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原料:毛线、毛线针。
1、准备好毛线和毛线针,拿编织挖圆领的示范,如下图所示。
2、第一步,分领。当毛衣编织到领口处就开始分领。方法:在正面织下针时,取前片中间的12针用线穿起,如下图所示。
3、第二步,接下来,同时编织前片的左右两侧。一侧要另取一团毛线。开始织右边的时候用右边的毛线,织到左边了就用左边的毛线来编织,如下图所示。
4、第三步,收针。两边织到领口处一边各收1针,织8排共收4针,2排收一针,如下图所示。
5、第四步,然后两边继续向上编织到肩处,如下图所示。
6、织后片。后片继续往上织,比前片织的高10公分左右,然后中间留14针。比前片多留2针。收针时每边各收2针,如下图所示。
7、缝合。编织到领口大小合适时,开始缝合前后片的肩处,缝合在反面进行,如下图所示。
8、挑领子。吧领子挑起来后,织一针上针,一针下针,织到需要的长度,如下图所示。
9、这样毛衣挖圆领就编织好了,如下图所示。
织毛衣的织前须知:
1、事前准备 - 先决定编织用品用途及穿着对象
2、选定纸样或编织花样(如元宝针、上下针、罗纹针或是一些花样等…… )
3、购买适合的毛线 及编织针 - 纸样上有列明所需的毛线数量及所需的编织针号,只要跟据纸样上的说明去购买就好了.当然每个人编织的松紧程度不同,所需的毛线数量略有差异,但也是一个半个之差,所以还是跟据纸样上的说明去购买就好了.
4、做一个编织松紧标准 - 根据毛线上标签, 以所需的织针, 编出标准针数,用正面织低针,反面织高针,然后收针。如这一小方块是10厘米x10厘米,那就可以根据纸样开始编织了。
如制成品大于10厘米x10厘米即是较松;若小于于10厘米x10厘米即是较紧。过松-用细;至织针编织;过紧-用大至织针编织。
婚外情中女性的落差和痛苦均来源于此
1痛苦的来源
为什么婚外情会吸引人辣力源于那种若有若无,似乎抓住又似乎抓不住的不安定要。因为无法完全靠近,没有柴米油盐的摩擦,会产生很多想象的空间,投射自我很多美好的期待。
同样,在这样的感情中,由于注定无法尽情释放,即使对方给出九成,也还有未知的领域,让人忍不住去探索,想去通过征服对方来验证自已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女性总误以为,只要提出一个要求,对方满足后,就不会痛苦了。
殊不知,在这样的关系中,当一个要求被满足后,继而又会产生新的期待,因为这份感情从根上就是有缺憾的,而完整的爱需要排他性。于是,甜蜜源自于这种不安定感,消耗也正来源于此。
2情感高峰
过后很多人判断爱情的维度仅局限于甜蜜的浓度,需要一直维持上头的感受,即对方能接住自己方方面面产生的情绪。在最初被无条件接纳的爱意下,人 很容易养成依赖,把自己退化成一个需要被全方位照顾的婴幼儿状态。
习惯后,当一有情绪产生,无法去理智判断根源在哪里,有哪些需要自己付全责,有哪些不得不接纳。而是将所有未消化的情绪,比如工作中有压力时的焦虑、生活中不顺心时感受到的无力、甚至代入旁人故事后的然神伤。
都会转化为自己的不安全感,从而需要对方按照自己的标准及时安抚。当甜蛮期过后,痛苦就来了,女性更会产生诸多疑惑:为什么他变了为什么不能像以前那样理解你了
3应激反应带来的感受
最后得出结论:因为他不爱了。殊不知,男性大部分是直线思维,最初的高光时刻就像孔雀开屏,他们是无法真正理解以及感受到女性细枝末节的情绪的。同时也并没有实际能力去处理因此产生的矛盾差异。
实际上,男人并没有变,只是你无法接受真实的他,你需要的不是这个人,而是想要他一直满足自身需求而已。当感受不到最初的甜蜜度,人通常会恐慌不安、难以适应,囚此会加深索取,产生更深的矛盾。
但事实是,你有很多支点,自己并不是真的无能为力,离开他就无法生活。通常这是应激反应带来的感受,并非客观事实。爱,追其根本是一种情绪,拆分开来包含喜欢、伤心、委屈、怨恨、嫉妒等,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任何人类都会被情绪所扰,并非对方带来的。
4需要自我成长
如果此时,仅停留在情绪上的宣泄,并持续依赖对方解决自身情绪问题,同时通过对方能否接纳、安抚情绪作为标准判断是否有爱,势必会痛苦。出现矛盾冲突时,倘若不是去复盘成长自我,理解接纳他人的局限性,无论和谁一起,都没有一个人能达到自己的要求。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任何关系里都无法调整到一个绝对顺心舒服的状态。你会发现,一件问题刚解决,刚嘴口气,可能又有意想不到的新的难题产生,甚至有时是叠加的。即使生活一帆风丰顺,平淡无聊也会让人滋生出不满足感。因此,人的情绪一直会高低起伏,这是常态。
如果在情感里的诉求是,"我永远感觉到被爱,没有任何痛苦难受,这个违背世事常态的执念本身就会让你更加痛苦"。
5接纳自己的情绪
任何两性关系中,能做的只出于两点:
第一基于客观事实而非主观感受,去判断这个人是否值得磨合。
第二先从女性自身做起,而非要求他人。
为何女性更能从关系里获得安全感,获利比男性多:女性学习领悟能力更好,男性更倾向于被动引导:在磨合中学握的更有利于关系发展的技巧完全属于自己,通用。因此,在关系里、在痛苦里学会去成长,不要害怕负面情绪,更不要将自己需要解决的课题转嫁到他人身上。
只有正面面对情绪、接纳悄绪,经过多次博弈后,才能更强大,以后再碰到类似情绪,自己才有能力、有勇气慢慢消化。而依赖他人,除了增加患得患失、害怕随时失去的不安感,长期看对自己毫无益处,无非是一时贪欢。
还有一种方法,简单易行,就是先不理会前片与后片的落差,直接织,一直编织到留出袖子部分后,把袖子用另外一种线分出来,捆好,然后就在你决定做后片的那一片上往返织上十行八行,然后在每边腋窝处加八针到十针,再与前片连起来圈织,一直织到你需要的长度,这样收完针以后,你会发现前领与后领很自然的分出来了,呵呵,但愿对你也有帮助。
简述两个历史落差的转换,要详细的
我国唯一的两个皇帝合葬在一起的是唐高宗跟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执政女皇,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同时又是对唐文化发展极有贡献的诗文兼长的文学家,堪称女才子。
