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经常对着电脑,肩膀颈椎酸痛,怎么治疗

上班经常对着电脑,肩膀颈椎酸痛,怎么治疗,第1张

1、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间或工余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定时改变头部体位,按时做颈肩部肌肉的运动锻炼。

2、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习惯。高枕使头部前屈,增大下位颈椎应力,有加速颈椎退变的可能。注意端正头、肩、背的姿势,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保持脊柱的正直。

3、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 颈椎病治疗的方法:1、口服药物治疗:内服药物通过肠胃吸收、消化、分解,最后通过血液循环,才可将药物输入送给局部,整个过程需要通过层层屏障才能到达病灶部位,然药效已所剩无几,因此效果极为缓慢且低效,且临床应用这些方法只能缓解疼痛症状,功能康复是无法逆转的,骨质修复更是无从谈起。而且口服药对肝、肾、胃肠损伤极大。 2、牵引法:通过牵引力和反牵引力之间的相互平衡,使头颈部相对固定于生理曲线状态,从而使颈椎曲线不正的现象逐渐改变,但其疗效有限,仅适于轻症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牵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肿加重;牵引期活动受限。 3、理疗法:理疗法是物理疗法的简称。就是应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子,如声、光、电、热、磁等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但其作用也较微弱,不能从根本上治疗。且经常理疗易对皮肤产生烫伤,甚至导致癌变。 4、推拿法:推拿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时不用吃药和打针,仅凭推拿医生的双手和简单器械在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沿经络循行的路线,气血运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达到治疗目的。但在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禁止推拿,否则会使神经根部炎症、水肿加重,疼痛加剧。颈椎病伴有骨折、骨关节结构紊乱、骨关节炎、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推拿可使骨质破坏,感染扩散,应禁此疗法。 5、针灸法:根据中医基础理论,颈椎病的发生多由于风寒侵袭、气血不和、经络不通所致,因此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针灸达到舒筋活血的目的。针灸对患者来说有一定痛苦,甚至有的患者有晕针、惧怕扎针的情况;且针灸会导致一些并发症。 6、手术法:手术法的原理主要是减轻压迫,消除刺激、增进稳定,防止进行性损害。但手术并发症与禁忌症较多, 危险高,痛苦大,全身或局部的情况不适宜手术的患者,如年龄偏大、身体欠佳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或糖尿病,或者有麻醉禁忌症的患者不宜手术治疗。 7、目前贵州的苗本的一款膏药销售得很好,采用苗家特有的中草药提炼而成的,治疗效果明显,没什么副作用。以上是颈椎病疗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本经脉一分支是从缺盆出来, 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另一分支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该经脉腧穴有少泽 、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听宫,共19穴,左右合38穴。内容:十二经脉之一。该经循行路线起自手小指尺侧端,沿手掌尺侧缘上行,出尺骨茎突,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从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向上,沿上臂后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绕肩胛,在大椎穴处(后颈部椎骨隆起处)与督脉相会。 又向前进入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食道下行,穿膈肌,到胃部,入属小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面颊到外眼角,又折回进入耳中。另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经眶下,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脉气由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下颌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致晕十一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五行 5 表里经脉 6 手少阳三焦经属络的脏腑 7 手少阳三焦经联络的器官 8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径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82 《脉书·十一脉》 83 《中医大辞典》 84 《中国针灸学词典》 85 《中医药学名词(2004)》 9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91 本经腧穴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922 络穴 923 郄穴 924 五输穴 925 交会穴 926 八脉交会穴 93 本 94 标 10 手少阳三焦经经脉病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102 《脉书·十一脉》 103 《中医大辞典》 104 《中国针灸学词典》 11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主治病证 111 主治对比 12 经文互参 13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手少阳三焦经 1 拼音

shǒu shào yáng sān jiāo jīng

2 英文参考

triplewarmer channel of hand shaoya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haoyang Sanjiao Channel of Ha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haoyang Sanjiao Meridian of Ha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手少阳三焦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2]。代号SJ[2]。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1]。五行属(相)火[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上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属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3]。其另一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经气于瞳子髎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3]。

