动作予以规范,确定名称。
五是科尔沁“博”舞。“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现在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博舞保留较完整的是兴安盟和通辽市。博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由于其自身的丰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不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科尔沁地区的行博,主要是用来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驱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征。
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按照不同舞种分别有以下特点:
一、盅碗舞——典雅、含蓄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
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
鄂尔多斯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筷子舞——欢快、豪迈
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
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
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
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
在鄂尔多斯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
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三、圈舞——欢快、热情
蒙古族民间流传的舞蹈。两脚交替悠晃步,粗狂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里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
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奔放。
很多朋友对于一些舞蹈都是比较喜欢的,但是关于它们的知识却不太了解,不少人想知道的是蒙古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有哪些呢?其实主要包括:1、肩部要灵活、保持良好的弹性。2、腕部动作要在保持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下压手腕来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3、头部要保持稳定,在上身端庄的同时,让身体呈现出摆身、推身和靠身的动律。4、在手型上,要将四指伸直并拢,让拇指稍翘自然打开一些,整个手五个手指在同一个平面内,形成“板手”的动作。5、特点,蒙古舞主要呈现热情奔放、节奏欢快的特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