武则天被唐太宗选召入宫时年仅14岁。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驾崩,高宗接位。
高宗母亲长孙氏是北鲜卑族拓跋氏之女。鲜卑族保留了父子可妻其后母的收继婚制。高宗便为此由将武媚娘接回宫中,封为昭仪,深受高宗宠幸。
永徽六年(655),被立位皇后。
武则天位居皇太后,亲朝称制。第二年废中宗立睿宗。690年,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有废睿宗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执政的女皇。
武则天在位期间共使用了17个年号,是中国历史上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
武则天后谥则天皇后,葬于乾陵,并于高宗葬在一起,这座墓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个皇帝的合葬墓。
陵墓前有无字碑。无字碑乃纪念武后之碑。
据说武后曾遗言,墓碑不立文字,功过由后人评说。但历经一千二百多年之后,墓碑已被后人刻满。
历来对武则天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无字碑却又是一大独创。
武则天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在文学上也可称为大家。作 为帝王,她对文化事业所作的贡献是谁以否定的
湖北历史落差最大的两个城市,你认为未来谁会重新崛起个人认为湖北落差最大的两个城市是荆州和黄石。
荆州,历史悠久,荆州最繁华的时候,武汉宜昌都还没什么名气。但是现在,武汉宜昌的经济发展已经把荆州甩得太远了。
至于黄石,虽是近代才发展起来的,但是发展势头很猛,主要是发展重工业。曾经一度排到湖北省第二名,仅次于武汉,所以有个外号,叫黄老二。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再加上自身矿业资源的衰竭,近年来也是一直在走下坡路。
但是要说谁会重新崛起,我个人认为是黄石。首先黄石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靠近省会武汉。其次就是黄石的经济转型方向把握的比较准,在未来,文化产业是发展的重心,而黄石也已经基于近代的工业基础开始搞工业遗址旅游了。现在在黄石陆续建成的国家矿山公园,华新水泥厂遗址等等。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李约瑟之谜"一直困扰着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界李约瑟难题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李约瑟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中国著名科学泰斗钱学森曾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同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怀。
难题介绍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
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 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全球化地球文明。
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与研究东方文明。从1643年牛顿诞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然而,1840年的中国却进入了鸦片战争时期。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产,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建立,开启了电气化时代。从马可·波罗的诞生到工业革命电气化的开始,欧洲经历了约600年的努力终于彻底超过了中国。
难题表述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李约瑟
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为何科学发生在西方社会?”是李约瑟问题的反面。
问题提出的意义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骤降为只占04%。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的主流思潮是把科学仅仅视为知识,在一个自主的封闭体系中去探讨科学的发生和发展,这就是所谓“内在论”或“内部主义”的思潮。但是,李约瑟通过对中国古代技术的长期研究,发现仅仅用内在论去研究李约瑟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外部,即外在的影响如社会经济,人文思想发面去研究它们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影响。科学哲学中社会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库恩说过:“把科学实体作为知识体系来考察,经常称之为‘内部方法’,这仍然是主要的形式。把科学家的活动作为一个更大文化范围中的社会集团来考察,经常称之为‘外部方法’,这是‘内部方法’最新的对立面。怎样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也许就是这个学科现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而现在也已有了日益增多的解决迹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