三焦经一侧有23穴。其中有13个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个穴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原穴为阳池穴,络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1]。

手少阳三焦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头面五官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小腹硬满、气胀,小便不利或遗尿,水肿,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痛,颊痛,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本经腧穴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证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病证。例如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颊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以及肩臂外侧疼痛等证。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与心包经相表里。

4 五行

火[1]

5 表里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1]。

6 手少阳三焦经属络的脏腑

属三焦,络心包[4]

7 手少阳三焦经联络的器官

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4]

8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径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三焦合入于委阳。

[本经穴] 关冲(井),液门(荥),中渚(输),阳池(原),外关(络),支沟(经),会宗(郄),三阳络,四渎,天井(合),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交会穴] 瞳子髎,上关,颔厌,悬厘,肩井(足少阳);秉风,颧髎,听宫(手太阳),大椎(督)。

语译

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末端(关冲),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沿着手背(中渚、阳池),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向上通过肘尖(天井),沿上臂外侧(清冷渊、消泺),向上通过肩部(臑会、肩髎),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会秉风、肩井、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纵隔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颈旁,联系耳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孙;会颔厌、悬厘、上关),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

耳后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门;会听会),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会瞳子髎),接足少阳胆经。

此外,三焦下合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穴。

(2)足阳明胃经部分:从手少阳三焦经之肩后天髎穴交出足少阳胆经后,入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散布入任脉之膻中穴(气会穴),再散络心包,下膈内而循行之,此皆属三焦经。(1)手少阳三焦经部分:起自小指、次指外侧端处关冲穴,从关冲上第四、五指之间液门穴、中渚穴,循手腕表上行至阳池穴,出臂外两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等穴,上贯肘入清冷渊穴,从清冷渊循臂臑外,上肩循消泺、豸臑会、肩髎、天髎穴,从天髎穴交出足少阳胆经。

(3)手少阳三焦经部分:其支者,从任脉膻中穴上,偏外斜出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上颈项本经之天牖穴。从天牖循系耳后翳风穴,瘈脉穴、颅息穴,从颅息直上耳角之角孙穴,经丝竹空穴绕耳以屈下至眼眶骨旁之和髎穴及耳门穴。

(4)足少阳胆经部分:其本支之别支者,从耳后出走耳前,过足少阳胆经客主人穴(上关穴)之前,交面脸颊至目锐眦之外,以交于足少阳胆经。

循行路线:

起于无名指之端

循手表上

贯肘

入缺盆

布膻中络心包络

下膈属三焦

其支出耳上角

手少阳三焦经经别循行路径图

8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臂少阴脉: 出中指,循臂上骨下廉,奏耳。

[阴阳本] 耳脉: 起于手背,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

83 《中医大辞典》

手少阳三焦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2]

84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少阳三焦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经项旁,连系耳后,上行出于耳尖上方的角孙,再弯曲向下,经面颊到目下;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耳前,经过颧弓上缘,交面颊,当外眼角丝竹空后交于足少阳胆经。[1]

85 《中医药学名词(2004)》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属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其另一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经气于瞳子髎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3]

9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91 本经腧穴

三焦经一侧有23穴。其中有13个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个穴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原穴为阳池穴,络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1]。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总图

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经项旁,连系耳后,上行出于耳尖上方的角孙,再弯曲向下,经面颊到目下;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耳前,经过颧弓上缘,交面颊,当外眼角丝竹空后交于足少阳胆经[1]。

手少阳三焦经(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2]。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2]。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2]。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2]。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2]。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图33)[2]。

图33(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起自手无名指(第四指)外侧末端指甲旁之关冲穴(井穴),经第四、五指缝间之液门穴(疗穴),再上行一寸第四、五掌骨间之中渚穴(输穴),经手腕前表陷中之阳池穴(原穴),再沿腕后尺、桡骨间之外关(疗穴),腕背上尺、桡骨间三寸支沟穴(经穴),上行经会宗、三阳络、四渎等穴,行至肘尖(尺骨鹰嘴)后方凹陷中之天井穴(合穴),肘上骨罅中,井上一寸清冷渊穴,再上为消泺穴,再上为三角肌下方之臑会穴,行肘中即手臂外侧上行,至肩峰后下方臑上陷之肩髎穴(疗穴),再上肩胛骨上角处之天髎穴,行至下颔角后方,耳下一寸之天牖穴,经颈动脉后方耳后尖角陷之翳风穴(疗穴),上头颅耳后方之瘈脉穴,绕耳后上至颅息穴,至耳尖上方发际之角孙穴,并环行至耳前,开口时呈凹陷处之耳门穴(疗穴),从耳廓根上缘平行至颞浅动脉旁之和髎穴,前平行至眉尾之丝竹空穴(疗穴)。

手少阳三焦经经筋图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阳池

922 络穴

外关

923 郄穴

会宗

924 五输穴

井穴(金):关冲

荥穴(水):液门

输穴(木):中渚

经穴(火):支沟

合穴(土):天井

925 交会穴

交会穴表(●所属经 √交会经)

经名

穴名

手少阳三焦经

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

任脉

足少阳胆经

手阳明大肠经

阳维脉

中脘

秉风

颧髎

听宫

瞳子髎

上关

颔厌

悬厘

肩井

天髎

翳风

角孙

耳和髎

926 八脉交会穴

外关(通阳维脉)

93 本

部位: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5]

腧穴:中渚[5]

94 标

部位:目后上角、目外眦[5]

腧穴:丝竹空[5]

10 手少阳三焦经经脉病

患手少阳三焦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头部、耳、喉、胸胁、发热病,有下列病候:耳鸣、听觉减退、咽喉肿痛闭塞、头痛、自盗汗、眼外角痛、颊痛、耳后痛、肩臑痛、肘臂外缘痛、无名指不能运转。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语译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耳聋,耳鸣,咽颊肿,喉咙痛。

本经穴主治“气”方面所发生病症:自汗出,眼睛外眦痛,面颊肿,耳后,肩部、上臂、肘弯、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病痛,小指侧的次指(无名指)不好使用。

10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其病: 病产(生)聋,囗痛。诸病此物者,皆灸臂少阳之脉。

[阴阳本]是动则病:耳聋,浑浑朜朜,嗌肿。

是耳脉主治其所产病:目外眦痛,颊痛,耳聋,为三病。

103 《中医大辞典》

手少阳三焦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2]

104 《中国针灸学词典》

手少阳三焦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头面五官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小腹硬满、气胀,小便不利或遗尿,水肿,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痛,颊痛,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1]

11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主治病证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治侧头、耳、胸胁、咽喉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6]。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证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病证。例如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颊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以及肩臂外侧疼痛等证。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与心包经相表里。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7]

穴名

部位

主治

关冲

指端

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热病

液门

指间

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疟疾

中渚

手背

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

阳池

腕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疟疾、消渴

外关

前臂

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痛、热病、上肢痹痛

支沟

前臂

暴喑、胁肋痛、便秘、热病

会宗

前臂

耳聋、癫痫

三阳络

前臂

耳聋、暴喑、上肢痹痛

四渎

前臂

耳聋、齿痛、暴喑、上肢痹痛

天井

偏头痛、瘰疬、癫痫

手肘部: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

清冷渊

上臂

上肢痹痛、目黄

清泺

上臂

颈项强急

臑会

上臂

上肢痹痛

肩髎

肩臂挛痛不遂

天髎

肩背痛、颈项强急

肩臂部:局部疾患为主

天牖

头痛、耳聋、瘰疬、项强

翳风

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颊肿

瘈脉

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

颅息

头痛、耳鸣、耳聋

角孙

颊肿、齿痛、目翳

耳门

耳前

耳聋、耳鸣、齿痛

耳和髎

耳前

头痛、耳鸣、牙关紧闭

丝竹空

眉梢

头痛,目疾

颈、侧头部:侧头、耳、目疾患

111 主治对比

本表据《针灸甲乙经》而列。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经腧穴主治以“耳聋”症最为多见,其次则是肩、肘、臂等处的外经病症。

本经穴主治耳聋,可以上溯“阴阳十一脉”的关于“耳脉”的命名。表明此脉与耳具有主治上的联系,其主治即以“目外眦痛、颊痛、耳聋”三病为主。

“颊痛”在腧穴主治中只有“颔痛”,这是指颞侧的头面痛,证属少阳头痛,不能只看成下颔痛,颔厌穴所在是“颔”的上界。

“目外(锐)眦痛”在腧穴主治中只称“目痛”,未加细分。“嗌肿”作为“嗌外肿”,其范围也有所扩大。经脉病证与腧穴主治两者是相符合的。

12 经文互参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按:此篇分析精、气、津、液、血、脉。)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按:此篇论五脏六腑胀证。)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治主病者。(按:此篇分手足六经厥或厥逆。)

这是一个关于手阳明大肠经经穴的开放分类,共收录词条20个(含子类)。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LI。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五行属金。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阳明大肠经自食指桡侧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上行,出走于两骨(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伸拇长、短肌腱)之中(阳溪),沿着前臂桡侧,向上进入肘弯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后边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然后向前进入锁骨上窝(缺盆),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肌,入属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著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分别向上夹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病候有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和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手阳明大肠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手阳明大肠经共有20穴。15穴分布在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本经腧穴可主治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胃肠等腹部疾病、热病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头痛,牙痛,咽喉肿痛,各种鼻病,泄泻,便秘,痢疾,腹痛,上肢屈侧外缘疼痛等。

本经腧穴

手阳明大肠经共有20穴。15穴分布在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特定穴 原穴

合谷

络穴

偏历

郄穴

温溜

五输穴

井穴(金):商阳

荥穴(水):二间

输穴(木):三间

经穴(火):阳溪

合穴(土):曲池

交会穴

交会穴表:●所属经 √交会经

经名

穴名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任脉

督脉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小肠经

阳蹻脉

备注

承浆

水沟

秉风

角孙

地仓

臂臑

手阳明络之会

肩髃

巨骨

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病证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可主治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胃肠等腹部疾病、热病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头痛,牙痛,咽喉肿痛,各种鼻病,泄泻,便秘,痢疾,腹痛,上肢屈侧外缘疼痛等。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热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  位

主  治

商阳

食指端

耳聋、齿痛,咽喉肿痛、昏迷、热病

目昏,鼻衄.齿痛,口㖞

三间

下齿痛、咽喉肿痛

合谷

手背

头痛、鼻衄,耳聋、齿痛,口㖞、咽喉肿痛.

热病,多汗

阳溪

头痛、目赤、耳聋、齿痛

偏历

前臂

鼻衄、水肿,手臂酸痛

温溜

前臂

头痛,面肿,咽喉肿痛、肠鸣,腹痛

下廉

前臂

肘臂痛,腹痛

上廉

前臂

上肢不遂,肠鸣,腹痛

手三里

前臂

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曲池

咽喉肿痛、上做不遂,热病、瘾疹、腹痛,

吐泻

手、肘部:头面,目、耳鼻,口,齿疾患和热病

肘髎

上臂

肘臂痛

手五里

上臂

肘臂痛

臂臑

上臂

臂痛,目疾

肩髃

肩胛关节

肩臂痛,上肢不遂

巨骨

肩臂痛

上臂,肩部:局部疾患为主

天鼎

暴喑、咽喉肿痛

扶突

暴喑、咽喉肿痛

颈部:咽喉疾患

口禾髎

鼻塞,鼻衄、口㖞

迎香

鼻塞,鼻渊、鼻衄、口㖞

面部:鼻疾患

注:为常用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551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